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四

《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四》[View] [Edit] [History]

1
卷五十七 志第二十四
2
○百官三
3
御史臺,從一品。掌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至元五年,定御史臺合行條劃:一,彈劾中書省、樞密院、制國用使司等內外百官奸非,刷磨諸司案牘,並監察祭祀及出使之事。一,中書省、樞密院、制國用使司,凡有奏稟公事,與臺官同奏。一,訴訟冤抑人等,民戶經左右部,軍戶經樞密院,錢穀經制國用使司,如理斷不當,赴中書省陳告。若省官看徇或理斷不當,許臺官糾彈。一,諸官司刑名違錯,賦役不均及造作不如法者,委監察糾察。一,諸官員如任滿不行遷轉,或遷轉不依格者,委監察糾察。一,不奉朝命擅補注官品者,委監察糾察。一,隨路總管府諸官及大府監應管財物文帳,委監察,每季照刷。一,和買如不依時價,冒文官錢或剋減給散不實者,委監察糾察。一,諸官侵使宮物或移易借貸者,委監察糾察。一,辦課程官除正額外,若有增羨不盡實到官者,委監察糾察。一,營造役工匠之處,委監察隨事彈糾。一,諸衙門繫囚及不合考訊之人,如實係冤枉,即行移原問官歸結改正。若元向官違錯,許糾察。一,諸囚禁非理死損者,委監察隨事推糾。一,諸承追取合審重刑及應照刷文案,若有透漏者,委監察糾察。一,諸鞠勘罪囚皆連職官同問,不得專委本廳及典史推問。如違,仰監察糾察。一,職官有老病不勝任者,委監察體察。一,諸官吏有廉能公正者,具姓名聞奏,污濫者亦行糾察。一,諸公事行下有枉錯者,承受官司即須執申,若再申不從不報者,委監察糾察。一,應禁貨物及盜賊藏匿處所,若官吏禁斷不嚴、緝捕怠慢者,委監察隨事糾察。一,阻壞鈔法者,委監察糾察。一,蟲蝻生發飛落,不即打捕申報,及檢視部內災傷不實,委監察糾察。一,諸貧窮孤老幼疾應養濟,而官不收養,或不如法者,委監察糾察。一,戶口流散、藉帳隱沒、農桑不勤、倉稟減耗、黠吏豪家兼並縱暴,及貧苦不能自申者,委監察糾察。一,諸求仕及訴訟人,於官員私第謁托者,委監察糾察。一諸官府如書呈來往者,委監察糾察。一,諸官吏入茶坊酒肆者,委監察糾察。一,在都司獄司直隸本合,一,私放軍人還籍及冒名相替,委監察糾察。一,軍官申報俘馘不實,或將功賞增減隱漏者,委監察糾劾。一,邊境但有聲息,不即申報者,委監察糾劾。一,邊城不完,衣甲器仗不整,委監察糾劾。一,監臨官如不舉劾犯法者,減罪人罪五等,臺官知而不舉勸,亦減罪人罪五等。一,諸違馘御史臺指揮及訴不以實,或咆哮陵忽者,並行斷罪。一,應有合奏稟事理,仰本合就便聞奏。一,該載不盡、應合糾察事,理委監察並行糾察。
4
大夫二員,從一品。中丞二員,正二品。侍御史二員,從二品。治書侍御史二員,從二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正七品。照磨一員,正八品。承發管勾兼獄丞,正八品。架閣庫管勾兼承發一員。正九品。
5
至元五年,始立御史臺,設官七員:大夫,從二品。中丞,從三品。侍御史,從五品。治書侍御史,從六品。典事,從七品。檢法二員。從大品。獄丞一員。從九品。七年,大夫升正二品改典事為郡事。十九年,裁檢法獄丞。二十一年,中丞,從三品。侍御史,正五品。治書,正六品。二十七年,侍御史升五四品。治書,正五品。增蒙古經歷一員。從五品。大德十一年,大夫升從一品。中丞升正二品。侍御史,從二品。治書侍御史,正三品。皇慶元年,增中丞為三員。二年,又減一員。至治二年,增大夫一員。後定置諸員如上。統山東東西、河東山西、燕南河北、江北河南、山南江北、淮西江北、江北淮東、山北遼東十道肅政廉訪司。
6
殿中司,殿中侍御史二員。正四品。凡大朝會,百官班序,其失儀失列,則糾罰之。在京百官到任假告事故,出三日不報者,則糾舉之。大臣入內奏事,則隨以入,凡不可與聞之人,則糾避之。至元五年置。五七品。大德三年升正五品。後升正四品。
7
察院,秩正七品。監察御史三十二員。正七品。任刺舉之事。至元五年,置御史十一員,以漢人為之。八年,增六員。十九年,增十六員,始參用蒙古人。至元二十二年,參用南人二員。元貞二年,增置御史二員。
8
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秩正三品。廉訪使二員。正三品。副使二員,正四品。僉事四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正八品。照磨兼管勾一員。正九品。置司濟南路。至元六年置,初為提刑按察司。十三年,以省併衙門,罷按察司。十四年復置。山北東西道、河東山西道、陝西四川道、燕南河北道並同。十六年,各道按察司增副使、僉事各一員。二十七年,增僉事二員。二十八年,改肅政廉訪司。諸道並同。
9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三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照磨兼管勾一員。置司冀寧路。至元六年,置河東陝西道。八年,分為河東山西道、陝西四川道。
10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真走路。至元十二年置。
11
江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汴梁路。至元七年置。
12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中興路。至元十四年置,初隸江南行御史台。二十三年,撥隸內臺。
13
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盧州路。十四年置,初隸江南行御史臺。二十三年,撥隸內臺。
14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勾各一員。置司揚州路。至元十四年置,初隸江南行合。二十三年,撥隸內臺。
15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揚州路。至元十四年置,初隸江南行合。二十三年,拔隸內台。
16
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大寧路。至元六年置,初為山北東西道。八年,改山北遼東道。二十年,以女真之地置海西遼東道。二十五年罷。
17
江南諸道行御史臺。至元十四年,定行御史臺合行條劃:一彈劾行中書省、宣慰司及以諸官奸非,磨刷案牘,行省、宣慰司委行合監察,其餘官府委提刑按察司。一,察到諸職官髒罪追問是實,若罪至停罷,咨臺聞奏。一,諸官司刑名違錯、賦役不均、戶口流亡、擅科差發及侵欺盜用、移易錯貸官錢,一切不公等事,並仰糾察。一,大兵渡江以來,不無搔動,今已撫定,宜安本業,仰各處王官每歲勸課,如無成效者糾察。一,邊境有聲息,不即申報者,糾察。一,隨處鎮戍若約束不嚴,甲仗不整,或管軍官受賄放軍離役,並虛申逃亡、冒私代替及私使販運或作佃戶,一切不公,並仰糾察。一,管軍官不約束軍人,致令掠賣歸附人口,或誘良為驅,一切搔擾百姓者糾察。一,諸色官吏,私使係官船隻諸物者糾察。一,管軍官申報軍功不實者糾察。一,官吏權豪占據山林川澤之利,及恐喝小民、侵奪田宅諸物者糾察。一,諸官員占使軍民者糾察。一,守土田火禁不產者糾察。一,管屯營田官不為用心措置者糾察。一,把軍官起補逃亡軍人,搔擾軍戶,致軍前不得實用者,糾察。一,枉被囚禁及不合拷訊之人,並從初不應受理之事糾祭。一,罪囚稱冤,按驗得實開坐事因行移元問官,即行改正。一,朝遷政令,承受官司稽緩不行,或已行而不復檢舉,致有弛廢者糾察。一,蝗蝻生發,不即打捕申報,及報災不實者,糾察。一,監臨官知所部有犯法,不舉劾者,減罪人罪五等糾彈之。官知而不舉劾者,亦減罪人罪五等。一,鞠罪囚連職官同問,不得專委本廳人等推問,違者糾察。一,諸罪囚干連人不關利害,及雖正犯而罪輕者,召保聽候,毋致非理死損,違者糾察。一,刑名詞訟,若審聽不明,及擬斷不當或受財故,有出入者,糾察。一司獄司直隸本合,非官府不得私置牢獄。一,諸承追取合審重囚及應照刷文卷漏報者,糾察。一,諸訴訟人如有冤抑,經行中書省理斷不當者,仰糾察。一,各處官員為治有方,即聽保舉,其有貪暴蠹政害民及老病不稱職者,並行糾察。一,諸公事行下所屬,而有枉錯,若承受官司再申,不從不報者,糾察。一,提刑按察司任滿,行臺考按,以官政肅清、民無冤滯為稱職,以苛細生事、暗於大體、所按不實為不稱職,皆咨臺呈省。一,上訴不實或訴訟咆哮陵忽者,並行斷罪。一,凡可興利除害及一切不便於民,必當更張者,咨臺呈省聞奏。其餘該載不盡、應合糾彈事,理比附己降條劃斟酌就便施行。大夫一員,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架閣庫管勾一員,承發管勾兼獄丞一員,品秩同內臺。
18
至元十四年,置江南行御史臺於揚州。二十一年,徙杭州。二十二年二月,徙江州。五月,復徙杭州,罷,以其所屬隸御史臺。未幾,復置於杭州。二十三年,又徙於建康。初置大夫、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各一員,統淮東、淮西、湖北、浙東、浙西、江東、江西、湖南八道。十五年,增江南湖北、嶺南廣西、福建廣東三道。二十二年,以淮東、淮西、山南三道撥隸內含。二十四年,復隸行臺。三十年,增海北海南一道。大德元年,定為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監江浙、江西、湖廣三省,統江東、江兩、浙東、浙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十道。至正十六年,移行臺於紹興,增河南道廉訪司。二十二年,權置山北道廉訪司於惠州。二十三年,復置濟南道廉訪司。二十五年,置河東廉訪司於冀寧。
19
察院。至元十四年,置監察御史十員。二十三年,增蒙古御史十四員。按本紀十五年,增設御史四員。廿年,增蒙古御史六員。二十三年增色目御史,員數與志不合,末詳孰是。又增漢人御史四員。定置御史二十八員。
20
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寧國路。至元十四年置。
21
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龍興路。至元十四年置。至正二十五年,置分臺台於福建。
22
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坑州路。至元十四年置。
23
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婺州路。至元十四年置。
24
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武昌路。至元十五年置。
25
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天臨路。至元十四年置。
26
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一員,副使二員,僉事二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靜江路。至元十五年置。
27
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二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置司廣州路,初為廣東道。至元二十年,改海北廣東道。
28
海北海南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置司雷州路。至元三十年置。
29
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福州路。至元十五年,置福建廣東道。二十年,改福建閩海道。
30
陝西諸道行御史臺。大夫一員,御史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架閣庫管勾一員,承發司管勾兼獄丞一員。至元初,置河西諸道行御史臺。二十年罷。二十七年,置雲南諸路行御史臺,設臺官四員。二十九年,罷雲南行合,徙於四川。三十年,復立雲南行臺。大德元年,移雲南行臺於京兆,為陝西諸道行臺。延祐元年罷。二年復置,統漢中、隴北、四川、雲南四道。至元十五年,復立提刑按察司於畏兀兒,其初置及省罷年分均不可考。
31
察院。監察御史二十員。
32
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三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鳳翔府。至元八年,置陝西四川道。後改陝西漢中道。
33
河西隴北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甘州路。初為鞏昌道,後改中興道。至元二十年,改河西隴北道。至元十一年,改西夏中興道為隴右河西道。二十四年省。
34
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手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成部路。至元十九年置。本紀作十六年。
35
雲南諸路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中,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置司中慶路。至元二十年置。二十四年罷。二十七年,立雲南行御史臺。大德元年,徙雲南行臺於陝西,復立雲南道。至元二十年,各道按察司增判官二員。其裁罷年分末詳。
36
大宗正府。秩從一品。札魯忽赤四十二員,從一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從八品。司獄二員。從大品。
37
太祖稱尊號,首置斷事官日札魯忽赤,會決庶務。凡諸王、駙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應犯一切公事,及漢人輕重罪囚,每歲從駕分司上都存留住冬諸事,悉掌之。
38
至元二年,置十員。三年,省為八員。九年,定為從一呂,銀印。詔札魯忽赤乃太祖所置,宜居百僚之右。只理蒙古公事,以諸正為府長,餘悉御位不及諸王之有國封者,又有怯辭人員奉旨署事,別無頒受宣命。是年,置左右司。十四年,置十四員。十五年,置十三員。十七年,從阿合馬請,立大宗王府,以前只札魯忽赤署事,至是始定官名。二十一年,增至二十一員。二十二年,又增至三十四員。二十八年,增至四十六員。大德四年,省五員。至大四年,裁為二十八員。皇慶元年,省二員,以漢人刑名歸刑部。泰定元年,復命兼理,定置四十二員,令史改為椽史。致和元年,以上都、大都所屬蒙古人並怯辭、軍、站、色、日與漢人相犯者,歸宗正府處斷,其餘路府州縣漢人、蒙古、色目人詞訟悉歸有司及刑部管理。後至元元年,中書省奏:「大宗王府,仁宗時減去大字。今宜遵世祖舊制,仍為大宗王府。」至正十年,增掌判二員。
39
大司農司。秩從一品。掌農桑、水利、學校之事。大司農四員,從一品。大司農卿二員,正二品。少卿二員,從二品。丞二員,從三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架閣庫管勾一員,正八品。照磨一員。正八品。至元七年,立司農司。是年,又改司農司為大司農司,添設巡行勸農使、副使各四員。按中統二年,姚樞大司農,不始於至元七年,或舊紀誤也。十二年罷,以按察司兼領勸農事。十八年,改立農政院。十九年,復罷。二十年,又改立務農司,秩從三品。掌官田邸舍人民,置達魯花赤一員,務農使一員,同知二員。是年,又改司農寺。達魯花赤一員,司農卿二員,司丞一員。二十三年,仍為大司農司。秩正二品。大德元年增領大司農事一員。皇慶元年,升從一品,定置諸員如上。
40
籍田署。秩從六品。掌耕籍田以奉宗廟祭祀。署令一員,從六品。丞一員。從七品。至元七年立,隸大司農司。十四年,改隸太常寺。二十三年,復隸大司農司。
41
供膳司。秩從五品。掌供給應需貨買百色生料,並桑哥籍人資產。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元典章》供膳庫達魯花赤,從五品。提點一員,從五品。司令一員,正六品。丞一員。正七品。至元二十二年置,隸大司農司。其屬輔用庫,秩正九品。掌規運息錢以給供需。大使一員,正九品。副使一員。
42
興中州等處油戶提領所。秩從九品。歲辦油十萬斤以供內庖。提領一員,從九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九年置。蔚州面戶提領所。掌辦白面、葱、菜以給應辦,歲計十餘萬斤。提領一員,副使一員。《元典章》宏州種田納面提舉,正六品。
43
永平屯田總管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從三品。總管一員,從三品。同知一員,從五品。知事一員。正八品。至元二十四年,立於永平路南舊馬城縣,以北京採木三千人隸之。所轄昌國、濟民、豐贍三署,各置署令一員,從五品。署汞二員。從七品。
44
分司農司。至正十三年,命中書右丞悟良合台、左丞烏古孫良楨兼大司農卿,給分司農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至檀、順等州,東至遷民鎮,凡系官地及各處屯田,悉歸分司募民佃種。
45
行大司農。至元二十九年,升江淮行大司農司,秩正一品。設營田司六員。秩正四品。其建置省罷年分均不可考。
46
大兵農司。至正十五年,置大兵農司四曰:保定等處,河間等處,武清等處,景薊等處。其屬有兵農千戶所二十四處,百戶所四十八處,鎮撫司各一。
47
大都督兵農司。至正十九年。置於西京,仍置分司十道,掌屯種之事。
48
翰林兼國史院。秩從一品。承旨六員,從一品。學士六員,正二品。侍讀學士二員,從二品。侍講學士二員,從二品。直學士二員,從三品。待制二員,正五品。修撰三員,從六品。應奉翰林文字五員,從七品。綿修官十員。正八品。檢閱四員,正八品。典籍二員,從八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一員。從七品。《元典章》翰林院典簿、翰林國史院典簿,均從七品。
49
中統二年,立翰林國史院,秩正三品。以玉鶚為翰林學士。《元典章》;翰林學士、知制誥、監修國史,正三品;監修國史參軍,正五品;監修國史長史,正六品,皆中統初立國史之官制。至元六年,置承旨三員,學土二員,侍讀學士二員,侍講學士二員,直學士二員。八年,升從二品。十四年,增承旨一員。十六年,增侍讀學士一員。十七年,增承旨二員。二十年,併集賢院為翰林國史集賢院。二十一年,增學士二員。二十二年,復分立集賢院。二十三年,增侍講學士一員。二十六年,置官吏五員掌教習亦思替非文字。《元典章》:教習亦思替非博士,正七品。二十七年,又增承旨一員。大德九年,升正二品。改典簿為司直,置都事一員。按舊紀置都事在皇慶元年,末詳孰誤。至大元年,置承旨九員。四年,制定承旨王員,學士、侍讀、侍講、直學士各二員。皇慶元年,升從一品,改司直為經歷,置經歷、都事各一員。延祐五年,置承旨大員。後定置諸員如上。
50
蒙古翰林院。秩從一品。掌譯寫一切文字及頒降璽書,並用蒙古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承旨七員,學士二員,侍讀學士二員,侍講學士二員,直學士二員,待制四員,修撰二員,應奉文字五員,經歷一員,都事一員,品秩並同翰林國史院。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正九品。
51
至元八年,始置新字學士於國史院。十二年,別立蒙古翰林院,置承旨一員,直學士一員,待制二員,修撰一員,應奉四員。十八年,增承旨一員,學士三員。二十九年,增承旨一員,侍講學士一員。三十年,增管勾一員。大德五年,升正二品。九年,置司直一員,都事一員。皇慶元年,升從一品,設官二十又八。延祐二年,改司直為經歷。後定置諸員如上。
52
內人府宰相。掌諸王朝覲儐價之事,遇有詔令則與蒙古翰林院官同譯寫而潤色之。以其職貴近,似古之侍中,故寵以宰相之名。然無授受宣命,品秩則視二品云。天歷元年,改為內八府宰。
53
集賢院。秩從一品。掌提調學校、徵召賢良,凡國子監、元門道教、陰陽祭祀、占卜之事,悉隸焉。大學士五員,從一品。學士二員,正二品。侍讀學士二員,從二品。侍講學士二員,從二品。直學士二員,從三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從七品。待制一員,正五品。修撰一員,從六品。兼管勾承發架閣庫一員。正八品。
54
元初,集賢與翰林國史同署。至元二十二年,始分兩院。置大學士三員,《元典章》昭文館大學士,從二品,亦至元時所置,其何時裁省無考。學士一員,直學士二員,典簿一員。二十四年,增置學士一員,侍讀學士一員,待制一員,尋升正二品,置院使一員,正二品。大學士二員,從二品。學士三員,從二品。侍讀學士一員,從三品。侍講學士二員,從三品。直學士一員,從四品。司直一員,從五品。待制一員。正五品。二十五年,增都事一員,從七品。修撰一員。從六品。元貞元年,增院使一員。大德十一年,升從一品,置院使六員,經歷二員。至大四年,省院使六員。皇慶二年,省漢經歷一員。後定置諸員如上。
55
國子監。秩從三品。掌國之教令,以德尊望重者為之。祭酒一員,從三品。司業二員,正五品。監水一員,正六品。專領監務典簿一員。從七品。至元二年,以許衡為集賢館大學士、國子祭酒,教國子與蒙古四怯薛人員,選七品以上朝官子弟為國子生,隨朝三品以上官得舉凡民之俊秀者入學為陪堂生伴讀。至元二十四年,定置諸員如上。至大元年,升正三品。延祐七年,降從三品。是年,復升為正三品。後復降從三品。
56
國子學。秩正七品。博士二員。五七品。掌教授生徒、考較儒人著述、教官所業文字。助教四員,正八品。分教各齋生員。至元六年置。大德八年,為分職上都,增助教二員,學正二員,學錄二員,督習課業;典給一員,掌生員飲膳。至元二十四年,定置生員額二百人,先設一百二十人,蒙古五十人,諸色目、漢人五十人,伴讀二十人。大德四年,增生員額三百人。延祐二年,又增置一百人,伴讀二十人。
57
蒙古國子監。秩從三品。祭酒一員,從三品。司業二員,正五品。監丞一員。正六品。至元十四年,始置司業一員。二十九年,准漢人國學例,置祭酒、司業、監丞。延祐四年,升正三品。七年,復降為從三品。是年四月,又復正三品。皇慶二年立回回國子監。延祐七年罷。
58
蒙古國子學。秩五七品。掌教習諸生,於隨朝百官、怯辭歹、蒙古漢人官員子弟選俊秀者入學。博士二員,正七品。助教二員,正八品。教授二員,正八品。學正、學錄各二員。至元八年,置官五員。後以每歲從駕上都,教習事繁,增學正、學錄各二員。三十一年,增助教一員。後定置諸員如上。
59
興文署。秩從六品。署令一員。從六品。以翰林修撰兼之。署丞一員,從七品。以翰林應奉兼之。至元四年,改經籍署為宏文院。院罷立興文署。複罷。二十七年,複置。掌經籍板及江南學田錢穀。至治二年罷,置典簿一員,從七品。掌提調諸生飲膳。
URN: ctp:ws25259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