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应天 乾元 仪天历 |
2  | 古者,帝王之治天下,以律历为先;儒者之通天人,至律历而止。历以数始,数自律生,故律历既正,寒暑以节,岁功以成,民事以序,庶绩以凝,万事根本由兹立焉。古人自入小学,知乐知数,已晓其原。后世老师宿儒犹或弗习律历,而律历之家未必知道,各师其师,岐而二之。虽有巧思,岂能究造化之统会,以识天人之蕴奥哉!是以审律造历,更易不常,卒无一定之说。治效之不古若,亦此之由,而世岂察及是乎! |
3  | 宋初,承五代之季王朴制律历、作律准,以宣其声,太祖以雅乐声高,诏有司考正。和岘等以影表铜臬暨羊头秬黍累尺制律,而度量权衡因以取正。然累代尺度与望臬殊,黍有钜细,纵横容积,诸儒异议,卒无成说。至崇宁中,徽宗任蔡京,信方士「声为律、身为度」之说,始大盭乎古矣。 |
4  |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馀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佑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
5  | 虽然,天步惟艰,古今通患,天运日行,左右既分,不能无忒。谓七十九年差一度,虽视古差密,亦仅得其概耳。又况黄、赤道度有斜正阔狭之殊,日月运行有盈缩、朏朒、表里之异。测北极者,率以千里差三度有奇,晷景称是。古今测验,止于岳台,而岳台岂必天地之中?馀杭则东南,相距二千馀里,华夏幅员东西万里,发敛晷刻岂能尽谐?又造历者追求历元,逾越旷古,抑不知二帝授时齐政之法,毕殚于是否乎?是亦儒者所当讨论之大者,诿曰星翁历生之责可哉?至于仪象推测之具,虽亦数改,若熙宁沈括之议、宣和玑衡之制,其详密精致有出于淳风、令瓒之表者,盖亦未始乏人也。今其遗法具在方册,惟奉元、会天二法不存。旧史以乾元、仪天附应天,今亦以乾道、淳熙、会元附统元,开禧、成天附统天。大抵数异术同,因仍增损,以追合乾象,俱无以大相过,备载其法,俾来者有考焉。 |
6  | 昔黄帝作律吕,以调阴阳之声,以候天地之气。尧则钦若历象,以授人时,以成岁功,用能综三才之道,极万物之情,以成其政化者也。至司马迁、班固叙其指要,著之简策。自汉至隋,历代祖述,益加详悉。暨唐贞观迄周显德,五代隆替,逾三百年,博达之士颇亦详缉废坠,而律志皆阙。宋初混一○内,能士毕举,国经王制,悉复古道。汉志有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之目,后代因之,今亦用次序以志于篇: |
7  | 曰备数。周礼,保氏教国子以六艺,其六曰九数,谓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朒、旁要,是为九章。其后又有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缀术、缉古等法相因而起,历代传习,谓之小学。唐试右千牛卫胄曹参军陈从运著得一算经,其术以因折而成,取损益之道,且变而通之,皆合于数。复有徐仁美者,作增成玄一法,设九十三问,以立新术,大则测于天地,细则极于微妙,虽粗述其事,亦适用于时。古者命官属于太史,汉、魏之世,皆在史官。隋氏始置算学博士于国庠,唐增其员,宋因而不改。 |
8  | 曰和声。周礼,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古之圣人推律以制器,因器以宣声,和声以成音,比音而为乐。然则律吕之用,其乐之本欤!以其相生损益,数极精微,非聪明博达,则罕能详究。故历代而下,其法或存或阙,前史言之备矣。周显德中,王朴始依周法,以秬黍校正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作律准,以宣其声。宋乾德中,太祖以雅乐声高,诏有司重加考正。时判太常寺和岘上言曰:「古圣设法,先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益,上下相生,取合真音,谓之形器。但以尺寸长短非书可传,故累秬黍求为准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西京铜望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铜臬下石尺是也。及以朴所定尺比校,短于石尺四分,则声乐之高,盖由于此。况影表测于天地,则管律可以准绳。」上乃令依古法,以造新尺并黄钟九寸之管,命工人校其声,果下于朴所定管一律。又内出上党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符合。遂下尚书省集官详定,众议佥同。由是重造十二律管,自此雅音和畅。 |
9  | 曰审度者,本起于黄钟之律,以秬黍中者度之,九十黍为黄钟之长,而分、寸、尺、丈、引之制生焉。宋既平定四方,凡新邦悉颁度量于其境,其伪俗尺度逾于法制者去之。乾德中,又禁民间造者。由是尺度之制尽复古焉。 |
10  | 曰嘉量。周礼,○氏为量。汉志云,物有多少受以量,本起于黄钟之管容秬黍千二百,而龠、合、升、斗、斛五量之法备矣。太祖受禅,诏有司精考古式,作为嘉量,以颁天下。其后定西蜀,平岭南,复江表,泉、浙纳土,并、汾归命,凡四方斗、斛不中式者皆去之。嘉量之器,悉复升平之制焉。 |
11  | 曰权衡之用,所以平物一民、知轻重也。权有五,曰铢、两、斤、钧、石,前史言之详矣。建隆元年八月,诏有司按前代旧式作新权衡,以颁天下,禁私造者。及平荆湖,即颁量、衡于其境。淳化三年三月三日,诏曰:「书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国经而立民极也。国家万邦咸乂,九赋是均,顾出纳于有司,系权衡之定式。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厘,锤钧为奸,害及黎庶。宜令详定称法,著为通规。」事下有司,监内藏库、崇仪使刘承圭言:「太府寺旧铜式自一钱至十斤,凡五十一,轻重无准。外府岁受黄金,必自毫厘计之,式自钱始,则伤于重。」遂寻究本末,别制法物。至景德中,承圭重加参定,而权衡之制益为精备。其法盖取汉志子谷秬黍为则,广十黍以为寸,从其大乐之尺,就成二术,因度尺而求氂,自积黍而取絫。以氂、絫造一钱半及一两等二称,各悬三毫,以星准之。等一钱半者,以取一称之法。其衡合乐尺一尺二寸,重一钱,锤重六分,盘重五分。初毫星准半钱,至稍总一钱半,析成十五分,分列十氂;中毫至稍一钱,析成十分,分列十氂;末毫至稍半钱,析成五分,分列十氂。等一两者,亦为一称之则。其衡合乐分尺一尺四寸,重一钱半,锤重六钱,盘重四钱。初毫至稍,布二十四铢,下别出一星,等五絫;中毫至稍五钱,布十二铢,列五星,星等二絫;末毫至稍六铢,铢列十星,星等絫。以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钱,较定实重二铢四絫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称之则。其法,初以积黍为准,然后以分而推忽,为定数之端。故自忽、丝、毫、氂、黍、絫、铢各定一钱之则。忽万为分,丝则千,毫则百,氂则十,转以十倍倍之,则为一钱。黍以二千四百枚为一两,絫以二百四十,铢以二十四,遂成其称。称合黍数,则一钱半者,计三百六十黍之重。列为五分,则每分计二十四黍。又每分析为一十氂,则每氂计二黍十分黍之四。每四毫一丝六忽有差为一黍,则氂、絫之数极矣。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每百黍为铢,二百四十黍为絫,二铢四絫为钱,二絫四黍为分。一絫二黍重五氂,六黍重二氂五毫,三黍重一氂二毫五丝,则黍、絫之数成矣。其则,用铜而镂文,以识其轻重。新法既成,诏以新式留禁中,取太府旧称四十、旧式六十,以新式校之,乃见旧式所谓一斤而轻者有十,谓五斤而重者有一。式既若是,权衡可知矣。又比用大称如百斤者,皆悬钧于架,植环于衡,钚或偃,手或抑按,则轻重之际,殊为悬绝。至是,更铸新式,悉由黍、絫而齐其斤、石,不可得而增损也。又令每用大称,必悬以丝绳。既置其物,则却立以视,不可得而抑按。复铸铜式,以御书淳化三体钱二千四百暨新式三十有三、铜牌二十授于太府。又置新式于内府、外府,复颁于四方大都,凡十有一副。先是,守藏吏受天下岁贡金帛,而太府权衡旧式失准,得因之为奸,故诸道主者坐逋负而破产者甚众。又守藏更代,校计争讼,动必数载。至是,新制既定,奸弊无所指,中外以为便。 |
12  | 宋初,用周显德钦天历,建隆二年五月,以其历推验稍疏,乃诏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别造历法。四年四月,新法成,赐号应天历。太平兴国间,有上言应天历气候渐差,诏处讷等重加详定。六年,表上新历,诏付本监集官详定。会冬官正吴昭素、徐莹、董昭吉等各献新历,处讷所上历遂不行。诏以昭素、莹、昭吉所献新历,遣内臣沈元应集本监官属、学生参校测验,考其疏密。秋官正史端等言:「昭吉历差。昭素、莹二历以建隆癸亥以来二十四年气朔验之,颇为切准。复对验二历,唯昭素历气朔稍均,可以行用。」又诏卫尉少卿元象宗与元应等,再集明历术吴昭素、刘内真、苗守信、徐莹、王熙元、董昭吉、魏序及在监官属史端等精加详定。象宗等言:「昭素历法考验无差,可以施之永久。」遂赐号为乾元历。应天、乾元二历皆御制序焉。 |
13  | 真宗嗣位,命判司天监史序等考验前法,研核旧文,取其枢要,编为新历。至咸平四年三月,历成来上,赐号仪天历。凡天道运行,皆有常度,历象之术,古今所同。盖变法以从天,随时而推数,故法有疏密,数有繁简,虽条例稍殊,而纲目一也。今以三历参相考校,以应天为本,乾元、仪天附而注之,法同者不复重出,法殊者备列于后。 |
14  | 建隆应天历 |
15  | 演纪上元木星甲子,距建隆三年壬戌,岁积四百八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八。 |
16  | 步气朔 |
17  | 元法:一万二。 |
18  | 岁盈:二十六万九千三百六十五。 |
19  | 月率:五万九千七十三。 |
20  | 会日:二十九、小馀五千三百七。 |
21  | 弦策:七、小馀三千八百二十七、秒六。 |
22  | 望策:十四、小馀七千六百五十四、秒一十二。 |
23  | 气策:十五、小馀二千一百八十五、秒二十四。 |
24  | 朔虚分:四千六百九十五。 |
25  | 没限:七千八百一十六、秒九。 |
26  | 秒法:二十四。纪法:六十。推元积:置所求年,以岁盈展之为元积。 |
27  | 求天正所盈之日及分并冬至大小馀:以八十四万一百六十八去元积,不尽者,半而进位,以元法收为所盈日,不满为小馀。日满六十去之,不满者,命从甲子,算外,即冬至日辰、大小馀也。 |
28  | 求次气:以天正冬至大、小馀遍加诸常数,盈六十去之,不盈者,命如前,即得诸气日辰、大小馀秒也。 |
29  | 求天正十一月朔中日:以月率去元积,不尽者,为天正十一月通馀;以通馀减七十三万六百三十五,馀,半而进位,以元法收为日,不满为分,即得所求天正十一月朔中日及馀秒。 |
30  | 求次朔望中日:置朔中日,累加弦策馀秒,即得弦、望及次朔中日。 |
31  | 求望中月:置朔中月,加半交,盈交正去之,馀为望中月。 |
32  | 求朔弦望入气:置朔、望中日,各以盈缩准去,不尽者,为入气日及分。 |
33  | 推没日:置有没之气小馀,返减元法,馀以八因之,一千九十二、秒一十九半除为没日,命起气初,即得没日辰。其秒不足者,退一分,加二十四秒,然后除之,四分之三以上者进。 |
34  | 推灭日:以冬至大、小馀,遍加朔日中为上位,有分为下位,在四千六百九十五以下者,为有灭之分也。置有灭之分,进位,以一千五百六十五除为灭日,以灭日加上位,命从甲子,算外,即得月内灭日。 |
35  | 求发敛 |
36  | 候策:五、小馀七百二十八、秒二,母二十四。 |
37  | 卦策:六、小馀八百七十四、秒六。 |
38  | 土王策:十二、小馀一千七百四十八、秒一十二。 |
39  | 辰数:八百三十三半。刻法:一百。 |
40  | 求七十二候:各因诸气大、小馀秒命之,即初候日也;各以候策加之,得次候日;又加之,得末候日。 |
41  | 求六十四卦:各置诸中气大、小馀秒命之,即公卦用事日;以卦策加之,得次卦用事日;又加之,得终卦用事日。十有二节之初,皆诸侯外卦用事日。 |
42  | 求五行用事:各因四立大、小馀秒命之,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首用事日;以土王策加四季之节大、小馀秒,命从甲子,算外。即其月土王用事日。 |
43  | 求二十四气加时辰刻:各置小馀,以辰数除之为时数,不满,百收为刻分,命起子正,算外,即所在。 |
44  | 常数月中节四正卦初候中候末候始卦中卦末卦 |
45  | 冬至十一月中坎初六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公 中孚辟 复侯 屯内 |
46  | 小寒十二月节坎九二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侯 屯外大夫 谦卿 睽 |
47  | 大寒十二月中坎六三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公 升辟 临侯 小过内 |
48  | 立春正月节坎六四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侯 小过外大夫 蒙卿 益 |
49  | 雨水正月中坎九五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公 渐辟 泰侯 需内 |
50  | 惊蛰二月节坎上六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侯 需外大夫 随卿 晋 |
51  | 春分二月中震初九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公 解辟 大壮侯 豫内 |
52  | 清明三月节震六二桐始华田鼠化鴽虹始见侯 豫外大夫 讼卿 蛊 |
53  | 谷雨三月中震六三萍始生鸣鸠拂羽戴胜降桑公 革辟 夬侯 旅内 |
54  | 立夏四月节震九四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侯 旅外大夫 师卿 比 |
55  | 小满四月中震六五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公 小畜辟 乾侯 大有内 |
56  | 芒种五月节震上六螗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侯 大有外大夫 家人卿 井 |
57  | 夏至五月中离初九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公 咸辟 姤侯 鼎内 |
58  | 小暑六月节离六二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侯 鼎外大夫 丰卿 涣 |
59  | 大暑六月中离九三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公 履辟 遯侯 恒内 |
60  | 立秋七月节离九四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侯 恒外大夫 节卿 同人 |
61  | 处暑七月中离六五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公 损辟 否侯 巽内 |
62  | 白露八月节离上九鸿雁来玄鸟归羣鸟养羞侯 巽外大夫 萃卿 大畜 |
63  | 秋分八月中兑初九雷乃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公 贲辟 观侯 归妹内 |
64  | 寒露九月节兑九二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花侯 归妹外大夫 无妄卿 明夷 |
65  | 霜降九月中兑六三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公 困辟 剥侯 艮内 |
66  | 立冬十月节兑九四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侯 艮外大夫 既济卿 噬嗑 |
67  | 小雪十月中兑九三虹藏不见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闭塞成冬公 大过辟 坤侯 未济内 |
68  | 大雪十一月节兑上六鶡鸟不鸣虎始交荔挺出侯 未济外大夫 蹇卿 颐二历同 |
69  | 求日躔 |
70  | 天总:七十三万六百五十八、秒六十四。 |
71  | 天度:三百六十五、小馀二千五百六十三,微八十八。 |
72  | 常气盈缩准常数定日损益准先后积 |
73  | 冬至十四五千四十五 秒十五十五二千一百八十五秒十五十四五千四十五 秒十五损六十四后二十 |
74  | 小寒一十九一千二百八十六三十四千三百七十一十四六千二百三十六秒十五损六十九先五百二十九 |
75  | 大寒四十三八千七百五 秒二十一四十五六千五百五十六秒二十一十四七千四百二十五秒十五损七十六先九百七十五 |
76  | 立春五十八七千三百二十半六十八千七百四十二半十四八千六百一十六秒十五损八十二先一千三百三十五 |
77  | 雨水七十三七千三百六十三七十六九百二十六十五四十二 秒十五损八十九先一千六百六 |
78  | 惊蛰八十八八千八百三十四太九十一三千一百一十一太十五一千四百七十秒十五损九十七先一千七百七十一 |
79  | 春分一百四一千三百三十三九一百六五千二百九十七秒九十五二千八百九十九秒十五益九十七先一千八百一十九 |
80  | 清明一百十九六千六十一空一百二十一七千四百八十三空十五四千三百二十八秒十五益八十九先一千七百八十 |
81  | 谷雨一百三十五一千八百一十五十五一百三十六六千六百六十八秒十五十五五千七百五十七秒十五益八十三先一千六百五 |
82  | 立夏一百五十八千七百六十五 六一百五十二一千八百五十二秒六十五六千九百四十七秒十五益七十八先一千三百五十 |
83  | 小满一百六十六六千八百九十七二十一一百六十七四千三十一 秒二十十五八千一百三十六秒十五益七十二先九百九十五 |
84  | 芒种一百八十二六千二百二十三半一百八十二六千二百三十三半十五九千三百七十二秒十五益六十六先五百四十一 |
85  | 夏至一百九十八五千五百四十九三一百九十七八千四百九 秒三十五九千三百二十七秒十五损六十五先五 |
86  | 小暑二百十四三千六百八十三 十八二百十三五百九十二太十五八千一百三十六秒十五损七十二后五百四十九 |
87  | 大暑二百三十六百二十九九二百二十八二千七百七十八秒九十五八千一百三十六秒十五损七十七后九百八十五 |
88  | 立秋二百四十五六千三百八十六空二百四十三四千九百六十四空十五五千七百五十六秒十五损八十三后一千三百四十六 |
89  | 处暑二百六十一七百一十二 十五二百五十八七千二百四十九秒十五十五四千三百二十八秒十五损八十九后一千六百一十一 |
90  | 白露二百七十六三千六百一十二六二百五十八七千一百四十九秒十五十五四千三百二十八秒十五损九十七后一千七百八十 |
91  | 秋分二百九十一五千八十三 二十一二百八十九七千五百十八秒五十一十五益九十七后一千八百三十一 |
92  | 寒露三百六五千一百二十六十二二百四三千七百四半十五四十二 秒十五益八十九后一千七百八十六 |
93  | 霜降二百二十一三千四百四十一三三百一十九五千八百九十秒三十四八千六百一十六秒三益八十二后一千六百二十一 |
94  | 立冬三百三十六一千六百六十四十六三百三十四八千七十五太十四七千四百二十五秒十五益七十五后一千三百五十七 |
95  | 小雪三百五十七千四百十九三百五十三百九十九秒十五十四六千二百三十六秒十五益七十后九百八十八 |
96  | 大雪三百六十五二千四百四十五三百六十五二千四百四十五十四五千四十五 秒十五益六十四后五百五十 |
97  | 乾元二十四气日躔阴阳度 |
98  | 阴阳分 阴阳度损益率阴阳差 |
99  | 冬至阳分二千二百七十六卷阳度空益一百七十阳差空 |
100  | 小寒阳分一千七百八十四卷阳初度二千二百七十六卷益一百三十三卷阳差一百七十 |
101  | 大寒阳分一千三百四十四卷阳一度一千一百二十益一百一阳差三百三 |
102  | 立春阳分九百五十六阳一度二千四百六十四卷益七十一阳差四百四 |
103  | 雨水阳分五百八十一阳二度四百八十益四十三阳差四百七十五卷 |
104  | 惊蛰阳分二百九十三卷阳二度一千六十一益十四阳差五百一十八卷 |
105  | 春分阳分一百九十四卷阳二度一千二百五十五卷损十四阳差五百三十二 |
106  | 清明阳分五百八十一阳二度一千六十一损四十三阳差五百一十八卷 |
107  | 谷雨阳分九百五十六卷阳二度四百八十损七十一阳差四百七十五卷 |
108  | 立夏阳分一千三百四十四卷阳一度二千四百六十四卷损一百一阳差四百四 |
109  | 小满阳分一千七百八十四卷阳一度一千一百二十损一百三十三阳差三百三 |
110  | 芒种阳分二千二百七十六卷阳初度二千二百七十六卷损一百七十阳差一百七十 |
111  | 夏至阴分二千二百七十六卷阴度空益一百七十阴差空 |
112  | 小暑阴分一千七百八十四卷阴度二千二百七十六卷益一百三十三卷阴差一百七十 |
113  | 大暑阴分一千三百四十四卷阴一度一千一百二十益一百一阴差三百三 |
114  | 立秋阴分九百五十六阴一度二千四百六十四卷益七十一阴差四百四 |
115  | 处暑阴分五百八十一阴二度四百八十益四十三阴差四百七十五卷 |
116  | 白露阴分一百九十四卷阴二度一千六十一益十四阴差五百一十八卷 |
117  | 秋分阴分一百九十四卷阴二度一千二百五十五卷损十四阴差五百二十一 |
118  | 寒露阴分五百八十一阴二度一千六十一损四十三阴差五百一十八卷 |
119  | 霜降阴分九百五十六卷阴二度四百八十损七十一阴差四百七十五卷 |
120  | 立冬阴分一千三百四十四卷阴一度二千四百六十四卷损百一阴差四百四 |
121  | 小雪阴分一千七百八十四卷阴一度一千一百二十损一百三十三阴差三百三 |
122  | 大雪阴分二千二百七十六卷阴初度二千二百七十六卷损一百七十阴差一百七十 |
123  | |
124  | 求日躔损益盈缩度:各置定日及分,以冬至常数相减,百收,通为分,自雨水后十六为法,自霜降后十五为法。除分为气中率,二相减,为合差;半之,加减率为初、末率。又法,以除合差,为日差;为每日日躔损益率;累积其数,为盈缩度分。 |
125  | 求日躔先后定数:各以朔、弦、望入气日及减本气定日及分秒通之,下以损益率展,以元法为分,损减益加次气下先后积为定数。 |
126  | 赤道宿度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室:十六。壁:九。 |
127  | 北方七宿九十八度。虚分二千五百六十三,秒一十九。 |
128  | 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七。觜:一。参:十。西方七宿八十一度。 |
129  | 井:三十三。鬼:三。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翌:十八。轸:十七。南方七宿一百一十一度。 |
130  | 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东方七宿七十五度。 |
131  | |
132  | 求赤道变黄道度:准二至赤道日躔宿次。前后五度为限,初限十二,每限减半,终九限减尽。距二立之宿,减一度少强,又从尽起限,每限增半,九限终于十二。距二分之宿,皆乘限度,身外除一,馀满百为度分,命曰黄赤道差。二至前后各九限,以差为减;二分前后各九限,以差为加。各加减赤道度为黄道度,有馀分就近收为太、半、少之数。 |
133  | 黄道宿度 |
134  | 斗:二十三度半。牛:七度半。女:十一度太。虚:十度少强。危:十七度少。室:十六度太。壁:十度。 |
135  | 北方七宿九十七度二千五百六十三、秒十九。 |
136  | 奎:十七度半。娄:一十二度太。胃:十四度少。昴:十一度。毕:十六度半。觜:一度。参:九度少。西方七宿八十二度少。 |
137  | 井:三十度。鬼:二度太。柳:十四度半。星:七度。张:十八度少。翼:十九度少。轸:十八度太。南方七宿一百一十度半。角:十三度。亢:九度半。氐:十二度少。房:五度。心:五度。尾:十七度少。箕:十度东方七宿七十五度少。 |
138  | 求赤道日度:以天总除元积,为总数;不尽,半而进位,又以一百收总数从之,以元法收为度,不满为分秒,命起赤道虚宿四度分。求黄道日度:置冬至赤道日躔宿度,以所入限数乘之,所得,身外除一,满百为度,不满为分,用减赤道日度,为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及分。 |
139  | 求朔望常日月:置朔、望日躔先后定数,进一位,倍之,身外除之,以元法收为度分,先加后减朔望中日、月,为朔望中常日、月度分;用加冬至黄道之宿,命如前,即得朔望常日、月所在。 |
140  | 每日加时黄道日度:以定朔、望日所在相减,馀以距后日数除之,为平行分;二行分相减,为合差;半之,加减平行分,为初行分;以距后日数除合差,为日差;后少者损,后多者益,为每日行分;累加朔、望日,即得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