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張暢和堂兄張敷、張演及張鏡齊名,都是後起之秀。張暢初為吳郡太守徐佩之的主簿,歷次遷官後至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武陵王劉駿以安北將軍、徐州刺史身份出鎮彭城,張暢則任其安北長史,領沛郡太守。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軍北伐失利,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南侵,時太尉、江夏王劉義恭於彭城節度諸軍,就在魏軍逼近彭城城外數十里時,義恭見城中糧食不足,雖然守軍軍力甚多但仍想棄城南走,沈慶之其時建議移鎮兵少糧多的歷城,留蕭思話守衞彭城;何勗助建議逃到鬱洲再循海路到建康。義恭多日仍沒有決定之下又再召各僚屬討論,張暢則表示兩案皆不可行,而建議固守以免瓦解已經為魏軍所動搖的軍心。劉駿聽後亦表示同意,義恭於是決定留守彭城。後彭城南門遭魏軍攻擊,張暢率領士兵防禦,身先士卒。次年(451年),張暢又支持王孝孫反對劉義恭預先收割麥子,聚民於塢堡以防備早前魏軍的行動,因其屢有建言,宋文帝也對其甚為欣賞。該年劉駿調任南兗州刺史,但暫時仍留彭城,而讓張暢先南下並修治盱眙城。
後北魏聲言要兵出襄陽,朝廷就讓張暢當司空、荊州刺史劉義宣的長史,領南郡太守。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發動兵變弒父即位,義宣聞訊為文帝發哀並即舉兵,身為眾僚之首的張暢在舉哀之禮完後便換上戎裝黃褲褶,於射堂選拔出征人選,期間的儀容舉止都很令人矚目,人們都因而盡心效命。劉劭被消滅後,張暢獲徵入朝任吏部尚書,封夷道縣侯。不過當時劉義宣圖謀反抗新登位的宋孝武帝劉駿,蔡超等人以張暢高名望而勸義宣將他留下,讓他任南蠻校尉、加冠軍將軍,領丞相長史。張暢洞悉義宣意圖,派了門生荀僧寶到建康向顏竣報告,但因為僧寶營私而在巴陵耽擱了一段時間,到義宣正式起兵時水路就被封鎖,僧寶也無法繼續行程。義宣宣布起兵前曾派親信翟靈寶試探一下張暢,但張暢明言反對,靈寶回去後遂建議義宣將張暢殺了,只因竺超民才得免禍。後義宣進張暢為撫軍將軍,別置軍府,以收取人望,但主理文檄的張暢終日酒醉,都不管事。後義宣於梁山戰敗,張暢被士兵搶掠,衣服都被搶光了。時領兵討伐義宣的將領王玄謨乘車經過,張暢就穿著搶掠過後殘破的衣服擠到玄謨車上,令玄謨很不高興。其他將士想殺了他,但被張興世阻止了。張暢後被押到建康,送交廷尉,削奪爵位食邑,不久又獲赦免。
後張暢任都官尚書,轉侍中,又在孝建二年(455年)任會稽太守。大明元年(457年),張暢去世,享年五十歲,獲諡宣子。
性格特徵
• 徐佩之因徐羨之案而被宋文帝誅殺,時為其主簿的張暢為其奔走,亦穿著喪服盡表哀悼,得當時人讚美。
• 張暢弟弟張牧被狂犬咬傷了,醫生說食蝦蟆可以治好傷處,但張牧不想吃,張暢於是笑著先吃一口,成功哄了張牧吃了,終將傷處治好了。
• 張暢有辯才,在魏攻彭城時於北方以辯才聞名的李孝伯曾和張暢對話,應對敏捷,話吐安祥溫雅,得北魏人稱美。
逸事
• 義宣起兵一事過後的一場飲宴中,何偃酒醉而說:「張暢真是奇才呀,和義宣一起當逆賊,而最終沒有獲罪。若果不是奇才,怎能這樣!」張暢就回應:「太初那時,誰將自己的門塗成黃色呀?」孝武帝說:「為何要互相挖苦呢。」三公官將門戶塗成黃色,而何偃父何尚之在劉劭弒父登位後獲授司空,父子都得劉劭重用,但在孝武帝領討伐軍攻下建康時,人人都逃了,父子就在將門的黃色洗掉,以迎新君孝武帝,故張暢這樣譏諷他
• 張暢喜愛侄兒張輯,竟在臨終時遺命要與他合葬,時人都非議他。
家庭
父親
• 張禕,晉琅邪郎中令
兄弟
• 張牧,一作枚,暢弟,宋後軍長史
• 張悅,暢弟,亦有美譽,曾支持晉安王劉子勛,後歸降宋明帝,官至雍州刺史。
•
子女
• 張浩,官至義陽王劉昶征北諮議參軍。
• 張淹,浩弟,封廣晉縣子,官至光祿勳,支持晉安王劉子勛,兵敗被殺。
• 張融,淹弟,官至南齊司徒左長史。
• 張寶積,融弟,官至南齊御史中氶.建武中出為廬陵太守。
• 張氏,陸杲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