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目錄

《目錄》[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二
2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目録  《編年類第》一卷
3
伏羲氏至髙辛氏《祇載傳》,世年代起甲辰,陶唐氏帝堯元載始書紀元甲子,訖乙亥,有虞氏帝舜五十載。 卷凡一百五十二年
4
第二卷
5
起丙子,夏后禹元嵗訖己卯,商王受辛三十三祀即周武王十三年。 卷凡一千八十三年,有竒第三卷。
6
起己卯,周武王十三年訖庚午,周幽王十一年,卷凡三百五十二年。
7
第四卷
8
起辛未,周平王元年訖戊寅,周襄王九年。 卷凡一百二十八年
9
第五卷
10
起己夘周襄王十年訖乙亥,周定王二十一年卷凡五十七年。
11
第六卷
12
起丙子周簡王元年訖丁夘周景王十一年卷凡五十二年
13
第七卷
14
「起戊辰,周景王十二年訖辛亥,周敬王三十年卷凡四十四年。
15
第八卷
16
起壬子,周敬王三十一年訖丁丑,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卷凡八十六年。
17
第九卷
18
起戊寅,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訖辛巳,周赧王三十五年。 卷凡一百二十四年
19
第十卷
20
起壬午,周赧王三十六年訖己卯,秦王政二十五年。 卷凡五十八年。
21
第十一卷
22
「起庚辰」,秦始皇二十六年訖甲午,秦二世三年卷凡十五年。
23
第十二卷
24
起乙未,楚義帝元年訖己亥,西楚霸王五年,即漢髙帝五年。卷凡四年有竒。
25
第十三卷
26
起己亥,漢髙帝六年訖辛酉漢呂后八年 卷凡二十二年有竒
27
第十四卷
28
起壬戍漢文帝元年訖庚子,漢景帝後三年卷凡三十九年
29
第十五卷
30
起辛丑,漢武帝建元元年訖甲子,漢武帝元狩六年。 卷凡二十四年
31
第十六卷
32
起乙丑,漢武帝元鼎元年訖庚子,漢昭帝始元六年。 卷凡三十六年。
33
第十七卷
34
「起辛丑,漢昭帝元鳯元年訖壬申,漢宣帝黃龍元年。 卷凡三十二年。
35
第十八卷
36
起癸酉,漢元帝初元元年訖戊申,漢成帝永始四年。 卷凡三十六年。
37
第十九卷
38
起己酉漢成帝元延元年訖乙丑漢平帝元始五年 卷凡十七年。
39
第二十卷
40
起丙寅,漢孺子嬰居攝元年,訖乙酉五月,漢淮陽王三年。 卷凡十九年有竒。
41
第二十一卷
42
起乙酉六月,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元年訖壬寅,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八年。 卷凡十七年有竒。
43
第二十二卷
44
起癸卯,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九年訖癸未,後漢章帝建初八年。 卷凡四十一年。
45
第二十三卷
46
起甲申後漢章帝元和元年訖辛酉,後漢安帝建光元年。 卷凡三十八年。
47
第二十四卷
48
起壬戍後漢安帝建光元年訖己亥,後漢桓帝延熹二年。 卷凡三十八年。
49
第二十五卷
50
起庚子後漢桓帝延熹三年訖丁卯,後漢靈帝中平四年。 卷凡二十八年
51
第二十六卷
52
起戊辰,後漢靈帝中平五年訖己卯,後漢獻帝建安四年。 卷凡十二年
53
第二十七卷
54
起庚辰,後漢獻帝建安五年訖庚子,後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 卷凡二十一年。
55
第二十八卷
56
起辛丑,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訖戊辰,蜀漢帝禪,延熙十一年。 卷凡二十八年
57
第二十九卷
58
起己巳,蜀漢帝禪,延熙十二年訖己亥,晉武帝咸寧五年。 卷凡三十一年。
59
第三十卷
60
起庚子,晉武帝太康元年訖甲子,晉惠帝永興元年。 卷凡二十五年
61
第三十一卷
62
起乙丑晉惠帝永興二年訖戊寅。晉元帝太興元年。 卷凡十四年。
63
第三十二卷
64
起己夘,晉元帝太興二年訖丁未,晉穆帝永和三年。 卷凡二十九年
65
第三十三卷
66
起戊申,晉穆帝永和四年訖己卯,晉孝武帝太元四年。 卷凡三十二年。
67
第三十四卷
68
起庚辰,晉孝武帝太元五年訖戊戍。晉安帝隆安二年。 卷凡十九年。
69
第三十五卷
70
起己亥,晉安帝隆安三年訖庚戍,晉安帝義熙六年。 卷凡十二年
71
第三十六卷
72
起辛亥,晉安帝義熙七年訖丁卯。宋文帝元嘉四年,魏太武帝始光四年。 卷凡十七年,第三十七卷
73
起戊辰:」宋文帝元嘉五年,魏太武帝神䴥元年訖庚寅。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 卷凡二十三年
74
第三十八卷
75
起辛卯,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二年訖丙午,宋明帝泰始二年,魏獻文帝天安元年。 卷凡十六年。
76
第三十九卷
77
起丁未宋明帝泰始三年,魏獻文帝皇興元年訖丙寅,齊武帝永明四年,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卷,凡二十年。
78
第四十卷
79
起丁卯,齊武帝永明五年,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訖庚辰。齊主寳卷永元二年,魏宣武帝景明元年。 卷凡十四年。
80
第四十一卷
81
起辛巳。齊和帝中興元年,魏宣武帝景明二年訖己亥,梁武帝天監十八年,魏孝明帝神龜二年。 卷凡十九年。
82
第四十二卷
83
起庚子梁武帝普通元年,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訖庚戍。梁武帝中大通二年,魏孝莊帝永安三年。 卷凡十一年。
84
第四十三卷
85
起辛亥,梁武帝中大通三年,魏節閔帝普泰元年訖丙寅,梁武帝中大同元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 卷凡十六年。
86
第四十四卷
87
「起丁卯,梁武帝太清元年,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訖壬申,梁元帝承聖元年、魏廢帝欽元年,齊文宣帝天保三年。 卷凡六年。
88
第四十五卷
89
起癸酉,梁元帝承聖二年,魏廢帝欽二年,齊文宣帝天保四年訖戊子,陳主伯宗光大二年,齊天統四年。 卷凡十六年。
90
第四十六卷
91
起己丑,陳宣帝太建元年訖戊申,隋文帝開皇八年。 卷凡二十年。
92
第四十七卷
93
起己酉,隋文帝開皇九年訖丙寅,隋焬帝大業二年。 卷凡十八年。
94
第四十八卷
95
起丁卯,隋焬帝大業三年訖丁丑,隋焬帝大業十三年。 卷凡十一年。
96
第四十九卷
97
起戊寅,隋焬帝大業十四年訖癸未,唐髙祖武德六年。 卷凡六年。
98
第五十卷
99
「起甲申。唐髙祖武德七年訖丙申,唐太宗貞觀十年。 卷凡十三年。
100
第五十一卷
101
起丁酉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訖乙卯,唐髙宗永徽六年 卷凡十九年。
102
第五十二卷
103
起丙辰」,唐髙宗顯慶元年訖己丑,唐中宗嗣聖六年。 卷凡三十四年。
104
第五十三卷
105
起庚寅,唐中宗嗣聖七年訖庚戍,唐睿宗景雲元年。 卷凡二十一年。
106
第五十四卷
107
起辛亥唐睿宗景雲二年訖丁丑,唐元宗開元二十五年。 卷凡二十七年
108
第五十五卷
109
起戊寅,唐元宗開元二十六年訖丙申,唐元宗天寳十五載,是嵗,即肅宗至德元載。 卷凡十九年。
110
第五十六卷
111
起丁酉唐肅宗至德二載訖戊申唐代宗大厯三年 卷凡十二年
112
第五十七卷
113
起己酉唐代宗大厯四年訖癸亥,唐徳宗建中四年。 卷凡十五年。
114
第五十八卷
115
起甲子唐德宗興元元年訖癸酉,唐德宗貞元九年 卷凡十年。
116
第五十九卷
117
起甲戌唐德宗貞元十年訖壬辰唐憲宗元和七年 卷凡十九年。
118
第六十卷
119
起癸巳,唐憲宗元和八年訖丙午,唐敬宗寳厯二年。 卷凡十四年。
120
第六十一卷
121
起丁未唐文宗太和元年訖丙寅,唐武宗㑹昌六年。 卷凡二十年。
122
第六十二卷
123
起丁卯。唐宣宗大中元年訖戊戌,唐僖宗乾符五年。 卷凡三十二年。
124
第六十三卷
125
起己亥唐僖宗乾符六年訖己酉,唐昭宗龍紀元年。 卷凡十一年。
126
第六十四卷
127
起庚戌唐昭宗大順元年訖辛酉,唐昭宗天復元年。 卷凡十二年
128
第六十五卷
129
起壬戌唐昭宗天復二年訖壬申,唐昭宗天祐九年,後梁太祖乾化二年。 卷凡十一年,第六十六卷
130
起癸酉後,梁主瑱乾化三年訖癸未,後唐莊宗同光元年。 卷凡十一年。
131
第六十七卷
132
起甲申後唐莊宗同光二年遼太祖天贊四年訖辛卯後,唐明宗長興二年遼太宗天顯七年。 卷凡八年,第六十八卷
133
起壬辰,後唐明宗長興三年遼太宗天顯八年,訖辛丑後,晉髙祖天福六年遼太宗㑹同五年。 卷凡十年。
134
第六十九卷
135
起壬寅後晉髙祖天福七年遼太宗㑹同六年,訖戊申,後漢隱帝乾祐元年遼世宗天祿三年。 卷凡七年,第七十卷
136
起己酉後漢隱帝乾祐二年遼世宗天禄四年,訖戊午後,周世宗顯德五年遼穆宗應歴九年。 卷凡十年第七十一卷
137
起己未後周世宗顯德六年遼穆宗應厯十年,訖甲戌,宋太祖開寳七年遼景宗保寜七年。 卷凡十六年,第七十二卷
138
起乙亥宋太祖開寳八年遼景宗保寜八年訖甲午,宋太宗淳化五年遼聖宗統和十四年。 卷凡二十年,第七十三卷
139
起乙未宋太宗至道元年遼聖宗統和十五年訖己未宋真宗天禧三年遼聖宗太平元年。 卷凡二十五年第七十四卷
140
起庚申宋真宗天禧四年遼聖宗太平二年訖辛巳。宋仁宗慶歴元年遼興宗重熙十二年。 卷凡二十二年,第七十五卷
141
起壬午宋仁宗慶歴二年遼興宗重熙十三年訖己未,宋仁宗至和二年遼道宗清寜三年。 卷凡十四年,第七十六卷
142
起丙申宋仁宗嘉祐元年遼道宗清寜四年訖己酉,宋神宗熙寧二年遼道宗咸雍七年。 卷凡十四年,第七十七卷
143
起庚戌宋神宗熙寧三年遼道宗咸雍八年訖乙卯宋神宗熙寧八年遼道宗太康三年 卷凡六年。
144
第七十八卷
145
起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遼道宗大康四年訖辛未宋哲宗元祐六年遼道宗太安九年。 卷凡十六年,第七十九卷
146
起壬申,宋哲宗元祐七年遼道宗太安十年訖癸未,宋徽宗崇寜二年遼天祚帝乾統五年。 卷凡十二年,第八十卷
147
起甲申。宋徽宗崇寧三年遼天祚帝乾統六年,訖戊戌,宋徽宗重和元年遼天祚帝天慶十年。 卷凡十五年,第八十一卷
148
起己亥,宋徽宗宣和元年遼天祚帝保大元年訖。乙巳,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㑹三年。 卷凡七年。
149
第八十二卷
150
起丙午,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太宗天㑹四年訖丁未五月,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太宗天㑹五年。 卷凡一年有竒。
151
第八十三卷
152
起丁未五月,宋髙宗建炎元年訖戊申,宋髙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㑹六年 卷凡一年有竒。
153
第八十四卷
154
起己酉,宋髙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㑹七年訖辛亥,宋髙宗紹興元年金太宗天㑹九年 卷凡三年。
155
第八十五卷
156
起壬子,宋髙宗紹興二年金太宗天㑹十年訖丁巳,宋髙宗紹興七年金太宗天㑹十五年。 卷凡六年。
157
第八十六卷
158
起戊午,宋髙宗紹興八年金熙宗天眷元年訖乙丑,宋髙宗紹興十五年金熙宗皇統元年。 卷凡八年,第八十七卷
159
起丙寅,宋髙宗紹興十六年金熙宗皇統六年訖壬午,宋髙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 卷凡十七年。
160
第八十八卷
161
起癸未宋孝宗隆興元年金世宗大定三年,訖己酉。宋孝宗淳熙十六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 卷凡二十七
162
第八十九卷
163
起庚戌,宋光宗紹熙元年金章宗明昌元年訖。乙丑,宋寧宗開禧元年金章宗泰和五年。 卷凡十六年,第九十卷。
164
起丙寅宋寧宗開禧二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元太祖元年,訖庚辰,宋寧宗嘉定十三年金宣宗興定四年,元太祖十五年。 卷凡十五年。
165
第九十一卷
166
起辛巳宋寧宗嘉定十四年金宣宗興定五年,元太祖十六年,訖壬辰。宋理宗紹定五年金哀宗天興元年,元太宗四年。 卷凡十二年
167
第九十二卷
168
起癸巳宋理宗紹定六年金哀宗天興二年,元太宗五年,訖庚戌,宋理宗淳祐十年元定宗五年。 卷凡十八年,第九十三卷
169
起辛亥,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元憲宗元年訖戊辰,宋度宗咸淳四年元世祖至元五年。 卷凡十八年,第九十四卷
170
起己巳,宋度宗咸淳五年元世祖至元六年,訖丙子三月。宋帝㬎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 卷凡七年有竒。
171
第九十五卷
172
起丙子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宋益王昰,景炎元年訖丁亥,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卷凡十二年
173
第九十六卷
174
起戊子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訖丁未元成宗大徳十一年 卷凡二十年。
175
第九十七卷
176
起戊申元武宗至大元年訖戊辰,元泰定帝致和元年。 卷凡二十一年。
177
第九十八卷
178
起己巳元明宗元年訖壬辰元順帝至正十二年 卷凡二十四年
179
第九十九卷
180
起癸巳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訖戊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 卷凡十五年有竒。
181
《第一百卷
182
起戊申,明太祖洪武元年訖丙寅,明太祖洪武十九年。 卷凡十九年。
183
第一百一卷
184
起丁卯明太祖洪武二十年訖壬午明惠帝建文四年 卷凡十六年。
185
第一百二卷
186
起癸未明成祖永樂元年訖乙巳明仁宗洪熙元年 卷凡二十三年
187
第一百三卷
188
起丙午明宣宗宣德元年訖丙寅,明英宗正統十一年。 卷凡二十一年。
189
第一百四卷
190
起丁卯明英宗正統十二年訖丙子明,景帝景泰七年。 卷凡十年。
191
第一百五卷
192
起丁丑,明景帝景泰八年,英宗復辟。天順元年訖癸巳,明憲宗成化九年。 卷凡十七年第一百六卷
193
起甲午,明憲宗成化十年訖丙辰,明孝宗𢎞治九年。 卷凡二十三年
194
第一百七卷
195
起丁巳明孝宗𢎞治十年訖戊寅,明武宗正徳十三年。 卷凡二十二年
196
第一百八卷
197
起己卯明武宗正德十四年訖甲午,明世宗嘉靖十三年。 卷凡十六年。
198
第一百九卷
199
起乙未明世宗嘉靖十四年訖庚申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 卷凡二十六年。
200
第一百十卷
201
起辛酉明世宗嘉靖四十年訖辛巳明神宗萬厯九年 卷凡二十一年。
202
第一百十一卷
203
起壬午明神宗萬厯十年訖辛丑明神宗萬厯二十九年 卷凡二十年。
204
第一百十二卷
205
起壬寅明神宗萬厯三十年訖庚申明光宗泰昌元年 卷凡十九年。
206
第一百十三卷
207
起辛酉明熹宗天啟元年訖丁卯,明熹宗天啟七年。 卷凡七年。
208
第一百十四卷
209
起戊辰,明莊烈帝崇禎元年訖丙子,明莊烈帝崇禎九年。 卷凡九年。
210
第一百十五卷
211
起丁丑,明莊烈帝崇禎十年訖癸未,莊烈帝崇禎十六年。 卷凡七年。
212
第一百十六卷
213
起甲申,明莊烈帝崇禎十七年。是年五月,明福王由崧自立訖乙酉,五月明亡。 卷凡一年五月。
214
第一百十七卷
215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唐王第一百十八卷。
216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桂王一第一百十九卷
217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桂王二第一百二十卷
218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桂王三等謹案:
219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一百十六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四卷。乾隆三十二年奉。
220
勅撰是書,排輯歴朝事蹟,起自黃帝,訖於明代。編年紀載,綱目相從。目所不該者,則別為分注於其下。而音切訓詁,典故事實,有闗考證者,亦詳列焉。葢
221
內府舊藏明正徳中李東陽等所撰通鑑纂要》一書。
222
皇上幾暇披尋,以其褒貶失宜,紀載蕪漏,不足以備。
223
乙覽因。
224
命重加編訂,發凡起例,咸稟睿裁。每一卷成,即繕稿進御。
225
指示書法,悉準《麟經》。又
226
親灑丹毫,詳加評斷。
227
微言大義,燦若日星。凡
228
特筆昭垂,皆天理人情之極則,不獨詞臣載筆,不能窺見。
229
髙深即涑水、紫陽,亦莫能鑚仰於萬一。所謂原始要終,推見至隠者,文成數萬,其指數千,不可一一縷陳,而尤於系統年表著。
230
筆削之大㫖。
231
予奪進退,悉準至公,故大業冠號,則義等於存陳,至正書年,則㫖同於在鄆,知景炎、祥興之不成為宋,而後遯荒棄國者,始不能以濫竊虛名,知泰定、天順之相繼為君,而後乗釁奪宗者,不得以冒干大統,凡向來懷鉛握槧,聚訟而不決者一經。
232
燭照無不得所折衷,用以斥彼偏私,著為明訓。仰見。
233
聖人之心體如鑑空、衡平,聖人之制作,如天施地設,惟循自然之理,而千古定案,遂無復能低昂髙下於其間誠。
234
聖訓所謂此非一時之書,而萬世之書也。至明季北都淪覆,大命已傾,福王竊號江東,僅及一載。
235
皇上如天聖度,謂猶有疆域可憑,特命分注其年,從建炎南渡之例。又唐、桂二王跡同昰、昺,雖黜其偽號,猶
236
軫念其遺臣,亦
237
詔別考始終,附綴書後,俾不至湮沒無傳。大哉王言,量同天地,尤非等所能仰賛一辭矣。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恭校上。
238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總 校。 官 。 陸 費 墀
URN: ctp:ws261520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