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父崔元森治经学,宗程朱,乡试不第。崔述生于乾隆五年(1740年)庚申,母李氏以《大学》、《中庸》授之,十四岁已泛览群书。乾隆十九年(1754),至大名府应童子试,受知府朱煐赏试,列名第一,接下来八年的时间都在朱府晚香堂与朱煐之子读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科顺天府乡试中举,专心撰写《考信录》。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与大名才女成静兰成婚,又一年返魏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为了生计,在武安设馆授徒。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赴京会试不第,访孔广森。乾隆三十九年著《救荒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崔述进京选官,在北京与时年三十二岁的陈履和相识。嘉庆元年(1796年)被任命为福建罗源县知县,有廉声。嘉庆四年(1799),四月调署上杭县。次年又回罗源县,反对「武弁多借海寇邀功,诬商船为盗」,被反诬说他「擅释巨盗」。巡抚汪志伊查明真相,得以免议。崔述因州县事多掣肘,不能自行其意,早萌退意,被巡抚汪志伊挽留。嘉庆六年,终能以老病乞休,以著述自娱。崔述生平极少与人交游,崔述与陈履和相聚只有两个多月,以后就不再见面。嘉庆二十年(1815),临终前将自己的书装为九函,留下遗嘱,「吾生平著书三十四种,八十八卷,俟滇南陈履和来亲授之」。嘉庆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16年3月4日),卒。崔述死后第二年,陈履和至彰德,辑其遗稿,道光四年(1824年),刊成《崔东壁遗书》。
崔述疑古辨伪,他发现《尚书》仅记载尧、舜事迹;西汉《史记》再推到黄帝,西晋谯周撰《古史考》推演到伏羲氏。指责当世汉学家「但以为汉儒近古,其言必有所传,非妄撰者」,又斥其「但据后人之训诂,遂不复考前人之记载。」生平著书三十四种,包括《考古提要》、《夏考信录》、《商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孟子事实录》等,凡八十八卷,门人陈履和汇刻为《崔东壁先生遗书》。1903年4月,那珂通世校点出版崔述的《崔东壁先生遗书》。其妻成氏有诗稿《二馀集》。
评价
崔述之学始终被摒斥当代学术主流,又备受汉、宋两派学者责难。清代编辑的《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均将崔述的《考信录》摒斥在外,张澍则斥责崔述「陋儒无识」。清朝重视崔述学说的只有张维屏一人。崔述最大的功劳在于摒除荒唐不经的先秦古史,「异说不经之言,则辟其谬而削之」。
梁啓超对《考信录》评价很高,说:「此书考证三代史事最谨严,宜一阅览,以为治史之标准。」胡适称崔述为「二千年来的一个了不得的疑古大家」,他给顾颉刚的信中盛赞崔氏「《考信录》在清代要算一大奇书,……古今来没有第二个人比他的大胆和辣手了。」钱穆说:「东壁之学传矣而不广,存矣而不著,浮沉淹没于收海之底者又百年,乃迄今始大显。」
注释
参考书目
• 胡适、赵贞信:《崔述的年谱》
• 姚绍华:《崔东壁年谱》
• 刘汝霖:《崔东壁年谱》
• 刘师培:《崔述传》,1907年,《国粹学报》卷三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