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江西鄉試第五十八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聯捷丁丑科會試第一百十四名,三甲一百五十六名進士,通政司觀政,授華亭縣知縣。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拜為福建道監察御史,劾奏司禮太監張佐,巡按福建,奏罷鎮守太監趙誠,及奏革市舶等,有能諫名。徐存齋於諸生中,召入為御史,劾奏大奄及柄臣有能諌名,出為蘇州知府。嘉靖五年(1526年)夏,以御史巡撫按福建,渡錢塘,在浙江會見王守仁。守仁卒,豹聞訃為位哭。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出為蘇州府知府,時王守仁已卒四年。聶豹見錢德洪、王畿,以二人為證,具香案,進拜王守仁為師,稱王氏門人。次年,丁父憂。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丁母憂,家居十年。
嘉靖二十年(1541年)任松江府知府。以薦起平陽知府,訓練鄉勇抵禦盜亂。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廷議以豹知兵,以給事中劉繪、大學士嚴嵩等薦,升任陝西按察司副使,備兵潼關。後因權臣夏言所惡,遭逮捕下詔獄,此後落職歸鄉。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京師被蒙古俺答圍困,禮部尚書徐階為當時聶豹任華亭知縣時所取之士,遂為之訟冤,言其才可大用。明世宗立即召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未赴任,升任兵部右侍郎,次年轉兵部左侍郎,再次年陞為兵部尚書。
仇鸞請調宣府、大同士兵入衛,聶豹則反對,稱兩鎮部隊宜鎮守各自,宣府、大同安定後,京師自然安定。仇鸞大怒。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召翁萬達為兵部尚書,未任即卒,於是以聶豹代任,其奏防秋事宜,並請增築京師外城,皆報批准。次年,蒙古入俺答侵山西,擊潰總兵官李淶部隊,掠奪二十日後離去。總督蘇祐反以大捷上報,被巡按御史毛鵬檢舉揭發,奏摺下兵部。聶豹則贊同蘇祐主張。因以功加太子少保。京師外城修建完成,晉升太子少傅。南北屢奏捷,及類奏諸邊功,豹率歸功元祐,祭告行賞如初。此後晉升太子太保。隆慶元年(1567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贈少保。諡貞襄。當是時,西北邊數遭寇,東南倭又起,羽書日數至。豹本無應變才,而大學士嵩與豹鄉里,徐階亦入政府,故豹甚為帝所倚。久之,寇患日棘,帝深以為憂。豹卒無所謀畫,條奏皆具文,帝漸知其短。會侍郎趙文華陳七事致仕,侍郎朱隆禧請設巡視福建大臣,開海濱互市禁,豹皆格不行。帝大怒切責。豹震懾請罪,復辨增官、開市之非,再下詔譙讓。豹愈惶懼,條便宜五事以獻。帝意終不懌,降俸二級。頃之,竟以中旨罷,而用楊博代之。歸數年卒,年七十七。隆慶初,贈少保,謚貞襄。
功夫論——歸寂
聶豹是王守仁的重要弟子之一,傳習心學,是江右王門的代表人物,與羅洪先同為陽明後學之「歸寂派」。
雙江把良知二字拆開,以為未發的良知本體原是寂然不動的,這個知是良的、是超層次的;感於物而有視、聽、 言、 動的知,這個已發的知,可能有氣質的雜染,是經驗層次上的知覺,未必全是良善。所以學者必須通過守寂的工夫,歸到那未發的良知寂體,以此未發寂體的良知去主宰已發的知覺。良知本寂,感於物而後有知,知其發也,不可遂以知發為良知,而忘其發之所自也。心主乎內,應於外而後有外。外其影也,不可以其外應者為心,而遂求心於外也。故學者求道,自其求乎內之寂然者求之,使之寂而常定。」同時以為養得本體純一真實, 自能感通順應萬物的變化:致良知 者,只養這個純一未發的本體,本體復則萬物備,所謂立天下之大本。 先師云:良知是未發之中,廓然大公的本體,便自能感而遂通,便自能 物來順應,此是《傳習錄》中正法眼藏。懲王畿「現成良知」之失,認為其是違背師說:誤以知覺為良知,無故為霸學張一赤幟,與邊見外修何異, 而自畔其師說遠矣。而後雙江在入獄期間(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提出「歸寂」說,此時他已年逾」六旬,這與他「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說
」有所變化。因此,此說一出,便遭王學同門(如王畿、黃宏綱、陳九川、鄒守益、劉文敏)群起非難,鄒守益更是指出,從「寂處、體處」用功夫,以「感應、運用處」為效驗,是倚於內,而將心體為二,是「脫略事為,類於禪悟」是「違背師門」。只有羅洪先會在為即將入獄的聶豹送行時,為其「主 於寂」的「翛然、 夷然、 淵然」的氣象所折服。先生之學,獄中閒久靜極,忽見此心真體,光明瑩徹,萬物皆備。乃喜曰:「此未發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從此出矣。」及出,與來學立靜坐法,使之歸寂以通感,執體以應用。是時同門為良知之學者,以為「未發即在已發之中,蓋發而未嘗發,故未發之功卻在發上用,先天之功卻在後天上用。」其疑先生之說者有三:其一謂「道不可須臾離也」,今曰「動處無功」,是離之也。其一謂「道無分於動靜也」,今日「工夫只是主靜」,是二之也。其一謂「心事合一,心體事而無不在」,今日「感應流行,著不得力」,是脫略事為,類於禪悟也。王龍溪、黃洛村、陳明水、鄒東廓、劉兩峰各致難端,先生一一申之。唯羅念菴深相契合,謂「雙江所言,真是霹雷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著,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兩峰晚乃信之曰:「雙江之言是也。」...... 陽明自江右以後,始拈良知。其在南中,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已。有未發之中,始能有中節之和,其後學者有喜靜厭動之弊,故以致良知救之。而曰良知是未發之中,則猶之乎前說也。先生亦何背乎師門?乃當時群起而難之哉!事實上,雙江「歸寂說」與王守仁的「良知說」並沒有本質上的分歧,「歸寂說」始終是「一本先師之教」的,若硬要說二者之異,便是在於致良知的方法和途徑。王門為良知之學者認為「未發即在已發之中」、「道無分於動靜」、「心事合一」;雙江是外事求心,舍動以求靜,離已發以求未發,從「寂靜」、「未發」中體會良知。
著作
《雙江集》18卷
《雙江先生文集》14卷(卷14為《困辨錄》8卷)
《聶貞襄集》
〈答王龍溪〉
軼事
曾與同榜進士、上海縣知縣鄭洛書作戲對:
家族
曾祖聶汝璉。祖父聶日聰。父聶玉治。母鄒氏。具慶下。兄聶洪。侄聶靜(嘉靖十四年進士)。
註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