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三十九宋 章定。 撰 |
3  | 馬 |
4  | 姓纂,嬴姓,伯益之後。趙王子趙奢封馬服,君子孫氏焉。奢孫興,趙滅,徙咸陽。 |
5  | 前漢馬宮,字游卿,以射策甲科為郎。後漢馬成字君遷,南陽人。光武拜為揚武將軍,屯常山中山以備北邊,繕治障塞,北方無事,封全椒侯。 |
6  | 馬武,字子張,南陽人也。常為軍鋒,力戰無前。為人嗜酒,明達敢言,面折同列,言其短長,無所避忌。 |
7  | 馬援,字文淵,扶風人。其先趙奢為趙將,號馬服君。三兄況、余員並有才能,皆為二千石援。少有大志,光武征隗囂,援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拜隴西太守,但緫大體。諸曹時白外事,輙曰:「此承掾之任,何足相煩」。頗哀老子,使得遨游。拜伏波將軍。自請擊匈奴,曰:「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矍鑠哉是翁! 戒子孫不得言人過失。 薏苡見,譖。 女立為后子廖方客卿。 廖方,字敬平,以父任為郎,又為衞尉,封順陽侯。 客卿幼岐嶷,六歲能應接諸公,專對賓客,援甚竒之,以為將相器。 在交趾,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 立銅柱為漢界。 |
8  | 馬嚴,字威卿。通《左氏春秋》。交結英賢,京師大人咸器異之。 弟敦,字儒卿,亦知名,俱居鉅下,三輔稱其義行,號鉅下二卿。肅宗拜為中丞,後為陳留太守。下車,明賞罰,發姦慝,郡界清靜。 |
9  | 馬融,字季長,扶風人。拜校書郎中,滯於東觀,十年不得調。善鼓琴,好吹笛,不拘儒者之節。養諸生常有千數,常坐髙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 |
10  | 《蜀志》:馬超字孟起,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遷驃騎將軍,領凉州牧。 |
11  | 馬良,字季常,兄弟五人,並有才名,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先主辟為荊州從事,至侍中,良貞實稱為。 |
12  | 令士弟謖字幼常,戰于街亭。 |
13  | 馬忠,字徳信,拜牂牁太守,撫育䘏理,甚有威惠。累遷為鎮南大將軍,寛濟有度量,忿怒不形於色,處事能斷,威恩並立,蠻夷畏而愛之。 |
14  | 晉書馬隆,字孝興。少而智勇,好立名節。自請討羌虜,通涼州,拜宣威將軍。 |
15  | 南史馬仙理字靈馥,少以果敢聞。父憂,負土成墳,手植松柏。每戰恒冠三軍口,未嘗言功。為義陽太守。 |
16  | 累破山蠻,郡境清謐。 |
17  | 隱逸馬樞,字要理。博極經史,尤善佛經。後隱于茅山北史儒林馬敬徳,留意《春秋左氏》。齊時試經業問十餘條,並通授國子助教。子元熈,字長明。齊時,以《孝經》入授皇太子。 |
18  | 節義馬八龍,輕財重義。友人尹靈哲在軍喪亡,以家財殯葬,撫其孤遺,恩如所生。詔表門閭。 |
19  | 唐馬周,字賓王,博州人,入闗,留客汴,舎新豐逆旅,主人不之顧,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衆異之,至長安,舎中郎將常何家,何武人,不涉學,周為脩二十餘事,皆當世所切,太宗問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教臣言之,帝即召之,與語,帝恱,拜監察御史,奉使稱職,周上書,帝善其言,除侍御史,又疏奏帝稱善,轉中書舎人周善敷奏,機辨明鋭,動中事㑹,裁處周密,時譽歸之,帝毎曰:「我蹔不見周郎,即思之。岑文本謂所親曰:「馬君論事,㑹文切理,無一言可損益,聽之纚纚,令人忘倦,蘇、張終、賈正應耳」。十八年,遷中書令。 又帝嘗以飛帛書賜周,曰:「鸞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疾甚,取所上章奏焚之,曰:「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後名,吾不為也」。為司列少常伯,與裴行儉分掌選事,言吏部者稱裴、馬焉。又袁天綱曰:「馬周伏犀貫腦背,若有負,貴驗也」。贊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明習憲章。若素宦于朝,以明佐聖君,宰不膠漆而固。 |
20  | 馬璘,岐州人。少孤,年二十,讀馬援傳,至「丈夫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慨然曰:「使吾祖勲業墜于地乎?」至徳初,王室多難,統精甲三千,自二庭赴鳳翔,肅宗竒之,委以東討,初戰衞南,以百騎破賊五千,從李光弼攻洛陽,史朝義衆十萬,光弼曰:「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衆,雄捷如馬將軍者」。吐蕃冦詔,璘移軍援河西,璘出戰,背城陣,輕騎追之,斬數千人,拜四鎮行營節度使。元日,有卒犯盜,或曰宜赦之,璘曰:「赦之,則人將伺其日為盜」。遂戮之。天大旱,為土龍聚巫以禱,璘曰:「旱由政不脩」。命撤之,明日,雨。大歴年,破吐蕃,進右僕射。扶風郡王武幹絶倫,以忠力奮,在涇八年,繕屯壁,為戰守具,冦不敢犯,為中興將。 |
21  | 馬燧,字洵美,汝州人。姿度魁傑,長六尺二寸。與諸兄學,輟策歎曰:「方天下有事,丈夫當以功濟四海,詎老一儒哉!」更學兵書戰策,沉勇有筭。寶應中,李抱玉署為趙城尉,進鄭州刺史,勸督農力,歲一稅,人以為便。徙徳州。時師旅後,大旱,燧務勤教化,止煩苛秋,秬生于境,人賴以濟。遷河東節度使,教騎士。成精卒,威鎮北方,言田恱必反,既而果圍邢州,詔燧與李抱真等合軍救之。燧凡百餘返,士皆决死,恱大敗,以功遷右僕射。時李納、李惟岳合兵救恱恱,裒散兵二萬壁洹水,燧縱兵擊之,恱敗走。進北平郡王。又李懷光反河中,詔燧為河東等行營副元帥,與渾瑊、駱元光合兵討之。燧挺身見賊將徐廷光,感泣即率衆降。渾瑊歎曰:「嘗疑馬公能窘田恱,今觀其制敵,固有過人者」。河中平,遷侍中。還太原,帝賜《宸扆》、《台衡》二銘,以言君臣相成之美。勒石起義堂,帝榜其額以寵之,與李晟皆圖像凌煙閣。 |
22  | 馬緫遷安南都䕶亷,清不撓,建二銅柱於漢故處,以明伏波之裔。 |
23  | 馬植,字存之,第進士,擢制策科。開成初,為安南都䕶,精吏事,以文雅絢飾其政,清淨不煩以政最。檢校左散騎常侍。 |
24  | 五代馬希萼知朗州,調鄉兵作戰艦,攻其兄希廣於潭州。妻苑氏諫曰:「兄弟相攻,勝負皆為人笑」。不聽。 |
25  | 宋朝馬亮,字叔明,其先茂陵人也。自其祖韜徙居廬州,遂為合淝人。舉進士,久除外官。亮有治劇才,咸平初,命徃京西、河東二道放積欠,奏除者數百萬。久之,入為御史中丞,請父祖未葬者不許析居,以厚風教。卒,諡忠肅。 |
26  | 馬黙,字處厚,單州武城人也。舉進士,調臨濮尉。治平中,為監察御史裏行,出通判懷州,知登州。沙門島舊制,囚有定額,溢數則投海中,砦主李慶罷官,入謁,黙遽問擅殺幾何人,慶一任數七百餘人,黙詰之,則曰:「島土地狹,徒●猥衆過數官,糧不足以贍,則去殺之」。黙責其擅殺,欲按其罪,慶皇恐,即日自殺,黙為奏請,更定配島法,凡二十條,溢額者,則選年深不作過人,移徙登州,自是多全活者。其後蘇軾起知登州,父老迎於路曰:「公為政愛民,如馬使君乎?」軾異之,徙知曹州,召為三司鹽鐵判官,論新法不便,出為京東提㸃刑獄,又為廣南西路轉運副使。元祐初,召為司農少卿,擢工部侍郎,遷户部侍郎,告老,除寶文閣侍副、知徐州。 |
27  | 忠義馬遂,開封人也。 |
28  | 假 |
29  | 陳留漢有假倉,治尚書。 |
30  | 冶 |
31  | 衞大夫有冶厪。 |
32  | 賈 |
33  | 《姓纂》,唐叔虞少子云,明康王封之於賈,為晉所㓕,以國為氏。又云本自周賈伯之後。 |
34  | 《左傳》昭公十三年,文公好學而不貳,生十七年,有賈佗以為股肱。 二十八年,晉魏獻子為政,以賈辛為祁大夫,謂賈辛有力於王室,故舉之。 |
35  | 《史記》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書》聞於郡中。吳公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名,召置門下。 文帝召為博士,毎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絳、灌之屬害之。出為長沙王太傅。 渡湘為賦,以弔屈原。 陳治安之策,通達國體。 召見宣室,問鬼神事,夜半前席。 帝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孫賈嘉最好學,世其家。孝昭時,列為九卿。 |
36  | 賈山,潁川人。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孝文時,言治亂之道,借秦為諭,名曰《至言》。 |
37  | 賈捐之,字君房,賈誼之曾孫。上疏言得失,待詔金馬門,議擊珠厓不便。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 |
38  | 後漢賈復,字君文,南陽人。少好學,習尚書事。舞隂李生。李生竒之曰:「賈君之容貌志氣如此,將相之器,殊有折衝千里之威」。 |
39  | 賈琮,字孟堅,舉孝亷,遷京兆令。交趾屯兵反,三府舉琮為交趾刺史,巷路歌曰:「賈父來晩,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拜冀州刺史。舊典,傳車驂駕,垂赤帷裳,迎於州界。及琮之部,升車言曰:「刺史當逺視廣聽,紏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城聞風震竦。 |
40  | 賈逵,字景伯。父徽,受《左氏春秋》。逵傳父業,常在太學,不通人間,事長八尺二寸。諸儒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愷悌多智思,俶儻有大節。和帝以為侍中,內備帷幄,兼領秘書。 |
41  | 賈彪,字偉節,潁川人。志節慷慨,補新息長,民貧多不養,子彪嚴為其制,與殺人同罪,數年,人養子千數,僉曰:賈父所長生男,名曰賈子,生女名曰賈女,兄弟三人,並有髙名,而彪最優,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最怒」。 |
42  | 《魏志》:賈詡字文和,決機而破袁紹,以謀而離韓遂、馬超。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算無遺䇿,經達權變,其後為太尉。 |
43  | 賈逵,字梁道。為豫州刺史,二千石以下阿縱不如法者,皆舉奏免。帝曰:「達真刺史矣」。布告天下,當以豫州為法。父造陂通渠,所謂賈侯渠。 |
44  | 《晉書》:賈充字公閭,頗好進士,毎有所薦達,必終始經。緯之子謐,充弟混。 |
45  | 賈疋,字彥度,器望甚偉,見者莫不悅。附忠義賈渾為介休令。 |
46  | 《南史賈希鏡家傳譜學凡十八州《士族譜》,該究精悉,皆如貫珠。 |
47  | 孝義賈恩母喪,為隣火所逼,恩及妻栢氏奔救棺櫬得免,恩及妻燒死,改其里為孝義里,蠲租布三世。 |
48  | 《北史》:賈彛,字彥倫,父繫獄彛年十歲,詣長安訟父獲申,逺近嘆之,僉曰:「此子英英,賈誼之後,莫之與京」。道武拜為尚書左丞,參預國政。 |
49  | 賈思伯,字士休,累遷中書侍郎,頗為孝文所知,初與弟思同師北海,隂鳯業竟,無資酬之,鳳遂質其衣物,語曰:「隂生讀書不免癡,不識䨇鳯脫人衣」。轉衞尉卿,上《明堂議》,學者善之。 |
50  | 賈顯度,中山人,孝武時,除左僕射,後為雍州刺史。唐賈曽,河南人。父言,忠貌魁梧,髙宗擢監察御史。曽少有名,●宗為太子,遴選宮僚,以曾為舎人,俄擢知制誥,與蘇晉同掌,皆以文辭稱,時號「蘇賈」。 |
51  | 賈至,字幼隣,擢明經第,從●宗幸蜀,知制誥,帝傳位至當譔册,旣進藁,帝曰:「昔先天誥,乃父為之,今慈命册,又爾為之。兩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謂繼美矣」。賈耽,字敦詩,滄州人,舉明經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異績。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以右僕射同平章事。最嗜觀書,老益勤。 |
52  | 賈島,字浪仙。初為浮屠,後舉進士,當其苦唫,雖逢直,公卿貴人皆不之覺。一日,見京兆,跨驢不避,呼詰之,久乃得釋。 |
53  | 賈餗,字子美,河南人。策賢良方正異等,美文辭,開敏有斷。歴禮部侍郎,凡三典貢舉,得士七十五人,多名卿宰相。 |
54  | 賈循,京兆人。父㑹,有髙節,里中號一龍,親亡,負土成墳,廬其左,號闗中曽子,卒,縣人私諡曰廣孝,徴君賈循有大略,蘇頲嘗謂今頗牧。 |
55  | 賈直言:父道沖以藝待詔,直言署李師道府屬,師道不軌,負棺入諫,師道怒囚之,劉悟入,釋之,悟毎有過,必爭之,故能以臣節光明於朝,穆宗召為諫議大夫,嘗折劉從諌之反。 |
56  | 賈敦頥,曹州人。貞觀時,數歴州刺史,資亷潔入朝,常盡室行車一乘,敝甚,羸馬繩羈,道上不知其刺史也,徙瀛州,州瀕滹、沱、●二水,歲湓溢,壊室廬,為立堰塘,百姓利之。弟敦實為饒陽令,政清靜,吏民嘉美。遷洛州,發姦摘伏,下無能欺,為政寛惠,人心懷向。始,洛人為敦頥,刻碑大市旁,及敦實,復為立碑其側,故號常棣碑」。 |
57  | 宋朝賈黃中,字媧民,滄州南皮人也。唐相,耽四世孫。黃中年六歲,中神童。十五舉進士,江南平,知宣州。太宗即位,知昇州。一日,黃中按行府庫,見扄鐍甚嚴,集僚吏發之,得寳貨數十櫝,皆李氏宫闈之物,不●於籍者,黃中悉表上之,太宗歎曰:「吾府庫之物有籍貪黷者,尚冒禁盜之況,此亡國之餘物乎!」賜黃中錢三十萬,以旌其潔。召還,知制誥,遷翰林學士。太宗多召見,訪以時政得失,對曰:「職當書詔,思不出位」。太宗益重。淳化二年,除給事中、參知政事。太宗召見其母王氏,命之坐,謂曰:「教子如是,今之孟母也」。黃中性端重,守家法,多知臺閣故事,朝之典禮,資以損益,當時之名士,皆出其門,談論娓娓,聽者忘倦。 |
58  | 賈昌朝,字子明,真定人也。曾祖緯,為史官,官至給事中,《五代史》有傳。天禧元年,昌朝獻文章于朝,召試,除晉陵簿、國子監說書。時孫奭判監,一見許以公輔。景祐元年,初置崇政殿說書,以授昌朝,而天章閣侍講亦自昌朝始。在經筵善稱說,仁宗多所質問,昌期皆記錄刪潤以進,賜名《邇英》、《延議二閣記注錄》。英宗即位,改鳳翔節度使,加左僕射,進封魏國公,徙許州。以疾求觧將相,復為右僕射、觀文殿大學士、判都省。薨,諡文元。子炎,徽宗時為工部侍郎。方昌朝,始見孫奭,奭以唐路隋、韋處厚傳示之,謂昌朝曰:「知此意否?君異日以儒術作宰相,正如此二人」。世以謂奭能知人。賈黯,字直儒,南陽人也,舉進士第一,為將作監丞、通判襄州。嘉祐中,入翰林為學士。久之,遷給事中、權御史中丞。時用呂誨為御史知雜,誨以嘗言黯過失辭職。黯奏曰:「諫官、御史,本為人主耳目,況一時公言非有嫌怨。且誨初得御史,乃臣與孫抃薦舉,臣知其為人,方正謹厚。今兹擢用,甚允衆望,臣得與之共事,必能協濟」。詔以諭誨,誨遂就職,時人莫不賢黯也。以疾乞郡,除翰林侍讀學士、知陳州,卒。 黯有學識,好脩潔,無所阿附。初登第還南陽,范仲淹知鄧州,黯謝仲淹曰:「黯晩輩偶得科第,願受教」。仲淹曰:「君不憂不顯,唯不欺二字,可終身行之」。黯拜其言。其後,黯毎以語人曰:「吾得於范公不欺二字,平生用之不盡也」。 |
59  | 夏 |
60  | 姓纂》,夏后氏之後,以國為姓。又陳宣公孫御叔亦為夏氏徵舒,其後也。 |
61  | 後漢夏馥,字子冶。少為書生,言行質直。同縣髙氏、蔡氏並皆富植比門,不與交通。後與范滂、張儉俱為黨魁。文苑夏恭,字敬公,習《韓詩》、《孟氏、易》,門徒常千餘人。光武時,遷太山都尉。和集百姓,甚得歡心。 |
62  | 《晉書》:孝友夏方,字文正,㑹稽人。廬墓植松柏,烏鳥猛獸,馴擾其旁。除高山令。百姓有罪應加捶撻者,方向之涕泣而不加罪,大小莫敢犯焉。 |
63  | 隱逸夏統,字仲御,㑹稽人,養親以孝聞,睦於兄弟常甘辛苦於山林,畢性命於海濵,不辱身,曲意於郡府之間。 |
64  | 宋朝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也。其父承皓,太宗時上《平晉策》,補右侍禁。後與契丹戰,沒于河朔,竦以死事恩授丹陽簿,上書乞應舉制,其略曰:「邊將多故,羽書旁午,而先臣承皓殞身行陳,陛下錄臣孤幼,任之州縣,唯陛下辭而明之。陛下以枕石漱流為達,則臣世居市井。陛下以金牓丹桂為材,則臣未忝科第。陛下以鳩杖鮐背為德,則臣始踰弱冠,陛下以荷戈控●為勇,則臣生無綿力。若陛下令臣待詔公車,條問急政,對揚紫宸,指陳時事,猶可與漢、唐諸儒方轡並馳,而較其先後矣」。真宗頗嘉之。旣中制舉,擢光祿寺丞、通判台州,召入為直集賢院,遷右正言。真宗幸亳州,為東京留守推官。仁宗封慶國公,宰相王旦薦竦才,遂命教慶國公書。未幾,同備起居注知㐮州,歲饑,發公廩募富人出粟,甞全活人數萬,徙夀州,歴安、洪二州。洪俗信巫,有疾,輙屏去親屬,凢飲食衣藥,悉聽於神,死者甚衆。竦索部中,得巫一千九百餘家,毀其滛祀以聞。時奉使契丹,竦辭不行,其表有「父沒王事,身丁母憂,義不戴天,難下穹廬之拜,禮當枕塊,忍聞蕃樂之聲」等語,當時謂其四六為精絶。明年,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又兼龍圖閣學士,遂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與宰相呂夷簡不協,改樞密副使,累遷尚書左丞。京師無雲而震者五,仁宗召翰林學士張方平謂曰:「夏竦姦邪,以致天變如此,宜早制出之」。遂罷知河南府。皇祐元年,加侍中,移鎮武寧,改封鄭國公。明年,以疾求歸,卒于京師,諡文莊。其子安期,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竦舉制科,對策庭下,有老宦者曰:「閱人多矣,賢良他日必貴」。以吳綾手巾乞詩公,題曰「殿上衮衣」。明日月,視中旗影動,龍蛇縱橫,禮樂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楊徽之歎曰:「真將相器也!」初除館職,時方早秋,上在拱宸殿按舞,命中使索新詩,公立進《喜遷鶯》,曰:「霞散綺月沉,鈎簾捲未央樓夜涼河漢,截天流,宮闕鏁,新秋瑤堦曙,金莖露鳳髓,香和雲霧三千珠翠擁宸游水殿按凉州,上大悅棗 |
65  | 《姓纂》本姓棘棘,子成之後,因避地改焉。後漢有棗祗、《晉文苑》。棗據字道彥,潁川人。父叔偉,魏鉅鹿太守。 據為山陽令,有政績,遷尚書左丞。 子腆,字●方,亦以文章顯,為襄城太守。 弟嵩,字臺産,才藝尤美,為太子中庶子。 |
66  | 魏棗祗初,為羽林監,請建置屯田。曹操以為屯田都尉,募民屯許下,得穀百萬斛,無運糧之勞,軍國之饒起於祗。 |
67  | 老 |
68  | 《風俗通》云:「顓頊子老童之後。或云老氏、老聃、老萊子之後」。 |
69  | 保 |
70  | 《周禮》保章氏因官為姓。《呂氏春秋》云:楚有保申昊。 |
71  | 《風俗通》云:昊英氏之後,一云少昊之後也。皥 |
72  | 蜀錄有皥氏。 |
73  | 浩 |
74  | 《漢書》,青州刺史浩賞。 |
75  | 左 |
76  | 《姓纂》,齊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氏焉。魯左丘明,楚左史倚、相。 |
77  | 後漢左雄字伯豪,為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請託,常閉門不與交通,奏按貪猾,二千石無所回避。拜尚書,遷尚書令。陽嘉元年,上疏曰:「昔宣帝以為吏數變易,則下不安業。久於其事,則民服教化。其有政治者,輙以璽書勉勵,增秩賜金。公卿缺則以次用之。是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漢世良吏,於兹為盛。今典城百里,轉動無常,各懷一切,莫慮長久」。帝感其言,復申無故去官之禁。 |
78  |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少有神道,後曹操欲殺之,郤入壁中霍,然不知所在。 |
79  | 晉左思,字太沖。家世儒學,貌寢口訥,而辭藻壯麗。作《三都賦》,十年而成。豪貴競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含毫歴載,以賦《三都》。高步當年,騰華終古。 |
80  | 我 |
81  | 《風俗通》云:我子六國時人,著書,號我子蔣。 |
82  | 姓纂,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宋改為樂安。漢有蔣詡、蔣朗。 |
83  | 《魏志》:蔣濟,字子通,文帝時,出為東中郎將,濟請留詔曰:「天下未寧,要須良臣以鎮邊境,如其無事,乃還鳴玉,未為後也。濟兼資文武,志節慷慨,常有超越江湖,吞吳㑹之志,毎軍國大事,輙有奏議,忠誠奮發,吾甚壯之。 |
84  | 《蜀志》: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弱冠知名,除廣都長。先主見琬衆事不理時,又沉醉大怒。諸葛亮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楊敏曾毀琬曰:「作事憒憒,誠非及前人」。子斌,嗣為綏武將軍。 |
85  | 《吳志》:蔣欽字公奕,九江人。徐盛有嫌於欽,而欽毎稱其善曰:「豈敢挾私恨以蔽賢乎!」 |
86  | 《南史》:蔣恭,義興人,見《孝義傳》。《北史》藝術。蔣少游,性機巧,頗能畫刻。後除都水使者,兼將作大臣。 |
87  | 唐蔣儼,常州人。擢明經。太宗將伐髙麗,募為使者,人皆憚行,儼奮曰云云。遂請行,為莫離支所囚,以兵脅之,不屈。進蒲州刺史,號「良二千石」。 |
88  | 蔣欽緒,萊州人。擢進士第,遷太常博士。中宗親郊,欽明言皇后亞獻,欲以媚韋氏,欽緒抗言不可,諸儒壯其節精治道,馭吏整嚴。 |
89  | 蔣沇,欽緒子。博學有名,以孝㢘授洛陽尉。與兄演、溶,弟清俱為才吏,有名。乾元中,歴四縣令,善政流行。郭子儀軍出其縣敇,麾下曰:「蔣沇,賢令,毋撓其清也」。遷大理卿,持法明審,號稱職。 |
90  | 蔣乂,字德源,常州人。性鋭敏,七歲時,見庾信《哀江南賦》,再讀輙誦。外祖吳兢位史官,乂幼從學,得其書,博覽彊記。逮冠,該綜群籍,有史才,楊綰尤稱之。父蔣明在集賢,值兵興,圖籍殽舛,白宰相請引乂入院助力,張鎰竒之,署集賢小職。貞元九年,擢史館脩撰,德宗重其職,先召見延英,遷起居舍人,帝前口誦補侍臣圖賛,帝歎曰:「雖虞世南,不是過也」。條據神策軍建置本末,髙郢等歎曰:「集賢有人哉!」詔兼判集賢院事。父子為學士,儒者榮之。其在朝廷,久居史職二十年,毎有大政事,宰相未能决,必咨訪之,疏裴延齡罪惡及拒王叔文,當世髙之,子係、伸偕。 |
91  | 蔣係,善屬文,得父典實。太和初,授昭應尉、直史館,拜右拾遺。 |
92  | 蔣伸,字大直,第進士,後為兵部侍郎。宣宗雅信愛,毎見必咨天下得失。 |
93  | 蔣偕歴史館脩撰。三世踵脩國史,世稱良筆,咸云蔣氏日厯。 |
94  | 宋朝蔣堂,字希魯,常州宜興人也。舉進士,為楚州團練推官。嘗知臨川縣,通判眉州。久之,知泗州,召拜監察御史,遷侍御史。禁中火,有司請究火所起,多引宮人屬吏。堂言:「陛下宜責躬脩德,以應天變,豈可歸咎宮人邪?殆非所以畏天譴也」。仁宗於是悉赦原之。坐失按舉,降知越州。州有鑑湖,漑田八千頃,前此為郡者,聽民自占,旣而多為豪右所侵,有害水利堂,乃條上所不便,奏復之,徙蘇州。入為鹽鐵副使、安撫梓䕫路,拜天章閣待制、制置發運使、知洪州、應天府,又知杭州,卒。 |
95  | 蔣之奇,字潁叔,常州宜興人也。舉進士,又舉賢良方正科,試六論秘閣,及射策報罷,除監察御史。英宗立,為殿中侍御史。初,之竒游歐陽脩之門,脩主濮議之竒,盛稱之,及是,以浮語彈脩,問狀無實,出監道州税,改宣州,而之竒遂為清議所非。新法行,為福建路轉運判官,遷淮東路轉運副使,歲饑,募民興水利以食流者漑田九千餘頃,如揚之天長三十六陂,與宿之臨漁、橫斜三溝,此其大者也。又為江西、河北、陜西轉運副使,之竒在陜西,輕賦入以給用度,公私用足,比其去庫緍八十餘萬,邉粟皆支二年,移淮南,擢江、淮、荊、浙等路發運副使。元豐六年,漕六百二十萬石至京師,始建鑿泗州股渠,以避長淮之險,自是無覆溺者矣。哲宗立,除直龍圖閣,遷發運使,拜天章閣待制、知潭州。徽宗即位,復為翰林學士,拜同知樞宻院事,進知院事。崇寧元年,除觀文殿學士、知杭州,俄奪職,以疾告歸,提舉靈仙觀,卒之,竒為部使者十二,任《六典》,㑹府所至,以治辨稱。季子堦官終徽猷閣待制,生五男,及祖之子芾,字子禮。辛未,趙逵榜進士第二人登第,乾道間為宰相。 |
96  | 忠義蔣興,祖之竒之孫也。蕩 |
97  | 宋桓公子子蕩生公孫夀,生蕩意諸,以王父字為氏黨 |
98  | 《左傳》晉大夫黨氏之後。 |
99  | 廣 |
100  | 《風俗通》云:廣成子之後。 |
101  | 掌 |
102  | 魯大夫,黨氏之後,音掌。晉有琅琊,掌同燉煌。前涼有遂興侯掌。 |
103  | 養 |
104  | 楚有養由基,《孝子傳》:有養奮梁有養彭舒强 |
105  | 《符秦錄》:有强永强帛姚,秦有强超强斌、西陽侯强京,並略陽志也。 |
106  | 放 |
107  | 尚書、堯臣放齊。 |
108  |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三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