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
3
王世貞撰。
4
○文部
5
△墨刻跋六十五首
6
唐文皇屏風帖》
7
文皇嘗作《真草》,書古帝王龜監語,為二屏風示群臣,今所存者草書耳。輕俊流便,宛然有右軍,永興風度,惜天骨小乏,戈法猶滯。後有祝寛夫、姜夔、王允初跋,亦佳姜遂,題字荒傖,不知體大可笑也。
8
唐玄宗御書《太山銘》後。
9
記太山銘》,唐開元帝製及手書,相傳燕、許修其辭,《韓史》潤其筆,以故文頗雅馴,不猥弱隸法。雖小變東京,最為穠勁饒古意。餘嘗游其地,度天門,造碧霞鬰浡雲霧中,此銘獨煜然有龍翔鳳翥之態。包參軍拓得一本以示余,餘既讀而愛之,然竊有慨於帝之侈心也,木有蝕,蠧入焉。當是時,天下幾小康,帝意以前薄秦皇、漢武不足道,而不知太真、林甫、國忠、祿山之徒,固己乘其侈而入之蠧矣。參軍得浯州,中興頌,當時置墨池傍閱之,其治亂始未有大足相發者,噫嘻,可畏哉!
10
11
記《太山銘》者,唐玄宗皇帝御撰,及書字徑可六寸許,雖小變漢法,而婉縟雄逸,有飛動之勢。餘嘗登太山、轉天門,則見東可二里。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鳳翔舞於雲煙之表,為之色飛。既摩娑久之,惜其下三尺許。為拓工人惡寒,篝火焚蝕,遂闕百餘字。傍有蘇丞相頲、東封頌正書閩人林■、〈火阜〉,以四大字刻其上。惡札題名,縱橫漶滅不可讀,悵然而下。後人事事可憎,殆不特此。
12
《孝經》
13
唐玄宗書《孝經》後,有太子亨、右相林甫、左相適之等題名韋,郇公陟稱彭城縣男,蓋自吏部侍郎出為河南採訪,始襲公爵,此本封耳。韋斌封平樂郡公,可補本傳之闕。書法豐妍勻適,與太山銘同行。押亦雄俊可喜。當其時為林甫所蠱媚,極矣,猶知有是經耶?三子同日就隕,屬鏤南內,淒涼廢食,厭代唐家父子如此,循覽遺跡,為之慙慨。
14
《涼國長公主碑》
15
右《涼國長公主碑》小許公撰,而開元帝御書書法過肥,然點畫間自有異趣,要之自唐變此體,帝為最也。碑辭大半可讀。考之《唐史》,睿宗第六女字華莊,始封仙源,下嫁薛伯陽。今碑內封爵先後同,而字乃從花妝,非華莊也。又稱歸故丞相虞公溫彥博曾孫曦。及考彥博傳曾孫曦,尚涼國長公主。《伯陽傳》尚仙源公主,坐父稷誅,流嶺表自殺。然則公主固嫁薛伯陽,再嫁溫曦,史遺曦而碑諱伯陽也。
16
《兗州孔子廟碑》:
17
右孔廟八分,書唐太宗詔一通,高宗詔一通祭文,一通太子弘表一通。後有朝請大夫開州刺史高德裔刻十二字,或德裔書,不可知也。其行筆不甚精工,而頗峭勁,時時有漢意,乃知古法自開元帝始盡變也。
18
唐文皇告少林寺書。
19
文皇圍洛城時,以少林寺僧建功,遣使致書存問,且為護持之書,法不甚工,而亦不俗。當是幕僚筆內「世民」二字行草,是親押耳。首有《開元神武皇帝書》,後人所妄加也。今少林寺僧猶以白棓高,天下豈佛教?所謂護法者,其時已爾耶?
20
《題武后書昇仙太子碑帖》後。
21
武氏牝晨淫革,唐鼎觀此書,遂欲亂千古同文之治嘻,何其甚也!文似出北門,諸學士手筆意軟媚,無鐵椎椎悍馬時意氣。且既為太子立碑,而以蓮花六郎稱其後,「身得不穢,千古青簡」耶?為之一笑。
22
《孔子廟堂碑》
23
虞永興《孔子廟堂碑》,石刻在關中。餘有二本,其佳者以乞家弟,文雖斷闕,不甚剝蝕,然是五代時翻本也。首有《相王旦書》碑額,蓋舊無額,武后增之耳。至文宗朝,馮祭酒珤請斷去周字,而《唐史》遂以此碑為武后時立者,誤也。相王所書大周孔子廟堂之碑,虞書入妙品,評者謂其德鄰貞白。又謂與歐陽率更齊名,而專體過之。如層台緩步,高謝風塵,又如行人妙選■〈罒乾〉,有失辭。特其傳世頗少,嘗見賈躭相公,極稱虞筆。末云:「孔子廟堂碑,青箱中至寶而已」。噫!當其時已珍貴如此!況千載之後,其殘碑斷墨如魯靈光者,但再經摹勒。雖典刑僅存,而風骨鋩鎩,所餘無幾,慨念唐石,不勝色飛。
24
25
記此碑之月餘,客有複來售者,首有「《孔子廟堂之碑」六字,殘缺既少,戈法宛然,虛和清粹之色,自爾入人,定為宋榻無疑也。惜後失數十行,購別本佳者補之,為《山房清玩記》法書目中。又有《永興謝文皇表》,蓋碑成進御,上賜以右軍黃銀印,故謝耳於乎文皇,所以期永興至矣。
26
九成宮醴泉銘》
27
書斷,謂率更正書,出大令森森焉。若武庫矛戟」。虞永興稱其不擇紙筆,皆能如意。高麗亦知愛重,遣使請之。其名大若此。然太傷瘦儉,古法小變,獨《醴泉銘》遒勁之中,不失婉潤,尤為合作。此帖得之十年前文既殘缺,字亦饃糊,然視汴刻,猶是未央瓦差,不蕩古意也。因識而藏之。
28
29
醴泉銘》餘所有者,字畫差具可辨,後復得一本更完,整覺其精意古色,流映眼睫間,摩娑竟時率更之於索靖、李陽,氷之於碧落,至下馬坐臥味賞,旬日不能去。昔人云「解則愛之,餘不解而愛愛矣。又了不解,不知何也。
30
31
鄭公此文,因隨氏之鉅麗,歸唐德之「儉」,損頌而有風體,了然諫録》中語也。渤海書書鄭公語,當知合也。
32
《虞恭公碑》
33
率更書溫虞公碑》得之鬻書人者,殘缺不復可讀。第其字畫之妙,不在醴泉化度下。如郭林宗雖標格清峻,而虛和近人他書,不免作李元禮謖謖、松風矣。
34
化度寺碑。
35
趙子固以歐陽率更化度醴泉為楷法第一,雖不敢謂然,然是率更碑中第一,而化度尤精緊深合體方筆圓之妙,而殘缺尤甚。昔年得一本,僅二百餘字,後又致一本,雖剝蝕其可讀者幾再倍之。當是前百年物而字意小緩散,不能如少本之精勁也,豈拓手微劣故耶?因合而識之,俟明窗細展,究其所以異可也。
36
《皇甫府君碑》
37
率更書《皇甫府君碑》比之諸帖,尤為險勁。是伊家蘭臺發源,石刻在西安,雖小苔剝差可誦耳。皇甫君名誕仕隋,死於漢王諒之難者,恤典殊不薄。後以子無逸貴於唐,始克樹碑。噫逝」者,有知能無麥秀之歎乎!
38
歐陽通道因《法師碑》。
39
道因與玄奘同譯經者,見《高僧傳》碑,文亦宏麗,饒其家言,然去簡棲頭陀,不啻一小劫耳。評者謂歐陽蘭臺瘦怯於父,而險峻過之。此碑如病維摩高格,貧士雖不饒樂,而眉宇間有風霜之氣可重也。余嘗謂皇象文武索靖載妖帖章草中鳥跡筆者,顏真卿《家廟茅山碑》正書中玉筯筆者蘭臺道,因碑正書中八分筆者,此未易為俗人言也。
40
趙摸千文
41
趙供奉在貞觀中以書名,嘗與諸葛貞臨蘭亭刻石者此帖云,亦是摹晉真蹟。在吳江史監,所勻整流,便矩度森然,恨結法小局,促乏蕭散之趣耳。
42
禇書《聖教序記》
43
餘舊藏褚登善《聖教序》,記婉媚遒逸,波拂處虯,建如鐵線,蓋善本也。後陝省致一紙,輕弱不足言,或以為翻刻,或以為有二,本第俱有可疑者。舊藏本稱龍朔三年建,按遂良以永徽六年貶漢州,顯慶二年徙桂州,未幾貶愛州,歲餘卒,蓋未嘗生及龍朔也。豈遂良嘗書之,至是始摹拓上石耶?陝省本則云永徽四年,中書令臣禇遂良書。考之本傳《宰相表》遂良,貞觀末為中書令,後罷。永徽三年,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四年,進尚書左僕射。疑皆後人附益之耳。
44
碧落碑。
45
《絛州碧落碑》,篆書在石像背州,將以不便摹拓,別刻置廟中,今本乃別石耳。李旋之輩以為陳惟正、李撰、李瓘書不可辨。按《洛中紀異録》稱刺史李諶為母房,太妃追薦,造像成,忽二道士來云,君刻石須篆書乎?我天下能篆者李異之,聽所為,則扃戶三日乃開化,二白鴿飛,去篆文宛然像背矣。此涉誕妄,不可信。然李陽氷覽之七日而不忍去,習之十二年而不成,其妙如此,豈惟正撰瓘小子所辦乎?字書雜出頡籀鍾鼎款識,以故與斯體小異,聊識之以俟知者。
46
少林寺《靈運禪師碑》
47
《靈運碑》者,唐崔琪撰。末云聖善寺沙門勒下殘缺二字,當時僧書耳。文淺陋不足道,書法絕類聖教,無一筆不似後世傾側偃臥以取姿態者。其人材雖足稱要之,有愧於此髠也。
48
御史台精舍銘。
49
《唐史》稱梁昇卿善八分,東封朝覲碑》,聲華為一時冠,此帖亦可寶也。獨御史台持憲之地,乃立精舍,倡諸系者,禮佛懺悔。昔獄吏命祀,咎繇范孟博猶非之,況侫佛乎?崔中令湜固盛言,因利結西方緣矣。不知附禁臠事,發曳鋃鐺,時佛亦當庇引之,不為之一笑。
50
《桐栢觀碑》
51
新桐栢觀碑,唐崔尚文、韓擇木書,桐栢即天台別名。道家所謂「金宮玉庭,洞天真境,覽興公一章,覺此《頌》寂寥耳。擇木書於漢,法雖大變,然猶屈強有骨。明皇酷嬖太真,無所不似。隸分體不免作豐容艷肌時狀。老杜云,「書貴瘦硬方通神」,蓋有感也。計此碑當為拾遺君印可者。
52
大智禪師碑
53
此碑為《唐史侍御惟則,《書竇臮賦述》,稱史書古今折衷,大小應變,聲價極不落莫也。其行筆絕類《太山銘》,而縝密過之,知開元帝潤澤所自耳。大智師北宗之錚錚者,嚴挺之粗能,其家言俱可存也。
54
張旭肚痛帖》
55
張長史肚痛帖》及千文數行出鬼入神惝,恍不可測。後河滿子一絕,係張佑作祜,後張史生可五十年,餘甚疑之。既考知與此齋帖俱高閒筆也。閒書僧米元章欲懸之酒肆者,然亦自佳耳。
56
張長史郎官壁記》
57
張長史以草聖名,其楷法獨有《郎官壁記》,為書中最琅琅者。董逌稱其隱約深嚴,筋脈結密。又云:守法度者至嚴則出乎法度,至縱識者以為得長。史墨池三昧,此刻在宋已少吾吳,僅有都太僕元敬一本語,具《金薤琳琅》,尋入王文恪公家,文恪親為跋於裝池之四旁,余聞之三十年矣,而始得之所藏九成廟堂,化度名公諸楷帖,皆闢三舍矣。因敬題其後
58
心經
59
此草書《心經》,刻之長安。中云:右軍書非也,雖遒逸而疏縱不入,格不中懷素作奴,況右軍乎?見《唐文粹》乃駙馬都尉鄭萬鈞書,張說有序。萬鈞尚睿宗女代國公主,字華婉者也,於書家不甚烺,烺宜其然。
60
裴?少林寺碑》
61
裴懿公《?書少林寺碑》,開元十六年建,又在嵩山,而《金石録》不載,何也?裴少時負文筆,號「霹靂手」,而雅不以八法名,此碑辭至沓拖不可讀,而書頗秀勁,多媚態,得非時代為之耶?傳不載階封,此書銀青光祿大夫正平縣子,亦可補傳之闕。
62
李北海《雲麾將軍碑》
63
李北海翩翩,自肆乍見,不使人敬,而久乃愛之。如蔣子文僥■〈人達〉,好酒骨清,竟為神也。吳興習之加媚,似猶未得其遒。此雲麾將軍碑尤著者,將軍名思訓畫,品在神妙間,碑辭絕不之及,豈古人以藝為諱耶?
64
《岳麓寺碑》
65
余友俞仲蔚為餘言:「李北海岳麓寺碑勝,雲麾餘,亟購得之,僅可讀耳。其鉤磔波撇,雖不能復尋,覽其神情,流放天真,爛漫隱隱,殘楮斷墨間,猶足傾倒。眉山,吳興也,題名稱前。陳州刺史。按邕謁上太山,還獻詞賦,上悅。會有仇人發其贓者,張說忌之,下獄論死。許昌男子孔璋救之得免,謫尉遵化。此其赴謫時道書也。碑文頗庸陋,又於社拾遺集》見其一詩,穉語殆不可曉,何以負干將莫耶稱於世耶?米元章評其書,如「乍富小民屈強生疏,此語殊未當書,故佳小佻耳。邕以纎文獲名,以虛名獲死,以佳書獲訾,皆所不虞者,因附識之。
66
李北海《娑羅樹碑》
67
《娑羅樹碑》是《北海,筆遒逸豐美,而不傷佻卞,當是合作書也。
68
李北海書法華寺碑》
69
《秦望山法華寺碑》,李《北海書碑尾》稱伏靈芝刻,即北海托名也。書法肉好妍雅,不作輕肆習,乃知吳興所得,此為多矣。
70
李北海《東林寺碑》
71
北海此書,本小束法度,再經摹刻,雖鼻目無異,脂澤有加,而天骨掃地矣。所謂「韓生貌,趙郎不得情性」者也。余晩自廬山歸東林,程孟孺馳視之,以為絕奇,即此碑也。
72
臧希晏碑
73
右金吾衛將軍臧希晏碑,朝議郎、守衛尉少卿、淮陽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韓秀弼,八分書文多饃糊不可讀所可辨者。其卒以廣德二年八月五日及有懷恪懷亮語。考懷恪碑,希晏其長子也,書法亦清勁,可喜其能,不因開元帝之好而變者乎?撰文為銀青光祿大夫、行兵部侍郎、清河郡開國公而缺其名,當以史証之。
74
孫過庭書譜
75
孫虔禮《書譜》刻石凡三,其一,《秘閣續帖》末未有《宣政印記》者,最為完文,今不可復得矣。余遊燕中,有偽作古色以鬻者,其刻亦佳,而中有兩訛字,蓋秘閣之帖遺於後,而紙敝墨渝刻者承之,賴以辨耳。其一末有《宣政印記》,而前缺一二十字。蓋自內府出,而卷首稍刓破,然自真跡上翻刻故獨佳。中間結構,波撇皆在。其三,為文氏停雲館刻,則影響耳。虔禮書名烺、烺,一時獨竇臮貶,曰凡草閭閻之類,此帖濃潤圓熟,幾在山陰堂室,後復縱放,有渇猊遊龍之勢,細玩之則。所謂一字萬同者,美璧之微瑕,故不能揜也。因書於第二本後。
76
徐浩《心經》
77
季海書名噪一時,有渇猊奔驥之喻,此帖意近而法慢米,顛斥為吏,楷誠爾然,不能不為眉山小庇之耳。
78
《嵩陽觀記聖德感應頌》
79
《聖德感應頌》,尚書左僕射兼右相、吏部尚書晉國公李林甫撰。蓋玄宗命方士煉大還於嵩陽觀,六轉而移煉緱氏山太子廟,九轉,而林甫紀其瑞者也。當是時,女蠱邊釁,交作於中外,而林甫以金石之毒發之,天下之緣督幾絕,而唐事去矣。而君臣方日熙熙,然交書其美而張大之,良可歎也。頌成之明載太真冊,其又七載林甫歿,又四載帝走蜀,不知大內辟糓自托。元始孔升真人時,亦得此丹力否耶?書為徐浩古隸,與《帝隸法》絕相類,雖以肉勝,亦自有態可寶也。
80
懷素千字文。
81
此千文行草,刻石關中,雖時有譌筆,而遒逸飛動,往往妙境。
82
懷素自敘帖
83
此帖如并州勁鐵,北山迅鷹,奇矯無前,獨冠諸種。然坐此亦不得與二王盟,僅屈強江、淮耳。真跡歷數,相臣家歸陸冢,宰近聞一總帥以八百金購之,複入平津邸矣。於乎素師不習蓮花,梵字作此有為跡墮落縑素伴,朱提入紫闥,宛轉粉黛,間對肥肉大酒,不亦重痛辱哉?安得祖龍火了,此累劫障為快也!
84
懷素《聖母帖》
85
素師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書獨勻穩清熟,妙不可言,唯姿態少遜,大令餘翩翩近之矣。
86
懷素藏《真帖》
87
懷素藏真律公三帖》,乃游絲筆縈回,恍渺中有挽強飲石之勁,至不易得。跋尾周越書,得其遺意。蔣之奇有蘇、黃法,皆可重也。
88
恆山祠記
89
唐河東公所書《北嶽恒山祠記》,公為相有武畧,其書要非其至者,特以故事存之耳。
90
王清源碑
91
唐朔方河東、河西、隴右節度使清源公王忠嗣碑,中書侍郎元載撰,門下侍郎王縉書,載其女夫也。所記事與史不甚異,其文詞瑣冗,無足多者。縉於書稱名家,與李邕相伯仲,評者謂其過薛少保。今其結法清婉,老勁不在嶽麓雲麾下,覽者自當得之。哥舒之力,諍義者能之。李臨淮之先見,智者能之清源仁者也。所見遠矣,所見超矣。
92
中興頌》
93
《摩崖碑中興頌,元結撰。顏真卿書字畫方正,平穩不露筋骨,當為《魯公法書》第一,唐文靡瑣極矣。至結與蕭穎士輩方振之,頌亦典雅。仿《嶧山》諸碑第,有可議者,頌其君而斥其君之父曰:噫嘻!前朝孽臣姦驕,且冠之篇首,豈頌體爾耶?吉甫於宣王,詩穆如《清風》者,未聞其以厲王斥也。《序辭》所謂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亦誇矣。曉人不當如是。
94
東方畫像贊
95
《東方畫像贊碑陰記顏魯公書,石刻在陵縣陵,即古平原郡也,故城址猶存,今僅三之一耳。碑已再刻,餘所得乃舊本。雖小饃泐,然其峭骨遒氣,滃欝奮張,亦足辟易餘子。餘謂東方生蹟固奇詭,然以逍遙流易之,度處虛實有無,間夏侯文亦時時有壺公薊子意,獨公書太嚴整,未稱所以發之,不若留右軍寫其情性可也。語固涉狂公複生,不能不俯首耳。
96
家廟碑
97
右顏魯公家廟碑石刻四面環轉在關中,後廟毀。宋初,有李延襲者,語郡移置之,結法與東方畫像相類,而石獨完,善少殘缺者,覽之風棱秀出,精彩注射,勁節直氣,隱隱筆畫間,吁可重也。天寶間,安氏蹴天柱折而力,扶之者郭尚父、張睢陽,平原與常山四耳,顏氏獨擅其二碑之所以重者,是寧獨書哉!
98
多寶佛塔碑
99
顏魯公多寶佛塔碑,石刻在西安,舊拓完善,可讀公書,如東方畫像家廟碑。咸天骨遒峻,風棱射人,此帖結法尤整密。但貴在藏鋒,小遠大雅,不無佐史之恨耳。多寶佛塔,事在法華經中,歷過去未來,阿僧祗劫世尊說法。此佛即現寶塔,空中贊美,大抵皆寓言也。佛惟空是以常在常現常滿。今以有為跡求之得無去之愈遠乎?一念發菩提心,即證菩提。即現多寶塔稱善哉?人自不見聞耳。
100
《茅山碑》
101
魯公好仙術,不特書麻姑壇已也。按李含光者,陶隱居裔,凡五世,其事絕無可紀,獨人謂其隸法勝乃父,遂斷不作隸,差近厚耳。魯公結體與家廟同,遒勁鬰浡,故是誠懸鼻祖。然視虞永興、禇河南誾誾氣象,不無小乏。
102
元次山墓碑帖。
103
顏文忠為《元次山書》,《中興頌》歿,又為撰碑文而自書之,所以推許次山者至矣。其忠義才術畧相當然。次山於文非真,能古者何至竭蹶其步而力追之耶?
104
宋文貞碑
105
餘始有碑側記,又後一歲乃得碑,文頗剝蝕,其行筆與記全異。碑辭內稱公雅善戲謔,不常矜莊,凡所詼諧,人輒疏取。昔人見公賦梅花,以鐵心石膓為怪,故不足恠也。非所望於蕭、傅,亦是一證。太史公讀張文成事,而疑其偉然。丈夫乃如好女子,世固有不可曉者。
106
宋文貞碑側記。
107
《宋文貞公神道碑》側記顏魯公撰書,石刻沙河二公剛勁,大節相埒。書亦稱是真足三絕。第其筆以取勢為主,微類徐吏部而力過之,不免奔驥渇猊眉山,寔得此法,作擘窠書,愈增恠偉。黃豫章獨印賞以為瘞鶴銘之流,亞噫!惟其似之,是以嗜之然耶?
108
《八關齋功德記》
109
右顏魯公書字徑可二寸許,方整遒勁中,別具姿態,真蠶頭鼠尾,得意時筆也。此書不甚名世,而其格不在東方家廟下,故非餘子所及也。記文宋州將吏為節度使田神功,疾愈請禱,此猾禆媚驕帥之常亡,足恠者,第其時有可慨也。蓋載縉、鴻漸輩,方以因果之說聳人主,至引阿脩羅帝釋為證。每寇至,禮佛祈禱,退則修八關齋,飯僧報謝,將帥體解而世風靡矣。嗚呼,唐之所以終不復振也,有由哉!
110
千祿字碑
111
余讀《顏魯公家廟碑》,知公世有書學,及覽顏秘監干祿字書》益信,蓋秘監於公為伯父。其所辨證,偏傍結構,雅俗燦然,而公於此書尤加意,幾無一筆縱緩,餘故識而藏之,以為臨池。指《南書》曰「干祿蓋唐以書判取士故耳。跋尾句生亦翩翩,邯鄲可玩也。
112
臧懷恪碑
113
《臧懷恪碑》,顏魯公撰。并書懷恪再為王晙、蕭嵩兵馬使,積官右武衛將軍,封上蔡縣侯,三贈而至工部尚書,則以子希讓貴故也。兄懷亮至左羽林大將軍,懷恪有子七人,咸顯,而希讓至尚書節度使。《魯國公碑》稱兄弟子姓勛賢間,出自天寶,距于開元,乘朱輪而拖珪組者數百人,而《唐史》不為立傳,故聊載之。書法偉勁,不減家廟茅山,而石完不泐,尤可喜也。《金石録》又載韓擇木書第三子太子賓客希忱碑》及《希晏碑》,以韓秀弼書之。希讓,胄士也,而能為不朽計乃爾,誠有過人者矣。
114
與郭僕射爭坐位帖。
115
餘少則艷,魯公坐位帖晚,始得此佳本,為之摩娑竟日,噫稿草》耳,乃無一筆不作晉法,所謂無意而文,從容中道」者也。其辭餘未敢論,獨笑魚開府、郭僕射與杞載、祿山、希烈之徒,澌滅殆盡,而公之斷楮殘墨,千載恒若新。嗚呼!是寧獨書而已哉!
116
117
公剛勁義烈之氣,其文不能發,而發之於筆墨間,何也?余嘗謂公學不如其人,於《麻姑壇記》見之,辭不如筆,楷不如行,有意不如無意於茲帖見之。
118
顏魯公祭侄文
119
公行押之妙,一至於此。噫!此稿草耳!所謂無待而至」者,忠義之氣,與懇切真至之痛欝。浡波磔間,千古不泯。陳深、陳繹,曾文徵明三《跋》,博雅殊稱。是真跡在永豐聶氏,尤可寶也。
120
祭豪州刺史伯父文
121
此帖與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頓挫欝勃小似遜之末有緇郎題名,可恨可恨。
122
楚金碑
123
按賈氏《談録》言通微為學士,工行草,然體近吏,中州士大夫效習之,謂為院體。此碑清圓有餘,遒勁不足,即所謂院本體非耶?得顏尚書小許鉤磔,便脫此病夏熱偶題。
124
峿台銘
125
元結次山撰。《峿臺銘》見歐陽永叔《集古録》中。次山凡文多從顏尚書,真卿、李學士陽氷索書此篆書不知陽氷作者,或自作之次。山於文《爾雅》,然不能高,而愛身後名甚,銘亦類是。昔社襄陽碑》峴首一絕,頂一深澗,曰吾懼千歲之後之陵穀也。嗚呼!古人之於名如此。
126
尉遲祠祈雨碑》
127
此碑辭小屬考之,則唐張嘉佑祈雨於「尉」遲勤」之祠,應而屬吏紀者也。勤為太師從子,義師之役,寔從死焉。書法絕似蔡有鄰而少放得,非亦其筆耶?
128
李陽氷篆書謙卦》
129
李陽氷此刻雖再登石居,然有殘雪滴溜之狀,是廷尉正脈。至於謙卦,當人置座右一紙。
130
成德節度紀功碑》
131
右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德政碑》,寶臣降虜與田承嗣輩,創藩鎮之禍,其人本不足道,碑辭脅下,為諛餒謭不文。獨王士則者,僅見陶九成《書譜》中不甚著,而書法遒勁,瀟灑有李北海、張從申之筆,良可寶也。碑在真定,御史行台不易拓,昨夏溫中丞如璋致一本裝潢成帙,而記於後。
132
柳尚書僕射《諸葛武侯祠記》:
133
右記裴晉公度、柳尚書公綽書,是時在武相元衡幕中,三公勳業年位雖小異,要之不愧忠武侯者。柳於書不得稱名家獨米,元章謂其勝誠懸弟。今觀其行筆,飄灑雄逸,無拘迫寒儉之態,真足塤篪第結構小踈,不能運鐵腕捺磔間耳。碑在成都可七百年矣,完好尚如新得,非以僻故存耶?
134
董宣傳
135
碑前有四字篆書,漢董宣傳傳作中楷。結法俱精雅,有方圓意,而不具人姓名,當是唐能書者書之也。余嘗怪郅都董宣,其清強不屈凜凜,至今有生氣,而班、範列之《酷吏》,使與義縱減宣等,後世將何所取衷哉!
136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
URN: ctp:ws126441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