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艾軒學案 |
2  | 艾軒學案表 |
3  | 林光朝 林亦之 陳藻 林希逸 |
4  | (陸子正門人。 |
5  | 和靖、震澤再 劉翼 |
6  | 傳。) 劉夙 彌正 克莊 洪天錫 丘葵(別見《北溪 |
7  | 學案》。) |
8  | 克遜 |
9  | 彌邵 |
10  | |
11  | 水、百源四傳。) 劉朔 起晦 |
12  | 孟渙 |
13  | 陳士楚 |
14  | 黃芻 |
15  | 林阿盥 |
16  | 黃叔盥 |
17  | 魏幾 |
18  | 陳俊卿 |
19  | 吳松年 |
20  | 趙汝愚 |
21  | 陸九淵 |
22  | 方翥 |
23  | 陳昭度 黃鐘 |
24  | |
25  | 艾軒學案序錄 |
26  | 祖望謹案:和靖高弟,如呂如王如祁,皆無門人可見。鹽官陸氏獨能傳之艾軒,于是紅泉、雙井之間,學派興焉。然愚讀艾軒之書,似兼有得于王信伯,蓋陸氏亦嘗從信伯遊也。且艾軒宗旨,本于和靖者反少,而本于信伯者反多,實先槐堂之三陸而起。特槐堂貶及伊川,而艾軒則否,故晦翁于艾軒無貶詞。終宋之世,艾軒之學,別為源流。述《艾軒學案》。 |
27  | ◆子正門人 |
28  | 文節林艾軒先生光朝 |
29  | 林光朝,字謙之,莆田人。自少聞吳中陸子正學于尹和靖,因往從之,由是專心聖賢踐履之學。隆興元年,年五十,始進士及第,調袁州司戶參軍。與劉朔咸以名儒薦對,論龍大淵、曾覿罪,改左承奉郎、知永福縣。累官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兼史職。因不往賀樞密張說,出為廣西提點刑獄。廣東、荊、襄茶寇為亂,先生乃自將郡兵,檄摧鋒統制路海、鈐轄黃進各以軍分控要害。會徙轉運副使,留屯不去,督二將遮擊之,賊驚懼,宵遁。帝聞,嘉其儒生知兵,加直寶謨閣,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淳熙四年,除中書舍人,封還曾覿所薦謝廓然內批。改工部侍郎,不拜,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因引疾,提舉興國宮。卒,年六十五,謚文節,學者稱艾軒先生。先生學通《六經》,貫百氏,言動必以禮,四方來學者亡慮數百人,然未嘗著書,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嘗曰:「道之本體,全于太虛。《六經》既發明之,後世注解已涉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又曰:「日用是根株,言語文字是注腳。」說者謂南渡後倡伊洛之學于東南者,自先生始云。 |
30  | 艾軒語 |
31  | 「不亦說乎」,說,不餒也。「時習」,如車輪運轉時,此尚未見得如何,讒頃刻推不去,便覺前者為說之義。起居語默,運轉不停,此為時習。讒一失節則餒矣,乃知不餒即為說。 |
32  | 忠恕者,謂夫子之道乃如是。忠恕,有足者皆可至也。非是以忠恕說一貫。忠恕違道不遠,要當如是發語耳。 |
33  | 有才藻之人,讒有一分簡忽氣象,要做甚!吾夫子謂雖「有周公之才美,使驕且吝」,即「不足觀」。此語久久,乃如一泓秋水,鬚眉自見。 |
34  | |
35  | 世間惟有榮辱毀譽所不到者,為建德之國。 |
36  | 附錄 |
37  | 公與龜山之孫楊次山書有云:某幼聞李太白、石曼卿之為人,即踴躍道其事。又讀《晉書》,見一樣人物,如寒蟬孤潔,不入俗調,心甚樂之。一日,對方次雲及六兄談:「古人如此,終是不俗。」六兄云:「此數人來孔子之門,一日著腳不定。」某乃悟夫子之門,為人物準的,千歲人物,要得入此窠樣中,乃無愧。千歲而上,有多少豪傑可以共學入道,恨不令聞此語。陳寔、管寧、元德秀,姿稟如許,數百年中乃一見,又卻不聞道,此大可惜。 |
38  | 答人問「忠恕而已矣」曰:南人偏識荔枝奇,滋味難言只自知。剛被北人來借問 |
39  | ,香酣兩字且酬伊。 |
40  | 自喻有曰:「修水佳人白玉蘭,花前何似妾容顏。從來未省傷春意,猶自樓頭畫遠山。」又曰:「莫怪騷人太頡頏,曾聞阿母語劉郎。神仙本是無言說,尸解由來最下方。」 |
41  | 林竹溪《鬳齋學記》曰:《詩序》不出于子夏,亦未必出于毛公。非溪西、艾軒二先生,未有具此眼者。 |
42  | ◆艾軒講友 |
43  | 正獻陳先生俊卿 |
44  | 知州吳先生松年 |
45  | 忠定趙先生汝愚 |
46  | 文安陸象山先生九淵 |
47  | 正字方次雲先生翥 |
48  | 縣令陳西軒先生昭度 |
49  | 陳昭度,字元矩,仙遊人。與林艾軒、方次雲友善,自號西軒子。為藤州教授,以致知謹獨教學者。終長樂令。 |
50  | ◆艾軒門人 |
51  | 文介林網山先生亦之 |
52  | 林亦之,字學可,福清人。艾軒嘗講學于莆之紅泉,及卒,學者請先生繼其席。趙忠定帥閩,嘗以先生之行業上于朝。未幾卒,學者稱網山先生。景定間,贈迪功郎,有集。 |
53  | |
54  | 著作劉先生夙 |
55  | 劉夙,字賓之,莆田人也。生毀齒,日讀千字,嘗時時習誦其所記憶者。同門黃芻笑曰:「患健忘邪?」答曰:「我心樂此。誦久,樂益深矣。」偕其弟朔受業艾軒之門。以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累官溫州教授。永嘉人才正盛,陳止齋、葉水心方為諸生,先生一見即奇之。召試館職,策問薦舉之敝,對曰:「此執政大臣為惠而不知為政致之也。陳執中、章子厚,人知其為小人也,然能不以官私其親。今將告執政曰:『子為執中乎?為子厚乎?』則艴然怒矣。至其行事,則有為二人所不為者。」時傳誦之。除正字,移樞密院編修,兼國史院編修,乞侍養不就。陳良祐、周操合疏留之,除著作佐郎。孝宗銳意恢復,內廷設射馳毬,大雨水蝗害稼,而曾覿、龍大淵挾聲勢,陰進退,士大夫皆相顧莫敢言,言輒逐。隆興二年七月,先生輪對,奏曰:「群臣不以堯、舜事陛下,臣不識忌諱,竊深憤之。」上曰:「天下事可言者,第言勿隱。」對曰:「自去夏至今,日再食,東南三地震,比又積陰彌月,所至水潦,蝗食雨中,為異尤大。在廷謂陛下宜避殿損膳自責矣,而至今不聞德音。左右近習盜陛下權。且長淮無一兵之戍,而陛下乃親技擊,騁銜轡,豈緩急欲為自將地乎?閻德、陳敏近墮馬失臂,梁珂亦摧折瀕死,陛下所親見也。」上為改容,遂下詔曰:「政事不修,災異數見,江、浙水潦,害于秋成,朕甚懼焉。其自八月朔,不御正殿,減常膳,令侍從至館職疏朕闕失及當今急務。」先生又上封事曰:「陛下引舊寮謀政事,得如張闡、王十朋可也,乃與覿、大淵輩觴詠唱酬,字而不名,罷宰相,易大將,待其言而後決。嚴法守,裁徼倖,自宮掖近侍始可也。梁珂一年三受醲賞,他內目一日遷四使,而但減卿監郎曹數十員。昔姚崇以十事要其君,曰:『能用則就,不用則去。』今陛下以五事要其臣,曰:『不能如是則去,能如是則留。』然則安用大臣?孔道輔首論曹利用、羅崇勳使罷去,呂誨、范純仁力諫濮王不可稱親。今麼如楊倓輩,尚熟視不敢議,然則安用臺諫?」又言:「國初僭叛雖平,人情未一,故設邏卒。今徒用之以監謗,豈可不畏!」又曰:「禹惡旨酒,湯不邇聲色。夫宴遊無度,甚則有流蕩戲狎之患。御幸無節,其終為人獸雜亂之禍。願陛下罷行前事,應天以實,庶可消弭災變。」疏入,亟求罷。留之數日,不可;以為湖北安撫參議,不行。乾道元年,奉祠。三年,覿、大淵出,起先生知衢州,復奏君子小人之辨,曰:「人主不示天下以所好,而常禁其所偏。上然之。在州期年,政平訟簡,州人繪像祠之。曾覿副賀金正旦使,道衢,入謁,先生不內。移知溫州,會旱,全家淡食請命,雖奉母亦以素饌。已而以病奉祠,州人為之出涕。其歸也,莆亦大旱,手條捄荒十餘事行之,得以不饑。孝宗之志恢復也,士無不以此說進,雖朱子亦言之。嘗遇先生于李侍郎浩座上,先生弗是也,侍郎亦如先生意。他日,朱子謂人曰:「吾乃為賓之、德遠夾攻。」南軒張子尤重先生,曰:「王龜齡弗逮也。」先生兄弟並以名德重于朝,顧皆不得大用。乾道六年,其弟卒,年四十四。先生以次年亦卒,年四十八,四方悲之如親戚,艾軒皆為位而哭,周益公因率諸朝士哭之于其邸。艾軒曰:「吾為國受弔也。」又曰:「賓之愛君均于愛親,憂國過于憂身。古有遺直,今難其人。」所著有《春秋》解。 |
56  | 附錄 |
57  | 乾道五年,曾覿召歸,過衢州,守臣劉賓之諭以入城決不相見,覿乃取道城外。 |
58  | 真西山序《春秋講議》曰:昌黎公寄玉川子詩有「《春秋》三傳束高閣」之語,學者疑之,謂未有舍傳而可求經者。今觀著作劉公講義,一以聖筆為據依。其論秦穆公以人從死者,晉文之召王,宋襄之用人于社,皆以經證傳之失,所謂偉然者也。昔歐陽子患偽說之亂經,著為論辯,自謂時雖莫同,千歲之後必有予同。曾未二百年,而劉公之論《春秋》,蓋與之合。公而有知,當不恨後世之無子雲矣。所講纔十有二條,《麟經》大旨,略盡于此。其言曰:「吾聞法 吏以一字輕重矣,未聞聖人以一字輕重《春秋》也。」旨哉言乎!足以破世儒之陋學者。其深味之! |
59  | 正字劉先生朔 |
60  | 劉朔,字復之,著作弟也。天下稱為「二劉」。以紹興三十年進士,為溫州司戶。少治《易》,其兄謂曰:「《春秋》為王氏茅塞久矣!」由是更治《春秋》,名其家。溫州大饑,繼以大疫,先生計口受祿,以其餘散糜粥,日有常數,同僚以及富人爭效之。親為病者切脈施藥,晨往晏罷,徑入徐出。或謂之曰:「將毋為堂上憂?」曰:「此吾老母意也。」所全活數萬人。聚道旁棄兒常百計,募乳嫗飼之,聽無子者擇取。比滿秩,災疫尚未盡消,民泣曰:「司戶去,吾儕且死。」先是,著作以先生迎養于溫,故亦求其教授于溫。既召試,先生攝學事。永嘉學術之盛,兄弟皆與有力焉。召對,奏曰:「陛下何不延納憤激敢言之士,而聽訐直難堪之言,因以自考成敗得失?」因言曾覿、龍大淵罪狀。以是不得留,先生乞奉嶽祠。孝宗念之,猶得知福清縣。福之支邑,月責羨錢而無經賦,先生盡罷之,復請緩輸數月。大帥感其言,為并旁縣俱寬之。聽訟,使兩辭自詣,無追呼者。市食挂錢于門,民當其物持錢而去。縣庭常空,不復知械索所在。王參政之望為帥自尊,僚屬卑屈甚,先生以友誼責之,之望不悅也,于是復請祠歸。再召對,虞允文贊恢復銳甚,希進者趨和之,先生諫曰:「臣觀今日,通和未為失策。昔富弼累增歲幣,今減十萬矣;往時兩淮不許備守,今江北諸城增陴浚隍矣;前此江上教兵,彼輒呵問,今沿淮分屯,鼓聲達泗、潁矣。敵或示我弱,殆不可測。宜選兵將,廣儲峙,責成于端重堪事者,從容以待其變。若募彼人嚮導,挾異國濟師,合中原響赴而兵不必眾,就敵人儲聚而粟不必多。憑虛蹈空,過為指料,將有臨危失據之憂。此所謂決天下于一擲者也。」上竦然。除正字。時朝列之以持重觀釁為詞者,惟先生兄弟,既而允文卒無功。先生又言歸附人宜散處州縣,不當聚畿甸,從之。以疾求福建參議,行至信安,卒。自先生去溫,其兄復守溫,惠政相埒,溫人念念不置,每見莆人,輒問二劉公安否。聞其相繼卒也,哭之失聲。先生與其兄齊名,著作挺特,不肯輕以聲色假人,先生稍濟以和易。至于輕祿位而重出處,厚名分而薄勢利,盡言于朝,盡心于官,公是非,勵廉隅,則所同也。嘗謂朋友講習,為古今至樂。又曰:「天下至大也,千歲至遠也,所不可一日無者,公論也。朋友群居,敬畏之心所由生,而公論之所由出也。窮山永夕,篝燈共語,嘗聞鐘聲未已。」其卒也,家無留貲。所著有《春秋紀年圖》。著作三子,其著者曰彌正、彌邵;正字三字,其著者曰起晦。 |
61  | 附錄 |
62  | 林謙之、劉復之以名儒薦對,及曾、龍罪惡,皆補縣,自是無敢言者。 |
63  | 侍講陳先生士楚 |
64  | 陳士楚,字英仲,莆田人。早從林艾軒遊。乾道中登第,淳熙末召為國子監簿。光宗立,除司封郎,兼嘉王府直講。遷軍器少監,出使江東。寧宗朝,歷起居舍人。明年,除侍講。嘗講《周書》《無逸篇》,喻小人在朝、君子在野之意,上嘉納之。未幾,卒。 |
65  | 縣丞黃先生芻 |
66  | 黃芻,字季野,艾軒門人。志行高古,同遊士自劉夙、劉朔、林亦之而下,皆推讓焉。一第而夭,竟止懷安縣丞。 |
67  | 林先生阿盥 |
68  | 陳先生叔盥 |
69  | 林阿盥,字載德,福清人。與同邑陳叔盥並遊艾軒之門,閩人謂之「二盥」。阿盥問《六經》根源,無所入,而欲投江,艾軒稱之為漁鹽中膠鬲。叔盥少從于紅泉,出揖客,面容然。艾軒曰:「心不負人,面無容。」叔盥悟而自力,遂以行義名。 |
70  | 魏先生幾 |
71  | 魏幾,字天隨,福清人。受學艾軒,以「克己復禮」問,答曰:「五湖明月。」因以穎悟,賦《丹霞夾明月》,有「半白在梨花」之句,人以「半白梨花郎」目之。 |
72  | ◆西軒門人 |
73  | 縣尉黃定齋先生鐘 |
74  | 黃鐘,字器之,興化人。號定齋,從陳昭度遊。乾道中登第,待次德化尉,講學授徒,里人服其教。調漳州錄事參軍。先生喜著述,有《周禮集解》、《荀楊續註》、《杜詩註釋》、《史要》諸書。 |
75  | ◆網山門人 |
76  | 文遠陳樂軒先生藻 |
77  | 陳藻,字元潔,號樂軒,居福清之橫塘。初,網山師艾軒,網山之徒又推樂軒為高弟。開門授徒,不足自給,至浮游江湖,崎嶇嶺海。歸買田數畝,輒為人奪去。士之窮,無過于此矣,而以樂軒自扁。此固先生所聞于師者與?著有《論語解》。雲濠案: |
78  | (梓材謹案:《福州府志》言先生家貧篤學,不求人知,課妻子耕織務本。師林網山,得艾軒經學之傳,一時學者多從之遊。既卒,門人林希逸請于朝,贈迪功郎,謚文遠。 |
79  | 附錄 |
80  | 後村劉氏作《三先生祠堂》,有曰:「里中前一輩,及艾軒之門者眾矣。然數十年更相推讓,卒以傍邑二士接艾軒之傳。所謂公論在人心者邪!」 |
81  | |
82  | 林竹溪《鬳齋學記》曰:退之《送文暢序》,先師樂軒云:「退之只是說得,亦未必盡知之。」 |
83  | 又曰:虞翻以坤艮為虎,馬融以兌為虎,郭璞以兌艮為虎。坤為虎。坤交乾也;艮為虎,寅位也;天文尾為虎,艮也;兌為虎,參伐之次也;龍德所衝為虎,亦兌也。《易》之取象果如是乎?獨樂軒以理言象,八卦之外,不喜穿鑿,曰:「乾為馬,坤為牛,而『牝馬地類』,《坤》《彖》辭也。」論《易》象者當以為法。 |
84  | 又序樂軒《詩筌》曰:在昔隆、乾間,士之師道立,浙有東萊呂氏,建有晦庵朱氏,湘有南軒張氏,江西有象山陸氏,莆有艾軒林氏,皆以道師授,並世而立名者也。艾軒于時猶為前輩,號南夫子,獨不喜著書,門人又益微。黃懷安芻最高弟,最先夭;二劉著作正字雖暫顯,亦蚤卒。世其學者,網山一人。再傳樂軒,又皆以布衣死。艾軒在,網山以艾軒名;網山在,樂軒以網山名。近二十年,鄉井聞見日陋,張、呂諸儒,以其書在,可磔裂欺世,故人能言之。言象山者,疑信已半。至若艾軒姓氏,則問之晚少年,漫不省。樂軒雖得壽,後網山死四十年,衰白窮槁,人以為常人矣。且面背譏笑不小,其文既不適時,間出語又驚世駭俗,至于今譏笑未已也。樂軒卒十年,予請于宗伯而祠之,或詈或排,幾不就役。昨之日,猶有難予者曰:「子之師,何如人也!」笑而應之曰:「人矣乎!」「烏乎長!」曰:「奚短哉!」「烏乎學!」曰:「奚道哉!」「以文名乎!」曰:「玉質金相,春明秋潔,絕出群言,探入微賾,先生之文若是已。名則吾不知。」「以詩名乎?」曰:「洗削穠華,完復素樸,群誚鄙里,自謂奇崛,先生之詩若是已。名則吾不知。」「然則至道矣乎?」曰:「玩神遺形,甘約保獨,傲睨乎鬼神,兄老而弟佛,撓挑浮游,至死不厭。道邪非邪,予亦不知也。」客艴然而去。予方追歎未已,躔文甫適以《詩筌》來,覽之泣下,遂志諸卷首,而系之曰:師學之傳,豈直以詩。詩又不傳,學則誰知。後千年無人,已而已而!後千年有人,留以之。柰何乎,噫! |
85  | ◆著作家學 |
86  | 侍郎劉退翁先生彌正 |
87  | 劉彌正,字退翁,著作夙之長子也。幼率諸弟勤苦為學,貧不能得膏火,旁嫗夜績,有光射牖,輒攜書就之。以進士入官。方靜簡質,與人不苟立同異。至臨事骾峭,除民疾痛,剛果立發,必達其志而後已。知臨川縣,太守責畸零之稅,先生以為于法不當徵,不奉行也。太守械其胥而廷詬之,先生曰:「以喜怒罪令則可,稅不可得!」入為太常寺簿,累遷寺丞。時方啟邊禍,使先生行兩淮,議用鐵錢,返言:「無故而先發,天理不順;無豫而輕舉,人謀不從。」宰相怒,不聽,已而果敗。先生言:「今金頓兵要我復和,急之則權在人矣。緩敵莫難于財,若今任帥守監司管軍,以上貲豪其地者,皆有以佐軍需,而宮掖之奉,吏胥之蠹食,悉加裁撙,使國用未甚屈,則金可力持,而計可徐定也。」陳自強惡其不附己,時方以軍敗復議和,欲陷之死地,乃以為賀金國生辰使。議和未定,詔使者留潤州,以俟傳言。金且復犯淮,于是通、泰提舉鹽運官皆遯,乃即京口用先生為淮東提舉,亦自強困之也。先生曰:「鹽在北,而移司于南,即金不至,亦剽盡矣。」遂渡江,貸亭戶積舟,相接數千里賣之,而鹽運之利得如故。乃為淮東諸城具樓櫓,儲粟麥,而真州以北漸安集。明年,即用為運判,議和亦定,以運司留錢護使者往來至再,又以先生為接送伴留遣使。召入朝,累遷左司郎中、直寶謨閣。出為兩浙運判,遷運副。自渡江後,帥漕二司為應辦官,日不暇給,先生一清如水,無敢以私相干者。內臣往來,不與相見。又入朝,累遷起居舍人,遂為使部侍郎,甫一月,以病乞身,朝議方向用之,不許,然竟卒。自先生二父以盛名不竟其施,先生兄弟世其家學,稍躋通顯者惟先生,而亦未究其用,君子惜之。 |
88  | 祖望謹案:退翁定朱子謚。 |
89  | 劉習靜先生彌邵 |
90  | 劉彌邵,字壽翁,夙之子。中歲棄科舉,務向上事,業行義,為鄉先生。家貧,食于學。晚舍去,并學俸卻之。郡守楊棟即學創尊德堂以處先生,僅一至。後棟使本道,又論薦于朝,未報,卒。有《易稿》、《漢考》、《讀書日記》諸書。學者稱習靜先生。 |
91  | ◆著作門人 |
92  | 運判孟先生渙 |
93  | ◆正字家學 |
94  | 正字劉先生起晦 |
95  | 劉起晦,字建翁,正字朔之子。登弟,歷貴溪令,召為秘書省正字。蔚有時望 |
96  | ,識者謂其材行不忝其父云。 |
97  | ◆正字門人 |
98  | 運判孟先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
99  | ◆樂軒門人 |
100  | 舍人林竹溪先生希逸 |
101  | 林希逸,字肅翁,號竹溪,福清人。端平進士,淳祐中遷秘省正字,景定中官司農少卿,終中書舍人。有《鬳齋集》、《易義》、《春秋傳》、《考工記解》。 |
102  | 鬳齋學記 |
103  | 和靖曰:「事當為者,豈可不為?廢事便是廢人道。」乃引莊子「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和靖語自正,莊子意又別。 |
104  | 和靖嘗以《易傳序》「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如太洩露天機,問于伊川。伊川曰:「如此分明說破,人猶不解!」愚因此語,深知和靖質實之意。使和靖在今日,見《字義》、《語錄編類》諸書,又不知如何太息也。雖然,天機 正何曾漏洩得! |
105  | 馮忠恕嘗問于和靖曰:「某父晚年不信陰陽拘忌之說,更不擇日,亦無辟忌,恐是伊川家風。」和靖曰:「不須異。『人之所畏,不得不畏。』從俗何害!」此更見和靖質實不自異處。 |
106  | 祖望謹案:此說雖是,然卻啟人沉溺術數之學。 |
107  | 和靖曰:伊川不言人短,每見人論前輩,則曰:「汝輩且取他長處!」此語甚有益于後學。亦有論伊川于滎陽者,滎陽曰:「何不談他好處!」意與此同。 |
108  | 和靖曰:孟子論仲子曰:「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此極本之言。以小信大,只是啟詐偽之端,今人正有此弊。 |
109  | |
110  | 劉先生翼 |
111  | 劉翼,字躔文,福唐人。與鬳齋同登樂軒之門。著有《心遊摘稿》。 |
112  | ◆退翁家學 |
113  | 文定劉後村先生克莊 |
114  | 劉克莊,字潛夫,彌正子。官至工部尚書、龍圖閣學士,謚文定。 |
115  | |
116  | 知州劉先生克遜 |
117  | 劉克遜,字無競,彌正字。以父任入官,知潮州。初。銀賈未昂,每丁賦錢五百,後以賈昂,加至四倍。下令蠲之,曰:「以此得罪,無恨也。」終于知泉州。清貧有守,工詩,為水心、南塘所稱許。 |
118  | ◆後村門人 |
119  | 文毅洪陽巖先生天錫, |
120  | 洪天錫,字君疇,晉江人。寶慶二年進士,授廣州司法。長吏盛氣待僚屬,先生糾正為多。丁內艱。免喪,調潮州司理。改知古田縣,行鄉飲酒禮。通判建寧府,擢諸司料院,拜監察御史,兼說書。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劾董宋臣、謝堂、厲文翁。天雨土,先生以其異為蒙,力言陰陽、君子小人之所以辨,又言修內司之為民害者。蜀中地震,浙、閩大水,又言:「上下窮空,遠近怨疾,獨貴戚宦閹享富貴耳!舉天下窮且怨,陛下能獨與數十人者共天下乎?」會吳民仲大論等列愬宋臣奪其田,先生下其事有司,而御前提舉所移文謂田屬御莊,不當白臺,儀鸞司亦牒常平。先生謂:「御史所以雪冤,常平所以均役,若中貴人得以擅之,則內外臺可廢,猶為國有紀綱乎?」乃申劾宋臣併盧允升,而枚數其惡,上猶力護之。疏上至六七,最後請還御史印,謂:「明君當為後人除害,不當留患以遺後人。今朝廷輕給舍臺諫,輕百司庶府,而北司獨重。倉卒之際,臣實懼焉。」言雖不果行,然終宋世閹人不能竊弄主威者,皆先生之力也。而先生亦自是去朝廷矣。改大理少卿,再遷太常,皆不拜。改廣東提點刑獄,五辭。起知潭州,戢盜賊,尊先賢,踰年大治。遷廣東轉運判官,召為秘書監兼侍讀,以聵辭。升秘閣修撰、福建轉運副使,又辭。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讀召,累辭不許,在道間,監察御史張材劾罷之。進工部侍郎,加顯文閣待制、湖南安撫使、知潭州,改漳州,皆力辭。又改福建安撫使,力辭,不許。召為刑部尚書,不起。屢進華文閣直學士。致仕,加端明殿學士,轉一官。疾革,草遺表以規君相,上震悼,特贈正議大夫,謚文毅。先生言動有準繩,居官清介,臨事是非不可回折。所著:《奏議》、《經筵講義》、《進故事》、《通禮輯略》、《味言廢墨》、《陽巖文集》。 |
121  | |
122  | ◆陽巖門人 |
123  | 隱君丘釣磯先生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