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唐會要卷二十一
3
宋 王溥 撰
4
縁陵禮物
5
舊儀注,品物時新,將堪供進,所司先進,太常令、尚食相知,簡擇仍以滋味與斯物相宜者配之。冬魚等凡五十六品。
6
永徽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有司言:「謹按獻陵三年之後,每朔望上食、冬夏至伏臘、清明社等節日,亦準朔望上食。來月之後,改復平常昭陵。所司上食,請依獻陵故事」。從之。
7
景龍二年二月,太常博士彭景真以為諸陵每日奠祭,乖於古禮。上疏:「謹按三禮正文無諸陵日祭之事,唯著宗廟月祭之禮。故祭法云:天下有建國置都,設為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疎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則古禮具在,文義可求景直。又按禮論譙周祭志云:天子之廟,始祖及高祖、曾祖、祖考,皆每月朔望加薦,以象平生朔食也,謂之月祭。二祧之廟無月祭。此譙周所著,與古義禮相附近,亦無日祭之文。今諸陵祭有朔望,并節日料,則古禮殷事之義也。諸節日猶古薦新之義,故鄭𤣥注禮記云:殷事朔日,月半薦新之奠也。又註儀禮,月朔月半,猶平常之朝夕也。大祥之後,即四時祭。此則古者祭皆在廟。近代以來,始有朔望及諸節日祭於陵寢,在廟惟曰時正,享及臘為五享。前所奏定,並依古廟正文,且旁稽外𫝊,考據禮經,更無日祭。惟漢七廟議京師自高祖下至宣帝,與太上王、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廟,又園中各有寢殿,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至元帝時,貢禹以為太煩,奏請罷郡國廟,丞相韋𤣥成等議,七廟外寢園皆無復祭。奏可。議者亦以祭不欲數,數則黷,宜復古禮,四時祭於廟。丞相匡衡亦奏七廟迭毀之義,帝從之。又數復數改。劉歆以為禮去事殺引。春秋外傳云:日祭,月祀,時享嵗,貢祖則禰日祭,曾高則月祀,二祧則時享,壇墠則嵗貢。至後漢陵寢致祭,無明文,以言魏氏三祖及晉,皆不祭於墓,至於江右,亦不崇園寢。及宋、齊、梁,陳其祭無聞。臣以為五禮者,不刋之書,懸諸日月,外𫝊所記,不與經合,不可依凴。國家率由典章,計論正理模事,作法垂裕,將來擇善而行,依經為允。其諸陵日祭,請準禮停。疏奏,上謂侍臣曰:「禮官奏言:諸陵準禮,不合日別進食。但禮因人情,事有沿革,陵寢如昨,祗薦是常,乃援日月之期,請停朝夕之奠,乍覽此奏哀慕增懐乾陵,宜依舊朝晡進奠,昭獻二陵,每日一進,必若所司供辦辛苦,可減朕膳,以為常式。開元二年四月十五日,勑:頃者別致鷹狗供奉山陵,至於料度極多,費損有乖儀式,無益崇嚴。其諸陵所有奉供鷹狗等,並宜即停。高宗時置。三十三年四月,獻昭、乾定、橋、恭六陵,朔望上食嵗,冬至、寒食,各設一祭。如節祭共朔望日相逢,依節祭料。橋陵除此日外,仍每日進半口羊食。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勑:「其建初啟運,興寧、永康四陵,每年四時八節,委所司別與陵署相知,造食進獻。天寳二年七月二十七日,勑:「朕纂承丕業,肅恭祀事,至於諸節,常修薦享,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澣,在於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令式,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陵寢,貽範千載,庶展孝思,但仲夏端午,事無典實,𫝊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導人,因親設教,變遊衣於漢紀,成獻服於禮文,宜宣示庶僚,令知朕意。大厯十四年九月,禮儀使顔真卿奏曰:「按後漢禮儀志云:古不祭墓,漢諸陵皆有園寢,承秦所為也。建武以來,關西諸陵但四時特牲祠,每帝幸長安諸陵,乃太牢祠,自洛陽諸陵至靈帝,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伏社,臘日及四時祠無每日上飯,其親陵一所,宫人隨皷,漏理被枕,其與洛陽諸陵及親陵降殺不同之文也。又春秋傳曰:祖禰則日祭,曾高則月祭,二祧則時享,壇墠則嵗貢,大禘則終。王固以親疎相推,遠近為制。又祠部式獻昭乾定橋、恭陵並朔望上食,嵗及冬至寒食,各設一祭。唯橋陵除此日外,每日供半口羊充薦。是則𤣥宗之於親陵,與諸陵且有異矣。今請元陵除朔望及節祭外,每日更供半口羊充薦,準祠部式供擬。㤗陵建陵,則但朔望及嵗冬至寒食、伏臘社日,各設一祭,每日更不合上食」。制曰:「可」。
8
元和元年七月,禮儀使杜黃裳奏引故事,豐陵日祭崇陵,唯朔望節日伏臘各設一祭。制可。
9
十五年四月,禮儀使奏:「按禮文令式,皇祖以上至太祖陵寢,朔望上食。其元日寒食、冬至臘社日,各設一祭。皇考陵,朔望及節祭外,每日進食。今豐陵各停日祭,景陵日祭,如式供奉」。制曰:「可」。至其年五月,殿中省奏:「尚食局供景陵千味食數內,魚肉等品,委皆肥鮮,掩俎之後,薫蒸頗極。今請移魚肉食於下宫,以時進饗,仍令尚藥局據數,以香藥代之」。勑:「脯、醢、豬、犢、肉等,皆宜以香藥代其酒,依舊供用。
10
諸僭號陵。
11
神龍二年四月十二日,贈后父故上洛郡王𤣥貞為豐王,廟號襃德陵,置六品、八品丞各一員韋庻人父也蘇氏曰:天寳九年,有詔發韋氏冡而平之,其時差長安縣尉薛榮先專知,及見銘誌,發冡日月與葬,日月同舊為陵號,榮先,又與專知官薛榮先名同自閉,及開元四十五年而兆應若是足表僭溢過分,殃咎宿成,有以戒將來暴興者,其中寳玉已經盜發罄矣,而柩櫬狼狽,徒生嘆嗟,又足以戒將來厚葬者也。三年三月二日,制令武氏崇恩廟依舊享祭,仍置五品,令七品,丞昊順二陵,署令丞如太廟。其年七月,武崇訓將葬,監䕶使、司農少卿趙履溫諷安樂公主,奏依永㤗公主例,為崇訓追陵,制許之,給事中盧粲駁奏曰:伏尋陵之稱為本屬皇王及諸君,自有國以來,諸王及公主墓無稱陵者,唯永㤗公主,承恩特葬,事越常塗,不合引以為名。左傳曰: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魯王哀榮之典,誠別承㤙,然國之名器,豈可妄假,借比貞觀以來諸王舊例,是得豐厚乎?勑曰:安樂公主與永㤗公主無異,縁此特為陵制,不煩固執。粲又奏曰:臣聞陵之稱謂,施於尊極,不屬王公以下。且魯王若欲論親等第,則不親於守禮之父,雍王之墓,尚不稱陵豐王,則不可因尚主而加號,且君之舉事,則載於方册,或稱之往典,或考之目前朝臣歴檢貞觀以來駙馬墓,無得稱陵者。且人君之禮,服絶於朞,葢為不獨子其子,陛下以膝下之㤙,愛施及其夫褒贈之儀,哀榮足備其得,使上下無辨,君臣一貫者哉?又安樂公主承兩儀之澤,履福祿之源,指南山以錫年,仰北辰而永庇,魯王之葬,車服有章,加等之儀,備有常數,塋兆之稱,不應假永泰公主為名,非所謂垂範,將來作則羣辟者也。上無以答,竟從粲奏。先是,武氏昊陵、順陵置守戶五百人,梁王三思及魯王崇訓墓各置守戶六十人。又韋氏褒德廟,置守戶。至景龍三年三月十六日,太常博士唐紹上疏曰:「謹按昊順二陵㤙勑,特令依舊因隨前例,守户與昭陵數同,又先代帝王陵户準式二十人,今雖外氏特恩,亦須附近常典,請準式量減取足防閑,庻無逼上之嫌,不失尊崇之道。又親王守墓舊制例準得十人,梁、魯遂加贈,不可超於本爵,準令贈官用䕃,各減正官一等,故知贈之與正,義有抑揚,禮不可踰,理須裁制,請同親王墓户,各置十人為限。又太廟宿衞,準備正兵,縱令壖內掃除,還以其兵應役。褒德別廟户,兼配軍人,既益煩勞,又虧常典,縱使恩加極禮,須準太廟汙隆,別置百人,亦請停廢」。疏奏不納。至景雲元年七月一日廢昊陵、順陵二名,至二年五月五日,復昊順、二陵太平公主所請,至先天二年正月二十七日又廢,並稱太原王墓。
12
皇后諸陵議:
13
大厯十三年七月,將葬,貞懿皇后命起陵,寢於章敬寺,後嘗遊幸近地,左右莫敢言,於是右補闕姚南仲上疏曰:「臣聞人宅於家,主宅於國。夫長安城,陛下皇居也,分布十二辰,即章敬寺北當帝城寅山之地,陛下本命之所在,其可穿鑿興動而建陵墓乎?此非所宜一也。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蓋松栢常靜,靈祇貴幽,是以古帝前王之葬,后妃莫不憑邱,原遠郊郭,夫豈不愛,割情而已。今則西俯宮闕,南迫康莊,事非國經,義背神理,若使近而可見,歿而復生,雖在西宫,待之可也,如骨肉歸土,魂無不之章,敬之寺北,竟何所益?空勞思想,極乖王度,示之兆庶,彰於愛垂之萬,代損於明,此非所宜二也。夫帝王者,居高明,燭幽滯,登䑓榭,候雲物,晨鑒東作,遐觀夏苗,先皇所以因龍首之岡,建望春之殿,蓋為此也。今若築陵,其下種栢,其中,森然目前,動傷宸慮,天心一傷,數日不平,天子之尊,豈不自惜?且匹夫向隅,滿堂為之不樂,萬乘不樂,國人其可歡心乎?伏惟貞懿皇后,坤德配天,母慈逮下,六宫是式,九族載和,故得家道克昌,令聞不朽,陛下所以切軫旒扆,久俟蓍龜,始諡之以貞懿,終待之以昵近,臣竊惑焉。且皇后生而至賢,歿而至靈,豈願以墳之故,累陛下聖明哉?非所以稱述后德,光被下泉也。今國人皆曰:貞懿皇后之陵邇於城下者,主上將日省而時望焉,乃有損於聖德,無益於貞懿,將欲寵之而反辱之,此非所宜三也。凡此數事,實玷文獻,天下咸知,準臣獻議,人皆愛死,臣獨愛君,伏惟陛下熟計而取其長也。夫以帝王之貴,令出惟行,愜意於一時之間,校德於千載之後,陛下三光同耀,五岳比崇,方得偃武靖人,登封頌聖,一誤於此,所傷寔多。臣恐道路是非,史官襃貶,大明忽虧於掩蝕,至德翻後於堯舜,不其惜哉!今指事尚遥,改卜何害?避當寅之位,遠寧神之居,抑皇恩之殊眷,成貞懿之美號,天下幸甚!其疏奏,上感悟,超加南仲五階,賜銀印朱紱。
14
元和十一年三月,莊憲皇太后山陵,禮儀使李逢吉上言:「昊天上帝、五方帝、五人帝、皇地祇、神州、社稷之祀。謹按《禮記》,喪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按《周禮》及《開元禮》,圜鍾之均六變,天神皆降。林鍾之均八變,地祇皆出。謹按,不廢天地之祭,謂不敢以卑廢尊也。將祭必作樂者,所以降神也。茍有所闕,則祭不成禮。伏請準元和元年二月勑,用樂如舊,三年之內,不祭宗廟,山陵祔廟後,四時饗祀如式」。制曰:「可」。
15
開成五年二月,祭穆宗妃韋氏,追諡為宣懿太后武宗母也,時初嗣位後追諡之初,武宗欲啟穆宗陵祔葬,中書門下奏曰:「園寢已安,神道貴靜,光陵葬已二十餘載,福陵近又修崇,竊惟孝思,足章嚴奉,今若載因合祔,須啟二陵,或慮聖靈不安,未合先㫖,又以隂陽避忌,實有所疑,不移福陵,寔合典禮」。從之,乃詔就舊陵增築,仍依舊名曰福陵。會昌五年二月,翰林待詔楊士端奏:「義安殿大行皇太后陵地,準今月五日勑奉光陵,準經今年太嵗在己丑,季土王年不宜於先陵相城內興工動土,宜於先陵封外東西北三靣有地平稳處,別擇置陵吉」。制曰:「可」。其年三月,太常寺博士崔立上言:「伏準正月二十九日勅,除陵寢外,其並約莊憲皇后山陵制度者。伏以莊憲皇后合祔豐陵,不別置宫殿,今義安皇太后於先後陵東別擇陵地,與莊憲皇后祔禮不同。其宫寢并諸色官員等,今與詳定等同商量,伏恐合議建置勑㫖,宜並不要置陪陵名位。
16
舊制,凡功臣宻戚請陪陵葬者聽之,以文武分為左右而列墳高四丈以下三丈以上。若父祖陪陵,子孫從葬者,亦如之若宮人陪葬,則陵戶為之成墳。凡諸陵皆致留守、領甲土與陵令相知,巡警左右,兆城內禁人無得葬埋。古墳則不毀之
17
獻陵陪葬名氏。  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公主、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誕、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道王元慶、鄭王元懿、虢王元、鳯、節王元亨、徐王元禮、滕王元嬰、鄧王元裕、魯王元䕫、霍王元軌、江王元祥、宻王元曉、并州總管張綸、榮國公樊興、平原郡公王楷、譚國公邱和、巢國公錢九隴、刑部尚書劉德茂、刑部尚書沈叔安昭陵,陪𦵏名氏」。  越國太妃燕氏、趙國太妃楊氏、紀國太妃韋氏、賢妃鄭氏、才人徐氏、鄭國夫人彭城郡夫人蜀王愔、趙王福紀王慎、越王貞嗣紀王澄、曹王明、蔣王暉、清河公主駙馬程知亮、晉國公主、駙馬韋思安、豫章公主駙馬唐義識、新興公主駙馬長孫㬢、蘭陵公主、駙馬竇懐哲、髙宻公主、駙馬段綸、長樂公主、駙馬長孫沖、遂安公主、駙馬王大禮、南平公主駙馬劉𤣥懿、衡陽公主駙馬阿史那社爾、新城公主、駙馬韋政舉、城陽公主、駙馬薛權、長廣公主駙馬楊師道、襄城公主駙馬蕭鋭、長沙公主駙馬豆懐讓、安康公主、駙馬獨孤諶、臨川公主、駙馬周道務、普安公主駙馬史仁表、中書令馬周中書令岑文本并長男倩、中書令崔敦禮、英國公李靖、虞國公溫彦博、宋國公蕭瑀、申國公高士亷、梁國公房𤣥齡、鄭國公魏徴、高陽公許敬宗、趙國公長孫無忌、莒國公唐儉、吏部侍郎馬戴、戶部尚書李大亮、兵部尚書房仁裕、禮部尚書張復𦙍、國子祭酒孔頴達、禮部侍郎孔志約、工部侍郎孔元惠、太常卿禇亮、禮部尚書虞世南、工部尚書閻文德、吏部侍郎姜晦、太常姜皎、殿中監唐嘉會學士姚思廉、衞尉卿魏叔玉、光祿大夫姜遠、秘書監岑景倩、宗正卿李芝芳、光祿卿房光義、并男原州別駕仲暉、咸陽縣尉叔曜、衞尉卿房光敏、并男閬州刺史誕、清河郡主壻贈鴻臚卿竇廷蘭、金州刺史盧正誼、洪州刺史吳黑闥、晉州刺史裴藝、寧州刺史竇義節、衞州刺史蕭鄴、吏部郎中馬覬、幽州都督長孫敞、原中都督李政明、臨淮公李規、瑯琊公李珍、常山公李倩、華陽郡公李俊、中山王李琚、汝州別駕房漸、左清道率房恒、江夏王道宗、雍州長史李弼、䕫國公𢎞基、觀國公楊仁恭、原州都督史㓜䖍、陜王府司馬史撝謙、苪國公豆盧行業、西平郡王李琛、簡州刺史李震、安南都督姜簡、薛國公阿史那忠、鄂國公尉遲敬德、嘉國公周仁䕶、丹陽公李客師、鴈門公梁建方、虢國公張士貴、胡國公秦叔寳、周國公鄭仁㤗、將軍薛咄摩、大將軍蘇泥熟、大將軍漢東公李孟嘗、苪國公盧欽、大將軍尉遲寳琳、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大將軍邱行恭、大將軍賀蘭整、大將軍張世師、大將軍許洛仁、大將軍張延師、大將軍瑯琊王駢、大將軍懐德公子伯億、左金吾大將軍梁仁裕、大將軍史大奈、大將軍王波利、大將軍姜確、大將軍可行阿史那歩員、大將軍史奕、大將軍李森、大將軍阿史那德昌、大將軍公孫雅靖、右監門將軍執失善、左金吾大將軍房先忠、內侍張阿難、横野軍都督渾大寧、于闐王尉遲光、盧國公程知節、將軍仇懐古、將軍杜君綽、將軍麻仁靖、將軍曾何道、將軍元沖、大將軍豆盧承基、將軍斛斯正貴、將軍徐定成、將軍康野、將軍段志𤣥、將軍薛萬、將軍李思𤣥、將軍李承祖、將軍薛承慶、右衞郎將軍尉遲昱、左衞郎將軍段存爽、天册府記室薛收、右衞大將軍李思摩、薩寳王贊普、新羅王金德真、初,長孫無忌,自於昭陵封內,先造墳墓,至上元年九月七日,許歸葬。
18
乾陵陪葬名氏。  章懐太子賢懿德太子重潤、澤王上金許王素節、邠王守禮、義陽公主、新都公主、永㤗公主、安興公主、特進王及善、中書令薛元、特進劉審、禮部尚書左僕射劉仁軌、左衞將軍李謹行、左武衞將軍高侃。
19
定陵陪葬名氏。  節愍太子重俊宜城公主長寧公主城安公主定安公主永夀公主并駙馬韋翽、駙馬王同皎。
20
橋陵陪葬名氏。  惠宣太子業惠莊太子撝惠文太子範金仙公主梁國公主鄎國公主駙馬李思訓泰陵,陪葬名氏。  贈揚州大都督高力士建陵,陪葬名氏。  尚父、汾陽王郭子儀元陵      無陪葬。
21
崇陵      無陪葬豐陵      無陪葬景陵,陪葬名氏。  惠昭太子寧孝明太后鄭氏。懿安太后郭氏賢妃王氏。
22
光陵陪葬名氏。  恭僖太后王氏,貞獻太后蕭氏,莊陵陪葬名氏。  悼懐太子普。
23
章陵      無陪葬。
24
端陵陪葬名氏。  賢妃王氏,貞陵陪葬名氏。  賢妃柳氏,簡陵。      無陪葬靖陵。      無陪葬和陵。      無陪葬,讓皇帝惠陵,陪葬名氏。  鄭王筠嗣寧王琳同安王珣蔡國公主
25
貞觀八年,詔曰:「佐命功臣,義深舟檝,或定謀帷幄,或推身行陣,同濟艱危,克成鴻業,追念在昔,何日忘之。漢氏將相陪陵,又給東園秘器,篤終之義,恩意深厚。自今以後,功臣宻戚及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及以秘器,使窀穸之時,喪事無闕」。十一年十月二日,又詔曰:諸侯列葬,周文曾創其禮,大臣陪陵,魏武重申其制。去病佐漢,還奉茂鄉之榮。夷吾相齊,終託牛山之墓。斯葢往聖垂範,前賢遺則,存曩昔之宿心,篤始終之大義也。皇運之初,時逢交㤗,謀臣武將等,先朝特䝉顧遇者,自今以後,自薨之日,所司宜即以聞,並於獻陵左側賜以墓地,并給東園秘器。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詔曰:周室姬公,陪於畢陌,漢廷蕭相,附彼高園,寵錫墳塋。聞諸前代,從窆陵邑,信有舊章。蓋以懿戚宗臣,類同本之枝幹。元功上宰,猶在身之股肱。今宜聿遵故實,取譬拱辰,庶在鳥耘之地,無虧魚水之道。宜令所司於昭陵南左右廂封量取地,仍即標誌疆域,擬為葬所,以賜功臣。其有父祖陪陵子孫欲來從葬者,亦宜聽許」。永徽六年,詔其祖父先陪獻陵,子孫欲隨葬,亦宜聽許。元和九年五月,左金吾衞大將軍郭釗奏:「亡祖故尚父子儀陪葬建陵,欲於墳所種植楸松」。勑:「如遇年月通便陵寢修營,宜令所司許其栽種。
26
《諸陵雜録》
27
讓皇帝惠陵 在京兆府奉先縣界,天寳元年正月葬」。
28
承天皇帝順陵》  在京兆府咸陽縣界,大厯三年四月七日葬。
29
殤帝無陵號。   在京兆府武功縣孝敬皇帝恭陵。  在河南府緱氏縣界。上元二年八月十九日,葬初修陵,蒲州刺史李仲寂充使,將成,而以𤣥宮狹小,不容送終之具,遽欲改拆之。留役滑、澤等州丁夫數千人,過期不遣,丁夫患苦,夜中投塼瓦以擊當作官,燒營而逃。遂遣司農卿韋機續成其功。機始於隧道,左右開便房四所,以貯明器。於是樽節禮物,校量功程,不改𤣥宮,及期而就。
30
奉天皇帝齊陵。 在京兆府昭應縣界。元年建寅月六日,葬。
31
宣懿太后韋氏福陵  在京兆府萬年縣界惠安太后王氏夀陵。  在京兆府萬年縣界,元昭皇后晁氏慶陵。  在京兆府萬年縣界昭宗太后王氏、安陵。  在京兆府萬年縣界息隱太子建成陵。   在京兆府長安縣界,恭懿太子沿陵。    在京兆府長安縣界昭靜太子邈陵。    在京兆府萬年縣界。文敬太子諒陵。    在京兆府昭應縣界。惠昭太子寧陵。    在京兆府昭應縣界,莊恪太子永陵。    在京兆府昭應縣界,恭安太子倚陵。    在京兆府昭應縣界。永徽三年四月,進獻、昭二陵令為從五品,丞為從七品。景龍二年三月十一日,勑:「諸陵所使來往,宜令所支預料所須,送納陵署,仍令署官檢校,隨事供擬,不得差百戶私備支承」。
32
開元二年,昭成皇后靖陵在洛陽,上令舅希瓘往樹碑,上曰:「其須取第一手」。遂令魏知古宣㫖,令中書侍郎蘇頲為碑文。頲因極言:「帝王及后禮無神道碑,近則天皇后崇尚家代,猶不敢稱碑刻為述聖紀。且事不師古,動不合法,若靖陵獨建,即陛下祖宗之陵,皆湏追建」。上從其言而止。
33
二十三年十二月三日,勅諸陵使至,先立壝封內有舊墳墓,不可移改,自今以後,不得更有埋葬。大厯十四年十月,代宗靈駕發引,上號送於承天門,見輼輬不當道,指丁未間問其故,有司對曰:陛下本命在午,故不敢當道。上號泣言曰:安有枉靈駕而謀身利?乃命直午而行。貞元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勑諸陵栢城四靣合各三里內不得葬,如三里內一里外,舊塋須合祔者,任移他處。元和元年十二月,太常奏:隱太子章懐懿德節閔惠莊惠文惠靖恭昭靖九太子陵代數已遠,官額空存,今請除陵戶外並停」。從之。二年正月,停諸陵留守。四年閏三月二十八日,勑諸陵臺令每季集,宜令正衙辭見。八年七月,宗正卿至祠,奏永康、興寧、順三陵及諸太子陵,並請三百歩外任人興墓。從之。十五年二月,山陵使奏:「準崇陵例,當使合置副使兩員,李翺官是宗卿職奉陵寢,按行陵地公事已終,便請兼充副使,專於陵所勾當。從之。
34
大和八年七月,大雨雹,定陵東郭下地裂一百三十七尺,深五尺,詔宗正卿李仍叔啟告修塞會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勑節文:「諸陵栢裁,今後每至嵗首,委有司於正月、二月、七月、八月四箇月內,擇動土利便之日,先下奉陵諸縣,分明榜示百姓,至時與設法栽植畢日,縣司與守塋使同檢㸃,據數牒報典,折本戶稅錢」。
35
文德元年,僖宗晏駕,以左僕射、平章事孔緯充山陵使。祔廟畢,準故事不入廟,上遣中使日赴延英,合令依舊視事。
36
唐㑹要卷二十一
URN: ctp:ws15233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