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李如柏以恩蔭擔任錦衣千戶、指揮僉事。多次跟隨父親出塞征戰,以功升任密雲遊擊,黃花嶺參將、薊鎮副總兵。萬曆十六年(1588年),明神宗以李家兵權太盛,將李如柏解任。隨後李如柏署理宣府參將。萬曆二十年(1592年),曾署都督僉事,隨兄李如松與宋應昌前往朝鮮,參與萬曆援朝戰爭。次年,收複平壤、開城,進升為都督同知,為五軍營副將。出任貴州總兵官。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改鎮寧夏,在平虜、橫城擊敗著力兔,進升為右都督。因病歸家修養,家居二十餘年。後奉詔鎮遼東。
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明神宗令楊鎬率軍十餘萬,四路出擊後金,四路軍為遼東總兵李如柏、山海關總兵杜松、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以杜松部為主力。劉綎驍勇善戰,但與楊鎬素不和,被派往東路,孤軍深入三百里。
四路軍企圖「分進合擊」,但由於杜松輕敵,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遇伏,全軍覆沒,繼而馬林敗逃開原,劉鋌亦戰死,明經略楊鎬聞知各路兵敗,急令李如柏撤兵,狼狽逃回,是為薩爾滸之戰。明朝文武將吏死三百餘人,軍士死四萬五千八百餘人。
如柏逃回清河,言官交章論劾,給事中李奇珍更連疏爭,「如柏懼,遂自裁(被指私通努爾哈赤)。」
評價
• 任養心:「李氏兵權太盛。姻親廝養分操兵柄,環神京數千里,縱橫蟠據,不可動搖。如柏貪淫,跋扈尤甚。不早為計,恐生他變。」
• 《明史》:「至是,父兄故部曲已無復存,而如柏暨諸弟放情酒色,亦無復少年英銳。」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