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出生於今宜豐縣橋西鹽嶺下竹園彭家,族叔彭幾,官至協律郎。元豐七年(1084),惠洪年十四歲,父母雙亡,至縣城北郊三峰山寶雲寺為童子。元祐二年(1087),惠洪在新昌縣洞山師從克文禪師,學習出世之法。元祐四年(1089),參加東京天王寺佛經考試,冒惠洪名得剃度為僧。元祐六年(1091),依止宣秘大師深公,講《成唯識論》,又憑藉詩才在京城縉紳間聞名。之後離開京師,仍從克文禪師為侍者。紹聖四年(1097)移住洪州寶峰院,之後的幾年間雲遊各地,多次前往杭州。崇寧二年(1103),在長沙雲蓋山,與陳瓘交往。翌年初,黃庭堅路過長沙,惠洪與之唱酬。尚書左丞張商英罷相後,三次招徠惠洪,稱讚他為「天下之英物,聖宋之異人」。大觀元年(1107),在知撫州朱彥的邀請下住臨川北景德寺,建明白庵。大觀三年(1109),惠洪在江寧府清涼寺,因僧人狀告他偽造度牒,下江寧制獄,入獄一年,遇赦,翌年四月出獄,喪失了僧籍。然而張商英為其特奏,再次得度,且因叔父彭幾與郭天信的關係,獲得了「寶覺圓明大師」之號。政和元年(1111),因張商英、郭天信一案牽連,杖二十,刺配流放朱崖軍(今三亞市)。配流期間,改號甘露滅,又有詩自稱「海上垂鬚佛」,後世日本僧人有時以「垂鬚佛」稱之。三年後赦還,居筠州。政和八年(1118),在江西雲遊時,惠洪遭一道士狀告,稱其為張懷素黨人,遂再次下獄于南昌。百餘日後遇赦,出獄。靖康元年,蔡京等新黨倒台,朝廷追復張商英、陳瓘等官爵。惠洪見政局已改,再次前往京師,要求恢復僧籍,獲得允許。建炎二年(1128)示寂于建昌縣(今江西永修)同安寺。塔頭在建昌縣鳳棲山。
惠洪長於詩文,「覺范斯須立就」,《彥周詩話》說:「頗似文章巨公所作,殊不類衲子。」被推為「宋僧之冠」,王安石女兒稱其「浪子和尚」。方回《瀛奎律髓》收錄惠洪〈贈尼昧上人〉詩,有「未肯題紅葉,終期老翠微。余今倦行役,投杖夢煙霏」之句,內容近於挑逗尼姑,方回評論道:「紅葉之句,又似侮之;末句有欲炙之色,女人出家終何益哉!」難免坐實了「亦洪有以取之也」的六根不淨形象。
惠洪的禪學承繼的是臨濟宗黃龍派,特別是其師父真淨克文的學說。惠洪提倡「禪教合一」,為《楞嚴經》《法華經》做箋釋,也是受克文的影響。惠洪的禪學特點在於其「以筆硯作佛事」,以詩文為宣揚禪理的手段。這種觀念與傳統的禪門觀念「平常無事」「不立文字」相違,在當時也引起了反對。相應地,惠洪則打出了「文字禪」的旗號,藉以批判「無事禪」。惠洪認為,不能拘泥於「不立文字」,他說「大智精妙穎悟之力能到其所安。此中雖無地可以棲言語,然要不可以終去語言也。」(《石門文字禪》卷二十五《題百丈常禪師所編大智廣錄》)惠洪還致力於僧史的編纂,著有《禪林僧寶傳》,他認為通過記述過往高僧的言行,可以樹立「典型」,以供後人學習。
著作
著述頗豐,作品有《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10卷、《林間錄》、《天廚禁臠》3卷等。周泳先輯其詞為《石門長短句》1卷。
惠洪的作品大約在室町時代早期傳入日本。至日本寶永七年(1710),曹洞宗僧人廓門貫徹《注石門文字禪》出版。貫徹為惠洪作此注耗時二十年。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