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八》 |
《集部八·總集類》 |
《集部八·總集類·《文選注》六十卷》 |
1  | 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唐李善注。據李匡乂《資暇集》稱,善注《文選》,有初注,有複注,有三注、四注,其絕筆之本,皆釋音訓義,批注甚多。此本所注甚詳,當即絕筆之本也。《文選》為文章淵藪,善注又考証之資糧。一字一句,罔非瓖寶。古人總集,以是書為弁冕,良無忝焉。 |
《集部八·總集類·《六臣注文選》六十卷》 |
1  | 不知編輯者名氏。陳振孫《書錄解題》已有是名,則南宋本矣。其稱六臣者,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臣註,合李善註為六也。五臣註非善註之比,然詮釋文句,間有寸長,彙為一編,亦頗便於循覽焉。 |
|
1  | 元方回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書取《文選》所錄顏延年、鮑昭、謝靈運、謝瞻、謝惠連、謝脁六人之詩,評其工拙,兼論註家之得失。其說較《瀛奎律髓》,頗為愜當。蓋回晚年之作也。 |
2  | 謹案:此書雖不全註《文選》,而其詩皆自《文選》摘出,故附於《文選》之後。猶注經者,雖註一篇,亦附列本經之下也。 |
《集部八·總集類·《玉臺新詠》十卷》 |
1  | 陳徐陵編。所錄梁以前詩,凡五言八卷、七言一卷、五言二韻者一卷。大抵皆緣情之作,而去古未遠,猶有溫柔敦厚之遺。或與韓偓《香奩集》並稱,殊非其此。或以為選錄女子之詩,則尤未睹而臆說矣。 |
《集部八·總集類·《玉臺新詠考異》十卷》 |
1  | 國朝紀容舒撰。《玉台新詠》自南宋已有兩本,明人重刻,竄亂彌多。張嗣修茅國縉本,更非其舊。惟南宋永嘉陳玉父本,差可依據。近時馮舒所校,多以為憑。然舒亦不免於臆改。容舒此本,仿《韓文考異》之例,詳列諸本,一証其是非,引據頗為博洽。 |
《集部八·總集類·《高氏三宴詩集》三卷,附《香山九老詩》一卷》 |
1  | 唐高正臣編。所載皆同人宴會之詩。以一會為一卷。末附《香山九老詩》卷,則白居易等所作。卷尾有「夷白堂重雕」字,蓋從北宋鮑慎由家刻本錄出也。 |
《集部八·總集類·《篋中集》一卷》 |
1  | 唐元結編。所錄沈千運、王季友、于逖、孟雲卿、張彪、趙微明及其弟融七人之詩,凡二十四首,皆淳古淡泊之音。核以他本,字句頗有異同,蓋結所點定。《館閣書目》,謂皆結所托名,其言無據,恐未必然也。 |
《集部八·總集類·《河岳英靈集》三卷》 |
1  | 唐殷璠編。所錄常建等二十四人之詩,凡二百三十四首。其人不甚敘時代,推測其意,似以三卷分上、中、下三品也。每人姓名之下,各有品題。總集之有評語,自是書始。 |
《集部八·總集類·《國秀集》三卷》 |
1  | 唐芮挺章編。原序稱作者九十人,詩二百二十首。此本僅作者八十五人,詩二百十一首。蓋亦有所佚脫。中自錄所作二首,作序之樓穎詩亦入選,頗為詩社標榜之濫觴。然所錄率皆精美,非後來詩社所及也。 |
《集部八·總集類·《御覽詩》一卷》 |
1  | 唐令狐楚編。一名《唐歌詩》,一名《選進集》,一名《元和御覽》,乃憲宗時奉敕選定也。所取皆近體,間有樂府古題,其詞亦皆律詩,大抵以音節諧婉為主。 |
《集部八·總集類·《中興間氣集》二卷》 |
1  | 唐高仲武編。所錄起至德初,迄大歷末,凡詩一百四十首,作者二十六人。今佚鄭當一人,詩八首。姓名下,各有品題,同殷璠之例。其諭劉長卿:「十首以後,語意略同,落句尤甚。」最為精鑿。王士禎《論詩》絕句,獨不然之,蓋士禎亦有此病,中所忌也。 |
《集部八·總集類·《極玄集》二卷》 |
1  | 唐姚合編。凡一百首,作者二十一人。今佚其一首。合詩頗刻畫細碎,而所錄乃多高作。自命為詩家射雕手,殆非溢量。計有功《唐詩紀事》,凡此集所錄,必註「右姚合取為《極玄集》」字,則宋人甚重其書矣。 |
《集部八·總集類·《松陵集》十卷》 |
1  | 唐陸龜蒙編。其名則皮日休所題,蓋崔璞為蘇州刺史時,皮日休為從事,適龜蒙亦往謁璞,因相倡和,遂錄為此集。其中龜蒙、日休之作,三百四十二首;璞及顏萱、張賁、鄭璧、司馬都、李縠、崔璐、魏朴、羊昭業等,僅詩三十一首,特附見而已。 |
《集部八·總集類·《二皇甫集》七卷》 |
1  | 明劉潤之編。凡皇甫曾詩一卷,與《書錄解題》合;皇甫冉詩六卷,較《書錄》多五卷,然較獨孤及序所稱尚少一百十六篇;蓋已非其原本矣。 |
《集部八·總集類·《唐四僧詩》六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凡靈徹詩一卷,靈一詩二卷,清塞詩二卷,常達詩一卷。中惟清塞詩最工,然清塞即周朴,後返初服,不終於僧,列之儈詩之中,殊失考也。 |
《集部八·總集類·《薛濤李冶詩集》二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皆掇拾而成,非其原本也。唐女子工詩者多,然無出李冶之上者;薛濤詩雖不及冶,亦可接武。以二人合編,亦頗具鑒裁矣。 |
《集部八·總集類·《竇氏聯珠集》五卷》 |
1  | 唐褚藏言編。凡竇常及其弟牟、群、庠、鞏之詩各一卷,卷首各冠以小序,述其始末。中附唱和諸詩,則謝朓集中載王融詩例也。 |
《集部八·總集類·《才調集》十卷》 |
1  | 蜀韋縠編。凡一千首。縠生五代文敝之際,故所錄多取晚唐,以濃麗秀發為宗,救當時粗俚之習,不為無益。馮舒、馮班,引其書合於西昆體,以為詩家軌式,則一隅之見矣。 |
《集部八·總集類·《搜玉小集》一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鄭樵《通志》已載之於《藝文略》,則其來久矣。凡詩六十二首,其次第為毛晉重刊所亂,不可復考,徒以源出唐人存之耳。 |
《集部八·總集類·《古文苑》二十一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書錄解題》稱唐人舊本,宋孫洙得於佛寺經龕,其真偽蓋莫可考。淳熙中,韓元吉編為九卷;紹熙中,章樵為之註釋,又釐為二十一卷。併非其舊第。然即為孫洙所依託,亦出自北宋人手,猶總集之近古者矣。 |
《集部八·總集類·《文苑英華》一千卷》 |
1  | 宋太平興國七年李昉等奉敕編。蓋以續《昭明文選》,故《文選》迄於梁初,此書即托始梁末,而下迄於唐。然南北朝之文十之一而弱,唐代之文十之九而強,往往全部收入。唐人諸集,傳世日稀,所借以考見者,賴此編之存而已。 |
《集部八·總集類·《文苑英華辨證》十卷》 |
1  | 宋彭叔夏撰。北宋初,舊集多存,故《文苑英華》不甚見重,亦無刻本。至南宋,舊集漸少,乃始借以考見,而傳寫已多訛脫。周必大重為校正,叔夏時預其事,因輯為此編,凡分二十一例,考訂異同,極為精核。 |
《集部八·總集類·《唐文粹》一百卷》 |
1  | 宋姚鉉編。其書刪掇《文苑英華》,而稍附益之。文賦惟取古體,而駢偶不錄;詩歌亦惟取古體,而五七言律不錄。蓋欲救五季之文弊,故不免矯枉過直,舉一廢百。然鑒裁精審,去取謹嚴,實為總集之善本。 |
《集部八·總集類·《西崑酬唱集》二卷》 |
1  | 宋楊億編。所錄億及劉筠等十七人詩。時億官兩禁,故取玉山冊府之義,以名其集。所作皆摹李商隱體,大抵音節鏗鏘,詞采精麗。後歐、梅既出,詩格一變,億等之派遂微。然其組織工致,鍛煉新警之處,終不可磨滅,故至今猶有傳本焉。 |
《集部八·總集類·《同文館唱和詩》十卷》 |
1  | 宋鄧忠臣等撰。同文館本高麗使臣所居,元祐丁卯,忠臣等即其地考校,因合同事十三人之詩,共為一集,其編輯則不知何人也。 |
《集部八·總集類·《唐百家詩選》二十卷》 |
1  | 宋王安石編。其書頗為宋人所不滿,邵博、周輝並謂繕錄之時,鈔胥避多就少,潛移其簽,非安石之舊本。然此書不合人意,在應有不盡有。至其所取,亦未為冗濫,必以惡安石之故,無一處不排擊之,亦門戶之見也。 |
《集部八·總集類·《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 |
1  | 宋孔延之編。乃其知越州時所輯,搜羅圖籍,考證金石,取詩文之有關於會稽者,八百五篇,分類編次。大抵由搜剔岩穴得之,故多出諸家集本之外。 |
《集部八·總集類·《清江三孔集》四十卷》 |
1  | 宋王薘編。三孔者,孔文仲及其弟武仲、平仲也。熙寧、元祐之間,與蘇軾、蘇轍並以詞章名世,故黃庭堅有「二蘇聯璧,三孔分鼎」之語。南渡後,蘇氏之文盛行,孔氏之文皆散佚。慶元中,薘知臨江,始搜為此本。凡文仲集二卷,武仲集十七卷,平仲集二十一卷。 |
《集部八·總集類·《三劉家集》一卷》 |
1  | 宋劉元高編。劉渙、劉恕、劉羲仲,祖孫父子,並以剛直稱,亦並以學問稱。遺文散佚。咸淳中,元高始輯為此編。掇拾殘剩,十不得一。特有其家學之崖略而已。 |
《集部八·總集類·《二程文集》十三卷,附錄二卷》 |
1  | 宋胡安國編。二程子兄弟合集也。安國于原本字句,間有改削。張栻、劉珙所刊,即以安國本為據。朱子盛氣爭之,二人迄不盡從。元至治中,臨川譚善心重刻,乃悉從朱子所改,又搜遺文十六篇、遺事十條,併朱子論胡本諸書,編為二卷附於後。 |
《集部八·總集類·《宋文選》三十二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據張邦基《墨莊漫錄》,知為北宋人所選。據其列歐陽修以下十四家,而不及三蘇,當為徽宗時書。然有黃庭堅、張耒,豈黨籍中人,惟蘇氏文禁最嚴歟。所錄皆有經術政治之文,凡詩賦碑記,皆不登載,其去取頗為嚴慎。 |
《集部八·總集類·《坡門酬唱集》二十二卷》 |
1  | 宋邵浩編。所錄皆二蘇及黃、秦、晁、張、陳、李與軾兄弟唱和之詩,凡六十篇。同題共韻,可以互考。其用意亦可以比較其工拙。查慎行補註東坡全集,備列贈答諸作,亦此意也。 |
《集部八·總集類·《樂府詩集》一百卷》 |
1  | 宋郭茂倩編。總括歷代樂府歌詞,上起陶唐,下迄五代,分為十二類。網羅賅博。其解題敘述源流,尤為詳備。言樂府者,以是集為祖本;猶漁獵之資山海也。 |
《集部八·總集類·《古今歲時雜詠》四十六卷》 |
1  | 宋蒲積中編。初,宋綬採魏晉至唐之詩,有關節序者,一千五百六首;積中又採宋詩千二百四十三首,依綬原目續入,故標題增以「古今」字。其搜羅最為賅備,編次亦具有條理。 |
《集部八·總集類·《嚴陵集》九卷》 |
1  | 宋董棻編。棻紹興中知嚴州,因摭其地歷代詩文,編為此集,多諸書所未錄。其中有淳熙以後之作,蓋後來續綴,然亦宋人所加也。 |
《集部八·總集類·《南嶽倡酬集》一卷,附錄一卷》 |
1  | 宋朱熹與張栻、林用中,南岳紀遊詩也。凡五十七題。作於乾道二年十一月。末附朱子與用中書二十二篇,用中遺事十則,皆非此書之舊文,疑為林氏子孫所編,欲借以為榮也。 |
《集部八·總集類·《萬首唐人絕句》九十一卷》 |
1  | 宋洪邁編。原本一百卷,今佚其九卷。邁于淳熙中,錄唐人絕句五千四百首進御,後廣為萬首,以紹熙三年上之。其間務求盈數,失於限斷,固勢所必然;然搜採亦云繁富矣。 |
《集部八·總集類·《聲畫集》八卷》 |
1  | 宋孫紹遠編。或以為劉摯者,誤也。所錄皆唐宋人題畫之詩,分二十六門。其間宋代諸作,今多未見其集,且有不知其姓名者。雖體例稍雜,亦頗資考證也。 |
《集部八·總集類·《宋文鑒》一百五十卷》 |
1  | 宋呂祖謙奉敕編。凡分六十一類,當時頗鑠於眾口,故詔崔敦詩刪定,迄未刊行。今所傳者,猶祖謙原稿也。張栻與朱子書,謂祖謙編此等文字,非所以成君德。然祖謙所錄,關於學術治法者最多;栻書蓋在祖謙受事之始,猶未見其書也。 |
《集部八·總集類·《古文關鍵》二卷》 |
1  | 宋呂祖謙編。所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張耒之文,凡六十餘篇。各標舉其命意布局之處,示學者以門徑,故謂之「關鍵」。 |
《集部八·總集類·《回文類聚》四卷,補遺一卷》 |
1  | 宋桑世昌編。採錄回文諸詩,自蘇蕙《璇璣圖》以下,袁為一編。亦文章之一體。補遺一卷,為康熙中朱存孝所錄,兼錄及明人,然未為賅備,附世昌書以存耳。 |
|
1  | 宋魏齊賢、葉芬同編。所錄皆宋代之文,駢偶居多,凡五百二十家。稱五百者,舉成數也。雖取盈卷帙,不免有冗濫之嫌,而墜簡遺文,亦多賴以有傳于後。 |
《集部八·總集類·《崇古文訣》三十五卷》 |
1  | 宋樓昉編。大致仿呂祖謙《古文關鍵》,而所錄上自秦漢,篇目較多,蓋昉即祖謙之門人,因其師說推闡加密也。 |
《集部八·總集類·《成都文類》五十卷》 |
1  | 宋程遇孫等八人同編。舊題袁說友者,誤也。凡分十一類,每類又分子目,頗為繁碎。以《全蜀藝文志》核之,亦尚有挂漏。然使先無此書,周復俊等亦未能成《全蜀藝文志》也。 |
《集部八·總集類·《文章正宗》二十卷,《續集》二十卷》 |
1  | 宋真德秀編。所錄皆唐以前文,分辭命、議論、敘事、詩歌四類。《續集》則宋代之文,僅有議論、敘事二類,猶未成之稿也。大抵以言理為主,故其去取與古來論文者迥異。其說雖不可行,而持論甚正,亦無詞以廢之。故自宋以來,無人誦習,而插架則不能不備焉。 |
《集部八·總集類·《天台前集》三卷,《前集別編》一卷,《續集》三卷,《續集別編》六卷》 |
1  | 是書皆裒輯天台題詠。前集宋李庚原本,林師蒧等增修,皆唐以前詩。別編則師蒧子表民所輯。續集前二卷亦李庚原本,後一卷亦師蒧等增修,皆北宋人詩。別編亦表民所輯,皆南宋人詩也。 |
《集部八·總集類·《赤城集》十八卷》 |
1  | 宋林表民編。原本詩十卷、文十八卷,今佚其詩集,惟文集存。蓋表民嘗續陳耆卿《赤城志》,以藝文別為一書,猶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例也。 |
《集部八·總集類·《妙絕古今》四卷》 |
1  | 宋湯漢編。馬廷鸞嘗為作序,而頗致不滿。獨趙汸題後,以南宋時事,與漢之出處,一一推求,知其去取之間,示勸示誡,篇篇具有深義。廷鸞以文字求之,宜病其闕略矣。 |
《集部八·總集類·《唐僧宏秀集》十卷》 |
1  | 宋李龏編。所錄唐代釋子之詩,自皎然以下,凡五十二人,詩五百首。雖間有舛誤,而搜採頗詳。 |
《集部八·總集類·《眾妙集》一卷》 |
1  | 宋趙師秀編。所錄皆唐人近體,五言居十之九,七言僅十之一。蓋四靈長於近體,短於古體;近體長於五言,短於七言,門徑本自如是。惟多取風調流麗之作,與四靈門徑又小不同。蓋四靈之中,師秀本稍宏整也。 |
《集部八·總集類·《江湖小集》九十五卷》 |
1  | 舊本題宋陳起編。凡六十二家。惟姚鏞、周文璞、吳淵、許棐四家,附以雜文,餘皆詩集也。核以宋人所稱《江湖集》,多不相合。蓋後人以其殘帙,補輯成編,依襲舊名也。 |
《集部八·總集類·《江湖後集》二十四卷》 |
1  | 宋陳起編。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所輯《江湖集》,刻非一時,亦非一本。故《永樂大典》所題,有前集,有後集,有續集,有中興江湖集。以世傳《江湖小集》互校,彼所未載者,尚四十七家,又詩餘二家,又有其人已見《小集》而詩為彼所未載者十七家,今併為一編,統題曰《後集》,以省繁碎。蓋當日隨得隨刊,本無義例,故今可不拘其舊目也。 |
《集部八·總集類·《三體唐詩》六卷》 |
1  | 宋周弼撰,元釋圓至註,國朝高士奇補註。三體者,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也。首載選例。七言絕句分七格,七言律詩分六格,五言律詩亦分七格。蓋當日江湖派中,遞相授受,有此規程,今亦存備一說。圓至註頗弇陋,士奇所補註,差為清整,今併存備考焉。 |
《集部八·總集類·《論學繩尺》十卷》 |
1  | 宋魏天應編,林子長註。皆當時程試諸論。分十集,例為七十八格。宋代場屋之制,略見於斯。 |
《集部八·總集類·《吳都文粹》九卷》 |
1  | 宋鄭虎臣編。其書名為總集,實與與圖相表裏,多關建置沿革及國計民生之利病。與范成大《吳郡志》互相補苴,足以相輔而行。 |
《集部八·總集類·《古文集成前集》七十八卷》 |
1  | 宋王霆震編。於呂祖謙、真德秀、樓昉諸選本,採錄特詳。雖一圈點標識,亦必詳載。知為理宗以後,道學熾盛時所刻。其文雖多習見,而所引諸評,今多不見其書,併有不知其名者矣。 |
《集部八·總集類·《文章軌範》七卷》 |
1  | 宋謝枋得編。所錄漢、晉、唐、宋之文,凡六十九篇。分放膽、小心二格,各有圈點評語。惟《前出師表》《歸去來詞》二篇,無評語亦無圈點,殆作于宋亡之後,以是寓意歟。 |
《集部八·總集類·《月泉吟社詩》一卷》 |
1  | 宋吳渭編。渭立月泉吟社,以丙戌三月分題,丁亥上元收卷,凡得二千七百三十五卷。延方鳳、謝翱、吳思齊評其甲、乙,選中二百八十人。此本惟錄其前六十卷。其題為「春日田園雜興」,其姓字皆隱語,意其以代糊名也。 |
《集部八·總集類·《文選補遺》四十卷》 |
1  | 宋陳仁子編。仁子本講學家,故執真德秀《文章正宗》之法,以甲乙《文選》,殆難以口舌與爭。然僅云以此書補《文選》,不云以此書廢《文選》,使兩書並行,各明一義,用以救專尚華藻之失,亦未嘗無裨。較舉一廢百者,所見猶廣矣。 |
《集部八·總集類·《蘇門六君子文粹》七十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或題陳亮,無所據也。所錄凡秦觀、張耒、晁補之、李薦、黃庭堅、陳師道六家之文,亦有每篇之中,但刪存其要語者,蓋自乾道以後,蘇氏文學盛行,書肆編為程試之用者也。 |
《集部八·總集類·《三國文類》六十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宋志》著錄,則出自宋人手矣。凡分二十三門。所採上及漢末,下逮晉初,則併裴松之注采之,不僅陳壽書也。 |
《集部八·總集類·《增注唐策》十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所錄皆唐人策論、書狀、表啟之文,題曰「唐策」者,以備程試答策之用,從所重也。雖亦坊本,而去取不苟。其註雜題諸名,自「崇曰」知為王崇外,餘皆不得其姓,莫可考矣。 |
《集部八·總集類·《十先生奧論》四十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書已殘缺,而據其所存之文,作者程子、張耒、朱子、張栻、呂祖謙、楊萬里、胡寅、方恬、陳傅良、葉適、劉穆、元戴溪、張震、陳武、鄭湜、楊時,已十六人,題曰十先生,莫能詳也。 |
《集部八·總集類·《詩家鼎臠》二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其題詞自稱「倦叟」,亦不知為誰。所錄南宋之詩,上卷五十八人,下卷三十七人,各著其里居字號,為例不一。詩多者不過十餘首,少者僅一二首,然宋末佚篇,賴以有考。 |
《集部八·總集類·《兩宋名賢小集》三百八十卷》 |
1  | 舊本題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凡一百五十七家。前有魏了翁序,後有朱彞尊跋。考了翁序,即《寶刻叢編》之序,改易數字;彞尊跋以思與陳起合為一人,以此集與《江湖集》合為一書,與所作高菊磵集序顯然矛盾,蓋皆出依托。然書名雖偽,而一百五十七家之詩,則皆不偽,故仍以備考焉。 |
《集部八·總集類·《柴氏四隱集》三卷》 |
1  | 明柴復貞編。四隱者:一柴望,一柴隨亨,一柴元亨,一柴元彪,皆宋之故臣,入元以後,抱陶潛栗里之節者,故以「四隱」為名。 |
《集部八·總集類·《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 |
1  | 金元好問編。以金一代詩,分為十卷。大旨以詩存史,故姓名之下,各列小傳。往往旁及其佚事,多足以資考證。所錄諸詩,亦多格力遒健,在宋末《江湖集》上。王士禎頗不滿之,蓋士禎論詩,惟主神韻,與好問門徑不同耳,非公論也。 |
《集部八·總集類·《唐詩鼓吹》十卷》 |
1  | 金元好問編,元郝天挺註。所錄皆唐人七言律詩,凡九十六家。大抵以高華沉著為宗。與方回《瀛奎律髓》同出元初,而實在回書之上。天挺註,但釋出典,無所穿鑿,傷于簡陋則有之,尚不似廖文炳等所解,庸而妄也。 |
《集部八·總集類·《二妙集》八卷》 |
1  | 金段成己、段克己兄弟詩集也。趙秉文愛其文章,嘗稱曰「二妙」,因以為名。吳澄序,稱其有感於興亡之會,故陶之達、杜之憂,兼而有之,深能得二人之本志。 |
《集部八·總集類·《谷音》二卷》 |
1  | 元杜本編。所錄自王澮迄曾澈二十五人及無名氏詩,共一百首,各系小傳,紀其大略。雄渾衝淡,豐格遒上。蓋宋金末年,仗節守義之士也。 |
《集部八·總集類·《河汾諸老詩集》八卷》 |
1  | 元房祺編。所錄凡麻革、張宇、陳賡、陳揚、房皞、段成己、段克己、曹之謙八人之詩,皆金之遺老,舊從元好問游者也。 |
《集部八·總集類·《瀛奎律髓》四十九卷》 |
1  | 元方回編。以唐宋兩代之詩,合而編之,分為四十九類。以皆近體,故名曰「律髓」;兼取十八學士登瀛洲、五星聚奎之義,故名「瀛奎」。立名頗鄙。其論詩排西昆而主江西,以生硬粗野為老境,又多標字眼之說,亦涉纖仄。然亦自成一家之門徑。 |
《集部八·總集類·《梅花百詠》一卷》 |
1  | 元馮子振、釋明本倡和之詩。即明本隨趙孟 謁子振,子振示以詠梅七言絕句一百首,即席立和者也。末附春字韻七言律詩一百首,惟存明本所和,子振原唱則佚矣。其詩不能皆工,然促同刻燭,捷逾擊缽,存之亦藝林佳話也。 |
《集部八·總集類·《天下同文集》四十四卷》 |
1  | 元周南瑞編。原本五十卷,今佚六卷。南瑞文詞雖為吳澄所稱,此選乃頗類書肆本,不足盡元代之文,然亦多蘇天爵《文類》所未收,亦足以互相補苴。 |
《集部八·總集類·《古賦辨體》八卷,《外集》二卷》 |
1  | 元祝堯編。於兩漢至宋諸賦,每朝錄取數篇,辨其體格。其《外集》則《擬騷》及《琴操》之類,為賦家支流者也。於正變原委,頗為明晰。 |
《集部八·總集類·《圭塘欸乃集》二卷》 |
1  | 元許有壬及其弟有孚、其子楨唱和詩也。至正八年,有壬致仕歸田,得康氏別業,鑿池其中,其形如圭,日與子弟觴詠,得詩二百一十九首、樂府六十六首。後其客馬熙追和詩七十八首、樂府八首,別題曰《圭塘補和》附於後,雖一時適興,不能刻意求工,而一門之內,風流文采,照映一時,亦有足傳者焉。 |
《集部八·總集類·《忠義集》七卷》 |
1  | 元趙景良編。初南豐劉塤作《十忠詩》一卷,其子麟瑞又取宋末節義之士,作《昭忠逸詠》四卷,景良合二集為一編。又取宋末遺老諸詩,續為二卷,蓋以詩存史之義也。 |
《集部八·總集類·《宛陵群英集》十二卷》 |
1  | 元汪澤民、張師愚同編,所錄宣城之詩,上起宋初,下迄元代,凡二十八卷一千三百九十三首。原本久佚,今載於《永樂大典》者,尚存詩七百四十六首,作者一百二十九人。雖殘缺不完,然尚多《宛雅》諸集所未載也。 |
《集部八·總集類·《元文類》七十卷,目錄三卷》 |
1  | 元蘇天爵編。其書成于元統二年。凡分四十有三類。所錄諸作,自元初迄延祐,正元文極盛之日,而天爵妙解文章,工於鑒別,其去取又極精審,故與姚鉉《唐文粹》、呂祖謙《宋文鑒》鼎立而三,莫能更續。程敏政《明文衡》努力繼之,然論者終不以配三書也。 |
《集部八·總集類·《元風雅前集》十二卷,《後集》十二卷》 |
1  | 《前集》十二卷,元傅習所輯,孫存吾為之編次;《後集》十二卷,則存吾所編輯也。《前集》錄劉因以下一百十四家,《後集》錄鄧文原以下一百六十六家。其中隨得隨刊,編次頗無條理。然元人逸作,多賴此以存焉。 |
《集部八·總集類·《唐音》十四卷》 |
1  | 元楊士宏編。所錄唐人之詩,分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遺響七卷。自序稱十五卷,蓋遺響有一子卷也。其去取頗為不苟,高棅《唐詩品彙》,即因其體例而擴之者也。其註為張震所作,頗嫌弇陋,原本所有,亦姑併存焉。 |
《集部八·總集類·《古樂府》十卷》 |
1  | 元左克明編。與茂倩書互相出入,然郭書終於唐末,務窮其流;此書終於陳隋,務溯其源;用意乃迥然各別。據克明自序,蓋病楊維楨所作樂府,破壞古律,故以此書正之也。 |
《集部八·總集類·《玉山名勝集》八卷,《外集》一卷》 |
1  | 元顧瑛編。瑛在元季,園池賓客之盛,甲於江左,因裒其題詠,為此集。各以亭館之名為綱,而詩文分繫於後。一代知名之士,列其間者十之八九。自金谷蘭亭以來,辭藻之富,未有過於是集者。 |
《集部八·總集類·《草堂雅集》十三卷》 |
1  | 元顧瑛編。瑛開玉山草堂,延致四方之文士,因仿段成式《漢上題襟集》例,類次唱和之作為一編;又仿元好問《中州集》例,各為小傳。元季詩家,此七十人括其大凡。七十人之詩,此十三卷亦略見其梗概矣。 |
《集部八·總集類·《玉山紀游》一卷》 |
1  | 明袁華編。皆顧瑛與華及楊維楨等紀游之作。其游跡所至,遠者或數百里,然往來以玉山為歸宿,故總題曰「玉山」焉。 |
2  | 謹案:袁華後雖入明,然諸人作詩之時,在至正中。華編此集之時,亦在至正中。不能以華一人,牽及同游之人,俱入異代。故華題明人,而其書則仍列元人總集中,庶皆不失其實。 |
《集部八·總集類·《大雅集》八卷》 |
1  | 元賴良編。皆元末之詩。前有楊維楨序,稱所採皆吳越之隱而不傳者。後有良自跋,稱選詩二千餘首。鐵崖先生所留者,僅三百首。然則是集為維楨所刪定矣,故卷首題維楨評點耳。然評點寥寥,或傳寫佚之歟。 |
《集部八·總集類·《元音遺響》十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八卷為胡布詩,後二卷一為張達詩,一為劉紹詩。三人皆元之遺民,入明不仕。其詩格調皆高古,不類元宋體裁,而他書罕稱述之者。錄存其集,以發潛德之幽光也。 |
《集部八·總集類·《風雅翼》十四卷》 |
1  | 元劉履編。凡《選詩補註》八卷,取《文選》諸詩刪補舊註,而斷以己意。《選詩補遺》二卷,雜錄古歌謠詞四十二首,為《文選》所不載者。《選詩續編》二卷,則唐宋詩一百五十九首也。大旨本《文章正宗》,然所箋釋尚頗詳贍。 |
《集部八·總集類·《荊南唱和集》一卷》 |
1  | 元周砥與明馬治唱和詩也。至正癸巳,砥避亂客治家,治館砥於荊溪南,積三年唱和之作,編為此帙。後砥從張士誠死於兵,治入明為建昌府知府,雖人隔兩代,而詩則作於一地一時,故以砥為主,附元人之末焉。 |
《集部八·總集類·《乾坤清氣集》十四卷》 |
1  | 明偶桓編。所錄上該金宋之末,下逮明初。去取極為不苟。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明初詩人,操選政者,皆有所蔽,惟瞎牛。案:瞎牛即桓之別號 。《乾坤清氣》一編,別開生面,惜所抄缺七言絕句,未得全書。此本所缺,與彞尊所抄同,則此卷之佚久矣。 |
《集部八·總集類·《元音》十二卷》 |
1  | 明孫原理編。所錄自劉因至龍雲從,凡一百七十六人。顧嗣立《元百家詩選》凡例,嘗病其所收未廣。然採擇頗嚴,雖未盡滌穠艷之習,大致崇尚風格,已有除煩滌濫之功。 |
《集部八·總集類·《雅頌正音》五卷》 |
1  | 明劉仔肩編。洪武三年,應召至京師,因集同時之詩為此集。仔肩所作亦附焉。所錄之詩,每人不過數首,蓋隨得隨入,不求備也。然大抵舂容諧雅,有開國氣象,與元末噍殺之音,固不侔焉。 |
《集部八·總集類·《唐詩品彙》九十卷,《拾遺》十卷》 |
1  | 明高棅撰。元末詩格纖仄,多類小詞,棅與林鴻等始標舉唐音,以救其弊。是書因楊士宏《唐音》而廣之,每體分正始、大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餘響、旁流九格。後來刻畫開寶,漸成膚廓,雖由此濫觴,終不能不謂之正軌也。 |
《集部八·總集類·《廣州四先生詩》四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以黃哲、李德、王佐、趙介四人之詩,共為一集。哲等初與孫蕡號南園五先生,蕡已有集傳世,故此惟蒐錄四人詩焉。 |
《集部八·總集類·《三華集》十八卷》 |
1  | 明錢公善編。凡錢子正《綠苔軒集》六卷,錢子義《種菊庵集》四卷,錢仲益《錦樹集》八卷。其曰「三華」者,以三集皆錢氏之英華也。 |
《集部八·總集類·《閩中十子詩》三十卷》 |
1  | 明袁表、馬熒同編。十子者,林鴻、陳亮、高棅、王恭、唐泰、鄭定、王偁、王褒、周元、黃元也。閩中詩派,從是發源。大抵皆主于摹仿唐調。 |
《集部八·總集類·《元詩體要》十四卷》 |
1  | 明宋緒編。凡分三十六類,每類各有小序,仿《瀛奎律髓》之例也。門目繁碎,亦同于《律髓》。然去取頗有鑒裁。 |
《集部八·總集類·《滄海遺珠》四卷》 |
1  | 不著何人所編。惟據楊士奇序,知為沐英之子,字曰景容。然英三子皆不字景容,莫能詳也。明初沐氏鎮雲南,故是編所錄,皆謫戍雲南者之作,凡二十人,去取頗精審。自漢以來,武人能詩者有之,武人選詩而其書不愧善本者,惟此一人而已。 |
《集部八·總集類·《中州名賢文表》三十卷》 |
1  | 明劉昌編。凡六家:曰許衡、姚燧、馬祖常、許有壬、王惲、富珠哩翀。案:富珠哩翀原作孛術魯翀,今改正 。皆其官河南提學副使時所訂。每集各附跋語數則,俱有考證。 |
《集部八·總集類·《明文衡》九十八卷》 |
1  | 明程敏政編。其書貪多務得,不免少涉蕪雜。然洪武以後、成化以前,先正流風,猶未盡泯,所錄終有典型;不似嘉、隆以後,動參偽體也。 |
《集部八·總集類·《新安文獻志》一百卷》 |
1  | 明程敏改編。凡南北朝以後,文章事蹟有關於新安者,皆旁搜博採,分類輯錄。前六十卷,皆先達詩文;後四十卷,皆先達行實。援據浩繁,而排纂具有條理。所附考證,亦多詳核。在所選《明文衡》之上。 |
《集部八·總集類·《海岱會集》十二卷》 |
1  | 明馮琦編。琦祖馮裕,與鄉人石存禮、藍田、劉澄甫、陳經、黃卿、劉淵甫、楊應奎,並以林下閒居,結為詩社。琦摘其倡和之詩為此集。八人不以詩名,而其詩真朴閒雅,無三楊臺閣之體,亦無七子塗飾之派。蓋抒寫性情,自適其適,故不隨風氣轉移也。 |
《集部八·總集類·《經義模範》一卷》 |
1  | 不著編輯者姓名。王廷表序,稱得之於楊慎,似即慎所輯也。凡宋人經義十六篇。存之以見八比之初體。 |
《集部八·總集類·《文編》六十四卷》 |
1  | 明唐順之編。陳元素序,稱以《文章正宗》為稿本。然真德秀書主于明理,順之此書主於論文,宗旨截然不同。其論文以法為先,書中所標舉者,皆文家窾要,學者由唐宋以適秦漢,當從此入。蓋順之於古文,能心知其得失,故所言大抵中肯也。 |
《集部八·總集類·《古詩紀》一百五十六卷》 |
1  | 明馮惟訥編。原本前集十卷、正集一百三十卷、外集四卷、別集十二卷。此本為吳管所刊,通為一集,卷數次第,則管所竄亂也。所錄詩,上起古初,下迄陳隋。遺文佚句,一一登載。六朝以前,有韻之文,以此編為淵藪。後人間有補綴,不過掇拾畸零耳。 |
《集部八·總集類·《詩紀匡謬》一卷》 |
1  | 國朝馮舒撰。糾馮氏《詩紀》之繆,凡一百二十條。《詩紀》採摭浩繁,不能無所抵牾,舒一一校正,於馮氏頗為有功。 |
《集部八·總集類·《全蜀藝文志》六十四卷》 |
1  | 明周復俊編。以《成都文類》為藍本,而補闕拾遺,搜羅較備。間附案語,亦多所考證。 |
《集部八·總集類·《古今詩刪》三十四卷》 |
1  | 明李攀龍編。所錄詩,上起古逸,下逮於明。而駕漏宋元兩代,一字不登。蓋前後七子,皆稱不讀唐以後書也,未免好作大言,殊非通論。以明代論詩之門戶,判于七子;七子論詩之宗旨,具于此書。存之亦足見風會變遷,是非 之由也。 |
《集部八·總集類·《唐宋元名表》四卷》 |
1  | 明胡松編。乃松督學山西時,撰為士子程序之書。雖無奇秘之篇,而持擇極為有法。 |
《集部八·總集類·《文氏五家》十四卷》 |
1  | 明長洲文氏祖孫父子之詩也。凡文洪《括囊稿》二卷,案:《括囊稿》有雜交一卷,總以五家詩為名,蓋舉其所重 。文徵明《甫田集》四卷,文彭《博士詩》二卷,文嘉《和州詩》一卷,文肇祉詩一卷。五人之中,終以徵明為最,然餘亦不忝其家學。 |
《集部八·總集類·《宋藝圃集》二十二卷》 |
1  | 明李蔉編。所錄凡二百三十七人,末附釋衲及宮閨、靈怪、妓流及不知姓名人一卷,不在其數。書中編次,後先最為顛倒。上及五代,旁涉金朝,亦失於限斷。然王士禎《香祖筆記》,稱隆慶初元,海內尊尚李、王之派,諱言宋詩,蔉獨閘幽抉異,撰為此書,其學識有過人者。則士禎亦深取其用意矣。 |
《集部八·總集類·《元藝圃集》四卷》 |
1  | 明李蔉編。此集續《宋藝圃集》而作。自序稱地僻少書籍,無以盡括一代之長。其說良信。大抵以救贗古之弊,其謂宋詩痼於理,元詩鄰於詞,亦切中二代之失。故挂漏雖多,而鑒別頗為不爽。 |
《集部八·總集類·《唐宋八家文鈔》一百六十四卷》 |
1  | 明茅坤編。坤古文頗尊唐順之,而順之不以古文許坤。蓋摹擬秦漢之窠臼,自李夢陽始;摹擬唐宋之窠臼,又自坤始也。然八家定自朱右,而右書不傳;世稱八家,實沿坤此編。故存之以著所自始焉。 |
《集部八·總集類·《吳都文粹續集》五十六卷,補遺一卷》 |
1  | 明錢穀編,以續宋鄭虎臣之書。原本五十六卷,今佚二卷。所標二十一目,分類多未確,所採亦博而未精。然谷赤貧壁立,家無圖籍,積一生之力,手自抄撮,以成巨編,增於原書者十倍,其用心亦云精苦。徵文考獻,于是有稽,亦未可以蕪雜廢矣。 |
《集部八·總集類·《石倉歷代詩選》五百六卷》 |
1  | 明曹學佺編。所錄上自古逸,下至明嘉靖、隆慶,採摭頗為繁富。雖卷帙浩博,抵牾時有不免,然學佺本自工詩,故去取頗有別裁,非但取盈卷帙。其明詩分初集、次集,據《千頃堂書目》,尚有三集、四集、五集、六集,其三百八十四卷,今併散佚。然明詩自萬歷以後,么絃側調,愈變愈衰,正以不存為佳也。 |
《集部八·總集類·《四六法海》十二卷》 |
1  | 明王志堅編。四六亦古文之變體,猶古詩之為律詩,面貌雖殊,根源不異。世俗溺於華藻,遂判兩途。志堅此編,實能溯駢偶之本始。其隨事考證,亦皆典核。雖人人習見之坊刻,實四六中第一善本也。 |
《集部八·總集類·《古樂苑》五十二卷》 |
1  | 明梅鼎祚編。因郭茂倩《樂府詩集》而增輯之。其止於南北朝,則左克明《古樂府》例也。雖意在博收,不免蕪雜,然搜羅遺佚,亦頗資考證。 |
《集部八·總集類·《皇霸文紀》十三卷》 |
1  | 明梅鼎祚編。鼎祚輯陳隋以前之文,以配馮惟訥《詩紀》。此編上起古初,下迄於秦,以配《詩紀》之古逸,乃其第一集也。 |
《集部八·總集類·《西漢文紀》二十四卷》 |
1  | 明梅鼎祚編。鼎祚《皇霸文紀》,不免真偽糅雜。此編以《史記》《漢書》為主,而雜採他書附益之,於贗托之文,多能辨証。 |
《集部八·總集類·《東漢文紀》三十二卷》 |
1  | 明梅鼎祚編。雜書之作,盛於東漢;金石文之傳於世者,亦東漢為多。故是編較《西漢文紀》為稍雜,然搜羅則富矣。 |
《集部八·總集類·《西晉文紀》二十卷》 |
1  | 明梅鼎祚編。據《千頃堂書目》,鼎祚原有《三國文紀》《東晉文紀》,今所傳本,乃以西晉上接東漢下接宋。然黃虞稷不著三國東晉之卷數,疑亦未見也。晉人多以清談著,而此編所錄,討論禮典、獎勵風俗者,獨居其半。微鼎祚之裒輯,幾以《世說新語》盡晉一代之人物也。 |
《集部八·總集類·《宋文紀》十八卷》 |
1  | 明梅鼎祚編。宋文上承魏晉,清雋之體猶存;下啟齊梁,雕鏤之風漸盛。觀鼎祚所錄,可以見文質升降之轉關。 |
《集部八·總集類·《南齊文紀》十卷》 |
1  | 明梅鼎祚編。是集於前後諸編之中,體例頗為叢脞,徒以一代之文,兼收全備而存之。 |
《集部八·總集類·《梁文紀》十四卷》 |
1  | 明梅鼎祚編。古文至梁而絕,駢體乃以梁為極盛,是集實四六之祖本。所錄以《梁書》《南史》為根柢,故體例不甚繁碎,考證亦頗典核。 |
《集部八·總集類·《陳文紀》八卷》 |
1  | 明梅鼎祚編。南朝六代,至陳而終;文亦至陳而極弊。又享國日淺,文士或先仕梁朝,或後歸隋室,鼎祚割其前後所在,共歸此集,姑以備一代之數云。 |
《集部八·總集類·《北齊文紀》三卷》 |
1  | 明梅鼎祚編。魏代遺文,尚可成帙。鼎祚未為輯錄,故北朝託始於齊。然自正史所載及邢魏諸集外,零篇短札,卷帙寥寥,蓋流傳本少,非其搜采未周也。 |
《集部八·總集類·《後周文紀》八卷》 |
1  | 明梅鼎祚編。所錄乃周一代之文,止於八卷,庾信乃居其五卷,次惟王褒得十八篇,餘則落落如晨星矣。然是時厘正文體,朝廷詔敕,大抵溫醇雅令,有漢魏遺風,返樸還醇,茲其萌蘗,又未可以流傳之寡忽之矣。 |
《集部八·總集類·《隋文紀》八卷》 |
1  | 明梅鼎祚編。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遺老,梁陳故臣,咸薈萃一朝,成文章之總匯。而人沿舊習,風尚各殊,竟不能自為體裁。又唐代小說,多談隋事,真假相半,難於辨別。故此集又頗糅雜,然唐三百年之文章,從此漸變,亦可以考其源流矣。 |
《集部八·總集類·《釋文紀》四十五卷》 |
1  | 明梅鼎祚編。裒合隋以前釋氏之文及諸家之文為釋氏而作者,雖採摭間或泛濫,然六代以來之義學,則班班然矣。不似唐以後諸方語錄,徒以俚詞掉弄也。 |
《集部八·總集類·《文章辨體彙選》七百八十卷》 |
1  | 明賀復徵編。因吳訥《文章辨體》而廣之。分一百三十二體。每體之首,皆有凡例。雖不免為珠礫兼收,然自《文苑英華》以來,總集之博,未有如是書者,亦著作之淵海也。 |
《集部八·總集類·《古詩鏡》三十六卷,《唐詩鏡》五十四卷》 |
1  | 明陸時雍編。大旨以神韻為宗,以情境為要。于王李末派,或不免懲羹吹齏,因而連及於古人。要其持論,則在明末諸人上矣。 |
|
1  | 明張溥編。以張燮《七十二家集》為稿本,而補綴以馮氏《詩紀》、梅氏《文紀》。其中間有非集而強名集者,亦有編次踳駁者,然條分件繫,較易檢尋。溥一生著作,當以此為最。 |
《集部八·總集類·《古今禪藻集》二十八卷》 |
1  | 明釋正勉、性 同編。所錄皆釋子之詩,而不必有關于佛理。謂之「禪藻」者,明人換字之陋法,猶曰「僧詩」云爾。上起支遁,下迄性 所自作。各以時代為次,而一朝之中,各以體分雖頗有舛漏,而輯僧詩者,究以此集為賅備。 |
《集部八·總集類·《三家宮詞》三卷》 |
1  | 明毛晉編。三家者,一唐王建,一蜀花蕊夫人費氏,一宋王珪也。建為《宮詞》之祖,花蕊夫人身列宮闈,王珪官居禁秘,故述所親見,有異于影響傳聞。 |
《集部八·總集類·《二家宮詞》二卷》 |
1  | 明毛晉編。凡宋徽宗皇帝《宮詞》三百首、寧宗楊皇后《宮詞》五十首,皆後人掇拾而成,真偽相雜。姑以流傳已久,存備參考云爾。 |
《集部八·總集類·《御選古文淵鑒》六十四卷》 |
1  | 康熙二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御選,內閣學士徐乾學等奉敕編註。所錄上起《左傳》,下迄宋人。大旨以有關風教,有裨世用者為主。諸臣所注,並考證詳明;而卷端御評,尤為論世之權衡,摛文之矩矱。 |
《集部八·總集類·《御定歷代賦彙》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補遺》二十二卷》 |
1  | 康熙四十五年,詹事陳元龍奉敕編。正集分三十類,凡有關于經濟學問者,悉以次登載。外集分八類,則緣情抒慨之作,並別見焉。至于殘章墜簡,無完篇者,別輯為逸句。雜書僻典,偶挂漏者,又續為補遺。正變兼陳,洪纖畢具。信為賦家之大觀。 |
《集部八·總集類·《御定全唐詩》九百卷》 |
1  | 康熙四十六年奉敕編。初,胡震亨輯《唐音統簽》,多所舛漏,乃詔刪補其書,勒為全帙。所采凡二千二百餘家,得詩四萬八千餘首。搜羅精密,只字無遺。詩莫盛于唐,唐詩之正變源流,莫備于此集。誠風雅之淵藪,而吟詠之津塗矣。 |
|
1  | 康熙四十五年奉敕編。詠物詩始于蔡邕。其自為一集者,唐有李嶠、元有謝宗可;其匯為總集,則創自是編。凡分四百八十六類,所錄詩上起漢魏,下迄元明,計一萬四千六百九十首。條分件繫,各極摹形繪狀之工,託興寄情之致。非惟資于吟詠,抑亦有裨多識也。 |
《集部八·總集類·《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一百二十卷》 |
1  | 康熙四十六年,編修陳邦彥奉敕編。仿孫紹遠《聲畫集》例,以歷代題畫之作,分類編次。然紹遠書分二十六類,配隸多不允愜;此則分三十類,州居部列,各有條理。紹遠書止八卷,此則幾及九千首。其精其博,均非紹遠所及也。 |
《集部八·總集類·《御選四朝詩》三百十二卷》 |
1  | 康熙四十八年,右庶子張豫章等奉敕編。凡宋詩七十八卷,金詩二十五卷,元詩八十一卷,明詩一百二十八卷。各以作者姓名爵里,冠一代之首。網羅繁富,而持擇精嚴。 |
《集部八·總集類·《御定全金詩》七十四卷》 |
1  | 康熙五十年奉敕編。蓋郭元 因元好問《中州集》,創為稿本奏進。以未能賅備,復命增修。較好問原本,補人幾倍,補詩幾三倍。金源著作,粲然大備。恭讀御製序文,知排纂實出宸鑒,而卷端猶留元 銜名,尤見片長必錄之至意焉。 |
《集部八·總集類·《御選唐詩》三十二卷,附錄三卷》 |
1  | 康熙五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選。總括四唐,權衡六義,別裁偽體,標舉正聲,以立風雅之軌範。其注為諸臣奉敕所編。仿李善注《文選》例,但釋訓詁名物,其作者之志,則使人涵泳而自得,尤足滌說唐詩者,附會穿鑿之弊。 |
《集部八·總集類·《御定千叟宴詩》四卷》 |
1  | 康熙六十年奉敕編。首為聖製,次為諸臣和章,次則豫宴諸臣之詩。化成久道,甲子重周,四海臣民,咸登仁壽,賡歌颺拜,鳴盛和聲,為自古未有之曠典。 |
《集部八·總集類·《御選唐宋文醇》五十八卷》 |
1  | 乾隆三年御定。初,儲欣因茅坤《八家文鈔》,益以李翱、孫樵,定為十家。皇上幾餘典學,為芟除蕪雜,採掇精英,定為斯編,併詳為論斷。凡恭錄聖祖仁皇帝御評,以黃色識之;皇上御評,以丹色識之;博採諸家品題、辨定,則以紫色、綠色識之。去取謹嚴,考證典核。戶誦家絃,為業古文者之津筏。 |
《集部八·總集類·《御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 |
1  | 乾隆十五年御定。于唐取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四家,于宋取蘇軾、陸游二家。大旨以李、杜為正宗;而平易近情,無如白;奇闢有法,無如韓;天才超妙,無如蘇;人工精密,無如陸,故用為羽翼。於詩家源流正變,已綜括無遺。其評註悉出睿裁,別色為識,亦略如《唐宋文醇》之例。 |
《集部八·總集類·《皇清文穎》一百二十四卷》 |
1  | 乾隆十二年御定。初,康熙中,大學士陳廷敬奉敕纂輯。雍正中,續有增修。至是乃勒為此帙。凡順治甲申以後、乾隆甲子以前,巨製鴻篇,無不甄錄。且備經天鑒,甄擇尤精。郁郁乎謨誥雅頌之遺,非《宋文鑒》《元文類》等,所能比似也。 |
《集部八·總集類·《欽定四書文》四十一卷》 |
1  | 乾隆元年,內閣學士方苞奉敕編。于前明以化、治為一集,正、嘉為一集,隆、萬為一集,啟、禎為一集;而國朝之文,則自為一集。大旨凜遵聖訓,以清真雅正為宗。 |
2  | 謹案:經義代聖賢立言,其義理同于傳註,其短矱亦同于古文。故宋人如劉安上諸人,皆以入集;而呂祖謙編《宋文鑒》,亦載張才叔自靖人自獻于先王一篇,以為程序。今恭錄是編于總集之中,俾學者知八比流為末技,乃揣摩弋獲者自賤之。至于國家功令,實以窮經學古,教天下之士也。 |
《集部八·總集類·《欽定千叟宴詩》三十六卷》 |
1  | 乾隆五十五年奉敕編。我皇上健行不息,無逸永和,和氣燕譳,克繩祖武,式舉嘉筵,一時預宴,獻詩者殆四千人。以次編錄,彙為斯集。蓋釀化愈深,而人瑞亦遂愈上矣。 |
《集部八·總集類·《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 |
1  | 國朝黃宗羲編。其書採摭繁富,別擇亦頗詳審。而編次體例,極為糅雜。閻若璩《潛丘札記》,謂出其子主一所為,蓋宗羲選錄諸集,未遑詮次,主一于宗羲沒後,自以意排纂之。若璩游宗羲之門,當知之審也。 |
《集部八·總集類·《唐賢三昧集》三卷》 |
1  | 國朝王士禎編。明詩濫于王、李,佻于三袁,詭于鐘、譚,數窮變極,無可復為。故國初諸家,改而學宋,宋派又弊,士禎乃標舉此集,倡神韻之說,以救之。猶南宋諸家,以語錄史論為詩,而嚴羽救以妙悟也。各明一義,于學者不為無功。末學沿波,以虛鋒相掉弄,則併失士禎之本法矣。 |
《集部八·總集類·《二家詩選》二卷》 |
1  | 國朝王士禎編。明七子以復古相高,惟徐禎卿、高叔嗣在七子之中,自為別調。故李、何為後人排擊,而二家則終無異詞。士禎此選,于禎卿惟取《迪功集》,不錄其少作;于叔嗣但取五言,不錄其七言,尤能舉其所長。 |
|
1  | 國朝王士禎編。洪邁《唐人萬首絕句》,取盈卷帙,未免蕪雜。士禎為刪存八百九十五首。成于康熙戊子,在士禎罷官以後,田居多暇,故去取之間,斟酌最為詳慎。 |
《集部八·總集類·《明詩綜》一百卷》 |
1  | 國朝朱彞尊編。彞尊以錢謙益《列朝詩集》,顛倒是非,天良澌滅。乃網羅考校,編為此書。每人皆略敘始末,備載諸家之評。而以所作《靜志居詩話》,分綴于後。其選詩博而不濫,議論亦皆持平。 |
《集部八·總集類·《宋詩鈔》一百六卷》 |
1  | 國朝吳之振編。所錄宋人遺集凡一百家。皆採掇英華,刪除冗贅,各以小傳冠集首,略如《中州集》之例。而品評考證,其文加詳。凡本無專集,或有集而所錄不滿五首者,則悉不載焉。惟隨得隨刊,故傳本多寡不同,競無全帙。此本較為完備,然有錄無書者,尚十六家。 |
《集部八·總集類·《宋元詩會》一百卷》 |
1  | 國朝陳焯編。吳之振《宋詩鈔》、顧嗣立《元詩選》,皆取其有專集者;焯此書則掇拾殘剩,搜求于散佚之餘。雖墨蹟石刻,亦一一博采。所錄凡九百餘家,足以與二書相輔。 |
《集部八·總集類·《粵西詩載》二十五卷,《粵西文載》七十五卷,《粵西叢載》三十卷》 |
1  | 國朝汪森編。乃森官桂林府通判時,搜求文集志乘及殘碑斷碣而成。所錄詩文曰詩載、文載,雜事曰叢載。叢載當別著錄,以原本共為一書,今亦並錄焉。 |
《集部八·總集類·《元詩選》卷首一卷,《初集》六十八卷,《二集》二十六卷,《三集》十六卷》 |
1  | 國朝顧嗣立編。凡三集。每集百家,各以十干為紀。然癸集皆有錄無書,蓋其例以無專集者入癸集,搜羅未竣故也。體例略如吳之振《宋詩鈔》,而間有辨訂,多資考証,較之振為稍詳。 |
《集部八·總集類·《全唐詩錄》一百卷》 |
1  | 國朝徐倬編。是集成於康熙丙戌,在《御定全唐詩》告成之前一年,尚未見官刊之本,故編次體例,與《全唐詩》不同。其刪汰頗詳慎,所附詩話、詩評,亦多資考訂。 |
《集部八·總集類·《甬上耆舊詩》三十卷》 |
1  | 國朝胡文學編。初,李鄴嗣作《甬上耆舊傳》,文學因即傳中諸人,各採摭其遺詩,編為此集。而仍以鄴嗣原傳,分載諸詩之前。始自周文種,終于明季,凡四百三十人,詩三千餘首。每卷之首,各有小序,略依其才品名位為次,不盡拘時代先後也。 |
《集部八·總集類·《槜李詩繫》四十二卷》 |
1  | 國朝沈季友編。所錄嘉興一郡之詩,由漢晉以至國朝,每人各為小傳。詩中山川古蹟、民風物產,亦多所考證。 |
《集部八·總集類·《古文雅正》十四卷》 |
1  | 國朝蔡世遠編。所錄自漢至元之文,凡二百三十六篇,取其有關于學術治道者。雖大旨出《文章正宗》,然意主文質相扶,不廢修詞之工,故謂之「雅正」。 |
《集部八·總集類·《鄱陽五家集》十五卷》 |
1  | 國朝史簡編。所載鄱陽人遺集,自宋末至明初凡五家:一曰宋黎廷瑞《芳洲集》三卷,二曰元吳存《樂庵遺稿》二卷,三曰元徐瑞《松巢漫稿》三卷,四曰元葉蘭《寓庵詩集》二卷,五曰明劉炳《春雨軒集》四卷。徐瑞集,末附其從子考詩三十六首;葉蘭集,末附其父懋僅存詩一卷。五家之中,惟劉炳詩有傳本,餘皆賴此刻以存。 |
《集部八·總集類·《南宋雜事詩》七卷》 |
1  | 國朝沈嘉轍、吳焯、陳芝光、符曾、趙昱、厲鶚、趙信同撰。各七言絕句一百首,雜詠南宋軼事,而自引諸書為之註,頗為詳賅。 |
《集部八·總集類·《宋百家詩存》二十八卷》 |
1  | 國朝曹廷棟編。以補吳之振《宋詩鈔》之遺。凡一百家。體例一如之振書。合二家所錄觀之,宋人遺集亦大略具是矣。 |
2  | 右總集類。一百六十五部,九千九百四十七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