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五 |
3  | 經籍考 |
4  | 經 |
5  | 明 |
6  | 章潢用《易象義》十卷 |
7  | 潢字本清,南昌人。萬厯中,以薦授順天府訓導,時年已七十九,不能赴官。詔用陳獻章例,官給月米。後至八十二嵗,終於家。《明史儒林傳》附載《鄧元錫傳》末。黃宗羲曰:潢於廬陵㑹講時,有問學以何為宗?」曰:「學要明善誠身,祇與人為善是已」。 |
8  | 朱睦㮮《易學識遺》一卷 |
9  | 睦㮮,字灌甫,號西亭,周定王六世孫。萬厯時,舉宗正,領宗學事。 |
10  | 姚舜牧《易經疑問》十二卷 |
11  | 舜牧,字虞佐,烏程人。萬厯舉人。歴知新興、廣昌二縣,曾朝節《易測》十卷。 |
12  | 朝節,號植齋,臨武人。萬厯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張雲章曰:「其為學,出入於薛、胡、陳、王之間」。蓋主調停之說者,其治易亦然。 |
13  | 蘇濬《周易㝠㝠篇》四卷 《易經兒說》四卷濬,字君禹,晉江人。萬厯進士,官至廣東布政司參政。學者稱紫溪先生。 |
14  | 等謹案:《濬㝠㝠篇,大旨主虛無之說,一切歸諸心學,故以㝠㝠為名兒說,則其為子姪講授之書,専為科舉之學而設。故墨守朱子《本義》尺寸不踰涂,宗濬續韋齋易義虛》裁八卷。 |
15  | 宗濬,字鏡原,南昌人。萬厯進士,官至兵部尚書,諡恭襄。 |
16  | 鄒徳溥《易㑹》八卷 |
17  | 徳溥,字汝光,安福人。萬厯進士,官太子洗馬。《明史儒林傳》附見其《祖守益傳》末。 |
18  | 錢一本《像象管見》九卷 《象鈔》六卷 《四聖一心録》六卷 |
19  | 一本,字國瑞,武進人。萬厯進士,官御史,以建言罷歸。天啟初,追贈太僕寺卿。 |
20  | 張雲章曰:「一本以建言落職歸,而談道著書與光祿、顧端文分東林講席。初宰廬陵,即潛心易學,積二十餘年,成像象管見一書。晚年復著《象鈔》,皆自為序,鄒忠、介元標亦序之。 |
21  | 黃宗羲曰:一本之學,得之王塘南者居多。懲一時學者喜談本體,故以工夫為主。人無有不才,才無有不善,但盡其才,始能見得本體,不可以石火電光便作家,當也。深中學者之病。 |
22  | 潘士藻《洗心齋讀易述》十七卷 |
23  | 士藻,字去華,號雪松,婺源人。萬厯進士,官至尚寶司少卿。 |
24  | 焦竑曰:「諸家之說,大抵主理莫備於房,審權主象莫備於李鼎祚」。士藻裒而擇之。 |
25  | 焦竑《易筌》六卷 《附論》一卷 |
26  | 竑,字弱侯,山東日照人。萬厯己丑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遷東宮講讀官,謫福寧州州同。學者稱澹園先生,事蹟具《明史文苑傳》。 |
27  | 竑自序畧曰:善乎季覯之言,無思無為之義,晦而心法勝,積善積惡之誡冺而因果生。是編出學者知二氏所長,乃《易》之所有,而離類絶倫,不可為家國者,則《易》之所無也。 |
28  | 逯中立《周易劄記》三卷 |
29  | 中立,字與權,號確齋,聊城人。萬厯進士。由行人擢給事中,以建言貶陜西按察司知事。 |
30  | 髙攀龍《周易易簡說》三卷 |
31  | 攀龍,字存之,無錫人。萬厯進士。累官都御史。劾閹黨崔呈秀為所陷,削籍歸。後聞,逮問,赴水死。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諡忠憲。 |
32  | 《攀龍論》曰:伊川說游魂為變,曰:「既是變則存者亡,堅者腐,更無物也。此殆不然,只說得形質耳,游魂如何滅得,但其變化,不可測識也。聖人即天地也,不可以存亡言,自古忠臣義士,何曾亡滅,避佛氏之說,而謂賢愚善惡同歸於盡,非所以教也。况幽明之事,昭昭於耳目者,終不可掩乎?」張子曰:《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
33  | 郝敬周《易正解》二十卷 《易領》四卷 |
34  | 敬,字仲輿,京山人。萬厯進士。累官禮科戶科給事中,謫宜興縣丞,終於江隂縣知縣。《明史文苑傳》附見《李維楨傳》末。 |
35  | 敬易領自序畧曰:「八卦以序相循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後儒疑《序卦傳》為淺率,廢而不講,則《易》道凌亂,無復條理矣」。予解《易》於《彖》爻前,冠以《序卦傳》,畧加敷衍,如著衣者,挈其領而前後襜如,命之曰《易領」。 |
36  | 張納陛《易學飲河》八卷 |
37  | 納陛,字以登,宜興人。萬厯進士,官禮部主事,以建言謫判鄧州。 |
38  | 錢一本序曰:昔有為飲河之喻者,謂河無盡而飲之者,其量有盡,易河源也。予友張以登,值並封議起,偕于薛、顧、陳、賈諸公抗疏回天,時號「六君子,奚啻泰二。用馮河之勇,一入錮籍,遂數十餘年而心精,無一少滲。其飲河所述,蓋用馮河之全力出之。姚文蔚《周易旁注㑹通》十四卷。 |
39  | 文蔚,字養谷,錢塘人。萬厯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少卿。 |
40  | 李本《固古易彚編》十七卷 |
41  | 本固,字惟寧,臨清人。萬厯進士,官至太僕寺少卿。朱彞尊曰:是集大綱有三:曰《意辭》,曰《象數,曰變占。而意辭之目八:曰《古易》,曰《辭㑹》,曰《明意》,曰《釋名》,曰《詳易》,曰《玩辭》,曰《誤異》,曰《易派》。象數》之目八:曰《圖書象》,曰《圖書數》,曰《總論》,曰《畫象》,曰《三易》,曰《廣象》,曰《觀象》,曰《衍數》。變占》之目十:曰《蓍變》,曰《之變》,曰《反對》,曰《變例》,曰《小成》,曰《觀變》,曰《不卜》,曰《玩占》,曰《卜筮》,曰《斷法》。 |
42  | 楊廷筠《玩易微言摘抄》六卷 |
43  | 廷筠,字仲堅,錢塘人。萬厯進士,官順天府丞。方時化《易引》九卷。 《周易頌》二卷 《學易述談》四卷,《易指要繹》三卷 《易疑》四卷 《易通》一卷時化,字伯雨,歙縣人。萬厯舉人。官至敘州府同知。耿橘《周易鐵笛子》一卷。 |
44  | 橘字庭懷,獻縣人。萬厯舉人。官至監察御史曹學佺《周易可說》七卷。 《易經通論》十二卷學佺,字能始,侯官人。萬厯進士,累官四川按察使。後為朱聿鍵禮部尚書。聿鍵敗,學佺自殺。事蹟具《明史文苑傳》。 |
45  | 張汝霖《易經澹窩因指》八卷 |
46  | 汝霖,字明若,山隂人。萬厯進士,官江西布政司參議,劉宗周《周易古文鈔》二卷。 |
47  | 宗周,字起東,號念臺,山隂人。萬厯進士。累官左都御史。南都破後,絶粒而死。 |
48  | 等謹案:宗周於乾隆四十年賜諡,忠介。 |
49  | 程汝繼《周易宗義》十二卷 |
50  | 汝繼字志初,婺源人。萬厯進士,官至袁州府知府,魏濬《易義古象通》八卷。 |
51  | 濬,字蒼水,松溪人。萬厯進士。累官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 |
52  | 陸振竒《易芥》八卷 |
53  | 振竒,字庸成,仁和人。萬厯丙午舉人。 |
54  | 楊瞿崍《易林疑說》 |
55  | 瞿崍原名載蕚,字稚實,晉江人。萬厯進士,官至江西提學副使。 |
56  | 林欲楫《易經勺解》三卷 |
57  | 楫,字平菴,晉江人。萬厯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 |
58  | 賈必選《松䕃堂學易》六卷 |
59  | 必選,字直生,上元人。萬厯舉人。官戶部主事。以辨倪嘉慶寃謫外,旋陞南京工部郎中。 |
60  | 陸夢龍《易畧》三卷 |
61  | 夢龍,字君啟,㑹稽人。萬厯進士。以右參政分守固原。死難,贈太僕寺卿。 |
62  | 錢士升《周易揆》十二卷 |
63  | 士升,字抑之,嘉善人。萬厯丙辰進士第一,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
64  | 許譽卿曰:士升立朝,當否泰之交,則為包荒出世,丁興亡之㑹,則為碩果所著,易揆前設互卦,後設對卦,氣與理象,莫不兼融而並攝之。 |
65  | 鄭奎《易臆》三卷 |
66  | 奎,字孔肩,錢塘人。 |
67  | 郭宗磐《重訂易學說海》八卷 |
68  | 宗磐,號鵬海,晉江人。 |
69  | 陸起龍《周易易簡編》 |
70  | 起龍,字雲從,上海人。萬厯舉人,官永寧縣知縣。起龍自序畧曰:採漢、唐、宋以來註疏暨家藏未刻本,多至充棟筆之成帙。龍病其賾,而襍遂歸根易,簡融㑹精理,彚而成編。 |
71  | 卓爾康《易學》十二卷 |
72  | 爾康,字去病,仁和人。萬厯舉人。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謫常州府檢校,後終於兩淮運判。 |
73  | 等。謹案:《明史藝文志》載爾康《易學》五十卷。此本僅存圖一卷、《圖說》六卷及《說卦傳》二卷、《序卦傳》二卷、《雜卦傳》一卷,毎卷但有卷之二字,而空其數,蓋刋刻未竟之本也。 |
74  | 程玉潤《易窺》 |
75  | 玉潤,字鉉吉,常熟人。萬厯進士。據《經義》考所引倪長玗語,知其嘗官部郎,始末無攷。 |
76  | 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但載程玉潤《周易演旨》六十五卷,而無《易窺》之名。又此書僅有十冊,亦不分卷數。惟所解止《上、下《經》,與程子《易傳》同。或原名《易窺》,後改演旨,此猶其初藁,故尚未分卷也。洪啟初,易學管見 |
77  | 啟初字爾還,南安人。萬厯進士。官兵部主事。《呉極易學》五卷。 |
78  | 極字元無,漢陽人。萬厯進士,官知縣。 |
79  | 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二十二卷 |
80  | 孔炤,字潛夫,桐城人,學漸之孫,大鎮之子也。萬厯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 |
81  | 徐世淳《易就》六卷 |
82  | 世淳,字中明,嘉興人。萬厯時舉人,官至随州知州。張獻忠之亂,城破,巷戰死,贈太僕寺卿。事蹟具明史忠義𫝊。 |
83  | 陳第《伏羲圖贊》二卷 |
84  | 第字季立,連江人。以諸生從軍,官至薊鎮遊擊。張雲章曰:「第著圖贊答問,焦竑見之,謂其反覆數千言,抉剔真詮,解剥衆說,大率規方以為圓融異而歸一拂,有以取無竑。嘆服之意,可謂至矣。然其學從禪門證入,率由心得,與諸家異。 |
85  | 王邦柱、江柟同撰《易經㑹通》十二卷 |
86  | 邦柱字砥之,萬厯時舉人。柟字楚餘,皆休寧人。朱謀㙔《周易象通》八卷。 |
87  | 謀㙔字鬱,儀寧獻王七世孫。萬厯中,以中尉攝石城王府事。 |
88  | 李維楨序畧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由周迄漢治易者,率先明象。迨晉王弼尚名理,而宋邢恕輩因之,至欲棄卦畫,不用程氏𫝊専言理義,邵氏說盡主象數矣,然而識者多有遺議,李鼎祚謂鄭康成參天象,王輔嗣釋人事,馮當可謂王與人事,疎程與天道逺,天人寧可偏廢耶?陳瑩中舉邵說示劉器之、劉不其然,朱子亦以必見意象,方可說理,而與劉君房、滕珙言本義有模印之戒,其定論如此,友人朱鬱儀讀易而歎曰:說易者莫如孔子,孔子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此象之始也。書契興而結繩逺後聖廣為之象,以開物象有數,故曰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象有辭,故曰彖者言乎其象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以明吉凶。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易之為書,安往而非象?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立象所以盡意,象之不明,意言何有?乃為易象通八卷,近取身逺取物,揆人事以合天道,使讀者占者犂然,各當於心而始。信夫聖人吉凶與民同患之理,彼訓詁支離與索之窈㝠昏黙者,皆非孔子指也。易無方而象有方,象有定體而無定,用陽一君而二民為君子,隂二君而一民為小人,三畫之象,八卦,小成之體也。二與四,三與五,同功而異位,重爻之象,六位之體也,因而重之,不可勝象矣。八卦之象,既已為天、地、風、雷、水、火、山澤矣,而說卦更廣之,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因而廣象,不可勝用矣。鬱儀之名象曰通,有以也見,乃謂之象,往來不窮,謂之通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變則通,通則久,孔子之指不明,天下始遺象而言易,遺象而言易,則徇象而言。易者,階之過也,有徇象而後有遺象,不遺象而後象通興焉。 |
89  | 呉桂森《周易像象述》五卷 |
90  | 桂森,字仲美,無錫人。萬厯中,嵗貢生。 |
91  | 嚴繩孫曰:桂森從、顧端文、髙忠憲諸公講學,又學易於毘陵錢,啟新先生,日夜探索,幾忘寢食。天啟中,逆璫毀東林書院,及璫敗,桂森亟謀,興復建麗澤堂,又構小齋曰來復講易於其中,學者稱為素衣先生。 |
92  | 張次仲《周易玩辭困學記》次仲,字元岵,海寧人,天啟舉人。 |
93  | 陳祖念《易用》五卷 |
94  | 祖念,字修甫,連江人,陳第子也。 |
95  | 祖念自序畧曰:義理無窮,非言之所能盡,故傳註於漢,疏義於唐,議論於宋。日起而日變,而易之用,則隨時隨事可以自察。是以君子居則觀象玩辭,動則觀變玩占,聖人所以言易者,如是而已。傳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徳也」。朱文公言人能取義一卦,若一爻熟讀而深玩之,推於事而反於身,則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無所求而不得,亦無處而不當,此則致用利用之義也。黃道周易象正十六卷。 |
96  | 道周,字幼元,漳浦人。天啟進士,累官少詹事。明亡後,為唐王聿鍵禮部尚書,兵潰被執,不屈死。等謹案道周於乾隆四十年,賜諡「忠端。 |
97  | 黃宗羲曰:「漳浦之學,如武庫無所不備,而尤邃於《易》。歴三乘《易》卦為二十六萬二千百四十四,以《授時配之交㑹,閏積贏縮,無不脗合。《詩》與《春秋》,遞為爻象,屯䝉而下。《既濟未濟而上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亂,燎若觀火。 |
98  | 鄭開極曰:道周出都門,以《易傳》授豫章楊儀部,廷麟、廷麟以絶學當傳。大賢難遇,慨然欲挾冊相隨讀書,鶴鳴山下,十年不出。事雖不行,為士林所誦。其至臨安也,築大滌山房,俟象正告成,當簪筆披衣,呈章北斗,及之江、楚,扁舟葦岸,昕夕研窮,覃精三十餘年而後成云。 |
99  | 倪元璐《兒易內儀以》六卷 《兒易外儀》十五卷元璐,字玉汝,上虞人。天啟進士。累官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甲申殉節。 |
100  | 世祖章皇帝賜諡文貞。 |
101  | 等謹案《內儀》以専以《大象》釋經》,毎卦列卦爻辭至《大象》而止以六十四卦《大象》俱有「以」字以之為言,用也,故以名書。《外儀》則有《原始》、《正言》、《能事》、《盡利》、《曲成》、《申命》六目,而又別為小目以紀之。皆取《繫辭》中字名篇,篇各有圖。 |
102  | 王宣風姬《易溯》五卷 |
103  | 宣,字紀卿,一字虛舟,金溪人。 |
104  | 華兆登《周易古本》一卷 |
105  | 兆登,無錫人。 |
106  | 張鏡心《易經增註》十卷 |
107  | 鏡心,字用晦,磁州人。天啟進士,官至兵部尚書。陳仁錫《繫辭》十篇、書十卷。 《易經頌》十二卷仁錫字明卿,長洲人。天啟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事蹟具《明史文苑傳》。 |
108  | 劉日曦《易思圖解》 |
109  | 日曦,字仲升,彭澤人。天啟進士。 |
110  | 文安之《易傭》十四卷 |
111  | 安之,字汝止,夷陵人。天啟進士,官國子監祭酒。張振淵《周易說統》十二卷。 |
112  | 振淵字彥陵,仁和人。 |
113  | 董守諭《卦變考畧》一卷 |
114  | 守諭,字次公,鄞縣人。天啟舉人。 |
115  | 何楷古《周易訂詁》十六卷 |
116  | 楷,字元子,晉江人。天啟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唐王聿鍵起兵于閩,以為禮部尚書,尋卒。 |
117  | 楷《自序》畧曰:予別異經傳,以還田何之舊,仍取《彖》、《象》二《傳》附於《經》文之下,以為之註。《易》以《彖傳》、《象傳》等字,其文言専釋《乾》、《坤》及《上、下繫》、《說》、《序雜等傳,凡有闗於《彖》《象》者,亦各隨卦附列,以祖費直之意。其中網羅舊聞,裁以管見,爰題為《古周易訂詁》云,林允昌《易史象解》二卷。 |
118  | 允昌,字為磐,號素菴,晉江人。天啟進士,官至吏部郎中。 |
119  | 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載允昌《周易耨義》六卷,稱莆田有金石社,允昌集弟子月三㑹,自庚辰四月至十一月,凡二十二㑹。門人張拱辰、何承都等輯而成編。因允昌以請學為圃名齋,故曰《耨義》。此書書名卷數皆不符,當各自一書,彞尊失載也。朱之俊《周易纂》六卷。 |
120  | 之俊,字滄起,汾陽人。天啟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孫維明易學統此集二十卷。 |
121  | 維明,字克晟,江寧人。前有天啟四年維明《自序》,此書乃其子越續成者也。 |
122  | 鄭友元《易經小傳》二十卷 |
123  | 友元自序自稱其號曰「澹山,不著嵗月,等。謹案:《湖廣通志》:鄭友元字元章,京山人,天啟乙丑進士,官御史,當即其人。 |
124  | 黎遂球《周易爻物當名》二卷 |
125  | 遂球,字美周,番禺人。天啟舉人。後守贑州,城破,巷戰死。 |
126  | 遂球《自序畧曰:山居讀《易》,毎以史繫之至於爻物,必求其名之所當因,先定是編。 |
127  | 沈瑞《鍾廣易筌》四卷 |
128  | 瑞鍾,字徳培,平湖人。 |
129  | 等謹案:瑞鍾《自序》,言先嘗為《易意筌》,後復為廣《易筌》。而書中又有稱家先生古筌者,則述其父之說。其間惟《乾卦》分節解之,自《坤》以下毎卦為一說,《繫辭》以後毎章為一說,凡《上、下經》、《繫》《詞傳》上下各為一卷,而《說卦》、《雜卦》附諸後。朱彞尊《經義考》作《易廣筌》二卷,與此不符,殆僅見《上、下經》也。洪化昭《周易獨坐談》五卷。 |
130  | 化昭自號日北居士,新都人。 |
131  | 李竒玉《雪園易義》四卷、《圖說》一卷 |
132  | 竒玉,字元美,嘉善人,崇禎進士,官汝寧府知府。曽勲曰:「竒玉觀象,玩辭,則一本于說卦,觀變玩占,則兼取乎中爻,至於隂陽倚伏,直欲以包荒小人為量,蓋有慨於黨人之禍,肇自君子,云朱天麟易鼎三然」。 |
133  | 天麟,字震青,呉江人,寄籍崑山。崇禎進士,由兵部主事改授編修。 |
134  | 鄭敷教《周易廣義》四卷 |
135  | 敷教,字汝敬,呉縣人。崇禎舉人。 |
136  | 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載敷教《易經圖考》十二卷,而不載是書,殆偶未之見也。 |
137  | 馬權竒《尺木堂學易誌》三卷 |
138  | 權竒,字㢲倩,㑹稽人。崇禎進士,官兵部主事。呉鍾巒《十願齋易說》一卷。 《霞舟易箋》一卷鍾巒,字巒稚,武進人。崇禎進士,官桂林府推官。魯王監國,以為禮部尚書,後自焚死。 |
139  | 等謹案:鍾巒於乾隆四十年賜諡「忠烈。 |
140  | 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惟載鍾巒《周易卦說》,不著卷數。註曰未見,而無此書名。《江南通志儒林傳》所載亦同。殆輾轉傳聞,相沿致誤也。 |
141  | 賀登進《易辰》九卷 |
142  | 登進號澹餘,鄱陽人。崇禎進士,官御史,陳際泰《易經說意》七卷。 《周易翼簡捷解》十六卷,附羣經輔易說》一卷。 |
143  | 際泰,字大士,臨川人。崇禎進士,授行人。奉使道卒。《明史文苑傳》附見《艾南英傳》中。 |
144  | 秦鏞《易序圖說》二卷 |
145  | 鏞,字大音,無錫人。崇禎進士,官清江縣知縣。鏞《自序畧曰:六十四卦,惟文王能序之,惟孔子能雜之。後之學者,當以雜卦對待之義,求序卦流行之理,作《序卦圖說》。上篇凡五段。下篇凡四段,合上下凡九段配乾之數。 |
146  | 黃端伯《易疏》五卷 |
147  | 端伯字元公,新城人。崇禎進士,累官禮部郎中。南京破,死難。 |
148  | 等謹案:端伯於乾隆四十年賜諡忠節。 |
149  | 文徳翼序曰:《易》者,九流,大共之書也。河、洛之圖,傳者,以為搜自希夷。考乾鑿度太乙九宫、四正四維之義,與康成所論《大衍》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合,則宋之先已有此圖書矣。吾師海岸先生,窮四易》、六龜、九筮之學,爰契京房,房晞卦氣,動有數世之徵。後人泥其挾刺蹈尾,上累贛傳,然綜其變端,實文王後天之學也。後天《序》對之圖,《上、下經》各十八卦,《上經》不變者僅六,下經不變者僅二,《屯》、《蒙》、《咸》、《恒》而下,《莊子》所謂相反而不可相無者也。文王固樂示人以變象乎先生之言曰,八卦三變、五變有不變之世爻,則《易》之元命也,推而究之卦卦,然一卦亦無不然。如《屯》、《歸》、《震》初䝉主,《坎》二《咸》取下女之爻,恒用下男之畫,故曰一君二民,寓不變於衆變之中,隠衆變於不變之內至矣乎?觀其苞絡,豈僅古司怪主卜而已乎?即《五行傳》六甲書皆尋數之主啟兆之質,古人譬銜燭龍入闇室,不可謂火為目也。四《易》之變不盡於六龜、九筮,而飛伏之化寓焉。先生夢叶靈龜符、文宣學《易》之年,以此成書合之諸家。俶詭靈元之䇿,無不滙為一元。《易》雖大共之書稱為先生,大則之書無不可矣。 |
150  | 周一敬《苑洛易學疏》四卷 |
151  | 一敬,衢州人。崇禎進士,官御史。 |
152  | 朱彞尊曰:「一敬自序云:韓子以開明初學為心,故疏從其詳。一敬以遡原明理,竊附前人,故多遺末。而尋本自萬厯甲寅迄崇禎壬午,先後二十九載,而始敢句釋節解焉。 |
153  | 等謹案:苑洛先生即韓邦竒也。邦竒有《易學啟蒙意見等書見前。 |
154  | 朱朝瑛《讀易畧記》 |
155  | 朝瑛,字美之,號康流,海寧人。崇禎進士,官旌徳縣知縣。 |
156  | 黃宗羲曰:朝瑛畧記,不主邵子之說,别為先天》、《後天、八卦等圖,以為諸儒之言易者,詳於所變,而不詳於所未變,變者象也,未變者太極也。時惟適變,道必㑹通,不察時變,則微彰剛柔拘于墟,不觀㑹通,則屈伸往來,臨于岐、求諸物而格之,返諸身而體之不越、知幾、精義二者而已。 |
157  | 錢棻《讀易緒言》二卷 |
158  | 棻字仲芳,嘉善人,崇禎舉人,大學士士升之子錢澂之序,畧曰:「莊子曰:易以道隂陽、隂陽二氣迭為消長,夬以五陽决一隂,其詞曰:剛决柔也,剥以五隂剝一,陽其詞曰:柔變,剛也。夫決者孚號,變者黙奪,雖勝敗各有天焉。要其工拙難易之數,未可同日語矣。以是三易,聖人於十二辟卦,隂陽之㑹於陽,多危辭焉,於隂多戒辭焉,而其意常主於庇陽,以是為扶抑之義而已。著周易緒言》,情見乎詞,猶之作易者之苦心也。舒宏諤《周易去疑》十一卷。 |
159  | 宏諤,字士一,旌徳人。 |
160  | 沈泓《易憲》四卷 |
161  | 泓,字臨秋,華亭人。崇禎進士,官刑部主事,喬中和說《易》十二卷。 |
162  | 中和,字還一,內邱人。崇禎中,由拔貢生官太原府通判。 |
163  | 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載中和《易林補》四卷,又名《大易通變》。今此書名《說易》,版心又標《躋新堂集》,疑即從文集中析出單行,又不止四卷,則《易林補》又當在此書之外也。 |
164  | 顧懋、樊桂、林㸃易丹》十六卷 |
165  | 懋樊,字霖調,仁和人。崇禎中副榜貢生。程觀生四易通義六卷。 |
166  | 觀生,字仲孚,歙縣人,流寓嘉興。崇禎中,知天下將亂,棄去諸生。以相地之術自給事蹟,見朱彞尊《靜志居詩話》。 |
167  | 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惟載其《易內三圖註》三卷,註曰已佚,而不及此編。蓋遺書散失,久乃復出,彞尊未之知也。 |
168  | 董說《易發》八卷 |
169  | 說字雨若,烏程人黃道周之弟子。 |
170  | 來集之《讀易隅通》二卷 《易圖親見》一卷 卦義一得 |
171  | 集之字元成,蕭山人。崇禎進士,官安慶府推官。章佐《聖周易時義注》 |
172  | 佐聖,字右臣,歙縣人。 |
173  | 等謹案是書前有佐聖自序》,謂以明經獲雋,而烽火交訌,行路艱阻,因坐臥小樓,自為箋註,蓋有託而為之者也。 |
174  | 錢彭曾《易參》五卷 |
175  | 彭曾,號覺龕,錢塘人。 |
176  | 蔣時雍《易旨一覽》四卷 |
177  | 時雍,字繩武,江都人。 |
178  | 喻國人《周易辨正》一卷 《河洛定議贊》一卷 《全易十有八變成卦定議》一卷 《周易對卦數變合參》一卷,《河洛真傳》一卷 《周易生生真傳》一卷。國人字春山,郴州人。 |
179  | 李陳玉《三易大傳》七十二卷 |
180  | 陳玉,字籍,未詳。 |
181  | 方芬《易經補義》四卷 |
182  | 芬字舒林,歙縣人。 |
183  | 沈爾嘉《讀易鏡》六卷 |
184  | 爾嘉,字公亨,常熟人。 |
185  | 鄒元芝《易學古經正義》十二卷 |
186  | 元芝字立人,竟陵人。 |
187  | 《射易淡詠》二卷 |
188  | 不著撰人名氏。 |
189  | 《大易衍說》 |
190  | 不著撰人名氏。 |
191  | 《原易》二卷 |
192  | 不著撰人名氏。 |
193  | 《易傳義》十二卷 |
194  | 不著編輯者名氏。 |
195  | 《易象與知編》一卷 《圖書合解》一卷 |
196  | 題天山道人撰。不著名氏。 |
197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