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時代
《釋名》作者是劉熙還是更知名的劉珍(?~126)存在爭議。最早提到《釋名》的是3世紀晚期韋昭(204-273)的《三國志·吳書》。後來的《顏氏家訓·音辭篇》《隋書·經籍志》等,都記載《釋名》作者為劉熙。《後漢書》後第二次出現《釋名》是5世紀中期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文苑列傳第七十上》載:「劉珍字秋孫,一名寶……。又撰《釋名》三十篇,以辯萬物之稱號雲。」而不載劉熙事跡。官修史書簡單地列舉了《釋名》的卷數和篇數,而沒有提及其章數。明朝學者鄭明選質疑了章之間的差異,懷疑此書的真實性。清朝學者畢沅(1730–1797)曾于1789年作《釋名疏證》,相信《釋名》的編篡由劉珍開始,劉熙接手並完成,還在前面加上了序。另一位明朝學者錢大昕(1728–1804)基于他學生對傳記的研究,贊同劉熙是作者。基于內部証據,Bodman總結道「劉珍並非不可能確實編寫了這樣一部大作,劉熙可能在他的書中用到了部分材料,但這可能性非常小。」
《釋名》成書的年代與其作者一般有爭議。不過,劉熙很確鑿地生活在東漢末年,在184年黃巾之亂到220年漢亡之間逃亡至交州。
現在一般認為今本《釋名》二十七篇的作者是劉熙無疑,劉珍《釋名》三十篇是現已佚失的另一部書。
體例
《釋名》共8卷、27篇。目錄如下:
• 第一卷:釋天第一、釋地第二、釋山第三、釋水第四、釋丘第五、釋道第六。
• 第二卷:釋州國第七、釋形體第八。
• 第三卷:釋姿容第九、釋長幼第十、釋親屬第十一。
• 第四卷:釋言語第十二、釋飲食第十三、釋彩帛第十四、釋首飾第十五。
• 第五卷:釋衣服第十六、釋宮室第十七。
• 第六卷:釋床帳第十八、釋書契第十九、釋典藝第二十。
• 第七卷:釋用器第二十一、釋樂器第二十二、釋兵第二十三、釋車第二十四、釋船第二十五。
• 第八卷:釋疾病第二十六、釋喪制第二十七。
《釋名》的撰寫受到了《爾雅》啟發與影響。雖然《釋名》是理論証實型的纂集,而《爾雅》是集合貯存型的纂集,但在分類編排上,《釋名》和《爾雅》相當相似,有明顯的承繼關係,而《釋名》比《爾雅》更加細緻。大致對應關係如下表:
:
所釋名物典禮共計一千五百二事情;又說共1379條,釋詞1710個。釋詞時,一般有被釋詞、釋詞、具體闡釋三部分,如:「日,實也,光明盛實也。」就是說,「日」的得名來自于「實」,因為太陽是「光明盛實」的。有時還有解釋詞義的前釋詞,如:「山頂曰塚。塚,腫也,言腫起也。」就是說,「塚」的詞義是「山頂」,「塚」的得名來自于「腫」,因為山頂像「腫起」。
理論和方法
中國古代很早就對名與實的問題做過探究。《荀子·正名》中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而《釋名·敘》則提出:「夫名之于實,各有義類。」兩種觀點雖然看起來相互牴觸,但都符合現代語言學理論。語言具有絕對任意性,語音和語義的結合是任意的,荀子「名無固宜」的觀點與之類似;得名之始固然是任意的,但一個詞引申繼而分化、演變為幾個詞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理據性,多個詞素構成詞的過程也是有理據的,劉熙的觀點與之類似。《釋名》作為一本纂集類專書,很少有明確的理論觀點,但其藉助聲訓考察單純詞的源詞和合成詞的造詞理據的大量實踐,都體現了「名之于實,各有義類」的觀點。
《釋名》所依靠的主要方法是聲訓,即用音同音近的詞來解釋被訓釋詞語。聲訓約占全書訓釋的四分之三。聲訓的方法古已有之,如《論語》中的「政者正也」、「仁者人也」,到漢代大為興盛,其中大多數都是對名號、典章、天幹、地支等有神秘色彩的事物作出解釋,內容也多是宣揚儒家思想 ,屬于義理聲訓而非語言聲訓。而《釋名》則從語言學、語源學角度出發來使用聲訓,並擴展到百姓日常的領域中,不只限于名物制度等。
局限
《釋名·敘》中說:「至于事類,未能究備,凡所不載,亦欲智者以類求之。」而事實上詞源往往不是那麼簡單就能求得的,直到今天,要準確推尋出漢語中每個詞的語源也是非常困難的。《釋名》企圖對每一個詞的語源都做出解釋,就難免穿鑿附會。王力批評其為「唯心主義」。王寧則認為其「明顯錯誤近十之五、六」。
有學者對《釋名》做了逐條分析檢驗,可以認可的同源詞有455條,占全書1298條聲訓的35.1%;這三成多之中,又只有五分之一是真正的推源,而剩下的都是系源。「推源」指釋詞是被釋詞的根詞或源詞,如:「冬,終也,物終成也。」今人的研究認為「冬」確實是從「終」派生。「系源」指將同源詞類聚在一起,如:「銷,削也,能有所穿削也。」今人的研究認為,「銷」和「削」是同源詞,但兩者的關係不是《釋名》說的「銷」從「削」派生;「銷」、「削」和「消」、「霄」、「艄」等同源,都有「漸小」或「使小」的義素,都派生自同一個源詞。
《釋名》聲訓的隨意性還表現在對聯綿詞的誤訓和「一詞二源」上。《釋名》對大部分連綿詞都拆分解釋,而不將其視作一個語素。《釋名》還對一些詞的來源作出多種解釋,而「一詞二源」的現象是不符合語言發展和語詞孳生的基本原理。
影響
《釋名》的語源學理論和實踐,影響了中國後世的語言學研究,尤其是「右文說」和段玉裁、王念孫等人的「因聲求義」學說。
其他價值
王力批評《釋名》聲訓的隨意性的同時,也總結了《釋名》在訓詁和語源探究方面之外的意義:《釋名》中的大量訓詁材料可以和《爾雅》《說文解字》互相參照;去古未遠,從許多內容中可以推求古人制度、風俗;反映了一些詞的較古的意義或新興的意義;以聲訓為主,中間雙聲、疊韻字尤多,可以據以考見古音。
在上述文化史、詞彙學、音韻學的意義之外,《釋名》本身就包含大量可研究的語料。
相關條目
• 詞源學、造詞法
• 聲訓
• 右文說
延伸閱讀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