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古經解鈎沉》卷八 |
3  | 長洲余蕭客撰。 |
4  | 《周禮》: |
5  | 《周禮》: |
6  | 序至六十,為武都守郡,小事少,乃述平生之志。著《易》、《尚書》、《詩》、《禮》《傳》皆訖。唯念前業未畢者,唯《周官》年六十有六,目瞑意倦,自力補之,謂之《周官傳》也。《馬融傳》 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就經為注。同 戴徳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敘畧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是也。鄭𤣥亦依盧、馬之本為注焉。陳卲《周禮論序》解《書序》,言成王既黜,殷命還歸,在豐作《周官》,則此《周官》也。鄭衆解詁,。 夫百王不同,各置官,禮為禪讓,相傳者亦不得不改。但所以改者少,非禪讓之世者,變易必多,以革人視聴,所以禪讓不改。多者以禪讓道同人未為弊,故不改者多非禪讓之世,須變人情,故必多改。故王者之興,必有改官之禮,此周禮所興之意也。崔靈恩 《周官》是後人附益趙匡《五經辨惑說》 |
7  | 天官冢宰。 |
8  | 自顓頊以來,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故重、黎之後,世掌天地官,號曰羲、和。唐堯受之,方置天地四時之官,命羲、和之後,使復舊職,而掌天地之事。又分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使主四時,為六卿之任。及其末年,舜攝百揆,改地官為司徒,秋官為士,冬官為司空,春官為秩宗。故尚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分命和、仲、和、叔等,使主四時之事。又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地官之事也。臯繇作士,五刑有服,秋官之任也。禹作司空,以平水土,冬官之職也。伯夷為秩宗,典朕三禮,此春官之所司也。崔靈恩。辨方》: |
9  | 謂別東西南北之名,以表陰陽也。「干寳」注正位:」 |
10  | 謂君南面,當陽臣北面,即陰居后於北宮,以體太陰居太子於東宮以位少陽之類同。體國: |
11  | 體形體同 |
12  | 乃立天官冢宰。 |
13  | 濟其清濁,和其剛柔而納之。中和曰宰同奄。 |
14  | 於驗切劉昌宗音 |
15  | 司會 |
16  | 凡言司者,總其領也。凡言師者,訓其徒也。凡言職者,主其業也。凡言衡者,平其政也。凡言掌者,主其事也。凡言氏者,世其官也。凡言人者,終其身也。不氏不人,權其材也。通權其材者,既云不世,又不終身,隨其材而權暫用也。干注,治邦國。 |
17  | 國,天子諸侯所理也。邦疆,國之境同。 |
18  | 賦貢 |
19  | 賦上之所求於下,貢下之所,納於上同,飭化八材。 |
20  | 八材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鏤革,曰剝羽,曰析。鄭衆解詁。 珠曰切,象曰磋同。藪。 |
21  | 藪宜作叟,干注 |
22  | 正月之吉。 |
23  | 周正,建子之月,吉朔日也同。《文苑英》。 |
24  | 設其參。 |
25  | 參,三公也同及納亨。 |
26  | 納亨、納牲,將告殺,謂向祭之辰也同。 亨,普孟翻。劉音 |
27  | 凡宫之糾禁。 |
28  | 若御史中丞干注則專達。 |
29  | 達,决也同。 |
30  | 辟名者 |
31  | 不當也。同 |
32  | 鄭司農讀火絶之。 |
33  | 讀音豆徐音 |
34  | 授祭。 |
35  | 祭五行、六陰之神與人起居干注,青州之蟹胥。 |
36  | 胥,音泰,劉音。 胥音素同螻 |
37  | 音漏干寳音 |
38  | 而耕耨王籍。 |
39  | 古之王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籍,葢其義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廟,親致其孝也。二曰以訓於百姓,在勤勤則不匱也。三曰聞之子孫,躬知稼穡之難難,無違也干注」。 |
40  | 共蕭茅。 |
41  | 蕭字或為莤。莤,讀為縮,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滲下去,若神飲之,故謂之縮。鄭興解詁,以時簎魚。 |
42  | 簎七迹切沈。重音蜃 |
43  | 蝤類干《注》 |
44  | 共蠯。 |
45  | 蠯,蚌也。杜子春注膴: |
46  | 膺肉鄭衆解詁。 胖肉同糗餌。 |
47  | 糗餌者,或屑而蒸之,與棗豆之味同食干注。 |
48  | 麋臡 |
49  | 麋骭,髓醢,鄭衆解詁。 麋肝同。佩玉。 |
50  | 凡玉珮,上有雙衡,衡長五寸,博一寸,下有雙璜璜,徑三寸,衝牙蠙珠以納其間,上下為衡,半璧為璜璜,中橫以衝,牙以蒼珠為瑀,《三禮圖。牀笫。 |
51  | 笫阻引切徐音 |
52  | 設其鵠。 |
53  | 四尺曰正正五重,鵠在其內,而方二尺。賈逵解詁。 |
54  | 教六宮。 |
55  | 后正寢在前,五小寢在後。鄭衆解詁,而生穜稑之種。 |
56  | 穜,晚秔稻之屬稑陵,穀黍、稷之屬干注褘衣: |
57  | 從王祭先王則服之」。崔靈恩二《禮》,義宗揄狄。 |
58  | 從王祭先公則服之同。 |
59  | 闕狄 |
60  | 饗諸侯則服之同」。《文苑英華七百六十。 王后三翟,數皆十二。諸侯夫人,三公而下,夫人雉數如命數。崔靈恩鞠衣: |
61  | 以采桑則服之同。 |
62  | 展衣 |
63  | 以禮見王及見賓客則服之同。 |
64  | 縁衣。 |
65  | 燕居則服之,王后無助。祭天地,故自先王以下。 后不助祭天地四岳,故無助祭天地四望之服同。 |
66  | 衣翣栁之屬。 |
67  | 翣以竹為之,高二尺四寸,廣三尺,衣以白布,柄長五尺。葬時,今人執之於柩車傍也。《三禮圖》,所謂髲髢。 |
68  | 髢,音地,劉音。 髢,音也同,為赤舄。 |
69  | 屨複下曰舄。《三禮圖》絇謂之拘。 |
70  | 救音句劉音。 音拘同。 拘音句同。 |
71  | 地官司徒。 |
72  | 鄉大夫 |
73  | 六鄉大夫則冢宰以下賈逵解詁遺人。 |
74  | 遺音維鄭衆音 音遂徐音毎門下士二人。 |
75  | 如今門候干注掌節。 |
76  | 節長尺二寸,秦、漢以下改為旌之形,義宗,設其社稷之壝。 |
77  | 社主用石,以地産最實歟?崔靈恩宜鱗物。 |
78  | 音鱗劉音。 音鱗同,謂之地中。 |
79  | 地中洛陽馬融注,乃建王國焉。 |
80  | 王國東都王城,今河南縣同,其食者四之一。 |
81  | 諸子諸男食者四之一:鄭衆解詁。諸男食者四之一同。服事。 |
82  | 服事,謂為公家服事者同。 服,謂公家之事也同。 |
83  | 不恤之刑: |
84  | 恤謂相憂同。 謂相愛同」。共茅蒩: |
85  | 蒩,側魚翻。《杜子春音 |
86  | 以雷鼓 |
87  | 雷鼓六面,鄭衆解詁。 |
88  | 以靈鼓 |
89  | 靈鼓四面同。 |
90  | 以路鼓 |
91  | 路鼓,兩面同。 |
92  | 以晉鼓 |
93  | 晉鼓大而短,賈逵解詁以金錞。 |
94  | 去地一尺,灌之以水,又以其器盛水於下,以芒當心,跪注以手,震芒,其聲如雷,干注以金鐸。 |
95  | 鐸今之鈴,其匡銅為之。木舌為木鐸,金舌為金鐸。《三禮圖》。 |
96  | 展牲 |
97  | 若今夕牲干注 |
98  | 讀如㽦、㽦原隰之㽦。 |
99  | 㽦,常純翻。聶氏音 |
100  | 掌以媺詔王。 |
101  | 媺媺道告,王以善道馬傳。 |
102  | 以三徳 |
103  | 徳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徳,施之為行,同至徳以為道本。 |
104  | 至徳者中徳也,以至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失中庸則無以至道,故曰以為道本同。 |
105  | 孝徳以知逆惡。 |
106  | 教以孝徳,使知逆惡之不可為也同。 |
107  | 友行 |
108  | 教以朋友之行,使擇益友同。 |
109  | 以事師長。 |
110  | 師徳所不如也,長老者同以道。 |
111  | 道六藝同 |
112  | 九數 |
113  | 今有夕桀同 |
114  | 掌司萬民之難。 |
115  | 難謂相與為仇同」。總讀為儳。 |
116  | 儳,才鍳切徐音 |
117  | 皆金也。 |
118  | 漢之銅虎符,則其制也干注: |
119  | 以英蕩輔之。 |
120  | 英,刻書也。蕩,竹萌也。刻而書其所使之事,以助三節之信同。 |
121  | 帥六遂之役。 |
122  | 六遂為十五萬家,絙千里之地,賈逵解《詁》,赤緹用羊。 |
123  | 緹,他奚翻。李軌音春官宗伯。 |
124  | 鎛師。 |
125  | 鎛大鐘孫炎注 |
126  | 祀昊天上帝 |
127  | 周公祭天,用太公為尸石渠《禮論》。 建華冠,祀天地、五郊、八佾,舞人之所服也。《三禮圖》,以疈。辜: |
128  | 罷鋪逼切」,鄭衆音以肆獻祼享先王。 |
129  | 五采方山冠,各以其采名為冠。禮廟、天子八佾樂五行,舞人》所服《三禮圖》,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一方四分之,或朝春,或覲秋,或宗夏,或遇冬。藩屛之臣不可虛方。俱行,故分趨四時,助祭也」。賈逵《解詁》:「在東方者朝春,在南方者宗,夏在西方者覲秋,在北方者遇《冬馬傳》。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
130  | 古者諸侯朝天子,四時禮外,有時會殷同之法。殷同者,十二年王不巡狩,則六服諸侯各當方面來赴,四時見王也。殷衆也。四方諸侯衆來見王義宗,以蒼璧禮天。 |
131  | 璧徑九寸,鄭𤣥《三禮圖》 蒼璧所以禮天,其長尺有二寸,葢法天之十二時。義宗。 冬至日,祭天於圜丘,玉用其蒼璧,牲用玉色,樂用夾鍾為宫,樂作六變同。 |
132  | 以黃琮禮地。 |
133  | 黃琮無好阮諶《三禮圖》 黃琮所以禮地,其長一尺以法地數義宗。 |
134  | 以白琥 |
135  | 白琥,以玉長九寸,廣五寸,刻伏虎形,高三寸。鄭圖。 |
136  | 享大鬼 |
137  | 大鬼,謂先王也。古周禮說,兆五帝於四郊。 |
138  | 東郊,木帝,太皥八里。南郊,火帝,炎帝,七里西郊,金帝少皥,九里北郊,水帝顓頊六里,中兆、黄帝之位,并南郊之季,故云兆五帝於四郊也。賈逵《解詁》。 |
139  | 《禜門》 |
140  | 雩,祈雨之祭,禜止雨之祭,每禜於城門。義宗筵國賔。 |
141  | 國賔二王後馬傳》。 |
142  | 變几 |
143  | 變几變,更其質,謂有飾也。鄭衆解《詁》 變更其几,謂無飾同。以朝日: |
144  | 天子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馬傳》,四圭有邸。 |
145  | 象四方物之初生,以璧為邸者,取其初生之圓匝也。崔靈恩。 |
146  | 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 |
147  | 社稷同四望,其玉葢同也,以珪鋭首,象土生物同」。 |
148  | 牙璋以起軍旅。 |
149  | 若今銅虎節發兵也,鄭衆解詁則鷩冕。 |
150  | 鷩冕,王祭先公及卿之服。天子九旒,用玉二百十六。侯伯服以助祭,七旒,用玉八十三,禮圖則毳冕。 |
151  | 毳冕,天子七旒,用玉百六十八,子男服以助。祭用玉五十同。 |
152  | 則希 冕 |
153  | 冕,天子五旒,用玉百二十。孤卿服以助祭。四旒,用玉三十二同。 |
154  | 則𤣥冕 |
155  | 𤣥冕,王祭羣小祀及視朝服。天子四旒,用玉三十二。諸侯服以祭其宗廟三旒,用玉十八同。公之服。 |
156  | 公卿大夫助祭之日所著之服,降王一等。 悉與王同義宗。 長孫無忌冕服議。孤之服,自希冕而下。 |
157  | 天子、孤及卿皆六命,則同絺冕之服三章,小章則畫六。上公及王之三公,二王之後二伯,九州之牧侯,伯王之同姓,封為侯伯者服之,以助王祭社。張鑑《三禮圖》。 |
158  | 乃奏黃鍾,歌大呂。 |
159  | 奏黃鍾者,用黃鍾為調,歌大呂者,用大呂為調。奏者謂堂下四懸,歌者謂堂上所歌義宗》。凡六樂者: |
160  | 六樂十二調崔靈恩 |
161  | 圜鍾 |
162  | 夾鍾也賈逵解詁。 應,鍾也,馬傳 |
163  | 黃鍾 |
164  | 不言商商為臣王者自謂故著其實而去其名,若曰有天地人物,無徳以主之,謙以自牧也。干注孤竹之管。 |
165  | 管如篪,六孔,賈逵《解詁》六變 |
166  | 六變者,舞六終,八變,八終,九變、九終,義宗、高聲䃂 |
167  | 䃂鍾病聲。杜注 |
168  | 擊編鍾 |
169  | 凡鍾十六枚,同為一簨,簴為編鍾特懸者,謂之《鎛三禮圖》。 |
170  | 掌教龡竽。 |
171  | 竽二十六簧鄭衆解詁》 三十六簧同 雅竽簧,上下各六。《三禮圖》簫: |
172  | 雅簫,長尺四寸,二十四彄,頌簫,長尺二寸,十六彄。《三禮圖》。 無底者謂之洞簫同。掌土鼓。 |
173  | 土鼓以瓦為匡。杜注 以毛土為匡同大師宜於社 |
174  | 《爾雅》曰:起大事,動大衆,必先有事乎《社馬傳》。 |
175  | 先告后土用牡幣。 |
176  | 親告,以牲有奠故也。使祝史用幣」。王肅注: 吉則用牲,凶則用幣同。 |
177  | 掌勝國邑之社稷之祝號。 |
178  | 所討國所封邑,由立社稷、《馬傳而舞雩。 |
179  | 雩壇在已地阮圖》 |
180  | 抱天時。 |
181  | 抱式以知天時鄭衆解詁,五帝之書。 |
182  | 《五典》,五帝之常道也。張衡《解詁》。《龍勒》: |
183  | 龍音尨戚,袞音 |
184  | 重翟 |
185  | 后從王祭先王,先公所乘也。義宗厭翟。 |
186  | 后從王享,諸侯所乘同安車 |
187  | 后宮中朝夕見於王所乘也同 |
188  | 皆有容葢。 |
189  | 客為幨車,山東謂之裳幃。鄭衆解詁 山東謂之帷裳同。 |
190  | 翟車 |
191  | 后求桑所乘義宗輦車 |
192  | 對轝曰輦干注。 后游宴所乘也。義宗 |
193  | 鳴鈴 |
194  | 和鸞皆以金為鈴干注夏官司馬: |
195  | 大僕 |
196  | 若漢侍中干注,以九伐之灋。 |
197  | 伐扶廢切劉音 |
198  | 五正 |
199  | 十尺曰侯,四尺曰鵠,二尺曰正,四寸曰質。馬《注》。 |
200  | 掌王之五冕。 |
201  | 冕以三十升,布漆而為之,廣八寸,長尺六寸,前圜後方,前下後高,有俯伏之形,故謂之冕。欲人之位彌高而志彌下,故以名焉。《三禮圖》,會五采。 |
202  | 弁縫十二梁正三禮圖》 |
203  | 韋弁 |
204  | 王及諸侯,兵服也。三禮圗。獻矢箙。 |
205  | 箙,今謂之步义干注矰矢。 |
206  | 繳繫短矢,謂之「矰馬注」。雲瞢。 |
207  | 瞢謨蓬切、李音 |
208  | 蒲。 |
209  | 蒲頗五切鄭𤣥音 |
210  | 河內曰冀州。 |
211  | 在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馬傳》」。秋官司寇。 |
212  | 條狼氏。 |
213  | 今卒辟車之屬干注象胥。 |
214  | 若今鴻臚同。 |
215  | 外朝之灋 |
216  | 禮:司徒府中有百官朝會殿,天子與丞相決大事,是外朝之存者干注」。《劓罪: |
217  | 劓刑法,木勝土決其皮革也。賀述《禮說,刖罪。 |
218  | 臏刑法,金勝木,去其節目也同,以詔夜士。 |
219  | 夜士,今都之屬干注,而比其追胥者。 |
220  | 追追萃切劉音 |
221  | 掌射國中之夭鳥。 |
222  | 鴟鴞,惡聲之鳥也。《馬傳》: |
223  | 若不見其鳥獸」。 |
224  | 獸虎、狼,㘁鳴也同。十有二嵗,王巡狩南國。 |
225  | 取歲星一周天道之備數,崔靈恩《冬官考工記。 |
226  | 坐而論道,謂之王公。 |
227  | 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傅、太保,無官屬,與王同職,故曰坐而論道,謂之三公。古《周禮說,以為賢。 |
228  | 賢,胡甸,切鄭衆音。孤旌,枉矢以象弧也。 |
229  | 枉矢象妖星,非其義也。枉蓋應為枉直,謂枉矢於弧干注 |
230  | 為削。 |
231  | 削偃曲、卻刃馬《傳》用將。 |
232  | 將音陽,鄭衆音股為二。 |
233  | 股廣三寸,長尺三寸半,三禮圗。髺墾薜暴 |
234  | 薜蒲駁切、鄭𤣥音為筍虡。 |
235  | 筍虡兩頭並為龍,以銜組、阮圗,則一豆矣。 |
236  | 豆當為《斗馬傳》 |
237  | 細則校 |
238  | 校古飽切,鄭𤣥音以為晉圍。 |
239  | 晉音箭,鄭衆音左祖右社。 |
240  | 社稷在右,宗廟在左。《馬傳》五室: |
241  | 周制:五室東為木室,南火、西金,北水土在其中。《三禮圖》 |
242  | 《古經解鈎沉》卷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