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钦定四库全书 |
2  |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五十二 |
3  | 职官考 |
4  | 三公、三师、三孤。 |
5  | 宋宁宗、庆元后,韩𠈁胄及史弥逺、贾似道专政,皆官至太师。 |
6  | 等,谨按马端临考,宋以前三公三孤俱分为二。至宋则国初及崇宁罕尝偹官,迄政和而一变其制。今考宋始本纪,庆元元年六月,以侂胄为保宁军节度使,四年五月加少傅,六年十月加太傅,嘉泰二年十二月加太师,理宗保庆元年六月,诏史弥逺为太师,依前右丞相兼枢密使。开庆元年十月,以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景定元年四月,进少师。度宗咸淳元年二月,诏进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六年六月,帝礼异之,曰:师相而不名。考宋自建隆以来,生拜太师者,惟赵普、文彦博二人,大观已降蔡京、童贯辈用事,一时并为之。南渡后,秦桧、史浩皆以权臣特拜,至末流而名爵益滥,信乎!朱子所云非祖宗法也。 |
7  | 辽大裕悦府有大裕悦,无职,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徳者,不授如南面之三公。 |
8  | 太祖以约尼氏,裕悦受禅,终辽世,得重名者三人,谓之「三裕恱」。 |
9  | 南面置三师府,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又有掌印。 |
10  | 又置三公府,有太尉、司徒、司空。 |
11  | 等,谨按辽史、百官志:公孤之官,惟南面为沿古制,若其见于北面者,则首列文班,司有太保所掌未详。他如侍卫司、䕶卫府及大横帐、详衮司、十二宫、大小部族,以至羣牧围塲,各置太师等官,皆别有所掌,详见诸门,并非公孤职也。金三师有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三公有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 |
12  | 等谨按金公师之职,至为尊重,或兼都元帅,或领三省事,多系勲戚王公官不常置,无其人则阙。史册可考者太师十一人,追赠者六人:太傅二人、太保五人,太尉五人,追赠者二人,司徒一人、追赠者一人,司空二人,元三公有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 |
13  | 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人。太宗即位,建三公。世祖时,其职常缺,仅置太保一人。成宗后,三公并建,无虚位。又有大司徒、大司空、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不恒有也。 |
14  | 等谨按元史百官志,谓元太祖时止置太师一人。考本纪,太祖四年,遣太傅额特入中兴府招谕夏主,是其时已有太傅,不仅太师一人已也。又按元史李孟传,言司空、司徒、太尉自大徳以来,封拜繁多,冒滥不可数计,宜汰罢。从之。泰定帝纪:泰定元年三月,监察御史宋本等言,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职,滥假僧人,及㑹福、殊祥二院,并辱名爵,请罢之,不报。王坼续通考亦云:仁宗时监察御史马祖常言:司徒、司空,皆古三公之流,人臣名爵无如此极。践阼之初,沙汰冗员,尤慎此官,近嵗如沈宗摄、汪元昌軰亦授司空、司徒,窃恐天下后世传为口实非便。盖其后冒滥如此,而百官志谓为不恒有,亦未足据。 |
15  | 明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侍,上左右备顾问,咨机务,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祖洪武初,授李善长太师,徐达太傅,赠常遇春太保。十三年,罢丞相等官,监察御史许士亷请置三公府,不果,惟蓝玉以凉国公尝领太傅、三孤无兼领者,建文、永乐间,罢公孤,仁宗即位,复设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书兼之。宣宗宣徳三年,勅太师张辅等各辍所领侍左右,咨访政事,公孤但属虚衘为勲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而已。 |
16  | 王世贞《觚不觚录》曰:边帅无加宫保以上者。嘉靖中,阁臣不谙典故,始以太子太保加大同总兵,梁震继以太保加大同总兵,周尚文而锦衣缇帅,一洊加少保以至太保矣。夫总兵,一兠鍪将也。缇帅,三衙校士也,而冒爕理、寅亮之寄,不亦重辱哉!又盛事述曰:勲臣加官,以太师为极凡八人:李韩公善长、张英、公辅、朱保、公永、张英、公懋、张昌公、鹤龄、徐定公、光祚、独翊公郭勋,初加太保,再加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太子太师,五加太师、成公。朱希忠初加太子太傅,再加太保,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师,二公徧厯三公。近代所絶文。臣以少师为极,凡二十四人:蹇忠定义、杨文贞士奇、杨文敏、荣万文、康安刘文、穆吉呉荣襄中、徐文靖溥、刘文靖,健马端、肃文升、李文正、东阳费文宪宏、杨文忠、廷和、梁文康储王公襄琼、杨文襄、一清张文忠、孚敬夏文愍,言严分宜嵩、高新、郑拱、徐华、亭阶、李兴化、春芳、张。蒲州四维申、呉县,时行独张江陵。居正一加少保,再兼加太子太傅,三加少傅,四加太子太师,五加少师,六加太傅,七加太师,遂真为三公。 |
17  | 又异典述曰:师保兼东宫官,或带本秩,如少师兼太子太师之类,或以小加大,如少保兼太子太傅之类,无大兼小者,唯宣徳、初夏、忠靖、原吉以少保仍兼太子太傅,欲优以二俸故也。嘉靖初,杨文襄一清以少师兼太子太傅,亦官制一变也。又公孤自相兼者,京山侯崔元已加太傅,左都督陆炳已加太保,后复以圣诞元加少,师炳加少傅,元辞免,炳至终身称太保兼少傅若真人,礼部尚书陶仲文兼少师、少傅、少保,并领三孤,则古今所未有。又曰:洪熙中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黄淮,例不兼宫臣,其自东宫三太三少而进三孤者,则削其旧衔。如太子少傅杨荣,太子太傅胡濙、太子太保王直进少傅是也。故景泰以前,以孤卿兼宫秩为异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夏原吉仅一人。自景泰备东宫三太,而三孤俱有两职。然成化初犹有不兼者,曰少保。孝贤彭时,自是絶响矣。成化而后,以不兼宫秩为异。少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张璁亦仅一人。 |
18  | 又笔记曰:高帝之世,三公不以赠羣臣,惟开平王得赠者,盖其时韩公加太师,魏公加太傅,而开平当得太保故耳。宣英之世,少师蹇义、杨士奇、杨荣、少保夏原吉、杨溥俱得赠太师,盖一时特典,而户部尚书郭资,金濓工部尚书呉中,后先赠伯,则借军功为辞,实三公不滥及耳,非谓伯爵为优也。沈徳符万厯野获编曰:文臣至尚书满九年,始加太子太保。惟阁臣以辅弼之重,不拘年岁,或太宰间以六年得之,他曹不得比也。近唯长垣、李司马以平播功,从忧中加少保,虽边功优异,然他人以十二年得者李在田间得之,其故官仅右都御史也。且三孤必带宫衔,而李竟无兼官。盖自嘉靖初张永嘉始,今再见于长垣。 |
19  | 宰相。 |
20  | 宋宁宗开禧元年五月,平章军国事韩侂胄序班丞相之上三省印并纳其第。 |
21  | 时讨论典礼,以平章军国事为名,盖省「重」字则所预者广去「同」字则所任者专边事起,乃命一日一朝省,印亦归其第,宰相不复知印。 |
22  | 度宗咸淳元年二月,平章军国事贾似道位在丞相上,似道专权,窃位日久,尊宠日隆,故与侂胄皆位在丞相上。 |
23  | 辽北宰相府皇族四帐,世预其选。南宰相府国舅五帐,世预其选,掌佐理军国大政,各有左右宰相及总知军国事、知国事。 |
24  | 南面东京、中京、南京宰相府各有左、右相。左、右平章政事。 |
25  | 圣宗统和元年设。 |
26  | 又南面,中书省有大丞相、左右丞相等官,列于中书令下。 |
27  | 金左右丞相、叅知政事等官,俱属尚书省,列尚书令下 |
28  | 元左、右丞相等官属中书、尚书二省,又内八府宰相掌诸王朝觐傧介之事。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同译写而润色之。谓之宰相云者,其贵似侍中,其近似门下,故特宠以是名,虽有是名而无授受宣命。成宗大徳九年,以穆齐特等八人为之。 |
29  | 陶宗仪《辍耕録》曰:内八府宰相八人,特中书照㑹之任而已,寄位于翰林之埽,邻所职视草制,若诏赦之文,则非其掌也,至于院之公事,亦不得与焉,例以国戚与勲贵之子弟充之。 |
30  | 明初有右、左相国、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属中书省。后置殿阁大学士,列六部之上,遂为相职。 |
31  |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叅知政事。十三年,罢中书省,置四辅官,寻亦罢。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十。二十八年,勅谕羣臣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惠帝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成祖即位,特简觧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叅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奏事,亦不得相闗白。仁宗以杨士奇、杨荣东官旧臣,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阁职渐崇。其后士奇、荣等皆迁尚书职,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景帝、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诰敕房制、勅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㫖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为建极阁,衘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 |
32  | 大学士掌献可替否,奉承规诲,㸃检题奏,票拟批荅,以平允庶政。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㑹议已定,则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故名内阁。 |
33  | 大学士刘徤票拟宜密疏曰:「窃惟内阁之职,所以承徳弼违,献可替否,佐辅朝廷,裁决政务,与百司庻府职掌不同。在祖宗朝,凡有谘访论议,或亲临幸,或诏见便殿,或奉天门,或左顺门屏,开左右,造膝面谕,以为常制,如宣宗章皇帝屡幸内阁御座所在,至今臣等不敢中坐。英宗睿皇帝视朝,将罢不时面召李贤,宪宗纯皇帝亦常召李贤、陈文彭,时或遣司礼监太监,如牛玉懐恩一二人到阁计议,上有密㫖,则用御前之寳,封示下有章疏,则用文渊阁印封进,直至御前开拆,此臣等耳闻目见者也。因循至今,事体渐异,朝叅讲读之外,不得复奉天顔,虽司礼监太监亦少至内阁,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之太监、太监,乃达至御前,至于誊写之职例,委制房中书一二人,臣等虽时常戒饬,而经厯太多,耳目太广,岂能保无漏泄?内阁文书,多系机密,凡事闗得失利病,职在辅导,不敢阿顺缄黙,未免有所陈奏,缘臣等不习楷书,字画钝拙,恐不能一一自写,除事理重大者,自行书写封进,其馀仍乞容中书代写,臣等亦当申严戒饬,勿致漏泄,若有谘议,仍乞照祖宗故事,或召臣等面谕,或亲赐御批数字封下,或遣太监密传圣意,使有所尊奉,庻情得通达,事无漏泄,实为便益。 |
34  |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曰:洪武中革,去中书省分任五府九卿衙门,中外章奏,皆上彻御覧,每㫁大事决大疑,臣下惟面奏取㫖有所可否,则命翰林儒臣折𠂻古今而后行之,故洪武时批答皆御前传㫖,当笔。永乐洪熙二朝,每召内阁造膝密议,人不得与闻,虽倚毗之意甚专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也。至宣徳时,始令内阁杨士奇辈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等,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㫖,中易红书批出,及遇大事,犹命大臣面议,议旣定,传㫖处分,不待批答,自后始专命内阁条㫖,然中每依违,或径由中出,及天顺复辟,每事与内阁面议,然后批行。𢎞治末年,总揽乾纲,内阁条㫖,多孝庙御书,事渉重大,至厪宣问,几复国初之旧,今之建议者,徒知批答当依内阁所条,而不知有面议,传㫖故事,或误以条为调,谓调和之义也,审尔,则是漫无可否,以聴上裁,惟恐见忤矣,岂所望于以道事君者哉?王世贞笔记曰:内阁臣职在司内,外制而已,未有所谓调㫖也。自宣徳中,大学士、二杨公与尚书蹇夏始有调㫖之说,而二杨复以位尊恶烦,特奏以少詹事兼讲读学士,王直、王英专知诰勅,然内阁实总之。后直英出理部事,以侍讲学士陈循、马愉、侍讲曹鼐代之,寻革,并入内阁。𢎞治甲寅,复奏以学士李东阳兼礼部右侍郎,掌诰勅,说者以为李公入阁地也。李入阁,太常卿程敏政代沿至吏部侍郎,温仁和以忧归,而大学士张桂等密疏不宜设,自是遂罢。 |
35  | 又异典述曰:「中书陈龙正特阐揆职疏,谓本朝不设宰相,然今之辅臣上效启沃,下倡寅㳟职,无不统世庙寳。训云:此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古人每言如某者宰相才也。夫明相职,然后可辨,相才相职,云何居恒则位置六卿?有事则谋定大将是也。顷者辅臣常数人不为不盛,然未闻有以捜访异才足民裕,国安内攘,外为己任,而分至尊之忧者,岂真无心报主,退然甘让古名,臣亦多谓票拟之外,无他司习惯而安耳。臣愚以为今后凡遇卿贰,专阃员缺㑹推既上,宜各以保举之事责之,俾得各出目力,各吐赤心,并其平日胸中所识,不拘大小文武,山林隐逸,但系真才,悉令分别,行能堪任何事,堪举何职,随时开奏?嵗月之间,总计其所荐孰当,所当孰多?多称职则某辅知人少称职,则某辅不逮,将得人而兵戢冦弭,即某辅功将非才,而兵骄冦炽即某辅咎宋儒,程頥言天下治乱,责在宰相,而张孚敬疏谓今之内阁宰相职也,宣流徳化必始自内阁,谓此也。或曰本朝权归六部,遴拟文官吏部事,推举将帅兵部事,孰敢冒侵官之嫌?不知拟推文武,原出铨枢,但所推当,则宜入告尔,后允而行之不当,则宜入告尔。后驳而更之,惟夙昔注心临时,始能辨其当否,设铨枢所推终谬,虽辅臣自举所知可也,更议铨枢亦可也,至自举之,更议之而必无不当,则非古人之论。相所云一心正两目明者,孰能堪其任哉? |
36  | 孙承泽《春明梦馀録》曰:阁员初无定额。洪武初,呉伯宗以武英殿大学士复为翰林院检讨。永乐初,王文忠以庻吉士入翰林。未几,召同王直入内阁书机宜奏疏。五年,升修撰。十四年,进侍讲入阁,在先授官在后,嗣后始以翰林院衔直文渊阁,然惟胡文穆靖、彭文宪时商文毅辂,修撰杨文敏荣编修。其他黄文简,淮以中书舍人杨文贞,士奇以齐王府审理副、陈汝静、敬宗张子玉英以乡举金文靖,㓜孜以给事中、胡若思俨以桐城知县俞纲以审理权,谨以光禄署丞徐武功,有贞以都御史,李文达贤以主事,王毅愍文、薛文清瑄以御史,髙文义榖以中书舍人刘宇、曹元以知县,袁荣襄,宗皋以长史,杨文襄,一清以总督张文忠、孚敬、方献夫桂蕚二文襄,霍文敏韬以主事,席文襄以户侍许文简,讃以吏书,夏文愍言以给事中,皆不由馆选,自兹㑹推内阁冡宰,掌院必列名。至崇祯朝,遂定为故事,每次枚卜,必内外兼推。 |
37  | 又曰:初设内阁杨文贞,士奇厯二十三年,官止五品,后加至少师,止兼兵部尚书、华盖殿三官。时蹇忠定义,以少师为冡宰,朝廷不欲文贞班居其上,以存冡宰之体也。陈芳洲循虽兼五官,亦止户部尚书。后李文逹贤、彭文献,时商文毅、辂相继领吏部尚书,自后遂为首辅。故事,其以他官兼大学士者,如杨士奇以礼侍兼华盖,金糿孜以户侍兼武英,陈山以户侍兼谨身,张瑛以礼侍兼华盖,黄淮以通政使兼武英,杨荣以太常卿兼文渊,徐有贞以武功伯兼华盖,殿阁大学士自相兼者,如陈循。以华盖兼文渊髙榖,王文以谨身兼东阁,胡广、杨荣,金㓜孜以文渊兼翰林院学士。其内阁诸殿次第,自正统间始定其兼衔次第,自天顺间始定。然或以所兼保傅为等级,或以部分为先后。如杨荣以太子少傅,谨身位少保。黄淮武英下,陈山无兼官以谨身位。少保。黄淮太子少保,金㓜孜武英下,少保黄淮,太子少保金㓜孜以户部尚书位少傅,兵部杨士奇下金㓜孜,又以户部杨溥无兼官,以礼部位工部杨荣下,王文以少保吏部位戸部,陈循工部髙,榖少保太子太傅下。皆取所兼保傅为次序也。张瑛以礼部华盖殿位戸部,谨身陈山下。此则以部分为次序也。 |
38  | 又曰:文渊阁未有言掌者,徐有贞以武功伯领之,遂改为掌文渊阁。王世贞讥之,以谓文渊阁不可掌也。吏部左侍郎李贤为本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文渊阁事,则又不止武功也。又考觧缙入阁,居「七人之首,其系衔亦曰「掌文渊阁事」,则又不始于武功也。 |
39  | 又曰:「旧制红本到阁,首辅票拟。馀唯诺而已。崇祯中,御史倪元珙请分票,其后本下,即令中书分之。首辅之权虽稍分,然水火之端启,而中书之弊种种矣。 |
40  | 又曰: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与其事,如髙拱之兼掌吏部,赵贞吉之兼掌都察院,孙承宗之兼掌兵部,俱出而启事,入而调㫖,然惟髙为首相,二公皆非也,事寄虽重,犹判然两署,独天顺间,命徐有贞考察方面,嘉靖间,命李本分别尚书,至大小九卿去留,张璁奉勅肃清百僚、韩广分别逆党,则政自阁出矣,然张权掌都察院事,李因冡宰,李黙得罪去,亦未可全谓之政出于阁也。政出于阁者,前则徐武,功后则韩蒲州。又曰内阁出为六卿者,皆不带阁衔,即出将,如杨一清,自家起改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督三边,奉诏出閲九边如翟銮,亦改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惟华盖,大学士张瑛以原官掌南京吏部,然诎之也。文渊阁大学士孙承宗,则亦以原官督理辽蓟津,登军务,自边累官至少师、中极殿,则出将入相者,本朝惟中山、髙阳二公而已,然中山带相衔,而实不与机务,则又似髙阳独也。 |
41  | 又曰:「旧制,辅臣在直,辰入申出,率以为常。崇祯壬申后,必二鼓始出,及乙亥后,遂至四鼓始出。间有彻夜者,周宜兴至始议轮一人宿精微科,候传票精微科九间,在午门外西庑。其南,兵科直房也。所属有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掌奉㫖书写书籍、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掌奉㫖篆写册寳、图书、册页,内阁诰勅房。中书舍人掌书办文官诰勅、翻译勅书并外国文书揭帖、兵部纪功勘合底簿、制、勅房,中书舍人掌书办、制勅、诏书、诰命、册表、寳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一应机宻文书,各王府勅符、底簿,俱无定员。 |
42  | 成祖永乐初,选翰林文学之臣典机务,诏䇿、制诰皆属之,而誊副、缮正皆中书舍人,分直入办事,竣輙出。宣宗宣徳初,始选能书者处于阁之西小房,谓之西制勅房,诸学士则居阁之东五楹,専管诰勅,具稿付中书缮进,谓之东诰勅房,而带知制诰衘,则惟阁老与诸学士而已,中书等官不敢僭也。英宗正统后,学士不能视诰勅,悉委于中书序班译字等官。世宗嘉靖二十年,选各部主事、大理寺评事,带原衘直诰勅、制勅两房。四十四年两房员缺,令吏部考选举人为中书舍人,其直文、华、武、英两殿供御笔札者,初为内官职,继以中书分直后,亦专举能书者,不必由部选。自甲科、监生、生儒、布衣能书者,俱可为之,若兼官至九列,其在科目者,则出而为卿佐,以艺选者不过加服俸而已。惟武世二庙稍有逾等,至穆宗而始复为限量,其至尚书者三人:礼部张骏,工部周惠畴、张文宪至侍郎者三人。礼部张电、工部谈相、王槐,文宪官尚书时,大学士李本为侍郎,然供事如初。徐学谟识馀録》曰:两房,中书迁转至嘉靖初年,始由阁下题请。中书周令者,温州人,尝言成化年间授职。彼时中书与阁下如同僚,然投刺俱平交,盖宣徳以前本一堂相处,今云西房,即文渊阁也。阁臣居中,中书居东西两房,各办其事,已撤内库,十间以西,五间居阁下,谓之文渊阁。以东五间藏书籍,而东房中书亦迁居之。故今以阁下称中堂,而东西非房矣,犹称两房者,沿旧名也。凡阁下到任,尚之两房答揖,若六部之于各司无是体矣。门下省。 |
43  | 宋南渡后,不置门下省。 |
44  | 辽南面设门下省,有侍中常侍、散骑常侍、给事中、门下侍郎等官。 |
45  | 所属起居舍人院、左諌院、符寳司。通事舍人院有通事舍人、东上閤门司,有东上閤门使、副使西上閤门司有西上閤门使副使、东头承奉班有东头承奉官,西头承奉班有西头承奉官,通进司有左通进,右通进。登闻鼓院有登闻鼓使匦院有知匦院,使诰院有诰院、给事。 |
46  | 金门下省 |
47  | 等,谨按金史百官志,太宗天㑹四年,有三省之制,海陵正隆元年罢门下省。是其初置之而旋罢也。 |
48  | 元门下省。 |
49  | 等谨按元史髙鸣传,世祖至元七年,议立三省,鸣为侍御史,上封事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臣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不如一省便。帝深然之,议遂罢。而董文忠传云:至元时,礼部尚书谢昌元请立门下省,封驳制勅以絶中书,风晓近习奏请之弊,帝鋭意欲行之,诏廷臣杂议。三日,奏以文忠为侍中及其属数十人。今考百官志,无门下省,殆亦甫设而旋罢者耶? |
50  | 明不设门下省。 |
51  | 等,谨按马端临考门下省,后附以侍中、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拾遗、补阙、典仪、城门郎、符寳郎、𢎞文馆等官,葢皆以类而及也。以今考之,明既不设门下省矣,若侍中、侍郎、散骑常侍,则金、元明俱所不设,典仪则应并入鸿胪寺,城门郎则应并入留守司。𢎞文馆则应并入𢎞文院,故以给事中谏院」。起居符寳郎载于门下省后。 |
52  | 给事中 |
53  | 辽给事中属门下省,金给事中为内侍,寄禄官属宣徽院,元给事中为修起居注之职。明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职,各科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洪武二十四年定,凡制勅定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叅署付部,驳正其违误。吏科:凡吏科引选,则掌科,同至御前请㫖外,官领文凭,皆先付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拾遗纠其不职者。户科监光禄寺,嵗入金榖甲字等十库钱钞杂物,与各科兼涖之,皆三月而代。内外有陈乞田土,隐占侵夺者,纠之。礼科,监订礼部仪制,凡大臣曾经纠劾削夺,有玷士论者纪录之,以核赠諡之典。兵科凡武臣贴黄诰勅,本科一人监,视其引选画凭之制,如吏科、刑科,毎嵗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数,嵗终类上,一嵗蔽狱之数,閲十日一上实在罪囚之数,皆凭法司移报而奏御焉。工科閲,试军器局同御史巡视节慎库,与各科稽查寳源局,而主徳阙违、朝政得失,百官贤佞各科或单疏专达,或公疏连署奏闻,事虽分隶六科,其重大者各科皆得通奏,但事属某科,则列某科为首。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㫖,凡题奏,日附科籍,五日一送内阁偹编,纂其诸司奉㫖,处分事目,五日一注销核稽缓,内官传㫖必覆奏,复得㫖而后行。朝㕘门籍,六科流掌之。登闻鼓楼日一人,与锦衣衞官轮直监涖受牒,则具题本封上。遇决囚,有投牒讼寃者,则判停刑请㫖。凡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廷鞫,六掌科人皆预焉。 |
54  | 太祖甲辰嵗,统设给事中后,数更其秩。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始分为六科,科二人,以年长者一人掌印。九年,定给事中十人。十年,属承勅监。十二年,改属通政司。十三年,置谏院左、右司谏各一人,左、右正言各二人。十五年,又置谏议大夫,寻皆罢。二十二年,改给事中为源士,增至八十一人。未几,复为给事中。二十四年,更定科员。建文时,革左、右给事中,増设拾遗、补阙,成祖初,革拾遗、补阙,仍置左右给事中,寻改六科置于午门外直房涖事。都北京后,南京亦设六科给事中各一人。宣徳八年,增户科给事中一人,专理黄册。神宗万厯九年,裁兵科五人,户、刑二科各四人,礼科二人。十一年,复设户、兵、刑三科各二人,礼科一人。 |
55  | 给事中夏言请考选六科疏,曰:「六科额设都左、右给事中,给事共五十八人,中间事有繁简,故官有增损。然以司谏诤偹献纳,则六科之职均也。祖宗以来,额员俱备,后来乃有不尽补者,然遇都左右给事中缺五人以上,则必奏请升补,各科给事缺十五六人以上,则必奏请选补。永著为例,在先朝五十八人,一时补足,当时侈为美谈,葢増置谏垣,自是盛代之事。今六科在任止二十一人,不及额数之半,除都左右给事中之外,惟给事中四人而已,供事趋走,日不暇给,欲求优㳺侍从,以尽文墨,论思之长,从容退食,以致寅恭谋议之实,不可得矣。考之祖宗旧规,凡给事中有缺,止于进士年三十以上者,考选奏补,𢎞治间,始以行人博士兼选。正徳间,始以在外推官知县照御史例选补正徳末年,大臣畏忌,新进敢言,乃尽废进士考选之例,陛下登极之诏,依旧例,给事中有缺于进士考选、奏补御史有缺进士,与行取人员相兼考选,然应诏一行而旋复寝,吏部亦尝奏请大臣阴行格阻,徃徃以未尝经厯世故藉口,是不过欲得脂韦媕婀爱身固禄之流,取其不为已害而已。司马光曰: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今当用光言,以为取人之则,将现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厯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幷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查照旧规及见行事例具奏,从公考选。 |
56  | 吏科都给事中锺羽正科中事宜疏曰:吏科之不振甚矣!辞受取予,士人之大节也,文选以当铨扄,戸诚重之矣!吏科即不闗黜陟,而是非之权在焉,交通逢迎,坦然不忌,请一如文选,杜门、谢客可也。饮食徴逐经明禁者屡矣,近出差者以此得罪,圣朝寛大,原非以醉饱之过绳人要之,非正务也,请一切谢絶息、交省费可也。大臣之去留,一惟宸断,而恒置疏,保留保留,非謏也而有时乎?为謏继。自今如岳正、李贤之被诬,刘健、谢迁之被逐不妨,偶议留之,非是罢保留之举可也。人材遗佚,诚为可惜,乃无故发端而突为荐扬之举,荐扬非私也,而有时乎?为私。继自今惟梦卜之求,拊髀之叹,奉㫖公举者举之,非是杜荐举之端可也。至科中,内外之转,原非选择,而一升之后,低昻顿隔,内者不数年而卿貮,外者栖迟藩臬,或至数十年,鞅掌浮沉,请循内迁之典,两司之卓荦者,时时入为京卿,而为卿寺者,亦使回翔南北少迟,其转使内外久速畧相等可也。升转之途,本缘资俸而少,有更变则訾议丛生,有将转而告疾,先期而给假者。请自今掌印者,非有真疾不许告病,即告吏部于覆本中径云:以今资俸,合是某官回日不问接补,何科升时,止照今时之次,使其真病,何暇计官?使或假托,不堕其术,以杜侥幸而安义命可也?是皆科中事体之当议者。臣又闻衙门先进曰:吏科失职掌者二:其一,堂上赴官科画本,此累朝旧例也。各科能守之,即各部亦不以为屈,而吏科独废。其一,大选事完科,臣与部堂比肩而受赐,此自来旧礼也。兵科能守之,兵部亦不以为亢,而吏科独下坐二者,宜复其旧可也。 |
57  | 春明梦馀録》曰:昔言官察官截然二项,如宋时亦尚如此。监察御史初亦言事,后惟察事至谏院,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此专为拾遗、补阙之官,凡奏疏渉弹击,上即戒谕而不纳。故唐、宋言官奏疏,绰有可观,后世有纠劾而鲜规正,葢以言官察官浑之为一也。 |
58  | 又曰:「洪武十七年九月,给事中张文辅言: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一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帝谕廷臣曰:「朕日总万几,岂能一一周徧,茍政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卿等能悉心封驳,则庻事自无不当此稽查号件封驳奏章之例也」。正统中,给事中张固言:「六科都左、右给事中员缺,乞选各科年深者以次升补」。英宗曰:「给事中乃近侍之官,凡政令得失,军民休戚、百官邪慝,举得言之。况都左右给事中为之领袖,非识达大体者不可畀也,顾乃欲循资而用之,不亦舛乎?此都科不循资俸之例也」。𢎞治六年,谕凡百官考满,如有不公,许其伸理。其科道官必待吏部考察,后有失当,方许指名纠劾。此计后拾遗之例也。崇祯二年,谕六科:「迩来戎马倥偬,机务烦剧,明㫖非不森严,奉行尚多迟慢。欲令计时集事,法当委任责成。尔等表里六曹旧有注销之规,各委给事中一人查理。六曹应行事务勒限奏报,少有违玩,立付白简定行责治。尔等玩忽不遵,或议论纷嚣,掣肘误事,一并究处。此六科注销之例也。 |
59  | 顾炎武《日知録》曰: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㫖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㕘,六部之官,无敢抗科㕘而自行者,故给事中之品卑,而权特重,万厯之时,九重渊黙,泰昌以后,国论纷纭,而维持禁止,往往頼抄㕘之力,今人所不知矣。 |
60  | 谏院 |
61  | 辽左谏院有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属门下省,有右谏院、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属中书省。金谏院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官。 |
62  | 金史髙汝砺传》曰:承安二年,汝砺为左谏议大夫,时遇奏事,台臣亦令回避,汝砺乃上言:国家置谏臣以备侍从,葢欲周知时政以叅得失,非徒使排行就列而已。故唐制,凡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閤,必遣谏官随之,俾预闻政事,兾其有所开说。今省台以下,遇朝奏事,则一切回避,与诸侍衞之臣旅进旅退,殿廷论事,初莫得闻,及其已行,又不详其始末,遂事而谏,斯亦难矣。若曰非材,择人可也,岂可置之言责而疏逺若此?乞自今以徃,有司奏事,谏官得以预闻,庻望少补」。从之。 |
63  | 元不设谏院。 |
64  |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置谏院,左、右司谏各一人,左、右正言各二人。十五年又置谏议大夫,以兵部尚书唐铎为之。寻皆罢。 |
65  | 春《明梦馀録》曰:唐制,谏官随宰相入閤,此最得为政之要,至明革中书省,乃并谏官裁之,惟设六科,以掌封驳。宣徳中,廷臣请设谏官,不允,于是谏无专职,此为缺典。 |
66  | 起居院。 |
67  | 辽起居舍人院有起居舍人、知起居注,起居郎属门下省。 |
68  | 金记注院。修起居注,掌记言动。章宗明昌元年,诏毋令谏官兼,或以左右衞将军兼。宣宗贞佑三年,以左、右司首领官兼为定制,左右司属尚书省。 |
69  | 大定十二年十一月,世宗屏侍臣与宰臣议事,记注官亦退,帝曰:史官记人君善恶,朕之言动及与卿等所议,皆当与知,其于纪録,毋或有隐,可以朕意谕之」。《金史石琚传曰:修起居注伊喇杰上书,言朝奏屏人议事,史官亦不与闻,无由记录。帝以问右丞相石琚等,琚对曰:「古者史官天子言动必书,以儆戒人君,庻几有畏也。周成王剪桐叶为圭戏封叔虞,史佚曰:天子不可戏言,言则史书之。以此知人君言动,史官皆得记録,不可避也。帝曰:「朕观贞观政要唐太宗与臣下议论始议如何,后竟如何?此正史臣在侧记而书之耳。若恐泄漏机事,则择慎密者任之」。朝奏屏人议事,记注官不避自此始矣。完顔守贞传曰:守贞为右谏议大夫时,与修起居注张暐奏言:唐中书门下入閤,谏官随之,欲其预闻,有所开说。又起居郎、起居舍人,毎皇帝视朝,左右对立,有命则临堦俯聼,退而书之,以为起居注。自来左司上殿谏官修起居注不避,或侍从官除授及议便遣,始令避之。比来一例令臣等回避,及香閤奏陈言文字,亦不令臣等侍立。则凡有圣训及所议政事,臣等无缘得知,何所记録,何所开说,似非本设官之义,乞仍旧制」。从之。 |
70  | 元起居注掌随朝省、台、院诸司凡奏闻之事,悉记録之。世祖至元六年,置起居注、左右补阙。 |
71  | 先是,中书省臣言:「前代朝廷必有起居注,故善政嘉谟,不致遗失。即以和尔果斯图古勒充翰林待制兼起居注。至是年,始置左右补阙。其后十五年,改升给事中兼修起居注,左右补阙,改为左右侍仪奉御兼修起居注。仁宗延佑时,定置给事中兼修起居注二人,左右侍仪奉御、同修起居注各一人。《元史本纪》曰:英宗至治二年十一月,御史李端言:「朝廷虽设起居注所録,皆臣下闻奏事目,上之言动,宜悉书之,以付史馆」。从之。 |
72  | 明初,置起居注,虽设官而无定员。洪武九年定起居注二人,后革。十四年复置,寻罢。万厯间,命翰林官兼摄之,已复罢。 |
73  | 国朝典彚曰:洪武五年,以儒士杨训文为起居注,谕之曰:起居之职,非专事纪録而已,要在输忠纳诲,致主于无过之地,而后为尽职也」。寻礼部尚书陶凯言:「汉、唐、宋皆有㑹要,纪载时政,以资稽考。今起居注记言记事及奏事簿籍、记载时政,可以法当时训后世者,宜依㑹要编类成书,使议事者有所稽考」。从之。 |
74  | 春明《梦馀録》曰:万厯初,大学士张居正请复修史职,讲官日轮一人,记注起居。 |
75  | 符寳司。 |
76  | 辽符寳司有符寳郎,属门下省。 |
77  | 金符寳郎,掌御寳及金银等碑,属殿前都㸃检司。元典》瑞院掌寳玺金银符牌。有院使四人,同知、佥院、同佥院、判经厯、都事各二人,照磨兼管勾承发架阁库一人。 |
78  | 世祖中统元年,始置符寳郎二人,至元十六年,立符寳局。十八年,改典瑞监。二十年,省卿二人。二十九年,仍置监卿二人。成宗大徳十一年,升典瑞院定置官如前。 |
79  | 《元史本纪》曰:成宗大徳十一年十二月,时武宗已即位,中书省臣言:「旧制金虎符及金银符,典瑞院掌之,给则由中书,事已则复归典瑞院。今出入多不由中书,下至商人结托,近侍奏请,以致泛滥出而无归。请自后除官及奉使应给者,非由中书勿给」。从之。 |
80  | 明尚寳司掌寳玺、符牌、印章,而辨其所用。有卿一人,少卿一人、司丞一人,后增至三人。 |
81  | 太祖初设符玺郎,呉元年,改尚寳司,以侍从、儒臣勲衞领之,非有才能,不得调勲,卫大臣子弟,奉㫖乃得补丞,其后多以恩荫寄禄,无常员都北京后,南京亦设尚寳司卿一人。 |
82  | 中书省 |
83  | 宋度宗咸淳九年三月,置机速房于中书省。时襄城旣失,贾似道复上书言:「事势如此,非臣下驰驱,聨络气势,将有大可虑者」。帝曰:「师相岂可一日离左右」。乃建机速房,以革枢密院漏泄兵事,稽迟边报之弊。 |
84  | 辽南面中书省有中书令、大丞相、左右丞相、知中书省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叅知政事。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太祖置官。世宗天禄四年建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三年,改中书省定,置官如前。又有堂后官主事、守当官令史。 |
85  | 所属中书舍人院,有中书舍人,右谏院有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 |
86  | 金中书省 |
87  | 等。谨按《百官志》,熙宗颁新官制,大率循宋、辽之旧,海陵正隆元年罢中书省,是其初固常有之也。元中书省有中书令一人。 |
88  | 太宗以相臣为之,世祖以皇太子兼之。至元十年,立皇太子行中书令大徳十一年,武宗已即位,以皇太子,领中书令。延佑三年,复以皇太子行中书令,置属,监印二人。 |
89  | 《辍耕録》曰:国朝故事,正六品以下官,中书奉勅署牒以命之,牒具中书官位最重者令也。署牒者,自丞相以下,而不敢以烦令,惟皇太子立,必带中书令、枢密使。皇太子既受册,即中书上日独署一牒。明日,省臣以其名闻天子,即以宣拜超授五品官,其人非素亲近、有誉望,取信于羣臣不得也。右丞相、左丞相居令之次,令阙则总省事,左右各一人。国初,职名未创,太宗始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世祖中统元年,置丞相一人。二年,复置右、左丞相各二人。至元二年,增置丞相五人。七年,立尚书省,置丞相二人。八年,罢尚书省,乃置丞相二人。二十四年,复立尚书省,其中书省丞相二人如故。二十八年,再罢尚书,专任一相。武宗至大二年,复置尚书省,丞相二人、中书丞相二人。四年,尚书省仍归中书,丞相凡二人,自后因之不易。文宗至顺元年,专任右相,其一或置或不置。顺帝元统三年七月,中书省奏请自今不置右丞相,十月,命巴延长台司诏天下。至元五年十月,加右丞相巴延为大丞相。六年十月,命托克托为右丞相,复置左丞相。至正十三年六月,命皇太子领中书令,如旧制。二十七年八月,以太尉特哩特穆尔为添设左丞相。 |
90  | 元史顺帝纪曰:「至元四年,安图言:比者省官员数,平章、左丞各一人,今丞相五人,素无此例。臣等议设二丞相,臣等䝉古人三人,惟陛下所命。诏以安图为长史,天泽次之,其馀䝉古汉人叅用,勿令员数过多。 |
91  | 《续𢎞简録》曰:文宗至顺元年,以雅克特穆尔有功,欲独相,以尊异之,谕省臣曰:「昔世祖尝以宰相一人总庻务,故政治出于一。今雅克特穆尔为右丞相,左丞相其勿复置」。 |
92  | 平章政事掌机务貮丞相官四人。 |
93  | 中统元年,置平章二人。二年,增置四人。至元七年,置尚书省,设尚书平章二人。八年,尚书并入中书,平章复设三人。二十三年,诏清冗职,平章汰为二人。二十四年,复尚书省,中书、尚书两省平章各二人。二十八年,罢尚书省,増中书平章为五人,而一人为商议省事。三十年,又増为六人。元贞元年,改商议省事为平章军国重事。至大二年,再立尚书省,平章三人,中书五人。四年,罢尚书省归中书,平章仍五年。至顺元年,定置四人,自后因之。至正七年,置议事平章四人。二十七年八月,以枢密知院曼济为添设第三平章右丞,左丞、副宰相号左、右辖,各一人。 |
94  | 中统二年置,三年,增为四人。至元七年,立尚书省,中书右丞仍四人。八年,尚书并入中书省,左、右丞各一人。二十三年,汰冗职,右左丞如故。二十四年,复立尚书省,右、左丞各一,而中书缺员。二十八年,复罢尚书省。三十年,设右丞二人,而一人为商议省事。至大二年,复立尚书省右、左丞二人,中书右、左丞五人。四年,罢尚书右、左丞,中书右、左丞止设四人。至顺元年,定置右、左丞各一人。至正十二年二月,以嘉鲁为添设左丞。八月,以哈玛尔为添设右丞。十四年九月,以吕思诚为添设左丞。 |
95  | 叅政、副宰相,其职亚于右、左丞官二人。中统元年,始置叅政一人。二年,增为二人。至元七年,立尚书省,叅政三人。八年,尚书并入中书,叅政二人。二十三年,汰冗职,叅政二人如故。二十四年,复立尚书省,叅政二人,中书叅政二人。二十八年,罢尚书省叅政。至大二年,复置尚书省叅政二人,中书叅政二人。四年,并尚书省入中书省,叅政三人。至顺元年,定叅政为二人。至正十二年三月,以乌兰哈达为添设叅知政事。七月,又以秉彛为添设叅政,叅议中书省事,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其治曰叅议府。 |
96  | 中统元年,始置一人,至元二十二年,累増至六人,大徳元年,止置四人,后遂为定额。 |
97  | 《续𢎞简録》载:世祖至元五年,诏许衡等考定官制,并集公卿议,省院台行移之体,衡曰:「中书佐天子总国政院,台宜具呈」。时商挺在枢密,髙鸣在台,皆不乐,欲定为咨禀,因大言以动之曰:「台院皆宗亲大臣,若一忤,祸且不测」。衡曰:「吾论国制耳,何与于人相质于帝前?」帝曰:「朕意亦与衡合」,其制遂定。至大元年,诏曰:「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朕即位以来,励精求治,爰立辅相,以总中书,期年于兹,大效未著,今特命塔斯布哈为右丞相,奇塔特布济克为左丞相,统百官平,庻政便者举行弊者革去大小机务,并聼中书省区处,诸王贵戚不得阻挠,近侍官属及内外诸司事,不由中书,议者,毋隔越奏闻」。寻省臣言铨选钱榖他司,乞毋干预,帝曰:「已降制书,令诸人勿干中书之政,他日或有乗朕遗忘,持内降文记及传㫖至中书者,其执之以来,朕将加罪」。至顺元年,勅累朝宫分官属,并由中书拟奏。 |
98  | 胡粹中曰:中书政本元旣有中书令矣,复立左右丞相,则丞相特中书令之佐职耳。旣以令为虚设,左、右丞相为正宰相而复设平章政事,则又以平章为宰相贰矣。然平章政事非宰相而何名之不正,莫此为甚。至其末流丞相而遥授焉,则冗滥极矣。 |
99  | 所属有左右司郎中各二人,员外郎各二人,都事各二人。中统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两司,各司所掌吏礼房之科有九,知除房之科有五,户杂房之科有七,科粮房之科有六、银钞房之科有二,应办房之科有二,右司所掌兵房之科有五,刑房之科有六。工房之科有六 |
100  | 又有断事官,掌刑政之属。国初,尝以相臣任之,其名甚重,其员数增损不常,其人则皆御位下及中宫、东宫、诸王各投下集赛台等人为之,共置四十一人,首领官,经厯、知事各一人。又有检校官,掌检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牍稽失之事。官设四人。大徳元年,置照磨,掌磨勘左右司钱榖、出纳营膳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中统元年,置二人。至元八年,省为一人管勾,掌出纳四方文移、缄縢启拆之事,邮递之程期,曹属之承受兼主之。中统元年置二人,至元三年,定为一人。架阁库管勾,掌庋藏省府籍帐案牍,凡备稽考之文,即掌故之任。至元三年置三人,其后増至员数不一。至顺初,定为二人:䝉古架阁库管勾一人,回回架阁库管勾一人。又有客省使。 |
101  | 赵天麟论都省职掌曰:「臣闻车舆之枢要在于管辖,衣裳之提纲,系于要领,要领不可以兼袵袂之资,管辖不可以兼衡辕之用。窃见中书内省,密迩皇宫,今也汴梁以北,北京以南,西界长安,东穷辽海,厘毫细务,靡不相烦,升斗微官,亦来取决,岂非管辖兼辕衡之用,要领兼袵袂之资乎?伏望载崇都省,申以大名,谏院隶焉,六部隶焉,随朝九品以上,亦阶隶焉,选才徳无玷,地望极清者为中书令。其丞相、平章、丞辖、叅政,以至府之叅议院之谏官,暨印官都事之司,咸冠以左右之号。凡都省移文于行省,以咨付付之行省,移文于都省,以咨呈呈之。凡都省事闗,行省行省,一切合禀事务,咨呈于都省、都省,判送六部,拟而呈之,转资行省以行。凡随朝九品以上,及外路受宣命,以上官都省注之。如此,则寄任益崇,政事益简矣。 |
102  | 《续𢎞简録》载:世祖至元五年十月,衞辉路总管陈佑上书言:「中书政本,责成之任宜专。伏见频年以来,建官分职,可谓备矣,曰中书:曰御史,曰枢密、曰制国用、曰左右部夫,承命宣制、奉行文书、铨叙流品,编齐户口,均赋役、平讼狱,此左右部之责也。通漕运,谨出纳,充府库,实仓廪,百姓富饶,此制国用之职也。备军政,严武衞,辟疆塲,肃号令,谨先事之防,消未形之患,士马精强,敌人畏服,此枢密之任也。若夫屏贵近,退奸邪,强公室,杜私门,纠劾非违,肃清朝野,非御史不能也。总百揆,平万几,求贤审官,献可替否,内亲同姓,外抚四夷,绥之以利,镇之以静,立经国之逺图,建长世之大业,孜孜奉国,知无不为,以作新太平之化,非中书不可也,葢中书、腹心之寄,御史耳目之司,非中书无以尊上,非御史无以肃下。臣请诸路军民钱榖之官,宜委中书迁转,其赏罚黜陟一聼于中书,其善恶能否一审于御史,如此,则官有定名之实法,有画一之规矣。明中书省,有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叅知政事,以统领衆职。 |
103  | 先是,太祖甲辰正月,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右左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右左丞相。其后九年,汰平章政事,叅知政事。十三年正月,遂罢中书省。 |
104  | 所属有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检校、照磨、管勾,叅议府叅议、叅军、断事官、断事、经厯、知事、都镇抚司、都镇抚、考功所考功郎。春明梦馀録》曰:唐、宋设官,并置三省、三省,皆宰相也。一曰中书省,二曰门下省,三曰尚书省。凡朝廷有大政令,则由门下省奏上,发中书省看详,仍发门下省下尚书省施行。故尚书拜相,则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是也。当时政体互相钤辖,事权常分使门下尚书二省,坚持官守,不相阿纵,则宰相之权初亦甚轻。但看详由于中书,则主张庶事皆由其手,其权安得不日渐隆重哉?故唐、宋时,即有宰相如元载、卢杞、秦桧、贾似道者,葢由此也。近时各部之事,皆聼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有员缺,亦送揭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 |
105  | 中书科。 |
106  | 等,谨按马端临考,中书省内有中书舍人,宋史职官志据之,而庆元以后无可考者。辽有中书舍人院属中书省,金不设中书舍人。元有直省舍人,属中书省。若中书科之名,始见于明永乐时,葢自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后特设此署,与内阁所属制诰东西房诸中书舍人,职有攸分,故改马端临考。中书舍人旧目为中书科,仍附中书省。后明中书科舍人、掌书写、诰勅、制诏、银册、铁劵等事官二十人。 |
107  | 凡草请诸翰林,寳请诸内府左劵及勘籍,归诸古今通集库诰勅勘,合籍初用二十八宿,后用急就章为号,诰勅之号曰仁义礼,智公、侯、伯、藩王一品、二品用之,曰十二支、曰文行忠信,文官三品以下用之,曰千字,文武官续诰用之,皆以千号为满,满则复始。王府及驸马都尉不编号,土官以文武类编,凡大朝㑹则侍班。东宫令节,朝贺,则导驾侍班于文华殿,册封宗室则充副使。大祀、南郊则随驾而供事,员无正貮,印用年深者掌之。 |
108  | 洪武七年,初设直省舍人十人,隶中书省。九年为中书舍人。十年,与给事中皆隶承勅监。建文中,革中书舍人改为侍书,入文翰馆隶翰林院。成祖复旧制。寻设中书科署于午门外,定额二十人。邱浚《大学衍义》补曰:唐武徳二年,改内史舍人为中书舍人,此中书舍人设官之始,然是官也,故隶于中书省,故以中书舍人为名。我朝罢中书省,尚仍其旧,名名虽同而实则异也。盖前代之中书,与翰林学士分掌内外制诰,以为两制,盖属文之官也。我朝之中书舍人,则专以书写为职耳。书者六艺之一,汉人谓之小学,以试学童为吏者也。夫人能之无庸,设官设之始。自今日,盖以玉言所系之重,前代乃属笔于吏胥,殊无慎重之意。祖宗以此设官,盖有深意,必得素通儒术,深明六书之义,心正笔端,如栁公权所云者居之,庻不汗王言耳。茍粗识偏傍,而学术无素者,尚不足以当此,况又粗率侧媚,而流品非清者哉? |
109  | 等,谨按明史职官志:中书舍人内附有洪武九年置,承勅监,设令一人、丞二人。十年,改令、丞为承勅郎设二人,给事中、中书舍人咸隶焉。后罢司文监,设令一人、丞二人。十年,罢考功监,设令一人,丞二人。十八年罢,皆叅掌,给授诰勅之事,地属清切。职同中书,附载于此。 |
110  | 行中书省 |
111  | 等,谨按马端临考,有行台省在尚书省门吏部之前,盖魏、晋以来,多兼令、仆,故行台列于尚书,宋、辽不置,无论已金,以尚书省为宰相,间设行台,其制近古,季世权宜,乃立行部、行院,元则大政总于中书,尚书偶设,即罢行省。皆䝉中书之号,复有行枢密院行御史台,明因设有督抚、布政使之官,因时建置,职任悬殊,不能混为一职。今以行中书省附于中书之末行,尚书六部附于尚书之末,行院附于枢密院,行台、督抚附于御史台,分省分院亦各附载。如此。变通旧例,𣲖别支分,各从其类,则近代之沿革损益庻秩然有条而不紊。云元行中书省掌国庻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毎省丞相一人,平章二人,右丞、左丞各一人,叅知政事二人。 |
112  |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衘。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至元二十四年,改行尚书省,寻复如旧。至大二年,又改行尚书省。四年,复如旧。旧制,叅政之下有签省之属,后罢不置。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于择人,故徃徃缺焉。所属郎中、员外郎、都事各二人。 |
113  |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陜西等处行中书省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岭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征东等处行中书省。各省属官检校所检校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架阁库管勾一人,理问所理、问副理问各二人,知事一人、提控案牍一人,都镇抚司都镇抚副都镇抚各一人。元史崔彧传曰:「至元二十年,彧以刑部尚书上疏,言时政十八事,请在外行省不必置丞相、平章止设左右丞相以下,庻几内重,不致势均,谓非隆其名不足镇压者,奸臣欺罔之论也。疏奏,命议行之。又百官志曰:顺帝至正十二年正月,江西、江淛行省皆除添设平章,陜西行省除添设右丞。闰三月,置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于掦州,以淮西宣慰司、两淮盐运司,扬州、淮安、徐州、唐州、安丰、蕲、黄皆隶焉。除平章二人,右丞、左丞各一人,叅政二人,及首领官以下共二十五人。至十一月,始铸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印给之。是年,江淛行省添设右丞、叅政,四川行省添设叅政。十六年五月,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于福州,铸印设官,一如各处行省之制,罢帅府开省署。十年九月,置山东行省,铸印与之。十八年,福建行省右丞分省建宁叅政,分省泉州。二十三年三月,置广西行省,又置胶东行省于莱阳,总制东方事。二十六年八月,置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
114  | 中书分省。 |
115  | 济宁分省,彰徳分省,陵州分省,冀宁分省。保定分省,山东分省,大同分省。真定分省。 |
116  | 明初,置中书分省,自平章政事以下,畧同中书省,寻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初,太祖下集庆,自领江南行中书省,戊戌嵗,置中书分省于婺州,后毎畧定地方,即置行省,其官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叅知政事,其属有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检校照磨、管勾、正副理问、知事。洪武九年,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陜西、湖广、山西诸行省,俱为承宣布政使司,遂罢行中书省。 |
117  | 尚书省 |
118  | 宋理宗寳佑元年二月,罢尚书省,创置呈白房等,谨按呈白房,似不可以当尚书省,亦犹机速房不可以当中书省也,特因类载之,以备缺畧耳。辽南面尚书省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太祖时,又尝置左、右尚书。 |
119  | 所属有左右司郎中、员外郎。 |
120  | 金:尚书省。尚书令一人,左、右丞相各一人,平章政事二人,左右丞各一人,叅知政事二人。 |
121  | 大定九年,李石拜尚书令,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渉于利害,议其可否,细务不烦卿也。世宗在位几三十年,令凡四人:张浩以旧官完顔,守道以功,图克坦克,宁以顾命,石以定䇿,他无及者。 |
122  | 所属左司掌本司奏事,总察吏、户、礼三部,受事付事,兼带修起居注官,回避其间,记述之事,毎月朔朝,则先集是月秩满者为簿,名曰阙本,及行止簿、贴黄簿,并官制同进呈,御覧毕,则受而藏之,毎有除拜,凡尚书省所不敢拟注者,则一阙具二人人以聼制授焉,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都事二人,掌本司受事、付事、检勾稽失、省署文牍,兼知省内宿直、检校架阁等事。 右司掌本司奏事,总察兵、刑、工三部。受事付事,兼带修注官,回避其间记述之事。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又都事二人,所掌同左司。 袛候郎君管勾官掌祗候郎君,谨其出入及差遣之事。 架阁库。掌察左、右司大程官,追付文牍,并提控小都监,给受纸笔。有管勾、同管勾各二人。 提㸃嵗次所,掌嵗赐出入钱币之事。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兼之。 堂食公使酒库,掌受给嵗赐钱,总领库事。使一人,掌貮使事,副一人。 直省局,掌都堂之礼及官员㕘谢之仪。有局长,掌貮局长,有副局长。又有管勾尚书省乐工。 |
123  | 元尚书省。丞相二人,平章二人,叅政三人。至元七年立,八年罢。二十四年复立尚书省,平章叅政各二人,右左丞各一人。二十八年罢。至大二年,复立尚书省,丞相二人,平章三人,右、左丞各一人。叅政二人。四年罢。 |
124  | 等谨按仁宗纪载,武宗至大二年八月立尚书省,诏太子兼尚书令,饬百官有司振纪纲,重名器,夙夜以赴事功,是尚书省亦有尚书令也。志失载。又按元代设尚书省,类用言利之臣。先是,世祖锐意富国,立制国用使司制国用使,阿哈玛特善言利,试其事,辄效奇其才,遂罢制国用使司,立尚书省,以阿哈玛特、敏珠尔丹等为之。旧制,铨选各官,吏部按资品呈尚书省,由尚书省咨中书省,然后闻奏。阿哈玛特擢用私人,不由部拟,不关白中书,以尚书省奏定条画颁天下,寻并入中书省。二十四年,又以敏珠尔丹言,自制国用使司改尚书省,颇有成效,仍分两省,以僧格特穆尔为平章等官,诏天下,除行省与中书议行,馀并聼尚书省从便以闻。二十五年,僧格言:「自立省以来,仓库诸司无不鈎考,宜置徴理司,专治合追财谷。又言:湖广钱榖已责偿于平章约,苏穆尔他省欺盗者必多,请以叅知政事实都等十二人理算。江淮、江西、福建、四川、甘肃、安西六省耗失之数,给兵使以为衞。二十六年,僧格又言:「初以省部成案,皆钱榖所繋,令赴御史台照刷。近检左右司文簿,凡经照刷者遗漏尚多,当令御史就省部稽查,并书姓名于卷末,茍有遗漏,易于归罪,乃笞御史四人,御史赴省部检閲者,掾令史与之抗礼,台纲遂废。僧格既专政,凡铨调内外官皆任已出,而宣勅尚由中书,乃请今后宣勅并付尚书省,由是以官为市,纲纪大壊。二十八年,诛僧格并其党约苏穆尔等罢尚书省。大徳十一年,诏复立尚书省,分理财用,仍俾其自举官属。御史台臣言:「今四方地震水灾,嵗仍不登,百姓重困,又增置有司滥设官吏,殆非益民之事,且综理财用在人为之,若止命中书,未见不可不聼。至大二年,尚书省言:「中书尚有逋欠钱粮应追理者,宜存断事官十人,馀皆并入尚书省。又往者大辟狱具尚书省议定,令中书省裁酌以闻,宜依旧制。又变易钞法用官六十四人,皆素习于事,既己任之,乞勿拘例授,以宣勅。制皆曰可。诏天下敢有沮挠尚书省事者罪之,以尚书省条画,诏天下。省臣复言:古者设官分职,各有攸司,方今地大民衆,事益繁冗,若省臣总挈纲领,庻官各尽厥职,其事岂有不治?自今省部一切,皆令从宜处置,大事或须上请,得㫖即行。又累朝格例,前后不一,执法之吏,轻重任意,请自太祖以来所行政令九千馀条,删除繁冗,使归于一,编为定制。又三宫内降之㫖,曩中书省奏请勿行,臣谓宜仍旧行之。倘于大事有害,则复奏请中书之务,乞以尽归臣等又至元二十四年,凡宣勅,亦尚书省掌之。今议从尚书省任人,而以宣勅散官委之中书」。三年六月诏:太尉、右丞相托克托,太保、左丞相三寳努,总治百司庻务,并从尚书省奏行。十月勅,尚书省事繁重,诸司有才识明达者,并从尚书省选任。枢密院、御史台及诸有司毋辄奏用,违者论罪。四年正月,仁宗即位,罢尚书省,托克托三寳努约、苏巴、拜、王罴皆伏诛。孟克特穆尔流南海。此尚书省罢复之始末也,明不设尚书省。 |
125  | 行尚书省 |
126  | 金熙宗天㑹十五年十一月,废齐国,降封刘豫为蜀王,置行台尚书省于汴。 |
127  | 天眷元年八月,以河南地与宋,遂改燕京枢密为行台尚书省。三年五月,复取河南地,仍移置尚书行台于汴京。 |
128  | 等,谨按百官志所载,行尚书省止详于汴京,今以地理志考之,则有贞佑二年十月置大名府路行尚书省,以帝纪考之,则有抚州北京博索路上京益都。以列传考之,则有大名、陜西、河北、东平、平阳,有邳州、京兆,有衞州巩昌,有閺乡、京东路、陜州、京东、山东路、邓州、徐州陈至汴京之行尚书省,地理志及海陵纪并云天徳二年十二月罢,而宣宗纪载有泰和六年四月诏平章布萨揆领行省于汴,是既罢之后,又尝设矣。若所设官员,志亦不载,苐云皇统二年定行台官品皆下中台一等耳。 |
129  | 元行尚书省。 |
130  |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闰二月,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至武宗至大二年九月,以尚书省条画诏天下,改各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 |
131  | 等,谨按武宗纪,既改各行中书为行尚书,即于是月立行工部领行工部三人,行工部尚书二人,仍令尚书右丞相托克托兼领之。是亦为理财而设也。已详见中书省门,兹不赘。 |
132  | 明不设行尚书省。 |
133  |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五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