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四

《卷十四》[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古經解鈎沈卷十四
3
長洲余蕭客撰。
4
《禮記》四
5
樂記
6
以歌南風。
7
《南風,育養民之詩也。王注:
8
其舞行綴逺。
9
逺以象民行之勞同。
10
其舞行綴短:
11
近以象民行之逸同並《史記》注二十四。大章
12
按五行《鈎命決》云:「伏羲樂為立基,神農樂為《下謀》,《祝融樂》為《祝續》、《熊疏》校宋疏四十八。 章,明也,民樂堯徳,大明,故名樂曰大明皇疏《通鑑》音注四十七。,咸池備矣。
13
黃帝樂》所以為《咸池》者何?咸,皆也,施也。黃帝時道皆施於民,《五經通義》《初學記》十五。 包容浸潤,行化皆然,故曰備矣。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14
15
受命而王者六,樂焉:以《大一樂》,天以《咸池》,樂地以《肆夏》,樂人以《大夏》,樂四時以《大濩》,樂五行,神明以《大武》樂六律各象其性,分而為之制,以樂其先祖。《五經通義》《萟文類聚》四十一
16
以法治也。
17
作樂所以法其治行也。王注:
18
善則行象,徳矣。
19
君行善即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徳,同並《史記》注二十四。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
20
粗厲亢厲猛起發奮末浸疾,廣、賁,廣大之也。王注勁
21
經,法也。孫注:
22
肉好
23
古音之洪美王注並《史記》注二十四。 言音之洪潤同史記索隠八
24
滌濫之音作。
25
滌放盪濫,僭差也,同。
26
以繩徳厚。
27
繩,法也,法其徳厚薄也同。
28
律,大小之稱。
29
作樂器大小,稱十二律孫注。
30
廣則容姦。
31
其音廣大,則容姦偽王注。
32
狹則思欲。
33
其狹者使人思利欲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從以簫管。
34
簫,編竹為之,長尺有五寸,《五經通義《初學記》十六,奮至徳之光。
35
天地之道也。《孫注》:
36
動四時之和。
37
四時之化也同。
38
以著萬物之理。
39
著,猶誠也。同並史記索𨼆八。
40
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清明廣大終始周旋皆樂之節,奏《容儀》,發動也。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41
五色成文而不亂。
42
五色者,五行之音,謂宮、商、角、徵、羽之聲和合成文,不亂也,而云五色,因五行之色別廣以明義也。崔氏校宋疏四十八
43
八風從律而不姦。
44
八風者,八卦之風,八風,以時至,則隂陽變化之道成萬物,各以時育生之。《五經通義》《後漢書》注六十一。百度得數而有常。
45
至樂之極,能使然耳」。王注:
46
三歩以見方:
47
舞武樂三步為一節者,以見伐道也。同奮疾而不拔。
48
舞雖奮疾而不失節,若樹木得疾風而不拔同,獨樂其志不厭其道。
49
樂能使仁人獨樂,其志不厭倦,其道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50
樂音嶽庾音釋文十三
51
樂樂其所自生。
52
作樂者,縁民所樂於已之徳,若舜之民樂其紹堯也,周之民樂其伐紂而作《韶》《武》也」。孫注:
53
而禮反其所自始。
54
制禮者,本已所由得,民心殷尚,質周尚文是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55
不殈
56
殈音溢,范音《釋文十三
57
則樂之道歸焉耳」。
58
樂和隂陽,故歸此也。孫注:
59
樂師辨乎聲詩。
60
但能別聲詩,不知其義,故北面而王注,治亂以相。
61
整其亂行,節之以相孫注。並《史記》注二十四。 相輔,相也。王注釋文十三
62
訊疾以雅。
63
赴敵迅疾趨之,以雅孫注。
64
姦聲以濫。
65
姦聲淫,使人不能自止。王注。
66
及優侏儒。
67
俳,優短人也,同。
68
燕女
69
燕女歡悅。
70
趨數
71
音促速而數變也。孫注並《史記》注二十四
72
乾主立冬,隂陽終始,故聖人象天以制柷形法,使死者不恨,生者不怨樂記圗御覧五百八十二,鏗以立號。
73
鐘聲髙,故以立號王注。
74
石聲磬
75
硜聲果勁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鐘聲為兑,石聲為乾」,崔氏絲聲哀:
76
絲聲為離同。並校宋疏四十九。
77
竹聲濫
78
濫會諸音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竹聲為震,崔氏鼓鼙之聲讙。
79
鼓鞞為坎同並校宋疏四十九
80
夫武之備戒之已乆。
81
班固作《漢書》,髙帝四年作《武徳之樂》,又云高帝廟中奏《武徳文始》,註云舜之韶舞》名,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名《五行舞》。註云:五行木周舞》,高帝六年改名《文始》、《五行》之舞。案此知有改樂之法也。任預禮論》條牒《禮書》二十二,發蹈厲之已蚤。
82
厲,疾也,備戒已乆,至其發作,又疾也。王注及時事也。
83
欲令之事各及時同。
84
致右憲左。
85
右膝至地,左膝去地也同。
86
聲淫及商
87
聲深淫、貪商同。
88
非武音也。
89
言武王不獲已,為天下除殘,非貪商同,則既聞命矣。
90
聞命》謂言是孫注。
91
夫樂者,象成者也。
92
象成而為樂王注:
93
總干而山立。
94
總持干盾山立。不動同。
95
大公之志也」。
96
志在鷹同。
97
武亂,皆坐。
98
武亂,武之治也,皆坐以象安民無事也同而南。
99
誅紂已而南同。
100
而南國是疆。
101
有南國以為疆界同。
102
而分周公左,召公右。
103
分陜東西而治同。
104
復綴以崇。
105
以象尊崇天子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以象尊崇天地同《初學記》十五
106
天子夾振之而駟伐。
107
振,威武也。四伐者,伐四方與紂同。惡者,一擊一刺為一伐也同。
108
分夾而進,事蚤濟也。
109
分部而並進者,欲事早成同。
110
建櫜
111
所以能櫜弓矢而不用者,將率之士力也。故建以為諸侯,謂之建櫜也同。
112
而郊射:
113
郊有學宫,可以習禮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左射狸首。
114
狸之取物,則伏下其頭,然後必得言,射亦必中如貍之取物矣」。舊解校宋疏四十九
115
則易直子諒之心。
116
易平易直正直,子諒愛信也。王注。
117
故徳煇。
118
徳煇,明惠也,孫注。
119
理發諸外。
120
理言行也同。
121
故禮主其減。
122
謙,自謙損也。王注
123
樂主其盈
124
盈充氣志也同。
125
禮減而進。
126
禮自減損,所以修徳進業同。
127
樂盈而反
128
樂充氣志而反本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反謂曲終還更始也。孫注》《史記索隠八
129
故禮有報。
130
報謂禮尚往来以勸進之同《困學紀聞》五」。 以進為報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131
雜記上。
132
寡君不祿」。
133
聞人通漢問》云:《記》曰:君赴於佗國之君,曰不禄夫人。曰寡小君不祿,大夫。士或言卒死,皆不能明。戴聖對曰:君死未𦵏,曰不祿。既葬,曰薨。又問尸服卒者之上服。士曰:不祿。言卒,何也?聖又曰:夫尸者,所以象神也,其言卒而不言不祿者,通貴賤尸之義也。通漢對曰:尸象神也,故服其服。士曰:不祿,諱辭也。孝子諱死曰卒。石渠禮議《通典》八十布衰。
134
以三升半布為衰,長六寸,廣四寸,綴於衣前。當胸上後又有負版,長一尺六寸,廣四寸,皇疏校宋疏五十。不反服。
135
所適尊卑同反服舊君王注《通典》九十《雜記》下。
136
祥因其故服。
137
𤣥衣黃裳,戴徳,喪服變除鄭𤣥注十二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與父同諱。王父母之兄弟、伯父、叔、父姑、姊妹,皆父之所諱也。王注與從祖昆弟同名則諱。
138
同名同。從祖,昆弟所諱之名也。從祖,昆弟之父,小功之親也。於禮不諱妻,名重則諱之同並《通典》一百四。已雖小功,既卒,哭可以冠」。
139
已大功卒哭,可以冠孫注,《通典》:五十六。正月日至,可以有事於上帝」。
140
正者,冬至之日,祭昊天上帝於圜丘,諸侯不祭天外傳郡覧五百二十七
141
喪大記
142
復。
143
人之精氣曰魂,形體謂之魄,合隂陽二氣而生也。形勞則神逝,死則難復生也,孝子之心不能忍也,故升屋而招其魂神也,神智無涯也。鬼者復於上也,氣絶而收其神,使反復於體也。外傳御覧五百四十九,皆升自東榮。
144
榮音營鄭衆,宋本羣經,音辨三。劉音影,宋本釋文十三。始卒。
145
始弔朝,𤣥端之服也。皮弁絰,素弁而加環絰也,始死而往。朝服者,主人未變,賓未可以變也。賀循《喪服要記》御覧五百六十一。
146
祭法
147
禘黃帝
148
禘者,祭名,禘者帝也。事尊明禘,故曰禘盧注《舊唐書》二十一
149
禘者,諦也同。《冊府元龜》五百九十。
150
燔柴於泰壇。
151
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禮神,一則燔之。禮神者,訖事卻收祀神者,與牲俱燎。義宗《舊唐書》百六十四。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
152
王莽時,劉歆、孔昭以為「《易》、《震》、㢲等六子之卦為六宗。漢武即位,依《虞書》禋於六宗,禮用大社。至魏明帝時,詔令王肅議六宗,取《家語》宰我問六宗,孔子所宗者六,埋少牢於大昭,祭時相近,於坎壇祭寒暑,王宮,祭日,夜明,祭月,幽禜,祭星、雩禜,祭水旱禮論《周禮》疏十八。《尚書》:禋於六宗,禋有三義。禋者,煙也,潔也,精也。禋者燔柴,升煙於天,以氣聞達,潔取淨潔,以表無穢之理。精者取祭者,精懃之意。六宗之神,先儒所釋,義各不同,義雖不同,亦各有通。 孔光、劉歆謂六宗者,乾《坤》之六子,取水、火、雷、風、川、澤,能生萬物,故禋祀以報,謂之六宗。馬昭難云:「凡八卦者,所以生育萬物。若祭卦便因祭八卦,豈但祭六明,非六卦也?意謂劉、孔之意所以但六者,以子不能成父之業,故生物之功由於六子合據成功而報,故舎乾坤而不祭也。 鄭云,宗者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此謂六宗也。王肅難云:星則五緯之星合為一位,辰則十二月之會次又合為一位,名實不相副也。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而別為兩位。文昌之星獨分為二,五緯之星,所主各異,合而為一,於義不安。尋鄭本意,以五星、十二次各共成功,故各合為一。司中、司命,所司有一,不其成功,故分為二。王、肅六宗,亦以四時其成嵗功,得合為之一宗。鄭以十二次五星各其成嵗,則何以不得各合為一王?此難無通義也。義宗山堂考索前集》三十五。,祭寒暑也。
153
祭六宗之禮,寒暑有往來之期,可退則祭,禳卻之命退應至而不至則祭求之命至,故春則送寒而迎暑,秋則送暑而迎寒。義宗宋本御覧十八,祭日也。
154
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風伯、雨師、山川,何以為皆有功於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則神從官也,縁天地之意,亦欲及之,故嵗一祭之禮,日出於南門外,禮月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禮風伯雨師於東門外。禮各即其位也。以示明之,其祭之,奈何乎?曰:祭日者懸,祭月者毀。祭風者明,祭雨者布。祭山川者,沈各象其貌也。五經通義郵覧五百二十九。逺廟為祧。
155
將祧而去之,故曰祧《五經》異義御覧五百二十九,有二祧。
156
謂文武、盧植《說文》校宋疏十七 祧者,五世六世之祖王注《宋書》五十五
157
去祧為壇,去壇為墠。
158
皆藏於祖廟,《五經異義御覧五百二十九享嘗乃止。
159
諸侯立五廟,又兩廟降於天子,不月祭也。王、肅大夫立三廟。
160
天子之大夫盧注:
161
曰王考廟。
162
大夫無祖考廟,唯別子為宗者,有祖考廟。然有祖考廟者,無皇考廟也。王肅。
163
官師。
164
中,下士也同並《通典》四十八
165
大社
166
天子大社、王社、諸侯國社、侯社。制度奈何?曰:社皆有垣無屋,樹其中以木。有木者,土主生萬物,萬物莫善於木,故樹木也。《五經通義》《魏書》五十五」。《北史》四十二。 《五經通議》冊府元龜五百八十 有木者,主土生萬物。《五經通義》《通志》百五十
167
社者,五土之神也。稷者,百穀之神也。天子為天下。
168
之人立社為太社,壇方五丈。諸侯為境內之民,立社曰國。社地之勢,有禮生物,各隨所宜。九州之人,各居其土,食有利者,各報祭之。籍田之後,則告五穀。五穀既登,又報功也。國以民為大,人以食為大,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也。地廣穀多,不可徧祭,故於國城之內,立壇祭之,貌之也。日用甲,尊之也。惟天子祭天地、諸侯、社稷而已。《外傳》。
169
王社
170
籍田中為千畆,報功也。《五經》《通義》並御覽五百三十置社。
171
州長職曰:「以嵗時祭祀州社,是二千五百家為社也」。駁《五經異義》校宋疏五十五 今之里社是也。王注宋書》十七」。中霤:
172
七祀:中之五門。戸竈,行中霤,即勾芒等五官之神。配食者,勾芒食於水,祝融食於火,該食於金,修及𤣥㝠食於水,勾龍食於土馬融注《通典》:五十一」。《泰厲》:
173
如周杜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王注。《宋書》十七 如周社同《傳》咸表《晉書》十九
174
故祀以為稷。
175
稷壇在社西,俱北鄉,並列同營共門,任預禮論條牒《孝經疏》二
176
祭義
177
天子為籍千畝。
178
天子籍田千畝,孟冬啟蟄,既郊之後,率公卿大夫而親耕焉,所以先百姓而致孝敬。《五經通義》萟文類聚三十九
179
籍,蹈也。言親自蹈履於田而耕之。《五經要義》《後漢書注》
180
 籍者,借也。天子耕千畝,但三推發耒,三岱而止,借民力治之。所耕之穀,藏之神倉,以事天地、宗廟、神祗、人鬼之用也。天子以身先天下,以建寅之日而郊郊而後耕。郊用辛日而耕,用亥日,享先農,而後籍田外傳《御覽》五百三十七
181
祀乎明堂
182
祭用純漆俎瓦,樽文於郊,質於廟,止一獻。周捨禮疑義《北史》六十
183
右社稷而左宗廟。
184
文家右社稷,左宗廟,何文家握地而王,地道長乆,得事宗廟,以有社稷,故右之也。質家左社稷、右宗廟,社皆有壇者飾也。《五經通義》《御覽》五百三十二」。《祭統》:
185
出田邑
186
月令》所記,非一王之制,凡稱古者,無逺近之限,未知夏封諸侯何代之典?秋祭田邑,夏乎殷乎?而王,據《月令》以非《祭統,鄭宗《祭統》而疑《月令》,無乃俱未通哉?莫若通以三代,說兩氏而不俱,一也。束晳《五經通論》《通典》七十一
187
孔子閒居。
188
天降時雨。
189
雨者輔時生養均遍,故謂之《雨禮統》宋本御覧十,山川出雲。
190
雲者,運氣布恩普也同萟文類聚一。坊記》:
191
故堂上觀乎室。
192
祭祀之時,在堂上者觀望在室之人以取法。沈重義《疏》校宋疏五十九
193
不下漁色。
194
疏闕文。漁色,謂漁人取魚中網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漁人求魚,故云漁色。諸侯當外取,不得下向國中,取卿大夫士之女」。
195
婦人疾問之,不問其疾。
196
疏闕文。謂不問其疾所委曲,若問其委曲嫌似,媚故不丁寧,但問増損而已。
197
恐事之違也」。
198
疏闕文。謂恐此女人於昬事乖違,並校宋五十九。中庸
199
鮮能知味也」。
200
張華辨酢師曠知薪符郎為青州刺史,善能知味食雞,知棲半露食鵞,知其黑白失名異義,校宋疏六十。追王大王、王季。
201
太王,王季之父也,美大,故號之王。季,文王之父也。太王實始翦商,王季綏和。文王懐保,王業所興,故追王也。三妣亦同尊,其號盧注《通典》七十二。,所以序昭穆也。
202
祭有昭穆,所以別父子逺近長幼親疎之序而無亂也。《禮統》《山堂考索前集》二十九
203
或生而知之。
204
生而知之者,上也。問曰:孰生而知之乎?」答曰:「聖人二儀既判,懸象列暉,八風有序,四氣錯御,覽日月而達隂陽之數,消搖八節,俯仰𤣥黃,彌綸天地之體,窮竟有生之機,瞻天為師,用醒已心。故曰:生知不亦審乎?五經鈎沈《初學記》十七
205
斯昭昭之多。
206
疏闕文,昭昭狹小之貌校宋六十一卷石之多。
207
卷音權李軌音釋文十四 苦逺切、范宜音影,宋本集韵五,貨財殖焉。
208
注誤字。皆合少成,多自小致大」。校宋注疏本注六十。純亦不已。
209
疏誤字此一節,明至誠不已,則能從微至著,從小至大」,禮儀》三百。
210
疏闕文《周禮》有三百六十官。
211
威儀三千。
212
疏,闕文。卽《儀禮》行事之威儀」。
213
故曰:苟不至徳,至道不凝焉。
214
疏闕文。古語先有其文,今夫子既言三百三千,待其賢人始行,故引古語證之,苟誠也,不非也。苟誠非至徳之人,則聖人至極之道不可成也。俗本不作,非也。並校宋六十。
215
故君子尊徳性。
216
疏闕文。此一經,明君子欲行聖人之道,當須勤學前經,明聖人性之至誠,此經明賢人學而至誠也。 尊敬!此聖人道徳之性,自然至誠也」。校宋六十一表記。
217
先王,諡以尊名。
218
有徳則諡善,無徳則諡惡,故雖君臣可同《五經通義。晉書》二十。 諡者,死後之稱,累生時之行,而諡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諡,所以勸善戒惡也。諡之言,列其所行身,雖死名常存,故謂諡也同《萟文類聚》四十緇衣:
219
公孫尼子所作劉獻釋文十四
220
問喪
221
當室則免而杖矣。
222
董子當室謂年十五以上若世子生則杖,故《曾子問》云子衰杖成,子禮是也。戴徳校宋疏五十二」。服問:
223
如外宗之為君也」。
224
外宗,外女之嫁於卿大夫者也。為君服周王注《通典》八十一」。《間傳》:
225
期而小祥。
226
小祥中衣黃為裏,縓為領袖。縁縓者,紅之多黃者也。葛喪服變除。 祥者,吉也,故衰裳無負版,及心前衰,崔凱
227
要絰不除。
228
去首絰同。
229
又期而大祥。
230
二十五月大祥祭,主人夕為期,朝服縞冠訖,祭而受,以布深衣十五升外。無哭者,謂哀至入即位而哭也。杜預《喪服要集》並《通典》八十七
231
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緦」。
232
凡言有事其縷者,先加灰錫,治其麻縷為布,則不治外傳。御覧五百四十七
233
投壺
234
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235
矢大七分,或言去其皮節舊說校宋注疏本注六十五。 或以棘取無節同。 注疏本注疏脱五十八 字。 此亦正篇之後,記者之言也。校宋六十五
236
儒行
237
疏,誤字。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校宋六十六。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238
注誤字。席,猶鋪陳也。鋪陳往古堯、舜之善道以待見問也。大問曰:聘校《宋注》疏本注六十六。《大學》。
239
明堂、靈臺、辟雍大學》,同實異名,盧注。 牛𢎞議《隋書》四十九。《通志》: 百六十 學制有二:一云制與明堂同體五室,四堂在一基之上,四方堂則以其方名學,中央堂謂之大學」。二云凡三學之法有四:郊及國中,在東郊曰東學,並方名之在國中,謂之大學。崔靈恩《通典》五十三」。「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240
疏誤字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者,是夫子之辭,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是記者,釋夫子無訟之事,然能使無訟,則是異於人也。而云「吾猶人者,謂聴之時備兩造,吾聽與人無殊,故云吾猶人也。但用意精誠,求其情偽,所以使無訟也。
241
此謂知本。
242
疏誤字意為行本,既精誠其意,是曉知其本,並校宋六十七。,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校宋注疏本六十七。
243
時,謂觀射父昭,奚恤也。
244
疏闕文。知有觀射父昭奚恤者。案:《戰國義》云:楚王築壇,昭奚恤等立於壇上,楚王指之謂秦使曰:「此寡人之寳,故知有昭奚恤等也」。謂賢為寶者,案:《史記》云。 引之者,證為君長能保愛善人為寶也。
245
若有一个臣㫁㫁兮
246
疏闕文。此秦穆公誓辭云:「羣臣若有一耿介之臣,斷斷然誠實,專一謹慤兮。是《語辭》古文,《尚書》為猗,言有一介之臣,其心斷斷猗,猗然專一。
247
孟獻子曰:
248
疏闕文。此一經明治,國家不可務於積財,若務於積財,即是小人之行,非君上之道」。
249
不畜聚斂之臣。
250
疏闕文言:卿大夫之家不畜聚斂之臣,使賦稅什一之外徴,求采邑之物也,故《論語》云百乘之家是也,寧有盜臣!
251
疏誤字以盜臣但害財聚斂之臣,則害義也。並校宋六十七。冠義》。
252
冠者,禮之始也。
253
冠,嘉禮也。冠者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政和》五《禮》,靳儀十一。《𤣥端》:
254
疏,誤字。𤣥端上士則𤣥裳,校宋六十八。昬義。
255
和於室人。
256
注誤字。室人謂女妐、女叔,校宋注疏本注六十八。鄉飲酒義。
257
聖也
258
疏誤字。聖之言生也。 以生物言之,則謂之聖校宋六十八。《射義:
259
故天子之大射:
260
疏誤字,畿外諸侯以下賓射,其侯無文約。《大射》:諸侯既同天子張三侯則賓射亦同。天子用五正、三正、二正之侯,其鄉大夫射亦用三正、二正之侯校宋六十九。喪服四制。
261
三月而沐。
262
小祥祭則櫛稍自飾。崔凱《通典》八十七《古經解鈎沈卷十四。
URN: ctp:ws31038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