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數據維基
-> 尚書古文疏證

尚書古文疏證[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ctext:344916

關係對象文獻依據
typework
name尚書古文疏證
authority-wikidataQ11039536
link-wikipedia_zh尚書古文疏證
ctext-workctp:work:wb467880
尚書古文疏證》八卷,清代閻若璩撰。

閻若璩二十歲讀《尚書》,發現古文尚書有可疑之處,遂窮三十八年的研究考證,寫成《尚書古文疏證》八卷。

《尚書古文疏證》一書「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據」,此書列舉了一百二十八條證據,將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判定為偽書,認為《古文尚書》為東晉梅賾所偽。閰氏首先依《漢書》〈儒林傳〉、〈藝文志〉及〈楚元王傳〉的記載,確定古文尚書出自孔壁,為魯恭王壞孔子宅時所發現。並確定古文尚書的篇數即今文尚書篇數再加十六篇。接著閰氏再確認真本《古文尚書》亡於永嘉之亂的結論。到了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所獻《尚書》卻多出二十五篇,此二十五篇「無論其文辭格制迥然不類,而只此篇數之不合,偽為可知也」。接下來,閰氏透過各種實證法確立二十五篇古文為偽,包括使用實証法與虛會法。實證法中又包含了用引文比對的方法,典禮制度和史實的考證法及訓詁、書例辨證法。例如,第31條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前三句出自《荀子》所引《道經》,「允執厥中」則出自《論語·堯曰第二十》。第64條提到〈胤征〉有「玉石俱焚」之語為出自魏晉年間。另又指出孔傳有與地理沿革不合者,第87條提到積石山在漢昭帝時才置金城郡,孔傳卻說積石山在金城西南;第88條提到瀍水出穀城縣,到了晉朝才劃入河南,孔傳卻說其出自河南北山。

同時期的毛奇齡則作《古文尚書冤詞》與之駁辯,例如,毛奇齡斷定《道經》是對《尚書》經的尊稱,為了證明其說,他援引漢代緯書《易通卦驗》云:「燧人在伏羲前寘刻《道經》,以開三皇五帝之書。」此說過於遷強,不足以取信於一般學者。一說閰氏讀罷《冤詞》後,曾對《疏証》作了大幅度刪改,乃至於「本為《冤詞》難《疏証》,今轉成《疏証》難《冤詞》。」

紀昀曾指出《疏證》編次欠條理,「支蔓」太多,「衍及旁文,動盈卷帙」,有時支蔓文竟可達數萬言。毛奇齡批評其「旁搜曲引,吹毛索瘢,鍛煉成獄」。閰氏在世時,此書僅有抄本流傳,後由其孫閰學林刊刻,即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今傳《古文尚書疏證》只有九十九條,「有目無文」者十二條、「目文全缺」者十七條。錢穆注意到閰氏撰《疏証》引用梅鷟尚書考異》內容極多,而多不明引。一說閰氏晚年對《疏証》多有所刪節,可能是為了隱瞞大量引用《尚書考異》而不加註明的困擾。

黃宗羲紀昀錢大昕梁啟超、胡適等皆以為偽古文《尚書》的定案實歸功於閻若璩,汪中認為閻氏《疏証》是「千餘年不傳之絕學」。梁啟超說閻若璩「不能不認為近三百年學術解放之第一功臣。」並認為自閻攻偽古文《尚書》得勝,漸開學者疑經之風。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來源條目
URI: https://data.ctext.org/entity/344916 [RDF]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