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数据维基 | |
简体字版 |
唐绍仪[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ctext:529430

显示更多...: 生平 早年 朝鲜任职 庚子事变 英国侵藏战争 海关税务工作 东三省经略与出使列国 南北议和 中山模范县及唐家湾无税口岸 唐绍仪被刺案 唐绍仪内阁 家庭 轶事 唐绍仪「等菜」 评价
生平
早年
1862年1月2日(清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三),唐绍仪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珠海市)唐家湾镇(山房路99号),在六兄弟中排行第四,父亲唐永大(又名巨川)随亲戚唐廷枢进城,在上海经营茶叶贸易。唐绍仪从小在上海读书,1871年(同治十年)被选为设于上海的出洋预备学院学生,接受语文训练,亦曾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1874年12岁时被清朝公费派至美国留学(第三批留美幼童),先后就读于麻萨诸塞州春田市的Hooker Street Grammar School及康乃狄克州哈特福的。1881年,因美国政府拒绝华人就读军校,清朝驻美公使陈兰彬故主张全撤留学生。李鸿章本打算让未读军校的学生于美就读其他学校,学成回国,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误会其意而下令全部撤退,公费留美学生全部撤退,唐绍仪也只好从哥伦比亚大学中途退学,留学美国为期七年(十四岁至廿一岁)。
1881年,唐绍仪回国后,被派到天津水师学堂继续读书。后来以九品县丞补用职衔,进入天津税务衙门当翻译。
朝鲜任职
1882年,唐绍仪以德国人穆麟德的随员前往朝鲜襄助海关事务。1884年遇甲申政变,唐临危不惧,持枪坚守穆麟德宅,给也在朝鲜的袁世凯深刻印象,并使两人成为莫逆之交。1894年被任命为驻朝鲜总理通商大臣,直到1898年9月,因父去世而回国,驻扎朝鲜十三年馀。
1899年5月24日,李鸿章出任两广总督,唐绍仪同前往赴任。11月,袁世凯获任命为山东巡抚,唐绍仪以道员身份前往,帮忙处理外交。1901年官办山东大学堂成立,唐绍仪为首任校长(当时称管理总办)。
1901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重用唐绍仪为天津海关道台兼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督办,而唐在这段期间的表现被同僚及袁世凯所称许。
庚子事变
唐绍仪在津期间,还因一段特殊的经历,与美国总统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成了朋友。1899年至1906年间,胡佛以英商墨林公司(Bewick, Moreing & Co.)在华代表的身份,在天津从事采矿业,时任直隶热河矿局总工程师。庚子事变期间,义和团分别围攻各国使馆与天津租界,上百人躲进了侨民区,其中就有唐绍仪和他的家眷。当时,他们寄居的那所宅院正好与胡佛家隔街(今马场道)相望。一天晚上,几枚炮弹击中了唐绍仪的住所,他的大夫人张氏及年幼的四女儿当场被炸死。胡佛等闻讯后及时赶到,与唐绍仪各抱一个孩子(其中有唐11岁的女儿唐宝玥)夺门而出,避居胡佛家里,生活上暂时由胡佛的妻子卢·亨利照料。租界英军对唐绍仪也不信任,一度曾将唐绍仪与同时在该区城内避乱的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予以逮捕,拟叫军事当局审批定罪,幸赖胡佛向附近俄军求救,唐绍仪始获释放。1928年胡佛竞选美国总统,政敌指摘他在中国曾以不甚合法的手段大肆敛财。唐绍仪从中国发出一封电报,证明他的清白。
张夫人并四女儿殉难后,袁世凯主动将她们的事迹上奏清廷,请求嘉奖。手抄的奏摺原文如下:
光绪皇帝很快批准了这本摺子,「奉旨,著照请礼部知道。钦此。」并下旨旌表张夫人及其女儿,追赐张夫人为一品诰命夫人。唐绍仪把母女俩的骸骨运回家乡安葬,按照圣旨在墓前建成「旌表节烈」牌坊。
英国侵藏战争
1904年,唐绍仪奉命处理针对英国的外交问题。袁世凯指示唐绍仪永远不要让英国像印度那样殖民西藏。由于担心俄罗斯入侵喜马拉雅山的这个小王国,英国攻打西藏,并试图在日俄即将加入战争状态的良机,一举驱逐西藏的俄人并排除中国,西藏向清政府求救,北京认为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残酷侵犯。清政府官员声称,中英在19世纪签署了四项条约。他们在每项条约中指出,有关英国人民进入西藏的所有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同意。鉴于最近的事态发展,有必要提醒英国遵守该条约,清朝派唐绍仪赴印度与英国谈判。
当唐绍仪会见这些英国官员时,他对印度总督库尔松勋爵感到厌恶。由于库尔松勋爵拒绝做出让步,大多数代表团感到绝望,但唐绍仪却不这样认为。他在美国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在一个民主国家,即使是最专横的人也必须服从公众的意愿。他知道英国人入侵西藏并不受英国选民的欢迎,此外他还获悉,英国拉萨代表团中有一位高级官员,英属印度陆军总司令基奇纳勋爵(Lord Kitchener),仅次于库尔松勋爵。他一直坚决反对这一次入侵,更喜欢由中国统治西藏。唐绍仪利用他的美式英语抓住机会向基奇纳介绍自己,唐绍仪和基奇纳都是狂热的马术爱好者,都喜欢中国瓷器,基奇纳非常喜欢国际化的清朝官员。来自英国本土和基奇纳不断反对入侵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库尔松勋爵的失败。 1906年,中英签定《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其中英国同意中国恢复对西藏的主权,使得英国始终无法得到西藏。
海关税务工作
唐绍仪是近代第一位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的人。洋员垄断海关税务司职位数十年,其中赫德1859年(咸丰九年)辞去领事馆职务后、加入中国海关担任粤海关副税务司,1863年(同治二年)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主要职责是为中国政府收取关税。
1906年5月9日,清廷命铁良充督办税务大臣,唐绍仪充会办税务大臣,海关华洋人员统归节制。他以税务处会办大臣之职主持全国税务总署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即宣称:「此次奉命办理海关税务,实为收回税权之一大关键,且海关为中国海关,聘用洋员自应归中国节制。今虽时事艰难,无所措手,亦当力任其难」。唐绍仪在税务部署成立之时,即电召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及各关税务司到京城听训,海关税务司职位的洋员归在税务处会办大臣的统辖下办事。
8月18日,督办铁路大臣唐绍仪商巡警部尚书徐世昌,所有铁路警察请一律归巡警部办理。10月21日,唐绍仪奏陈与俄使璞科第议约开放北满洲,俄使已承诺。
东三省经略与出使列国
1907年1月13日,清廷以邮传部尚书张百熙、侍郎唐绍仪任人瞻徇情面(任用官员时,看人情面子),屡招物议,著传旨严行申饬(斥责)。4月20日,清廷谕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奉天、吉林、黑龙江各设巡抚,由唐绍仪、朱家宝、段芝贵分任之。唐绍仪出任首任奉天巡抚,负责处理东北地区的外交。8月7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奉天巡抚唐绍仪与驻奉天美总领事司戴德(Willard Dickerman Straight)签订备忘录,由哈利曼(Edward Henry Harriman)投资修建新(民屯)法(库)铁路,旋因美发生金融恐慌(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改请英商投资,8月12日日代公使认为允许英美修建鐡路影响日本在东北的特殊权益,照会外务部,提出抗议。11月6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奉天巡抚唐绍仪,与英国保龄公司订立修筑新(民)法(库门)铁路草合同,借款50万镑。
1908年10月,唐绍仪从上海经日本到美国,后从美国到欧洲,1909年7月回到北京。此行他作为清政府特使秘密访问美国,表面上虽然是致谢美国减收庚子义和团事件的赔欵,实际则负有与美国秘密谈判东三省政治性与经济性的借欵与推动中德美联盟和裁厘加税事,虽获美国总统接见,但未取得进展。罗斯福认为中国实无力控制其国内情势,不赞成中、美、德三国的联合,因为那样适足以激怒日本,促成另一次中日战争,中国将吃亏更大。访问美国期间,唐绍仪在大使馆里接见了40位中国留学生,顾维钧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唐绍仪马上就非常欣赏这个年轻的留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当袁世凯执政,他出任袁世凯的内阁总理时,他立刻向袁世凯举荐了顾维钧。
1910年他署理邮传部尚书。
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爆发,列强介入调停,1911年12月,唐绍仪被委任为清政府代表,与南方民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议和,民军坚持推翻清廷,虽然唐绍仪只同意召开国会来决定国体,但袁世凯却否决协议,1912年1月,唐辞职,留在上海。
3月13日,唐绍仪被袁世凯任命为中华民国国务总理,3月25日抵达南京,与孙中山等商讨内阁成员名单和接收南京临时政府事宜,3月30日,在孙中山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蔡元培向唐致辞,邀请其加入同盟会,黄兴等人也劝其加入,唐遂决定加入同盟会。后因他主张责任内阁制,而袁世凯则想独揽大权,在爆发王芝祥事件后,让他觉得约法受到破坏并决心辞职,最后于6月27日辞去国务总理。之后,唐绍仪一直住在上海,并与伍廷芳合资100万于1914年创办金星人寿保险有限公司,1915年创办金星水火保险公司,及后于1920年合并为金星水火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1929年因经营不善而停业。
1916年5月,段祺瑞组阁,委任他为外交总长。虽然他于9月17日抵达天津,但迟迟不入北京,托病逗留,25日,督军团在徐州通电反对他出任外交总长,因此唐绍仪随即电辞任命。
1917年7月下旬,前海军总长程璧光响应孙文号召护法,率舰南下广东,唐绍仪受邀,与汪精卫随队出发。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军政府大元帅,同日国会非常会议推选唐绍仪为军政府财政总长,可是他没有履任。1918年初,他曾到日本,与首相寺内正毅讨论日本政府对华立场。是年5月,军政府改为总裁制,唐绍仪被国会推为七总裁之一。1919年南北和谈,唐任南方护法军政府代表。之后,军政府发生内讧,于1920年随孙中山离开广州赴上海,并通电反对桂系军阀,桂系军阀被驱出广州后,在11月随孙中山、伍廷芳回广州,重建军政府,并被任命为财政部长。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仍以唐绍仪为财政部长。
1922年8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获胜之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任命唐为国务总理,但唐没有北上就任。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唐绍仪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
中山模范县及唐家湾无税口岸
1927年,广东国民政府在唐绍仪的提议下,将香山县改名中山县,以志对已故总理孙中山之永久纪念。1929年国民政府以中山县为模范县,唐绍仪被任命为中山县训政委员会主席。
1930年1月,68岁的唐绍仪被任命为赈务委员会委员。1930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兹指定广东省中山县唐家湾开辟为无税口岸,以六十年为期,定称为中山港,由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负责经营。」
1931年年2月,蒋介石因立法纠纷拘留了胡汉民,这引发了宁粤之间的对抗。唐绍仪和部份国府委员返回广州,并在5月27日成立「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汪精卫、孙科、两广军阀陈济棠、李宗仁聚集了各种反蒋力量,并于5月宣布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对抗中央,这个新政府的核心是常务委员会,唐绍仪后来被任命为西南政务委员会五常委之一。1934年10月,就在中山港建设正如火如荼之际,陈济棠通过亲信在中山唆使县兵以索饷为名发动哗变,包围唐绍仪的寓所,逼其去职,中山港工程也半途夭折。唐绍仪离开围困后,辞去县长和其他职务,并避居上海。
唐绍仪于1929年4月至1934年10月主政中山县期间,致力家乡桑梓建设,其中最主要的政绩就是提议开辟中山港无税口岸和规划、筹建中山港区及其配套设施。唐绍仪的家乡香山县唐家村,濒临珠江口西南部的出海深水干道金星门,因有环海之湾,故名唐家湾,或称唐家环。族叔清末洋务巨擘唐廷枢曾开辟唐家至广州、唐家至香港航线,后因业务不旺而停航(沈锦锋、唐仕进:《唐绍仪与中山『模范县』》《唐绍仪研究论文集》)。
唐绍仪离开后不久,县政府迁回石岐镇。中山港建设项目被搁置。
1936年6月,陈济棠和新桂系发动两广事变,公开对抗中央,7月13日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决议撤销西南执行部,军委会则宣布撤销陈济棠的职务,促使陈济棠下台。
唐绍仪被刺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将妻室子女送往香港,自己未转移后方,滞留上海。
抗战初期,唐绍仪曾秉承孔祥熙的意思与日本人密谋谈和,蒋介石明确反对由唐绍仪作谈和代表。上海沦陷后,没有西撤,仍留居受法国保护的上海法租界福开森路(今武康路40弄1号),处于国民党军统特务的秘密监视之下。1938年9月,日本特务首脑土肥原贤二亲自来到上海,在唐绍仪女婿岑德广(朝鲜郑氏所生小女儿唐宝玫的第二任丈夫)带领下同唐会谈,拉拢唐出山。当时在上海日本特务机关「片山」担任高级特务的台湾人蔡诚仁将此事告知军统上海组长,军统透过唐绍仪女秘书取得情报,包括唐绍仪与日本签的协议书等,遂照上交给戴笠,「奉准予以制裁」。因知唐绍仪嗜好古董,军统局本部花一大笔钱,购置一对宋瓷花瓶,先遣特务谢志磐赴唐公馆,说有一批古董愿廉价售出,唐闻知大喜,遂约定于9月30日由古董商送货上门。
9月30日上午9时,军统上海站行动总队长赵理君亲自出马,扮成古董商,携带古董若干,和助手谢志磐、李阿大,乘轿车来到唐府。唐府仆人请客人在客厅等候,然后上楼告知唐绍仪。当仆人离去后,赵理君把客厅内的火柴藏起来。唐随仆人下楼后,令仆人给客人敬烟倒茶,但仆人找不到火柴,转身离开客厅,去储藏室寻找。此时唐正细细鉴赏古董,爱不释手。李阿大趁机抽出斧头,猛劈唐后脑,见唐倒地,赵理君指挥众人撤退,边走边假装与里面告别,以迷惑院中保镖。唐被送附近的广慈医院抢救,于次日凌晨3:50气绝。
唐遇刺后,于右任、张继等国民党元老十分不满没有掌握唐失节确证,就将其杀害。蒋介石下令付治丧费5,000元,并将唐生平事迹存付国史馆,以平息风波。
稍后,他的灵柩运到香港下葬。在1986年12月21—24日由珠海市政协和暨南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唐绍仪史料研讨会上,沈醉作为历史见证人,认为唐绍仪并无投敌叛国之实,说唐是汉奸也纯属是军统一些人为了邀功请赏而制造的舆论。
唐绍仪内阁
• 国务总理:唐绍仪
• 内务总长:赵秉钧
• 财政总长:熊希龄
• 陆军总长:段祺瑞
• 海军总长:刘冠雄
• 司法总长:王宠惠
• 教育总长:蔡元培
•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工商总长:陈其美(未就任,由王正廷署理)
• 交通总长:唐绍仪(兼,后由施肇基代理)
• 参谋总长:黄兴(未就任)
家庭
• 1908年,唐绍仪为了避溥仪讳,改名绍怡;1912年清朝灭亡后,复名绍仪。
• 唐绍仪的妻儿
• 张氏 死于 1900 ;
• 长子,唐榴(1899—1979),张氏所生;1926年被派遣署驻南洋荷属巴东领事后,历任驻日本长崎、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驻美国檀香山、英属新加坡总领事和驻沪办事处处长等职
• 生子,唐平
• 生女,唐慧
• 二子,唐栋,张氏所生;早夭
• 长女儿,唐宝珠,张氏所生;嫁驻瑞典、挪威、芬兰公使诸昌年为妻
• 二女儿,唐宝璋,张氏所生;嫁清朝末年驻美国、智利、葡萄牙、荷兰外交官张谦为妻;唐宝璋和张谦先后在美国和中国生育七女一子,女婿有袁世凯子袁克安、总统曹锟女婿李伯福之胞弟李亚福、李叔福等。唐宝璋亦为贝聿铭妻子的舅妈(注: 张谦姐妹张氏嫁卢炳玉,生女卢爱玲亦卢淑华Eileen Loo,为贝聿铭妻子。张氏和卢炳玉一子娶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侄子容显麟的女儿容飞。)
• 妾,谭氏;
• 五女儿,唐宝玥(唐梅),妾谭氏所生;在顾维钧和原配离婚后,成为其第二任妻子
• 郑氏,1910年11月11日于北京去世;
• 三子,唐柱,郑氏所生
• 六女儿,唐宝琄,郑氏所生;嫁民初外交总长梁如浩的第三子梁宝畅为妻,
• 八女儿,唐宝玫,郑氏所生;第一任丈夫为上海公和祥码头买办甘翰臣次子甘鉴光,甘过世后再嫁岑春煊之子岑德广为妻。曾组织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真正意义的现代时装秀。
• 吴维翘,香港太古洋行买办之女,毕业于东吴大学。他们的婚礼比唐的女儿唐宝玥与顾维钧的婚礼早一天。(注: 唐绍仪与吴维翘的婚礼为1913年6月2日,唐宝玥与顾维钧的婚礼为1913年6月3日)
• 四子,唐梁(1919—1969),吴氏所生;
• 五子,唐栎,吴氏所生;
• 六子,唐楗(1935—?),吴氏所生;
• 九女儿,唐宝琏,吴氏所生;
• 十女儿,唐宝玧,吴氏所生;
• 十一女儿,唐宝瑢,吴氏所生;嫁诸昌龄(诸昌年之弟),离婚后再嫁余守廉(北京高级工程师)
• 十二女儿,唐宝珅(1920—1978),吴氏所生;嫁南益集团丹斯里拿督李光前长子李成义博士(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著名慈善家),现于香港培道中学设有唐宝珅纪念室
• 十三女儿,唐宝珊(1930—?),吴氏所生;嫁台山籍医生曹培庆。
• 唐绍仪的其他家庭成员
• 侄儿唐荣祚,其父为唐绍仪三哥唐绍和,唐荣祚是北洋学堂学生,同时也是清末的一个收藏家,有著作《玉说》名世,其妻子为中德混血儿「鹅妈妈」赵丽莲。
• 曾孙唐乙龙(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曾孙女唐乙凤(艺名「唐纹」,香港1970年代艺人、画家)。
• 堂侄儿唐宝锷,唐宝潮(妻为容龄公主)等,其祖父为唐永日,父为唐昭航(芝耘)及唐绍仪堂兄弟。
• 堂侄儿唐悦良,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外交部长(代)。
• 侄儿唐明善,娶周今觉之女周稚芙,生儿唐无忌,唐无忌为著名的集邮家。
• 侄孙唐涤生。
• 侄孙女唐雪卿,唐植兴之孙女,粤剧演员薛觉先的夫人。
• 同族侄女唐钰华(又名唐金环,唐杰臣之长女,唐廷植之孙女;嫁施肇基。
轶事
1931年柯达公司曾举办世界摄影比赛,唐绍仪为中国主要赞助者,时任中山县委员长。
唐绍仪「等菜」
孙中山的卫士马湘在回忆中透露,有一次,唐绍仪来拜访,孙中山留下来吃午饭,命人买了一只卤水鸭给客人。当唐绍仪吃完鸭肉后,他以为自己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提供,孙中山不得不从厨房拿来了咸鱼。唐绍仪佩服说:我大吃惯了,一顿饭就能吃完一只肥鹅。虽然家里只有几个人,但每顿便要10元!像孙先生这种生活真是太寒苦了!"。
评价
美国总统胡佛 (回忆录):唐绍仪是一个正直和有才华的人,对中国的未来有深远的抱负。("He was an alumnu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a man of great abilities, fine integrity, and high ideals for the future of China")
英国驻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爵士:他是一个有分量、有性格、有能力的人,然而,他太理想化了,缺乏必要的政治智慧来建立一个强大的联盟并保持他的权力基础。特别是,在1912年辞去总理职务是一个错误,削弱了中国的新生政府"was a man of parts, a man of character, a man of great ability,", "a good record as a provincial governor and viceroy."

显示更多...: Early life Career Assassination Family
Early life
Tang was a native of Xiangshan County, Guangdong. Tang was edu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ttending elementary school in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and high school in Hartford, Connecticut. He later studied at Queen's College, Hong Kong, and then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on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He was a member of Columbia College's class of 1882 before being recalled back to China by the Qing government. Tong was a classmate and close friend of future Columbia president Nicholas Murray Butler.
Career
Tang was a friend of Yuan Shikai; and during the Xinhai Revolution, negotiated on the latter's behalf in Shanghai with the revolutionaries' Wu Ting-fang, ending up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Yuan as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had been a diplomat with Yuan Shikai's staff in Korea. In 1900, he was appointed head of the Shandong Bureau of Foreign Affairs under governor Yuan Shikai.
Widely respected, he became the Republic's first Prime Minister in 1912, but quickly grew disillusioned with Yuan's lack of respect for the rule of law and resigned. He later took part in Sun Yat-sen's government in Guangzhou. Tang Shaoyi opposed, on constitutional grounds, Sun's taking of the "Extraordinary Presidency" in 1921; Tang resigned from his position. In 1924, he refused an offer to be foreign minister under warlord Duan Qirui's provisional government in Beijing.
Assassination
In 1937, Tang bought a house on Route Ferguson in the Shanghai French Concession and retired there. The following year, the Japanese invaded and occupied Shanghai (though not yet the foreign concessions). Japanese general Kenji Doihara attempted to recruit Tang to become president of the new pro-Japanese puppet government, and Tang was willing to negotiate with the Japanese. The Kuomintang's intelligence agency Juntong learned about the negotiation, and its chief Dai Li ordered his assassination. On 30 September 1938, Tang was killed in his living room by a Juntong squad who pretended to be antique sellers.
Family
Tang Shaoyi's daughter Tang Baoyue (English name May Tang) was married to the prominent diplomat Koo Kyuin. She died in October 1918 during the Great Influenza Pandemic, after falling ill for only a week. Another daughter, Lora Tang was married to the well-known Singapore philanthropist Lee Seng Gee, former chairman of the Lee Foundation.
Another daughter from his first wife, Isobel, was married to Henry K. Chang (Chang Chien), the Chinese Ambassador and Consul General at San Francisco (1929).
文献资料 | 引用次数 |
---|---|
清史稿 | 21 |
清史纪事本末 | 3 |
清稗类钞 | 1 |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 | 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