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兩朝綱目備要卷五 |
3  | 寜宗 |
4  | 慶元三年春正月壬寅,鄭僑罷。癸卯,謝深甫兼知樞宻院事。二月己酉,神宗玉牒、髙宗實録成,京鏜等上之。 |
5  | 丁巳,邵褎然請不除偽黨在內差遣,褎然為大理司直,請詔大臣:「自今權臣之黨,偽學之徒,不得除在內差遣」。詔下其章。 |
6  | 戊午,復陞差將校法。 |
7  | 紹熈中,葛邲在樞筦,奏請江上諸軍陞差統制官至凖備將者,自主帥觧三人,赴緫領官選擇一名,申樞宻院,至是,有㫖並委主帥選擇,令緫領或屯駐處守臣,審覈保明,申樞宻院,紹熈指揮勿行。 |
8  | 三月乙未,建東華門。 |
9  | 丙申,竄內侍王徳謙。 |
10  | 上在藩邸,徳謙為府都監,孝宗大漸,黃由請上過宮問疾,既得㫖矣,徳謙堅請覆奏,由斥其不可,上從之,卒徃視疾,及即位,徳謙驟遷昭慶軍承宣使、內侍省押班。是春,徳謙求建節,有定議矣,時呉宗旦為中書舍人事,徳謙甚謹,夜輙易服謁之,以家僮執燈自導,徳謙既有秉旄之耗,乃薦宗旦為刑部侍郎、直學士院,使草麻。二月甲子,徳謙遣幹吏諭指,宗旦厚待之,使其子與飲,且自捧勸者三,翊日,遂鎻宿禁中,宗旦将入,先出制草以示人,且引天寳、同光故事為比,徳謙喜,置酒髙㑹,丙寅,制出,參知政事何澹不押制書,右諌議大夫劉徳秀聞之,率臺諌交章言其不可,丁卯,宰相京鏜復以為言,上遂寢其命,於是徳謙除在外宮觀,吏部尚書兼給事中許及之奏駮之,臺諌因請竄斥徳謙,以慰中外之望,上未許,姚愈時為殿中侍御史,首奏宗旦交結徳謙以進,為之草詞,請加貶黜,已詔降宗旦三官罷之,權中書舍人髙文虎論其責輕,辛未,宗旦,坐追三官,癸酉,復送南康軍居住,或曰有貴戚與徳謙爭用事于中,而徳謙以計勝戚憾焉,故因事擠之也。宗旦既出臺諌,遂急攻徳謙,詔以本官奉祠,居廣徳軍,未㡬日者,陳舜道自言頃如門司徐考叔家賣卜,考叔為言,徳謙多受張宜金錢,引為閤長,令舜道為臺諌言之,徳謙伺知之,考叔坐送郴州安置。至是,考叔已貶吉州,三月庚寅,有㫖考叔,許自便㑹臨安府,劾徳謙為人求官,贓以鉅萬計,嘗以導駕燈籠,自奉服食,擬乗輿獄,未成,丁酉,特㫖降徳謙團練使居撫州,他勿治,翊日,髙文虎請改為安置,上從之,然獄卒不竟也,徳謙先賜第,遂改以賜故嗣濮王士歆家。五年二月,詔移徳謙徽州,宗旦池州,並居住。甲申,右諌議大夫張釡言徳謙奸詭,宗旦阿囬請自今不以赦移,雖有特㫖,亦許執奏。四月,以竄逐徳謙本末,付史舘。十二月,復用察院孟必先言,移徳謙汀州。嘉泰元年五月丁卯,始許宗旦奉祠便居,而宗旦死矣,訃聞,贈正奉大夫,官其子孫如故事。時徐誼、劉光祖貶久矣,於是亦許便居焉。 |
11  | 庚子,禁浙西圍田。 |
12  | 壬寅,定奏讞不當罪。 |
13  | 紹興初,陳去非在黃門,始申嚴奏讞不當之令,其後寖寛。慶元中,東南有因詈人被毆死者,而行兇之人作可憫奏裁。姚愈為御史,上言如此,是詈人之罪,重於殺人。乃詔自今有司奏讞死罪不當者,論如律。夏四月丙午,雨土。 |
14  | 旱。 |
15  | 壬子,禱于天地、宗廟、社稷。乙丑,雨雹。 |
16  | 閏六月甲戍,申嚴銅噐之禁,內出銅噐付尚書省毀之,民間舊有者,限兩月赴官投賣,每兩以三十錢酬之,民間多不盡輸,再限兩月,不復酬以錢,違者許人告湖州舊鬻鏡行於天下,至是官自鑄之,因復置神泉監,以所括民間銅噐,鑄當三大錢,仍權𨽻工部,惟嚴錢直輸行在,而建、韶、饒、贛州,皆自提㸃所泛湖,由江入漕,渠輸之京帑焉,然祖宗時內帑雖嵗収新錢一百五萬,而毎年退却六十萬,三年一郊,又支一百萬赴三司,是內帑毎年得一十一萬六千餘緡,而左藏得九十三萬三千餘緡也,今嵗額止十五萬,而𨽻封樁者半,內藏者半,左藏咸無焉,宜版曹之日困也。甲午,貶留正。 |
17  | 分司西京,邵州居住。先是,六月癸卯,言者論三十年來偽學顯行,場屋之權,盡歸二三,溫人所謂狀元省元,兩優釋褐,若非其私,徒即是其親,故望詔大臣審察其所學而後除授。時有宣教郎錢文子者,以太學兩優,釋褐一任,囬當召試,徑就部注潭州醴陵知縣而去,時人稱之。是月戊寅,朝散大夫劉珏以故御史免䘮入見,上言:「前日之偽黨,今又變而為逆黨,防之不可不至」。且獻消之之䇿及論留正共引偽學之罪,韓侂胄大喜,即日降㫖除右正言,正坐貶邵州。 |
18  | 是夏,大溪山島民作亂,大奚山者,在廣東海島中。是夏,廣東提舉茶鹽徐安國遣人入島捕私鹽,島民不安,即嘯聚千餘人入海為盜,劫副彈壓髙登為首,揭榜䟽安國之罪,掠商旅,殺平民百三十餘人,經畧使雷潨與安國素有隙,及是,安國乞遣兵討之,而潨則用錢酒醪以犒勞,且以安國生事聞於朝。是月戊子,詔安國別與差遣,㑹安國上疏自辨。癸巳,詔提㸃刑獄唐弼究實以聞,於是給事中許及之言統領林墉彈壓林通造謀以傾安國,詔二人皆罷。七月甲寅,下詔召潨還,既而右諌議姚愈又以為言,乃併安國罷之,而弼與宮觀。八月庚辰,以軍噐監錢之望為秘閣修撰、知廣州。丁亥,以刑部郎中陳研為提刑,知潮州陳宏規為提舉。言者復奏島民擅殺平民之罪,辛卯,命之望究治之之望,盡執島民,戮之無噍類,議者或以為過云。 |
19  | 秋八月戊子,復置嚴州神泉監。 |
20  | 甲午,均諸路職田。 |
21  | 九月壬寅,蠲四川民賦。 |
22  | 以旱,詔制置總領諸司蠲放民賦。乙丑,申嚴臧否之令。 |
23  | 令帥臣監司臧否郡守。 |
24  | 是月,禁偽黨改官。 |
25  | 丁卯,言者又論偽學之禍,望申飭大臣,監元祐調停之說,杜其根源。時有詔監司、帥臣薦舉改官,並於奏牘前聲說非偽學之人,且結朝典之罪,秋當大比。漕司前期取家狀,必欲書委,不是偽學五字於後。時有柴中行者,為撫州推官,獨申漕司云:「自㓜習《易》,讀程氏《易傳,未委是與,不是偽學。如以為偽,不願考校」。士論壮之。 |
26  | 是秋,太學生削何澹題名,治其罪。 |
27  | 太學生某人者,於齋生題名中,削去何澹名字,以其嘗排道學也。澹時已顯貴,大怒,於是京尹因其出,使不逞者與之閧,遂捕治之。時太學生敖陶孫為文,以弔趙汝愚,而侂胄未得其名,俾士人併承之,辭不伏,乃移送大理寺。獄丞劾其事,掠治無完膚,獄竟不就,猶坐不應,削澹名送嶺南編管。陶孫詩云:「左手旋乾右轉坤,諸公相顧尚流言。狼胡䟦疐傷姬旦,漁父沉淪弔屈原一死固知公所欠孤忠頼有史長存九原,若遇韓忠獻休說,如今㡬世孫。陶孫,福州人。後數年,登進士第,獄丞用此除工部郎官云。 |
28  | 冬十月癸酉,雷。 |
29  | 丙申,赦。 |
30  | 以夀聖隆慈備福光祐太皇太后違豫故也。十一月辛丑,上孝宗徽號。 |
31  | 加紹統同道冠徳昭功八字。是日,太皇太后崩。 |
32  | 于慈福宮詔服期。 明年,加謚憲聖慈烈皇后,攢於永思陵。 |
33  | 癸卯,日南至,祀天地于圜丘。紹興中,國學初建,內出鎮,圭以奉文宣王。至是,上將行大禮,而內府無圭,乃下國子監,借文宣王玉圭用之。 |
34  | 赦天下。 |
35  | 壬子,車駕還大內。 |
36  | 自慈福宮 |
37  | 十二月丙子,始御正殿。 |
38  | 丁丑,蠲紹興府身丁錢。 |
39  | 以太后攢宮故,蠲貧民身丁折帛絹綿錢。甲申,雨土。 |
40  | 丁酉,籍偽學。 |
41  | 知綿州王沇乞置偽學之籍,仍自今曽受偽學,舉薦闗陞及刑法亷吏自代之人,並令省部籍記姓名,與閑慢差遣。從之。於是自慶元至今,以偽學逆黨得罪者凡五十有九人:宰執四人:趙汝愚右丞相,留正少保,觀文殿大學士,王藺觀文殿學士、知潭州。周必大少傅。觀文殿大學士,待制以上十三人:朱熹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徐誼權工部侍郎、兼知臨安府。彭龜年吏部侍郎,陳傅良中書舍人兼侍講,兼直學士院。薛叔似權戶部侍郎、兼樞宻都承㫖、提舉太史局。章潁權兵部侍郎兼侍講,鄭湜權刑部侍郎,樓鑰權吏部尚書,林大中吏部侍郎,黃由權禮部尚書、黃黼權兵部侍郎,何異權禮部侍郎,孫逢吉權吏部侍郎,餘官三十一人。劉光祖起居郎兼侍讀,呂祖儉太府寺丞,葉適太府少卿、總領淮東財賦,楊方、秘書郎項安世,秘書省校書郎沈有開起居郎,曽三聘知郢州,游仲鴻軍噐監主簿吳獵監察御史,李祥國子祭酒。楊簡國子博士,趙汝讜添差監左藏西庫。趙汝談前淮西安撫司幹官陳峴秘書省校書郎,范仲黼著作郎兼權禮部郎官,汪逵國子司業,孫元卿國子博士,袁燮太學博士,陳武國子。正田澹宗正丞兼權工部郎官,黃度右正言,張體仁太府卿,蔡㓜學福建提舉常平茶事黃灝浙西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周南池州州學教授呉柔勝,新嘉興府府學教授李𡌴校書郎。王厚之直寳謨閣。江東提㸃刑獄孟浩、知湖州趙鞏、秘閣修撰知揚州白炎震,新通判成都府武臣三人皇甫斌,池州都統制范仲壬,知金州張致逺,江西兵馬鈐轄以上並見於臺諌章䟽者,士人八人,楊宏中、周端朝、張衟、林仲麟、蒋傅、徐範、蔡元定、呂祖泰事,既行,黃由為吏部侍郎,建言:人主不當待天下以黨與,不必置籍,以示不廣。沇,故資政殿學士,詔曽孫也。未㡬,擢沇利路轉運判官,時由權禮部尚書㝷出帥蜀,張巖為殿中侍御史,奏由阿附權臣,植立黨與,遂降,由雜學士奉祠焉。是嵗,復銓試取人數。 |
42  | 依舊制二人而取一。 故事,春秋再試,十人而取七,乾道二年後,止春試二人而取一,紹熈末,議者病其寡學,乃請三人而取一。是嵗,謝源明為吏部侍郎,上言今世祿之家已留意學問,請復舊制,詔從焉。今蜀中銓試甚寛,凡假手者率費七百緡,又勢要子孫鮮不與選,或謂宜悉赴吏部,然吏部亦不免此,要當如祖宗時先試而後命可也。 |
43  | 革宻白補授弊。 |
44  | 舊制,樞宻院事並過門下省。乾道元年十二月癸卯,言者請自今樞宻院已被㫖文書,並闗中書,門下依三省式畫黃書牘,以示欽重出命之意,從之,然宻院機速事,則不由中書,直闗門下省謂之宻白,是年,樞宻院以宻白遷補潛邸醫官二人,給事中許及之,以非舊典,爭之,遂寢其命。 |
45  | 慶元四年春正月丙辰,趙師𢍰除工部侍郎,韓侂胄妻早死,有四妾,皆得郡封,所謂四夫人也。其次又十人,亦有名位。去嵗秋冬之間,有獻北珠冠四枚者,侂胄喜,以遺四夫人,其十人皆慍曰:「等人耳,我軰不堪戴耶!」侂胄患之。師𢍰時以列卿守臨安,㣲聞其事,亟出十萬緡市北珠甚急。是月辛亥,侂胄入朝未歸,京尹忽遣人致饋。啟之十珠冠也,十人者大喜,分持以去。侂胄歸,左右以告,侂胄未及有言,十人者咸來致謝,遂已。翼日,都市行燈,羣婢皆頂珠冠而出。又明日,語侂胄曰:「我曹夜來過朝天門,都人聚觀,真是喝采郡王奈何不與趙大卿轉官耶?」翼日又言之,故有是命。侂胄嘗與衆客飲南園過山,荘指其竹籬茅舍而謂曰:「此真田舍間氣象,所惜者欠雞鳴,犬吠耳,少焉。有犬嘷于叢薄之下,亟遣視之,京尹趙侍郎也,侂胄大笑。其後京尹坐他事罷,諸生為詩誚之有也。「曽學犬吠村荘」之句,即指此也。 |
46  | 丙寅,葉翥同知樞宻院事。丁卯,詔恤流民。 |
47  | 以兩浙、江、淮、荊湖、四川民流,詔有司舉行寛恤之政。二月辛未,詔近臣舉才。 |
48  | 兩省侍從臺諌,各舉所知一二人,毋舉宰執、子弟、親黨。 |
49  | 三月己丑,降徳音。 |
50  | 以憲聖攢宫之役,蠲臨安、紹興賦租稅有差。是月,經筵進讀寳訓。 |
51  | 臣寮劄子:「恭聞詔㫖,已擇今月十一日開講,望陛下遵用仁宗、髙宗故事,令侍講之臣,仰稽三朝寳訓,如李淑所舉外治數條,詳悉講明,以備觀覧,凡武備之設,何者為先?軍旅之制,何者為重?邉圉治守,孰為要害?敵國情偽,孰得要領?考古驗今,有至計商畧而施行之,足以為思患預防之䇿」。上從之。 |
52  | 夏五月己亥,韓侂胄為少傅。 |
53  | 賜玉𢃄以朝,以「憲聖攢宮復土遷也。己酉,詔禁偽學。 |
54  | 先是,右諌議姚愈上言:「近世行險僥倖之徒,倡為道學之名,權臣力主其說,結為死黨,願下明詔,播告天下。諌議張釡亦以為言,從之,遂命直學士院、兼中書舍人髙文虎草詔曰:「向者權臣擅朝,偽邪朋附,協肆奸宄,包藏禍心,頼天之靈,宗廟之福,朕獲承慈訓,膺受內禪,隂謀壊散,國勢復安,嘉與士大夫厲精更始,凡曰滛朋比徳,㡬其自新而歴載臻,兹弗廸厥化,締交合盟,窺伺間隙,毀譽舛忤,流言間發,將以傾國是而惑衆心,甚至竊附於元祐之衆賢,而不思實類乎紹聖之奸黨,國家秉徳康寜,不汝瑕殄,今惟自作弗靖,意者漸于流俗之失,弗可復反歟?将狃于國之寛恩而罰有弗及歟?何其未能洗濯以稱朕意也?朕既深詔一二大臣,與夫侍從言路之官,益維持正論以明示天下矣!諭告所抵,宜改視囬聼,毋復借疑似之說,以惑亂世俗,若其遂非不悔,怙終不悛,邦有常刑,必罰無赦!」布告天下,無忽愈上此奏,韓侂胄大善之,未㡬,遂遷兵部尚書、御史中丞。 |
55  | 是月,禁女冠毋入大內及三宮。先是,江州僧道隆者,自言能知人休咎,徃徃或中,豪民貴戚競施之,號「風和尚」,道隆飲酒食肉,多蓄美婦俗,又以散聖目之。慶元中,徃來都下,有倡婦馬換師夀,康宮幕士詹恩妻也,號馬部頭,既入夀康宮,以病歸外舍,道隆因之使求賜金于北內,以為建塔費,陳淑妃亦使其母徃拜之。安康郡主適羅氏者,舘諸其家,予金錢以萬計,府尹趙師𢍰聞之,執以屬吏,録其槖,得金錢三萬緡,有竒獄成,有㫖杖黥𨽻英徳府土牢収管,仍以獄詞徧示諸路,是嵗四月壬申也。道隆既斥,故有是詔。其後興國軍有女巫,又以符水出入貴勢之家,所謂「九宫山是也。 |
56  | 秋七月己未,丁逄請勿用偽黨逄以都大川。秦茶馬入見,極論元祐建中調停之害,且引蘇轍、任伯雨之言為證。時薛叔似、葉適坐汝愚黨久斥,皆起家為郡,故逄有是言,宰執京鏜、何澹大然之,翌日,遂除軍噐監。 |
57  | 辛酉,葉翥罷。 |
58  | 八月,久雨。 |
59  | 丁卯,命決繫囚。 |
60  | 丙子,謝深甫知樞宻院事、兼參知政事,許及之同知樞宻院事。 |
61  | 淳熈末,及之與薛叔似同擢補遺,皆為善類所予,黨事既起,叔似累斥逐及之,乃更遷給事中、吏部尚書,既而踰二年不遷,乃間見侂胄,敘其知遇之意及衰遲之狀,不覺涕零,繼以屈膝,侂胄惻然語之曰:「尚書才望,簡在上心,行且進拜矣!」不數日,遂有是除。侂胄嘗值生辰,羣公上夀,既畢集許,及之為吏部尚書,適後至,閽人掩闗拒之,及之大窘,㑹門閘未及閉,遂俯僂而入,當時有由竇尚書、屈膝執政之語,傳以為笑。庚辰,白氣亙天。 |
62  | 丙戍,詔詣夀康宮上夀。 |
63  | 以太上皇帝聖躬清復,率羣臣上夀,後不果行。九月壬寅,太白晝見。 |
64  | 癸卯,太白經天。 |
65  | 丁未,慶元重修敕令成。 |
66  | 京鏜上《重修敕令格式,申明詔頒天下。 國朝法令,大抵從寛政和,後始有御筆特斷刑名,是蓋多出於三尺之外矣。靖康元年九月,議者請參用嘉祐、元豐舊法,以竢新書》之成,奏可㝷,詔律令依嘉祐斷刑,依元豐明年四月復詔政和海行法,非御筆修立者,許引用。建炎三年復辟赦,舉行仁宗法度,即嘉祐、元豐法,有不同者,賞格聼從重條,約聼從輕。時呂頥浩、張浚始為政也。明年六月,范宗尹相,乃奏命有司以嘉祐政和勅對修成書,紹興元年八月上之,其後乾道、淳熈、慶元之際,率十餘嵗一修,然大概以紹興重修勅令格式為凖。 |
67  | 是月,詔造新歴。 |
68  | 太史言月食於晝,而草澤言食於夜,驗視如草澤言,有㫖改作,仍命秘書省正字馮履參定。明年五月壬辰朔,歴成,賜名統天。蓋自建隆迄慶元二百五十年之間,歴十四變,上距黃帝之歴,凡五十變矣。而知歴者謂統天新歴,尤復疎謬。昔洛下閎、太初歴,成自言八百年當差一度,其後未及八十年,固已差一度矣。李淳風曰:一氣差三度,九日差一刻。又曰:「自太初下至麟徳差四日,自太初上及僖公,差三日一行,亦曰劉洪歴四十五年差一度。梁武帝歴百八十六年差一度。以前人歴術之精猶不免,此況賤工之草創者乎?大抵唐末以後,律歴之法不傳,士大夫無所從受,而星翁歴人,類多鄙淺,是以不足以推明其學也。冬十二月丙戍,再蠲臨安府身丁錢。 |
69  | 三年, |
70  | 是嵗,育宗室與愿于宮中,藝祖皇帝十世孫燕懿王後也,時年六嵗,後賜名曮,又更名幬,立為皇太子,後又更名詢云。 |
71  | 慶元五年春正月庚子,蔡璉誣告趙汝愚異謀,璉初為樞宻院直省官,趙汝愚定䇿,時璉從旁竊聼,欲行,漏泄,汝愚覺而囚之,上即位,遂從輕决,配去年冬竄歸,輦下用事者聞之,以為竒貨,乃使璉排日供具,汝愚當定䇿,時有異謀,凡徃來賓客所言,共七十餘紙,文書既就,乃議送大理。五年正月七日,中書舍人范仲藝方下直,忽工部尚書兼給事中謝源明過之,問曰:「聞蔡璉之事否?曰:未也。源明具以告,且曰:儀同之意,欲呼近上者三數人問之以實此事。近上三數人,謂彭龜年、徐誼、沈有開、曽三聘、葉適、項安世軰也。仲藝曰:當如何?源明曰:公必為繳章,如此建請,但畧令源明與其事,公繳録黃,留録,白付門下可也,仲藝姑應之曰:諾。明日,詞頭果下。張孝伯為吏部侍郎,過仲藝曰:蔡璉之事,儀同意毋它第,欲呼近上三數人一問之,以實此事。舍人盍分別言之,仲藝力言其不可,孝伯曰:見無禮於君者,如鷹鸇之逐鳥雀,使數人之事成,置主上於何地,舍人奈何欲庇之耶?仲藝曰:不然,自頃嵗已來,朝廷行遣諸人,不為不盡,今無故捕從官朝士數十人付之有司,豈不駭四方之觀聼,孝伯唯否而去。其後乃知孝伯已見,侂胄力爭之,而姑以見試耳。夜仲藝直後省,遂草駮奏,翼日,䄂録黃以謁,侂胄語之曰:相公今日得君,凡所施為,當一以魏公為法,章、蔡之權不為不盛,然至今得罪於清議者,以同文之獄故耳,相公勲業如此,胡為蹈之?」侂胄曰:某初無此心,以諸公見廹不容,但已問其人」,乃知京、鏜諸人與吏部尚書劉徳秀實主此議。仲藝具以告孝伯之說告之,侂胄釋然曰:「録黃何在?」仲藝曰:「在此」。侂胄取而藏之,事遂格。既而諌官張釡、陳自強,御史劉三傑、張巖、程松連䟽有請,詔以累經赦宥,於是彭龜年追三官勒停,曽三聘追兩官,而蔡璉補進義副尉云。乙卯,果州學官王莘罷。 |
72  | 坐考昌州春試舉人,而以《尚書斷章》為問題也。先是,去年三月,莘與西充縣丞任逄,俱被檄考春,試莘昌州逄濾州,逄當發䇿,問今日內外輕重之弊,其末云:漢唐之際,亦有當王鳯輔政,雖為所舉,非鳯專權不親附鳯者,亦有因重梨園樂工請觧官出外,潔介自守,不詣牛仙客者,今欲居班列者,各知所以砥節厲行,銷去私意,無入而不知,出之病,無愧於不附鳯,不詣仙客之人,何術可以臻此䇿,題申至禮部侍郎胡應期,摘其語為韓侂胄言之,侂胄怒。先是發䇿相類者三人,一在蜀,一在廣,一在閩,其二人則陳一新林復之也,執政欲併治之,張巖為監察御史,即奏䟽論去年諸路觧試舉人,有義題斷章及䇿題紕繆,援引失當,中有㴠蓄不盡者,意不在莘也。中書舍人范仲藝初聞其事,以告禮部尚書黃由由,詣宰執京鏜、謝深甫、何澹許及之,諸公爭之,皆不納,由不得已,作書具陳利害,為侂胄言之,侂胄雖勉從而猶未平也,然逄坐是得免,而莘所出問題,自夏暑雨至文,王謨當時實惡暑雨祁寒之語,而但以斷章為名,故有是命,於是執政怒,逄未巳,又移書蜀帥袁說,友欲料理之,賓客諸公多為之請,時部使者欲舉逄改京秩者數人,皆懼而止,然事竟釋矣。是秋,巖遷起居舍人,又餘月,復為殿中侍御史。始,何同叔代應期為禮部侍郎,具知其事,謂巖曰:黃尚書年來,可謂大有定力,如去年置籍事,今年䇿題事,皆能囬用事者之聼㑹」。由除蜀帥,冬初,陛辭,因上奏,論治蜀當以安靜和平為先,而治天下兼同此道,上下其奏,巖即擊之,由坐奉祠者此也。 |
73  | 辛酉,初命漕臣無出身者,勿差官考試。王莘既黜,時漕臣汪徳輔,故相伯彥孫,大府卿召嗣子也。議者謂汪以祖任入官,故擇考官不善。張巖為監察御史,因請自今漕臣不由科第進者,更委它監司一員選官校試,仍擇有文學士望者一人為㸃檢官,専掌命題去取之事,即有不稱,加以重罰。從之。蓋自嘉泰元年始。 |
74  | 壬戍,建玉堂。 |
75  | 二月乙丑,胡紘罷。 |
76  | 紹熈末,紘為進奏院,未為人所知,㑹趙汝愚奪職,居餘干,韓侂胄意未快,有薦紘可備鷹犬者,遂遷司農寺簿,除秘書郎、監察御史。汝愚永州之貶,用絃章䟽也,時侂胄欲論朱熹,無敢先發者,紘鋭然任責,物色無所得,經年醖釀,章疏乃成㑹建方䘮之議,遷太常少卿,紘遂以藁授沈繼祖云。 |
77  | 庚午,雪。 |
78  | 癸酉,白氣亘天。 |
79  | 乙酉,貶劉光祖。 |
80  | 去嵗,光祖撰《涪城學記》有世方以道為偽,而以學為棄物,夫好惡出於一時,是非定於萬世,學者盍謹所先入,以待豪傑之興之語?」至是諌議張釡劾光祖佐逆不臣,蓄憤懐姦欺世,慢上五罪,詔光祖落職,房州居住。 八月壬戍,察院朱元之言:「國是已定,要當堅執,毋事紛更,以底安靜之治」。三月甲午,罷監司臧否郡守之制。 |
81  | 孝宗淳熈中,始嚴監司臧否郡守之令,既申牧伯部使者數人稽緩之罰,時趙雄守荊林,栗守潭為上所禮,特下詔趣之,然行之十餘年。其後士大夫徃徃以人情之厚薄為臧否,論者頗患其不公。去年十一月庚申,新知漢陽軍蒋用之朝辭,上疏稍論其偽,朝廷是之。至是,陳自強復以為言,於是臧否遂罷。 |
82  | 戊申,四川行對補錢引法。 |
83  | 自天聖、立川交子法,毎再嵗一易,令人戶輸紙墨費三十錢。紹興十一年,詔増為六十四,毎界無慮一百七十萬緡,其更易不盡者,號「水火不到」錢,亦二十餘萬緡,悉令計司取之,以備邉用,然錢引屬總所,而鈔紙場錢引務𨽻成都漕司,故更易不盡者,總漕屢爭之,其後卒歸總所焉。紹熈二年,上念蜀民之勞,詔權展一界,乃易慶元四年冬,丁逄自四川茶馬代還入見言:「川交子二年一兑,毎引納貫頭錢八十文足,民甚苦之,今計所多羡財,請毎界展一年,永為定制」。章下制置司袁說友為帥,上言:「今民間毎兑錢引一千貼納錢,引六十四文足,毎界總領所収貼頭錢凡百八十萬緡,今欲展年,當求對補之䇿。其一紹熈初増印百七十萬緡,今凡八年,則兑界兩三次間,暗増貼頭錢已三四十萬其一,去嵗増印百萬緡,異時毎界増貼頭錢亦近七萬,此二者畧可相當,兼總所每界撥還漕司工墨錢十九萬緡,今既展年,不復對撥,而又每界水火不到之緡㡬十萬,皆總所得之,若展一年,所不到者又倍,凡此皆可以對補展年所虧之數,至是,有㫖許之,然六年冬,兑界水火不到,錢纔七萬五千四百四十八緡。嘉泰二年,陳曄為總領,謝源明為帥,請諸朝,復以二年一兑,蓋軍餉所仰,不可復展矣。 |
84  | 夏四月,定理官歴縣法。 |
85  | 初,改官人必作令,謂之「須入」。紹興中,數申嚴之,後亦或廢。孝宗在位,持之甚嚴。慶元初,復詔除殿試上三名、南省元外,並作邑。至是,又用察院程松言,詔:「大理評事已改官未歴縣人,並令親民一次。著為令」。 舊捕盜改官人並試邑。是月,正言陳自強請初任未終之人,先注簽判一任,方許親民。從之。自後雖宰相子殿試甲科,人無有不宰邑者矣。 |
86  | 朱熹致仕。 |
87  | 去冬十二月有請,至是得命。 熹初疑猶在罪,籍不敢有請,繼以尚𢃄階官,義當納祿,朝廷許熹始用野服見客。 |
88  | 五月壬辰朔,新歴成。 |
89  | 賜名統天新歴,京鏜為丞相時所上也。初,㑹元歴既成,而布衣王孝禮言劉孝榮未嘗以銅表圭面測影,故冬至後天一辰,朝廷然之,未暇改作。去年九月,太史言月蝕於夜,而草澤言蝕在晝,驗視如草澤言,乃改造。歴以祕書省正字馮履為參定官。履字叔常,臨卭人,嘗從故直徽猷閣張行成為數學,故以命焉。歴未成,是年正月癸卯,監察御史張巖言履倡為詖辭,搖撼國是,遂罷去。三月庚戍,乃詔諸道有通曉天文歴算者,所在具名來上。至是歴成《歴經,凡三卷。㳂歴他書十七種,凡二十九卷。又上臨安進士侯望重校萬年歴》十七卷,綱目》二卷。 嘉㤗二年,日食五月朔,《太史以為午正,而草澤趙大猷言午初三刻半日食三分,詔著作郎張嗣古監視渾儀,秘書丞朱欽則、著作郎王容測驗,起居舍人俞徴覆驗,卒如大猷所言,史官乃抵罪焉。蓋自渡江後,歴差者多矣。 |
90  | 戊戍,親試舉人。 |
91  | 賜曽從龍等四百十有二人及第、出身有差。 舊例,廷試舉人,暮者許賜燭,然殿深易黒,日昃則殿上燭出矣。是年,上初䇿士,江西正奏名進士黃實,嚴州特奏名進士皇甫鑑納卷,最後亷州,特奏名進士劉嘉猷,賜燭,至一更四㸃,御藥院言:「故事,賜燭,正奏名降一甲,如在第五甲,降充本甲末名,特奏名,降一等,如在第五等,與攝助教詔如故事,世傳張子韶嘗扣殿陛,賜燭納卷,最後,上取其䇿觀之,歎其鯁亮,遂擢為榜首,其實不然。 |
92  | 都城疫。 |
93  | 丁酉,以久雨,民多疾疫,命臨安府賑恤之。 |
94  | 壬子,命諸州學置武齋。 |
95  | 武學自祖宗以來京師有之。乾道七年七月庚寅,詔武學該赴觧試人以五十人為額,然郡國未之建也。至是,言者請即諸州州學置武士齋舍,選官按其武藝,且籍在官荒田以備餼廩從之,然後亦不克行。六月,丁逄罷。 |
96  | 何澹為參知政事,其弟滌新除通判臨安府,自行在舟行,歸處州,舟人江乙市私鹽萬餘斤以徃,東梓廵檢司邏卒林廣等捕之,滌仗劒傷廣,事至臨安,司農卿丁逄知府事,當乙杖罪,而廣以受賄,杖脊編管,時慶元五年六月也。程松為監察御史,上䟽劾之,戊辰,詔逄與宮觀,而以工部侍郎朱晞顔知府事,且命大理劾江乙以聞,毋得觀望生事,辛未,澹乃丐免,上批其奏畧云:「遽以小嫌力求引去,卿初無預,朕亦何心?」澹乃即起視事,上㝷批付大理以伏暑,恐致淹延,命有司據見追到人結絶,秋七月,獄成,甲午,滌降一官為朝奉郎,罷通判,逄降一官,罷祠。乙未,澹上䟽言:「臣頃為中丞,首論樞宻使王藺,不能鈐束其弟,藺遂去國,今訓飭無素,罪何所逃?望賜黜責」。詔不許。明年閏二月,澹知樞宻院事,七月逄,遂奉祠。十一月,復逄直寳文閣、知婺州。嘉泰元年四月,以滌通判建寜府。是夏,盜竊太廟金寳。 |
97  | 自休兵後,太廟創冊寳殿,凡帝后寳冊洎郊廟,金玉禮噐皆藏焉,始時令太常寺官一員季㸃,然第省閲,文歴而已。乾道五年春,因有盜竊禮噐者,中書門下始奏令毎季取索赤歴㸃檢足備,用印封鎻,具有無損失申省。是夏,太常寺奏太廟遺失皇后金寳二,命大理寺治之,六月庚寅降㫖,既而廟之衛卒赴有司,自言坐獄死,蓋故事冊寳以中人領其工作,及盜去鑿而售之,中乃鐵胎也,繇是事敗,自後朝廷益謹其事,月以察官、禮官、中官各一員檢視,謂之㸃寳禮、噐中、瑤爵、玉瓚二事,絶佳人間所未有,其它圭璧,大抵多水,漿色也。冊寳中,惟昭慈聖憲皇后謚,冊以象牙,餘皆珉玉,又有徽宗皇帝謚寳玉色,尤溫粹。嘉泰四年九月,得四圭,有邸玉一,詔藏於太常。 |
98  | 秋七月癸丑,劉徳秀罷。 |
99  | 徳秀初以重慶守入朝,不為時相留正所知,著作佐郎范仲黼正客也,請為之地,仲黼見正言之正,曰:「此人若留之班行,朝廷無安靜之理」。時京鏜已為刑部尚書,正不得已,下除徳秀大理寺簿,徳、秀怨仲黼薦已不力,併憾之,㑹上登極,鏜與韓侂胄深交,不數月,侂胄擢徳秀監察御史,而鏜繼為執政,正是時甫去位也。又數月,遷徳秀右正言,仲黼時為䕫路提刑,徳秀遂建言諸路憲臣非嘗歴守令及他司官者,請皆與郡」,從之,仲黼坐是左遷知漢州。二年春,徳秀遷諌長,首劾留正四大罪,又奏仲黼附和偽學奴,事陳傅良自入仕為䕫州教授,年餘即入舘學,俸入無㡬為䕫路憲,僅三四月,乃於郫縣雙流之間,大殖良田,皆平日受賂所致,仲黼遂坐免。 |
100  | 甲寅,嚴銅錢滲泄禁。 |
101  | 禁髙麗、日本、商旅博易銅錢。八月癸亥,白氣亙天。 |
102  | 辛巳,太廟太祖夾室柱生芝。壬午,京鏜率百官赴太廟觀芝上,過夀康宮。 |
103  | 上夀始得見太上皇帝,成禮而還。 上以重明節前十日詣夀康宮,進香徳音,降諸道流罪以下囚,釋杖以下百官及庶人推恩有差,諸道贓賞錢悉蠲之,加賜行在諸軍如雪寒錢例,宰輔皆進官一等。右丞相京鏜為少保,封鄭國公。韓侂胄為少保,封平原郡王。保信軍節度使李孝純為保大軍節度使,昭信軍承宣使李孝友為奉寜軍節度使,保順軍節度使謝淵為太尉。入內內侍省押班甘昺以兩宮宣力,備竭忠勤,特遷二官,其餘次第行賞。初,上之未見夀康也,御史胡紘因劾趙汝愚,請以行遣汝愚之事奏之,太上,庶㡬太上懽然,盡釋前憾,怡愉如初,汝愚遂有永州之貶。及是過宮禮成,百官、監司郡守皆上表稱賀焉。中興,外戚封王者,自信安孟、王忠厚始,其後平樂韋王淵、大寜呉王益、新興呉王蓋、永、寜郭王師禹,皆以元舅之貴乃得之,韓侂胄以中宮從曽祖封平原郡王,蓋殊命也。甘昺,昪之弟也,上過夀、康,昺與有力焉,頗貴寵,戊子,立沿邉諸州武舉取士法。 |
104  | 冬十月丙子,金使來。 |
105  | 金遣兵部尚書布薩琦、吏部郎中張汝猷來賀瑞慶節,詔金使見辭,並令韓侂胄隨班侍立。 |
106  | 是月,陳自強上𦂳要政目。 |
107  | 三十事:人才、財用、軍旅、風俗、蓄積、學校、爵祿、教化、命令、賞罰、法禁、諌諍、薦舉、科舉、禮制、祭祀、銓選、獄訟、税賦、農田、邉備、奉天、奉祖宗、任相、任将、任官、監司、守令禦外患荒政、馬政請令侍從、兩省講讀官進故事,日于前項政事條目內選擇一事為題,先敘前代帝王施行得失,而證以祖宗故事,然後論今日事體所宜,斷以己意,俟其進入,編為一書,如一旬而講一事,則一嵗之間,便有三四十事,不過二年,朝廷之大政講究畢矣。疏奏,從之。已而翰林學士髙文虎又以二十事上之如前,請稽古、勤政、威斷、䘏刑、恵民、久任、考課、選吏捄弊、宗廟宗室、兵制文章、歴法、錢弊、漕運、奉親、茶鹽、常平義倉。 |
108  | 十一月己丑,詔復右司一員。十二月庚午,建安仁宅、恵濟倉庫於廣東水土惡弱諸州,以給士大夫之死而不能歸者。 |
109  | 是冬,編慶元寛恤詔令。 |
110  | 明年五月,書成,《併役法撮要》上之。 始紹興二十二年八月,王瞻叔知荊門軍,代還入見,請命有司編集中興以來寛恤詔令,而知恵州鄭康佐者,亦言守令奉行,詔書不䖍,請編類成書以賜,從之。二十五年九月乃成,凡二百卷,號《紹興寛恤詔令,其後淳熈、慶元皆仿此為之。 |
111  | 是嵗,賑諸州水灾。 |
112  | 信、饒、江、撫、嚴、衢、台州、建昌、興國軍及廣東諸州大水,命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