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父崔元森治經學,宗程朱,鄉試不第。崔述生於乾隆五年(1740年)庚申,母李氏以《大學》、《中庸》授之,十四歲已泛覽群書。乾隆十九年(1754),至大名府應童子試,受知府朱煐賞試,列名第一,接下來八年的時間都在朱府晚香堂與朱煐之子讀書。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科順天府鄉試中舉,專心撰寫《考信錄》。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與大名才女成靜蘭成婚,又一年返魏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為了生計,在武安設館授徒。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赴京會試不第,訪孔廣森。乾隆三十九年著《救荒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崔述進京選官,在北京與時年三十二歲的陳履和相識。嘉慶元年(1796年)被任命為福建羅源縣知縣,有廉聲。嘉慶四年(1799),四月調署上杭縣。次年又回羅源縣,反對「武弁多借海寇邀功,誣商船為盜」,被反誣說他「擅釋巨盜」。巡撫汪志伊查明真相,得以免議。崔述因州縣事多掣肘,不能自行其意,早萌退意,被巡撫汪志伊挽留。嘉慶六年,終能以老病乞休,以著述自娛。崔述生平極少與人交遊,崔述與陳履和相聚只有兩個多月,以後就不再見面。嘉慶二十年(1815),臨終前將自己的書裝為九函,留下遺囑,「吾生平著書三十四種,八十八卷,俟滇南陳履和來親授之」。嘉慶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16年3月4日),卒。崔述死後第二年,陳履和至彰德,輯其遺稿,道光四年(1824年),刊成《崔東壁遺書》。
崔述疑古辨偽,他發現《尚書》僅記載堯、舜事跡;西漢《史記》再推到黃帝,西晉譙周撰《古史考》推演到伏羲氏。指責當世漢學家「但以為漢儒近古,其言必有所傳,非妄撰者」,又斥其「但據後人之訓詁,遂不複考前人之記載。」生平著書三十四種,包括《考古提要》、《夏考信錄》、《商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孟子事實錄》等,凡八十八卷,門人陳履和匯刻為《崔東壁先生遺書》。1903年4月,那珂通世校點出版崔述的《崔東壁先生遺書》。其妻成氏有詩稿《二餘集》。
評價
崔述之學始終被摒斥當代學術主流,又備受漢、宋兩派學者責難。清代編輯的《皇清經解》和《皇清經解續編》均將崔述的《考信錄》摒斥在外,張澍則斥責崔述「陋儒無識」。清朝重視崔述學說的只有張維屏一人。崔述最大的功勞在於摒除荒唐不經的先秦古史,「異說不經之言,則闢其謬而削之」。
梁啓超對《考信錄》評價很高,說:「此書考証三代史事最謹嚴,宜一閱覽,以為治史之標準。」胡適稱崔述為「二千年來的一個了不得的疑古大家」,他給顧頡剛的信中盛讚崔氏「《考信錄》在清代要算一大奇書,……古今來沒有第二個人比他的大膽和辣手了。」錢穆說:「東壁之學傳矣而不廣,存矣而不著,浮沉淹沒于收海之底者又百年,乃迄今始大顯。」
注釋
參考書目
• 胡適、趙貞信:《崔述的年譜》
• 姚紹華:《崔東壁年譜》
• 劉汝霖:《崔東壁年譜》
• 劉師培:《崔述傳》,1907年,《國粹學報》卷三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