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钦定四库全书 |
2  |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九明版子部 |
3  | 《标题句解,孔子《家语》明何孟春补注》三巻,前汉孔衍、魏王肃二序。孟春自序,林俊序。 |
4  | 前影宋钞中载王肃所注《孔子家语》,系为十巻,较此三卷详备逺甚,葢孟春未见肃注,序中已自言之矣。考《明史》,孟春字子元,彬州人,登𢎞治六年进士。由兵部主事歴官吏部左侍郎。世宗时,以议大礼,屡疏力争,出为南京工部左侍郎,引疾归。及《明伦大典》成,削其籍,卒于家。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諡文简。林俊《明史》无传。按朱彛《尊明诗综小传》,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戊戌进士,由刑部主事累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諡贞肃。 |
5  | 《荀子》 |
6  | 周荀况撰。唐杨倞注二十卷。前倞序是书版心上方标世徳堂刋四字。按世徳堂原版,系以《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杨子、文中子合刻行世者,而此本则其分部单行之本,版式印手俱工。明桑氏収蔵诸印,一称黎阳郡丛桂堂。考黎阳即桑氏族,望一称栢台世泽。考明代桑氏官御史称忠直者,惟嘉靖间江都桑乔为最著,此或其后人耳。其文峯主人子纯氏,本朴氏诸印,当即一人之私印也。 |
7  | 《荀子》篇目同前。 |
8  | 此亦前版分部单行之书。《五臣音注》、扬子《法言》、汉扬雄著、晋李轨、唐栁、宗元,宋宋咸、吴秘、司马光五家注,十卷前咸序,次咸进书表,次光序,次篇目,次浑天仪图说二篇。 |
9  | 考马端临《文献通考》,载《扬子法言》十三卷,引晁公武《读书志》云,晋祠部郎中李轨注。《宋史艺文志》载柳宗元注《扬子法言》十三卷,宋咸补注又载司马光集注四家,扬子法言》十三卷。《文献通考》亦载温公集注法言》十三卷。引《读书志》云,温公集晋李轨、唐柳宗元、国朝宋咸呉秘注。温公自言李祠部注本及音义最为精详。宋、呉亦皆据李本,而文多异同。今参以《汉书》,取其通者以为定本。先审其音,乃解其义」云云。据诸书所称轨及宗元秘所注者,俱止名为注。咸注者谓之补注,光集者谓之集注。明以前未尝称音注,亦无五臣之目。且著于録者皆十三巻,不止十卷。是本亦世徳堂所刋六子中之一。葢仿《文选注》名而称为五臣,因其兼及审音而称为音注。又改并卷㠸省为十卷,则皆非宋刻之旧。乃书中所载《咸进表》亦称十卷,岂改窜其原文耶?咸字贯之,建阳人。天圣二年进士,官至都官郎中。秘,瓯宁人。官提㸃京东路刑狱,并见凌迪知《万姓统谱》。 |
10  | 桑氏收蔵印记见前。 |
11  | 五臣音注扬子《法言》,篇目同前。 |
12  | 五臣音注扬子《法言》,篇目同前。 |
13  | 以上二书,皆与前部同版,而纸墨则以第二部为胜也。 |
14  | 刘向《新序》,汉刘向著十卷。《目録》后有宋曽巩序》,此葢明翻宋椠之本,而纸质则嫌麄厚,橅印亦未能工。 |
15  | 刘向《说苑》,汉刘向著二十卷,首宋曽巩《序》。《目録》后载向原《序》,此与《新序》同时并刋之本。 |
16  | 徐干《中论》,汉徐干著上、下二卷,前无名氏序,次宋曽巩序,后宋石邦哲《元陆友识语》二篇。 |
17  | 考《中论》一书,陈振孙《书録解题》谓《唐志》六巻,今本二十篇,有序而无名氏,葢同时人所作。晁氏《读书志》、马氏《通考》所载俱称二十篇,分上、下二卷,与今本篇目无异。按石邦哲识语,称绍兴二十八年假朱丞本校于博古堂。陆友识语称邦哲字照明,再世蔵书,至治二年,得之钱塘仇逺氏。是此书乃初校于宋,再刻于元,而今本则又为明时翻刻者。版小而字画精洁,不减宋梓。邦哲绍兴时官大理评事,友字友仁,博雅好古工。汉𨽻八分,尝著《砚史》、《墨史》、《印记》,并见凌迪知《万姓统谱》:仇逺,字仁近,自号近村,又号山村,见《两浙名贤录》。 |
18  | 《文中子》 |
19  | 隋王通著,宋阮逸注十卷。前逸序是书亦世徳堂刋本,橅印并工。桑氏收蔵诸印记并见前,惟中増「瀛洲仙客」一印。 |
20  | 《皇极经世书》宋邵雍著十卷 |
21  | 此书前后俱无序跋,考晁氏《读书志》、陈氏《书録解题》、马氏《文献通考》俱作十二卷,雍子伯温为之序。系其畧云,其一之二则总元㑹运世之数,三之四以㑹经运,五之六以运经世,七之十则以隂阳刚柔之数,穷律吕声音之数,以律吕声音之数穷动植飞潜之数,十一之十二,则论《皇极经世》之所以为书。葢原书十二卷,前十巻为书,谓之皇极经世书。末二卷为篇,谓之观物篇,又别见观物内篇二卷,单行之本。陈振孙谓即《经世书》之第十一、第十二卷也。内篇之外又有《观物外篇》六卷。晁公武谓雍门人所记张载,谓外篇亦雍所作门人第编集之,引雍诗若无扬子天人学,安有庄周内外篇之句为证。近世刋行之本,仅止《观物内、外篇》,而前十卷之书不可多觏。此书虽阙二卷,而前十卷独全洵收蔵家,希有之珍也。 |
22  | 《心经附注》、宋真徳秀心经》,明程敏政附注,前敏政序,次徳秀《心经总目》并賛,次宋顔若愚跋,次宋程复心《心学图》,并说后敏政后序,明汪祚《识语》,末李滉心经论》。按敏政是书,以真《西山心经》为纲,采摭程、朱以下大儒之言互有发明者,附之于后,故名附注第。考《明史艺文志》仅载敏政道一编五卷,而附注一书不见著録。今按敏政自序,汪祚识语》同作于𢎞治五年,而李滉论乃作于嘉靖四十五年,相距又七十五载。其论极言敏政道一编,以朱子晚年悔悟与陆氏合之说为牵合附㑹,而独取此书遵朱子之意,賛西山之经,为有益学者,故为此论以发明之。据此,则为敏政未刋之书。而滉所梓行者,因明末儒林宗尚良知故道》一编多所流传。此书虽刻而仍未盛行,史家遂独见遗也。考凌迪知《万姓统谱》,程复心,婺源人,仕元为徽州路教授,尝著《四书章图总要》、《明史文苑𫝊》,程敏政字克勤,休宁人,成化进士,累官礼部侍郎,赠礼部尚书。歙县志。汪祚字承之,著有《寳经堂稿》、《崇孝编》。顔若愚、李滉爵里,俱未详。 |
23  | 《天原发微》元鲍云龙著明鲍宁辨正》五卷,前云龙自序,次元方回二序,次总目,次辨正凡例次图一卷,次篇目名义一卷,次问答节要一卷,后元曹泾跋,戴表元后序。 |
24  | 考鲍宁《辨正》一书,见《明史艺文志》,此本载方回二序,一述鲍云龙著书之意,一叙郑昭祖刻梓之由,云龙著书时尝与回辨析其义,所云问答,葢往来手札中语也。宁之辨正,以小字分注本文之下,又删问答之繁复者,名为《节要》。是此书初刻出于昭祖,今本则宁作辨正,后所刋也。篇目名义,亦宁所作。后一部有宁序,此本阙之。回之二序,一作于至元辛卯,一作于元贞丙申曹泾跋,亦作于丙申。戴表元序作于大徳己亥,皆昭祖原刻中所有,而宁仍其旧者。考《歙县人物志》,鲍云龙字景翔,鲍宁字廷谧,方回字万里,一字囦甫,号虚谷。宋时知建徳府。入元累迁通议大夫。曹泾字清甫,号宏斋。至元中授紫阳书院山长,著《服膺録》、《读书记》诸书。郑昭祖字孔昭,元初以荐除广南西道儒学提举,不赴。元史戴表,元字帅初,奉化人。咸淳中进士乙科。大徳八年,拜信州教授,调婺州,以疾辞。 |
25  | 《天原发微》 |
26  | 篇目同前,前有明鲍宁《序》。其鲍云龙自序》、《方回后序辨正凡例》,曹泾跋、戴表、元序俱阙。 |
27  | 此与前书同版,而橅印在后,故纸墨不及阙。《补图》卷一卷二下卷三下卷四卷五上卷五下《圣学心法》。 |
28  | 明成祖御撰。四卷前成祖序。成祖序,称尝见唐文皇帝作《帝范》十二篇,以训其子,虽未底于精一执中之藴,要皆切实著明,可以为治。故于㡬务之暇,采古圣贤嘉言,编辑为书」云云。其书四卷,皆言君道,而以父道子道、臣道附于第四卷之后。此本橅印不佳,似是坊间售本,非内府印蔵之书也。 |
29  | 《五伦书》,明宣宗御撰。六十二卷,前明英宗序。考《明史艺文志》载《五伦书》六十二卷,宣宗采经传子史,嘉言善行,有闗于五伦之道者,编辑成帙。正统中,英宗制序刋行。此书橅刻极精,并是当时初印之本。明内府蔵本有「广运之寳」。 |
30  | 《五伦书》篇目同前。 |
31  | 此与前书同时橅印,而纸质之致腻过之。明内府蔵本钤寳,同前。 |
32  | 《五伦书》篇目同前。 |
33  | 此本印工,较前二部更为精洁。 |
34  | 阙补卷五十四五伦书篇目同前。 |
35  | 此本橅印在前三部之后,书中虽钤内府之寳,而亦有收蔵家私印者,未必非因纸墨稍差散入民间也。《韩氏仲氏印记,未详其人。 |
36  | 《五伦书》篇目同前。 |
37  | 此书墨香纸色与第一部同,亦橅印之佳本也。明内府钤寳并同。 |
38  | 格物通,明湛若水著一百卷。前若水自序,次进书表,次谢恩进书疏疏,后载明世宗谕㫖,次若水纂要録》一巻,后明周相、吕楠二序,髙简跋。 |
39  | 按若水此书,以《大学》明徳之事,莫先于格物格之为功,在于诚意,正心修身,遂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自诚意以下类其物之繁简,列以目之多寡。或缀经史格言,或阐祖宗大训。《明史》称其仿《大学衍义补》而作者是也。书成百卷,进于嘉靖七年,世宗极为嘉赏。周相、吕楠、髙简各序跋,皆作于嘉靖十二年。三人皆出若水门,同刻是书者也。若水字元明,増城人。𢎞治十八年进士。歴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吕楠字仲木,髙陵人。正徳戊辰进士第一,累官南京礼部侍郎,赠尚书,諡文简,见《明史儒林𫝊。周相,呉江人。髙简,绵州人。俱嘉靖己丑进士,见《太学题名碑》相作。序时官四川道监察御史。 |
40  | 明内府蔵本有广运之寳,浔阳陶氏印记》,未详其人。 |
41  | 阙补卷六卷七古今考,宋魏了翁著元方回续三十八卷前了翁序序后有回识语。 |
42  | 按:此书虽名为了翁所撰,而经其手定者止二十则,馀皆回所续成。每条之首俱标「某某,曰」以为别引史传语,则称某纪某传,故于了翁所自著者,灿若列眉矣。毎卷首第二行悉标上海后学王圻校刋。其三十八卷之末,附刋元人周文英诗一章。并其子南序序,题至正二十年,称此书未能版行,姑与同志者抄写数十本云云。是此书在宋、元间并无刋本,至王圻始为付梓也。文英父子爵里,俱无考了,翁回并见前。 |
43  | 阙补卷一《老子道徳经》、周李耳撰,二卷河上公章句,前三国葛元序。此亦従世徳堂刋本中分出单行者。其橅印与前荀扬诸子并出一时。 |
44  | 《南华真经副墨》。周庄周著明陆西星注八卷,前明程涓序,次西星自序,次篇目,次读南华真经杂说,次批㸃法,次论音叶,次论字画。后明孙大绶序。 |
45  | 按西星自序,称南华为道《徳》,经之注疏,妙窍同元,并通大乗之秘,故为是注,以匡昔贤之不逮」云云。葢合二家之说而参订一书也。其以副墨为名者,即取《庄子》副墨之子闻诸《洛颂》之「孙」句。考郭象注副墨即文字之谓西星序》作于万厯戊寅,涓与大绶二序俱作于万厯乙酉。涓字巨源,新安人。大绶字伯符,各见本序,西星爵里无考。是书纸墨雅洁,可称明版佳本。 |
46  | 《冲虚至徳真经》、周列御宼著,晋张湛注,唐殷敬顺《释文》八卷,前湛序目録》后载汉刘向原《序》。 |
47  | 考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张湛注《列子》八巻,又载《列子释文》二卷,是知宋时传本注与释文分刻,此则合刋亦世徳堂梓行六子之一也。其以《冲虚》至《徳真经》为名者,唐天寳初奉册列御宼为冲虚真人,改题其书为《冲虚真经》。逮宋景徳四年勅加「至徳」之号,又称《冲虚至徳真经》。晁公武《读书志》所载,已同此名矣。 |
48  | 桑氏收蔵印记见前。 |
49  | 《冲虚至徳真经》,篇目同前。 |
50  | 亦世徳堂刋本纸墨与前部同《战国䇿》,宋鲍彪注十卷,前彪序次载汉刘向、宋曽、巩《上目録》序二篇,卷十后有彪识语。 |
51  | 前宋版《战国䇿》有《王信序》,自记其梓刻之由,此本无之,惟卷末有嘉定五年夏月世彩堂刋本,记其左右邉䦨墨线,俱就版中,分行线痕,凑成本记之式。其为伪造,固已显然,况字画亦逺不相及乎?徐摭收蔵印记,无考次一印,青字下一字模糊,不可辨识。 |
52  | 《吕氏春秋》,秦吕不韦著。汉髙诱训解二十六卷,前诱序目录后有镜湖遗老识语,明张登云跋。 |
53  | 考是书卷目各家著录互异唐宋艺文志》及晁氏《读书志》并作二十六卷。惟马氏《文献通考》作二十卷,陈氏《书录解题》又作三十六卷,与此本亦异。按《镜湖遗老识语》称馀杭镂本亾三十篇,又有脱字漏句,凡本得于东牟王氏。四明使君于元丰初奉诏修书于资善堂,取太清楼藏本为之校定。元佑壬申,余喜得此书,校讐始就,为一客挟去。后三年见归,因募笔工录之云云。据此,则镜湖遗老为宋人,其时所校定者原未尝刋刻。此本有陈世寳订正,朱东光补㕘,张登云翻校诸名目,刊列于标题之下。是其书为登云所手刻,而遵用镜湖遗老校定旧本概可见也。陈世寳、朱东光爵里俱无考。张登云,山东兖州府宁阳县人。登隆庆辛未进士,见《太学题名碑》。 |
54  | 明郑晓蔵本,有淡泉大司宼章二印,晓字窒甫,号淡泉,海盐人。嘉靖元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由职方主事歴官刑部尚书。以忤严嵩之故,坐事落职。隆庆初,赠太子少保,諡端简。《明史》有传。 |
55  | 《论衡》、汉王充,著三十卷。后有宋杨文昌后序。文昌爵里无考,其序作于庆厯五年,称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斋所贮,又得史馆本各三十卷,于是互质疑谬,沿造本源,又为改正涂注凡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募工刋印云云。今考眺公武、陈振孙、马端临诸家著録,卷目悉符,则文昌校刋之本为可据矣。此本版心下方有「通津草堂」四字,纸质墨光,系为明制,葢取文昌定本而重加校刻者。 |
56  | 农书,元王祯著《农桑通诀》五卷,《农桑图谱》二十卷,《谷谱》十卷,共三十五卷。前祯自序,后山东巡抚准刋文移。 |
57  | 此书巻末有大明万厯二载甲戌济南府章邱县刋行木记,而卷首则载嘉靖九年山东巡抚邵准、布政司顾应祥申请文移一通内称元丰城县尹王祯所著《农书》三部,久无刻本,应再加校正,命工翻刻,分发所属,附州县掌印、治农等官」云云。是此书初刻于嘉靖九年,而章邱县署又翻刻于万厯二年,故橅印字画俱不能工整,然实为重农务本之书,固自可寳考。《泰安府志》称王祯字伯善,东平人。官旌徳令,再调永丰。不言其为丰城尹。按永丰、丰城二邑皆𨽻江西,名复相近。其中所载,或各有讹误也。祯为山左人,其书自盛传于故土官山左者,因为刻梓以表章之。苐惜木记》中未载章邱、县尹之名,遂不可考。其人固勤于民事者矣。顾应祥字惟贤,长兴人。𢎞治乙丑进士,累官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著有《崇雅堂集》,见《浙江通志》、《六子全书》。 |
58  | 《老子》二卷河上公章句,前三国葛元序。次《老氏圣纪图,荘子》十卷,晋郭象注,唐陆徳明音义,前象序,次《太极图说。列子》八卷,晋张湛注,唐殷敬顺释文。前湛序。《荀子》二十卷,唐杨倞注,前倞序。次图,扬子》十卷,晋李轨、唐柳宗元,宋宋咸、呉秘、司马光注。前咸序,并进书表,次光序,次图文。中子十卷,宋阮逸注。前逸序书首载宋龚士卨总序。 |
59  | 前宋版中有《荀子》一部、《南华真经》一部,其版皆与此书之《荀子》、《荘子》相同。观扬子序后木记》云,「将监本四子,精加校正,誊作大字刋行」。是宋时初刻,止有四子也。龚士卨序于老、庄、荀、扬之外兼论文中,而不及列子,则士卨増刋亦止五子。今书有六子者,葢明人翻刻,时始増列,子无疑也。且书中通体,字画俱不圆整,而序文之字用笔牵连处,并多纰谬,尤为翻刻之明证。苐所载《扬子》亦止十卷。据《木记》所云,岂宋时监本已改并十三卷为十卷耶?明毛晋、王时敏俱经收蔵。按朱彛《尊明诗综小传》,时敏字逊之,号烟客,太仓州人。太傅锡爵孙。承祖,䕃官尚寳司丞。𢎞载家蔵印无考。 |
60  | 《阙补庄子》卷五卷七扬子卷十六子全书 |
61  | 篇目同前不载图。 |
62  | 此书版心上方俱标《世徳堂刋》,乃为六子合印全本也。版式刻工,逺胜前部,然书首仍载《龚士卨序》,则于序中之止言五子,并未加考。且标为《老子道徳经序》,益见其疎畧实甚矣。 |
63  | 收蔵印记无考。 |
64  | 《六子全书,篇目同前。 |
65  | 此即世徳堂刋本而鑱去版心之字,惟于《老子》上卷第五叶标桐,隂书屋校,葢其版为书贾所得,遂鑱去世徳堂,伪充宋椠,又故作校正之名,补刋上方,以掩人耳目也。 |
66  | 《阙补荀子》卷十六子全书篇目同前。 |
67  | 此亦鑱去世徳堂后印本,然墨色精莹,印工之良也。 |
68  | 明张宏志蔵本。宏志,河南开封府项城县人。登崇祯丁丑进士第,见《太学题名碑》。其仍称曲江者,葢九龄之裔耳。 |
69  | 六子全书,篇目同前。 |
70  | 此本亦标桐隂书屋校,而橅印在前,二部之后,纸墨俱逊。 |
71  | 《六子全书》,此本并将桐隂书屋校」五字俱为割去,而补痕显然,又作伪之拙者矣。 |
72  | 萧蓼亭收蔵印,未知谁氏。 |
73  | 《阙补老子》卷上列子巻八荀子巻十九文中子巻三卷五五子全书 |
74  | 《鬻子》一卷,唐逢行圭注。前行圭序并进书表子华子》二巻,前汉刘向序《鶡冠子》三卷,前宋陆佃序,唐韩愈《读鶡冠子》、《文尹文子》一卷,前魏仲长氏序。公孙《龙子》一卷无序。书首有明欧阳清总序》。按此书巻数与宋时诸家所著録者互有盈缩。眺氏《读书志》、陈氏《书録解题》、马氏《文献通考》所载《子华子》皆作十卷,而此本止二卷。眺氏、陈氏所载尹文子并作三卷,马氏作二卷,《宋史艺文志》又作一卷,而此本则亦作一卷,与《宋史》同。陈氏、马氏所载《公孙龙子》皆三卷,而此本又止一卷,惟《鬻子》、《鶡冠子》与诸书所载皆合,此篇目异同之概也。鬻子为行圭所注。考凌迪知《万姓统谱》,称行圭为隋时人,而眺陈诸家皆谓行圭官华州郑县尉,其书进于永徽四年,则已在唐髙宗时矣。至诸家所载尹文子,皆称为仲长氏所定。马氏述李献臣之言,谓仲长氏统也。又言传称统卒于献帝避位之年,而此云黄初末到京师,岂史之误乎云云。葢以序中称黄初疑为非统,而陈振孙又云仲长即统,未知孰是。书首《欧阳清序,作于嘉靖五年。清,上饶人,官浙江按察司副使。其序称五子向有刻本,久未及校,始为改误补正云云。则是宋、元以降虽有旧刋之版,而此本乃清所别刻者矣。 |
75  | 《荆川稗编》,明唐顺之,著一百二十卷。前明茅坤序,次顺之自序,次茅一相序并例义。 |
76  | 按:顺之此书,博采经史诸子百家之说,凡农圃、医卜、方技一切小道,无不备载。其书为顺之门人毗陵左烝所刋后。茅坤侄一相以其不载原书批㸃,为之鑱入,其实仍为左氏原版。观书中每卷标题之下,仍各载考校门人姓氏,而左烝之名列于卷首,是可证也。考《明史》,顺之字应徳,武进人,嘉靖己丑进士,累官佥都御史,巡抚淮扬。天启中,追諡襄文。茅坤字顺甫,归安人。嘉靖戊戌进士,累官广西按察司副使。 |
77  | 《补斋印记》无考。 |
78  | 《梁溪漫志》宋费衮著十卷,前衮自序。次《国史院抄録》、《梁溪漫志》、《牒文,次宋楼钥序,施济《跋语》。 |
79  | 考《宋史艺文志》载是书入小说家,止称一巻,以此本证之,则史臣之误也。费衮始末无考。按《常州志》,梁溪源出恵山,南流入太湖,古溪狭小,梁大同中重浚,故名梁溪,则衮为常州人可知矣。其自序作于绍熙三年,施济识语作于嘉泰元年,称衮以书属济济,于为邑之暇,命工刻梓」云云。是此书初刻系出施济之手。然书前所载楼钥序文,乃作于嘉定元年,则距施济刻梓之时已逾七载,施之刋本,不应有之。或钥所作序者又别为一本,此则明代所刻,因合前人所有序,与识语而并载之耳。何氏《语林》, |
80  | 明何良《俊著》三十卷 |
81  | 是书刋刻精良,橅印清朗,为明版最佳之本。前后不载序跋。惟第一巻后有《清森阁雕梓木记》。考朱彛《尊明诗综小传》,良俊字元朗,松江华亭人,由嵗贡生授南京翰林院。孔目有《清森阁集》,则此书乃其所自刋也。书分三十六门,取歴代史鉴中事实依类引据,止于元代自为之注。 |
82  | 《野客丛书》,宋王楙著三十卷。前楙《自序》并《识语》,后宋郭绍彭撰。楙圹铭,陈造跋。 |
83  | 按绍彭所作《楙圹铭》,述此书考证经史百氏,下至骚人墨客佚事细大不捐,士大夫争先誊写,欲锓木以传先生辞之。据此,则是书在宋时本未刋行,故《文献通考》诸书及《宋史艺文志》均未著録,直逮明时始有刋本。而王圻《续通考》仍未采入,则固收蔵希有之书也。王楙、郭绍彭《宋史》俱无传。陈造字唐卿,髙邮人。淳熙进士,累官朝散郎、淮南安抚司参议,见《髙邮州志》。 |
84  | 书中有赵氏子昻印记,篆法不工。又三呉世家一印字体,并多譌谬,书贾伪造,不足存也。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孙奇、高保衡校正,孙兆改误。前亿等进书序,次冰原序。 |
85  | 按眺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録解题》俱称王冰自号啓元子,陈氏又称其为宝应中人,官太仆令。而王冰之名载于《读书志》及《文献通考》者,并作砯。惟《宋史艺文志》仍作「冰」字,与此书同。按《集韵韵㑹》诸书,砯并音「砰」为「水」,「击」出「岩」声,与「冰」字音义迥别。据此书作「冰」,则知眺、马二家之误也。又按《宋史艺文志》及眺陈诸家著録,皆第称《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而无重广《补注》之名。则此本定为明人翻刻时所加名目。且《书録解题》但称林亿、高保衡承诏校定,并无孙奇之名,亦不言有孙兆改误之事。今本増入孙奇、孙兆二人,则重广《补注》之名,当即为此二人所加矣。书中凡遇宋诸庙讳,皆従缺笔,葢伪充宋椠之所为。然橅刻特精,固翻版之絶佳者。林亿于宋嘉佑中官光禄卿,见至元嘉禾志孙奇诸人无考。 |
86  | 啸月、眠云及丈夫意气相许。二印未详。 |
87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篇目同前。 |
88  | 橅印在前部之后,墨色少差而实为一版也。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唐慎微编辑三十卷。后宋嘉佑间掌禹锡等补注本草》奏勅,并图经本草奏勅,次政和间校刋证,类本草各官衔名,次宋宇文虚中、元刘祁《书》《后》二篇。 |
89  | 此书卷首有金泰和甲子刋书木记,别无序文。其自嘉佑以前所有《本草》诸序,皆载于卷一中,名为序例。而嘉佑间禹锡等进书奏勅,又列于书末,不入卷中,其体例殊不画一。葢因宋、金、元明辗转重刋,互有改易故也。按马端临《文献通考》载《证类本草》三十二卷,述眺公武《读书志》云,慎微合两本草为一书,且集书传所记单方附之于本条之下。所谓两本草者,一名补注。《神农本草》一名《图经本草》,皆掌禹锡等先后奉勅所编补注,进于嘉佑之初。图经进于嘉佑之末。此书犹载两次奏勅于后,则慎微蓝本于此可见。第考慎微此书,前后称名,亦复不一。陈氏《书録解题》载《大观本草》三十一卷,称为唐慎微撰。义称仁和县尉艾晟作序,名曰《经史证类本草》,是合《大观本草》与《证类、本草》为一也。马端临《文献通考》则载《大观本草》三十一卷于前。又载《证类本草》三十二卷于后,而于大观本下即引陈振孙所称艾晟作序,名曰证类之言,则名虽分列,而实复混同。惟《宋史艺文志》直载《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二卷,两名始并为一名矣。然诸书但及大观之名,而总无政和之号,且皆称三十二卷,或称三十一卷,而此本独三十卷,并以重修政和标题,又备用之称,与《宋史》备急之名互异。以卷首金泰和甲子刋书木记证之,是明时别据泰和刋本重刻行世,不以宋椠为准,故卷数标题,各有盈缩异同也。况宇文虚中所作书后,明言慎微字。审元成都、华阳人,治病百不失一。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録》为请。以此士人喜之,得一药名一方。论必録以告云云,而《文献通考》所引《书録解题》乃云,慎微不知何人。考《宋史》虚中字叔通,成都华阳人,大观三年进士。建炎二年应诏为祈请使,使金不归,受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封河内郡开国公,金人号为国师。据此,则虚中本与慎微同乡,故能详其始末。又知其书复经政和间奉勅校刋,在大观时者尚非定本,故又题为政和,而分卷则三十耳。虚中使金与宋隔絶所作书后,金人刻之,而宋人初未之见,故谓慎微不知何人也。此书与后一部篇目虽同,而板刻较工者,按后一部为明万厯间蜀府承奉正陈瑛刋本。其所载序文有成化间山东巡抚原杰刋本序,又有嘉靖间山东臬使周珫刋本序,则是书在明时固有三刻,此或为成化、嘉靖间所刋,而阙其序文也。考《宋史》掌禹,锡字唐卿,郾城人。登进士第,累官尚书工部侍郎。刘祁无考。 |
90  | 明内府藏本有「广运之宝」。 |
91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篇目同。前前有明周俶、王积、项廷吉、马三才、商辂序五篇。 |
92  | 按商辂序为原杰刋本,作王积、项廷吉、马三才。三序为周珫刋本作周俶序,则万厯五年为蜀府承奉正陈瑛校梓此书而作也。慎微本蜀人,蜀府为刻。其书足称盛事,独惜橅印不精,较之前部相去不啻倍蓰矣。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进士。歴官山东、湖广巡抚,赠太子太保。周珫,应城人。累官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俱见《明史》本传。周俶字初卿,成都人。嘉靖辛丑进士,歴应天府尹。见凌迪知万姓统谱》。马三才,徳清人。嘉靖丁丑进士,见《太学题名碑》。商辂见前陈瑛、王积、项廷吉俱未详。考《明史诸王表》,太祖子椿于洪武十一年封蜀王,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其承奉正官名史中所载王府官属,并无此称,或系当时所暂置者。 |
93  | 图绘宝鉴》 |
94  | 元夏文彦著五卷,《补遗》一卷,前元杨维桢序,文彦自序。 |
95  | 考栗祁《湖州志》云,夏文彦,呉兴人,后居云间。精图画。著有图绘宝鉴》五卷。行世但称五卷,不云有《补遗》一卷」。今按文彦自序作于至正乙巳,自谓彚而成编,分为五卷。其补遗后别行,又标至正丙午新刋,则《补遗之作在文彦自序中,且未之及。故栗祁作志亦従其畧,不知乙巳丙午仅越一年。自是一时并刋,非为后出栗志之疎,固不足辨。又按杨维桢《序》中称云间义门夏氏,士良又称士良名文彦云云。栗志仅详其名而不及其字,则其未经深考可知也。士良本至明时,版已漫漶,正徳中有锦衣衞都指挥苗増字,益之取家藏本,缮冩重刋。又彚次当代善画者,续编为六卷,刻于正徳己夘,司经局洗马滕霄为序。是本仍止五卷及补遗,并无重刋。序跋系欲伪充原椠者,然选纸坚致,古香黟然,亦佳本也。杨维桢字亷夫,浙江㑹稽人。元泰定中进士。《宣和书谱》。 |
96  | 《宋徽宗御撰二十卷 |
97  | 按:晁氏、陈氏、马氏诸书目,皆不载是书,则在宋时仅为内府秘籍,并未流行,见之者少。当时有书画两谱刻梓者,似应合版,而此独单行犹之。米芾书《画史》二卷载于《书録,解题》者即为分列,且《宋史艺文志》止存《画史》,而不及书史,可知古人书画分载之书,原可析卷单行也。此本橅印虽清,而字画不能工整,其为明代坊间所刻无疑。 |
98  | 收藏印记无考。 |
99  | 《东观馀论》,宋黄伯思著二卷。前总目后有伯思自序,后宋楼钥序。 |
100  | 此书在宋嘉定间楼钥刻之建安漕司。此明时项笃夀翻刻楼本,故存其序总目及上下卷标题下皆刋笃夀名,而嘉禾项氏万卷堂梓方圆木记》凡四见于书中第,以出自翻板橅印,不能工整。考《宋史》,伯思字长睿,邵武人,元符三年进士,累官秘书郎,自号云林子,别字霄賔楼钥、项笃夀,见前御题米已辟,王、黄斥米,従来聚讼,每纷如千年下议千年上几事实,当几事虚笔正明。言在心正古书,垂法示,今书重摹淳化加详订也。觉斯之未信,予乙未新正中浣御笔钤乾隆双玺。 |
101  | 潄玉亭诸印,未详其人。 |
102  | 《东观馀论》,篇目同前,后有宋黄䚮《序》。此本虽多黄䚮一序,而实为项氏刋版。书中所有笃夀名及刋印之木记,俱为书贾割去,意在欲充宋椠,而补纸之痕,终不能掩也。 |
103  | 泰兴季氏藏本,内有宋本小印,亦季氏所钤,盖因未见项氏完书,遂为所惑。今有前部可证,此印不复采入,馀印无考。 |
104  | 《古今法书苑》,明王世贞著七十六卷,前世贞二序,次王乾昌序。乾昌序称公家藏有《古今法书苑》七十六卷,晚年欲刋行未果。友人宋宾之氏得其副墨携示,重与吾乡胜流,开士搜讨是正,积有嵗年云云。是世贞撰成此书,未经付梓乾昌,实始刻之。世贞二序,一为孙孟芳书,一为陆万里书。考《松江志》,万里字君羽,华亭人。工书于时莫云卿早逝,而董文敏后起,故万里称独步焉。乾昌、孟芳亦皆自题云间人与陆氏同乡里。孟芳所作,𨽻书,古雅有法,疑皆为乾昌所属。其称「吾乡胜流》者,殆谓此也。王世贞见前本朝大学士髙阳李霨藏本。霨字景霱,直𨽻髙阳人。顺治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諡文勤。 |
105  | 《初学记》,唐徐坚著三十卷,前宋刘本序。刘本序作于绍兴四年,不述刋刻始末。此本上方有「九洲书屋」四字。观其版式字体,葢出明人所刋,橅印颇为清朗。考《新唐书》,徐坚字元固,湖州长城人,举秀才及第,累官秘书监、左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赠太子少保,諡曰文。刘本无考。 |
106  | 收藏二印,未详其人。 |
107  | 《初学记》,篇目同前。 |
108  | 清朗不及前部,橅印在其后也。收藏二印,未详其人。 |
109  | 阙补卷二卷二卷九卷十三卷二十八卷三十初学记 |
110  | 篇目同前。 |
111  | 此书版心上方标安桂坡馆每卷标题之下,又称锡山安国校刋,安国见前其人所刋,书籍甚夥,流传亦广,而善本则不多得此书。版式字体与前二部相同,葢取九洲书屋之本而翻刻之者。 |
112  | 明焦竑藏本有《澹园印记,竑见》前又有范大澈印。按后《艺文类聚》中亦有其收藏印记,称四明范生当属范钦,后人亦天一阁所蔵书也。 |
113  | 阙补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九初学记 |
114  | 篇目同前。 |
115  | 亦安氏翻刻之版,橅印并出,一时阙补序 |
116  | 白孔《六帖》,唐白居易纂,宋孔𫝊续编,共成一百卷。宋韩驹序。此书橅印精良,纸墨亦出上选,系明版之最佳者。孔𫝊《宋史》无传。凌迪知《万姓统谱》载传字世文,兖州人。孔子五十世孙。精于《易》学。建炎初与孔端友。南渡,寓居衢州,率族人拜疏于阙下,叙家门故事。歴知邠州、陜州、抚州,改知建昌。进续白氏六帖》、《文枢要览》,诏送秘书省。所著有《东家杂记》、《杉溪集》。官至中散大夫。《宋史》韩驹字子苍,仙井监人。政和中赐进士出身,累官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赠中奉大夫。考《唐书艺文志》作《白氏经史事类》,一名《六帖》。程大昌《演繁露》谓开元课试之法,裁纸为帖,白书为制科特设,故以「帖」为名。其载于《宋史艺文志》者,则称白氏《六帖》三十卷、前后六帖》三十卷,注云前白居易撰,后宋孔𫝊撰。所云前后六帖三十卷者,葢谓前后皆三十卷,共六十卷也。故陈氏《书録解题》及马氏《文献通考》皆先列《六帖》三十卷,后列后六帖三十卷,合之皆止六十巻。今本分为百卷,乃明人所更,与宋椠卷目异焉。 |
117  | 白孔六《帖》篇目同前。 |
118  | 白孔六帖篇目同前。 |
119  | 以上二书,皆与前部同。时橅印之本,收藏二印,未详其人。 |
120  | 《百川学海》宋左圭纂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集前。圭自序。 |
121  | 左圭,《宋史》无传,其自序有夀诸梓,以溥其传」之语,则圭固尝自刋,而此本字画㕘错,系出翻版阙。《补学斋占毕》卷一卷四 蔡邕独㫁卷下九经补韵 古今注卷下释常谈卷下燕翼贻谋録卷三卷四卷五春明退朝録卷上卷中卷下玉堂杂记卷中挥麈録卷下厚徳録卷一卷三文正王公遗事龙城録卷上卷下前定録 眺氏客语》道山清话昼帘绪论 祛疑说 宋景文笔记卷上鼠璞 善诱文》 萤雪丛说》卷上卷下西畴常言东谷所见赵元素鸡肋四六话卷上四六谈麈文房四友除授集骚畧卷一献丑集选诗句图石林诗话》卷中东莱诗话珊瑚鈎诗话卷三贡父诗话后山诗话许彦周诗话庚溪诗话卷下竹坡诗话法帖释文卷七卷九海岳名言书㫁续书谱歙州砚谱刀剑録香谱茶经卷下煎茶水记茶録笋谱蠏谱茘支谱菊谱海棠谱巻上巻下禽经 |
122  | 羣书考索。宋章如愚辑前集》六十六卷、《后集》六十五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二十五卷,共二百十二卷。考《金华先民传》,称如愚字俊卿,金华人。庆元中登进士第。累官国子博士,改知贵州。开禧中被召,上疏极谏时政,因忤韩侂胄,罢归。讲学论道,逺近咸师尊之,称曰山堂先生。所著有《羣书考索》六十六卷」云云。葢作传者仅见其《前集》,而不知其尚有后续别三集也。今坊间所行刋本,亦止有前、后、续三集,而《别集》往往无之。此书方为全本,橅印颇精,亦明版之佳者事类赋。 |
123  | 宋呉淑著三十卷,前宋边敦徳序,次淑进注事类赋状。 |
124  | 考《宋史》,呉淑字正仪,丹阳人。预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作《事类赋》百篇以献,诏令注释,淑分注成三十卷上之。官至职方员外郎,卒于咸平五年。此书卷三十后刋,宋绍兴丙寅,右迪功郎特差监潭州南岳庙边敦徳、左儒林郎绍兴府观察推官主管文字陈绶、右従政郎充浙东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李端民校梓观。此则淑书成于咸平以前,上于太宗之朝,初无刋本,直至绍兴末年,浙东官属方为付梓。而书中于每卷标题之下,呉淑衔名之次标都事,锡山华麟祥校刋。麟祥虽未详其人,而「版心」上方刋「崇正书院」四字。考《常州府志》,宋宝佑中,无锡令袁従为祠以祀杨时、陆九渊、张栻、杨简、袁燮、袁甫、喻樗、尤袤、蒋重珍曰九先生祠,元教授虞荐发去陆九渊、张栻、杨简、袁燮、袁甫,益以李祥名五先生祠。嘉靖八年,邑人华云益以李纲、邵宝为七贤祠,而榜曰崇正书院。夫崇正之名始于嘉靖八年,则此书版行葢出于嘉靖以后也。边敦徳字公辨,楚邱人。才思敏,给以能诗,名见凌迪知《万姓统谱》,李端民字平叔,见洪迈《容斋五笔》,陈绶无考。 |
125  | 南康《白鹿书院藏本有印记鲁国世家》印无考。 |
126  | 《事类赋》,篇目同前。 |
127  | 此书系従前版翻刻其版心之崇正书院改刋,宁夀堂其呉淑华麟祥标名处改刋,三呉徐守铭、警卿校梓、长洲杜大中子庸同梓,卷末亦鑱去边敦徳等衔名,葢故为变其面目,以图鬻市之本。刻手拙劣,逺逊前部,所称徐守铭、杜大中,未必非书贾借名也。 |
128  | 明焦竑藏本有澹园焦氏印,竑见前馀印无考。其卷三、卷十二并有字画模糊之印,不可辨识也。 |
129  | 《事类赋》篇目同前。 |
130  | 此书于毎卷呉淑衔名之后,留空一行,葢本欲列校梓者之名,而未经刋入。其卷三十后所载边敦徳等衔名,虽与前第一部同,而版式各异橅,刻特精实,出锡山华本之上。 |
131  | 明仇英藏本有十洲印。按王穉登《丹青志》,载英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人,移家郡城。画师周臣,而格力不逮。工于临摹,往往乱真。 |
132  | 纪纂《渊海》、宋潘自牧著一百卷,前明陈文燧、胡维新二序,次编校姓氏。 |
133  | 考《金华府志》,自牧,金华人,官福州教授。其书不载于《宋史》及《文献通考》诸书。今观陈文燧《序》,称予先世求之闽、蜀,得其前编,周流呉越,复购后编宝玩,葢几百年矣」云云。是自牧此书,其初原有前后两编,亦无刋行定本。故文燧既云求得,又云复购也。文燧《序》又称「余戊寅冬,承乏畿南公暇,谬为补注。剥落太甚者,属别驾蔡公、司理顾公、学博呉公。采辑诸书补缺序,次示诸太守越峯王公邑令呉君,皆愿捐俸梓之梓成,分为门若干条,若干卷若干」云云」。据此,则是书不但为文燧所刋,其卷目门类亦更定于文燧之手。书中所分一百卷,并分为五十八部者,未必与自牧原书一一符合也。考明太学题名碑文。燧,临川人,嘉靖壬戌进士。其序作于万厯己卯时为河南按察副使胡维新与文燧同官,故为之序。维新,馀姚人,嘉靖己未进士,亦见太学题名碑。 |
134  | 阙补卷十二卷十六卷二十四卷四十卷五十七卷六十五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八十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六十九卷后集八十一卷续集五十六卷宋谢维新编别集九十四卷外集六十六卷,宋虞载编。前集首载维新自序,宋黄似道跋。 |
135  | 此书毎集卷首标题之下,皆称「三衢夏相重摹宋版校刋,则知此书非宋椠矣。第宋时既经刋行,而《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均未著録,则此书在明以前流传固少也。谢维新、虞载皆建安人。维新字去咎载字子厚,并见书中。黄似道《夏相无考、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篇目同前阙,黄似道《跋》。 |
136  | 此书各集卷首,皆割去夏相校刻一行,补以别纸。其清朗迥出前部之上,葢同出一版,而选纸选墨橅印独工书贾以其精好,遂思作伪耳。明邵宝《藏本印记》,见前书中又有端本印端字,俱作山旁,亦系书贾伪作,不足采入。 |
137  | 阙补别集》卷八 |
138  | 羣书集事《渊海》不著撰人姓氏四十七卷。前明刘健序,后明李东阳、谢迁二序。 |
139  | 按:明高儒《百川书志》,以此书为𢎞治间人所撰。今考《李东阳序》,则称国初人辑,不著姓名。《谢迁序》则称此书所采自春秋、战国迄于前元,而不著名氏。岂元末之际,穷居避世,而托志于文字以终其身者,如虞卿之徒欤?一称国初,一称元末,俱不属之𢎞治。则是《百川书志》所载,祗以东阳与迁、健三序,皆作于𢎞治乙丑,遂误以刻书之日为撰书之年耳。健序称内官监左少监贾公性,近于货书家,得书四十七卷,若类聚合璧之比,题曰《羣书。集事渊海,甚便观览。公爱而重之,因校正舛讹,重新诸梓」云云。则此书刻自明季中官资饶,而工审,宜其橅印独精矣。考《明史》,刘健字希贤,洛阳人。天顺四年庚辰进士,累官少师、吏部尚书、华葢殿大学士,赠太师,諡文靖。谢迁字于乔,馀姚人。成化十一年乙未进士第一,官少傅、戸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諡文正。东阳见前。 |
140  | 《锦绣万花谷》,不著纂人姓氏。八十卷前自序,考陈振孙《书録解题》载《锦绣万花谷》四十卷,续四十卷。谓序称淳熙十五年作,而不著名氏。门类无伦理,序文亦拙。今此书所列,巻数相同,其序亦载于书首,则犹存宋椠之旧,而橅刻不佳,系翻版之故也。《艺文类聚》。 |
141  | 唐欧阳询著一百卷。前询自序,按《唐书艺文志》,此书系询与令狐徳棻、赵宏智等同修,则询固总其成者。陈振孙《书録解题》谓其所载诗文赋颂之属,多今世所无之文集,故宋人咸重其书,诸家簿録无不载之。此本橅印颇精而不志,刋刻年月,以版式纸质较之,系为明椠。欧阳询字信本,临湘人。●官太子率更令、𢎞文馆学士,封渤海男。《新唐书》有传。 |
142  | 明四明范大澈藏本所钤诸印,大半见前。其称句章灌园叟者,考《后汉书郡国志》㑹稽郡县馀姚句章,又郭璞注《山海经》,称句馀之山在馀姚南句章北,故二县因以为名云。以地理考之,句章即今鄞县地也。又有卧云印考、朱彛《尊明诗综小传》云,陈宗虞字于韶,阆中人。嘉靖庚戌进士,官按察副使,有卧云楼稿》。据此,则卧云当为宗虞私印。其馀典客待従之臣,并典属国冏菴、寳墨斋、开承堂、金义、玉几诸印,未知谁氏所钤。 |
143  |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宋祝穆编。《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富大用编。书首有穆自序。 |
144  | 按:祝穆自序作于淳佑丙午、六年,而《宋史艺文志》不载此书,似是穆虽撰成,自为作序,而其书仍未刋行,是以《宋史》不为著録。又按书中新集、外集皆为富大用所编,因其于职官一门独畧,特为増辑。大用为何代人,虽不可考,然新集、别集卷首次行俱标,南江富大用时可编,则一创一因,犂然可见。且全部标题,特用新编二字,自与穆书原本有别,其非旧刻无疑。乃近时坊间通行别本俱削去大用之名,竟以全书尽属之祝穆,误矣。考凌迪知《万姓统谱》,祝穆字和甫,其先由江陵迁歙,穆従朱子受业,以儒学昌。其家所著有《事文类聚》、《方舆胜览》、《诸书阙补》、《续集巻十新集卷十九唐诗纪事。 |
145  | 宋计有功,著八十一卷。前有功自序》、宋王禧序。《目録》后载明张子立《识语》。 |
146  | 计有功,《宋史》无传。按凌迪知《万姓统谱》但称有功居魏公幕府。绍兴中,遣诣行在奏对,献所著《晋鉴》云云,而未详其里居。今观其书中自序,识为临卭,则知有功乃蜀人也。王禧序作于嘉定甲申嵗,称庆元辛酉,始得是书,立命数十吏传録,翻閲累年,手自讐校,十是正其七八,乃锓之于懐安郡斋。是此书初刻系出于王禧之手,而张子立又为重校覆刋,因作识语于其后也。又考朱彝尊《明诗综小传》,张子立字原礼,黄县人。中嘉靖丙戌科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
147  | 梁澍收藏印记无考。 |
148  | 阙补卷五十一 |
149  |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