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百五十七·帝系考八

《卷二百五十七·帝系考八》[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皇太子皇子策命
2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索隱》曰:「舊解破四為三,言得姓十三人耳。今按:《國語》胥臣云:『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已、勝、、任、荀、僖、吉、、伊是也。唯青陽與夷鼓同已姓。』又云:『青陽與蒼林為姬姓。』上則十四人為十二姓,其文甚明。
3
唯姬姓再稱青陽、蒼林,蓋《國語》文誤,所以致令前儒共疑。其姬姓青陽當為元囂,是帝嚳祖本與黃帝同姬姓。其《國語》上文青陽,即是少金天氏為已姓者耳。既理在不疑,無煩破四為三也。」。黃帝娶西陵之女,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元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木。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注見《後妃門》
4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索隱》曰:「《系本》作『窮系』也。」《正義》曰:
5
「帝舜之高祖也。」。
6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И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不善謂微弱不著,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7
堯子丹朱。
8
舜子商均。
9
夏禹子啟。
10
按:家天下自禹始,啟而後凡襲位者,非太子則王之眾子弟也。其父子繼世以有天下者,已見《帝號歷年門》,茲不贅錄。其支庶群子名字之見於經傳者錄之。其所不載,則無由考焉。
11
啟子太康,昆弟五人,其一為仲康,餘名字不見。
12
帝洩二子帝不降帝扃
13
殷湯三子太丁外丙仲壬
14
太甲二子沃丁太庚
15
太庚三子小甲雍己太戊
16
太戊二子外壬河甲
17
祖乙二子祖辛祖丁
18
祖丁四子陽甲盤庚小辛小乙
19
武丁二子祖庚祖甲
20
祖甲二子廩辛庚丁
21
帝乙二子微子啟帝辛
22
《禮記》國君世子生,告於君,接以太牢,宰掌具接,讀為捷。捷,勝也,謂食其母,使補虛強氣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詩之言承也。桑弧、蓬矢,本太古也。
23
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保受乃負之代士也。保,保母。宰醴負子,賜之束帛「醴」,當為「禮」。禮以一獻之禮,酬之以幣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食子不使君妾,適妾有敵,義不相褻,以勞辱事也。士妻,大夫之妾,謂時自有子。《正義》曰:「王肅、杜預並以為接待夫人以太牢。鄭必讀為捷,為補虛強氣者,以婦人初產,必困病,當三日之內,未必能以禮相接,應待負子之後。今前為之,故知補虛強氣宜速也。《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
24
以手維持,則奉承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桑、蓬皆素質之物,故知本太古也。男子上事天,下事地,旁御四方之難,故云所有事。然射禮唯四矢者,謂天地非射事所及,唯御四方,故止四矢。蓬是御亂之草。桑,眾木之本。」。凡接子擇日雖三日之內,尊卑必皆選其吉焉,塚子則太牢天子世子也。大也,猶言長子,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國君世子太牢皆謂長子,其非塚子,則皆降一等謂塚子之弟及眾妾之子生也,天子、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庶人特豚耳。異為孺子室於宮中別掃一室以居。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皆居子室此人君養子之禮也。諸母,眾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子師,教示以立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母,安其居處者。士大以乳食之而己矣
25
他人無事不往為兒精氣微弱,將驚動也。三月之末,擇日,剪為,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所遺也。夾內曰角,午達曰羈。是日也,妻以子見於父。貴人則為衣服,由命士以下皆漱水貴人,丈夫以上。內,自也
26
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朔食,天子太牢,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特豚。男女謂所生子之父母。夫入門,升自阼階,立於阼,西向。妻抱子出自房,當楣立,東面入門者,入側室之門也。大夫以下見子就側室,見妾於內寢,避人君也。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時日,見孺子其妻姓,若言姜比也。,敬也。」夫對曰:「欽有帥。」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欽,敬;帥,循也。言教之敬,使有循也,執右手,明將授以事也。妻對曰:「記有成。」遂左還授師記,猶識也。識大之言,使有成也。師,子師也。子師遍教諸婦、諸母名後告諸母若名,成於尊,妻遂適寢復夫子之燕寢。《正義》曰:「三月剪,所留不剪者謂之。夾腦兩旁,當角之處留不剪,午達者,一縱一橫曰午,今女剪留其頂上,縱橫相交通達故曰午達,不如兩角相對,但縱橫各一在頂上曰羈。羈,只也。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皆立於阼階,西向。世婦抱子,升自西階,君名之,乃降子升自西階,則人君見世子於路寢也。
27
見妾子,就側室。凡子生,皆就側室。《正義》曰:世婦抱子從外而入。其內寢,是君之常居之處,夫人不可以比寢生子,故知亦在側室內也。適子、庶子見於外寢,撫其手,咳而名之,禮帥初,無辭此適子謂世子弟也。庶子,妾子也。
28
外寢,君燕寢也。無辭,辭謂「欽有帥」、「記有成」也。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擯者以其子見,君所有賜,君名之。眾子則使有司名之擯者,傳母之富也。人君尊,雖妾,不抱子。有賜於君,有恩惠也。
29
有司,臣有事者也。魯桓公名子,問於申也。曾子問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從攝主,北面於西階南變於朝夕哭位也。
30
攝主,上卿代君聽政也。太祝裨冕,執燭帛,升自西階,盡等,不升堂,命無哭將有事,宜清凈也。裨冕者,按神則祭服也。裨冕,冕、元冕也。士服爵弁服,其太祝裨冕,則大夫也。祝聲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聲,噫。歆,警神也。某,夫人氏。』升,奠幣於殯東幾上,哭降幾於殯東,明繼體也
31
眾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踴眾主人,君之親也。房中,婦人也
32
盡一哀,反位,遂朝奠反朝夕哭位。小宰升,舉幣所生也,舉而下埋之階閒。三日,眾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三日,負子日也。初,告生時。太宰、太宗、太祝皆裨冕,少師奉子以。祝先,子從,宰、宗人從,入門,哭者止宰宗人,詔贊君事也。子升自西階,殯前北面,祝立於殯東南隅,祝聲三,曰:『某之子某,從執事敢見。』子拜稽顙哭奉子者,拜哭也,祝、宰、宗人、眾主人、卿、大夫、士哭踴三者三凡踴三跳為一節,三節為一踴,謂之成踴,故云三者三,降東反位,皆袒。子踴,房中亦踴三者三,襲杖踴襲杖,成子禮也,奠出亦謂朝奠。太宰命祝史,以名遍告於五祝山川因負名之喪,於禮略。如己葬而世子生,太宰、太宗從太祝而告於禰告生。三月,乃名於禰,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廟、山川也。」
33
右,古者生世子之禮。此經所言,雖皆諸侯之禮,然《戴記》中所述喪禮、祭禮,多是諸侯之禮,而未嘗不可通之天子也。以是推之,亦可見矣經言:接子擇日,塚子則太牢。又曰:國君世子太牢。注謂前塚子,天子世子也
34
《禮記》:凡三王教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中,心中也。懌,悅懌。立太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養猶教也。言養者,積浸成長之
35
太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謂為之行其禮;少傅奉世子,以觀太傅之德行而審喻之為說其義。太傅在前,少傅在後謂其在學時,入則有保,出則有師謂燕居出入時,是以教喻而德成也以有四人維持之。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慎其身者,謹安護之。《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記》所云謂天子也,取以成說,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語,言也。得能則用之,無則已。」君子曰:「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官正而國治,此之謂也疏曰:按四輔者,《尚書大傳》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其爵視卿,祿視次國之君。」
36
右,古者教世子之禮,歷代所建師傅本此。其歷代師傅、宮僚建置本末,己見《職官門》,茲不更錄。其《文王世子篇》所言庠序、釋奠、養老、乞言等事,雖亦為教世子設,然其本則學校也,己見《學校門》,此亦不詳著焉。
37
漢文帝時,賈誼上疏曰:「古之王者,太子生,固舉以禮正始也。使士負之,有司齊肅冕,見之南郊,見於天也;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38
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己行矣。昔者,成王幼,在糸強抱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道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宴謂安居,故乃孩提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39
故太子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及太子長少知妃色,則入於學。學者,所學之宮也宮謂學舍。《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遺矣。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俞矣俞與逾同,謂越制。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此五學者,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記過之史有過則記,徹膳之宰有闕則諫進善之旌進善言者,立於旌下,誹謗之木譏惡事者,書之於木,敢諫之鼓欲顯諫者,則擊鼓,瞽史誦詩,工誦箴諫工,樂工也,大夫進謀,士傳民語。習與智長,故切而不鬼每被切磋,故無太過,可恥鬼之事;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三代之禮,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朝日夕月以朝暮,皆迎其初出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食鬼,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鸞和鸞和,車上鈴也,步中《採齊》樂詩名也,字或作薺,又作茨,並才和反,趣中《肆夏》亦樂詩名。趣讀曰趨。趨,疾步也。凡此中者,謂與其節相應也,所以明有度也。其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夫三代所以久長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
40
右,賈誼疏所言教養世子之法,與《戴記》相出入,故附於此。
41
周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三皆曰朝,以其禮同。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間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小臣之屬,掌外內之通命者。御,如今之小吏直日矣?」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孝子恆兢兢
42
及曰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莫,夕也。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節謂履處故事。履,蹈地也,王季復膳,然後亦復初。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在,察也,食下,問所膳問所食也
43
命膳宰曰:「末有原。」應曰:「諾。」然後退末猶勿也。原,再也。勿有所再進,為其失飪臭味惡也。退,反其寢。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焉庶幾程式之。帥,循也。文王有疾,武王不說冠帶而養言常在側。文王一飯,武王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欲知氣味,箴樂所勝。旬有二日乃閒。
44
文王正妃太姒生武王,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叔載《正義》冉作丹
45
右,《史記·世家》所載如此。《左傳》言:「管、蔡、成阜、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杜氏注:十六國皆文王子也。然則《史記·世家》所載十人蓋太姒正妃之子,而郜、雍、滕、畢、原、酆、郇七人則皆庶子歟?七人皆受封,惟畢與周、召共佐成王,功德最顯,滕有國至戰國時,傳世最久,餘無聞焉。
46
武王子成王邗晉應韓
47
右,文王、武王之子,其詳見於《左傳》,故備錄之。成王以後之王子,除繼世以有天下者可考,而餘無聞焉。其經傳所及者,亦略載之於後。又按:周以來,王子多為諸侯,其受封傳世之本末,分藩建國之規制,己詳著於《封建考》,更不再敘,姑錄其名字耳。漢以後諸侯王,仿此。
48
穆王二子共王厶扈孝王闢方
49
厲王二子宣王靜鄭桓公友
50
幽王二子平王宜臼伯服
51
桓王二子莊王佗王子克
52
莊王二子王胡齋王子頹
53
惠王二子襄王鄭甘昭公叔帶
54
頃王二子匡王班定王瑜
55
景王四子太子聖悼王猛敬王丐王子朝
56
貞王三子哀王去疾思王叔考王嵬
57
考王二子威烈王午西周桓公揭
58
安王二子烈王喜顯王扁
59
秦孝文王子二十餘人呂不韋說子楚曰:「子之兄弟二十餘人,子居中不甚見幸,久質諸侯,太子即位,子不得為嗣矣。」
60
始皇子長子扶蘇公子十二人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公子高二世胡亥
61
按:此據《史記》載。二世既立,趙高言:「沙邱之謀,諸公子及大臣疑之,諸公子皆帝兄,怏怏不服,當盡除之。」於是公子十二人﹃死於市,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宮,議其罪,使使賜死。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書請從死驪山,二世許之。以是觀之,始皇之子見於傳記而可考者十六人,並扶蘇、胡亥共十八人,扶蘇以下十七人俱為胡亥所殺。胡亥復為趙高所殺,皆不得良死。嗟乎!威震四海,功加五帝,而身歿未幾子孫殲焉。彼文昭、武穆之苗裔,分茅胙土,與國咸休者數百年而未艾也。仁而延,暴而顛,信哉!
62
漢高皇帝八男:呂後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齊悼惠王肥。薄姬生孝文帝。戚夫人生趙王如意。趙姬生淮南厲王長。諸姬生趙幽王友、趙共王恢、燕靈王建。
63
《高五王傳》
64
文皇帝四男:竇皇后生景帝、梁孝王武。諸姬生武孝王參、梁懷王揖。
65
《文三王傳》
66
孝景皇帝十四男:王後生孝武皇帝。慄姬生臨江閔王榮、河閒獻王德、臨江哀王閼。程姬生魯共王餘、江都易王非、膠西於王端。賈夫人生趙敬肅王彭祖、中山靖王勝。唐姬生長沙定王發。王夫人生廣川惠王越、膠東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憲王舜。《景十三王傳》
67
孝武皇帝六男:衛皇后生戾太子。趙人人予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齊懷王閎。
68
李姬生燕刺王旦、廣陵厲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武五子傳》
69
孝宣皇帝五男:許皇后生孝元帝。張人人予生淮陽憲王欽。衛人妤生楚孝王囂。公孫人妤生東平恩王宇。戎人妤生中山哀王竟。《宣元六王傳》
70
孝元皇帝三男:王皇后生孝成皇帝。傅昭儀生定陶共王康。馮昭儀生中山孝王興。《宣元六王傳》
71
東漢光武十一子:郭皇后生東海恭王強、沛獻王輔、濟南安王康、阜陵質王延、中山簡王焉。許美人生楚王英。光烈皇后生顯宗、東平憲王蒼、廣陵思王荊、臨淮懷公衡、瑯邪孝王京。
72
明帝九子:賈貴人生章。帝陰貴人生梁節王暢。餘七王千乘哀王建、陳敬王羨、彭城靖王恭、樂成靖王黨、下邳惠王衍、淮陽頃王、濟陰悼王長,本書不載母氏。
73
章帝八子:宋貴人生清河孝王慶。梁貴人生和帝。申貴人生濟北惠王壽及河閒孝王開。餘四王千乘正王伉、平春悼王全、城陽懷王淑、廣宗殤王萬歲,不載母氏。
74
和帝一子:平原懷王勝並列傳
75
後漢制:拜皇太子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皇太子當御座殿下,北面。司空當太子西北,東面立。讀策書畢,中常侍持太子璽綬太子。太子再拜,三稽首。
76
謁者贊曰:「皇太子臣某」,甲謁者稱制曰「可」。三公升階上殿,賀壽萬歲。因赦天下。
77
舊制:太子食湯沐十縣,設周衛交戟,五日一朝,因坐東廂,省視膳食。其非朝日,使僕、中允旦旦請問而己,明不黷,廣其敬也。
78
魏武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陳思王植、蕭懷王熊。劉夫人生豐愍王昴、哀殤王鑠。環夫人生鄧哀王沖、彭城王據、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袞。秦夫人生濟陽懷王玄、陳留恭王竣。尹夫人生範陽閔王矩。王昭儀生趙王揮。孫姬生臨邑殤公子上、楚王彪、剛殤公子勤。李姬生穀城殤公子乘、戴公子整、靈殤公子京。周姬生楚安公均。劉姬生廣宗殤公子棘。
79
宋姬生東平靈王徽。趙姬生樂陵王茂。
80
文帝九男:甄皇后生明帝。李貴人生贊哀王協。藩淑媛生北海悼王蕤。朱淑媛生東武陽懷王鑒。仇昭儀生東海定王霖。徐姬生元城哀王禮。蘇姬生邯鄲懷王邕。張姬生清河悼王貢。宋姬生廣平哀王儼。
81
晉宣帝九男:穆張皇后生景帝、文帝、平原王。伏夫人生汝南文成王亮、瑯邪武王音由、清惠亭侯京、扶風武王駿。張夫人生梁王肜融。
82
百夫人生趙王倫。
83
文帝九男:文明王皇后生武帝、齊獻王攸、城陽哀王兆、遼東悼惠王定國、廣漢殤王廣德。其樂安平王鑒、燕王機、皇子永祚、樂平王延阼,不知母氏。
84
武帝二十六男:楊元後生毗陵悼王軌、惠帝、秦獻王東。審美人生城陽懷王景、楚隱王瑋、長河厲王義。徐才人生城陽殤王憲。匱才人生東海沖王。趙才人生始平哀王裕。趙美人生代哀王演。李夫人生淮南忠壯王允、吳孝王晏。嚴保林生新都懷王該。陳美人生清河康王遐。諸姬生汝陰哀王謨。程才人生成都王穎。
85
王才人生孝懷帝。楊悼後生渤海殤王恢。餘八子不顯母氏,並早夭,又無封國及追謚。
86
元帝六男:宮人荀氏生明帝及瑯邪孝王裒。石人人予生東海哀王沖。王才人生武陵威王。鄭夫人生瑯邪悼王煥及簡文帝。
87
明帝二男:庾皇后生成帝、康帝。
88
成帝二男:太妃周氏生哀帝、海西公。
89
簡文帝七男:王皇后生會稽思世子道生、皇子俞生。胡淑儀生臨川王鬱、皇子朱生。王淑儀生皇子天流。李夫人生孝武帝、會稽孝王道子。俞生、朱生、天流並早夭。
90
孝武帝二子:安帝、恭帝,不知母氏。
91
晉制:皇帝會公卿,座位定,太子後至。孫毓以為:「群臣不應起。《禮》曰:『父在斯為子,君在斯為臣。』侍坐於所尊,見同等不起,皆以為尊無二上,故有所厭之義也。昔衛綰不應漢景之召,釋之正公門之法,明太子事同於群臣,群臣亦統一於所事,應依同等不起之禮。」明帝太寧三年詔曰:「漢、魏以來,尊崇儲貳,使官屬稱臣朝臣,咸拜此甚無謂。今太子衍幼沖之年,使臣先達,將今所習見,謂之自然,此豈可以教之邪!令內外通議。」尚書令卞議以為:
92
「《周禮》:王后、太子不會,名禮同於君,皆所以重儲貳,異正嫡。茍奉之如君,不得不拜矣。太子若存謙沖,故宜答拜。臣以為皇太子之立,郊告天地,正位儲宮,豈得同之皇子揖讓而己。謂宜稽則漢、魏,闔朝同拜。」從之徐趙云:
93
「東宮臣上表天朝,既用黃紙,上太子疏則用白紙也。北人有作符閎宮屬者,云:
94
東宮臣上疏於太子用白紙,太子答之用黃紙。朝士率常箋上下『死罪』,太子答之姓『白』,亦有『惶恐』。此自得中朝舊法。」。
95
東晉孝武皇帝泰元十二年,臺符問:「皇太子既拜廟,朝臣奉賀,應上禮不?」國子博士車允云:「百闢卿士,咸與盛禮,展敬拜伏,不須復上禮。唯方伯牧守,不睹大禮,自非酒牢貢差,無以裁其乃誠,故宜有上禮。亦如元正大慶,方伯莫不上禮,朝臣奉璧而己。」太學博士庾弘之議:「按武帝咸寧中,諸王新拜,有司近臣、諸王、公主上禮。今皇太子國之儲副,既以崇建,普天同慶,謂應上禮奉賀。」按漢魏故事,皇太子稱臣,《新禮》以太子既以子為名而又稱臣,臣子兼稱,於義不通,除太子稱臣之制。摯虞以為:「《孝經》『資於事父以事君』,義兼臣子,則不嫌稱臣,宜定新禮,皇太子稱臣如舊。」詔從之尚書符又問:王公以下見皇太子儀及所制衣服。車允議。「朝臣宣朱衣衣幘,拜敬,太子答拜。按經傳不見其文,故太傅羊祜箋慶太子,稱叩頭,此則拜之證。又大寧三年,詔議其典,尚書卞謂宜稱則漢、魏,闔朝同拜。其朱衣冠冕,唯施天朝,宜衣幘而己
96
宋武帝七男:張夫人生少帝。孫華生廬陵孝獻王義真。胡人人予生文帝。
97
王容生彭城王義康。相美人生江夏文獻王義恭。孫美人生南郡王義宣。呂美人生衡陽文王義季。
98
文帝十九男:元皇后生元兇劭。潘淑妃生始興王。路淑媛生孝武帝。吳淑儀生南平穆王鑠。高儀生廬陵昭王紹。殷華生竟陵王誕。曹人妤生建平宣簡王宏。陳容生東海王衣韋。謝容華生晉熙王昶。江容生武昌王渾。沈人妤生明帝。楊美人生始安王休仁。邢美人生山陽王休祐。蔡美人生海陵王休茂。
99
董美人生鄱陽哀王休業。顏美人生臨慶沖王休倩。陳美人生新野懷王夷父。茍美人生桂陽王休範。羅美人生巴陵哀王休若。紹出繼廬陵孝獻王義真。
100
孝武帝二十八男:文穆皇后生廢帝子業、豫章王子尚。陳淑媛生晉安王子勛
101
阮容華生安陸王子綏。徐昭容生皇子子深。何淑儀生松滋侯子房。史昭華生臨海王子頊。殷貴妃生始平孝敬王子鸞,次永嘉王子仁與皇子子深同生。何人仔生皇子子鳳。謝昭容始安王子真。江人妤生皇子子元。史昭儀生昭陵王子元,次齊敬王子羽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江美人生皇子子衡。楊人人予生淮南王子孟,次皇子子況與皇子子元同生,次南平王子產永嘉王子仁同生,次晉陵孝王子、次皇子子文並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次廬陵王子輿淮南王子孟同生,次南海哀王子師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次淮南思王子霄與皇子子元同生,次皇子子雍與始安王子真同生,次皇子子趨與皇子子鳳同生,次皇子子期與皇子子衡同生,次東平王子嗣與始安王子真生,張容華生皇子子悅。安陸王子綏南平王子產、廬陵王子與並出繼。皇子子深、子鳳、子元、子衡、子況、子文、子悅未封,早夭。子趨、子期、子悅未封,為明帝所殺。
102
明帝十二男:陳貴妃生後廢帝。謝修儀生皇子法良。陳昭華生順帝。徐人人予生第四皇子。鄭修容生皇子智并,次晉熙王燮與皇子法良同生。泉美人生邵陵殤王友,次江夏王躋與第四皇子同生。徐良人生武陵王贊。杜修華生隨陽王,次新興王嵩與武陵王贊同生。又泉美人生始建王禧。智並、燮、躋、贊並出繼。
103
法良未封。第四皇子未有名,早夭。
104
齊高帝十九男:昭皇后生武帝、豫章文獻王凝。謝貴嬪生臨川獻王映、長沙威王晃。羅太妃生武陵昭王曄。任太妃生安成恭王。陸修儀生鄱陽王鏘、晉熙王。袁修容生桂陽王鑠。何太妃生始興簡王鑒、宜都王鏗。區貴人生衡陽王鈞。
105
張淑妃生江夏王鋒、河東王鉉。李美人生南平王銳。第九、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七皇子早亡,衡陽王鈞出繼帝兄元王後。
106
武帝二十三男:穆皇后生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子良。張淑妃生廬陵王子卿、魚腹侯子響。周淑儀生安陵王子敬、建安王子真。阮淑媛生晉安王子懋衡陽子峻。王淑儀生隨郡王子隆。蔡人人予生西陽王子明。樂容華生南海王子罕
107
傅充華生巴陵王子倫。謝昭儀生邵陵王子貞。江淑儀生臨賀王子岳,庾昭容生西陽王子文。荀昭華生南康王子琳。顏人人予生永陽王子氏。宮人謝生湘東王子建。何充華生南郡王子夏。第六、第十二、第十五、第二十二、皇子早亡。子氏繼衡陽元王後。
108
明帝十一男:敬皇后生廢帝東昏侯寶卷、江夏王寶元、鄱陽王寶寅、和帝。
109
殷貴嬪生巴陵隱王寶義、晉熙王寶嵩。袁貴妃生廬陵王寶源。管淑妃生邵陵王寶修。許淑媛生桂陽王寶貞。餘皆早夭。
110
梁武帝八男:丁貴嬪生昭明太子統、簡文皇帝、廬陵威王續。阮修容生孝元帝。吳淑媛生豫章王綜。董昭儀生南康簡王績。丁充華生邵陵攜王綸。葛修容生武陵王紀。
111
簡文帝二十子:王皇后生哀太子大器、南郡王大連。陳淑容生潯陽王大心。
112
左夫人生南海王大臨安陸王大春。謝夫人生瀏陽公大雅。張夫人生新興王大莊
113
包昭華生西陽王大鈞。范夫人生武寧王大盛。褚修華生建平王大球。陳夫人生義安王大昕。朱夫人生綏建王大摯。其臨川王大款桂陽王大成、汝南王大封、樂良王大圜,並不知母氏。潘美人生皇子大訓,早亡。
114
元帝諸子:徐妃生忠烈世子方等。王貴嬪生貞惠世子方諸、始安王方略。袁貴人生愍懷太子方矩。夏貴妃生敬皇帝。餘不顯。
115
陳文帝十三男:沈皇后生廢帝、始興王伯茂。嚴淑媛生鄱陽王伯山晉安王伯恭。潘容華生新安王伯固。劉昭華生衡陽王伯信。王充華生廬陵王伯仁。張容華生江夏王伯義。韓修華生武陵王伯禮。江貴妃生永陽王伯智。孔貴妃生桂陽王伯謀。二男早卒,無名。伯信出繼衡陽王昌。
116
宣帝四十二男:柳皇后生後主。彭貴人生始興王淑陵。曹淑華生豫章王叔英
117
何淑儀生長沙王叔堅宜都王叔明。魏昭華生建安王叔卿。錢貴妃生河東王叔獻
118
劉昭儀生新蔡王叔齊。袁昭容生晉熙王叔文、義陽王叔達新會王叔坦。王姬生淮南王叔彪巴山王叔雄吳姬生始興王叔重。徐姬生尋切王叔儼。淳于姬生岳陽王叔慎。王修華生武昌王叔虞。韋修容生湘東王叔平。施姬生臨賀王叔敖、沆陵王叔興。曾姬生陽山王叔宣。陽姬生西陽王叔穆。申人人予生海陵王叔儉、南郡王叔澄岳山王叔韶太原王叔匡。袁姬生新興王叔純。吳姬生巴東王叔謨
119
劉姬生臨海王叔顯。秦姬生新寧王叔隆新昌王叔榮。其皇子叔、叔忠、叔泓、叔毅、叔訓、叔武、叔處、叔封八人,並未及封。三子早卒無名。
120
後主二十二男:張貴妃生太子深、會稽王莊。孫姬生吳興王允。高昭儀生南平王嶷。呂淑媛生永嘉王彥、邵陵王兢。龔貴嬪生南海王虔、錢塘王恬。張淑華生信義王。徐淑儀生東陽王心全。孔貴人生吳郡王藩。其皇子總、觀、明、綱、統、充、洽、糸舀、綽、威、辯十一人,並未及封。
121
後魏道武皇帝十男:宣穆劉后生明元帝。賀夫人生清河王紹。大王夫人生陽平王熙。王夫人生河南王曜。河閒王修、長樂王處文,二王母氏闕。段夫人生廣平王連、京兆王黎。皇子渾及聰母氏並闕,皆早薨,無傳。
122
明元皇帝七男:杜密皇后生太武。大慕容夫人生樂平戾王丕。安定殤王彌闕母氏。慕容夫人生樂安宣王範。尹夫人生永昌莊王健。建寧王崇、新興王俊二王並闕母氏。
123
太武帝十一男:賀皇后生景穆帝。越椒房生晉王伏羅。舒椒房生東平王翰。
124
弗椒房生臨淮王譚。伏椒房生廣陽王建。閭石昭儀生吳王餘。其小兒、貓兒、真、彪頭、龍頭並闕母氏,蚤薨,無傳。
125
景穆帝十四男:恭皇后生文成皇帝。袁椒房生陽平幽王新成。尉椒房生京兆康王子推、濟陰王小新成。楊椒房生汝陰靈王天賜。樂艮厲王萬壽、廣平殤王洛侯母並闕。孟椒房生任城康王。劉椒房生南安惠王禎,城陽康王長壽。慕容椒房生章武敬王太洛。尉椒房生樂陵康王胡。仁孟椒房生安定靖王休。趙王深早薨,無傳,母闕。
126
文成皇帝七男:孝元皇后生獻文皇帝。李夫人生安樂厲王長樂。曹夫人生廣川莊王略。沮渠夫人生齊郡順王簡。乙夫人生河閒孝王若。悅夫人生安豐匡王猛。
127
元夫人生韓哀王安平,早薨,無傳。
128
獻文皇帝七男:思皇后生孝文皇帝。封昭儀生咸陽王禧。韓貴人生趙郡靈王韓、高陽文穆王雍。孟椒房生廣陵慧王羽。潘貴人生彭城宣王勰。高椒房生北海王詳。
129
孝文皇帝七男:林廢后生廢太子恂。文昭皇后生宣武帝、廣平文穆王懷。袁貴人生京兆王愉。羅夫人生清河文獻王懌、汝南文宣王悅。鄭充華生皇子桃,未封,早夭。
130
齊神武帝十五男:武明婁皇后生文襄皇帝、文宣皇帝、孝昭皇帝、襄城景王清、武成皇帝、博陵文簡王濟。王氏生永安簡平王浚。穆氏生平陽靖翼王淹。大爾朱氏生彭城景思王水攸、華山王凝。韓氏生上黨剛肅王渙。小爾朱氏生任城王水皆。游氏生高陽康穆王。鄭氏生馮翊王潤。馬氏生漢陽敬懷王洽。
131
文襄六男:文敬元皇后生河閒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廣寧王孝珩。蘭陵王長恭不傳母氏。陳氏生安德王延壽。燕氏生漁陽王紹信。
132
文宣五男:李后生廢帝及太原王紹德。馮世婦生范陽王紹義。裴嬪生西河王紹仁。顏嬪生隴西王紹廉。
133
孝昭七男:元皇后生樂陵王百年。桑氏生襄城王亮。諸姬生汝南王彥理、始平王彥德、城陽王彥基、定陽王彥康、汝陽王彥忠。
134
武成十三男:胡皇后生後主及瑯邪王儼。李夫人生南陽王綽。後宮生齊安王廓、北平王貞、高平王仁英、淮南王仁光、西河王仁機、樂平王仁邕、穎川王仁儉、安樂王仁雅、丹陽王仁直、東海王仁謙。
135
後主五男:穆皇后生幼主。諸姬生東平王恪,次善得,次買德,次資錢。
136
北齊冊皇太子:皇帝臨軒,司徒為使,司空副之。太子服遠游冠,入至位。
137
使者入,奉冊讀訖,皇太子跪受冊於使者,以授中庶子。又受璽綬於尚書,以授庶子。稽首以出。就策,使者持節至東宮,宮臣內外官定列。皇太子階東,西面。
138
若幼,則太師抱之,主衣二人奉空頂幘服從,以授冊。明日,拜章表於東宮殿庭,中庶子、中舍人乘輅車,奏章詣闕堂謝。擇日齋於崇正殿,服冕乘安車謁廟。擇日群臣上禮,又擇日會。明日,三品以上箋賀。
139
天保元年,皇太子監國,在西林園冬會。群臣議,皆東面。二年,於北城第內冬會,又議東面。吏部郎陸疑非禮,魏收改為西面。邢子才議欲仿前,日:
140
「凡禮有同者,不可令異。《詩》說,天子至於大夫,皆乘四馬,況以方面之少,何可皆不同乎?若太子定西面者,王、公、卿、大夫、士,復何面也?南面,人君正位。今一官之長,無不南面,太子聽政,亦南面坐。議者引晉舊事,太子在東宮西面,為避尊位,非為鄉臺殿也。子才以為東晉博儀,依漢、魏之舊,太子普臣四海,不以為嫌,何疑於東面?《禮》:『嗣子絕旁親』,『嗣子冠於阼』,『塚子生,接以太牢』。漢元著令,太子絕馳道。此皆禮同於君。又晉王公嗣,攝命臨國,乘七旒安車,駕用三馬,禮同三公。近宋太子乘象輅,皆有同處,不以為嫌。況東面者,君臣通禮,獨何為避?明為鄉臺,所以然也。近皇太子在西林園,於殿,猶且東面,於北城非宮殿之處,更不得邪?諸人以東面為尊,宴會須避按《燕禮》、《燕義》,君位在東,賓位在西,君位在阼階,故有《武王踐阼篇》,不在西也。《禮》:『乘君之車,不敢曠左』。君在,惡空其位,左亦在東,不在西也。『君在阼,夫人在房』。鄭注『人君尊東也』。前代及今,皇帝宴會、接客,亦東堂西面。若以東面為貴,皇太子以儲貳之禮,監國之重,別第宴臣賓,自得申其正位。禮者皆東宮臣屬,公卿預宴,觀禮而已。若以西面為卑,實是君之正位。太公不肯北面說《丹書》,西面則道之,西面乃尊也。君位南面,有東有西,何可皆避?且事之少異,有可相比者。周公,臣也;太子,子也。周公為塚宰,太子為儲貳。明堂尊於別第,朝諸侯重於宴臣賓,南面貴於東面。臣疏於子,冢宰輕於儲貳。周公攝政,得在明堂南面朝諸侯。今太子監國,不得於別第宮東面宴客,情所未安。且君行以太子監國,君宴不以公卿為賓,朋父子無嫌,君臣有嫌。按《儀注》,王受詔冠婚,皇子、皇女皆東面。今不約王公南面,獨約太子,何所取邪?議者南尊改就西面,轉居尊位,更非合禮。方面既少,難為節文。東西二面,君臣通用,太子宜然,於禮為允。」
141
周文帝十三子:姚夫人生明帝。後宮生宋獻公震。文元皇后生孝閔皇帝。文宣叱奴皇后生武帝、魏刺王直。達步妃生齊煬王憲。王姬生趙僭王招。後宮生譙孝王儉、陳惑王純、越野王盛代奰王達、冀康公通、滕文王。
142
孝閔帝一子:陸夫人生紀厲王康。
143
武帝七男:李皇后生宣帝,漢王贊。庫汗姬生秦王贄、曹王允。馮姬生道王充。薛世婦生蔡王兌。鄭姬生荊王元。
144
宣帝三子:朱皇后生靜帝。王姬生業王衍。皇甫姬生郢王術。
145
隋文帝五男:皆文獻后獨孤氏所生,長房陵王勇,次煬帝,次秦孝王俊,次庶人秀,次庶人諒。
146
文帝立勇為皇太子,軍國政事及尚書死罪以下,皆令勇參決。後經冬至,百官朝勇,勇張樂受賀。帝問朝臣:「近聞至節,內外百官相率朝東宮,是何禮也?」太常少卿辛對曰:「於東宮是賀,不得言朝。」帝曰:「改節稱賀,正可三數十人,逐情各去。何因有司徵召,一時普集,太子法服設樂以待之?東宮如此,殊乖禮制。」乃下詔曰:「皇太子雖居上嗣,義兼臣子,而諸方岳牧,正冬朝賀,任土作貢,別上東宮。事非典則,宜悉停斷。
147
煬帝三男:蕭皇后生元德太子昭、齊王水。蕭嬪生趙王杲。
148
唐高祖二十二子:竇皇后生隱太子建成、太宗皇帝、衛懷王元霸、巢刺王元吉。萬貴妃生楚王智。莫嬪生荊王元景。孫嬪生漢王元昌。尹德妃生豐王元亨。張氏生周王元方。郭人人予生徐王元禮。宇文昭儀生韓王元嘉、魯王靈夔。王才人生彭王元則。張寶林生鄭王元懿。張美人生霍王元軌。楊美人生虢王鳳。劉人人予生道王元慶。崔嬪生舒王元裕。小楊嬪生江王元名。楊嬪生江王元祥。
149
魯才人生密王元曉。柳寶林生滕王元嬰。
150
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常山愍王承乾、濮王泰、高宗皇帝。後宮生楚王寬。
151
楊妃生吳王恪、蜀王。陰妃生齊王祐。王氏生蔣王惲。燕妃生楚王貞、江王囂。
152
韋妃生紀王慎。後宮生代王簡。楊妃生趙王福。楊氏生曹王明。
153
高宗八子:後宮劉氏生燕王忠。鄭氏生原悼王孝。楊氏生澤王金。蕭淑妃生許王素節。武后生孝敬皇帝弘、章懷太子賢、中宗、睿宗。
154
中宗四子:韋庶人生懿德太子重潤。後宮生譙王重福、節愍太子重俊、殤帝重茂。
155
睿宗六子:肅明皇后生讓皇帝憲。宮人柳氏生惠莊太子。昭成皇后生元宗。
156
崔孺人生惠文太子範。王德妃生惠宣太子業。後宮生隋王隆悌。
157
元宗三十子:劉華妃生奉天皇帝琮、靖恭太子琬、儀王遂。趙麗妃生太子瑛。元獻皇后生肅宗。錢妃生棣王琰。皇甫德儀生鄂王瑤。劉才人生光王琚。武惠妃生夏悼王、懷哀王敏及壽王瑁、盛宣王琦。高人人予生汴哀王敬。郭順儀生永王。柳人人予生延王玢。鍾美人生濟王環。盧美人生信王。閻才人生義王。王美人生陳王。陳才人生豐王珙。鄭才人生恆王。武賢儀生涼王、汴哀王敬。餘七子夭,母氏失傳。
158
肅宗十四子:章敬皇后生代宗。宮人孫氏生越王系。保張氏生承天皇帝人炎。
159
王氏生衛王人必。陳人人予生彭王僅。韋妃生兗王人閒。張美人生涇王人廷。
160
後宮生鄆王榮。裴昭儀生襄王人黃。段人人予生杞王人垂。崔妃生召王。張皇后生恭懿太子人召、定王侗。後宮生僖。
161
代宗二十子:睿真皇后生德宗。崔妃生昭靖太子邈。貞懿皇后生韓王迥。其均王遐、睦王述、丹王逾、恩王連、簡王遘、益王、隋王迅、荊王選、蜀王遡、忻王造、韶王暹、嘉王運、端王遇、循王、恭王通、原王逵、雅王逸,凡十七王,史亡其母之氏、位。
162
德宗十一子:昭德皇后生順宗帝,取昭靖太子子舒王誼為第二子,又取順宗子文敬太子言原為第六子,餘通王諶、虔王諒、肅王祥、資王謙、代王、昭王誠、欽王鄂、珍王誠八王,史亡其母之氏、位。
163
順宗二十七子:莊憲皇后生憲宗及福王綰。張昭訓生郯王經。趙昭儀生宋王結。王昭儀生郇王總、邵王約、岳王緄。其漵王縱、莒王紓、密王稠、積王緗、冀王糸求、和王綺、衡王絢、珍王繕、撫王、桂王綸、袁王紳、翼王綽、蘄王緝、欽王繢、凡二十王,史亡其母之氏、位。
164
憲宗二十子:紀美人生惠昭太子寧。懿安皇后生穆宗。孝明皇后生宣宗。後宮生灃王惲、深王、洋王忻、絳王悟、建王恪、王憬、瓊王悅、沔王郇、婺王懌、茂王、緇王協、衡王心詹、澶王悅、棣王惴、彭王惕、信王心、榮王憒,凡十七王,史失其母之氏、號。
165
穆宗五子:恭僖皇后生敬宗。貞獻皇后生文宗。宣懿皇后生武宗。後宮生懷懿太子湊、安王溶,史失其母之號、氏。
166
敬宗五子:郭妃生悼懷太子普。後官生陳王成美、梁王休復、襄王執中、紀王言揚,史失其母之號、氏。
167
文宗二子:王德妃生莊恪太子永。後宮生蔣王宗儉。
168
武宗五子:杞王峻、益王峴、兗王岐、德王懌、昌王嵯,史並失其母之氏、位。
169
宣宗十一子:昭太后生懿宗。後宮生靖懷太子漢、通王滋、慶王沂、濮王澤、鄂王潤、懷王洽、昭王、康王汶、廣王水雍、衛王灌,史失其母之氏、位。
170
懿宗八子:惠安皇后生僖宗。恭憲皇后生昭宗。後宮生魏王佾、涼王人廷、蜀王佶、威王人品、吉王保、恭哀太子倚,史失其母之氏、位。
171
僖宗二子:建王震、益王升,史失其母之氏、位。
172
昭宗十七子:積善皇后生德王裕及哀帝。後宮生棣王示羽、虔王禊、沂王、遂王、景王秘、祁王祺、雅王示真、瓊王祥、端王禎、豐王祁、和王福、登王禧、嘉王祐、潁王示是、蔡王祜,史失其母之氏位。
173
梁太祖八子:末帝、柳王友裕、博王友文、郢王友、福王友璋、賀王友雍、建王友徽、康王友敬,史不言其母氏。
174
後唐莊宗五子:劉后生魏王繼岌。繼水重、繼嵩、繼蟾、繼、史不言其母氏。
175
明宗六子:昭懿皇后夏氏生秦王從榮、愍帝。宣憲皇后魏氏生潞王從珂。淑妃王氏生許王從益。從景、從璨,史不言其母氏。
176
廢帝二子:重吉、重美,史不言其母氏。
177
晉高祖七子:李皇后生楚王重信,虢王重英、壽王重義、郯王重允、夔王重進、陳王重杲、重睿,史不言其母氏。
178
少帝二子:延煦、延寶,史不言其母氏。
179
漢高祖三子:魏王承訓、隱帝、陳王承勛,史皆不言其母氏。
180
周太祖三子:養子世宗、郯王侗、杞王信,史皆不言其母氏。
181
世宗五子:越王宗誼、恭帝、曹王宗讓、紀王熙謹、蘄王熙誨,史不言其母氏。
182
宋太祖皇帝四子:賀皇后生留哥、魏王德昭、顯哥。王皇后生岐王德芳。
183
太宗九子:李皇后生楚王元裕及真宗。其昭成太子元僖、陳王元份、安王元傑、密王元、曹王元、鎮王元儼、代國公元億,史不詳其母氏。
184
至道元年,詔立皇太子,令有司草具冊禮,以翰林學士承旨宋白為冊皇太子禮儀使。有司言:「按前代無太子執圭之文。按《周禮》,公儀執桓圭。公即三恪之後,乃上公也。晉制,太子出會,在三恪之下、三公之上。請如王公之制,執桓圭,餘如舊制。」從之。九月丁卯,太宗御朝元殿,陳如元會之儀。皇太子自東宮常服乘馬,赴朝元門外幄次,改服遠遊冠、朱明衣,三師、三少導從入殿門,受冊、寶,太尉率百官奉賀。皇太子易服乘馬還宮,百官朝服詣宮參賀。樞密使、內職、諸王、宗室、師、保、賓客、宮臣等畢集,皆序班於宮門之外,庶子版奏「外備」,內臣褰簾,皇太子常服出次就座,諸王、宗室參賀,再拜訖,垂簾,皇太子降座還次,中書、門下、文武百官、樞密使、內職、師保、賓客而下以次參賀,皆降階答拜訖,升座受文武宮臣三品以下參賀。庚午,具鹵簿謁太廟五室,常服乘馬,出東華門升輅。先是有司言唐:「唐禮,宮臣參賀皇太子皆舞蹈,開元始罷其禮。故事,百官及東官官接見,祗呼皇太子,上箋啟稱皇太子殿下,百官自稱名,宮官自稱臣;常所行用左春坊印、宮內行令。又按唐制,凡東宮處分論事之書,皇太子並書諾,今左右庶子以下署姓名,宣令奉行書按畫日。
185
其與親友師傅等書,不用此制。今請如開元之制,宮臣止稱名,不行舞蹈之禮。
186
伏緣皇太子兼判開封府,其所上表狀即署皇太子之位,其當申中書、樞密院狀,祗判官署,餘斷按及處分公事並書『諾』。」詔為「諾」為「準」,餘皆從之。
187
又言:「百官見皇太子,自兩省五品、尚書省、御史臺四品、諸司三品以上皆答拜,餘悉受拜。宮臣自左、右庶子以下悉用參見之儀。其皇太子宴會,位在王公之上。」奏可。有司草具皇太子受冊畢朝皇后儀,詔止用宮中常禮。十月,皇太子言:「臣自受冊以來,逮茲累日,每見僚屬,率皆稱臣,況至尊無二上之文,事主有比肩之義,在臣之懇,實所不遑。望許仍舊名。」許之。真宗天禧二年八月丁卯,冊為皇太子,並如至道之儀。冊用氏玉,如乘輿之制而差損降。其押輿用金塗銀平,承以髹漆小案,飾以衣繡。凡飾用龍者,皆以螭鳳。天禧四年閏十二月,左僕射兼太子少師、平章事丁謂言:「臣與兼少保、賓客至資善堂,許皇太子不答拜」。詔不允。
188
真宗六子:郭皇后生周王元祐。章懿李皇后生仁宗。四子早亡,史不詳其母氏。
189
仁宗三子:俞才人生褒王,苗昭儀生豫王昕,朱才人生鄂王曦,皆早亡。
190
英宗以濮安懿王之子立為皇子,入繼大統。
191
英宗四子:長神宗,次吳王顥、潤王顏、益王κ,皆宣仁高皇后所生。
192
神宗十四子:欽成朱皇后生哲宗、楚榮憲王似。欽慈陳皇后生徽宗。宋夫人生成王佾。邢賢妃生惠王僅、冀沖孝王人閒、徐沖惠王倜。宋人人予生唐哀獻王俊。向夫人生褒王伸。邢婉儀生豫悼惠王價。武賢妃生吳榮穆王人必。郭夫人生儀王偉。林賢妃生燕王俁、越王。
193
徽宗三十一子:顯恭王皇后生欽宗。顯仁韋皇后生高宗。明達劉皇后生濟陽郡王或、祁王模、信王榛。明節劉皇后生建安郡王英、嘉國公椅、英國公惠。諸姬生兗沖僖王聖、鄆王楷、荊悼敏王楫、肅王樞、景王杞、齊王栩、邠沖穆王材、莘王植、華原郡王朴、徐王棣、沂王愕、鄆沖懿王棋、和王┉、漢沖昭王椿、安康郡王屋、廣平郡王楗、陳悼惠王機、相國公梃、瀛國公樾、溫國公棟、儀國公桐、昌國公柄、潤國公樅。
194
欽宗二子:仁懷朱皇后生太子諶。少子訓,北地所生,終於五國城。
195
高宗一子:潘賢妃生元懿太子早亡。孝宗以秀安僖王之子立為皇太子,入繼大統。
196
孝宗四子:莊文太子心耆、魏惠獻王愷、光宗、邵悼肅王恪,皆成穆郭皇后所生。
197
初,紹興崇建皇儲,詔有司備禮冊命,然在欽宗恤制,未及製樂。乾道初,元詔啟震宮,命禮部太常寺討舊典以聞。受冊日,陳黃麾仗於大慶殿,設宮架樂於殿庭。皇帝升降御座,作《乾安之樂》,升用黃鍾宮,降用蕤賓宮。皇太子入殿門,作《明安之樂》,受冊出殿門,亦如之,皆用應鍾宮。至七年,易應鍾而奏以姑洗。古者太子生,則太師吹管,以度其聲,觀所協之律。有虞典樂教胄子,自天子至元子,皆以樂為教,所以養其情性之正,蕩滌邪氛,消融查滓,而和順於道德,則陳金石雅奏,以重元良,冊拜宜仿古誼,式昭盛禮。繇唐季世儲貳罕定,國家亦多故,而禮廢樂缺。皇朝建隆定樂,雖詔皇太子出入奏《良安》,至道始冊皇太子,有司言:「太子受冊,宜奏《正安之樂》,舉行百年曠典,中外胥悅。」至天禧冊命,禮儀院復奏,改《正安》為《明安之樂》。乾道之用《明安》,實相述天禧,而姑洗為宮,則唐東宮軒垂奏樂舊貫雲。
198
光宗二子:節使挺及寧宗,皆慈懿李皇后所生。
199
寧宗九子:長子未名而夭,莫詳母氏。恭淑韓皇后生兗王、邠王坦、郢王增、華王垌。鍾夫人生順王圻、申王庶。其肅王、邳王坻,史不言其母氏。九王俱早夭,景獻太子詢以燕懿王後立為太子,薨於東宮。理宗以沂靖惠王後立為皇太子,入繼大統。
URN: ctp:ws2091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