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趙南星少時聰慧,九歲時便被人稱為神童。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科順天府鄉試第七十一名。萬曆二年(1574年)甲戌科三甲一百七十七名進士,任河南汝寧府(今汝南縣)推官,治行廉平。後歷任戶部主事、吏部考功、稽勛、文選員外郎。為人嫉惡如仇,因直言上疏,陳述時政四大害,觸犯時忌,乞歸鄉里。後來起用為吏部郎中,與時任吏部尚書孫鑨一起主持癸巳京察,趙南星在無視了權貴們的關說請託後,他秉公罷黜了大量貪官污吏,但不久遭誣陷,被斥為民。後來居於家鄉的趙南星名聲日益高漲,與顧憲成、鄒元標並稱「東林三君」,朝野請求起用趙南星的上書數以百計,但都沒有被採納。
明光宗時,起為太常少卿、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齊天下為任,大力打擊不法官吏。天啟三年(1623年),改任吏部尚書,期間公正無私,拒絕了權貴的求官請託,另一方面又起用有清廉正直名聲、廣被百姓讚譽的正人於朝列庶位。史稱當時朝廷「眾正盈朝」、「群賢滿朝」、「中外忻忻望治」,熹宗也曾稱讚趙南星「老成清正」、「深切銓政」。宦官魏忠賢曾雅重他,在熹宗面前稱讚他是能臣,但他不接受其拉攏,反而正色警戒魏忠賢說「主上沖齡,我輩內外臣子宜各努力為善。」,終于得罪魏忠賢。大學士魏廣微是萬曆名臣魏允貞之子,趙南星向與魏允貞相熟,但因魏廣微後來諂附魏忠賢,因而嘆息說「見存(魏允貞的字號)無兒。」,又責怪魏廣微曾議論東林前輩李三才,因而使得魏廣微也深恨趙南星。
後來在廷推山西巡撫時,趙南星知道謝應祥為人清廉,於是為謝應祥美言「沉靜有為,能稱其職」,力薦起用其為山西巡撫,但被大學士魏廣微從中作梗,並被御使陳九疇彈劾趙南星在廷推力挺謝應祥,是為了報答謝應祥曾經提拔魏大中,使得熹宗對「朋謀結黨」而震怒,趙南星也因而被逼乞休請辭。御使張訥也因為其兄張樸沒有得到山西巡撫官職,而誣蔑趙南星有壞政十罪,使趙南星被削籍。
閹黨後來詆毀趙南星貪贓一萬五千兩,趙南星素清貧,即使出售家產也不足贖其十分之一,幸好親朋故友的捐助湊齊後,才倖幸獲釋,但後來趙南星仍被謫戍代州,其子趙清衡戍莊浪,外孫王鍾龐戍永昌,老妻馮氏、側室李氏,並哀慟而卒。一個七歲的孫子被驚嚇而死。四年後于天啓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病卒,享年七十八歲。葬于臨城縣之東瀆村。
崇禎初,追贈為太子太保,追謚為忠毅。世以趙南星、鄒元標、顧憲成稱「東林三君」。
著作
著作有《芳茹園樂府》、《趙忠毅公集》、《味檗齋文集》、《史韻》、《學庸正說》等。
趙南星能寫散曲,又深知明朝官場黑暗,《慰張鞏昌罷官》、《壽家君六十五》、《寄魏懋權時時乃兄以言得罪》等曲中表達對國事的憂慮,尤侗說:「高邑趙儕鶴塚宰,一代正人也。予於梁宗伯處見其所填歌,乃雜取村謠里諺,耍弄打諢,以洩其骯髒不平之氣。」高攀龍的《高子遺書》稱「儕鶴先生為小詞,多寓憂世之懷。酒酣令人歌而和之,慷慨徘徊,不能自已。」錢謙益《列朝詩集》評:「夢白公忠強直,負意氣,重然諾,有燕、趙節俠悲歌慷慨之風。鄉里後裡,依附門下,已而奔趨權利相背負。酒後耳熱,戟手唾罵;更為長歌、小詞、瘦語、吳歌《打棗竿》之類以戲侮之。其人銜之次骨,夢白不知也。在戎所,賦詩飲酒,唾罵笑傲,一如平時,不以謫居畏禍,少有貶損。人謂寇萊公、蘇子瞻無以過也。」
紀念
河北省高邑縣城關鎮東關村趙家街現存趙南星祠堂,原名趙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末年,清嘉慶年間重修。現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高邑縣還有「南星路」。
家庭
曾祖父趙存禮,曾任縣丞;祖父趙澤民,曾任知縣;父趙汝弼。母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