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839年12月7日即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生於湘鄉。父親曾國藩、母親是衡陽歐陽廩生之女。出生當日,曾國藩赴京任翰林院庶吉士,不久由母親叔父偕往北京。四歲便在家塾就讀,師從長沙馮樹棠,十歲已經可以試作律詩。1853年,時值太平天國起事,由母親和舅舅歐陽柄銓送返湘鄉。1856年4月25日,與前雲貴總督賀長齡之女結婚,不幸於次年難產辭世。1859年9月,與陝西巡撫劉蓉之女再婚。
1860年、1861年兩次鄉試均落榜,因為科場運氣不佳,而專心研究經書典籍,涉獵世界知識。此時,與太平天國的戰爭已進入末期曾紀澤常去曾國藩軍營省親,又與其幕府中的幕僚交遊。薛福成、吳汝綸、黎庶昌、容閎都是他的好友。1865年,代父親重刻幾何原本。1866年11月,曾國藩平定捻亂後返回金陵任兩江總督,隨往。後,洋務運動開始,沿海各地開設了各式新廠,他與金陵機械局的馬格里相識,成為好友。
1870年3月,赴京應蔭生試,補為戶部員外郎。但曾國藩眼疾加重,遂返回金陵侍奉。次年,母親又病重,以西藥治癒。1872年,曾國藩病逝,又兩年,母親病逝。1877年,服喪期滿,繼承其父「一等毅勇侯」侯爵爵位。1878年,被清政府任命為駐英、駐法公使,同時補任為太常寺卿。
1880年,兼任駐俄公使。1881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改訂條約》)。1884年,因與清廷對清法戰爭持不同意見而被免除駐法公使職務。1885年,遭免除駐英、駐法公使,回國後任海軍衙門幫辦、戶部右侍郎、總理衙門大臣。
1890年4月12日(光緒十六年閏二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謚號惠敏。
外交生涯
曾紀澤的外交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在左宗棠收複新疆時與俄國進行的外交談判。1864年浩罕汗國貴族,軍事首領阿古柏發動叛亂,建立「哲德沙爾」政權,遭到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的西征軍討伐,兵敗身亡。俄國卻趁著西境混亂之時,奪取了包括伊犁在內的清朝領土。清朝政府派出戶部右侍郎署盛京將軍崇厚為談判代表,與俄國商討歸還伊犁事宜,但其草簽的《里瓦幾亞條約》卻割地賠款,令清朝損失了太多的利益。清廷拒絕承認此條約,在命令左宗棠繼續整軍備戰的同時,派時任駐英法公使的曾紀澤兼任駐俄公使,赴莫斯科與俄國談判改約。1881年經過修改的《伊犁條約》(也就是俗稱的《改訂條約》)出爐,曾紀澤通過堅韌的據理力爭,加上左宗棠西征軍對俄國的有利勢態,將清朝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權,以多付400萬盧布的代價,換回了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雖然俄國通過隨後的《勘界議定書》,使清朝又損失了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這個改訂的條約仍然減少了清朝的權益損失,使得曾紀澤博得朝野的好評和西方外交界的尊重。
其後曾紀澤還參與了清英鴉片交易加稅免釐問題和朝鮮、英國強占緬甸等問題的對外交涉。1883至1884年,曾紀澤在巴黎就越南中法戰爭事務與法國政府進行談判,立場強硬,但由於越南戰事不利清廷上層意圖主和,1884年4月被解除駐法公使的職務,1885年6月卸任駐英俄公使職務。回中國前,曾紀澤用英文在倫敦《亞洲季刊》(Asiatic Quarterly Review)1887年1月號發表了闡述對清朝內政外交和列強對華政策觀點的文章《China, 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中譯名《中國先睡後醒論》)。回國後參與海軍衙門事務,並力圖促進中國外交政策的改革,以及不平等條約之廢除。
墓葬
曾紀澤死後,葬于長沙望城縣雷鋒鎮牌樓壩村桃子灣,是一處遵照清代侯爵制建造的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清代墓葬。墓坐東朝西,呈半環形布局,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原墓葬由墓塚、墓圍、墓碑、拜台、石闕、神道、石像生組群、墓廬、龜背石石碑等構成,規模宏大。其中墓塚為糯米混瓷澆築,其餘建築均為花崗石材質。
1958年,當地修建牌樓壩水庫,盡取墓地花崗石構件作為築壩材料,墓葬受到嚴重損壞並遭盜掘。青花瓷刻墓誌銘亦遺失。
評價
嚴複在英國時曾說曾紀澤「門第意氣太重,天分亦不高」、「喜為輕藐鄙夷之事」、「天分極低,又復偷懦憚事,于使事模稜而已,無裨益」。
蕭一山在所著《清史大綱》一書中評「曾紀澤是我國當時最了解國際形勢的外交家」,對使俄換約「不矜不伐,操心慮患的態度,真不愧為曾文正公之子!」
著作
• 《曾惠敏公遺集》
• 《曾惠敏公全集》
• 《曾惠敏公使西日記》
• 《曾惠敏公手寫日記》
• 《出使英法俄國日記》
• 《曾紀澤日記》
相關著作
• 李恩涵 《曾紀澤的外交》
• 辛越 《大清公使曾紀澤》(歷史小說)
家族
• 父:曾國藩(1811-1872)
• 母:歐陽氏
• 子:曾廣銓(1871年-1940年),曾紀鴻之子,後過繼給曾紀澤為嗣。
• 孫子:曾約農(1893年-1986年),教育家,東海大學在臺復校後首任校長。
• 三子:曾廣鑾(1873年-1920年)。
• 孫:曾昭揆,廣銓之子,過繼予廣鑾。
• 二叔:曾國潢(1820-1886),原名國英,字澄侯,曾麟書次子,族中排行第四,因此被曾國藩稱為四弟,曾氏兄弟間皆以族中排行相稱。
• 堂弟:曾紀梁(1842—1925年),紀字輩中年壽最高者,為大界曾氏族長。
• 堂姪:曾廣祚
• 堂姪孫:曾昭掄(1899-1967),曾國潢之曾孫子。
• 三叔:曾國華(1822-1858),字溫甫,曾麟書第三子,族中排行第六。平定太平天國時戰死于三河鎮。
• 四叔:曾國荃(1824-1890),字沅甫,曾麟書第四子,族中排行第九,人稱「曾老九」。平定太平天國的用力之將,官至兩江總督。
• 堂兄弟:曾紀瑞,兵部員外郎。
• 堂兄弟:曾紀官,戶部員外郎。
• 堂姪:曾廣江(1868—1921),安徽侯補道,誥授通議大夫,晉授資政大夫。
• 堂姪孫:曾昭和(1888—1957),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曾任湖北夏口地方法院推事。
• 堂姪曾孫女:曾憲植(1910-1989),曾國荃之玄孫女,葉劍英之第三任夫人。
• 五叔:曾國葆(1829-1862),字季洪,後更名貞幹,字事恆,在兄弟五人中年紀最小。病死於雨花臺。
• 姑:曾國蘭,姑父王鵬遠。
• 姑:曾國蕙,夫王待聘,想當書吏不成。
• 姑:曾國芝,夫朱永春。
• 表叔:彭毓橘。
• 長兄:曾紀第,早殤。
• 三弟:曾紀鴻(1848年-1881年)
• 姪:曾廣鈞(1866年-1929年),曾國藩長孫。曾紀鴻長子。
• 姪孫女:曾寶蓀(1893-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