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33 經部·五經總義類

《卷33 經部·五經總義類》[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十三

經部三十三》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

1
漢代經師如韓嬰治《詩》兼治《易》者,其訓故皆各自為書。宣帝時,始有《石渠五經雜義》十八篇。《漢志》無類可隸,遂雜置之《孝經》中。《隋志》錄許慎五經異義》以下諸家,亦附《論語》之末。《舊唐書志》始別名「經解」,諸家著錄因之,然不見兼括諸經之義。朱彞尊作《經義考》,別目曰「群經」。
2
蓋覺其未安而採劉勰《正緯》之語以改之,又不見為訓詁之文。徐乾學刻《九經解》,顧湄兼採總集經解之義,名曰《總經解》,何焯複斥其不通語見沈廷芳所刻何焯《點校經解目錄》中,蓋正名若是之難也。考《隋志》於統說諸經者雖不別為部分,然《論語類》末稱《孔叢》、《家語》、《爾雅》諸書,並「五經總義」附於此篇,則固稱「五經總義」矣。今准以立名,庶猶近古,《論語》、《孝經》、《孟子》雖自為書,實均《五經》之流別,亦足以統該之矣。其校正文字及傳經諸圖並約略附焉,從其類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駁五經異義》一卷、《補遺》一卷山西巡撫採進本

1
鄭玄所駁許慎五經異義》之文也。考《後漢書許慎傳》,稱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義》,傳於世。《鄭玄傳》載玄所著百餘萬言,亦有《駁許慎五經異義》之名。《隋書經籍志》有《五經異義》十卷,後漢太尉祭酒許慎撰,而不及鄭玄之《駁議》。《舊唐書經籍志》:「《五經異義》十卷,許慎撰,鄭玄駁」。《新唐書藝文志》並同。蓋鄭氏所駁之文,即附見於許氏原本之內,非別為一書,故史志所載亦互有詳略。至《宋史藝文志》,遂無此書之名,則自唐以來失傳久矣。學者所見《異義》,僅出於《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諸書所引,而鄭氏《駁義》則自《三禮正義》而外,所存亦複寥寥。此本從諸書採綴而成,或題宋王應麟編,然無確據。其間有單詞只句,《駁》存而《義》闕者,原本錯雜相參,頗失條理。今詳加厘正,以《義》、《駁》兩全者匯列於前。其僅存《駁》、《義》者,則附錄以備參考。
2
又近時朱彞尊經義考》內亦嘗旁引鄭《駁》數條,而長洲惠氏所輯則蒐羅益為廣備,往往多此本所未及。今以二家所採,參互考証,除其複重,定著五十七條,別為《補遺》一卷,附之於後。其間有《異義》而鄭無駁者,則鄭與許同者也。
3
兩漢經學,號為極盛,若許若鄭,尤皆一代通儒,大敵相當,輸攻墨守,非後來一知半解所可望其津涯。此編雖散佚之餘,十不存一,而引經據古,猶見典型。
4
殘章斷簡,固遠勝後儒之累牘連篇矣。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鄭志》三卷、《補遺》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案《隋書經籍志》,《鄭志》十一卷,魏侍中鄭小同撰。《鄭記》六卷,鄭玄弟子撰。《後漢書》鄭玄本傳則稱:「門生相與撰玄答弟子,依《論語》作《鄭志》八篇。」劉知幾史通》亦稱:「鄭弟子追論師說及應答,謂之《鄭志》。
2
分授門徒,各述師言,更不問答,謂之《鄭記》案《通典》及《初學記》所引《鄭記》,均有王贊答詞,與知幾所云更不問答者不合。考《孝經疏》引此文作「各述師言,更為問答」,知「不」字乃「為」字之訛。王應麟《玉海》、朱彞尊經義考》並沿用誤本,殊失訂正。又《通典》所引《鄭志》,皆玄與門人問答之詞,所引《鄭記》,皆其門人互相問答之詞,知《志》之與《記》,其別在此。《曲禮正義》引《鄭志》,有崇精之問,焦氏之答。《月令正義》引《鄭志》有王權之問、焦喬之答,焦氏之問、張逸之答。疑本《鄭記》之文,校刊者惟據《史通》「更不問答」之說,改為《鄭志》也。」其說不同。然范蔚宗去漢未遠,其說當必有徵。《隋志》根據《七錄》,亦阮孝緒等所考定,非唐宋諸《志》動輒疏舛者比、斷無移甲入乙之事。疑追錄之者諸弟子,編次成帙者則小同。
3
《後漢書》原其始,《隋書》要其終。觀八篇分為十一卷,知非諸弟子之舊本也。
4
《新、舊唐書》載《鄭記》六卷,尚與《隋志》相同。而此書則作九卷,已佚二卷。至《崇文總目》始不著錄,則全佚於北宋初矣。此本三卷,莫考其出自誰氏。
5
觀書中《禮運注》「澄酒」一條答趙商之問者,前後兩見,而詳略小異;又陳鑠之名前後兩見,而後一條注一作鏗:知為好鄭氏之學者惜其散佚,於諸經《正義》裒輯而成。然如所載「弼成五服」答趙商問一條,不稱《益稷》而稱《皋陶謨》,則正合孔《疏》所云鄭氏之本。又卷首冷剛問《大畜》「童牛之牿」一條,今《周易正義》中不見,而《周禮正義》引之,較此少冷剛問云以下六十餘字。
6
《周禮正義》引答孫皓問一條,較此少「夏二月仲春,太簇用事,陽氣出,地始溫,故禮應開冰,先薦寢廟」五句。其《皋陶謨注》與《經典釋文》及《正義》所引,亦互有詳略,而《堯典注》一條乃不載《正義》中,則亦博採諸書,有今日所不盡見者,非僅剽剟《正義》。又《玉海》十八卷引《定之方中》詩,張逸問:「仲梁子何時人?」答曰:「先師,魯人。」此本「先師」之下多一「云」字,方知先師非指仲梁子。如此之類,亦較他書所載為長。足証為舊人所輯,非近時所新編也。間有蒐採未盡者,諸經《正義》及《魏書禮志》、《南齊書禮志》、《續漢書郡國志注》、《藝文類聚》諸書所引尚有三十六條。又《鄭記》一書,亦久散佚。今可以考見者,尚有《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所引三條。並附錄之,以存鄭學之梗概。並以見漢代經師專門授受,師弟子反覆研求,而後筆之為傳注,其既詳且慎至於如此。昔朱子與胡紘爭寧宗持禫之禮,反覆辨難,終無據以折之。後讀《禮記喪服小記疏》所引《鄭志》一條,方得明白証驗。因自書於《本義》之後,記其始末,有「向使無鄭康成,則此事終未有所斷決」語。是朱子《議禮》,未嘗不折服於玄矣。後之臆斷談經而動輒排斥鄭學者,亦多見其不知量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經典釋文》三十卷內府藏本

1
陸元朗撰。元朗德明,以字行,吳人。貞觀中官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
2
事跡具《唐書》本傳。此書前有《自序》云:「癸卯之歲,承乏上庠,因撰集《五典》、《孝經》、《論語》及《老》、《莊》、《爾雅》等音。古今並錄,經注畢詳,訓義兼辯,示傳一家之學。」考癸卯為陳後主至德元年,豈德明年甫弱冠即能如是淹博耶?或積久成書之後,追紀其草創之始也。首為《序錄》一卷,次《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六卷、《公羊》一卷、《穀梁》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老子》一卷、《莊子》三卷、《爾雅》二卷。其列《老》、《莊》於經典而不取《孟子》,頗不可解。蓋北宋以前,《孟子》不列於經,而《老》、《莊》則自西晉以來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於陳季,猶沿六代之餘波也。其例,諸經皆摘字為音,惟《孝經》以童蒙始學,《老子》以眾本多乖,各摘全句。原本音《經》者用墨書,音《注》者用朱書,以示分別。今本則《經》、《注》通為一例。蓋刊板不能備朱墨,又文句繁夥,不能如本草之作陰陽字,自宋以來已混而並之矣。所採漢、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餘家,又兼載諸儒之訓詁,証各本之異同。後來得以考見古義者,注疏以外,惟賴此書之存。
3
真所謂殘膏剩馥,沾溉無窮者也。自宋代監本注疏,即析附諸經之末。故《文獻通考》分見各門後,又散附注疏之中。往往與注相淆,不可辨別。此為通志堂刻本,猶其原帙。何焯《點校經解目錄》,頗口蚩顧湄校勘之疏,然字句偶訛,規模自在,研經之士終以是為考証之根柢焉。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七經小傳》三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劉敞撰。有《春秋傳》,已著錄。是編乃其雜論經義之語。其曰「七經」者,一《尚書》,二《毛詩》,三《周禮》,四《儀禮》,五《禮記》,六《公羊傳》,七《論語》也。然《公羊傳》僅一條,又皆校正《傳》文衍字,於《傳》義無所辨正,後又有《左傳》一條、《國語》一條,亦不應獨以《公羊》標目。
2
蓋敞本欲作《七經傳》,惟《春秋》先成。凡所札記,已編入《春秋傳》、《意林》、《權衡》、《文權》、《說例》五書中。此三條一校衍字,一論都城百雉,一論禘郊祖宗報,於經文無所附麗,故其文仍在此書中。其標題當為《春秋》,故得兼及《外傳》。傳寫者見第一條為《公羊》,第二條末亦有「公羊」字,遂題曰《公羊》而注曰「《國語》附」,失其旨矣。《論語》諸條,有與諸經一例者,又有直書《經》文而夾注句下如注疏體者,亦注《論語》而未成,以所注雜錄其中也。吳曾能改齋漫錄》曰:「慶歷以前,多尊章句注疏之學。至劉原甫為《七經小傳》,始異諸儒之說。王荊公修《經義》,蓋本於原甫。」案《讀書志》亦載此文,以為元祐史官之說晁公武讀書志》亦証以所說「湯伐桀升自陑」之類,與《新經義》同,為王安石剿取敞說之証。大旨均不滿於敞。
3
《朱子語類》乃云「《七經小傳》甚好。」其說不同。今觀其書,如謂《尚書》「願而恭」當作「願而荼」、「此厥不聽」當作「此厥不德」;謂《毛詩》「烝也無戎」當作「烝也無戍」;謂《周禮》「誅以馭其過」當作「誅以馭其禍」,「士田賈田」當作「工田賈田」,「九簭,五曰巫易」當作「巫陽」;謂《禮記》「諸侯以《狸首》為節」當作「以《鵲巢》為節」:皆改易經字以就己說。至《禮記》「若夫坐如尸」一節則疑有脫簡,「人喜則斯陶」九句則疑有遺文,「禮不王不禘及庶子王亦如之」則疑有倒句。而《尚書武成》一篇考定先後,移其次序,實在蔡沈之前。蓋好以己意改經,變先儒淳實之風者,實自敞始。
4
又如解《尚書》「鳥獸蹌蹌」,謂古者制樂或法於鳥,或法於獸;解《毛詩》「葛之覃兮」,謂葛之茂盛,則有人就而刈之,以為絺綌,如後妃在家,德美充茂,則王者就而聘之,以為后妃;解《論語》「乘桴浮於海」,謂夫子周流列國,如桴之在海,流轉不定:其說亦往往穿鑿,與安石相同。故流俗傳聞,致遭斯謗。
5
然考所著《弟子記》,排斥安石,不一而足,實與新學介然異趣。且安石剛愎,亦非肯步趨於敞者。謂敞之說經,開南宋臆斷之弊,敞不得辭。謂安石之學由於敞,則竊鈇之疑矣。且略其卮詞,採其粹語,疏通剔抉,精鑿者多,又何可以末流之失並廢敞書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程氏經說》七卷通行本

1
不著編輯者名氏。皆伊川程子解經語也。《書錄解題》謂之《河南經說》,稱《繫辭》一、《書》一、《詩》二、《春秋》一、《論語》一、《改定大學》一。又稱程氏之學,《易傳》為全書,餘經具此。其門目卷帙,與此本皆合,則猶宋人舊本也。其中若《詩書解》、《論語說》,本出一時雜論,非專著之書。
2
《春秋傳》則專著而未成,觀崇寧二年《自序》可見。至《繫辭說》一卷,《文獻通考》並於《易傳》,共為十卷。《宋志》則於《易傳》九卷之外,別著錄一卷。然程子易傳》實無《繫辭》,故呂祖謙集十四家之說為《繫辭精義》以補之。此卷疑或後人掇拾成帙,以補其闕也。《改定大學》兼載明道之本,或以兄弟之說互相參考歟?明徐必達編《二程全書》,並《詩解》二卷為一卷,而別增《孟子解》一卷、《中庸解》一卷,共為八卷。然《經義考》引康紹宗之言,謂《孟子解》乃後人纂集《遺書》外書而成,非程子手著。至《中庸解》之出呂大臨,朱子辨証甚明,亦不得竄入《程氏經說》,增此一種。故今所錄,仍用宋本之舊焉。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六卷通行本

1
楊甲撰,毛邦翰補,鼎卿,昌州人。乾道二年進士。《成都文類》載其數詩,而不詳其仕履。其書成於紹興中。邦翰不知何許人,嘗官撫州教援。其書成於乾道中。據王象之《輿地記勝碑目》,甲圖嘗勒碑昌州郡學。今未見拓本,無由考其原目。陳振孫書錄解題》引《館閣書目》載邦翰所補之本,《易》七十圖,《書》五十有五圖,《詩》四十有七圖,《周禮》六十有五圖,《禮記》四十有三圖,《春秋》二十有九圖,合為三百有九圖,此本惟《易》、《書》二經圖與《館閣書目》數相合。《詩》則四十有五,《禮記》四十有一,皆較原數少二。《周禮》六十有八,較原數多三。《春秋》四十有三,較原數多十四。不知何人所更定。考《書錄解題》載有東嘉叶仲堪字思文,重編毛氏之書,定為《易圖》一百三十、《書圖》六十三、《周禮圖》六十一、《禮記圖》六十三、《春秋圖》七十二,惟《詩圖》無所增損。其卷則增為七,亦與此本不符。然則亦非仲堪書。蓋明人刊刻舊本,無不臆為竄亂者。其損益之源委,無從究詰。以其本出楊毛二家,姑從始事之例,題甲及邦翰名云爾。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六經正誤》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毛居正撰。居正誼父,或曰義甫。義、誼,父、甫,古字通也。衢州人。
2
免解進士晃之子,晃嘗著《增注禮部韻略》及《禹貢指南》。居正承其家學,研究六書。嘉定十六年,詔國子監刊正經籍,當事者聘居正司校讎。已厘定四經,會居正目疾罷歸,其《禮記》及《春秋三傳》遂未就。然所校四經,亦以工人憚煩,詭竄墨本以紿有司,版之誤字未改者猶十之二三。居正乃裒所校正之字,補成此編。楊萬里為作《序》,述其始末甚詳。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唯講偏旁之疑似。今觀是書,校勘異同,訂正訛謬,殊有補於經學。其中辨論既多,不免疏舛者。如「敕」古文作「敕」,隸變作「敕」。居正乃因高宗御書石經誤寫作「敕」,遂謂來字中從兩入,不從兩人。「享」字古文作「亯」,隸變作「享」,或省作「亨」。居正乃謂享字訓祭,亨字訓通,兩不相溷。「坤」古從土從申,隸別為「巛」。居正乃謂「巛」是古字,乾、離、坎等俱有古文,如卦畫之形。「辶犀」、「遟」古文本一字,《說文》以為「辶犀,籀文作」者是也。居正乃謂兩字是非相半,不敢擅改。「賴」字古從貝從剌,俗誤書作「頼」。居正乃謂賴從束從負。其於六書皆未確。又《周禮大行入》「立當前疾」,「疾」乃「」字之誤。「」在車轅前,鄭康成所謂車轅前胡、下垂拄地者是也。居正乃以為應作「軏」。「軏」前掩版,實與不相涉。如此類者,於《經》義亦不合。然許氏《說文解字》、陸德明經典釋文》亦不免小有出入,為後人所摭拾,在居正又烏能求備?論其大致,則審定字畫之功,固有不可泯沒者矣。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岳珂撰。肅之,號倦翁,湯陰人,居於嘉興。鄂忠武王之孫、敷文閣待制之子也。官至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制置使。宋時《九經》刊版,以建安餘氏、興國於氏二本為善。廖剛又厘訂重刻,當時稱為精審。複取廖本《九經》,增以《公》、《穀》二傳及《春秋年表》、《春秋名號歸一圖》二書,校刊於相台書塾。並述校刊之意,作《總例》一卷。餘仁仲《左傳字辨》嘗論其誤,以杜《注》「不皆與今說《詩》者同」倒寫為「皆不與今說《詩》者同」,則尚見原刻。今則諸經印本,率已罕傳。僅王弼《易注》有翻刻之本,已失其真。《春秋年表》及《名號歸一圖》有重刻之本,亦頗非其舊。惟此《總例》一卷,尚行於世。其目一曰《書本》,二曰《字畫》,三曰《注文》,四曰《音釋》,五曰《句讀》,六曰《脫簡》,七曰《考異》。皆參訂同異,考証精博,厘舛辨疑,使讀者有所據依,實為有功於經學。其論字畫一條,酌古准今,尤屬通人之論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融堂四書管見》十三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1
錢時撰。有《融堂書解》,已著錄。此編凡《論語》十卷、《孝經》一卷、《大學》一卷、《中庸》一卷,即嘉熙二年喬行簡奏下嚴州取時所著書之一也。俱先列《經》文,略加音訓,而詮釋其大旨於後。《孝經》用古文。《大學》但析為六章,不分《經》、《傳》。蓋時之學出於楊簡,簡之學出於陸九淵,門戶迥殊,故不用程朱之本。其解《論語》「崇德辨惑」章,謂「誠不以富,亦祗以異」二句乃証愛欲其生、惡欲其死者之為異。「齊景公有馬千駟」節,合上文為一章,謂「其斯之謂與」句乃指夷齊,便是求志達道而言。又《大學》「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仍附第一章末,謂是聖人承上厚本薄末、反覆曉人之意。亦俱根據舊文,不肯信為錯簡。朱子《與陸九淵書》所謂「各尊其所聞,各行其所知」也。然金溪之學,惟憑心悟,或至於恍惚窈冥。時則以篤實為宗,故其詮發義理,類多平正簡樸,不為離析支蔓之言,又敖繼公儀禮集說後序》所謂「以魯男子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者」矣。卷首有紹興己丑時《自序》,末有景定辛酉天台錢可則《刊書跋》。《宋史藝文志》、馬端臨經籍考》皆不著錄,獨張萱內閣書目》有之。雖以「四書」為名,所解不及《孟子》。與朱子所稱「四書」者異,故附列於《五經總義類》焉。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四如講稿》六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1
黃仲元撰。仲元善甫,號四如,莆田人。咸淳七年進士。授國子監簿,不赴。宋亡,更名淵,字天叟,號韻鄉老人。教授鄉里以終。考《福建通志》暨《莆田縣志》,皆載仲元有《四書講稿》。今觀是書所講,實兼及諸經,不止《四書》。其說多述朱子之緒論,然亦時出新義,發前儒所未發。如「行夏之時」,則據《禮運》「孔子得夏時於杞」《注》,謂夏四時之書而不取三正之說。《周官》井田,則謂周時皆用井田而不取鄭氏畿內用貢、都鄙用助之說。伯魚為《周南》、《召南》,則據《詩鼓鐘》及《內傳》季札觀樂,謂南即是樂。又謂周、召為二公採邑,非因二公得名。雖按之經義,不必一一吻合,要為好學深思,能自抒所見者也。此本出其裔孫文炳家藏,已有殘闕。嘉靖丙午始雕版印行。朱彞尊經義考》但載其所著《經史辨疑》,而不及是書。當由刊在家塾,閩中僻遠,偶然未見傳本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六經奧論》六卷浙閩總督採進本

1
舊本題「鄭樵撰」。朱彞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曰:「成化中旴江危邦輔藏本,黎溫序而行之,云是鄭漁仲所著。荊川唐氏輯《稗編》從之。」
2
今觀其書,議論與《通志》略不合。樵嘗上書自述其著作,臚列名目甚悉,而是書曾未之及,非樵所著審矣。後崑山徐氏刻《九經解》,仍題樵名。今檢書中論《詩》,皆主毛、鄭,已與所著《詩辨妄》相反。又「天文辨」一條引及樵說稱夾漈先生,足証不出樵手。又論《詩》一條引晦菴說《詩》。考《宋史》樵本傳,卒於紹興三十二年朱子《詩傳》之成在淳熙四年,而晦菴之號則始於淳熙,皆與樵不相及。論《書》一條並引《朱子語錄》,且稱朱子之謚,則為宋末人所作,具有明驗。不知顧湄校《九經解》時,何未一檢也。第相傳既久,所論亦頗有可採,故仍錄存之,綴諸宋人之末而樵之名則從刪焉。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明本排字九經直音》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不著撰人名氏。書中《春秋傳》「素王」二字下引真宗《宣聖贊》,但標真宗,不稱宋,又稱御製,則為宋人所著可知。卷首題曰「明本」者,宋時刊版多舉其地之首一字,如建本、杭本之類。此蓋明州所刊本,即今寧波府也。末題「歲次丁亥梅隱書堂新刊」,不著年號。考丁亥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是元初刊本矣。其書不用反切而用直音,頗染鄉塾陋習,然所音俱根據《經典釋文》,猶為近古。《釋文》一字數音者皆並存之。如《金縢》「闢」字下云:「孔音闢,法也。《說文》音必。鄭音闢。」《大誥》「賁」字下云:「音墳。王讀為《賁卦》之賁。」《禮內則》「接以太牢」,「接」字下云:「鄭音捷。王、杜並以為接待。」《祭法》「相近於坎壇」,「坎」字下云:「《注》作禳祈,《孔叢子》以為祖迎。」《祭義》「爓」字下云:「徐廉反。古音燖。」《周禮太宰》「圃」字下云:「布古反,又音布。」「牧」字下云:「徐音目。劉音茂。」
2
「頒」字下云:「鄭音班。徐音墳。」《籩人》「茆」字下云:「茆音卯,又音柳」。《遺人》下云:「遺音位,劉音遂,乃與卷首《序》『遺人』音推異。」
3
如此者不可枚舉,固非後來坊本直音,以意屬讀,惟趨便捷者比也。惟《禮記》:「敖不可長。」《釋文》:「敖,依《注》五報反,慢也。王肅五高反,遨游也。
4
長,竹丈反。盧植、馬融、王肅並直亡反。」此書云:「敖王音平。」則《釋文》所云「王,五高反也。」而於「長」字下又注云:「長,張上,又平」。則又兼用鄭《注》「竹丈反」。一句之內,於鄭《注》半從半違,遂使「敖」字、「長」字音義兩不相應。又《周禮太宰》「斿貢」「斿音留,燕游也。」今考鄭《注》「斿讀如燕游之游。」此書既用鄭義,則「斿」當作「以周反」。其作「良周反」音「留」者,乃《春秋傳》「鞶厲游纓」之「游」,更自相矛盾。又《月令》「審端徑術」下云:「術,《注》作遂。方曰:徑,道之小。術,道之末。則如字是。」今考《學記》:「術有序。」《注》:「術當為遂。」《水經注》引《學記》「術有序」作「遂有序」。《春秋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術來聘。」
5
《公羊傳》、《漢書五行志》「術」並作「遂」。是古字術遂本通。此書反信方氏之曲說,殊為未協。又《中庸》「壹戎衣」下云:「《書武成》作如字者是,《注》讀為殷者無據。」今考古「衣」字作「」,從反身,殷字從此。
6
故讀殷為,音與衣同。《白虎通》曰:「衣之為言隱也,所以隱身也。」
7
則衣隱音近。《楚詞》「新浴必振衣」,與「汶、塵」合韻,則衣、殷二字音通。
8
是書以為無據,亦為失考。然核其大致,則多能決擇是非。如於三《禮》雖多守方愨《注》,然如《祭法》「幽宗」,《注》讀如「禜」,方愨「宗」作如字,則兼存鄭義。又《書武成》「識」字下云:「陸無音,漢翟酺《疏》引此作恭。」
9
則補苴闕遺,亦頗能有所考據。又《檀弓》「卜人師扶右」下云:「卜讀為如字者非。」考鄭《注》:「卜當為僕,聲之誤也。」僕人、射人皆平生時贊正君服位者,若卜人則於義無取,此書不用《釋文》所載前儒之說最當。又《周禮醢人》「恰」字下云:「音治,又音代。」今考《釋文》云:「又丈之反。未知所出。」不知《說文》「恰,水衣。」本作「恰」,從草,治聲。水衣之「恰」既以「治」為聲,則「丈之反」乃為「恰」之古音矣。故「恰藩」草名作「澄之切」,可以相証。是書用「丈之切」為本音,而以「代」為又音。較之《釋文》以「丈之切」為無出,考核尤精。且《釋文》所載皆唐以前音,而此書則兼取宋儒。如於《詩》、《中庸》、《論語》、《孟子》則多採朱子,於《易》則兼採程、朱,於《禮》則多採方愨,其他經引胡瑗、司馬光音讀尤多,與陸氏之書尤足相續。
10
在宋人經書音釋中,最為妥善。若《九經》前後失次,則當為坊刻之誤。既無關大旨,固無庸深論矣。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五經說》七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熊朋來撰。朋來與可,南昌人。登宋咸淳十年進士,仕元為福清縣判官。
2
事跡具《元史儒學傳》。朋來之學恪守宋人,故《易》亦言《先天》、《後天》、《河圖》、《洛書》,《書》亦言《洪範》錯簡,《詩》亦不主《小序》,《春秋》亦不主三《傳》。蓋當時老師宿儒,相傳如是,門戶所限,弗敢尺寸逾也。
3
惠棟九經古義》詆其論《大學》「親民」一條不知親新通用本馬鄭之解《金縢》為夏蟲之見;又詆其論「言乃歡」一條不考《史記魯世家》所引《無逸》及裴駰《集解》所引鄭《注》,論《周禮樂師》「皋」字與《大祝》「皋」字不考皋、告、皞三字相同,乃謂鄭氏先後異讀,均為妄下雌黃。蓋於古義、古音亦多所出入。然其書發明義理,論頗醇正,於《禮經》尤疏証明白。在宋學之中,亦可謂切實不支矣。寸有所長,固無妨錄備一家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十一經問答》五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舊本題「何異孫撰」,不著時代。考其第二卷中論《孟子》徹法、助法,稱大元官制承宋職田,則當為元人。第一卷中論《論語》「暮春者」,稱王稼村先生於杭州府學講此一章。稼村為王義山之號。義山,宋景定進士,入元官江西儒學提舉。異孫及見其講經,則當在元初。故論《孟子》「恆心」、「恆產」一條,謂老儒猶讀「恆」為「常」,避宋真宗諱,今當讀「胡登反」。是宋亡未久之証也。所說凡《論語》、《孝經》、《孟子》、《大學》、《中庸》、《詩》、《書》、《周禮》、《儀禮》、《春秋三傳》、《禮記》十一經。其敘次先後,頗無倫理;又以《大學》、《中庸》各為一經,亦為杜撰:皆頗不可解。其書皆仿朱子《或問》之體,設為問答。《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大致用《章句集注》,而小有異同。如「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則以為箕子曾居其地,至今禮義教化與中州同,不可謂之為陋鄭汝諧論語意原》已先有此說,異孫蓋與之暗合。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則以為夏至;「君子不亮,惡乎執」,以「惡」字讀去聲:皆不為無理。至於「菉竹猗猗」,因毛《傳》「綠,木賊」之說,遂以切磋琢磨為用此草以治物;「父母惟其疾之憂」,謂孟武伯為人多憂,夫子寬以他事不必憂,惟當憂父母之疾;「雍也可使南面」,謂孔子之言為礙理;「人皆謂我毀明堂」:謂當時七國皆僭造明堂:則未免橫生異說。他若以《汲塚紀年》為淳于髡所作,謂《孝經》十八章次序為唐玄宗所定,尤鑿空無據矣。其餘說《詩》多據鄭玄《譜》,說《書》多據蔡沈《傳》,說三《禮》、三《傳》多撮舉注疏。然其間隨文生義,觸類旁通,用以資幼學之記誦,亦不為無益。其論趙岐注《孟子》曰「《六經》、《論語》、《孟子》,前後凡經幾手訓解,宋儒不過集眾說以求一是之歸。如說《易》便罵王弼,講《周禮》便責鄭康成、賈公彥,解《尚書》便駁孔安國,傷乎已甚。畢竟漢儒亦有多少好處。趙岐在夾柱中三年注一部《孟子》,也合諒他勤苦」云云,尤平心之論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五經蠡測》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蔣悌生撰。悌生叔仁,福寧州人。洪武初,以明經官訓導。是書乃其元季避兵藍田谷中所作。嘉靖戊戌案原《序》不題年號,但稱「戊戌」,以《序》中「一百六十餘年」語推之,知為嘉靖十七年,浮梁閔文振纂修州志,始得稿於其裔孫宗雨,序而刻之。前有洪武庚戌悌生《自序》。凡《易》一卷、《書》一卷、《詩》三卷、《春秋》一卷。後有文振附記,曰「右五經,《詩》說獨多,《易》、《書》次之,《春秋》為少,《禮記》亡闕。今猶題曰《五經蠡測》,仍其舊也」云云。今觀其書,或載經文,或但標章句之目,所說或大書,或夾注,體例絕不畫一,蓋猶未成之草稿。又《尚書太甲篇》首有曰:「《詩》、《書》、《小序》,前已詳言之矣。」然以前絕未論《詩》、《書》、《序》,則不但《禮記》散佚,並《尚書》亦有佚脫也。其說《易》,多斟酌程《傳》、《本義》之異同。如解《頤卦》「虎視耽耽,其欲逐逐」,謂大臣之求賢為助,如虎之求肉為食。穿鑿太甚。如解「龍戰於野」,謂坤象不得稱龍,龍即乾卦六爻之龍;陰盛而與之戰,嫌於無陽,故稱龍以明陽未嘗無。則立義特為正大。其說《書》,於蔡沈《集傳》多所訂正。解《盤庚》,疑有錯簡三章,未免因王柏謬說又加推廣。至於《高宗肜日》,謂果為高宗之事,則當稱王,不當首稱廟號;用鄒氏音釋之說,以為祖庚祀高宗:亦不為無見。其說《詩》,謂《小序》固有紕繆,而朱子疾之太甚。於諸篇同異,務持兩家之平。在元明之間,可謂屹然獨立,無依門傍戶之私。至其以《鳲鳩》為美周公,乃《豳風》之詩,錯簡入於《曹風》,則又臆斷之餘習矣。《春秋》僅說「滕子來朝」、「子同生」、「夫人姜氏孫於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禚」、「公及夫人會齊侯於陽谷」、「齊仲孫來」六條案「孫於齊」與「會禚」合為一條,而「仲孫」一條與「陽俗」一條年月又複顛倒。其說不甚主胡《傳》。然既曰胡《傳》不合筆削之初意,又曰聖人複生,亦將有取於胡氏之言,又何必一一盡合於筆削之初意,則於胡《傳》亦尚在疑信間也。大抵僻處窮山,罕窺古籍,於考據引証,非其所長,而覃精研思,則往往有所心得。名雖不及熊朋來,書則實在朋來上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簡端錄》十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邵寶撰。有《左觿》,已著錄。是編皆其讀書有得即題釋簡端,積久漸多,其門人天台王宗元鈔合成帙,因以「簡端」為名。凡《易》三卷,《書》二卷,《春秋》三卷,《禮記》一卷,《大學》、《中庸》合一卷,《論語》、《孟子》合一卷。前有寶《自序》。又有雍正壬子華希閔《重刊序》,稱「格物一義,頓悟者方欲掃除一切。先生則曰:格物猶言窮理也,理即物之所以為物也。
2
不曰窮理而曰物者,要之於其實也」云云。蓋時方趨向良知,以為聖人秘鑰。儒者日就玄虛,寶所學獨篤實不支,故其言如此。全書大旨,不外於斯。雖步步趨趨,尚未為沈酣經窟,然馬、鄭、孔、賈之學,至明殆絕,研思古義者,二百七十年內,稀若晨星。迨其中葉,狂禪瀾倒,異說飆騰,乃並宋儒義理之學亦失其本旨。寶所札記,雖皆寥寥數言,而大旨要歸於醇正。亟錄存之,亦不得已而思其次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五經稽疑》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朱睦㮮撰。睦㮮有《易學識遺》,已著錄。據《明史睦㮮傳》,稱其萬歷五年舉周藩宗正,領宗學。約宗生以三、六、九日午前講《易》、《詩》、《書》,午後講《春秋》、《禮記》,雖盛寒暑不輟。所撰有《五經稽疑》六卷。
2
《藝文志》載睦《五經稽疑》六卷外,又載睦《春秋經傳辨疑》四卷。
3
其《春秋稽疑》又有別行之本,析為四卷,乃與《明史》所稱《春秋經傳辨疑》合,考睦《自序》,稱「少靡所好,游心《六經》,嘗作《春秋稽疑》,餘未及為也。癸未四月案《明史》稱睦以萬歷五年舉宗正,又三年卒,則其卒當在萬歷八年癸未萬歷十一年,與史文不合,疑史誤也。杜門謝客,乃取四經,時披閱焉。或有疑者,參訂諸家而折衷之。且述且作,得若干卷」云云。
4
據其所言,絕不及《春秋經傳辨疑》一字。殆初注《春秋》四卷,名以《經傳辨疑》,先行於世。後乃足成《五經》,並為一帙,統改今名。著錄家各據所見之本,遂析而為二耳。《明史睦傳》但稱作《五經稽疑》六卷,不及《春秋經傳辨疑》,從其最後之定本也。《春秋》乃其初稿,蓋以全力為之。大旨取直書其事、美惡自見之義。其中如誤以邾儀父為邾命卿,蓋沿程端學之曲說,不思及晉處父盟,《經》自有例。未免傷於武斷。然如「春正月」不書王,「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不書天,「譚子」不書名,「柯之盟」不書日「祭叔來聘」不書使之類,以為傳寫脫誤,非孔子有意筆削。旁引曲証,足破穿鑿附會之論。又謂「穀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二「朝」字當作「奔」;「鄭游速帥師滅許」,「滅」當作「入」。又辨《左氏》以「城小谷」為「城穀」之非,《公羊》謂「晦不書事」之誤。則精核者居多。《易》、《書》、《詩》、《禮》所說殊略。
5
《易》多誤採郭京之本。書既以古文為疑,又以《大禹謨》、《皋陶謨》篇首之語為後人所加。又用程子之說,引「文命允迪」之文以駁「放勛」之非號。亦頗涉矛盾。《詩》多採用《小序》,亦乏新義。《禮》則所辨後儒增益之詞,頗為有見。而末附以所定八條,則亙古說經無此體例矣。以其考証古義,尚時有可取,亦並錄之。鈔本不分卷帙,今約其篇頁,以四經各為一卷,《春秋》為兩卷,仍合於《明史》所載之卷數焉。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經典稽疑》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陳耀文撰。耀文晦伯,確山人。萬歷庚戌進士,官至按察司副使。此書取漢、唐以來說經之異於宋儒者,分條輯載。上卷為《四書》,下卷為《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先儒專門之學,各有師承,非同臆說。耀文欲存諸經古訓,但當採鄭、王、賈、孔遺言,不應雜以明人議論。
2
又如「宰予晝寢」,但取《七經小傳》寢為內寢之說,而不引《資暇集》所載梁武帝繪畫寢室一條。「竊比老彭」,但取《經典釋文》所引鄭云「老,老聃。彭,彭祖」之說,而不引《禮記疏》、《文選注》所載鄭注「老聃,周之太史。彭,彭咸也」一條。「乾,元亨利貞」,但取《子夏傳》始、通、和、正之說,而不引《義海撮要》所載梁武帝義「始為元,遂為亨,益為利,不私為貞」一條。此類頗多,亦傷漏略。又如《周禮》備載宋元諸儒攻駁之語,則徒啟紛紛。《孟子》備載《筆談》所紀王聖美因何卻見梁惠王之言,則更涉諧謔。蓋耀文因當時帖括之士墨守方隅,稍為裒集異同,以存古義,而不必一一悉從其朔,故所採亦未盡精純。然嘉、隆之間,心學盛而經學衰,耀文獨能遠討遐搜,潛心訓詁,亦可雲空谷之足音矣。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欽定翻譯五經》五十八卷、《四書》二十九卷》

1
乾隆二十年初,欽定翻譯《四書》,續翻譯《易》、《書》、《詩》三經,續又翻譯《春秋》、《禮記》二經。至乾隆四十七年,而聖賢典籍釋以國書者,燦然備焉。案鄭樵《通志七音略》曰:「宣尼之書,自中國而東則朝鮮,西則涼夏,南則交址,北則朔易,皆吾故封也。故封之外,其書不通。何瞿曇之書能入諸夏,而宣尼之書不能至跋提河,聲音之道有障礙耳。」其說良是,然文字之聲音,越數郡而或不同;文字之義理,則縱而引之,千古上下無所異;橫而推之,四海內外無所異;苟能宣其意旨,通以語言,自有契若符節者,又何聲音之能障礙乎哉?考《隋書》載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其言譯《孝經》之旨,教於國人,謂之《國語孝經》,《經籍志》載其書作一卷。
2
是古人已有行之者。特其學其識,均未窺六藝之閫奧,故能譯者僅文句淺顯之《孝經》,而諸經則未之及耳。我國家肇興東土,創作十二字頭,貫一切音;複御定《清文鑒》,聯字成語,括一切義。精微巧妙,實小學家所未有。故六書之形聲訓詁,皆可比類以通之。而列聖以來,表章經學,天下從風,莫不研究微言,講求古義,尤非前代之所及。故先譯《四書》,示初學之津梁。至於《五經》,《易》則略象數之跡,示其吉凶;《書》則疏佶屈之詞,歸於顯易;《詩》則曲摹其詠嘆,而句外之寄托可想;《春秋》則細核其異同,而一字之勸懲畢見;《禮記》則名物度數,考訂必詳,精理名言,推求必當,尤足破講家之聚訟。蓋先儒之詁經,多株守其文,故拘泥而鮮通;此編之詁經,則疏通其意,故明白而無誤。不立箋傳之名,不用注疏之體,而唇吻輕重之間,自然契刪述之微旨,厥有由矣。學者守是一編,或因經義以通國書,而同文之聖化被於四方;或因國書以通經義,而明道之遺編彰於萬世。其有裨於文教,均為至大。雖堯帝之文章,尼山之刪定,又何以加於茲哉!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經問》十八卷、《經問補》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1
國朝毛奇齡說經之詞,其門人錄之成編。皆一問一答,故題曰「經問」。其後三卷,則其子遠宗所補錄也。其中如論褚師聲子不解襪;論肅容、肅揖、肅拜三者之分;論婦人不稱斂衽;論稽首、頓首之誤用;論杜預注丘甲之非;論《儀禮》出二戴,《禮記》不出二戴;論甘盤不遯於荒野;論姓分為氏,氏分為族;論以字為氏,不必定用王父;論兄弟不相為後,破汪琬以弟後兄之說;以《史記•諸侯年表》正《趙世家》記屠岸賈之訛;謂衛宣公無烝夷薑事;謂《孟子》記齊楚伐宋時,宋猶未滅滕;謂《春秋》桓公多闕文;論公行子有子之喪;論微子、微仲;論鄭康成誤注剿說為雷同;論孔子非攝相;論孔子適周非昭公二十四年;論畏厭溺;論魯鼓、薛鼓非無詞;論媒氏禁遷葬嫁殤;論子文三仕三已;論束牲載書:皆證佐分明,可稱精核。至其中所排斥者,如錢丙、蔡氏之類,多隱其名,而指名而攻者,惟顧炎武、閻若璩、胡渭三人。以三人皆博學重望,足以攻擊,而餘子則不足齒錄。其傲睨可雲已甚。李塨《序目》稱「仁和汪祭酒嘗答人書,謂西河論經,終不見有絀理。似乎鄭康成、杜預、孔穎達、賈公彥輩皆有贏有絀,而西河隨問隨答,無不是焉。其推挹甚至。」而其以辨才求勝,務取給一時,不肯平心以度理,亦於是見之。可謂皮裏陽秋矣。然以馬、鄭之淹通,濟以蘇、張之口舌,實足使老師宿儒變色失步,固不可謂非豪傑之士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九經誤字》一卷內府藏本

1
國朝顧炎武撰。炎武有《左傳杜解補正》,已著錄。是書以明國子監所刊諸經字多訛脫,而坊刻之誤又甚於監本,乃考石經及諸舊刻作為此書。其中所摘監本、坊本之誤,諸經尚不過一二字,惟《儀禮》脫誤比諸經尤甚。如《士昏禮》「視諸衿鞶」下脫「壻授綏。姆辭曰:未教,不足與為禮也」十四字;《鄉射禮》「各以其物獲」下脫「士鹿中翿旌以獲」七字;《燕禮》「享於門外東方」下脫「其牲狗也」四字;《特牲饋食禮》「長皆答拜」下脫「舉觶者祭,卒觶,拜,長皆答拜」十一字;《少牢饋食禮》「振之三」下脫「以授尸,坐。取簞,興」七字。其一兩字之脫,尚有二十處。皆賴炎武此書校明,今本得以補正,則於典籍不為無功矣。惟所引石經「子朝奔郊」四字,字體與唐不類,考《左傳昭公二十二年》:「王師軍於京楚,辛丑伐京。」《注》云:「京楚,子朝所在。」
2
又《昭公二十三年》:「王子朝入於尹。」《注》云:「自京入尹氏之邑。」則子朝無奔郊之事,此四字為王堯惠等妄加明矣。炎武亦複採之,未免泥古之過,然不以一眚掩也。
3
之間,自然契刪述之微旨,厥有由矣。學者守是一編,或因經義以通國書,而同文之聖化被於四方;或因國書以通經義,而明道之遺編彰於萬世。其有裨於文教,均為至大。雖堯帝之文章,尼山之刪定,又何以加於茲哉!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一百九十九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1
原本題「西條掌書記山井鼎撰,東都講官物觀校勘」。詳其《序》文,蓋鼎先為《考文》,而觀補其遺也。二人皆不知何許人。驗其版式紙色,蓋日本國所刊。凡為《易》十卷、《書》二十卷、附《古文考》一卷、《詩》二十卷、《左傳》六十卷、《禮記》六十三卷、《論語》十卷、《孝經》一卷、《孟子》十四卷。別《孟子》於《七經》之外者,考日本自唐始通中國,殆猶用唐制歟?前有《凡例》,稱其國足利學有宋版《五經正義》一通,又有《古文周易》三通、《略例》一通、《毛詩》二通、皇侃《論語義疏》一通、《古文孝經》一通、《孟子》一通。又有足利本《禮記》一通、《周易》、《論語》、《孟子》各一通。又有正德、嘉靖、萬歷、崇禎《十三經注疏》本。崇禎本即汲古閣本也。其例首《經》,次《注》,次《疏》,次《釋文》,專以汲古閣本為主,而以諸本考其異同。凡有五目:曰《考異》,曰《補闕》,曰《補脫》,曰《謹案》,曰《存舊》。按所稱古本為唐以前博士所傳,足利本乃其國足利學印行活字版。今皆無可考信。書中所稱宋版《五經正義》,今以毛居正六經正誤》及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所引宋本參校,如《尚書益稷篇注》「粉若粟冰」,《六經正誤》引紹興本作「粟冰」,監本作「粟水」,興國軍本作「粟米」,今汲古閣本作「粟冰」,而此書不引「粟水」、「粟米」二條;《毛詩鴟鴞章》「予尾翛翛」《經傳沿革例》引監本、蜀本、越本作「修修」,今汲古閣作「翛翛」,古閣作「矛尾翛翛」,而此書不引「修修」一條;《生民章箋》「籲謂張口嗚呼」,《經傳沿革例》引餘仁仲本「嗚」作「鳴」,今汲古閣本作「嗚」,而是書不引「鳴」字一條;《春秋左氏傳隱四年》「老夫耄矣」,《六經正誤》引潭本「耄」作「耄」,今汲古閣本作「耄」,而此書不引「耄」字一條;《襄三十一年》「夭厲不戒」,《六經正誤》引臨川本「夭」作「天」,今汲古閣本作「夭」,而此書不引「天」字一條;《禮記曲禮》「二名不偏諱」,《經傳沿革例》引蜀大字本、興國本「偏」作「遍」,今汲古閣本作「偏」,而此書不引「遍」字一條:悉與毛、嶽兩家所稱宋本不符,不知所據宋本定出誰氏。然如《周易小過》九四《注》「不為責主」,此書引宋版「責」作「貴」,與《六經正誤》所引善本合。又《春秋傳昭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與呂級」,此書引宋永懷堂本「級」作「伋」,與《六經正誤》所引興國本合。《昭二十四年注》「不佞獻王」,此書引宋版「王」作「玉」,與《六經正誤》所引臨川本合。《僖三十一年注》「濟水滎陽東過魯之西」,此書引宋永懷堂本「滎」作「熒」,與《經傳沿革例》所據之善本合。《僖二十三年》「懷其安,實敗名」,此書引宋永懷堂本「其」作「與」,與《經傳沿革例》所引監本、蜀本及諸善本合。《禮記曾子問注》「則卒哭而致事」,此書引宋版「則」作「周」;《喪服小記》「殤無變文不縞」,此書謂「縞」乃「縟」字之誤:皆與《經傳沿革例》所引興國本合。
2
考《經傳沿革例》所載宋版二十一種,多不附《釋文》,其附《釋文》者獨有建本及蜀中大字本。此書載宋版《毛詩》、《左傳》,獨附《釋文》,則或為監本及蜀中大字本歟?又鼎稱足利本乃統括古本,而所引古本如《尚書舜典注》云「使各陳進治理之言。古理作禮」,而《六經正誤》所引監本亦云「理」作「禮」,則知古本非無稽也。至所正《釋文》錯誤,多稱「元文」,不知「元文」為何本。
3
今以通志堂所刊考之,一一皆合。蓋徐本未出以前,其書已傳入彼國矣。歐陽修作《日本刀歌》曰:「徐福行時書未焚,遺書百篇今尚存。」今考此書所列《尚書》,與中國之本無異。又明豐坊偽造諸經,皆稱海外之本。今考此書與坊本亦無一同,是亦足釋千古之疑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九經古義》十六卷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刊本

1
國朝惠棟撰,有《周易述》,已著錄。是編所解,凡《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穀梁》、《論語》十經。其《左傳》六卷,後更名曰《補注》,刊版別行,故惟存其九。
2
曰「古義」者,漢儒專門訓詁之學,得以考見於今者也。古者漆書竹簡,傳寫為艱,師弟相傳,多由口授,往往同音異字,輾轉多岐。又六體孳生,形聲漸備,毫厘辨別,後世乃詳。古人字數無多,多相假借。沿流承襲,遂開通用一門。談經者不考其源,每以近代之形聲究古書之義旨,穿鑿附會,多起於斯。故士生唐宋以後,而操管摛文,動作奇字,則生今反古,是曰亂常。至於讀古人之書,則當先通古人之字,庶明其文句而義理可以漸求。棟作是書,皆蒐採舊文,互相參証。其中愛博嗜奇,不能割愛者,如《易》之《需卦》,據《歸藏》作「溽」,於《象傳》飲食之義固符,於爻詞「需泥」、「需沙」則義不相協。《書》之「曰若稽古」,用鄭康成之義,實則訓古為天,經典更無佐証。《儀禮士昏禮》之「皇舅某子」,申《注》、《疏》、張子、李子之義,駁顧炎武之說,實則《春秋傳》所謂男婦辨姓,乃指婚姻,不指稱號。《禮記檀弓》之「子夏喪明」,「漢冀州從事郭君碑」作「喪名」,實系假借之字,乃引《爾雅》「目上為名」,謂名為目珠,實則目珠不在眉目之間。《公羊隱十一年傳》,蔡邕石經以「弒」為「試」,引《白虎通》証之,已屬附會,又引《荀子議兵篇》「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句為証,實則此「試」字又別一意,蔡邕所書,義不緣此。《成二年傳》「是土齊也」,自以何休《注》文為正解,而引《周禮》、《司馬法》解「土」為「杜」,實則盡東其畝,原非杜塞鄰國之交通。《論語》之「詠而歸」,據鄭康成、王充之說,以「歸」為「饋」,實則風雩無饋祭之理。如斯之類,皆不免曲循古人,失之拘執。又如據《周禮牛人》謂「任器」字出於經文,不出子、史,駁宋祁《筆記》之誤,則體同說部,與經訓無關。引《荀子》、《墨子》証《學記》之「撞鐘」,引《荀子》証秦穆公之能變,引《墨子》証許止不嘗藥,引楊方《五經鉤沈》証《論語》生知,亦皆牽引旁文,無關訓詁,未免為例不純。
3
然自此數條以外,大抵元元本本,精核者多。較王應麟詩考》、鄭氏《易注》諸書,有其過之無不及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經稗》六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鄭方坤撰。方坤則厚,號荔鄉,建安人。雍正癸卯進士,官至兗州府知府。是編雜採前人說經之文,凡《易》、《書》、《詩》、《春秋》各一卷,三《禮》共一卷,《四書》共一卷。以多摭諸說部之中,故名曰「稗言」,猶正史之外別有稗官耳。漢代傳經,專門授受,自師承以外,罕肯旁徵。故治此經者,不通諸別經。即一經之中,此師之訓故,亦不通諸別師之訓故。專而不雜,故得精通。自鄭玄淹貫六藝,參互鉤稽,旁及緯書,亦多採摭。言考証之學者自是始。
2
宋代諸儒,惟朱子窮究典籍,其餘研求經義者,大抵斷之以理,不甚觀書。故其時博學之徒,多從而探索舊文,網羅遺佚,舉古義以補其闕。於是漢儒考証之學,遂散見雜家筆記之內。宋洪邁、王應麟諸人,明楊慎、焦竑諸人,國朝顧炎武閻若璩諸人,其尤著者也。夫窮經之要在於講明大義,得立教之精意,原不以搜求奇秘為長。然有時名物訓詁之不明,事跡時地之不考,遂有憑臆空談,乖聖人之本旨者。諸人於漢學放失之餘,捃摭而存一線,亦未始非餼羊之遺也。顧諸家無談經之專書,篇帙紛繁,頗難尋檢。方坤能薈稡眾說,部居州分,於考核之功深為有裨。特錄存之,亦朱子注《中庸》不廢沈括夢溪筆談》之意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十三經注疏正字》八十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國朝沈廷芳撰。廷芳椒園,仁和人。乾隆丙辰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山東按察使。是編校正《十三經注疏》,以監本、重修監本、陸氏閩本、毛氏汲古閣本參互考証,而音義《釋文》則以徐氏通志堂本為准。凡《周易》三卷、《尚書》五卷、《詩》十四卷、《周禮》十卷、《儀禮》十一卷、《禮記》十五卷、《左傳》十卷、《公羊傳》四卷、《穀梁傳》二卷、《孝經》一卷、《論語》二卷、《孟子》一卷、《爾雅》三卷。考諸經《正義》,宋端拱、咸平、景德,遞有校正,而版本久湮。明以來公私刻版,亦有據宋本刊正者,而所校往往不同。廷芳是書,每條標其本句,而疏其訛誤於下。其據某本改者,並顯出之。
2
未定者,則以疑存之。或有據某人說者,亦綴附焉。於形聲六體,尤所究詳。
3
然籀改而篆,篆改而八分,而隸書,偏旁點畫,或因或革,不能限以許慎之所述。
4
又經師口授,各據專門。《春秋》則三《傳》異文,《詩》則四家殊字。而假借通用,又複錯出於其間。故「曰若」、「越若」,《書》自不同;「桑葚」、「桑椹」,《詩》亦各體:此一經自不相同者也。《周禮》之「篡」,不可通乎《周易》之「筮」;《儀禮》之「庿」,不可通於《禮記》之「廟」:此諸經各不相謀者也。鄭康成之屢稱舊書,陸德明之多引別本,更不論矣。故是書所舉,或漏或拘,尚未能毫髮無憾。至於參稽眾本,考驗六書,訂刊版之舛訛,祛經生之疑似。注疏有功於聖經,此書更有功於注疏。較諸訓詁未明而自謂能窮理義者,固有虛談、實際之分矣。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朱子五經語類》八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程川編。鄜渠,號春曇,錢塘人。乾隆元年薦舉博學鴻詞。是書成於雍正乙巳,乃川肄業敷文書院時所刊。取《朱子語錄》之說《五經》者,州分部居,各以類從,以便參考。凡《易》四十卷、《書》九卷、《詩》七卷、《春秋》三卷、《禮》二十一卷。昔朱子之孫鑒,嘗緝文公《易說》二十三卷,又緝《詩傳遺說》六卷。國朝李光地又有《朱子禮纂》五卷。而《書》與《春秋》卒無專書。特諸家援引遺文,據以折衷眾說而已。且其間各以意為去取,不能盡睹其全。又不著為某氏某年所錄,亦無以考其異同先後之由。黎靖德所編《語錄》,雖薈稡無遺,然不及一一詮次,亦猝不得其端緒。川此編於每經皆以總論居前,論舊說得失者次之,其餘則以經文為序,並各著某人所錄於下,且注其年月及朱子是時年若干歲於首條。條分縷析,至為明白。雖其間記錄或失其真,前後偶異其說者未為一一辨明,然比類而觀,互相勘校,其得失亦粲然具見矣。三《禮》之末,綴以《大戴禮記》,似乎不倫。考是書歷代史志皆著錄於禮類。史繩祖學齋占畢》稱宋時嘗並《大戴記》於《十三經》末,稱《十四經》。雖繩祖不詳事在何朝,然諒非誣說。且其文與三《禮》多相出入,可以為參考之資。附錄於末,亦不得以泛濫為疑矣。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群經補義》五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1
國朝江永撰。有《周禮疑義舉要》,已著錄。是書取《易》、《書》、《詩》、《春秋》、《儀禮》、《禮記》、《中庸》、《論語》、《孟子》九經,隨筆詮釋,末附雜說,多能補注疏所未及。惟有過矯鄭義者,如《禮記補義》云:「主常在室,朝事雖延尸出戶,而主不動。故云:『詔祝於室,坐尸於堂。』堂上有尸無主也。《大司樂職》云:『尸出入則令奏《肆夏》。』而《司巫》無奉主出入之文也。」今考《郊特牲注》曰:「朝事延尸於戶西,南面。布主席,東面。取牲膟膋燎於爐炭,洗肝於鬱鬯而燔之。入以詔神於室,又出以墮於主。
2
主人親制其肝,所謂制祭也。時尸薦以籩豆,至薦孰,乃更延主於室之奧。尸來升席,自北方坐於主北焉。」康成此《注》雖不見於經傳,必有根據。今永謂坐尸於堂,則堂上無主,不知下文云「直祭祝於主」,謂薦孰時也。《經》亦但云「祝於主」,不云「祝於尸」,豈亦得謂薦孰時尸不在室乎?蓋言室則統有主,言主則統有尸。《經》以互文見義,蓋以見尸主之不相離也。況《大司樂》「尸出入奏《肆夏》」,《注》謂出入廟中。如第據出入廟中,則《曾子問》曰「主出廟、入廟必蹕」,此不得以《司巫》不言主出入而遂不信《曾子問》也。《公羊傳》曰:「祫祭者,毀廟之主陳於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周旅酬六尸,則毀廟有主而無尸。若朝踐之節,但有尸在堂,而主皆在室,則毀廟之主不得與於朝踐之禮矣。」《曲禮》曰:「措之廟,立之主。曰帝主,所以識世系也。尸之所在,以主辨其昭穆,故尸與主不相離。」《白虎通》曰:「主所以依神也。」《淮南子》曰:「神之所依者尸也。」若主在室而尸在堂,則朝踐之節,神一依於在堂之尸,又一依乎在室之主,散而無統,非所以明精專也。《論語補義》又謂:「魯禘行於秋嘗之時。周正之秋,實是夏月,故《明堂位》曰『季夏六月,禘周公於明堂』也。」今考《閔二年》:「夏五月,吉禘於莊公。」
3
《僖八年》:「秋七月,禘於太廟。」《文二年》:「八月,大事於太廟。」
4
《宣八年》:「夏六月,有事於太廟。」《昭十五年》:「二月,禘於武宮。」
5
《定八年》:「冬,禘於僖公。」據此,則魯之禘祭四時皆舉,不得拘以嘗月也。
6
《明堂位》曰:「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明堂。」《雜記》:「孟獻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於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於祖。』七月而禘,獻子為之也。」稱七月日至乃夏至建午之月,則六月實建巳之月,於周正為夏,不為秋也。永既據《明堂位》六月為禘月,而以六月為周正之秋,則是以六月為建未之月矣。同一魯也,記者於正月、七月稱日至,則用周正,而於六月則又用夏正,恐無是理。永又引《祭統》「內祭則大嘗禘」書「禘」於「嘗」下,明大禘在嘗月。不知「禘」在「嘗」下,不過錯舉之詞,猶之《傳》曰「烝嘗禘於廟」,嘗在禘前而錯舉之,則曰「禘嘗」也。然則「經」文「嘗」在「禘」上,原不謂禘在嘗月也。永又引《魯頌》「秋而載嘗,夏而福衡,白牡騂剛」為禘在嘗月之証。
7
不知毛《傳》曰「諸侯夏禘則不礿,秋祫則不嘗,惟天子兼之」,鄭《箋》曰「秋嘗祭,於夏則養牲」,是毛、鄭皆不以此節為禘祭也。今據《魯頌》為禘嘗同月,尤為未允。然其他條則典確不磨。若《尚書補義》以西海為青海,謂西海郡雖始立於王莽,而《山海經》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濱」,則西海之名甚古,並不始於莽也。《春秋補義》謂兄終弟及、宗廟昭穆之世,天子諸侯不得過四親,而昭穆之廟不必限以四,並斥萬斯大所據明堂五室之說。又謂春秋之世兵農已分,引《管子》「制國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公帥五鄉,國子、高子各帥五鄉。」是在當時,齊之三軍悉出近國都之十五鄉,而野鄙之農不與。《論語補義》謂先儒以麻冕用三十升,布八十縷為升,三十升則二千四百縷。布一尺二寸,容一千二百縷,朱子已謂其極細,如今之細絹,豈更可倍為二千四百縷?然則麻冕亦不過十五升。辨析尤為精核。其他於《禹貢》之輿地、《春秋》之朔閏,皆考証賅洽,於《經》文、《注》義均有發明,固非空談者所及,亦非捃拾為博者所及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經咫》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陳祖范撰。祖范亦韓,亦字見複,常熟人。雍正癸卯會試中式舉人,未及殿試。乾隆辛未薦舉經學,特賜國子監司業銜。是書皆其說經之文。名「經咫」者,用《國語》晉文公「咫聞」語也。祖范膺薦時,曾錄呈御覽。此其門人歸宣光等所刊。凡《易》七條、《書》十二條、《詩》七條、《春秋》十三條、《禮》六條、《論語》十三條、《中庸》二條、《孟子》十條,而以雜文之有關《禮》義者八篇列於《禮》後。其論《書》不取梅賾,論《詩》不廢《小序》,論《春秋》不取義例,論《禮》不以古制違人情,皆通達之論。《原序》稱「文不離乎《六經》、《四書》,說不參乎支離怪僻。」視蕭山毛奇齡之專攻前人,同一說經,而純駁顯然。今觀其書,如駁《公羊傳》「弟為兄後」之說,而取其「母以子貴」之文;駁婚禮不告廟之非;《論語》「無所取材」主鄭康成桴材之說;謂甯武子不及仕衛文公;謂「瓜祭」非「必祭」及政逮大夫四世之類:取奇齡說者不一而足。惟《古文尚書》顯然立異耳。祖范學問篤實,必非剽取人書者。
2
或奇齡之書,盛氣叫囂,肆行誹詆,為祖范所不欲觀,故不知先有是說,偶然暗合耶?然如奇齡經說,以諸賢配享為多事,而謂學宮祀文昌、魁星為有理,則祖范終無是也。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九經辨字瀆蒙》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國朝沈炳震撰。炳震,歸安人。是書校正《九經》文字。第一卷為《經典重文》,如翩翩、坎坎之類。第二卷為《經無重文》。如褫字、豶字之類。第三卷為《經典傳訛》。如《文言傳》「重剛而不中」,「重」字《本義》疑衍;《象傳》「履霜堅冰」,《魏志》作「初六履霜」之類。第四卷、第五卷為《經典傳異》。以注疏本列於上,以石經不同者列於下。其諸書援引異文,亦並附著。
2
第六卷為《經典通借》。如「君子以順德」,「順」王肅本作「慎」;「磐桓,利居貞」,「磐」《釋文》「一本作盤」之類。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為《先儒異讀》。如《易》「大人造也」,「造」劉歆引作「聚」;「君子體仁」,「仁」董遇本作「信」之類。第十卷為《同音易義》。如「彖」本訓豕走,而《易》之「彖」則訓為斷;「毒」本訓害,而王弼注《師卦》「毒天下」訓為役之類。然其音不改。第十一卷為《易音易義》。如「元亨」之「亨」,在「王用亨於岐山」,則讀饗。「乾坤」之「乾」,在《噬嗑》「乾胏」則讀「乾」之類。
3
並其音而改之矣。並附以《異字同義》。如《易》之「鼫鼠」,即《詩》之「碩鼠」。《易》之「臲卼」,即《書》之「杌」之類。第十二卷則《注解傳述人》也。其排比鉤稽,頗為細密,可以因文字之異同,究訓詁之得失,於經學頗為有裨。惟末卷《注解傳述人》,全錄陸德明《釋文》所載,無所考証,苟盈篇帙,殊無可取。駢拇枝指,姑置而不論可矣。

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古經解鉤沉》三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余蕭客撰。蕭客仲林,長洲人。是編採錄唐以前諸儒訓詁。首為《敘錄》一卷,次《周易》一卷、《尚書》三卷、《毛詩》二卷、《周禮》一卷、《儀禮》二卷、《禮記》四卷、《左傳》七卷、《公羊傳》一卷、《穀梁傳》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孟子》二卷、《爾雅》三卷,共三十卷。
2
而《敘錄》、《周易》、《左傳》均各分一子卷,實三十三卷也。自宋學大行,唐以前訓詁之傳,率遭掊擊,其書亦日就散亡。沿及明人,說經者遂憑臆空談,或蕩軼於規矩之外。國朝儒術昌明,士敦實學,複仰逢我皇上稽古右文,詔校刊《十三經注疏》,頒行天下,風教觀摩,凡著述之家,爭奮發而求及於古。蕭客是書其一也。其《敘錄》備述先儒名氏、爵里及所著義訓。其書尚存者不載,或名存而其說不傳者亦不載。餘則自諸家經解所引,旁及史傳、類書,凡唐以前之舊說,有片語單詞可考者,悉著其目。雖有人名而無書名、有書名而無人名者,亦皆登載。又以傳從經,鉤稽排比,一一各著其所出之書。並仿《資暇集》、《龍龕手鏡》之例,兼著其書之卷第,以示有徵。又經文同異,皆以北宋精本參校,正前明監版之訛闕。《自序》謂創始於己卯,成稿於壬午。晝夜手錄,幾於左目青盲而後成帙。其用力亦可謂勤矣。至梁皇侃《論語義疏》,日本尚有全帙。
3
又唐史徵周易口訣義》,今《永樂大典》尚存遺說。是書列皇氏書於佚亡,而史氏書亦未採。蓋海外之本,是時尚未至中國,而天祿之珍,庋藏清秘,非下里寒儒力所能睹也。然經生耳目之所及者,則捃摭亦可謂備矣。

經部三十三·附錄》

經部三十三·附錄·古微書》三十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孫瑴編。子雙,華容人。考劉向《七略》,不著緯書。然民間私相傳習,則自秦以來有之。非惟盧生所上見《史記秦本紀》,即呂不韋《十二月紀》稱某令失則某災至,伏生《洪範五行傳》稱某事失則某徵見,皆讖緯之說也。
2
《漢書儒林傳》稱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尤其明証。荀爽謂起自哀、平,據其盛行之日言之耳。《隋志》著錄八十一篇。燔燒之後,湮滅者多。至今僅有傳本者,朱彞尊經義考》稱《易乾鑿度》、《乾坤鑿度》、《禮含文嘉》猶存,顧炎武日知錄》又稱見《孝經援神契》。然《含文嘉》乃宋張師禹所撰,非其舊文。《援神契》則自宋以來不著於錄,殆炎武一時筆誤,實無此書。則傳於世者,僅《乾鑿度》、《乾坤鑿度》二書耳。皇上光崇文治,四庫宏開;二酉秘藏,罔弗津逮。又於《永樂大典》之中搜得《易緯稽覽圖》、《通卦驗》、《坤靈圖》、《是類謀》、《辨終備》、《乾元序制記》六書,為數百年通儒所未見,其餘則仍不可稽。蓋遺編殘圖,十不存其一矣,瑴嘗雜採舊文,分為四部,總謂之《微書》:一曰《焚微》,輯秦以前逸書。一曰《線微》,輯漢、晉間箋疏。一曰《闕微》,徵皇古七十二代之文。一曰《刪微》,即此書。今三書皆不傳,惟此編在,遂獨被《微書》之名。實其中之一種也。所採凡《尚書》十一種、《春秋》十六種、《易》八種、《禮》三種、《樂》三種、《詩》三種、《論語》四種、《孝經》九種、《河圖》十種、《洛書》五種。以今所得完本校之,瑴不過粗存梗概。又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去隋未遠,所引諸緯,如《河圖聖洽符》、《孝經雌雄圖》之類,多者百餘條,少者數十條。瑴亦未睹其書,故多所遺漏。又摘伏勝《尚書大傳》中《洪範五行傳》一篇,指為神禹所作,尤屬杜撰。
3
然其採摭編綴,使學者生於千百年後,猶見東京以上之遺文,以資考証,其功亦不可沒。《經義考毖緯》一門其所引據,出瑴書者十之八九,則用力亦可謂勤矣。緯與經,名雖相輔,實各自為書。卦氣之說,孟喜始據以詁《易》,何休、鄭玄援引尤多。宋歐陽修《乞校正五經札子》欲於注疏中全削其文,而說不果用。
4
魏了翁作《九經正義》,始盡削除。此實說經家謹嚴之旨,與孫復說《春秋》而廢《傳》,鄭樵說《詩》而廢《序》,深文巧詆,務排漢學者不同。然義理則當尊正軌,考証則不廢旁稽。如鄭玄注《禮》,五天帝具有姓名,此與道家符籙何異?宋儒闢之是也。至於蔡沈書集傳》所稱「崑崙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實《洛書甄耀度》、《尚書考靈耀》之文。「黑道二去黃道北,赤道二去黃道南,白道二去黃道西,青道二去黃道東」,實《河圖帝覽嬉》之文。朱子注《楚詞》「崑崙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實《河圖括地象》之文。「三足烏,陽精也」,實《春秋元命包》之文案此四條皆朱彞尊經義考》之說。以至「七日來複」,自王弼以來承用;六日七分之說,朱子作《易本義》亦弗能易,實《易稽覽圖》之文。《洛書》四十五點,邵子以來傳為秘鑰,其法出於太乙九宮,實《易乾鑿度》之文。是宋儒亦未能盡廢之。然則瑴輯此編於經義亦不無所裨,未可盡斥為好異,故今仍附著《五經總義》之末焉。

經部三十三·附錄·右「五經總義類」三十一部,六百七十五卷,附錄一部、三十六卷,皆文淵閣著錄。》

1
案:漢儒《五經》之學,惟《易》先變且盡變,惟《書》與《禮》不變,《詩》與《春秋》則屢變而不能盡變。蓋《易》包萬匯,隨舉一義,皆有說可通。
2
數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說,故一變再變而不已。《書》紀政事,《禮》具器數,具有實徵,非空談所能眩亂,故雖欲變之而不能。《詩》則其美其刺,可以意解,其名物訓詁,則不可意解也;《春秋》則其褒其貶,可以詞奪,其事跡始末,則不可以詞奪也:故二經雖屢變而不盡變。劉勰有言:「意翻空而易奇,詞徵實而難巧。」此雖論文,可例之於說經矣。今所甄錄,徵實者多,不欲以浮談無根啟天下之捷徑也。蓋自王柏諸人以下,逞小辨而汨聖籍者,其覆轍可一一數矣。
URN: ctp:ws18233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