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九

《卷一百九》[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九
3
樂考
4
樂器
5
金之屬雅部
6
7
金登歌樂鐘一虡,樂設於殿上前楹間,金鐘一在東,北向。宮縣樂大鐘四虡。初,太宗取汴,得宋之鐘磬樂虡,挈之以歸。後就用宋樂,有司以鐘磬刻晟字者,犯太宗諱,皆以黃紙封之。
8
元憲宗二年,命東平萬戸嚴忠濟立局,制鐘磬筍虡。世祖至元元年,括金樂器散在寺觀民家者,先括到燕京鐘磬等器,凡三百九十有九事,大興府又以所括鐘磬樂器十事来進,又於各道括到鐘三百六十有七,又括到大小鐘磬五百六十有九,其完者大聲鐘十、中聲鐘一、小聲鐘二十有七,其不完者,大聲鐘十有三、中聲鐘一,小聲鐘四十有五。元初鐘用宋金舊器,其識曰大晟、大和、景定者是也,後増製兼用之。明初定樂,祗命冷謙製編鐘、編磬,嘉靖中,太常寺卿張鶚乃議設特鐘、特磬以為樂節,後卒不行。王圻《續通考》曰:明製鐘式,正音八,口一黃鍾之鐘,重十二觔,中髙七寸八分,旁髙八寸四分,口徑五寸,口橫七寸,上徑四寸一分,上橫五寸二分,梁髙二寸四分。一太蔟重九觔七兩髙六寸六分,口徑四寸九分,口橫五寸六分,上徑四寸七分,上橫五寸一分,梁髙一寸四分。一姑洗重十觔八兩,髙六寸八分,口徑四寸,口橫五寸七分,上徑四寸二分,上橫四寸八分,梁髙一寸四分。一仲呂重十一筋髙六寸九分,口徑五寸。口橫五寸六分,上徑三寸八分,上橫四寸五分,梁髙一寸五分。一林鍾重九觔髙六寸八分,口徑四寸五分,口橫四寸七分,上徑四寸二分,上橫四寸八分,梁髙一寸六分。一南呂重十一觔,髙六寸九分,口徑四寸九分。口橫五寸八分,上徑四寸一分,上橫四寸八分,梁髙一寸八分。一黃鍾清重十一觔八兩髙七寸,口徑四寸六分,口橫五寸八分,上徑四寸二分,梁髙一寸七分。一大呂清重十三觔八兩,髙七寸,口徑四寸八分,口橫五寸六分,上徑四寸五分,上橫四寸八分,梁髙二寸一分。又取四清聲各加鐘,聲以四,是為鐘十六。
9
又曰:「凡鑄鐘如凈銅一觔,加靈安錫四兩,如用聲濁加墨,鈆少許如常聲,清者不必加鈆,錫少減些,但用和為佳」。
10
等謹按:𢎞治中,嘗命太常寺知音官於內府,造大祀樂,以純金為鐘,西玉為磬。吏部尚書馬文升言:「自堯、舜作樂以来,鐘必用青,銅磬必用靈璧石,若用純金西玉為鐘磬,恐音律不協」。事遂已縛鐘。 辰鐘
11
金宮縣樂,有縛鐘四虡。章宗明昌中講議禮樂,所言辰鐘數缺,命禮部符下南京,取宋舊工,更鑄辰鐘十有二。
12
元至元元年,諸路括到亡金樂器、鎛鐘,完者十六,不完者二十有三。十九年,徴亡宋雅樂器至京師,置於八作司。二十一年,大樂署言,宜付本署収掌中書,命八作司與之鏄鐘二十有七。其後定制,宮縣樂器、鎛鐘十有二虡,虡一鐘,制視編鐘而大,依十二辰位特懸之,亦號辰鐘。筍虡朱髹,塗金彩繪飛龍,跗東青龍,西白虎,南赤豸,北元麟,素羅五色流蘓,餘制並與編鐘同。
13
編鐘
14
金宮縣樂有編鐘十二虡,登歌樂,編鐘一虡。宣宗貞祐間修汴京太廟,其地故宋景靈宮址也。掘得編鐘十三刻。「大晟」字。
15
元登歌樂:編鐘一虡。宮縣樂,編鐘十有二虡,虡各十有六,鐘範金為之,筍虡皆雕繪樹羽,塗金雙鳳五,中列博山。崇牙十有六,縣以紅絨組,虡跌青龍,藉地,以緑。油臥梯二,加兩跗焉。筍兩端金螭首,銜鍮石璧翣,五色銷金流蘇。絛以紅絨維之。鐵杙者四,所以備欹側,在太室以礙地甓,因易以石麟,虡額識以金飾篆字。擊鐘者,以茱茰木為之,合竹為柄,凢鐘未奏,覆以黄羅,兩覆以油絹。磬亦然。至元元年,各道括到亡金樂器,其完者編鐘五百十有五,其不完者,編鐘二百五十有一。三年,製宮縣樂器成,補鑄編鐘百九十有二。二十一年,以亡宋樂器付大樂署収掌編鐘七百二十有三。二十三年,以太廟樂器嵗久就壊,補鑄編鐘八十有一,合律者五十。
16
明郊丘、廟、社、文廟,各用編鐘十六。王國宗廟,樂同《中和韶樂》,用編鐘二架,鐘以銅為之,十六枚應十二律四清聲,設於朱紅漆筍虡,筍橫虡,上飾以鱗,屬為貼金木,龍頭上各垂流蘇,五并帉錔,即周之璧翣。遺制,鐘虡則植二柱以設筍,餙以臝屬為二獅子以趺上筍之上有業,有崇牙、大板,謂之業刻。為山形,若鋸齒、㨗業然。其上大板繪雲文崇牙以懸鐘筍,上列植羽為木,雕彩鸞五。洪武中,頒賜朝鮮國王廟社樂器、編鐘十六。
17
景鐘 太和鐘
18
元至元元年,中都等處括到亡金樂器,其完者,景鐘二。
19
等,謹按:金之景鐘,必得之宋者也。北宋崇寧中所鑄張康國為銘者,自應從金入元,若紹興中所鑄秦檜為銘者,則此時南宋未亡,不應流落北地,不知何以有二景鐘也。
20
明洪武六年鑄太和鐘,其制倣宋景鐘以九九為數,髙八尺一寸,拱以九龍,植以龍虡,建樓於圜丘齋宮之東北,懸之。郊祀,駕動則鐘聲作,升壇鐘止則衆音作。禮畢升輦又擊之,俟導駕樂作乃止。初未有以名之,禮官奏:「昔黃帝有五鐘,其一景鐘,景大也,惟功大者其鐘大,故宋之鐘亦縁是以為名,請名之曰景鐘。帝曰:古鐘名,宜更之。遂取周易保合太和之義,名之曰太和鐘。至十七年改鐘,減其尺十之四,髙四尺八寸五分,口徑三尺六寸五分,鈕髙一尺四寸五分,重二千二百六十一觔。
21
金錞
22
金引舞所執有金錞二。
23
元武舞器,有金錞二,範銅為之,中虛鼻象狻猊,木方趺。二人舉錞,築於趺上。至元元年,諸路括到亡金樂器有錞一,三年製。宮縣樂器成有錞二。二十一年,以亡宋樂器付大樂署収掌,有錞八。
24
金鉦
25
遼鼓吹樂、橫吹樂,前部俱有金鉦十二,金引舞所執有金鉦二,法駕,鼓吹、前部第一、第二,俱有金鉦十二,後部第一,金鉦三,皇太子前部鼓吹,金鉦二,後部鼓吹金鉦一。
26
元武舞器有金鉦二,制如銅槃,懸而擊之,以節樂。至元三年,製宮縣樂器,成有鉦二。二十一年,以亡宋樂器付大樂署収,掌有鉦八。
27
等:謹按《通考》《雅部》有金鉦,與金鐲、丁寧同列,其狀蓋如小鐘。俗部別有鼓吹鉦,則形圓如銅鑼」。注云:「《周禮》鼓人所掌金鉦,形如鐘,與此異又有警嚴鉦」,注云:「形同如鼓吹鉦」。是鼓吹部之鉦,不應與節樂之鉦同列。但元時節樂之鉦,亦如銅槃,其制正與鑼相似。竊意遼、金二代鉦式,史傳雖無明文,然元時亦必㳂襲舊制。大抵後代之鉦,俱不作鐘式,而作鑼式矣。雅部節樂之鉦,其制已變同俗部,則祗須并載,不煩岐出也。
28
明大駕鹵簿,有金鉦,四面,銅質,竹匡,用紅綆,繫鉦於匡。鉦徑九寸五分。東宮儀仗,金鉦二面,制同親王儀仗。金鉦二面,以響銅為之,徑九寸,邊有小竅,外以紅竹匡絡,以紅絨綆。郡王儀仗,金鉦一面,制同金鐃。
29
遼法,駕鼓吹前,後部俱有鐃十二。皇太子亦有鐃吹。受册,升金輅,鳴鐃而行。
30
金引舞所執有金鐃二法。駕鼓吹前後部第一,俱有鐃鼓十二,皇太子前後部鼓吹,俱有鐃鼓二,受册恭謝太廟。禮畢,升輅,過廟門,鳴鐃而行。
31
等,謹按遼史樂志,於鼓吹前後部並云鐃十二鼓十二,金史樂志於鼓吹前,後部則云鐃鼓十二,疑有脫誤。然儀衛志海陵遷燕儀仗第二、第七節,亦並云鐃鼓十二,而第一節直云鐃鼓一,更不可解」,故此處姑仍其文,不敢節去鼓字,俟詳考元武舞器有金鐃二,制如火,斗有柄,以銅為匡䟽,其上如鈴中有丸,執其柄而揺之,其聲鐃鐃然,用以止鼓。至元三年,製宮縣樂器成,有鐃二。二十一年,以亡宋樂器付大樂署収,掌有鐃六。
32
金之屬夷部
33
等謹按前考,八音之屬,各分雅部、胡部、俗部三等,夫凢稱胡越者,義取南北相距㝡逺,習俗逈異者而言,初非四裔之通號也。前考於胡部即載有西南夷及島夷之類,而王圻《續通考》所採益廣,如西洋之七十二弦琴,牂牁之二弦琵琶,桂海之銅鼓、腰鼓、盧沙羌管,其皆得以胡概之耶?甚不可通,今特正之。
34
方響: 響鐵
35
遼大樂㪚樂器,俱有方響。
36
元宴樂,器有方響,制以鐵十六枚懸於磬虡,小角槌二。廷中設,下施小交足几,黃羅銷金衣。雲和樂有方響八:雲和後部有方響二,天樂部有響鐵一,明大樂器,方響四架,每架十六,厚薄不等。應律呂四,清聲以鐵條四,褁以氊橫,置架內貫而列之為二層,每層方響八,承以朱漆木架,左右二柱并上下匡俱戧金花文。架髙五尺,濶二尺二寸,上用雕木五彩花板一,雕木貼金龍一,間以五彩雲。架上貼金火燄寳珠一,左右兩如意雲,上施貼金二。龍頭口銜紅緑帉錔,下雕五彩芝草。東宮儀仗方響二。丹陛大樂、迎膳樂、進膳樂、方響各二。中宮女樂方響,六雲璈。
37
元宴樂,器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特而右手以小槌擊之。
38
銅鈸
39
遼大樂器有銅鈸。
40
銅角
41
元制,軍中用之大徳初,綽和爾帥師攻巴林之地,阻水不能進,命吹銅角,舉軍大呼,敵衆爭起就馬,於是麾師畢渡。天厯初,雅克特穆爾與上都旺沁拒戰,夜吹銅角以震盪之,敵亂,乃西遁。
42
明大駕鹵簿,有小銅角一對,長三尺八寸,大銅角一,對長三尺六寸一分,俱加漆貼金。東宮儀仗小銅角一對,長三尺八寸,大銅角一對,長三尺五寸七分,俱加漆貼金。親王儀仗小銅角一,對髙三尺五寸,加朱漆描金雲龍文。大銅角一,對髙三尺四寸八分,硃漆描金,升降雲龍文。永樂十二年,頒軍中號,今夜間以各等大小銅角笛聲為號,不許聲音相同銅鼓。 鐺黎金
43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銅鼓,古蠻人所用南邊土中,時有掘,得者,相傳為馬伏波所遺,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鼔皆細花紋,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全似鞞鼓。
44
朱輔《溪蠻叢咲》曰:麻陽有銅鼓,水中掘得如大鐘,長䇶三十六乳,重百餘觔,金入天慶觀。他處鼓尤多其丈,環以甲士,中空無底,溪峒愛鼓甚於金玉,摹取鼓丈,以蠟刻板印布入靛缸,漬染名㸃蠟慢等。謹按:明成化四年,提督四川軍務兵部尚書程信等奏,攻克山都等處洞寨,獲銅鼓六十三面。萬厯元年,兵部奏四川征都蠻報㨗,獲諸葛銅鼓九十三面。二年,四川都督劉顯等蕩平九絲城等寨,得銅鼓有聲者六十,四面鼓有聲者,□上易千牛,次易七八百,牛皆刻鷺、雕螭、竒文,異狀,相傳為諸葛製以鎮蠻之物鼓去則蠻運終巡撫特表以進。崇禎七年,四川定逺堡母豬洞內銅鼓有聲,一晝夜方止。
45
銅鑼。 金
46
陶宗儀《輟耕録》曰:元苗帥楊完者,軍中無金鼓、雜鳴小鑼,以節進止其鑼,若賣貨郎擔,人所敲者。明制,大駕鹵簿有金,四面,以銅為之金亦稱鑼,金一尺七寸。東宮儀仗金二面,制同。親王儀仗鑼二面,口徑一尺三寸,郡王儀仗同親耕耤田。教坊司合用樂器,有銅鑼四面。
47
方以智通雅曰:雲麓漫鈔云:今人呼洗為沙鑼,又曰厮鑼。近代賜契丹、西夏使人皆用此語究其說,軍行不暇持洗,以鑼代之,智以此說附㑹,蓋中原人以擊鑼為篩鑼,東南方亦有言之者。篩沙音相近,篩又為厮,又小轉也。書傳曰:養馬者為厮所,執之鑼為洗,曰廝鑼以鑼為洗,正如秦、漢用刁斗可以警夜,又可以炊飯,取其便耳。
48
水盞
49
元宴樂之器有水盞,制以銅,凡十有二,擊以鐡箸,明四夷樂器,有水盞一。
50
等謹按《通考》,水盞在土之屬,蓋以本係瓦甌,其列在俗部,則以出於民間也。王圻以元制用銅,故移在金屬,而仍列之俗部。據銅制始見於元,而明亦用之,夷樂自應移置夷部。
51
金之屬俗部
52
乳鐘。
53
《通雅》曰:明南京方山定林寺有乳鐘,凡百二十乳,四面分直,甬面各三十,乳乳各為聲。
54
華嚴經鐘
55
汪懐德《燕邸紀聞》曰:西郭外萬夀寺今上謂神宗所建,大內出一鐘。成祖時,少師姚廣孝監鑄,重八萬七千觔,徑丈有四尺,長丈五尺,銅質甚古,內外刻華嚴經一部,華亭沈度所書,鑄時年月日,時皆丁未,今徙置之日為六月十六日,亦四丁未相符,事亦竒矣。
56
等,謹按:佛寺鐘磬,舊列不載此鐘,制特鉅麗,因援通考古文鐘之例,載之《通考》。俗部所載,如豐山鐘等,其虛實多不可知,尚得編入,則後代有現存重器如此鐘者,似不可遺也。
57
又按永樂元年嵗在癸未,成祖在位二十二年,是終於甲辰,至宣徳二年乃是丁未耳。《燕邸紀聞》云:成祖時鑄鑄年丁未,其說不合。
58
自鳴鐘
59
明萬厯二十八年,大西洋國人利瑪竇來獻自鳴鐘祕,不知其術。大鐘鳴時正午一擊,初未二擊以至初子,十二擊正子,一擊初丑二擊以至初午,十二擊小鐘,鳴刻一刻一擊,以至四刻四擊。蓋氣機所為,他人不能為也。
60
單鐸雙鐸。
61
金引舞所執有單鐸二、雙鐸二。
62
元武舞器、單鐸、雙鐸各二,制如小鐘,上有柄,以金為舌,用以振武舞。兩鐸通一柄者,號曰雙鐸。至元三年,製宮縣樂器,成單、鐸、雙鐸各二。二十一年,以亡宋樂器付大樂署収掌單、鐸、雙、鐸各五。
63
鐵笛
64
朱子武《夷山鐵笛亭詩》序略曰:「山之隠者劉君兼道,善吹鐡笛,有穿雲裂石之聲。侍郎胡公詩有「更煩橫鐵笛,吹與衆仙聽」之句,因復作亭以識其處。《楊維楨傳》曰:「元楊維楨嘗獲斷劔,錬為笛吹之,作迴波引,遂號鐵笛老人」。其《冶師行序》曰:「緱氏子,名長弓,太湖中人,與余鑄鐵笛者也」。
65
明宣徳三年,寧王權奏求鐵笛,帝命工製與之,謂左右曰:「古人謂笛者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寧王之意,其在此乎?鐵笛雖無當,新製與之銅笛,
66
宋陸游詩:「髙挂蒲帆上,黃鶴,獨吹銅笛,過垂虹。銅籥
67
律呂精義》曰:嚮於好事者,家見古銅籥及古銅篪,秀色絶佳,云是三代舊物,彼雖寳之,未識其名。以先儒之說証之,始知是籥篪,其形狀與太常所傳篪籥異。
68
銅篪
69
《律吕精義》曰:嘗於好事之家,見一古器,銅色,若漆狀類詩筒中空,而兩端有底底中心皆無孔,前面左右各三孔,共為六孔,孔徑約一分半,惟居中一孔,翹然上出,可徑三分,後面有銘三字字,皆古篆甚竒,其文曰「黃鐘䶵兩端,圍徑大小,與開元通寳錢同。橫排錢十四枚,則與篪之長同,所謂大箎長尺四寸」者也。律家相傳,以為開元錢之徑,即古黍尺之一寸信矣。徑一寸者,所謂圍三寸也以探之,其中空處約徑七分,筒厚一分半,吹之嗚嗚!然其聲和雅,蓋三代之物,希世之寳也。
70
銅喇吧亦作叭 以下俱増活套鵞項喇吧
71
號筒或作通
72
哱囉
73
鎖□亦作「哪」
74
明正統四年,賜斡拉達達汗樂器內有喇吧一,景泰六年,華陽王友堚令千戶賈俊私買銅喇吧、哱囉并活套鵞項喇吧等踰制器物,降勅責之。戚繼光新書號令篇曰:喇吧、哱囉,皆軍中吹器喇叭,俗呼號筒。凢吹哱羅衆兵起,身執器站立。通雅曰:仗有大鼓,長鳴、長鳴,今時之號通也,口圓而長,如竹筩一尺五寸,又有小柄空管,從筩中抽出吹之。晉即有鳴葮、葮即笳。或謂其始以葮管,後以銅作大篥桓,元製龍角,所謂銅角也。今俗云喇叭銷。哪直口曰號通轅門,吹角十二疊是也。等謹按,喇吧號筒,其制各別正字通,即以號筒為喇吧俗名,殆未詳考。
75
76
明制,皇城四面巡更諸鋪,周流傳警,每夜內發,大鈴從東華門出,至厚載門収,一一交遞盡七十二枚天明矣,又宮人有罪罰,提鈴,每夜自乾清門至日精門、月華門,仍還乾清宮前,方止,髙唱天下太平,聲緩而長,與鈴聲相應。
77
氷盞
78
劉侗《帝京景物畧》曰:立夏日,啓氷賜文武大臣編氓賣者,手二銅盞叠之,其聲磕磕曰:「氷盞石之屬雅部
79
磬 特磬 辰磬。
80
金登歌樂磬一虡,宮縣樂特磬四虡。明昌五年,講議禮樂所言:「辰鐘、辰磬自昔數缺,宜補造辰磬二十一」。命琢辰磬各十有二,以其半少劣,擇其諧者用之。元初,磬用宋、金舊器,至元中,始採泗、濵、靈璧石為之。至元元年,各路括到亡金樂器磬十有七。二十一年,以亡宋樂器付大樂署収掌,特磬二十有二等。謹按,鐘磬之小者編縣,大者特縣《通考》編磬條云:大則特縣,小則編縣。,與鎛鐘終始相應之。特磬,固特縣者也,與十二辰鐘相配之辰,磬虡各一磬陳氏《禮書》云:「十二辰之鐘,大鐘也。大鐘,特縣言鐘,則磬可知矣。朱載堉《律呂精義》十二特磬小様圍架祗一磬,亦特縣者也。陳氏《樂書》云:「編之則雜而小,離之則特而大。《通考》云:宋明道製新樂,特磬十二,黃鍾、大呂制各云云。然則離磬固即特磬、辰磬,亦可稱特磬矣。《通考》不標特磬之名,然己見雅部首條磬下,王圻別為表而出之,遽謂端臨失載,誤矣。今依《通考》舊例,仍見首條磬下至辰磬,亦從特縣之例附焉。《通考》亦無辰磬之名,所稱特磬十二,即辰磬也。明初制雅樂,太祖親擊石磬試定,旋命於泗州靈璧取石製磬。嘉靖十四年,大常寺卿張鶚請設特鐘、特磬以為樂節,不果。
81
王圻續通考曰:製磬式一十六片:一黃鍾天長九寸,濶四寸九分,中濶五寸九分,地長一尺三寸,濶三寸六分,厚九分。一大呂天長九寸,濶五寸,中濶五寸九分,地長一尺五寸六分,濶三寸八分,厚八分。一大蔟天長九寸,濶四寸九分,中濶六寸,地長一尺三寸六分,濶三尺五分,厚一寸一分,一夾鍾闕。一、姑洗,天長九寸濶四寸九分,中濶六寸,地長一尺九分,濶三寸六分,厚一寸二分。一仲呂天,長九寸,濶四寸五分,中濶六寸,地長一尺三寸七分,濶三寸二分,厚一寸二分。一㽔賔,天長九寸二分,濶六寸六分,中濶六寸一分,地長一尺三寸八分,濶三寸五分,厚一寸一分。一林鍾:天長九寸一分濶四寸七分,中濶六寸,地長一尺二寸六分,濶三寸五分,厚一寸二分。一夷則天長九寸,濶四寸八分,中濶六寸一分,地長一尺三寸一分,濶三寸五分,厚一寸五分半。一南呂天長九寸,濶五寸,中濶六寸二分,地長一尺三寸五分,濶三寸三分,厚一寸六分。一無射,天長九寸二分,濶四寸七分,中濶六寸四分,地長一尺三寸七分,濶三寸五分,厚一寸七分,一應鍾天,長九寸一分,濶四寸七分,中濶六寸二分,地長一尺二寸七分,濶三寸五分,厚一寸五分。一清黃鍾,天長九寸一分,濶六寸六分,中濶六寸一分,地長一尺三寸五分,濶三寸三分,厚一寸九分,一清大呂天,長九寸二分,濶四寸五分,中濶六寸二分,地長一尺三寸七分,濶二寸四分,厚二寸三分。一清太蔟,天長九寸一分,濶四寸五分,中濶六寸,地長一尺三寸,濶三寸五分,厚二寸一分。一清,夾鍾天,長九寸三分,濶四寸九分,中濶六寸一分,地長一尺三寸,濶三寸五分,厚二寸二分。又曰:按磬制,下屈皆一尺六寸三分,填眼至尖,皆一寸三分,前濶為天後濶為地,以石為之,其石出鳳陽府靈璧縣,西北有山名靈璧,如琢磨,則取其一様聲之石,琢成其音諧和也。
82
玉磬。 天球
83
《遼雅樂,八音器數:石音,有球、磬、大樂器,亦有玉磬,金登歌。樂器有王磬,惟天子親祀則用之。攝祀,止用編磬。樂設於殿上前楹間玉磬一,在午陛之西,稍南,北向。
84
元登歌樂器亦設於殿上前楹間,玉磬一虡在西等謹按:明自太祖初克金陵,其明年即定雅樂,親擊磬聲」。命取泗州靈璧石為之。𢎞治中,以禮官言,欲製玉磬而不果。嘉靖九年,嘗發內府所藏金銅、玉石、鐘磬,命神樂觀考正音律,而玉磬卒未聞施用。後張鶚請設特鐘、特磬,帝諭輔臣亦惟以特磬難得,巨石為言。是明代未嘗用玉磬,故樂志無金鐘、玉磬之文。
85
編磬
86
金登歌樂,編磬一虡,有司攝祭則用之。宫縣樂編磬十二虡,有司攝祭,則用四虡。宣宗貞祐間,修汴京太廟,其地故宋景靈宫址也,掘得編磬八刻。大晟」字元登歌樂,編磬一虡,磬十有六,石為之,縣以紅絨紃,虡跗狻猊。拊磬者,以牛角為之,餘筍虡、崇牙、樹羽、璧翣。流蘓之制,並與鐘同。宮縣樂編磬十有六虡,虡十有二磬,制同登歌筍虡與鎛鐘同。至元元年,中都等處括到亡金樂器,其完者編磬七,其不完者編磬十有四。三年,製宫縣樂器、成靈璧石,編磬百九十有二。二十一年,以亡宋樂器付大樂署収,掌編磬二十有八。二十二年,太常卿呼圖克約蘓奏:「大樂見用石磬,聲律不協,稽諸古典,磬石莫善於泗濵,女直未嘗得此。今泗在封疆之內,宜取其石以製磬」。從之。選審聽音律大樂正趙榮祖及識辨磬村石工牛全詣泗州採之,得磬璞九十,製編磬二百三十,命大樂令陳革等料簡應律者百有五。二十九年,太常卿希沙請採石増製編磬,遣孔鑄馳驛往泗州,得磬璞五十八,製磬九十,大樂令毛莊等審聽之,得音律磬五十有八,於是編磬始備。
87
明郊丘、廟、社、文廟各用編磬十六。王國宗廟,樂同中和韶樂,編磬二架,磬以石為之,十六枚應十二律四清聲。筍餙以羽,屬為貼金木鳳頭。二虡亦餙以羽,屬若鵞狀,二於其跌,餘並如編磬、筍虡制。太祖初命冷謙審定編鐘、編磬等器,謙議用四清聲,故編鐘、編磬皆為十六。洪武中,賜朝鮮國王廟社樂器編磬十六律。《呂精義》曰:「鐘磬者,樂之節也。節者,俗呼板眼是也。節貴乎簡,故《樂記》曰:繁文簡節之音,縣鐘磬貴乎少,故荀子曰縣一鐘而尚拊。《大戴禮》曰:縣一磬而尚拊,此之謂也。夫縣一鐘一磬者,謂特縣之鐘磬,此唐、虞舊制也。或以玊為之,或以石為之,則不拘耳。玉為之者,其名曰球,益稷,所謂鳴球,顧命所謂天球,孟子所謂金聲玉振之類,蓋玉磬之特縣者也,石為之者,其名曰磬,《舜典》所謂擊石拊石,《禹貢》所謂浮磬砮磬,《論語》所謂擊磬於衛之類,蓋石磬之特縣者也。商周以降,始有編縣之制,故商頌有小球、大球,蓋玉磬之編縣者也。而《周禮》有編鐘、編磬,此石磬之編縣者也,要之編縣,不如特縣之近古耳。何況又有宮縣軒縣判、縣種種,分別臝屬,羽屬鱗屬種種妝餙,徙令見者,驚猶鬼神,而唐、虞舊制益以支離矣。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凡古制文過與質者,非學樂之所急,但從一磬尚拊之說,庶幾唐、虞之舊制耳。
88
又曰:「禹貢九州,言磬者三,徐州泗、濵、浮、磬、磬非可浮物而謂之浮者,猶俗語所謂浮頭一層也。舊註以為浮者浮生於土,不根著者是也。蓋石之出土者,常見風日,厥質堅脆而性最靈,是以為佳。其埋沒土水中者,不見風日,厥性柔軟而聲不和,此乃擇磬要訣。然石工姦猾者,患堅石之難,琢往往竊以軟石易之,凡監造之人,不可不察也。豫州錫貢磬,錯錯雜也。磬有特者,編者大小不一,故曰錯。舊註謂錯為治磬之錯,非也。且冀州厥賦惟上上錯,青州海物惟錯揚州,厥賦下上上錯豫州,厥賦錯上中梁州,厥賦下中三錯,此乃禹貢文法錯,皆訓雜,獨磬錯則不然誤矣。梁州,厥貢璆磬。蔡氏曰:璆,玉磬也。磬,石磬也。林氏曰:徐州貢浮磬,梁州既貢玉磬,又貢石磬,豫州又貢磬錯。以此觀之,則知當時樂器磬最為重,古用泗濵浮磬。蔡氏書傳曰:今下邳有石磬山,或以為古取磬之地。一統志曰:磬石山在邳州城西南八十里,與泗水相近。山有石,其聲清亮可為磬。禹貢:泗濵浮磬,即此山所出者。又曰:磬石山在靈璧縣北七十里,山出磬石。趙希鵠曰:靈璧石出虹州靈璧縣,其石不在山谷深山之中,掘之乃見,色如漆,間有細白紋如玉,然不起峰,亦無岩岫,佳者如萏。或如臥牛如蟠螭扣之,聲清越如金玉,以利刀刮之,畧不動偽者,多以大湖石染色為之。蓋太湖石微有聲,亦有白脈,然以利刀刮之則成屑。按希鵠所說,掘之乃得,恐非古人所謂浮磬嘗得數枚,叩之不清,亦無漆色,蓋偽者耳。今不拘何處之石皆可,但擇其聲佳者而已。山海經曰:小華之山,其陰多磬石。郭璞註云:即少華山,在今華陽縣,石可以為樂器。經又曰:髙山,涇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渭,其中多磬。石郭云:今涇水出安定朝那縣西笄頭山,至京兆髙陵縣入渭也。經又曰:鳥危之山,其陽多磬石,郭雖不言在何處?今以涇水之文次序考之,亦當在陜西也。然則出磬之山,不獨泗濵可知矣。
89
石之屬俗部
90
玉編磬。
91
《輟耕録》曰:元大明殿中,設玉編磬一。
92
玉律
93
元史齊履謙傳》曰:「履謙嘗得黒石,古律管一,長尺有八寸,外方內為圓空,中有隔隔,中有小竅,蓋以通隔,上九寸,其空均直,約徑三分,以應黄鍾之數,隔下九寸,其空自小竅迤𨓦殺至管㡳,約徑二寸餘,葢以聚其氣而上之。其制與律家所說不同,葢古所謂玉律者是也。
94
玉笙
95
周密《癸辛雜職》曰:宋理宗朝,韓世忠家獻白玉笙一攅,薄如鵞管,其聲清越,真希世之珍也。《輟耕録》曰:元大明殿中有玉笙。
96
玉簫
97
《癸辛雜識》曰:宋理宗朝,張俊家有獻白玉簫,管長二尺者,中空而瑩薄,內府所無,即時有㫖補官,此與玉笙皆在軍中,日得之北方,即宣和故物也。玉琴。
98
《弇州史料》曰:明正徳十五年,籍沒錢寧家,得白玉琴一。
99
玉笛
100
遼本紀》曰:「遼太宗天顯三年,唐遣使遺玉笛,五年,人皇王進玉笛。
101
玉響鐡。
102
《輟耕録》曰:元廣寒,殿中有小玉,殿內設玉響鐵一懸。
103
玉箜篌
104
《輟耕録》曰:元大明殿中有玉箜篌。
105
玉琵琶
106
弇州史料》曰:明正徳十五年,籍錢寧家得白玉琵琶一」。
107
土之屬雅部
108
109
《遼雅》樂器土有壎。
110
金登歌樂塤二。宮縣樂塤八。
111
元登歌樂,塤二陶土為之,圍五寸半,長三寸四分,形如稱錘,六孔,上一,前二,後三,韜以黄嚢。宮縣樂塤八。明郊丘、廟、社、文廟,各用塤四。中和韶樂,同殿內侑食,樂塤二。王國宗廟樂同,其式以白棉花和,搥黃土為之,形如稱錘,上鋭下平,中虛朱質,戧金雲龍,按明㑹典云:黑漆戧金雲文髙三寸四分,圍七寸五分,厚四分。上竅徑四分,前三孔,後二孔,皆一分半。又以糊口灰為胎胎。乾却將黃土如前式,様造外土乾將灰於上竅中挖出,除吹竅共五孔,前三孔後二孔。
112
律呂精義曰:八音內有所謂土音者,葢燒土為之,猶土簋土鉶,茍非燒土為之,豈不盛水則壊,然謂之土何耶?古人所謂土,猶今人謂之瓦耳,土音之塤缶,推此可知也。後世作樂茍簡,塤雖土為之大,率不曽燒,葢由惑於土之一字,未暇詳考故耳。國語曰:瓦絲尚宮。又曰:匏以宣之,瓦以贊之。爾雅:大塤謂之嘂。註云,塤燒土為之,大如鵞子,鋭上平底,形如稱錘六孔,小者如雞子䟽,引周禮小師註云:塤,燒土為之,大如雁卵。鄭司農云:六孔,是相傳為然也。風俗通曰:塤,燒土也,圍五寸半,長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為六孔。文獻通考引風俗通又畧不同,長三寸半,作一寸半,葢傳寫之訛耳。然塤既有大小二等,其圍五寸半,長三寸半者,是為小塤。而大塤舊不言其圍若干,今以鵞卵雞卵之圍證之,然則大塤當圍七寸半也。大塤圍七寸半,長三寸半,小塤圍五寸半,長三寸半,則各得其制矣。舊說塤箎,其竅盡合則為黃鍾,其竅盡開則為應鍾。今按脣有俯仰,抑揚氣有疾徐輕重一孔,可具數音,則還宫亦自足,不必某孔為某聲也。又曰:大塤髙三寸五分,圍七寸五分,底徑二寸四分,吹孔徑三分五釐。按孔徑一分七釐,小塤髙三寸五分,圍五寸五分,底徑一寸七分五釐,吹孔徑三分,按孔徑一分五釐。大小塤皆以細泥依様造窑內,燒成不用妝餙,尚自然之質也。近代雅塤,率用漆以為餙,未免俗氣切宜忌之,至於鋭上平底,塤之形也。鵞子雞子,不過喻其大小,而近代雅樂,以塤為卵形,誤矣。
113
土之屬俗部
114
響葫蘆
115
魏坤倚晴閣雜鈔曰:「琉璃厰原為燒殿瓦之用,殿瓦之外所製,一曰響葫蘆小兒口,啣噓吸成聲,俗名倒掖氣,一曰鐵馬懸之簷,以受風戞者也。孫廷銓顔山雜記曰:凡製琉璃響器,先得下口,後得上口。凡為鼓璫,先得葫蘆,提燒其底而凹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平,使微杠焉。以隨氣之動乃得鳴鼓。璫者,響葫蘆也。
116
革之屬雅部
117
搏拊
118
金登歌樂搏拊二。
119
元登歌樂、搏拊二,制如鼓而小,中實以糠,外髹以朱,繪以緑,雲繫以青絨絛,兩手用之或摶或拊以節登歌之樂。
120
明洪武初,定制,郊丘廟社各用搏拊四,後減二,文廟搏拊四,中和韶樂,搏拊二,殿內侑食樂,搏拊一,其形如鼓,長一尺四寸,冐以革,二面,粉餙繪彩鳳文,硃紅漆木匡,繪彩雲文,銅釘,環貫以黃絨綆。王圻續通考曰:搏拊,以木為身,以革為面,制髙一尺三寸,面濶四寸四分,面繪雲彩,身繪花,腹用二,銅鐶,繫以黃絨縧,但用時掛於頸,以手拊之。律吕精義曰:近代搏拊之制,以木為腔,形如小鼔而長,冐以熟皮,或以生皮,或著以糠,或無糠焉。嘗考古制,葢不然也。史記、樂書》:弦匏笙簧合守拊鼓條下,唐張守節正義詳矣,其說曰:合㑹也。守,待也,拊者,皮為之,以糠實如革嚢也,用手撫之,鼓也,言奏弦匏笙簧之時,若欲令堂上作樂,則撫拊堂上樂,工聞撫拊,乃弦歌也。若欲令堂下作樂,則擊鼓堂下樂,工聞鼓乃吹管播樂也,言弦匏笙簧皆待拊鼓為節,故言合守拊鼓也。以此觀之,則非以木為腔之拊,故文獻通考》曰:拊狀如革,嚢實以糠,擊之以節樂。此說得之矣。
121
鼓。
122
遼雅樂,器革有鼓。
123
葉隆《禮遼志》曰:「三歲一試進士,舉案而出,作樂及門,擊鼓十二面,以法雷震」。
124
明丹陛大樂鼓二,中宮女樂鼓五,朔望朝叅鼓一,迎膳樂鼓一,進膳樂鼓一。
125
王圻《續通考》曰:鼓式以木為腔,以革為面,髹以黑朱,身髙三尺五寸,面濶二尺二寸,縁以雙層釘釘,用四五月黴天釘,則聲無改卻,用淮安府匠人得法,只要𦂳掤,宻釘為佳。
126
《律呂精義》曰:古人之鼓,不言用何木造。今南方鼓則用楠木、樟木,北方鼓則用桑木、梓木,葢隨鄉土所産之木,庶幾便於用也」。
127
建鼓 鞞鼓 應鼓 樹鼓
128
金宮縣樂建鼓、應鼓、鞞鼓各四,樂設庭,中植建鼓、鞞鼓、應鼓於四隅,建鼓在中,鞞鼓在左,應鼓在右。元制,建鞞、應同一座,通謂之樹鼓。宮縣樂樹鼓四,每樹三鼓。其制髙六尺六寸,中植以柱,曰建鼓。柱末為翔鷺,下施小圓輪。又為重斗,方葢,並繚以彩繪。四角有竿,各垂璧翣流蘇,下以青狻猊四為趺,建旁挾二小鼓,曰鞞、曰應,樹樂縣之四隅,踏床、鼓桴並髹以朱。王圻《續通考》曰:「按《禮器》云:縣鼓在西,應鼓在東,則應鼓為東序之樂。元制,樹鼓中植以柱,曰建鼓、鞞、應。二鼓即懸於建旁,失其制矣。
129
等謹按元制,實本於宋制。陳氏《樂書》嘗議宋制之失。《通考》已詳録於建鼓條下,王圻乃歸過於元代,亦未嘗㳂波而討源也。
130
明郊、丘、廟、社各用應鼓一,中和韶樂,應鼔二殿內侑食樂應鼓一,其制以木為匡,冐以革,鍍金銅釘,環橫,寘於青緑,重斗,上貫以硃紅漆柱,下四足飾以臝屬,刻獅子四於其趺,上施四角黄綿布䝉,葢周圍垂瀝水,抹金銅蓮花座。其上施彩鳳一,四角貼金木龍頭,下垂彩線流蘇五,各垂紅線帉錔,撃以紅漆槌、雷鼓。
131
元宮縣樂有雷鼓二,制如鼓而小,鞔以馬革,持其柄,播之,旁耳自擊,郊祀用之。
132
雷鼗
133
元宮縣樂有雷鼗二,亦以馬革鞔之,為大小鼓三,交午貫之以柄,郊祀用之。
134
《元祭祀志》曰:郊祀陳設儀,設圜宮縣樂於壇南內壝南門之外,植四楹,雷鼓於四隅,皆左鼙右應。律呂精義》曰:或問舊說雷鼓、雷鼗八面,靈鼓、靈鼗六面,路鼓、路鼗四面,何耶?答曰:八面者一様,八副也。六面、四面放此,猶今儀仗花腔、鼓二十四面,杖鼓十二面,非一鼓而有多面也。舊說及圖,近乎穿鑿,不必從也。
135
路鼓
136
金宮縣樂有路鼓二。
137
元宮縣樂,路鼓二,制如雷鼓,惟非馬革祀宗廟用之。路鼗。
138
金宮縣樂有路鼗二。
139
元宮縣樂,路鼗二,其制為大小二鼓,午貫之旁各有耳,以柄揺之耳,往還自擊,不以馬,革祀宗廟用之鼗。 鼗鼓。 單鼗。 雙鼗
140
遼雅樂器革有鼗。
141
金引舞所執有單鼗二。
142
元武舞器鼗二,又宮縣樂有單鼗、雙鼗。郊祀設圜宮縣樂於壇南內壝南門之外,置雷鼓、單鼗、雙鼗各二柄於北懸之內,通街之左右。
143
等謹按《金樂志》云:引舞所執單鼗二,單鐸二、雙鐸二单者,對雙而言,有單,無雙直,云鼗二可矣。《元禮樂志》云:「武舞噐鼗二,雙鐸二」。又云:「單、鐸雙鐸各二鼗,鼓二」。此並無語病也。乃《祭祀志》復云:「武舞執器二十人,內單鼗二、單鐸二,雙鐸二」。正與金志同,病頗似漏卻雙鼗矣。單鼗、雙鼗,宮縣樂固有之,然非舞器也。
144
晉鼓
145
金宮縣樂有晉鼓一。
146
元宮縣樂:晉鼓一處,縣中之東南以節樂長六尺六寸,面徑四尺,圍丈有二尺,穹隆者居鼓面三之一,穹徑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一,面繪雲龍為飾。其皋陶以朱髹之,下承以彩繪趺座,并鼓髙丈餘在郊祀者,鞔以馬革。
147
王圻《續通考》曰:「按:晉鼓,古所以鼓金奏建於軍,元用之郊祀,失其制矣。
148
等謹按制,晉鼓為樂節,此李照之失,通考嘗議之矣。自宋厯今乃又以為元代之過耶?革之屬夷部
149
150
遼㪚樂器有鞚。
151
等謹按《樂記》本作「椌」,音腔从木「鞚」字从「革」音椌,乃馬勒也。然《唐禮樂志》云:「土則附革而為鞚,遂以鞚為椌矣。自此而金鞚花鞚類多从革,今字典於鞚字,尚不兼「椌」字音義。
152
153
元宴樂鼓,制以木為匡冐,以革,朱漆雜花,面繪復身龍,長竿二。廷中設則有大木架,又有擊撾、髙座、毛員鼓。
154
遼大樂器有毛員鼓二,蓋天竺龜兹樂器,自唐流傳者也。
155
杖鼓
156
遼㪚樂器有杖鼓。
157
《金禮樂儀衛志》並未見杖鼓之文。然元至元六年,太保劉秉忠奏奉㫖搜訪舊教坊樂工,得杖鼓色楊皓,是金教坊樂器有杖鼓也。
158
元宴,樂器有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冐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雲和樂部,杖鼓三十,後部杖鼓十,樂音王隊第一隊,杖鼓三、夀星隊、禮樂隊、說法隊第一隊並同樂音王隊第七隊,杖鼓二、禮樂隊第七隊同說法隊,第七隊,杖鼓四。明洪武初,定制,朝賀丹升大樂杖鼓二十四,後減用十二,中宮女樂同。朔望朝,恭杖鼓六。大宴丹陛大樂,杖鼓二十四,後減用八,文武二、舞杖鼓二、迎膳,樂杖鼓十,進膳,樂杖鼔八。太平、清樂同其制,每箇二面,其下鐵圏口二,一面冐以犢皮,徑一尺二寸五分。一面冐以山羊,皮徑一尺三寸,冐縫用紅皮,掩錢細腰木匡,廣一尺七寸九分,黒漆戧金枝葉寳相花文,以紅絨綆一條,聨絡,抹金銅龍頭鈎子十六箇,各有襯鈎紅皮,硃紅生,革描金龍束子八箇,懸以緑絨匾絛,用抹金銅龍頭搭鈎二箇,并鈎圏。鼓衣以紅綺,一幅,長三尺五寸,織青龍并五彩雲文。周圍黃絨織香草文看杖,硃紅漆竹片帯,雕木貼金龍頭,垂紅緑。結子。打杖,以硃紅漆竹片為之。東宮樂器杖、鼓十二,制同。大駕鹵簿。杖鼓四,木匡細腰匡兩頭,加黒漆戧金雲龍文。鉄圏二,皆冒以革,附於匡,聨以紅絨綆,加銅龍頭,鈎子以青絨匾□懸之。東宮儀仗、杖鼔二,制同。親王儀仗,杖鼓二,黒漆木匡細腰戧金花文,粉塗革,面掛以青絨匾絛。樂器杖鼓十二,制同,但加木紅絹鼓,衣畫盤螭并花文,及有貼金木魚首銜,紅緑帉錔,名魚頭鞭。郡王樂器杖、鼓八,制同。
159
第二鼓 第三鼓
160
遼散樂器,有第二鼓、第三鼓
161
等謹按唐禮樂志云: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宋沈括《梦溪筆談》云: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則唐之漢震第二鼓也。然則第二鼓、第三鼓,葢皆杖鼓之類耶?相鼓。
162
金引舞所執有相鼓二。
163
元武舞器,有相鼓二,制如搏拊,以韋為表,實之以糠。拊其兩端,以相樂舞節。
164
王圻《續通考》曰:「即撫拍之易名也。
165
腰鼓。
166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宋花腔腰鼓出臨桂職田鄉,其土特宜鼓腔。村人専作窑燒之,油畫紅花紋以為飾。
167
遼散樂器有腰鼓。
168
明四夷舞樂器腰鼓二。
169
和鼓
170
元宴樂器有和鼓,制如大鼓而小,左持而右擊之,安和樂部有和鼓一,夀星隊第七隊,和鼓一,連鼗鼓
171
遼大樂器有連鼗鼓二。
172
雅鼓
173
金引舞所執有雅鼓二。
174
元武舞器有雅鼓二,制如漆筩,鞔以羊革,旁有兩紐。工人持之,築地以節舞。
175
王圻《續通考》曰:按端、臨謂西涼髙麗有齊鼓,其制相似,此即其類也。
176
札鼓。
177
元宴樂,器有札鼓,制如杖鼓而小,左持而右擊之。安和樂札鼓六,夀星隊第七隊,札鼓三。
178
金鞚小鼓。
179
元樂音王隊夀星隊禮樂隊說法隊,每第一隊各有金鞚小鼓一。
180
花鞚稍子鼓。
181
元樂音王隊第九隊有花鞚稍子鼓二十,第十隊,花鞚稍子鼓一。
182
日月,金鞚稍子鼓。
183
元樂音王隊第十隊有日月金鞚稍子鼓,八日月鼓。
184
元樂音王隊第十隊有日、月鼓五制,未詳魚鼓。
185
元夀星隊第十隊有魚鼓、簡子,八制未詳。王圻續通考》曰:按近制戳竹為筩,長三四尺,以皮冐其首皮用豬膋上之最薄者。用兩指擊之。簡子則以竹為之,長二尺許,濶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畧反外歌時用二片,合擊之以和,此即其制也。
186
駝鼓
187
元儀仗,有駝鼓,設金裝,校具花罽鞍褥,橐篋,前峰樹皁纛,或旋彩旗,後峰樹小旗,絡腦、當胸、後鞦,並以毛組為轡勒,五色瓘玉,毛結瓔珞,周綴銅鐸小鏡,上施一面。有㡳銅掆小鼓一人乗之,擊以毛䋲。凡行幸,先鳴鼓於駝,以威振逺邇,亦以試橋梁伏水騾鼓
188
元儀仗。有騾鼓,制似駝而小。
189
馬鼓
190
元儀仗,有馬鼓、轡勒、後勒、當胸,皆綴紅纓,拂銅鈴,杏葉。校具金塗釲,上挿雉尾,上負四足小架,上施以華鼓一面,一人前引。凡行幸負鼓於馬以先馳,與纛並行。
191
銳鼓
192
桂海虞衡志》曰:「宋鋭鼓,猺人樂,狀如腰鼓腔,長倍之,上鋭下侈,亦以皮鞔植於地坐,拊之革之屬俗部
193
掆鼓。
194
遼鼓吹樂,前部橫吹樂,前部各有掆鼔十二。金鼓吹樂,前部第一、第二各掆鼓十二,後部第一、掆鼓三、黃麾仗。第一節,掆鼓一、第二、第三節,掆鼓各十二。第七節,掆鼓三。皇太子前部鼓吹,掆鼓二,後部鼓吹。掆鼓一。
195
元崇天鹵簿,太史鉦鼓隊有交龍掆鼓,一、明東宮儀仗掆鼓二,木匡,加硃油,冐以革,面徑一尺,畫荷,並葉匡畫寳相花。親王儀仗掆鼓二,紅油木匡,畫寳相花粉,塗革,面畫荷,並葉鐵釘,環鈸皆擺錫,懸以紅絨綆。郡王儀仗、掆鼓一,制同。
196
羽葆鼓
197
遼鼓吹後部,羽葆十二,鼓十二,橫吹前部同。金鼓吹前部。第二羽葆鼓十二,後部第一同黃麾仗。第三節,羽葆鼓十二。第七節同皇太子前部鼓吹羽葆鼓二。
198
鐃鼓
199
遼鼓吹前後部各鐃十二,鼓十二。
200
金鼓吹前後部第一,各鐃鼓十二,黃麾仗。第一節,鐃鼓一,第二節、第七節,各鐃鼓十二。皇太子前後部鼓吹,各鐃鼓二。
201
節鼓
202
遼橫吹前部節鼓二。
203
金鼓吹前部第二節,鼓二,後部第一同,黃麾仗。第三節,節鼓二、第七節同皇太子前部鼓吹節鼓二,後部鼓吹節鼓一。
204
朝鼓 諌鼓。 登聞鼓
205
金設登聞鼓院。
206
元至元十二年,立登聞鼓。
207
明制,十三道:御史輪值登聞鼓。
208
《通雅曰:午門角樓上鼓乃御,朝時發昫者,偶一面壊宗伯,工部入估直,見其制乃紙布裱成者,以無此大皮也,塗金𨩐環,司禮計費千餘金,亦冐破耳大鼓。 大樂鼓
209
遼鼓吹前部大鼓百二十,散樂器亦有大鼓、金鼓吹,前部第一,大鼓百二十。黃麾仗第一節,大鼓六。第二節,大鼓百二十,皇太子前部鼓吹大鼓十二。元雲和樂部大鼓二,工二人,舁二人。
210
明文廟樂器大鼓一,朝賀、大宴、丹陛樂大鼓各二。二舞及迎膳樂奏黃童,白叟鼓腹謳歌承應、樂器、大鼓各一,其制以木為匡,髙三尺,冐以革,面徑四尺,周圍抹金銅釘,面施粉繪荷葉四,中蓮花一,匡加紅油繪寳相花,貼金銅環鈸四。迎引用硃紅漆木杠二,黄絨綆舉之。朝㑹用硃紅漆木架架施獅子四。鼓衣一,用紅綺織彩色雲龍,其下邊黃纓絡紋瀝水織瑞草文。東宮樂器大鼔一髙一尺七寸,面徑二尺五寸,餘制同。上親王、郡王大樂鼓各一,匡髙一尺六寸,面徑二尺,木紅絹鼓衣畫盤螭并花文,餘制同東宮耕耤。教坊司樂器有黑油腔,大鼓四。
211
小鼓
212
遼橫吹樂前部小鼓百二十。
213
金鼓吹樂,前部第二,小鼓百二十,黃麾仗第三節,同皇太子前部鼓吹小鼓十二。
214
元天魔舞》樂器有小鼓。
215
明太平清樂,小鼓一,黃童白叟鼓腹謳歌承應小鼓一,耕耤教坊司樂器小鼓二。
216
更鼓
217
《齊履謙傳》曰:元太史院使齊履謙考定刻漏之制,因請重建鼓樓,増置更鼓。
218
記里鼓
219
金黃麾仗。第一節有記里鼓車。
220
花匡鼓
221
明大駕鹵簿花匡鼓四十八面,木匡加紅油,冐以革面,徑一尺七寸,匡畫寳相花,面畫雙獅彩球。東宮親王儀仗、花匡鼓各二十四面。郡王二十面,制並同韸子
222
明黃童白叟鼓腹謳歌承應樂器韸子二攛掇樂器同耕耤。教坊司樂器,黑油腔,韸子四。
223
金鼓
224
通雅》曰:今時有金鼓,有襜如襦,以系掛於後項,手兩桴擊之,其節奏名得勝鼓。士大夫家用之不過二十面,然南都始用也。
225
太平鼓 迎年鼓 羯鼓
226
陸啓浤《北京歲華記》曰:十一月,始擊羯鼓鼓,用鐵為圍,單皮覆之,每十人五人聚擊,女子亦然。臘、月羯,鼓聲益喧,曰「迎年鼓」。
227
《通雅》曰:打斷宋街市鼓曲也,一名太平鼓。呉曽言崇寧、大觀以來,內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斷,至政和初禁之,民間改名太平鼓,又曰通同部鼓。江古心《宣政雜録》言臻、蓬、蓬鼓,今北京臘正小兒,皆以綿褁枹擊鐵環,太平鼓無笛拍。
228
嚴䋲孫《西神脞說》曰:「李紳周員外席,上觀柘枝,詩畫鼓拖環,錦臂攘,今京師迎年鼓製,施兩銅環,以手擊之,髙下環聲索索,鼓聲相間,疑即其遺製也。鞭鼓
229
元葛邏禄迺賢塞上曲》云:「鞭鼓聲中按海青」。葢軍中樂。
230
明正統四年,賜斡拉達達汗樂器,內有鞭鼓一律。吕精義》曰:洪武王韵云:「鼙」亦作「鞞」。騎,上鼓也,葢今俗呼鞭鼓是也。古人謂之應鞞,又謂之應鼓。《儀禮》應鞞在建鼓東。《禮記》應鼓在縣鼓東,先儒以為擊之便也。然則鞭乃便之,訛歟?
231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九
URN: ctp:ws21051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