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神宗熙寧四年二月丁巳,更令科舉法,從王安石議,罷詩賦及明經諸科,專以經義、論、策試士。王安石又謂「孔子作《春秋》,實垂世立教之大典,當時游、夏不能贊一詞。自經秦火,煨燼無存。漢求遺書,而一時儒者附會以邀厚賞。自今觀之,一如斷爛朝報,決非仲尼之筆也。《儀禮》亦然。請自今經筵毋以進講,學校毋以設官,貢舉毋以取士」從之。時詔議貢舉,咸謂宜變法便,蘇軾獨上議曰「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名,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吏皂隸未嘗無人,雖因今之法,臣以為有餘。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責實,則公卿侍從嘗患無人,況學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夫時有可否,物有興廢,使三代聖人復生於今,其選舉亦必有道,何必由學乎。且慶歷固嘗立學矣,天下以太平可待,至於今惟空名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藝之士,責九年大成之業,則將變今之理,易今之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養遊士,置學立師而又時簡不帥教者,屏之遠方,徒為紛紛,其與慶歷之際何異。至於科舉,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章。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舉唐故事,采譽望而罷彌封。或曰變經生帖墨而考大義:此數者皆非也。夫欲興德行,在於君人者修身以裕物,審好惡以表俗,若欲設科立名以取之,則是教天下相率而為偽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則敝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無所不至。自文章言之,則策論為有用,詩賦為無益。自政事言之,則詩賦、論策,均為無用。然自祖宗以來莫之廢者,以為設法取士不過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詩賦為名臣者不可勝數,何負於天下而必欲廢之」帝喜曰「吾固疑此,得軾議,釋然矣」他日,王安石言於帝曰「今人材乏少,且其學術不一,異論紛然,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則當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若謂進士科詩賦亦多得人,自緣仕進別無他路,其間不容無賢。若謂科法已善,則未也。今以少壯之士,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未習,此科法敗壞人材,致不如古」既而中書門下又言「古之取士皆本學校,道德一於上,習俗成於下,其人材皆足以有為於世。今欲追復古制則患於無漸,宜先除去聲病、偶對之文,使學者得專意經術,以俟朝廷興建學校,然後講求三代所以教育、選舉之法,施之天下,則庶幾可以復古矣」於是改法,罷詩賦、帖經、墨義,士各占治《易》、《詩》、《書》、《周禮》、《禮記》一經,兼《論語》、《孟子》。每試四場,初本經,次兼經,大義凡十道,次論一首,次策三道。禮部試即增二道。中書撰大義式頒行,試義者須通經有文采,乃為中格,不但如明經、墨義,粗解章句而已。其殿試則專以策,限千字以上,分五等:第一等、二等賜進士及第,第三等賜進士出身,第四等賜同進士出身,第五等賜同學究出身。舊制,進士入進謝恩銀百兩,至是亦罷之,仍賜錢三千為期集費。 |
12  | 九月辛亥,初策武舉之士。先是,武舉試義策於秘閣,武藝於殿前司。又殿試則又試騎射又策於廷。策、武藝俱優為右班殿直,武藝次優為三班奉職,又次借職,末等三班差役。初,樞密院修武舉法,不能答策者,答兵書墨義。王安石曰「武舉而試墨義,何異學究誦書不曉理者,無補於事。先王收勇力之士皆屬於車右者,欲以備禦侮之用,則記誦何所施」帝從之。至是,始策武舉之士。 |
13  | 八年六月己酉,王安石以所訓釋《詩》、《書》、《周禮》三經上進,帝謂之曰「今談經者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著經義,其頒行,使學者歸一」遂頒於學官,號曰《三經新義》。一時學者無不傳習,有司純用以取士。安石又為《字說》二十四卷,學者爭傳習之。自是先儒之傳、注悉廢矣。 |
18  | 二年春正月戊辰,詔毋以《老子》、《列子》命題試士。時科舉罷詞賦,專用王安石《經義》,且雜以釋氏之說,凡士子自一語以上,非安石新義不得用。學者至不誦正經,唯竊安石之書以干進,精熟者輒上第,故科舉益弊。呂公著當國,始請禁主司不得以《老》、《莊》書命題,舉子不得以申、韓、佛書為學,經義參用古今諸儒說,毋得專取王氏。尋又禁毋得引用王氏《字說》。 |
20  | 四年夏四月戊午,分經義、詩賦為兩科試士,罷明法科。尚書省請復詩賦,與經義兼行,解經通用先儒傳、注及已說。又言「舊明法最為下科,今中者即除司法,敘名反在及第進士上,非是」乃詔立經義、詩賦兩科,罷試律義。凡詩賦進士,於《易》、《書》、《詩》、《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內,聽習一經。初試本經義一道,《論》、《孟》義各一道,次試賦及律詩各一首,次試論一首,末試子史、時務策二道,凡四場。其經義進士,須習兩經,以《詩》、《禮記》、《周禮》、《春秋》為大經,《書》、《易》、《公羊》、《榖梁》、《儀禮》為中經,願習二大經者聽,不得偏占兩中經。初試本經義三道,《論語》義一道,《孟子》義一道,次試論、策,亦四場。兩科通定高下,而取解額中分之。各占其半。專經者以經義定取舍,兼詩賦者以詩賦為去留,其名次高下,則於策、論參之。自復詩賦,士多鄉習,而專經者十無二三矣。初,司馬光言「取士之道,當先德行,後文學。就文學言之,經學又當先于詞章。神宗專用經義、論、策取士,此乃復先王令典,百王不易之法。但王安石不當以一家私學欲蓋先儒,令天下師生講解。至于律令,皆當官所須,使為士者果能知道義,自與法律冥合,何必置明法一科,習為刻薄,非所以長育人材,敦厚風俗也」至是,遂罷明法科。 |
25  | 六月,申除引用王安石《字說》之禁。二年夏四月丁亥,詔依元豐置律學博士。五月乙巳,命蔡卞詳定國子監三學及外州學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