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琛(1848年10月25日 - 1935年),字
敬嘉,原字
長庵,改字
伯潛,號
弢庵、
陶庵。
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選翰林院
庶吉士,授
編修。福建福州府閩縣螺洲人。溥儀帝師。
顯示更多...: 生平 家族 著作
生平
光緒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人好論時政,為清流黨。光緒五年(1879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力主收複。
光緒六年(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1884年),上疏《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鄉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廈鐵路,並任福建高等學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學)監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範大學)。
宣統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擔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陳寶琛在毓慶宮行走,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遜位,後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錄》。民國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
1917年張勳複闢時,推舉為內閣議政大臣。民國十四年(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滿洲國成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拒受滿洲國官職。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乙亥二月初一日(3月5日)卯時病逝於北平住處,春秋八十有八。喪聞,溥儀震悼,賜奠醊,賜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師,賞給陀羅經被,賞銀九千元治喪葬。
有藏書10萬冊,「清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于全閩」。
家族
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
陳寶琛兄弟6人,3人進士,3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
子:陳懋頤(早夭)、陳懋復、陳懋艮、陳懋需、陳懋隨。
女:陳京貞、陳南貞、陳勤貞、陳容貞。
著作
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遊草》等。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
來源條目。
Chen Baochen (陳寶琛 Chén Bǎochēn; 1848–1935) was a Chinese official during late
Qing era, hailing from Fuzhou, Fujian province in southeast/coast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he served as sub-chancellor in the
Grand Secretariat and as vice minister of Rites (禮部侍郎).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imperial ord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12, he remained loyal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served as tutor and adviser of the former emperor,
Puyi, who was allowed to stay in the Forbidden City for more than thirteen years under the "Articles of Favorable Treatment". In 1917, Chen supported the Manchu Restoration, the loyalist general Zhang Xun's abortive attempt to restore the Qing dynasty. Chen Baochen continued to serve Puyi after he was finally expelled from the Forbidden City in 1924, but unlike his rival
Zheng Xiaoxu, he refused to collaborat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chukuo.
Victor Wong portrayed Chen in the 1987 feature film The Last Emperor.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
來源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