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鶴年[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ctext:751004
See also: 李鶴年 (ctext:682111)
李鶴年(1827年 - 1890年),字
子和,號
雲樵,奉天義州(今義縣)人。
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顯示更多...: 生平 家庭 注釋
生平
李鶴年為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舉人,二十五年(1845年)進士,由翰林院編修改御史,轉給事中。因父喪停職。守喪結束後,受命前往河南辦理軍務。同治元年(1862年),任常鎮通海道,代理河南按察使,調直隸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年),擢湖北巡撫,又調河南巡撫。同治五年八月(1866年9月),賴文光部東捻與張宗禹部西捻在開封沖破沙河及賈魯河防線,大敗李鶴年軍。捻軍過陳留,躍進山東。經過多年追剿,平定捻軍。同治十年(1871年),擢為閩浙總督。次年,上京朝見,賜紫禁城騎馬待遇。不久,代理福州將軍,兼福建巡撫。光緒元年(1875年),調任河東河道總督,同時代理河南巡撫。光緒七年(1881年),正式擔任河南巡撫,仍兼河督一職。光緒八年(1882年)鐫刻立石,撰《朱仙鎮新河記碑》,記載賈魯河的水系構成和河道變遷。光緒十年(1884年),因事降職。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代理河督,黃河再度決口,與前任河督成孚一同被發往軍台效力,不久釋歸,賞三品銜。光緒十六年(1890年)卒。宣統元年(1909年),恢復原官。
同治四年作《僧忠親王祠碑記》(即僧格林沁),同治九年作《重修錦州魁星樓碑記》(載《義縣誌》)。同治九年為《河南倉氏族譜》寫序,同治十一年為尹耕雲《豫軍紀略》作序。
家庭
• 祖父李蔚秀(字筠塢),諸生,刑部員外郎。
• 父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進士李維藩(道光進士)。
• 子李葆恂。
• 孫兒李放 (清朝)。
注釋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
來源條目。
URI:
https://data.ctext.org/entity/751004 [
R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