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中國歷史上,博學鴻儒科最早始于唐玄宗開元年間,稱「博學宏詞」,且作「博學弘辭」。時屬吏部科目,寒門進士通常要通過博學宏辭科,才能就仕,門閥士族參與的明經科,通常不用,也通不過此科目。宋朝亦設此科。北宋後期到南宋,詞科名稱嘗三變,考試內容與選材標準亦隨之更改。哲宗紹聖二年設名為「宏詞科」,著眼於「詞藻宏麗、文章秀異」。徽宗大觀四年改立「詞學兼茂科」。高宗紹興三年又改為「博學宏詞科」。
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之亂平,國勢基本穩定。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帝稱:「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起文運,闡發經史,潤色詞章,以備顧問著作之選。朕萬幾餘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學之士,用資典學……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士,不論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將親試錄用。」令各地舉薦並送至燕京。因天氣寒冷,考試時間改為隔年三月。不少士人為求被薦舉,四處請託。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日,全國獲薦舉者共143人,齊集太和殿,後赴體仁閣應試,試題是《璇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康熙帝在保和殿御試,宣布錄取博學鴻儒彭孫遹等50人,其中一等20名、二等30名,合約占應試人數的三分之一,授以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職,併入「明史館」纂修《明史》,汪琬、尤侗、湯斌、施閏章、毛奇齡等名家大儒均在此列。其中朱彞尊、嚴繩孫、潘耒、李因篤四人以布衣身分入選,時稱「四大布衣」。
有不少明朝遺老寧願冒著被處死的危險,力辭不就無論如何,康熙帝重視和優待漢族知識分子的態度,獲得士大夫的好評。黃宗羲稱:「庶幾同學之士,共起講堂,以贊右文之治。」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曾下詔舉行博學鴻詞科,下令各省督撫推薦,但反應不佳,僅河東督臣薦舉一人,直隸督臣薦舉二人而已。二年後,雍正駕崩,遂無下文。
乾隆元年(1735年),各省推薦一百七十六人,取十五人,杭世駿在此列;次年(1736年),又取四人。乾隆中期,為了避諱乾隆帝名「弘曆」之「弘」,書中傳鈔「弘辭」、「宏詞」等字樣,一律改為「鴻」,以避免文字獄。道光三十年(1850年),候補京堂張錫庚請復開博學鴻詞科,以備人才。禮部以為非當務之急而議止。
越南博學宏材科
阮朝嗣德四年(1851年),嗣德帝下令開制科,中舉者稱博學宏材吉士。
康熙己未科博學鴻詞
乾隆丙辰科博學鴻詞
注釋
參考書目
• 秦瀛:《己未詞科錄》
• 孟森:《己未詞科錄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