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六

《卷十六》[View] [Edit] [History]

1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六

別集類上》

別集類上·宋玉集一卷》

1
楚大夫宋玉撰。《史記屈原傳》言:「楚人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蓋皆原之弟子也,而玉之辭賦獨傳,至以屈、宋並稱於後世,餘人皆莫能及。」

別集類上·枚叔集》一卷》

1
漢弘農都尉淮陰枚乘撰。叔其字也。《隋志》:「梁時有二卷,亡。」《唐志》復著錄。今本乃於《漢書》及《文選》諸書鈔出者。

別集類上·董仲舒集》一卷》

1
漢膠西相廣川董仲舒撰。

別集類上·劉中壘集》五卷》

1
漢中壘校尉劉向子政撰。前四卷,《封事》並見《漢書》,《九歎》見《楚辭》,末《請雨華山賦》見《古文苑》。

別集類上·《揚子雲集》五卷》

1
漢黃門郎成都揚雄子雲撰。大抵皆錄《漢書》及《古文苑》所載。

別集類上·二十四箴》一卷》

1
揚雄撰。今廣德軍所刊本,校集中無《司空》、《尚書》、《博士》、《太常》四箴。集中所有,皆據《古文苑》。而此四箴,或云崔駰,或云崔子玉,疑不能明也。

別集類上·《蔡中郎集》十卷》

1
後漢左中郎將陳留蔡邕伯喈撰。《唐志》二十卷,今本闕亡之外,纔六十四篇。其間有稱建安年號及為魏宗廟頌述者,非邕文也。卷末有天聖癸亥歐陽靜所書《辨證》甚詳,以為好事者雜編他人之文相混,非本書。

別集類上·《陳思王集》二十卷》

1
魏陳王曹植子建撰。卷數與前志合。其間亦有采取《御覽》、《書鈔》、《類聚》諸書中所有者,意皆後人附益,然則亦非當時全書矣。其間或引摯虞《流別集》。此書國初已亡,猶是唐人舊傳也。

別集類上·陳孔璋集》十卷》

1
魏丞相軍謀掾廣陵陳琳孔璋撰。案《魏志》:文帝為五官中郎將,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廣陵陳琳孔璋、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植公幹,並見友善。自邯鄲淳、繁欽、路粹、丁廙、楊修、荀綽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列,世所謂「建安七子」者也。但自王粲而下纔六人,意子建亦在其間耶。而文帝《典論》則又以孔融居其首,並粲、琳等謂之七子,植不與焉。今諸家詩文散見於《文選》及諸類書。其以集傳者,仲宣、子建、孔璋三人而已。餘家亦未有《仲宣集》。

別集類上·阮步兵集》十卷》

1
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嗣宗撰。籍,瑀之子也。

別集類上·《嵇中散集》十卷》

1
魏中散大夫譙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會稽徙譙之銍縣嵇山,家其側,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所著文論六七萬言。今存於世者,僅如此。《唐志》猶有十五卷。

別集類上·張司空集》三卷》

1
晉司空范陽張華茂先撰。前二卷為四言、五言詩,後一卷為祭、祝、哀、誄等文。

別集類上·陸士衡集》十卷》

1
晉平原內史吳郡陸機士衡撰。

別集類上·《陸士龍集》十卷》

1
晉清河內史陸雲士龍撰。太康平吳,二陸入洛,張茂先所謂「利獲二俊」者也。遜、抗之後,而有機、雲,可謂代不乏人矣。然皆不免其身。才者身之累也,況居亂世乎!機好游權門,抑又有以取之耶?

別集類上·劉司空集》十卷》

1
晉司空中山劉琨越石撰。前五卷差全可觀,後五卷闕誤,或一卷數行,或斷續不屬,殆類鈔節者,末卷《劉府君誄》尤多訛,未有別本可以是正。

別集類上·陶靖節集》十卷》

1
晉彭澤令潯陽陶潛淵明撰。或云淵明字元亮,大司馬侃曾孫,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徵士。

別集類上·陶靖節年譜》一卷、《年譜辨證》一卷、《雜記》一卷》

1
吳郡吳仁傑斗南為《年譜》,蜀人張演季長辨證之,又雜記前賢論靖節語。此蜀本也,卷末有陽休之、宋庠序錄、私記,又有治平三年思悅題,稱「永嘉示以宋丞相刊定之本」。思悅者,不知何人也。

別集類上·鮑參軍集》十卷》

1
宋前軍行參軍東海鮑照明遠撰。世多云鮑昭,以避唐武后諱也。沈約宋書》、李延壽南史》皆作鮑照。而《館閣書目》直以為鮑昭,且云上黨人,非也。

別集類上·《謝宣城集》五卷》

1
齊中書郎陳郡謝朓玄暉撰。集本十卷,樓照知宣州,止以上五卷賦與詩刊之,下五卷皆當時應用之文,衰世之事。可采者已見本傳及《文選》。餘視詩劣焉,無傳可也。

別集類上·孔德璋集》十卷》

1
齊太子詹事山陰孔稚圭德璋撰。《北山移文》,其所作也。

別集類上·沈約集》十五卷、《別集》一卷、又九卷》

1
梁特進吳興沈約休文撰。約有文集百卷,今所存惟此而已。十五卷者,前二卷為賦,餘皆詩也。《別集》雜錄詩文,不分卷。九卷者,皆詔草也。《館閣書目》但有此九卷及詩一卷,凡四十八首。

別集類上·昭明太子集》五卷》

1
梁太子蕭統德施撰。

別集類上·何仲言集》三卷》

1
梁水部郎何遜仲言撰。本傳集八卷,《館閣書目》同。今所傳止此。

別集類上·江文通集》十卷》

1
梁散騎常侍江淹文通撰。

別集類上·庾開府集》二十卷》

1
周司憲中大夫南陽庾信子山撰。信,肩吾之子,仕梁及周。其在揚都,有集四十卷;及江陵,又有三卷,皆兵火不存。今集止自入魏以來所作,而《哀江南賦》實為首冠。

別集類上·稽聖賦》三卷》

1
北齊黃門侍郎琅邪顏之推撰。其孫師古注。蓋擬《天問》而作。《中興書目》稱李淳風注。

別集類上·唐太宗集》三卷》

1
唐太宗皇帝本集四十卷。《館閣書目》但有詩一卷六十九首而已。今此本第一卷賦四篇、詩六十五首,後二卷為碑銘、書詔之屬,而訛謬頗多。世所傳太宗之文見於石刻者,如《帝京篇》、《秋日效庚信體詩》、《三藏聖教序》,皆不在。又《晉書》紀、傳論,稱「制曰」者四,皆太宗御製也。今獨載宣、武二紀論,而《陸機》、《王羲之傳》論不預焉。《宣紀》論復重出,其他亦多有非太宗文者雜廁其中,非善本也。

別集類上·東皋子》五卷》

1
唐大樂丞太原王績無功撰。績,文中子王通仲淹之弟也。仕隋,為正字,嗜酒簡放,不樂仕進。晚以大樂吏焦革善釀,求為其丞,不問流品,亦阮嗣宗步兵之意也。革死,乃歸於所居,立杜康祠,為文祭之,以焦革配。自號東皋子。其友呂才鳩訪遺文,編成五卷,為之序。有《醉鄉記》傳於世。其後陸淳又為後序。

別集類上·盧照鄰集》十卷》

1
唐新都尉范陽盧照鄰撰。以久病,自沈潁水。

別集類上·駱賓王集》十卷》

1
唐臨海丞義烏駱賓王撰。賓王後為徐敬業傳檄天下,罪狀武后,所謂「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者也。其首卷有魯國郗雲卿序,言賓王光宅中廣陵亂伏誅,莫有收拾其文者,後有敕搜訪;雲卿撰焉。又有蜀本,卷數亦同,而次序先後皆異。序文視前本加詳,而云廣陵起義不捷,因致遁逃,文集散失,中宗朝詔令搜訪。

別集類上·陳拾遺集》十卷》

1
唐右拾遺射洪陳子昂伯玉撰。黃門侍郎盧藏用之序。又有《別傳》系之卷末。子昂仕武后,既不過,以父喪家居。縣令段簡貪暴,取貨弗厭,致之獄以死,年財四十二。子昂為《明堂議》、《神鳳頌》,納忠貢諛於孽後之朝,大節不足言矣。然其詩文在唐初實首起八代之衰者。韓退之《薦士詩》言「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非虛語也。盧序亦簡古清壯,非唐初文人所及。

別集類上·宋之問集》十卷》

1
唐越州長史河汾宋之問延清撰。

別集類上·沈佺期集》十卷》

1
唐中書舍人內黃沈佺期雲卿撰。自沈約以來,始以音韻、對偶為詩,至之問、佺期,益加靡麗。學者宗之,號為沈宋。唐律蓋本於此。二人者皆以諂附二張進,景龍中俱為修文館學士。佺期《回波詞》有所謂「齒錄牙緋」者,其為人可知。之問尤反覆無行,卒以罪死。

別集類上·張燕公集》三十卷》

1
唐宰相範陽張說說之撰。一字道濟,與蘇頲號「燕許大手筆」。家未有《蘇許公集》。二人名相,而以文擅天下,盛矣哉。

別集類上·曲江集》二十卷》

1
唐宰相曲江張九齡子壽撰。曲江本有元祐中郡人鄧開序,自言得其文於公十世孫蒼梧守唐輔而刊之,於末附以中書舍人樊子彥所撰《行狀》、會稽公徐浩所撰《神道碑》及太常博士鄭宗珍《議謚文獻狀》。蜀本無之。

別集類上·王右丞集》十卷》

1
唐尚書右丞河中王維摩詰撰,建昌本與蜀本次序皆不同,大抵蜀刻唐六十家集多異于他處本,而此集編次尤無倫。維詩清逸,追逼陶、謝。《輞川別墅圖畫》摹傳至今。嘗與裴迪同賦,各二十絕句。集中又有與迪書,略曰:「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每思曩昔,攜手賦詩。當待春中,卉木蔓發。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雉朝雊。儻能從我遊乎?」餘每讀之,使人有飄然獨往之興。迪詩亦佳,然他無聞於世,蓋亦高人也。輞川在藍田縣西南二十里,本宋之問別圃,維後表為清源寺,終墓其西。

別集類上·龍筋鳳髓判》十卷》

1
唐司門員外郎陸澤張鷟文成撰。鷟,調露中進士,事跡見張薦傳。薦之祖也。唐以書判拔萃科選士,此集凡百題,自《省台》、《寺監》、《百司》,下及《州縣》、《類事》、《屬辭》,蓋待選預備之具也。鷟自號浮休子。

別集類上·《李翰林集》三十卷》

1
唐翰林供奉廣漢李白撰。《唐志》有《草堂集》二十卷者,李陽冰所錄也。今案:陽冰序文但言十喪其九,而無卷數。又樂史序文稱《李翰林集》十卷,別收歌詩十卷,因校勘為二十卷,又於館中得賦、序、表、書、贊、頌等,亦為十卷,號曰《別集》。然則三十卷者,樂史所定也。家所藏本,不知何處本,前二十卷為詩,後十卷為雜著,首載陽冰、史及魏顥、曾鞏四序,李華、劉全白、范傳正、裴敬碑誌,卷末又載《新史》本傳,而《姑孰十詠笑矣》、《悲來》、《草書》三歌行亦附焉,復著東坡辨證之語,其本最為完善。別有蜀刻大小二本,卷數亦同,而首卷專載碑、序,餘二十三卷歌詩,而雜著止六卷。有宋敏求後序,言舊集歌詩七百七十六篇,又得王溥及唐魏萬集本,因裒唐《類詩》諸編洎石刻所傳,廣之無慮千篇。以《別集》、雜著附其後。曾鞏蓋因宋本而次第之者也,以校舊藏本篇數,如其言,然則蜀本即宋本也耶?末又有元豐中毛漸題,云「以宋公編類之勤,曾公考次之詳,而晏公又能鏤板以傳於世」,乃晏知止刻於蘇州者。然則蜀本蓋傳蘇本,而蘇本不復有矣。

別集類上·杜工部集》二十卷》

1
唐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劍南節度參謀襄陽杜甫子美撰。王洙原叔圪鮒型饈榫攀九卷,除其重複,定取千四百五篇,古詩三百九十九,近體千有六。起太平時,終湖南所作,視居行之次若歲時為先後。別錄雜著為二卷,合二十卷,寶元二年記,遂為定本。王琪君玉嘉祐中刻之姑蘇,且為後記。元稹《墓銘》亦附第二十卷之末。又有遺文九篇,治平中太守裴集刊,附集外。蜀本大略同。而以遺文入正集中,則非其舊也。世言子美詩集大成,而無韻者幾不可讀。然開、天以前文體大略皆如此。若《三大禮賦》,辭氣壯偉,又非唐初餘子所能及也。

別集類上·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

1
秘書郎黃伯思長睿所校。既正其差誤,參考歲月出處異同,古、律相間,凡一千四百十七首。雜著二十九首,別為二卷。李丞相伯紀為序之。

別集類上·賈幼幾集》十卷》

1
唐起居舍人河南賈至幼幾撰。《唐志》二十卷,別十五卷。李淑《書目》云:至集有三本,又有十卷者,有序。今本無序,《中興館閣》本亦同。

別集類上·元次山集》十卷》

1
唐容管經略使河南元結次山撰。蜀本但載自序,江州本以李商隱所作序冠其首。蜀本《拾遺》一卷,《中興頌》、《五規》、《二惡》之屬皆在焉。江本分置十卷。結自號漫叟。

別集類上·顏魯公集》十五卷、《補遺》一卷、《附錄》一卷》

1
唐太子太師京兆顏真卿清臣撰。之推五世孫,師古曾侄孫。案《館閣書目》:嘉祐中宋敏求惜其文不傳,乃集其刊於金石者,為十五卷。今本序文,劉敞所作,乃云吳興沈侯編輯,而不著沈之名。劉元剛刻於永嘉,為後序,則云「劉原父所序,即宋次道集其刻於金石者也」,又不知何據?元剛復為之《年譜》,益以《拾遺》一卷,多世所傳帖語,且以《行狀》、《碑傳》為附錄。魯公之裔孫裕,自五代時官溫州,與其弟倫祥。皆徙居永嘉樂清。本朝世復其家,且時褒錄,其子孫亦有登科者。

別集類上·蕭功曹集》十卷》

1
唐揚州功曹參軍蕭穎士茂挺撰。門人柳并為序。穎士,梁鄱陽王之裔,敏悟夙成,負才尚氣,見惡於李林甫,其後卒不遇以死,壽亦不逮中年。

別集類上·毛欽一集》二卷》

1
唐荊州長林毛欽一撰。長林,荊門軍屬縣。欽一上諸公書自稱毛欽一,字。或時又以傑為名。唐人以字行者多矣。自號雲夢子。開元中人。

別集類上·吳筠集》十卷》

1
唐嵩陽觀道士華陰吳筠貞節撰。筠舉進士不中第,天寶初召至京師,為道士,待詔翰林,為高力士所惡而斥,後入剡中天台卒,弟子謚為宗元先生。事見《隱逸傳》。傳稱筠所善孔巢父、李白,歌詩相甲乙。巢父詩未之見也。筠詩固不碌碌,豈能與太白相甲乙哉!

別集類上·獨孤常州集》二十卷》

1
唐常州刺史洛陽獨孤及至之撰。其門人梁肅編集,為後序。而李舟為序於篇首。且刻崔祐甫所為《墓志》。其子曰郁字古風者,亦有名,韓退之志其墓。

別集類上·高常侍集》十卷》

1
左散騎常侍渤海高適達夫撰。適年五十始為詩,即工部子美所善也。豪傑之士,亦何所往而不能哉!

別集類上·劉隨州集》十卷》

1
唐隨州刺史宣城劉長卿文房撰。詩九卷,末一卷雜著數篇而已。建昌本十卷,別一卷為雜著。長卿,開元二十一年進士

別集類上·劉虞部集》十卷》

1
唐虞部郎中劉商子夏撰。武元衡為之序。集中有《送弟歸懷州舊業序》言:「高祖當武德經綸,勳在王府。」案:武德功臣,有劉文靜、宏基、政會,史皆有傳。文靜之後誅絕,宏甚、政會傳,後無所考,未詳何人之後也。《胡笳十八拍》行於世。

別集類上·戎昱集》五卷》

1
唐虔州刺史扶風戎昱撰。其侄孫為序言:「弱冠謁杜甫於渚宮,一見禮遇。」集中有哭甫詩,世所傳「在家貧亦好」之句,昱詩也。

別集類上·梁補闕集》二十卷》

1
唐右補闕翰林學士安定梁肅敬之撰。崔恭為之序,首稱其從釋氏,為天台大師元浩之弟子。今案《獨孤及集》後序,稱「門下生」,頗述師承之意。韓愈亦言其佐助陸相貢士,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聞。然則梁固名儒善士也,而獨以為師從釋氏者,何哉?

別集類上·陸宣公集》二十二卷》

1
唐宰相嘉興陸贄敬輿撰。權德輿為序,稱《制誥集》十三卷、《奏草》七卷、《中書奏議》七卷。今所存者,《翰苑集》十卷、《榜子集》十二卷。序又稱別集文、賦、表、狀十五卷,今不傳。

別集類上·權丞相集》五十卷》

1
唐宰相略陽權德輿載之撰。楊嗣復為序。德輿父皋,以不汙祿山見《卓行傳》。其子璩,為中書舍人,劾李訓傾覆,亦能世其家。性寬和,有大體,文亦純雅宏贍。三世名跡,可謂德門矣!墓碑韓昌黎所為也。序又言九年掌誥,自纂錄為五十卷,不在此集內,今未之見。

別集類上·裴晉公集》二卷》

1
唐宰相河東裴度中立撰。

別集類上·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1
唐吏部侍郎南陽韓愈退之撰。李漢序。漠,文公婿也。其言「辱知最厚且親,收拾遺文,無所失墜」者,性後之人偽妄,輒附益其中也。外有《註論語》十卷傳學者,《順宗實錄》五卷列於史官,不在集中。今《實錄》在《外集》。然則世所謂《外集》者,自《實錄》外皆偽妄,或韓公及其婿所刪去也。「南陽」者,唐東都之河陽,《春秋傳》「晉於是始啟南陽」者也。《新書》以為鄧州,非是。方崧卿《年譜》辨之詳矣。

別集類上·韓文公志》五卷》

1
金堂樊汝霖澤之撰。汝霖嘗為《韓集譜注》四十五卷,又集其碑志、祭文、序譜之屬為一編,此是也。《譜注》未之見。汝霖,宣和六年進士,仕至瀘帥以卒,玉山汪端明志其墓。

別集類上·《昌黎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附錄》五卷、《年譜》一卷、《舉正》十卷、《外鈔》八卷》

1
《年譜》,洪興祖撰,莆田方崧卿增考,且撰《舉正》以校其同異,而刻之南安軍。《外集》但據嘉祐蜀本劉煜所錄二十五篇,而附以石刻聯句、詩文之遺見於他集者。及葛嶠刻柳文,則又以大庚丞韓郁所編注諸本號《外集》者,并考校疑誤,輯遺事,共為《外鈔》刻之。

別集類上·校定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1
晦庵朱侍講熹以方氏本校定。凡異同定歸于一,多所發明,有益後學。《外集》皆如舊本,獨用方本益大顛三書。愚案:方氏用力於此集勤矣,《外集》刪削甚嚴,而存此書以見其邀速常語,初無崇信之說,但欲明世間問答之偽,而不悟此書為偽之尤也,蓋由歐陽公跋語之故。不知歐陽公自以《易大傳》之名與己意合,從而實之,此自通人之一蔽,東坡固嘗深辨之,然其謬妄,三尺童子所共識,不待坡公也。今朱公決以為韓筆無疑,方氏未足責,晦翁識高一世,而其所定者乃爾,殆不可解。今案《外鈔》第七卷曰「疑誤」者,韓郁注云,潮州靈山寺所刻,末云吏部侍郎潮州刺史者,非也。退之自刑部侍郎貶潮,晚乃由兵部為吏部,流俗但稱韓吏部爾。其書蓋國初所刻,故其謬如此。又潮本《韓集》不見有此書,使靈山舊有此刻,集時何不編入?可見此書妄也。然其妄甚白,亦不待此而明。

別集類上·柳柳州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1
唐禮部員外郎柳州刺史河東柳宗元子厚撰。劉禹錫作序,言編次其文為三十二通,退之之誌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志文,非當時本也,或云沈元用所傳穆伯長本。

別集類上·柳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別錄》一卷、《摭異》一卷、《音釋》一卷、《附錄》二卷、《事迹本末》一卷》

1
方崧卿既刻《韓集》於南安軍,其後,江陰葛嶠為守,復刊《柳集》以配之。《別錄》而下,皆嶠所裒集也。《別錄》者,《龍城錄》及《法言注》五則。《龍城》近世人偽作。

別集類上·重校添注柳文》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1
姑蘇鄭定刊於嘉興。以諸家所注輯為一編,曰《集注》,曰《補注》,曰章,曰孫,曰韓,曰張,曰董氏,而皆不著其名。其曰「重校」,曰「添注」,則其所附益也。

別集類上·韓柳音辨》二卷》

1
南劍州教授新安張敦頤撰。紹興八年進士也。

別集類上·李元賓集》五卷》

1
唐太子校書江東李觀元賓撰。觀與韓退之貞元八年同年進士明年試博學宏詞,觀中其科,而愈不在選,《顏子不貳過論》,其年所試文也。又一年,觀年二十九,卒,愈為之誌銘。使觀不死,可量也哉!陸希聲得其文二十九篇,為之序。慶歷中,章詧又得十四首於楚人趙昂,通為五卷。

別集類上·歐陽行周集》五卷》

1
唐國子四門助教莆田歐陽詹行周撰。詹亦韓愈同年進士,故其集中各有《明水賦》。詹亦早死,愈為之哀詞,尤拳拳焉。李翱作傳,而李集不載。其序,福建廉使李貽孫所為也。詹之為人,有《哀辭》可信矣,黃璞何人斯,乃有太原西髻之謗。好事者喜傳之,不信愈而信璞,異哉!「高城已不見」之句,樂府此類多矣,不得以為實也。然「高城已不見」之詩,題云《途中寄太原所思》,蓋亦有以召其疑也。昔人以曖昧受謗,傳之千古,尚未能明,孰謂今人之行己而可不謹哉?

別集類上·元氏長慶集》六十卷》

1
唐宰相河南元稹微之撰。《中興書目》止四十八卷,又有《逸詩》二卷。稹嘗自彙其詩為十體,其末為艷詩,暈眉約鬢,匹配色澤,劇婦人之怪艷者。今世所傳《李娃》、《鶯鶯》、《夢遊春》、《古決絕句》、《贈雙文》、《示楊瓊》諸詩,皆不見於六十卷中。意館中所謂「逸詩」者,即其艷體者耶。稹初與白樂天齊名,文章相上下,出處亦不相悖。晚而欲速化,依奄宦得相,卒為小人之歸,而居易終始全節。嗚呼!為士者可以鑒矣!

別集類上·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年譜》一卷、又《新譜》一卷》

1
唐太子少傅太原白居易樂天撰。案:集後記稱前著《長慶集》五十卷,元微之為序;《後集》二十卷,自為序;今又《續後集》五卷,自為記:前後七十五卷。時會昌五年也。《墓志》乃云「集前後七十卷」。當時預為誌,時未有《續後集》。今本七十一卷,蘇本、蜀本編次亦不同,蜀本又有《外集》一卷,往往皆非樂天自記之舊矣。《年譜》,維揚李璜德劭所作,樓大防參政得之,以遺吳郡守李伯珍諫議刻之。余嘗病其疏略抵牾,且號為《年譜》而不繫年,乃別為《新譜》,刊附集首。

別集類上·白集年譜》一卷》

1
知忠州漢嘉何友諒以居易舊治既刊其《文集》,又作《年譜》,刊之集首。始餘為譜既成,妹夫王栐叔永守忠錄寄之,則忠已有此《譜》,視餘《譜》詳略互見,亦各有發明。其辨李崖州三絕非樂天作,及載晁子止之語,謂與楊虞卿為姻家,與牛僧孺為師生,而不陷牛李黨中,與餘暗合,因並存之。詳見《新譜》末章。

別集類上·劉賓客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1
唐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中山劉禹錫夢得撰。集本四十卷,逸其十卷。常山宋次道裒輯其遺文,得詩四百七篇、雜文二十二篇,為《外集》。然未必皆十卷所逸也。

別集類上·李文公集》十卷》

1
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翱習之撰。蜀本分二十卷。集中無詩,獨有《戲贈》一篇,拙甚,決非其作也。然《韓集遠遊聯句》有習之一聯,云「前之詎灼灼,此去信悠悠」,亦殊不工。他無一語,意者於詩非所長而不作耶。習之為文,源委於退之,可謂得其傳矣,但其才氣不能及耳。

別集類上·樊宗師集》一卷、《絳守園池記注》一卷》

1
唐諫議大夫南陽樊宗師紹述撰。韓文公為《墓誌》,稱《魁紀公》三十卷,《樊子》三十卷,詩文千餘篇,今所存纔數篇耳,讀之殆不可句。有王晟者,天聖中為絳倅,取其《園池記》章解而句釋之,猶有不盡通者。孔子曰「辭達而已矣」,為文而晦澀若此,其湮沒弗傳也宜哉。書以「魁紀公」名,異甚,文之不可句,當亦類是。

別集類上·皇甫持正集》六卷》

1
工部郎中新定皇甫湜持正撰。東都修《福先寺碑》三千字,一字索三縑。其輕傲不羈,非裴晉公鉅德,殆不能容之也。今集纔數十篇,《碑》不復存,意其多所亡逸。然湜之矜負如此,固不苟為人作,人亦未必敢求之也。

別集類上·林藻集》一卷》

1
唐嶺南節度副使莆田林藻緯乾撰。藻,貞元七年進士,試《珠還合浦賦》,敘珠去來之意,人謂有神助焉。

別集類上·林蘊集》一卷》

1
唐邵州刺史林蘊復夢撰。藻之弟也,見《儒學傳》。蘊父披,蘇州別駕,有子九人,世號「九牧林氏」。其族至今衣冠詩禮,以蘊所為父墓碑考之,其八子為刺史、司馬,其一號處士。而披之父為饒陽郡守,祖為瀛州刺史,蓋亦盛矣。

別集類上·沈下賢集》十二卷》

1
福建團練副使吳興沈亞之下賢撰。元和十年進士,仕不出藩府。長慶中為櫟陽尉太和中謫掾郢州,皆集中可見者也。吳興者著郡望,其實長安人。

別集類上·孟東野集》十卷》

1
唐溧陽尉武康孟郊東野撰。惟末卷有書二篇、贊一篇,餘皆詩也。郊,貞元十二年進士

別集類上·呂衡州集》十卷》

1
唐衡州刺史河中呂溫和叔撰。一字化光。劉禹錫為序。溫本善韋執誼、王叔文,偶使絕域,得免在八司馬之數,而終以好利敗。與竇群、羊士諤暱比,傾誣宰相李吉甫,謫死。屨校不懲,至於滅耳,此其所以為小人歟。

別集類上·會昌一品集》二十卷、《別集》十卷、《外集》四卷》

1
唐宰相趙郡李德裕文饒撰。《一品集》者,皆會昌在相位制誥、詔冊、表疏之類也;《別集》詩賦、雜著;《外集》則《窮愁志》也。德裕自穆宗時已掌內外制,累踐方鎮,遂相文宗,平生著述詎止此,此外有《姑臧集》五卷而已,其不傳於世者亦多矣。《窮愁志》晚年遷謫後所作,凡四十九篇,其論精深,其詞峻潔,可見其英偉之氣。《周秦行紀》一扁,奇章怨家所為,而文饒遂信之爾。

別集類上·李衛公備全集》五十卷、《年譜》一卷、《摭遺》一卷》

1
此永嘉及蜀本三十四卷之外,有《姑臧集》五卷,《獻替記》、《辨謗略》等諸書共十一卷。知鎮江府江陰耿秉直之所輯;并考次為《年譜》、《摭遺》。《姑臧集》者,兵部員外郎段令緯所集,前四卷皆西掖、北門制草,末卷惟《黠憂斯朝貢圖》及歌詩數篇。其曰「姑臧」,未詳。衛公三為浙西,出入十年,皆治京口,故秉直刻其集。若永嘉,則其事頗異。郡故有海神廟,本城北隅叢祠。元祐中太守范峋夢其神自言李姓,唐武宗時宰相,南遷以沒。寤而意其為德裕,訪得其祠,遂作新廟,且列上其事。自是日盛,賜廟額,封王爵。然衛公平生於溫,蓋邈乎不相及也,殊有不可曉者。

別集類上·平泉雜文》一卷》

1
即《別集》第九、第十卷。平泉山居所作詩、賦、記也。

別集類上·樊川集》二十卷、《外集》一卷》

1
唐中書舍人京兆杜牧牧之撰。牧,佑之孫。其甥裴延翰編而序之。《外集》皆詩也。又在天台錄得集外詩一卷,別見詩集類,未知是否?牧才高,俊邁不羈,其詩豪而艷,有氣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別集類上·李義山集》八卷、《樊南甲乙集》四十卷》

1
唐太學博士河內李商隱義山撰。商隱,令狐楚客,開成二年進士,書判入等。從王茂元、鄭亞辟,二人皆李德裕所善,坐此為令狐綯所憾,竟坎壈以終。《甲乙集》者,皆表章、啟牒四六之文。既不得志於時,歷佐藩府,自茂元、亞之外,又依盧弘正、柳仲郢,故其所作應用若此之多。商隱本為古文,令狐楚長於章奏,遂以授商隱。然以近世四六觀之,當時以為工,今未見其工也。

別集類上·玉溪生集》三卷》

1
李商隱自號。此集即前卷中賦及雜著也。

別集類上·孫樵集》十卷》

1
唐職方郎中孫樵可之撰。自為序。凡三十五篇,蓋其刪擇之餘也。樵,大中九年進士。東坡嘗曰:「學韓愈而不至者為皇甫湜,學湜而不至者為孫焉樵。」

別集類上·李甘文集》一卷》

1
唐侍御史李甘和鼎撰。甘欲壞鄭注麻,坐貶死。杜牧所為賦詩者也。

別集類上·薛逢四六集》一卷》

1
唐秘書監河東薛逢陶臣撰。

別集類上·敕語堂判集》一卷》

1
唐宰相滎陽鄭畋台文撰。

別集類上·文泉子》十卷》

1
唐中書舍人長沙劉蛻復愚撰。自為序云:「覃以九流之旨,配以不竭之義,曰泉。」有《文塚銘》,甚奇。蛻,大中四年進士。其為西掖,在咸通時。

別集類上·一鳴集》一卷》

1
唐兵部詩郎虞鄉司空圖表聖撰圖見《卓行傳》,唐末高人勝士也。蜀本但有雜著,無詩。自有詩十卷,別行。詩格尤非晚唐諸子所可望也。其論詩以「梅止於酸,鹽止於鹹;鹹酸之外,醇美乏焉」,東坡嘗以為名言。自號知非子,又曰耐辱居士。

別集類上·文藪》十卷》

1
唐太常博士襄陽皮日休襲美撰。日休,咸通八年進士。黃巢之難,陷賊中,為「果頭三屈律」之讖,賊疑譏己髮拳,遂見害。陸游《筆記》以《皮光業碑》辨其不然。

別集類上·笠澤叢書》四卷、《補遺》一卷》

1
唐處士吳郡陸龜蒙魯望撰。為甲、乙、丙、丁,詩文、雜編。政和中朱袞刊之吳江。末有四賦,用蜀本增入。

別集類上·笠澤叢書蜀本》十七卷》

1
元符中郫人樊開所序。龜蒙自號天隨子、甫里先生、江湖散人。與皮日休善,有《松陵倡和集》,皆不在《文藪》、《叢書》中。

別集類上·羅江東甲乙集》十卷、《後集》五卷、《湘南集》三卷》

1
唐鄉貢進士新城羅隱昭諫撰。隱舉進士不第,更辟諸鎮幕府,羅紹威待以從叔。晚依吳越,奏授給事中。《甲乙集》皆詩;《後集》有律賦數首;《湘南集》者,長沙幕中應用之文也。隱又有《淮海寓言》、《讒書》等,求之未獲。《讒書》刊于新城縣。

別集類上·投知小錄》三卷》

1
唐神策判官ぱ羥罔河裰忻髯。田令孜客。中和二年特賜及第。

別集類上·鳳策聯華》三卷》

1
唐虞部郎中淮南從事秋浦顧雲垂象撰。多以擬古為題,蓋行卷之文也。咸通十五年進士

別集類上·聱書》十卷》

1
唐天復進士沈顏可鑄撰。傳師之孫,仕偽吳,順義中為翰苑。名「聱」者,以元結聱叟自況也。其文骫骳,而自序之語,極其矜負。

別集類上·李後主集》十卷》

1
江南國主李煜重光撰。

別集類上·田霖四六集》一卷》

1
南唐田霖撰。

別集類上·扈載集》十卷》

1
後周翰林學士范陽扈載仲熙撰。少俊,早達,年三十六以死。其子蒙,顯於國初。
URN: ctp:ws17750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