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氏族大全》卷九 |
3  | 十陽。下。 |
4  | 張 |
5  | 通𤣥先生。 |
6  | 張果隠中條山,世傳數百嵗,其貌如年六七十者。唐𤣥宗遣徐嶠以璽書邀之,肩輿入宮,詔以玉真公主降,先生,果笑不奉詔。還山,擢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𤣥先生。未幾,卒,帝為立栖霞觀。 |
7  | 善頌。 |
8  | 張老,晉大夫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
9  | 舌在: |
10  | 張儀,魏人。學鬼谷子之術,以遊說顯名。 楚相誣以盜,金箠擊遍體,歸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曰:「在」。曰:「舌在足矣」。後為秦相。 |
11  | 取履 |
12  | 張良,字子房,少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至其所,墮履圯下,曰:「孺子下取履」。良取而跪進,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期以再㑹,良凡三往,父乃出書一編與之,曰:「讀,是為王者師。後十三年,見我濟北穀城下黃石,即我也。旦日視書,乃太公兵法。後過濟北,果得黃石寶祠之良死,并葬其石伏臘上塚,祠黃石。 佐漢祖運籌帷幄,决勝十里,與蕭、韓為三傑。 封留侯 曰:「吾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泗水亭銘漢功臣十八,良第三,諡文成侯。子不疑嗣為侯。 次子辟強,年十五,為侍中。 |
13  | 美士 |
14  | 張蒼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歸漢,從沛公攻南陽,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王陵怪其美士,言於沛公而免之。 以文學、律厯為漢名相,歴事兩朝。 年老無齒食,女子乳百餘嵗卒。 |
15  | 結襪。 |
16  | 張釋之事,漢文帝十年不得調,後為廷尉,天下無寃民王生者,善為黃老言,嘗召至廷中,公卿盡㑹王生,顧謂釋之為我結襪釋之,跪而結之,聞者重王生而賢釋之。 |
17  | 乗槎 |
18  | 張騫,漢武時奉使大夏,乗槎到河源,見一婦人織一丈夫牽牛飲渚,女與一石歸,問嚴君平,君平曰:「此織女支機石也」。 《漢書》不載。 |
19  | 䑕獄。 |
20  | 張湯為兒時,隨父為長安丞,守舍䑕盜肉,父怒笞之。湯掘熏得䑕及餘肉,劾䑕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執具獄,磔䑕堂下。父視其文,辭若老,獄吏大驚,乃使書獄。 漢武朝,遷大中大夫。 子安世,又八世至張吉,皆貴盛,故班固不敢以入《酷吏傳》。 |
21  | 七葉,侍中。 |
22  | 張安世,字子孺。漢宣立,以定䇿功,拜大司馬。安世以父子封侯,在位太盛,乃辭祿,詔都內別藏張氏無名錢以百萬數。 自宣元以來,金、張之家,七葉皆侍中。 三子,千秋。 延夀 彭祖 |
23  | 五日,京兆。 |
24  | 張敞,字子髙,漢宣帝朝,尹京兆九年,枹鼓稀鳴。 椽絮,舜以敞有劾當免,曰:「五日京兆耳」。 嘗為婦畫眉,長安中傳京兆眉嫵。 |
25  | 帝師 |
26  | 張禹,字子文。明習經學,試為博士。 身居大第前堂,教授後堂,理絲竹管絃於弟子中,親愛戴崇敬、彭宣而疏之。崇至,則將入後堂飲食,管絃鏗鏘,極樂宣來。但於便坐講論經義,日晏賜食,不過一肉,巵酒相對。 元帝朝,詔禹授太子《論語》。成帝即位,尊禮師傅,令與鄭寛中說書金華殿。 河平中,拜相,封安昌侯。 《傳》曰:「禹以儒宗居相位」。 子宏嗣。 安帝朝,亦有張禹,字伯逺,封安鄉侯。 |
27  | 白馬生。 |
28  | 張湛,字子孝,漢光武朝,拜光祿勲,常乗白馬上,毎見之,輒曰:「白馬生,且復諫矣!」 |
29  | 《岐麥》之歌 |
30  | 張湛,字君游。少時志美行厲,諸儒號曰聖童。 漢建武中,為漁陽太守,民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視事八年,冦弭民富」。 |
31  | 張,曾子: |
32  | 張霸,字伯饒,七嵗通《春秋》,博覽《五經》,鄉人號曰張曽子。初舉孝㢘和,帝召拜侍中。中子楷。 |
33  | 五里霧。 |
34  | 張楷,字公超。通《春秋》尚書門徒百人,徙隠𢎞農山,學者隨之,所居成市,後華隂山,南道有公超市。 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 順帝徵之,不至。 |
35  | 埋輪。 |
36  | 張綱,字文紀,順帝漢安元年,遣八使循行天下風俗,綱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市亭,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遂奏劾梁冀。 八使 |
37  | 印。 |
38  | 張顥為梁相,一日雨後,見一墮地,化為圓石,顥椎破之,得金印曰「忠孝侯印」,顥表聞,藏秘府。 靈帝朝為太尉。 |
39  | 十腰銀艾 |
40  | 張奐,字然明,前後仕進十腰。銀艾。注云:「銀印,緑綬也。以艾草染之」。 漢永夀中,遷安定屬國都尉。 《涼州三明 |
41  | 草聖 |
42  | 張芝,字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凡衣帛必書而後練。韋仲將謂為「草聖靈」,帝朝為太尉。 |
43  | 萬人敵。 |
44  | 張飛,字益徳。雄壯威猛,為世虎臣,魏程昱等咸稱為萬人敵。 蜀先主拜為右將軍,封西鄉侯。 評曰:飛義釋嚴顔,有國士風。 |
45  | 博物 |
46  | 張華,字茂先。博物洽聞,著《博物志千篇。 嘗徙居載書三十乗。 作詩出於王粲,猶恨兒女情,多風雲態。少晉武朝,拜侍中、中書,賜金章紫綬。 永熙末,少子韙以中台星折,勸華避位,不聽,竟為趙王倫所害。思蓴 |
47  | 張翰,字季鷹,有清才,善屬文,號為江東步兵。 晉惠朝,齊王冏辟為東曹掾,謂顧榮曰:「吾本山林間人,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曰:「吾當與子採南山蕨,飲三江水耳」。因秋風起,思吳中菰米、蓴羮、鱸魚鱠,歎曰:「人生貴適志耳,富貴何為!」即引去。 嘗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生前一杯酒」。 |
48  | 當代文宗。 |
49  | 張載,字孟陽,為當代文宗,貌極醜。遊洛陽市,羣女以瓦石擲之。 仕晉為著作佐郎。 弟協,字景陽。次弟亢,字季陽。並博學有俊才,與陸機雲齊名,時稱「三陸三張」。贊云:「載協飛芳,棣華相映」。 |
50  | 六經鼓吹 |
51  | 張衡,字平子。作《二京賦》,十年乃成。孫綽曰:「張衡左思二京,三都賦,六經》之鼓吹也」。 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 晉永和中,拜尚書理窟。 |
52  | 張慿,字長宗。嘗詣劉惔,惔處之下坐,王濛與惔論言,有不通慿於末,坐判之,一坐皆驚,惔延之上坐。 晉簡文帝召之,與語曰:「張慿勃窣為理窟」。 |
53  | 正始遺風。 |
54  | 張緒風姿清雅,時靈和殿前植蜀栁,帝曰:「此楊栁風流可愛,似張緒少年時」。 帝毎歎其清談,袁粲曰:「緒有正,始遺風」。 宋明帝朝,為中書令。子充。 |
55  | 髙臥風月。 |
56  | 張充字延符,與王儉書云:「介然之志,聳峭霜崖,確乎之情,風行海岸」。又云:「飛竿釣渚,濯足滄洲,獨浪煙霞,髙臥風月,不能事王侯覓知己也」。儉以示緒,緒杖之一百。 梁初為祭酒。 |
57  | 孝張里 |
58  | 張敷,字景𦙍,小名樝,父小名梨。宋文帝問之曰:「樝何如梨?」對曰:「梨是百果之宗,樝何敢比」。 父卒,毀瘠過制,詔改其居曰孝張里。 宋武帝朝,拜中書郎。 子融、海、賦。 |
59  | 張融,字思光,弱冠有名。道士陸修靜以白鷺羽扇遺之曰:「此既異物,以奉異人」。 作《海賦》,顧凱之曰:「實超𤣥虛,但恨不道鹽耳」。即注曰:「漉沙揚白,熬波出,素積雪,仲春飛,霜暑路」。 有文集數十卷,行世名《玉海集》。 初,解褐為宋參軍。 |
60  | 碧山學士。 |
61  | 張褒,梁天監中不供學士職,御史彈劾之,褒曰:「碧山不負吾」。乃焚章長嘯而去。 杜詩云:「碧山學士焚銀魚,論事回天。 |
62  | 張𤣥素諫唐大宗修洛陽宮,魏徵聞之曰:「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 為左庶子《翠微頌》。 |
63  | 張昌齡、王公謹舉進士,王師旦知貢舉,黜之,以其文浮靡,恐傷雅道。 貞觀末,翠微宮成,詣闕獻《翠微頌》,上愛其文,補通事舍人。 |
64  | 三㦸張家。 |
65  | 張儉,字師約,貞觀中,為營州都督,兄文師,大僕卿,弟延師左將軍,並賜銀青光祿大夫,兄弟門皆立㦸,時號「三㦸張家」。 |
66  | 萬石張家。 |
67  | 張文瓘,字稚圭,髙宗朝拜侍中。四子:潛、沛、洽、涉,官皆三品,時號「萬石張家」。 |
68  | 青錢學士。 |
69  | 張鷟,字文成。兒時有紫文大鳥止於庭,太公曰:「五色赤文,鳳也。紫文,鸑鷟也,殆將以文章瑞朝廷乎?」遂名鷟,髙宗朝,八以制舉,皆中甲科,貟半千稱其文猶「青銅錢,萬選萬中」,時謂「青錢學士」。 |
70  | 明經髙第 |
71  | 張知謇歴十一州刺史,則天奇其貌,詔工圖之。 中宗立,封范陽郡公。弟𤣥、知晦、知泰、知黙共五人,皆明經髙第。 |
72  | 六郎 |
73  | 張易之弟昌宗得幸於則天兄弟,出入禁中,貴震天下,呼易之五郎,昌宗為六郎。楊再思曰:「人言六郎似荷花,乃荷花,似六郎耳」。 |
74  | 宰相材。 |
75  | 張柬之為荊州長史,則天欲得一奇士,用之狄仁傑,曰:「張柬之雖老,宰相材也。卒用為相,誅二張。中宗復辟,有安社稷功。 封漢陽郡王。 皇甫徹詩云:「烈烈張漢陽,左袒誅諸武。茂勲鑄鐘鼎,江山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千古」。 |
76  | 金鑑録》 |
77  | 張九齡,字子夀,唐開元賢相也。千秋節,公、王皆獻寶鑑。九齡上事鑑十章,號《千秋金鑑録》。 李林甫欲中傷之,九齡作《海燕詩》云:「海燕雖微物,乗春亦暫來,豈知泥滓濺?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無心與時競,鷹隼莫相猜」。 帝賜白羽扇,獻賦自況,末云:「苟效用之得所,雖殺身而何忌」。又曰:「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於篋中」。 開元後,天下呼曲江公而不名,弟九臯《九章》。 子拯。 𤣥孫仲芳,生而岐嶷,父友髙郢異之,曰:「此兒必為國器」。後為御史。 |
78  | 鳴珂里。 |
79  | 張嘉貞,唐開元中拜中書令,弟嘉祐進左金吾,毎朝軒,蓋騶導盈園巷,時號所居坊曰「鳴珂里」。 子延賞。 延賞子𢎞靖。 𢎞靖子次宗,四世並為中書舍人,識一丁。 |
80  | 張𢎞靖,字元理。為盧龍節度使,曰而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軍士銜之。 唐元和中,拜平章事。祖父為相,號「三相張家」。 |
81  | 幽谷一叟。 |
82  | 張鎬,字從周,有大志,觀經史猶漁獵然。蕭嵩薦之曰:「用之則為帝王師,不用則幽谷一叟耳」。 杜詩云:「張公一生江海客」。 元宗擢為右拾遺,不數年出將,入相曵白。 |
83  | 張奭,唐開元中,就試花萼樓,下手持試紙,竟日不成一字,時人謂之「曵白」。 |
84  | 矮屋擡頭。 |
85  | 張彖為華隂簿,為守令所抑,嘆曰:「大丈夫有凌雲蓋世之氣,而拘於下位,如立身矮屋之下,使人擡頭不得,弃官歸!」 |
86  | 罵賊: |
87  | 張巡志氣高邁。唐天寳中,祿山反,巡守睢陽,縳藁為人,剡蒿為矢,大小四百戰,糧盡城陷,罵賊而死。尹于竒,以刀抉其口,齒存者三四。 |
88  | 燕許筆 |
89  | 張說,字道濟,唐開元中為中書令,封燕國公,蘇頲封許國公,皆以文章著名,時號燕許筆」。 帝有所為,必使視草。 三子:均、垍、淑,均授大理卿,杜贈詩云:「通籍踰青瑣,亨衢照紫泥」。後均、垍皆以從禄山,而敗烟波釣徒。 |
90  | 張志和,字子同,金華人。母夢楓,生腹上産志。和初名龜齡,肅宗命待詔翰林,賜今名,因親喪不仕,居江湖,自號烟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號𤣥眞子,觀察使陳少游表其居曰𤣥眞坊,為買地,大其閭,號「囬軒巷門前,阻水為構一橋,號大夫橋。 陸羽問孰與徃來,對曰:「太虛為室,明月為燭,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別,何有徃來?」 帝賜奴婢各一,志和配為夫婦,名曰漁童、樵青。 《有漁歌》云:「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蒻笠綠簔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松江蠏舍主人,歡菰米蓴,亦共餐,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塞雲溪灣裏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雨浦邊風更著,荷衣不歎窮。 兄鶴齡,築室越州東郭椽棟,不施斤斧。 |
91  | 草聖 |
92  | 張旭嗜酒,善草書,每大醉,呼呌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世呼「張顚」。 與李白等為飲中八仙,杜甫歌云:「張旭三杯草,聖傳揮毫落。紙如雲烟,草木知名。 |
93  | 張萬福三世明經,德宗召拜濠州刺史,謂曰:「先帝改爾名,所以褒也。朕謂江淮草木,亦知爾威名」。仍賜舊名天麒麟。 |
94  | 張盥始生三朝,劉禹錫與宴,故其詩云:「爾生始懸弧,我作座上賔。舉筯引湯餅,祝詞天麒麟」。 |
95  | 雙與 |
96  | 張越石與弟楚金同中第,有司以兄弟不兩收,將罷越石楚,金自陳請俱退,李勣曰:「貢舉本求才行,何惜雙與」。 |
97  | 十䇿 |
98  | 張齊賢,字師亮,趙太祖幸西都,齊賢以布衣陳十䇿四說稱㫖,堅執其餘,皆善,以束帛遣之,歸,謂晉王曰:「吾幸西都得一張齊賢,異日可用為相」。 太宗即位,放進士齊賢,適在第三甲,有㫖一榜,盡與京官,不十年拜相,致仕歸洛陽,得裴度午橋莊,鑿渠通流,栽花植竹,日與故舊,乗小輿攜觴遊釣詩云:「午橋今得晉公廬,水竹煙花興有餘。師亮白頭心已足,四登五府九尚書」。 諡文定。 |
99  | 方面之任 |
100  | 張詠,字復之,登太平八年第。嘗曰:「吾榜得人最多,謹重雅望,無如李公,深沉有徳,無如王公。面折廷争,無如冦公,當方面之任!」詠不敢辭。 及第後《寄友人𫝊霖詩》云:「前年失脚下漁磯,苦戀明時未忍歸。為報巢由莫相笑,此心不是愛輕肥」。 嘗從陳希夷學道,欲分華山一半陳以筆墨,蜀牋贈之。後帥蜀,寄希夷詩云:「性愚不肯住山林,剛要清流擬致君。今日星馳劍南檄,回頭慚愧華山雲」。 性極清介,燕處惟紗帽、皂絛、布裘而已,畫像衣兔褐,自賛云:「乖則違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徳,因號乖崖公。 遷工部尚書,再充十州宣撫使,諡「忠定」。 |
101  | 好官員。 |
102  | 張晞顔為萍鄉宰時,范延賞貴為殿直,過金陵,張詠為守,問天使,見好官員否?」范曰:「萍」。鄉宰張晞賢,好官員也,自入其境,橋道完田萊闢,野無惰農,市肆無賭博,夜聞更鼓分明,詠曰:「天使亦好官員也!」同薦于朝,二人後皆良吏。 |
103  | 三世衣冠 |
104  | 張士遜,字順之。少時植桐於蕭寺。宋淳化壬辰登第,後告老留於寺云:「桐枝手植有桐孫,二紀重來愧此身,三世衣冠聨貴仕,十州軒冕接清塵。耕桑雖喜多新隴,耆艾堪嗟少故人。蕭寺門前題粉壁壁書。丁巳,對壬辰,眞宗朝與陳堯佐同秉政,及致仕,寄以詩云:「赭案當年並命時,蒹葭衰颯倚瓊枝。皇恩乞與桑榆,老鴻入高,㝠鳯在池」。 |
105  | 閒忙令。 |
106  | 張君房,宋祥符中為著作佐郎、學士院,辭命多其代作。時章聖詔撰《日本國祥光寺記》,而君房方醉飲樊樓中,使三促紫,微大窘。後因舉閒忙,令錢希白云:「世上何人號最忙,紫微失卻張君房」。 |
107  | 白雲孤鶴。 |
108  | 張俞,字少愚,又字叔才。仁宗朝西戎犯邊,上書陳攻取十策,授校書郎。歸隱青城山之白雲溪,文潞公田況、呂夷簡屢薦之,皆不起。凡六辭,召命有詩云:「欲作外臣誰是友,白雲孤鶴在岩扉」。 遊驪山二絶後夢,太眞賜百合香。 |
109  | 六客詞。 |
110  | 張復守秀州郡圃有六客亭,先是李公擇守此郡,張子野、劉孝叔在焉,楊元素、蘇軾、陳令舉過之㑹,飲于碧澗堂,子野作《六客詞,今張復守是邦,蘇軾、曹子方、劉景山、蘇伯固、張秉道、來過與復為六可繼前事,坡為後六客詞。 |
111  | 文有三代風。 |
112  | 張方平、李安道,少頴悟,家貧無書,借人三史,旬日還之,曰:「已知其詳矣」。凡書一覽,終身不再讀。宋綬、蔡齊以為天下竒才,共以茂才異等薦之。 慶厯初,元昊叛,公上《平戎十策》。 上手詔褒之曰:「文章典雅,有三代風。 熙寜初,參大政。 諡文定。 子恕。 |
113  | 三影郎中 |
114  | 張先,字子野。詩筆老健。倅秀州,創花月亭。 詞中警句云:「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墻送過秋千影」。世號為張三影。 神宗朝,為郎中。 |
115  | 浮休居士。 |
116  | 張舜民,字芸叟。少慷慨,善論事。元祐中,司馬公舉之云:「才氣秀異,剛直敢言,召試秘閤。 自號浮休居士,虎皮講《易》。 |
117  | 張載,字子厚,學古力行為闗中,士友宗師皆稱為橫渠先生,在京師,坐虎皮,說《周易》,聽徒甚衆,一夕二程,至次日,撤去虎皮,曰:「二程深明易道,吾不如諸子宜師之」。遂歸陜西,故晦庵賛之云:「蚤說孫吳晩逃佛,老勇撤臯,比一變至道,有《訂頑》、《砭愚》二銘」。後改為《東西銘》。 有正䝉經,學行於世。 神宗朝,同知太常禮院。 弟戩,無盡居士。 |
118  | 張商英,字天覺。童時日記萬言。趙抃薦之,召之赴闕,䄂草茅憂國書以進。紹興中,權相。時久旱,彗出天心,是夕大雨,彗沒,徽宗書「商霖」二字賜之。 學浮屠法,號無盡居士。 |
119  | 忠貫日月。 |
120  | 張浚,字徳逺,號紫岩先生,紹興中拜相,充川陜宣撫,忠貫日月,孝通神明,勲在王室,恩在生民,威震四夷,功垂永世,後公謫於永胡,澹庵謫於衡,二公手書徃來,無一語不相勉,以天人之學,無一念,不相憂,以國家之事述四徳銘以示人曰:「忠則順天,孝則生福,勤則業進,儉則心逸」。遣人鑱之於石,去國二十年,雖小兒婦女,亦知天下有張都督也。 孝宗即位。 進封魏國公。 諡忠獻。 子栻。 |
121  | 義利之辨 |
122  | 張栻,字敬夫。自幼侍魏公左右,所見聞莫非仁義忠孝之實。及長,學於胡五峯之門,學必先義利之辨。 官至秘閣修撰。 號南軒先生。 |
123  | 橫浦居士。 |
124  | 張九成,字子韶,號無垢,八嵗黙誦《六經》,十嵗能屬文,諸老先生嘆異之,曰:「竒童子也!」 始學於龜山之門,紹興中,對策集英殿,上曰:「忠鯁可嘉,擢寘第一」。 一嵗,薦寒士,館地十數人,而得魁天下之報。 謫南安,閉門謝客,以經史自娛。倚柱觀書庭磚,雙足趺隱然。公自題柱曰:「老來目病」。執書就明者十四年,倚立積久,雙趺隱然可一笑也。因自號橫浦居士。 官至秘閣修撰。 子遜厚,幼厚。 |
125  | 張、相如漢文,稱為長者。 封東陽侯。 |
126  | 張邵,字元伯,與范巨卿為雞黍之約。 |
127  | 張𤣥,字希祖。范寗謂王忱曰張𤣥,吳中之秀、張裕五子。 演 鏡 永 辯 岳 俱知名,時謂張氏「五龍」。 |
128  | 張楚事母至孝,榜其門曰孝行之閭」,里曰孝行之里。張稷仕梁為左僕射,武帝埒其鬚曰「張公」,可謂異人。張祐,元和中詩人,令狐楚録其詩三百首,表薦之。張季友等號「龍虎榜」。 張渾香山九老、張喬,咸通中號「十哲。 張正則號四夔。張好問為太子中允,至道九老中人。 |
129  | 張燾,字景先,張問,字昌言,為耆英㑹 |
130  | 張耒,字文潛,為蘇門四學士。 |
131  | 張中庸知洋州,民號水晶燈籠」。 |
132  | 張亢,世尚儒學,號「書樓張家。 與王琪為晏元獻上客,張知白、宋天聖中權相,清約如寒士。 諡文節:女徳、婚姻。 |
133  | 閨房之秀。 |
134  | 晉張𤣥,字希祖。妹有才質,適顧氏,濟尼曰:「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
135  | 當梁之忌。 |
136  | 張華少孤貧,鄉人劉毅奇其才,以女妻焉。 華嘗著《感婚賦》,有云:「彼婚姻之俗忌惡當梁之在行俗,以子午夘酉為當梁,年婦不可娶舅,姑重禁之。 |
137  | 公侯妃。 |
138  | 張宣子并州豪族富於財,與劉殷同郡。時齊王攸徵殷,殷辭,宣子勸之就徵。殷曰:「今王母在堂,既應他命,不得就養矣,此子輿所以辭齊大夫也」。宣子嘉嘆,以女妻之。妻怒曰:「吾女姿識如此,何患不作公侯妃而以與劉殷乎?」宣子曰:「非爾所及也」。卒妻之女。性柔婉,事王母盡孝,奉殷如父。 |
139  | 婚家 |
140  | 張詠之子娶王禹偁之女,張齊賢嘗言於上曰:「詠本無文,凡奏疏皆婚家,王禹偁代為之。 |
141  | 婚姻榮盛 |
142  | 張說男女數人,婚姻榮盛,次子垍尚公主,為三品,夫人、次女適盧氏為舅。盧公求官,與徐堅、徐安皆再召入禁中,謂之「翰林待詔」。 垍供奉翰林,以所得御賜誇其兄兄,曰:「此婦翁賜女壻,非天子賜學士也」。友婿。 |
143  | 張方平娶馬氏,大常少卿絳之女也。女適王鞏。 子恕娶滕達道。第五女與何洵直、王渙之並為友婿仙婚。 |
144  | 張老種,𤓰園叟也。下聘錢五百緡。娶韋恕女,後同歸王屋山,夫婦成仙。 |
145  | 狀元婚詩 |
146  | 張又,新唐元和中,狀元及第,乃謂楊䖍州曰:「吾少擅美名,得美室足矣。既婚,殊失所望。作《牡丹詩》云:「牡丹一朶直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今日滿園開似雪,一生辜負賞花心」。 |
147  | 妓妾。 |
148  | 記,曲娘子。 |
149  | 張紅紅,大厯中才人也,韋青納為歌姬,樂工撰新聲,未進,潜聴而記其拍矣。 敬宗召入宮,號記曲娘子、紫雲車。 |
150  | 張好好善歌,沈著作納之。杜牧詩云:「君為豫章姝,十三纔有餘」。主人再三嘆,為言「天下無」。又云:「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飄然集仙客,載以紫雲車」。 |
151  | 燕子樓。 |
152  | 張建封舞妓,盼盼居燕子樓。公薨,誓不他適。有《燕子樓詩》三百首,白樂天為之作序。又作三絶云:「滿窗明月滿樓霜,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霜月苦,秋宵只為一人長」。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冡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
153  | 燕燕 |
154  | 張祜妾名燕燕。又漢成帝時,童謡云:「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故東坡賀子野買妾云:「公子歸來燕燕忙張浚母秦國夫人髙夀浚知福州,就州宅建眉夀堂。。 |
155  | 張齊賢母封晉國夫人。張負,戸牖富室也。以女孫妻陳平,張禹愛女,以妻蕭咸。 |
156  | 張嘉貞五女,重牽絲之選張公徵以女妻太守田豹之子仲春成婚。。張顯夀二女適馮左藏張延賞不識韋臯,是貴人張率、韋放指腹為婚。 |
157  | 張鎰女倩娘妻外甥王宙。張日用見鄭獬奇之妻以女。既而鄭果魁天下,張撤娶韓氏之女 張藉娶尚書胡珦之女張說微時,元懐景知其必貴,以女妻之。張耳遊外黃外黃,富人,有女甚美,庸奴其夫父,曰:「欲求賢夫,宜從張耳」。遂嫁之。 |
158  | 鋪張。 蘇張 譸張 金張 更張 |
159  | 章升台鉉。 |
160  | 章昭達,字伯通,吳興人。性倜儻,輕財尚氣。陳文帝夢昭達升台鉉,及旦,告之曰:「何以償夢?」對曰:「當效犬馬之用,以盡臣節」。 後拜司空。 |
161  | 《歸燕詩》 |
162  | 章孝標,唐元和中進士下第,作《歸燕詩》上。考官庾承宣云:「積累危巢泥已落,今年欲向社前歸。連雲大廈無棲處,更傍誰家門戶飛」。上知舉侍郎鄭愚云:「翩翩飛燕畫,堂開送古迎。今幾萬回長,向春秋社前後為誰歸去,為誰來譏諷」。 |
163  | 章碣,唐詩人也。邵安石隨髙湘歸朝,湘知貢舉,安石中第。碣作詩譏之曰:「懶修珠玉望樓臺,眉目連娟幸不開,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帶美人來」。 |
164  | 孝子 |
165  | 章全益,唐人,家涪城。少孤,為兄全啟鞠養。兄亡,服斬衰,斷一指以報。不娶,賣藥自給。居成都四十年,號「章孝子」,庭橫象笏。 |
166  | 章得象,字希言,仔鈞之後。生時,母夢庭橫象笏,因以得象名之。性端重,宋仁宗朝在翰林二十年,怡然自得處相位八年,親戚子弟皆抑而不進。 封郇公。 諡文簡,風骨奇貴。 |
167  | 章惇字子厚。始生族父得象,奇其風骨,以為必貴。 宋元豐中,拜相,封申國公。 子持。 援 |
168  | 兄弟甲科。 |
169  | 章援,宋元祐中進士第一人,兄持第十人,時東坡知貢舉,屬意李方叔,令叔黨持一簡與之。值其出,僕受簡置几上,偶章持兄弟来訪取簡竊視,乃劉向優於揚雄論二篇持去。已而果出此題二章模倣坡作坡取之意,必方叔乃二章也。 子厚諸孫。 傑 潜。 泳 深 澥、洽。 箴 梓 籥俱及第。 |
170  | 《水龍吟》 |
171  | 章楶,字質夫,與東坡往來倡和,嘗作《水龍吟詠楊花坡,與之帖云:「切聞公㑹用香藥,皆珍異之物,極為蕃商之苦,公若奏罷之,陰徳非小補也。栁花詞絶妙,使來者何以措辭?」 宋徽宗朝,為樞宻。 諡莊敏河堤便民。 |
172  | 章衡,字子平,宋嘉祐進士第一人。 帥真定府滹沱河每春瀰漫,為民大患,衡為築橫堤二十餘丈,以障衝突,民獲安處。 終寶文待制 |
173  | 秋霜烈日 |
174  | 章穎字茂顯,宋光宗朝,為左司諌。中書一日,奏事擬公紫微,上曰:「章穎好諫官,何以遷之?」 寧宗朝,為侍御史,遷禮尚書。 諡文肅。 賛曰:公風規峻整,踐履端直,凜乎如秋霜,烈日之不可犯。 |
175  | 篤實君子。 |
176  | 章才邵篤學能文,世稱為篤實君子喜吟詩,過《清逺峽》云:「巖頭風急樹欹斜,江畔漁樵十數家。老盡往來名利客,年年秋水映蘆花」。 晚年閒居,與朱晦翁遊仙道。 |
177  | 章思㢘得道靈異之迹,見於處州天慶觀,有章真人畫像自賛云:「狂走兀坐端立靜,眠黙而又黙顛而不顛,漏身走脫,且守三田」。人以為怪。 |
178  | 章仔鈞,五代時人。安貧樂道,居鄉有賢行,子孫多顯仕。 |
179  | 婚姻 |
180  | 章仔鈞娶練氏,生子十五人。仁嵩、仁郁居長,多為顯官,家于浦城之西村。 |
181  | 章文虎,江寧人。妻劉氏,字文美,能詩詞天章。 含章 建章。 蘇章 |
182  | 姜釣璜 |
183  | 姜子牙釣於磻溪之慈泉,釣得玉璜,刻曰:「周受命呂佐。周西伯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伯王之輔,果遇子牙於渭之陽,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之後,車立為師。 封於呂,故曰呂尚」。《兵法》六韜》曰:「文韜、武韜、虎韜、豹韜、龍韜、犬韜共被。 |
184  | 姜肱,字伯淮,與弟仲海、季江友愛甚至。肱事後母篤孝,常與二弟共被臥以慰母心。 嘗與季江詣郡,夜遇盜,肱曰:「吾弟父母所怜,且未聘娶,可殺我」。季江曰:「吾兄國之珍寶,願代兄死」。盜兩釋之。 漢桓帝安車,徵之不至,江水出鯉。 |
185  | 姜詩事母至孝,妻龎氏,奉姑尤謹。母好飲,江水嗜魚膾,一日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每旦輒出雙鯉,取以供母。漢永平中,舉孝㢘。 |
186  | 膽,斗 |
187  | 姜維,字伯約,蜀先主用為征西將軍。孔明與張裔書曰:「伯約、忠勤,涼州上士也。 後録尚書事。 魏破蜀,維因鍾、鄧之亂,欲復立蜀主,事不成,將士格殺之,剖其腹膽如斗。 |
188  | 衣錦 |
189  | 姜謩,山西豪族也。唐髙祖擢為泰州刺史,曰:「昔人稱衣錦還鄉,今以本州相授,所以償功」。 |
190  | 一心穿地: |
191  | 姜師度,唐元宗朝為河東尹,遷同州刺史,以清白稱,收弃地二千餘頃,皆為上田。時傅忠孝,以知星顯,時語曰:「孝忠知仰天,師度知相地。傅兩眼看天姜,一心穿地破天荒」。 |
192  | 姜唐佐,字公弼,瓊人。從東坡學,坡嘗跋其課冊,又贈之詩云:「滄海何曽斷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子由足成一篇云:「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占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錦衣他日人爭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
193  | 一世大儒。 |
194  | 姜潛,石守道門人也。呂希哲薦潛及王回、吳回、張載為一世大儒。 潜之孫,自號金城居士,宋熈豐間為承議郎。后山有《寄姜承議詩》云:「金城已作歸田計,玉版方書濟物情」。雙白石。 |
195  | 姜䕫,字堯章,宋南渡後人,居苕溪,與白石洞天為鄰,潘轉翁號之曰白石道人,且畀以詩云:「人間官爵似樗蒲,采到枯松亦丈夫白石道人新拜號,斷無繳駁任稱呼姜。答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煑白石,世人喚作白石仙,一生費齒不費錢,仙人食罷腹便便,七十二峯生肺肝,時姜與黃巖老同學詩於蕭千巖,而黄亦號白石,時稱雙白石。 |
196  | 璽書之寵 |
197  | 姜嶼、宋景徳中,劉文質奏部內官髙輔之、李易直、艾仲孺、梅詢、髙貽慶、姜嶼六人有治迹,賜璽書褒諭方士。 |
198  | 姜識方,士也,自言有神術,可使死者再生。時仁后薨,上悲慕,俾試其術,旬日不效,乃曰:「臣見太皇太后與仁宗臨白玉闌,賞牡丹,無意人間世也」。 |
199  | 姜公輔,徳宗朝拜相,在奉天直諌,上謂其賣直售名爾。姜度生子,李林甫手書賀云:「聞有弄麞之喜,婚姻」。 |
200  | 姜宇,字子居,少孤貧,為河北陳不識家牧羊。年十五,身長七尺九寸,美風儀聰慧,夜專讀書,達旦而止,不識竒之,欲妻以女,妻不從,其女曰:「觀其姿才,豈久為人牧羊者乎?」遂妻之。 |
201  | 姜詩娶龎盛之女。 |
202  | 姜遵,字從式。為樞副,以女妻范文正、公姬姜。 齊姜 |
203  | 梁生當封侯。 |
204  | 梁竦字叔敬,登髙逺望,嘆曰:「大丈夫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如其不然,閒居可以養志,《詩》、《書》足以自娛,州郡之職,徒勞人耳!」 著書名曰《七序》,班固見之曰:「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梁竦作《七序》而素餐竊位者慚。 漢明帝朝,辟命交至,並不就。 肅宗納其二女為貴人,生和帝、良輔。 |
205  | 梁商,字伯夏,竦之孫。漢順帝選其女為后,拜商大將軍。商自以戚屬居大位,每存,謙柔虛已,進賢辟巨覽陳龜為掾,李固、杜喬為從事中郎,京師翕然稱為良輔。 子冀,字伯卓,鳶肩豺目質。帝目之曰「跋扈」,將軍也,後誅五噫! |
206  | 梁鴻,字伯鸞,扶風人,東漢逸民也,東出闗,過京師,作《五噫歌》,易姓連期。名耀與妻居齊、魯之間,又適吳依大家臯伯,通居廡下,卒。伯通為求𦵏地於吳,要離冡傍,曰「要離節士」,伯鸞清髙,可令之相近。 |
207  | 《嘉禾之瑞 |
208  | 梁彥先字脩之,少岐嶷。父母曰:「此兒風骨不凡,當興吾宗」。後為岐州刺史,嘉禾連理木出於其境,奏課第一,甘露之瑞。 |
209  | 梁文貞至孝,親亡,廬墓喑然三十年,有甘露降塋木,白兔馴擾,縣令刻石紀之荆臺隠士。 |
210  | 梁震,唐末登第,過江陵,髙季興愛其才,欲留之,震退,築室洲上,披鶴氅,自稱荊臺隠士曰:「吾老,不能復事人矣!」《鳳樓賦》。 |
211  | 梁周翰,字元褒。宋乾徳中,大修宮闕,周翰撰《丹鳳樓賦》以進。時李昉為相,以其名聞,除起居舍人。 真宗朝知制誥栁開贈之詩云:「九重城闕新,天子萬巻詩」。書老舎人,與朱昂、楊大年同在禁掖。 |
212  | 青雲得路。 |
213  | 梁顥,宋雍熈二年,試庭燎,賦進士第一人,時年八十二,謝啟云:「白首窮經少伏,生之八嵗,青雲得路,多太公之二年。詩云:天福三年來應舉,雍熈二載始成名,從教白髮巾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觀榜更無朋輩在,歸家但有子孫迎也知年少登科好爭,奈龍頭屬老成」。先正云:以史考之,顥字太素,雍熈二年登第,景徳元年,以翰林知開封府,卒年四十三。遯齋所言,非也。 子固狀元兒。 |
214  | 梁固,宋祥符二年試大徳曰:「生賦擢掄魁,魏野詩賀云:封禪汾隂連嵗榜,狀元俱是狀元兒,本朝人物熈熈盛,風虎雲龍㑹遇時」。 後直史館,卒,年三十三,名在御屏。 |
215  | 梁鼎,宋淳化中為殿中丞,出守吉州。擊狂猾,上賞其能,賜緋魚、犀帶,且記其名於御屏。 |
216  | 玉堂硯。 |
217  | 梁燾宋熈寧中,蘇頌贈以石硯,曰:「留為異日玉堂之用」。後頌拜相。燾在翰林草制,用此硯也。 |
218  | 甘露亭 |
219  | 梁紹,仕宋為廣東提幹。事母孝,母病,掛冠歸。及卒,廬墓,手植松栢,號「碧林亭」,甘露降,芝草生東坡。在海外,聞其孝節,往見之,易其亭曰甘露亭,松曰瑞松,皆為親題調鼎。 |
220  | 梁克家,字叔子。嘗館於東齋,梅花忽開詩云:「九鼎燮調終有待,百花羞澁敢言芳」。宋紹興中果魁,天下後為相。梁鱣,字叔魚,孔門弟子。封千乗侯。 |
221  | 梁統,字仲寧,漢建武中,封義成侯,出守九江,有治迹。梁松字伯孫,統之子,問馬援疾拜床下,援不答。松恨之,女徳婚姻。 |
222  | 寃訟 |
223  | 梁嬺,梁貴人之姊,南陽樊調之妻,竦之女,時二妹為貴人,以竇氏譛死,嬺上書為之訟寃,帝引見,留宮中,賞賜十萬,號梁夫人,擢樊調為光祿大夫,緑珠。 |
224  | 梁氏女有容色,石崇為交趾采訪使,以真珠二斛買之,名曰「緑珠」。 趙王倫簒位,孫秀求之緑珠,墜樓而死,崇遇害。 《山谷詩》云:「欲買娉婷供煑茗,我無二斛,明月珠,舉按齊眉」。 |
225  | 梁鴻有髙節,勢家爭,欲女之平陵縣,孟光狀肥醜而黒,力舉石臼,擇對不嫁,年三十,曰:「欲得賢如伯鸞者」。鴻聞而娶之,既成婚,鴻曰:「吾欲裘褐之人可與隠深山者爾!今衣綺縞傅粉黛,豈予願哉?」光曰:「妾又有隠居之服。乃更為堆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鴻大喜曰:「真梁鴻!」妻字之徳,耀與俱入霸陵山,以耕織為業,詠詩彈琴自娛。 後又同適吳依大家,臯伯通為人賃舂,每歸,妻具食,舉案齊眉。 |
226  | 河梁 吕梁 濠梁 屋梁 |
227  | 凉 |
228  | 凉茂字伯芳,少好學,議論常據經典。為魏郡太守,拜甘陵相,所至有治。績,魏之良吏也。 文帝朝,拜尚書僕射房校書。 |
229  | 房鳳,字子元。漢成帝時,大司馬王根薦之,明經通達,擢為光祿大夫。與王龔、劉歆共校書三人,皆侍中規矩。 |
230  | 房植,漢桓帝時為河南尹,有名《當朝鄉人謡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由是甘陵有南北部之議。《五經》庫。 |
231  | 房暉逺,字崇儒。幼有志行,明三《禮》、《詩》、《易》、《春秋》。隋文帝禪,遷太常博士。牛𢎞服其博,稱之為《五經》庫、三輔最。 |
232  | 房恭懿,字慎言。隋開皇初,蘇威薦之,授新豐令,政為三輔之最,上嘉之,賜物四百緞、米三百石。恭、懿以賑貧人,上嘗呼至榻前,訪以理人之術。 |
233  | 慈父。 |
234  | 房彥謙,字孝沖,唐髙祖時為長昌令,百姓號之為「慈父」,立碑頌徳。後去寂不仕,居家屢空,怡然自得,謂其子𤣥齡曰:「人皆因祿貴,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清白耳,聳壑昂霄」。 |
235  | 房𤣥齡,字喬孫。㓜警敏,年十八舉進士,髙孝基謂裴矩曰:「僕閱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恨不見其聳壑昂霄耳」。 唐武徳初,太宗時為秦王,延四方文學之士以記室。 房𤣥齡 杜如晦 虞世南 姚思㢘 李𤣥道 褚亮 蔡恭允 薛元敬 顔相時 于志寧蘇世長 薛收 李守素 陸徳明 孔穎達 蓋文達 許敬宗 蘇朂 兼文學館學士,號「十八學士」,時人謂之「登瀛洲」。 太宗即位,以有決勝帷幄、定社稷,功居第一,進左僕射,更封魏。 居相位十五年,孜孜奉國。年七十一薨。 諡文昭。 |
236  | 家法 |
237  | 𤣥齡治家有法,集古今家戒書為屏風,令諸子各取一具,曰:「留意於此,足以保躬」。 子遺愛,尚主驕恣,永徽中,誣告兄遺直,上令長孫無忌鞫其事,因得遺愛與公主謀反之狀。遺愛伏誅,公主賜死。 李世勣云:房杜辛苦立門戶為不肖子,蕩覆無餘。 |
238  | 片言悟主。 |
239  | 房琯,字次律,宰相房融之子,隠陸渾山十年。天寶末,明皇幸蜀,琯上謁拜平章事,與韋見素奉冊靈武立,肅宗吐辭洪暢,上傾意待之。 詔收復西京,遇賊於陳濤斜,琯效古法,用車戰,大敗。 賛云:「琯以忠義自奮,片言悟主取宰相。 |
240  | 女徳婚姻。 |
241  | 房𤣥齡妻剔一目示信。房愛親妻,親授子。九經。 |
242  | 房武幼壯,為良子弟。老為賢父。兄娶滎陽鄭氏,生六男,次卿,次公,次膺,次回,次衡,次元。 |
243  | 葯房。 子房。 張君房 費長房。 |
244  | 唐。丹崖 |
245  | 唐節,唐𤣥宗時為縣令,去官家于崖下,號丹崖翁」。元結重之,作《丹崖公詩》。 銘曰:「磳磳丹崖其下誰?家門前釣舟籬下,釣車不知幾峯為?其西墉竹出石磴泉,飛戸中,辨謗畧。 |
246  | 唐次,字文編,儉裔孫也。唐徳宗時,因遭謗黜,十年不遷,作《辨謗畧》三篇。憲宗立,見而善之,命學士沈𫝊師等再増十篇,號曰《元和辨謗畧》。 |
247  | 《詩瓢》 |
248  | 唐求放曠疎逸,唐末方外人也。吟詩有得,即将藁撚為九,投入瓢中,後卧病,投瓢於江,曰:「得之者,方知吾苦心耳!」瓢至新渠江,有識之者,曰:「此唐山人詩瓢也」。接得十纔二三,題鄭處士隠居云:「不信最清曠,及来愁已空,數㸃石泉雨,一溪霜葉,風業在有山處,道成無事中,酌盡一杯酒,老夫顔亦紅」。 |
249  | 識面臺官。 |
250  | 唐介,字子方。為人簡伉端勁,孫抃薦介,及吳中復為御史,與二人未嘗相識。或訝之,抃曰:「昔人恥為呈身御史,今豈求識面臺官邪?」 宋仁宗朝,為御史裏行,彈張堯佐,特加六品服,以旌敢言。又言文彥博以燈籠錦媚張貴妃致相位,上怒,貶英州別駕,徙監郴州稅。李師中送以詩,有「去國一身輕似葉,髙名千古重於山」之句。 介渡淮中流,遇風作詩云:「聖世非狂楚,清淮異汨羅。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風波。舟楫欹斜甚,黿鼉出沒多。斜陽幸無事,沽酒聽漁歌」。 神宗朝,參大政。 諡質肅。 子淑問、義問待問嘉問之問。 |
251  | 宋詩人 |
252  | 唐庚字子西。工詩湖,上云:「佳月明作哲,好風聖之清。《暮歸》云:「草青仍過雨,山紫更斜陽」。語意俱新。 宋紹聖中,張商英薦其才,除提舉常平,號魯國先生。 有文集二十卷。 |
253  | 唐舉戰國時,人善相相李兊貴相、蔡澤夀,皆驗唐都方士也,漢武詔求民間治厯者二十餘人,都與焉。唐林,字子髙,唐遵,字伯髙,明經飭行,仕莽為九卿。唐擅字子產,東漢人,好星占,著書二十八篇,號唐子唐彬同。王渾等破吳稱疾,史臣曰:「避名全節,有廊廟材。唐瑾,周朝吏尚書,有人倫之鑒,平江陵,惟載書二車歸唐,儉佐太宗定天下為天䇿,長史封呂公,圖形凌煙閣。唐愈宋元祐末掛冠為七老㑹。 |
254  | 唐璘,字伯玉。宋寶慶間為察院,凜凜有直聲,女徳婚姻。 |
255  | 唐瓊,華楚大夫唐勒之女。勒妻一產二子,男一女,一男曰正夫,女曰瓊華。 |
256  | 唐衡,漢中官也。荀彧娶其女,彧父緄畏其聲勢,故與婚。唐儉愛崔謙之才,以女妻之。 |
257  | 唐光、韓愈為友婿,俱娶盧貽女。 |
258  | 荒唐 髙唐 陶唐 晚唐 |
259  | 汪衛社稷。 |
260  | 汪踦,魯童子也。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
261  | 居下訕上 |
262  | 汪輔之字正夫,宋神宗朝為北京運判。時文彥博以侍中判署北京,輔之宻劾公不治事,上批云:「輔之小臣,敢爾無禮」。 |
263  | 龍溪清風。 |
264  | 汪藻,字彥章,紹興中,為翰林學士,草髙麗,詔不許入貢,云壊晉館以納車,庶無後悔,閉玉闗而謝質,匪用前規,上稱其得代,言體髙麗,謝表至,上以所御白圑扇親書紫誥,仍兼綰黃麻,似《六經》」十字以賜之。 自號龍溪,結茅為亭,面愚溪之口,有羣鷗日馴其地名曰玩鷗亭,有《龍溪集》行世。 晚年詩文益奇,與栁儀曹相望於數百,嵗後文章格力,實相上下。 七子:恬、悟、恪、惇、憺,憘、惲。十科薦士。 |
265  | 汪愷,紹興五年詔復十科取士,葉夢得薦愷及徐度、汪藻,薦徐度、王棠。中興後以十科薦用,自此始掄魁之選。 |
266  | 汪應辰,字聖錫,元名洋。紹興五年進士第一,御賜今名。後為秘書監,食罷㑹茶,一同舍就枕不起。或戲之曰:「宰予晝寢,於予與何誅?」汪曰:「子貢方人,夫我則不暇」。合坐稱美。 累遷吏尚書。 號玉山。 |
267  | 義莊 |
268  | 汪大猷,字仲嘉。在四明,置田二十畆以為義。莊欣慕者衆,積置三頃。郡守林大中助絶產二頃,遇士族之貧者,家有吉凶,隨事白郡,郡下莊給之,為無窮之利。 初調衢州江山尉,分鄉警捕,境內肅然,後有諭徳之除。龍大淵在閤門聞之,亟稱以為當,曰:「某昔在三衢,只見說江山縣尉之賢」。孝宗朝,除敷文待制,特升學士,賜榮園。 |
269  | 汪綱,字仲舉。宋乾道中,知紹興府,築一園曰《賜榮,取李白憶賀監詩勅賜鑑湖水為君臺沼榮之意。 創鎮越堂,自為記,又創月臺於堂之前。王十朋詩云:「人望使君如望月,要須如鏡莫如鈎」。 後以郎官為本路憲兼帥,在任九年,召為戶侍。 |
270  | 汪革,字信民,宋紹興中省元與江西詩派。汪徹,字明逺,宋乾道中,除樞宻使。 諡莊敏公。婚姻 |
271  | 汪勃娶祝景先之女。朱文公書祝確遺事云:確,景先次子也。景先死時,四妹猶未行,公竭已資遣之,其一歸汪公勃,仕登三府,徳公不忘,人兩賢之。 |
272  | 憲量、汪、汪。 |
273  | 方泥印。 |
274  | 方回為盜所刼,閉之室中,回化而去,仍以一丸泥封其戶,以方回印印之。 |
275  | 鑑湖處士。 |
276  | 方千,字雄飛,居桐廬釣臺東之白雲原,時號方處士。隠鑑湖任情漁釣吟》詩有警句。 庭接停,猿樹巖,飛浴鶴泉。 野渡波揺月山城雨翳鍾 孫洽稱之,云「其秀也,仙蕊於常花」。其鳴也,靈鼉於衆響。 以脣缺有司,不與科名。晚年遇醫補之人,號為「補脣先生」。 唐元和間,韋莊奏賜千及第。 |
277  | 髙尚鑑 |
278  | 方楷,千之後也。《宋范文正詩云:「髙尚鑑先君,巖居與俗分,幽蘭在深處,終日自清芬」。 |
279  | 惡詩 |
280  | 方圭好為惡詩。仁宗朝,宋庠知揚州,圭来謁燕于平山堂,圭誦詩不已,適見野外有牛就木磨痒,謂坐客胡詼曰:「青牛恃力狂,挨」木詼應聲曰:「妖鳥啼春不避人」。圭悟其意,飲散擊詼。 |
281  | 題南樓。 |
282  | 方澤,字公悅。宋神。宋朝守鄂渚,有題南樓畫閣詩,山谷過之,登樓次其韻二篇,又作詩寄公悅。末云:「庾公風流冷如鐵,誰其繼之方公悅」。 |
283  | 名士 |
284  | 方豐之號北山,紹興名士也。有絶句云:「舎人早定江西派,句法須從活處參。參取陵陽正法眼,寒花承露落毿毿。 |
285  | 輟俸抄書。 |
286  | 方崧,字季申,宋隆興初登第。和氣接物二十年,安分有守,始終所得清俸,以為抄書之費。 子信孺,倅肇慶,花木僚友。 |
287  | 方孚若新居成劉後村賀,以詩云:「按行花木皆僚友,主掌湖山即事權」。 宋寧宗朝為寺丞,終寶謨知府,奇怪。 |
288  | 方岳字巨山,號秋崖,長於詞翰,有小藁。行世方澄孫序之云:「奇奇怪怪之文,如其人磊磊落落之氣如其文。宋理宗朝,兩為文學,掌故宫中秘書,出守康廬、秀水二郡。 |
289  | 方達源,宋元祐中為御史。子元脩、元若、元矩,俱有材名。方君式與毛國華從。東坡遊西菩提寺坡,有詩,刻于石方廷,實宋紹興中,拜監察御史,剛直敢言。方孟卿,紹興中為右司諫。 |
290  | 方蒙仲號烏山,宋理宗朝為博士,和劉後村梅詩百首婚姻。 |
291  | 方勉字及甫,娶許虞部之女。好學,能詩義方。 大方 肘後方 越人方。 |
292  | 常奉使不辱。 |
293  | 常惠,太原人。漢武時,隨蘇武使匈奴,拘留十餘年乃還。昭帝嘉其勤勞,拜光祿大夫。 諡壯武侯忠節。 |
294  | 常達,陜州人。從髙祖征伐,帝曰:「君忠節正可求之」。古人帶經耕鉏。 |
295  | 常林,字伯槐,家貧苦學,帶經耕鉏。 梁習薦為名士,魏太祖以為南和宰,後拜光祿大夫。 |
296  | 儒林先生 |
297  | 常爽,字仕明,北魏人。少聰敏,五經》、百家多所研綜。置館溫水之右,教授門徒七百餘人,嚴厲有方。髙允稱之曰:「文翁柔勝,先生剛克,立教雖殊,成人,一也」。 不事王侯,獨守閒靜。時為儒林先生。 子文通。 孫景知人,受賞。 |
298  | 常何,唐貞觀中為中郎將,陳便宜二十餘條,上怪其能,對曰:「臣家客馬,周具草耳」。上以何為知人」,賜絹三百匹,設鄉校。 |
299  | 常袞,唐建中初為福建觀察使。始,閩人未知學,袞為設鄉校教導之,自是文風始盛。 代宗朝,為中書舍人。文彩贍蔚,長於應用,譽重一時,後拜相。 |
300  | 論奏時相 |
301  | 常安民,字希古,宋元祐中,公卿薦其才,召為太常博士。上疏論蔡京「姦足以惑衆,辯足以飾非,巧足以移人主之視,聴力足以顛倒天下之是非。 建炎中,官其子孫二人。 紹興中,其子固為御史中丞,敢言汝隂處士。 |
302  | 常秩,字夷甫,潁川汝隂人。長於《春秋》,居陋巷二十餘年,歐公、荊公聞而稱之。 嘉祐中,薦于朝,除國子直講,不就。 熙寜中被召,遂起累遷,除寳文待制,時歐公致仕,治第于潁,有詩云:「笑殺汝隂常處士,十年,騎馬聽朝雞」。常景,字永昌,雅好文章,澹於榮利,初為叶律博士。常思,字克恭,郭威少孤,舍於思家,及即位,呼為常叔婚姻。 |
303  | 常袞以兄之子妻陳京。 常脩娶闗圖之妹綱常。 馬氏五常。 |
304  | 桑心計。 |
305  | 桑𢎞羊,漢武時領大農,盡管天下鹽鐵,作平準之法。以心計不用籌算,言利事析秋毫。 元封中,賜爵左庶長。 |
306  | 五世同居。 |
307  | 桑虞,字子深,晉人。五世同居閨門。雍穆有園,去宅數里。𤓰果初熟,人盜之,虞以園,多荊棘,使奴開道,盜覺之,来請罪。 |
308  | 遁甲 |
309  | 桑道茂,唐人。善遁甲,待詔翰林,所言皆驗鐵硯。 |
310  | 桑維翰,字國僑。為人醜怪,身短面長,嘗臨鑑自奇曰:「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 初舉進士,有司惡其姓與䘮同音,不取人。或勸其他仕,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鑄鐵硯示人曰:「硯弊則改而他仕」。卒第進士。 晉髙祖拜為相。 |
311  | 桑慥有素行,宋天聖中,除監察御史。 |
312  | 桑懌,宋景祐中,遷閤門祗侯,賞平蠻獠之功。懌辭,或譏懌好名,懌曰:「若避名,則善皆不可為矣。扶桑。 柴桑 苞桑 |
313  | 臧 |
314  | 有後。 |
315  | 臧哀伯魯大夫周內史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徳。 |
316  | 撫劍抵掌。 |
317  | 臧宫,字君翁佐,光武中興,封朗陵侯。 圖形雲臺。 史臣論曰:臧宫、馬武撫鳴劍而抵,掌志馳伊吾之比矣。臧盾侍宋武帝宴,賦詩不成,罰酒一鬥。臧榮緒宋人,隠居京口,教授生徒,號披褐先生。臧厥拜晉安守,下車宣化,凶黨皆去,人謂之臧彪。臧質字含文,有氣幹。宋文帝謂可大任,以為徐、兖二州刺史。元嘉末,守旴𣅿卻魏兵三十萬衆莊, |
318  | 漆園傲吏 |
319  | 莊子,名周,䝉人也,嘗為䝉漆園吏。 楚威王厚弊,迎以為相,莊子絶之,終身不仕。 著書十餘萬言,名《南華經》。莊舄越之鄙人,仕楚執圭。 |
320  | 莊青翟,前漢人。以功臣侯,子孫拜相。 |
321  | 莊大成十嵗,能誦史書。宋紹興中,擬試童科黑莊。 康莊 蒙莊 |
322  | 郎善風角。 |
323  | 郎顗,北海人。父宗善,風角星算,望氣占候。顗少𫝊父業,兼明經典,晝妍精義,夜占象度。 漢順帝時,拜章言灾異之故,召對,復陳便宜七事: 召拜中郎,辭病不就,削木剪紙。 |
324  | 郎基,字世業,本文吏有武畧,北齊擢為海西鎮将。梁兵攻城,基削木為箭,剪紙為羽,固守還朝,拜侍御史。 子茂,字蔚之。七嵗誦騷、雅日千餘言。 次子楚之,西昌逸士。 |
325  | 郎詠𨼆西昌,採樵為業,或擔入郡市,遇人買則曰:「我西昌逸士,酒中人也。我今獻公所缺,公當惠我所無,培塿松栢」。 |
326  | 郎餘令,唐初為霍王元軌參軍,從父和年亦為王,友王曰:「郎家二賢皆入府,不意培塿而松栢成林也」。 弟餘慶,為吏清而刻。 |
327  | 錢郎 |
328  | 郎士元晚唐詩人,佳句甚多,與錢起齊名,時人語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
329  | 檀郎 夜郎 郭郎 |
330  | 康草封禪儀。 |
331  | 康子元,唐開元初,詔舉能治《易》《老》《莊》者,張說以子元應詔,除侍講。上封泰山,說引子元草封禪儀》,徙宗正卿,六可畏。 |
332  | 康澄,唐明宗時為大理少卿。上疏言國家有不足懼者五,有深可畏者六,詔奨之。 |
333  | 金帶 |
334  | 康延孝以百騎奔,莊宗解御衣、金帶賜之,射藝。 |
335  | 康保裔,宋真宗朝人,善騎射,以十五矢引滿括鏑,相繼而墜,人服其妙,後戰沒。 子伯雄,為桂州觀察使,待詔金馬。 |
336  | 康與之,字伯可,號順庵。宋南渡後,有聲樂府,秦申公薦於上,以文詞待詔金馬門。凡中興粉飾治具,兩宫宴集,皆假其歌詠,故應制之詞居多。 嘗題徽宗畫像云:「玉輦宸遊事已空,尚餘奎藻繪春風。年年花鳥無窮恨,盡在蒼梧夕照中」。髙宗見之,一慟而已。 |
337  | 康絢,字長明,倜儻有志氣。仕齊為華山守,歸梁,除衛奕康真人,名桑治。三十九福,地在常州宜興縣嵇康。 孫康。 顧長康 |
338  | 匡廬山君 |
339  | 匡裕,周武王時人,兄弟七人,皆有道術,結廬山中,後得仙去空廬在焉,故曰廬山。漢武封裕為大明君,又稱為廬山君。《廬山記》載匡裕為周威王,時人解頥。 |
340  | 匡衡字稚圭,家貧好學,常鑿鄰壁,引光讀書,精力絶人。諸儒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頥。 宣帝朝,射䇿甲科,元帝朝史髙薦於上,遷博士、給事中。建初三年,拜相。 十年之間,不出長安城門而至相位。 子咸,亦明經歴位九卿家世,多為博士者。 |
341  | 至孝 |
342  | 匡昕字令先,有至性。母病亡經日,昕奔還號叫,母即蘇,皆以為至孝所感。 |
343  | 湯詩僧。 |
344  | 湯惠休,宋孝武時沙門也。善屬文,武帝命之還俗,官至揚州從事史。 江淹《擬惠休雜篇》二十一首潤筆 |
345  | 湯文圭,吳人,時李徳誠加司空,文圭草麻濡毫之賂不至,湯以詩促之云:「紫殿西頭日,欲斜,曽草臨川上相麻潤筆,已曾闗奏謝,更飛章句問張華」。時人笑之,同年學士。 |
346  | 湯鵬,後唐長興二年,盧華榜下登第同榜五人,皆為翰林學士張說、湯鵬、吳承範、江文蔚、范禹偁也。東西府。 |
347  | 湯鵬舉,字致逺,宋紹興中參大政。 家于潤之金壇。時張綱居縣西,人呼張為「西府」,湯為「東府」,同時執政也。御軍有法。 |
348  | 湯東野,宋建炎初,試工部,知建康府,代連南夫之任。時戍兵喜摽掠市井東野,峻法繩之,民恃以安三元坊。 |
349  | 湯璹,長沙人,宋淳熈中為省元。先是,同郡王容釋褐易袚為狀元,故郡有三元坊。 |
350  | 湯悅與徐鉉直學士院,皆江南文士。 |
351  | 湯思退試博學宏詞,宋紹興末,拜相。 封岐公商。 |
352  | 傳易 |
353  | 商瞿字子木,傳《易》孔門。有若曰:「商瞿年長無子」。孔子曰:「勿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已而果然蛤詩。 |
354  | 商凝式,隋人。煬帝好食蛤,忽一蛤,推擊不破,夜有光肉。又自脫有一佛三菩薩像,乃悔不食。凝式詩曰:「雖因雀變化,不逐月虧盈。惟有天中像,神功詎可成」昌!昌義之梁天監中,封永豐侯,遷徐州刺史。魏兵十萬攻鍾離,義之固守,救兵至,大破之。昌懿,邕州進士,補文學。紹興中,上疏言:「馬政、昌湜,宋仁宗朝為大理寺丞胡文恭公行制。昌永,宋紹興中特奏狀元。 |
355  | 萇 |
356  | 萇𢎞,周敬王時為大夫,孔子從而問樂焉。 《莊子外物篇》云:萇𢎞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萇鳳,唐末人,嘗贈羅𨼆鴈頭牋百幅。 |
357  | 萇從簡,善用槊,力敵數人,仕後晉為金吾将軍皇。 |
358  | 皇𢎞,東漢人。受書於朱普。 |
359  | 皇侃好學,尤明三禮》,為國子助教。梁武帝召入夀光殿說《禮記》,義善之,加散騎常侍。 |
360  | 強 |
361  | 強循為雍州參軍,華原无水,人畜多渴死,循引渠水以浸田,一方利之,號強公渠。 |
362  | 強獻明,錢塘人。宋熈寧中,兄弟五人相繼登第,皆至顯官。獻明工部架閣。 浚,明尚書郎。 淵明,翰林學士。 偉明陟明。歴外任,皆有名績。 |
363  | 襄 |
364  | 襄楷,字公矩,好學博古,善天文隂陽之術。漢桓帝時,灾異數見,楷詣闕上疏,不見採。 陳蕃舉楷方正,不就倉。 |
365  | 倉頡》四目,觀鳥跡而制字。《淮南子》云:「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
366  | 倉孝仁,魏太和中,遷燉煌太守。良,二千石也。倉跋,北魏人,孝行見稱鄉里,詔旌表門閭。 史臣曰:竭股肱之力,盡愛敬之心,承膝下之歡,忘軒冕之貴羌。 |
367  | 羌岵,五代時人,與桑維翰有宿怨。維翰拜相,令韓魚召之來,與之一官。及至,誣其謀反,殺之。他日,公坐小軒,岵來謁見,責公報怨何深。未幾,維翰卒。 |
368  | 《氏族大全》卷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