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
王士禛的「禛」字,在他死後,于雍正時因避諱 ( 雍正漢名為胤禛 ),被人改稱王士正。乾隆帝復賜名士禎,並追諡文簡。
生平
出生於官僚世家。祖父王象晉是王之垣第三子。父親王與敕。明崇禎七年,閏八月二十六日出生於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孫。祖父王象晉,官至明朝河南省布政使。
崇禎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六日,王士禛生於豫省官舍,象晉於「豫」得「孫」,遂命其小名為「豫孫」。七歲入鄉塾,後娶山東鄒平張延登之孫女為妻。
順治七年(1650年),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順治十二年北上會試,中第五十六名,但沒有繼續參加殿試。順治十四年,集諸名士于大明湖,舉辦秋柳詩社,賦《秋柳詩》,十五年(1658年)登戊戌科進士。該年進士第二甲前十名至第三甲前列若干人都外放為推官,至次年(1659年),任揚州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該年一整年王士禛都留在京師,直到順治十七年三月方才到揚州。不久擔任江南鄉試同考官趕赴金陵,期間生了一場大病,幾乎喪命。順治十八年,痊癒之後,他前往京口、蘇州等地遊覽,在太湖因嘆賞美景而取號「漁洋山人」,漁洋本是太湖中一小山丘,當時正對著士禛住宿的聖恩寺。是年三月,他拜訪了年事已高的錢謙益,謙益對他的才華頗為欣賞,為他的《漁洋山人集》作序。
康熙二年十月,遷禮部主客司主事。北上前在如皋冒襄的水繪園與陳維崧等人舉辦了禊事並賦詩。康熙六年,與董文驥、李天馥、陳廷敬等人結成文社。宋犖上京時與王士禛訂交。康熙七年,遷儀制司員外郎。這一時期,王士禛的文名逐漸在京師打響,後進者紛紛帶著文章前來請教。他慷慨提攜後輩,別人交給他看的詩他都誠實地指出不佳之處並改正之。十年(1670年),遷戶部福建司郎中。十一年(1672年)六月,擔任四川鄉試的負責人,前往四川。王士禛將期間經歷寫成《蜀道驛程記》。出蜀後因母喪奔回故里,不久長兄也病逝。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夏,守喪期滿,王士禛前往京師,陳廷敬、李天馥聽聞後前來接應舊友,複與彭孫遹相會。十五年(1676年),補戶部四川司郎中。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到康熙帝召見,轉侍讀,入值南書房。升禮部主事。十八年,參與明史修纂工作,為明史纂修官之一。十九年,遷國子祭酒(大司成),上奏按照成化、弘治年間的禮儀規範孔廟祭祀典禮。康熙二十三年,遷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當年十一月,奉命前往廣東祭祀南海,旅途中所成篇什為《南海集》。南下途中因大雪而滯留東平,因喜愛當地小洞庭蠶尾山而藉以為自己的齋號。翌年二月十日,王士禛抵達廣州。祭祀完畢後途經贛州北返,順道遊歷了廬山。回到京師不久又因父親去世而奔喪歸里。居喪期間,根據殷璠、高仲武等人的前例,選唐詩而成《唐選十集》,加以刊刻。康熙二十八年三月,在北京撰寫了《池北偶談》
康熙二十九年,遷左副都御史,充經筵講官、三朝國史副總裁。九月,遷兵部督捕右侍郎。在任時將法令放寬。康熙三十年,與陳廷敬等人一同主考會試。三十一年八月,調任戶部右侍郎,負責貨幣鑄造事宜。三十三年,充任纂修《淵鑒類函》總裁官。康熙三十八年,官至刑部尚書。此前王士禛經歷各個職位時,斷案務求寬大。他在會審時力爭,改正了眾多冤案。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受王五案牽連,被以「瞻循」罪革職回鄉。至此,王士禛前後宦海生涯共計四十五年。翌年,在家奉旨續修《群芳譜》,至四十六年告成《佩文齋廣群芳譜》一百卷。該年黃叔琳在公事之餘登門拜訪。居家築有藏書樓池北書庫,位于山東新城縣。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舊臣,特詔官複原職。同年罹患嚴重的疝氣。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十一日卒。生前收藏被貧困的子孫典賣殆盡。
著作
漁洋與長兄王士祿、二兄王士禧、三兄王士祜皆有詩名。其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古夫于亭雜錄》、《分甘餘話》、《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等。作中間有明季入清之家事。
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士禛等以清新俊逸之才,範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但《提要》同時指出其作品有「輕信小說與附會經意」的毛病,並以《古夫于亭雜錄》一書為例,說該書「雜引眾說,往往曼衍,又征據既繁,時有筆誤」。
袁枚稱王士禛的詩歌「不過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屬清雅,又能加宮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風格。」,「然稍放縱,不加檢點,便蓬頭垢面,風姿全無。」
錢鍾書指王士禛的詩善于掩飾自己天賦之不足,在《談藝錄》中評漁洋詩:「一鱗半爪,不是真龍」,又說「漁洋天賦不厚,才力頗薄,乃遁而言神韻妙悟,以自掩飾。」
王士禎與蒲松齡是好友,曾為蒲評點《聊齋志異》並題詩共勉:「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隨著《聊齋》的傳世,這首卷頭詩也成為王士禎最有知名度的作品,有時甚至被誤以為是《聊齋》作者蒲松齡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