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84 史部·政書類存目二

《卷84 史部·政書類存目二》[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邦計匯編》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舊本題李維撰。仲芳,肥鄉人。雍熙二年進士,召試中書、知制誥,歷翰林學士工部尚書柳州觀察使。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載曹溶學海類編》中,實《冊府元龜》「邦計」一門之總敘。案,晁公武讀書志》載,修《冊府元龜》時,預修者十五人,維居第四。又載初撰編敘,諸儒皆作。真宗以體制不一,遂擇李維、錢惟演、陳彭年、劉筠、夏竦等,付楊億竄定。其剽剟此敘,詭題書名,而以為維之所撰,蓋以此云。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拯荒事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舊本題歐陽玄撰。原功,瀏陽人。延祐二年進士,除同知平江州事。
2
調蕪湖、武岡二縣尹。召為國子博士,遷翰林待制天歷初,授藝文少監,纂修《經世大典》。至正初,以學士告歸。詔修宋、遼、金三史,起為總裁官,拜翰林學士承旨至正十七年卒,謚曰文。事跡具《元史》本傳。是書前有自序,稱「蕪湖本南方澤國,比鄰數邑,並在水鄉。每當春夏之交,陽侯不戢,遂成飢歲。
3
餘忝為令長,因輯《拯荒事略》一編」云云,與本傳稱嘗知蕪湖縣語相合。然其書但引故實二十二條,無一字之擘畫。其「唐天複甲子竹放花結米」一條,尤不近理。竹米偶生,非人力可致。採食竹米,亦何需官為經理耶?《學海類編》所載諸書,十有五偽。此書殆亦托名於玄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寶鈔通考》八卷永樂大典

1
武祺撰。里貫未詳。至正十三年戶部尚書,因當時鈔法漸壞,浮議者但以不動鈔本為名,而不詳流通之實。乃歷考中統以後八十餘年中鈔法,撰為此書。大旨謂自世祖至元二十四年武宗至大四年,二十五年中印者多,燒者少,流轉廣而鈔法通。自仁宗皇慶元年延祐七年,共九年,印雖多而燒亦多,流轉漸少,鈔法始壞。自英宗至治元年至三年,共八年,印雖多而燒者寡,流轉愈多,鈔法愈壞。自泰定元年至順三年,印者少而燒者多,流轉絕無,鈔法大壞。複合計六十四年中,總印鈔五千九百五萬六千餘錠,總支五千六百二十餘萬錠,總燒三千六百餘萬錠,民間流轉不及二萬錠。以《經世大典》所載南北戶口民數計之,其無鈔可用者至二千萬戶之多。民生安得而不匱,財用安得而不絀乎?其言可為行鈔之戒。《元史食貨志》所載鈔法,僅詳其制度數目,而於財之息耗、民之貧富,未之詳言。似乎未見書。存此一編,亦可以補史之闕。然此書在當日為洞悉利弊之言,在今日則鈔法之不可行,無智愚皆能知之,無待縷陳矣。故撮舉大要,附存其目,而書則不複錄焉。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元海運志》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舊本題危素撰。有《草廬年譜》,已著錄。是編載曹溶學海類編》中。
2
驗其文,乃邱濬大學衍義補》之「海運」一條也。亦不善作偽矣。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漕政舉要錄》十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邵寶撰。有《左觿》,已著錄。是編乃正德己巳副都御史總漕江北時所作。卷一至卷六為《河渠之政》,卷七為《舟楫之政》,卷八為《倉廒之政》,卷九為《卒伍之政》,卷十、卷十一為《轉輸之政》,卷十二為《統領之政》,卷十三至卷十五為《紀載之政》,卷十六為《稽古之政》,卷十七為《准今之政》,卷十八以《雜錄》終焉。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鹽法考略》一卷、《錢法纂要》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舊本皆題邱濬撰。有《家禮儀節》,已著錄。此二書諸家書錄皆不載。
2
以其文考之,即浚《大學衍義補》中之兩篇也。曹溶割裂其文,並載《學海類編》中。較其以《元海運志》為危素撰者,猶為近實。然摘錄巨帙之一篇,即別立新名,亦猶之乎作偽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鐵冶志》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傅浚撰。汝源,南安人。弘治己未進士,官至工部郎中正德癸酉,浚督理遵化鐵廠,創為此志。自建置山場,迄于雜職,凡二十三目。冠以公署、鐵廠二圖。所紀皆歲辦出入之數,頗瑣屑無裨考証。案《明史職官志》,載工部分司只有提督易州山廠柴炭一員;而浚所志遵化分司始委主事,弘治中改用郎中,奉敕董理,列歷官姓名甚悉。不知史志何以遺之,殆其後又經裁汰耶?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陽明鄉約法》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王守仁撰。守仁伯安,號陽明,餘姚人。弘治己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封新建伯。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已載《陽明全書》中,崇禎間,嘉善陳龍正複錄出別行。其法有約長、約副、約正、約史、知約、約贊諸人,已極繁瑣。
2
至爭鬥、賦役諸事,以至寄莊人戶納糧當差,皆約長主之。蓋欲以約長代《周官》比長、黨正之法。然古法亦未必盡宜於今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陽明保甲法》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王守仁撰。悉載牌諭諸文,亦見《陽明全集》中。陳龍正錄出別行,而各附題識於其下。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救荒活民補遺書》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朱熊撰。字維吉,江陰人。取宋從政郎董煟原書,而益以有明恤賑制詔,及前代好施獲福事跡,其立意不為不善。然序述典故,備錄經典重農之語,則迂而不切;雜載諸史賑恤之文,則繁而鮮要。皆不免剿襲陳言,無裨實政。至於盛陳福報,尤涉於有為而為。蓋鄉里勸施之格言,而非經國之碩畫;二氏因果之緒論,而非儒者之正理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鹽政志》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朱廷立撰。廷立,通山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嘉靖八年廷立河南道監察御史奉使清理兩淮鹽政,因博考古今鹽制,以成此書。凡分七門:曰《出產》,曰《建立》,曰《制度》,曰《制詔》,曰《疏議》,曰《鹽官》,曰《禁令》。每門各分子目,凡三百九十有四。蓋制詔疏議每一篇立一目,故其繁至是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嘉靖清源關志》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劉璽撰。字雙泉,濟州衛籍,唐縣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是編乃以戶部主事監理臨清關稅時所編,即是關之條例也。序稱嘉靖九年以前,案牘無徵,故舊事皆不載,是猶可以散佚委也。其凡例云,凡例制不合於今者亦棄不取。則是徵課簿籍,榜示商賈吏役者耳。志乘以存舊典,寧計其現行否耶?自序稱:「訪於僚屬,或曰孫松山監清源有聲。過通州,會松山。
2
松山因出所集《清源關榷政錄》示餘,遂因而補葺為此書。」則其原本實為簿籍,宜其如是矣。任滿未及刊,繼其事者為蒲田雍潤,乃授之梓。書中凡署潤名者,又所續增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淮關志》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馬麟撰。,巴縣人。嘉靖戊戌進士,官南京戶部員外郎。是書凡分八門。
2
其《建置》不敘淮關之始末,而泛引歷代征商典故,綴為一卷,殊為汗漫。又地志列《藝文》一門,原為風土而設。此志不過徵榷之條格,一關之外,皆非所屬。
3
而亦濫載藝文,尤非體例矣。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茶馬類考》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胡彥撰。,沔陽人。嘉靖辛丑進士,官巡察茶馬御史。因歷考典故及時事利弊,作為此書。明制,茶馬御史兼理寧夏鹽務,故第三卷並記鹽政云。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海運詳考》一卷、《海運志》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王宗沐撰。宗沐新甫,臨海人。嘉靖甲辰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乃隆慶六年二月,宗沐任山東布政使時議開海運而作,所載皆其議事呈文。是年七月,複鋟《海運志》,於《詳考》之外增入《海運圖》,並《海運路程》、《奏疏事宜》。考宗沐官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時,請複海運,其疏載所著《敬所文集》中,本傳亦載其略。然史載宗沐運米十二萬石自淮入海,抵天津。南京給事中張煥言:「比聞八舟漂沒,失米三千二百石。宗沐預計有此,私令人糴補。米可補,人命可補乎?宗沐掩飾視聽,非大臣誼。」宗沐疏辨求勘。
2
詔行前議,習海道以備緩急。未幾,海運至即墨,颶風大作,覆七舟。都給事中賈三近、御史鮑希顏及山東巡撫傅希摯俱言不便,遂寢。時萬歷元年也云云。宗沐蓋掇拾邱浚《大學衍義補》之陳言,以僥幸功名。不知儒生紙上之經濟,言之無不成理,行之百不一效也。觀於宗沐,可以為妄談海運之炯戒矣。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洲課條例》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王侹撰。始末未詳。其作此書時,則官南京工部營繕司員外郎也。
2
明代自鎮江至九江,沿江洲課,皆隸南工部。後以其有影射吞占之弊,複設官以董之。《明史食貨志》未詳其法,蓋以其並入地糧內也。是編乃嘉靖中為督理時所輯。首載敕諭及課銀數目、取用條例;次載准奏事例八條,部司酌議事宜九條,可以考見一時之制。《千頃堂書目》載《蘆政條例》一卷,不著撰人,注曰「嘉靖己酉南京工部營繕司主事惠安莊朝賓序刊」。此書有朝賓序,與黃虞稷所載合。殆即一書而異名,蓋「洲課」即「蘆政」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兩淮鹽法志》十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史起蟄張矩同撰。起蟄,江都人。,儀徵人。書成於嘉靖庚戌,因弘治舊志增損之。董其事者,巡按御史楊選與運使陳暹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漕書》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張鳴鳳撰。鳴鳳有《桂勝》,已著錄。是書專論漕運利弊,分為八篇:曰《漕政》、《漕司》、《漕軍》、《漕河》、《漕海》、《漕船》、《漕倉》、《漕刑》,力主海運之利。又以漕船工料不堅,入水易破,欲採木川湖,大治萬餘艘,斥餘材以支數十年用。又以丹陽、京口並出於江,水淺船多,欲別開運道,由孟瀆趨白塔河至揚州。其說頗多難行。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明通寶義》一卷、《廣通寶義》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羅汝芳撰。汝芳有《孝經宗旨》,已著錄。前明錢鈔通行,其弊百出。汝芳督屯滇省,以滇為鑄錢之藪,因作此書,以明其利弊。大旨以錢制大小輕重,貴在持平,乃足為萬世之利。歷引古來錢制,始自太昊、軒轅,下迄唐宋,臚列具備。其第一篇本義,引據唐人《錢譜》,謂秦世八銖,失之太重;漢初榆莢,失之太輕。按《文獻通考》,秦兼天下,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漢高後二年,始行八銖錢。是八銖之名定於漢,謂秦世八銖,非也。又考唐武德四年廢五銖錢,鑄開通元寶錢,其文則歐陽詢所書,回環讀之曰「開通元寶」,今書悉謂「開元通寶」,亦非本義。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海運新考》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1
梁夢龍撰。夢龍有《史要編》,已著錄。隆慶末,夢龍巡撫山東,適徐、邳間漕河淤塞,漕運總督王宗沐請複海運,下夢龍任其事,檄青州道潘允端等履勘試行之。南自淮安至膠州,北自海倉口至天津,三千三百餘里,運米二千石,舟行無礙。因為條具以奏,並取前後疏議、奏記、考說輯為一編。宗沐疏所謂「巡撫都御史梁夢龍毅然試之,底績無壅」者也。其論海道曲折,頗為詳備。自邱濬大學衍義補》,極言海運之利。然海運再遭飄溺,宗沐亦疊被彈劾,事竟不行。此云「既而運通報,後夢龍亦遷秩去,其議遂寢」者,亦文飾之詞耳。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海運編》二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1
崔旦撰。字伯東,平度人。是書成於嘉靖甲寅。時因運道艱阻,議者欲開膠萊河以複海運。由淮安清江浦口,歷新壩、馬家壕至海倉口,徑抵直沽。止循海套,可避大洋之險。旦居海濱,習知利害。地方大吏咨以開浚之策,旦亦以為必可行。惟欲改馬家壕道從麻灣口,所條上工役之法、堤閘之制甚具。嗣以遣官勘視,言水多沙磧,其事遂寢。旦因檢所作議考諸篇,錄而存之。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山東鹽法志》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查志隆撰,譚耀詹仰庇參修。志隆字鳴治,海寧人。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山東布政司左參政。耀,東莞人。萬歷丁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仰庇,安溪人。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刑部侍郎。是編乃志隆官山東鹽司同知時所作。耀時巡鹽長蘆,仰庇時為山東按察司副使。正統中,命長蘆巡鹽御史兼理山東鹽法。隆慶五年,又令山東驛傳副使兼管鹽法,故皆得與志隆裁訂焉。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八閩政議》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皆載明嘉靖三十二年福建布政使及福寧道參政條議申文,曰《鹽法》、《綱銀》、《運腳》,各為一卷,蓋當時布政司所刊則例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海運圖說》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鄭若曾撰。若曾有《鄭開陽雜著》,已著錄。是編前列二圖,後系以說,末附海運故道。海運之說,古無其事。杜甫《後出塞詩》所謂「漁陽歡樂地,擊鼓吹笙竽。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者,不過盛陳邊帥驕奢,能遠致難至之物以供飲食,非謂其時果泛舶以資軍儲也。明人懲元末中原梗阻、運道不通之弊,多喜講求海運,以備不虞。不知政理修明,則四海一家,何慮轉輸之不達?如其中原失馭,盜賊縱橫,雖遠涉波濤,供粟億萬,亦何裨於敗亡哉?至邱浚考校歷年漂沒之數,以為省漕渠之所費,足以補海道之所失。不思歲有沉溺篙工舵師之命,動輒千百,又以何者抵之歟?若曾此書,亦狃是見,皆可謂不求其本者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蘇松浮賦議》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鄭若曾撰。其說已具其所撰《萬里海防編》內,此則縷析地畝科徵之數,而詳悉陳之。嘉靖中嘗條上當事,力請入告。會格於倭變,不果行。此其遺稿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重修兩浙鹺志》二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王圻撰。有《東吳水利考》,已著錄。是書《圖說》二卷,《詔令》一卷,《鹽政》十三卷,《職官表》一卷,《列傳》一卷,《奏議》三卷,《藝文》三卷。前有自序,謂武陵楊鶴巡按浙江,以《鹽規類略》、《酉戌沿革》、《行鹽事宜》三書並舊志授圻增訂。遂採其要約,綴入各款,令引票之損益,價值之低昂,課額之盈縮,徵解之緩急,商灶之疾苦,犁然具載。於浙中鹺務,紀錄頗詳。然多一時補苴之法,不盡經久之制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漕運通志》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楊宏撰。希仁,海州大河衛人。嘉靖中,以指揮使都督同知,總運江北。舊有《漕運志》,宏病其未備,乃捃摭群書,手自記錄。延甌寧謝純考古今沿革,作《表》六卷,首《漕渠》,次《漕職》,次《漕卒》,次《漕船》,次《漕倉》,次《漕數》。作《略》三卷,首《漕例》,次《漕議》,次《漕文》。
2
序謂表立則經見,略輯則緯彰。書凡十卷,而序云九卷者,蓋《漕渠》文繁,分為二卷故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救荒事宜》一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1
周孔教撰。孔教有《中丞疏稿》,已著錄。是編乃其官應天巡撫時以三吳被水而作。分目二十三條,附議三條,大旨不出《周官荒政》之意。蓋當時所頒條教,而其屬官為之刊行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長蘆鹽法志》十三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1
何繼高馮學易閔遠慶同撰。繼高字汝登,山陰人。萬歷癸未進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參政。學易字韋卿,臨海人。隆慶丁卯舉人,官至長蘆鹽運司運同。
2
遠慶字基厚,烏程人。萬歷丙戌進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僉事。纂是書時,繼高方為運使,遠慶方為運判。故三人以現行鹽法事例參稽典故,共相酌定云。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通漕類編》九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1
王在晉撰。在晉有《歷代山陵考》,已著錄。是書先漕運,次河渠,附以海運、海道。前有自序,並作書凡例。大抵採自官府冊籍,無所考訂。在晉為經略時,值時事方棘,一籌莫展,逡巡移疾而去。蓋好談經濟而無實用者,是書殆亦具文而已。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粵東鹽政考》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李枟撰。字長儒,鄞縣人。萬歷辛丑進士,官至兵部侍郎。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乃官廣東按察使僉事統理鹽法時所作。上卷載鹽律、鹽官、鹽署、鹽產、鹽課、鹽餉、鹽廠、鹽牙、鹽包、鹽斤;下卷載鹽秤、鹽單、鹽票、鹽旗、鹽船、鹽限、鹽籍、鹽會、鹽界、鹽運。於鹺政利弊,頗為詳悉。
2
其於鹽官題銜之後,不紀宦績,並不具全前後居官者姓。名蓋專為鹽政而作,與他志體例不同也。繼任者張邦翼、楊瑩鍾、龔承薦,皆有所續刻,各見所撰序文中。然於原書體例,則無所改易焉。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北新鈔關志》十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荊之琦撰。之琦,丹陽人。萬歷甲辰進士,仕履未詳。是書分十六門。其《建置》、《命遣》、《禁令》、《經制》、《則例》、《課額》、《責委》、《鈐轄》、《區行》、《利弊》、《因革》、《宦跡》、《公署》、《人役》十四門,皆關政之所當考。其《藝文》一門,亦沿《淮關志》之便,非所應有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開荒十二政》一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1
魏純粹撰。純粹,柏鄉人。官永城縣知縣。因萬歷三十六年純粹在永城開墾荒田,招集流民,條上十二議,並以其事繪為圖。其時上官批答及士民歌頌皆附焉。純粹即大學士裔介祖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國賦紀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舊本題倪元璐撰。元璐有《兒易內外儀》,已著錄。是書載古來賦稅諸法,每類引故實一條,疏陋萬狀,必非元璐所為。殆亦抄撮類書類略數條,嫁名元璐耳。《學海類編》所收,大抵此類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救荒策會》七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陳龍正撰。龍正惕龍,嘉善人。崇禎甲戌進士,授中書舍人,左遷南京國子監丞,福王召為禮部祠祭司員外郎。事跡具《明史》本傳。宋董煟輯古今《救荒活民書》三卷,元張光大續之,明朱熊複加補綴。龍正是編,則合三家之書,刪其繁複,而附以崇禎庚辰、辛巳、嘉善救荒之事。其斥朱熊之書雜陳詭異之事,持論頗正,然大旨不出董煟書也。龍正喜談經世之術,此亦其一。崇禎末,嘗建議開墾畿輔、河南、山東荒田,以省轉運。史謂是時中原殘破,有田不得耕,龍正守常理而已。則其所講亦僅紙上之談矣。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古今鹺略》九卷、《鹺略補》九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1
汪砢玉撰。案,《明詩綜》作珂玉,字之誤也。砢玉字玉水,徽州人,寄籍嘉興。崇禎中官山東鹽運使判官。是書前後兩編,卷首皆有自序。《鹺略》九卷,凡分《生息》、《供用》、《職掌》、《會計》、《政令》、《利弊》、《法律》、《徵異》、《雜考》九門,名曰《九府》。《鹺略補》亦按九門分類拾遺。砢玉當明季匱乏之時,欲複漢牢盆之制,而用宋轉般之法。案,般字今案牘皆書為搬,考李燾《通鑒長編》凡轉般皆作此般字,砢玉蓋因其原文。其意雖善,而於勢恐不可行。其所徵引,務為浩博。多蒐古典,亦不切後世時勢。
2
至旁及遐荒,尤無關於中國之鹽政矣。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救荒事宜》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張陛撰。字登子,山陰人。崇禎庚辰,歲大飢。劉宗周及祁彪佳皆里居,宗周倡議煮粥,彪佳倡議平糶,更出其家粟五百石,佐二人所不及。慮賑或未周,貲或虛糜,於是斟酌情形,創為十法:一聚米,二踏勘,三優恤,四分別,五散米,六核實,七漸及,八激勸,九平糶,十協力。擘畫具有條理,多所全活,因疏其綱要為此書。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鹽法考》十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1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目。首總論,次兩淮,次兩浙,次長蘆,次山東,次福建,次河東,次陝西,次廣東。所載事跡,至崇禎初年而止,疑為明末人所作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淮鹺本論》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國朝胡文學撰。文學有《疏稿》,已著錄。是書乃文學順治庚子辛丑間官兩淮巡鹽御史時作。上卷分十篇:曰《停兌會》曰《附銷不帶鹽》,曰《複三府》,曰《關橋掣規》,曰《厘所掣》,曰《掣江都食鹽》,曰《淮北改所》,曰《撤分司》,曰《廢興莊臨湖場》,曰《草蕩不加稅》;下卷分十五篇:曰《恤株連》,曰《緩倒追》,曰《禁私販》,曰《除鏇棍》,曰《謝游客》,曰《簡關防》、《祛吏弊》,曰《不任承役》,曰《寬追比》,曰《便銷批》,曰《公僉報》,曰《均急公窩引》,曰《去江掣弊》,曰《酌歸綱》,曰《省繁費》,曰《修書院》。是時尚當國朝定鼎之初,百度新舉,往往尚沿明制。文學所論,蓋只其一時之利弊云爾。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明漕運志》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舊本題國朝曹溶撰。有《崇禎五十宰相傳》,已著錄。此書溶自載於所輯《學海類編》中。今考其文,與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河漕轉運篇》無一字之異。溶斷斷不至如此,知《學海類編》決非溶家原本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蘇松歷代財賦考》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不著撰人名氏。其大略謂蘇、松二郡之田,僅居天下八十五分之一,而所出之賦竟任天下一十三分之二。其始也,因張士誠之負固,明太祖以租額為官糧;其繼也,因萬歷之後,有司官以耗增充正數。相沿既久,民困未蘇。於是摘其大要,匯成一書。並恭錄世祖章皇帝、聖祖仁皇帝歷年蠲欠減額諸聖諭,次載巡撫韓世琦至湯斌十人奏疏。伏考蘇、松浮糧之弊,業經特沛恩綸,普厘舊額。東南士女,久已歌詠皇仁,恬熙化日。此書所載奏疏,止於康熙二十四年,其情形與今全異矣。謹存其目,以見列聖以來留心民瘼,閭閻疾苦,無不上達天聽者。所以厚澤深仁,淪肌浹髓,迥非前代之所及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歷代山澤徵稅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國朝彭寧求撰。寧求文洽,長洲人。康熙壬戌進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
2
其書臚敘歷代山澤徵稅諸政。然海稅之加,不知起於漢宣帝。鹽鐵之稅,不知起於管子。既匯敘歷代稅法,而遼代之置銀冶、鐵冶,金之和買金銀冶,及大定中罷金銀坑冶之稅,與採買隨處金銀銅冶之法,元之鐵冶、銅冶、銀冶、淘金諸政,特置官司、載於史志者,皆略而不及,殊未為賅備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左司筆記》二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吳暻撰。西齋,太倉人。康熙戊辰進士。是編乃其官戶部時所作。分《疆域》、《戶口》、《田地》、《正賦》、《漕運》、《錢法》、《鹽課》、《茶馬》、《關稅》、《雜稅》、《物產》、《三庫》、《十倉》、《常平》、《官俸》、《兵食》、《經費》、《設官》、《廨署》、《雜識》二十門。
2
所載皆戶部掌故,亦兼及他部事。每門敘事,俱自漢唐至國朝。其稱左司者,據《雜識》內一條云:「時官戶部者稱廣東、山西二司為左右二大司。暻適官廣東司,而所摭拾多一曹遺事,故以《左司筆記》名書」云。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泉刀匯纂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邱峻撰。有《南湖記略稿》,已著錄。《錢譜》創自顧烜,見於《隋書經籍志》。其後封演諸人相繼有作,並已散佚。今惟洪遵之書存。然特考其形制,繪其文字,而未及於政典沿革之詳。是書則自邃古訖於有明,典故藝文,悉為採錄。分六門,一曰《沿革》,二曰《利弊》,三曰《建元》,四曰《圖異》,五曰《官監》,六曰《雜編》。搜採頗詳,亦多考証。而編次雜亂無緒,亦未分卷,蓋未成之本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錢錄》十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張端木撰。端本昆喬,上海人。乾隆壬戌進士,官至諸暨縣知縣。此書卷一至卷七具載歷代錢弊,並及偽朝、僭號所鑄;卷八至卷十載錢之不知年代者;卷十一專載外國錢名;卷十二則敘述古來作志之人,而以洪遵《泉志序》終焉。書中頗引說,宋元以後則端木所自蒐羅。伏考《御定西清古鑒》中《錢錄》一編,圖繪精妙,考據典核,足折衷百代,無以複加。端木蓋未及見,故摭拾殘剩,有此編錄耳。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右「政書類」邦計之屬,四十五部、二百四十九卷,內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馬政志》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陳講撰。子學,遂寧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山西提學副使。此書乃其嘉靖三年以御史巡視陝西馬政時所作。凡《茶馬》一卷,為目九,紀以茶易番馬之制;《鹽馬》一卷,為目七,紀納馬中鹽之制;《牧馬》一卷,為目八,紀各寺苑監畜牧之制;《點馬》一卷,為目三,紀行太僕寺各軍衛稽核馬匹之制。
2
摭敘原委頗詳。《明史食貨志》載,講嘗以商茶低偽,乃第茶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書商名而考之。蓋亦勤於為政者。然明代茶馬之政,至末造而奸商私販,官吏冒支,其弊不可究詰。掣鹽中馬改為納銀,名在實亡,亦無裨於邊計。志中所列,大抵皆具文而已。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歷代武舉考》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國朝譚吉璁撰。吉璁有《延綏鎮志》,已著錄。是書敘歷代武舉之制,間引唐宋諸儒奏議參証之。如敘唐試武舉長垛諸例,而失載穿札。宋武舉之法屢變,其出官之法亦極詳,皆略而不敘。又如遼之統和十二年詔諸道軍有勇健者,具以名聞。金皇統時特設武舉之科,至貞佑時又賜敕命章服,與進士同例。其科特重,載於諸史紀志者甚詳。亦未及徵引,不足以雲賅備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右「政書類」軍政之屬,二部、五卷,皆附《存目》。》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永徽法經》三十卷永樂大典

1
鄭汝翼撰。汝翼字鵬舉,河南人。喬從善跋,謂其「束發讀書,學刑名家,罔不涉獵,得法外意。」中金朝律科,選官刑部檢法。迨壬辰革命,徙居順德州。
2
節度趙公識其有平反譽,擢詳議中書省,尋舉授大理丞。後以奉直大夫左三部郎中致仕。是書作於中統癸亥,意主發明唐律,故名之曰《永徽法經》。自序稱,唐永徽因隋參定為十三章三十卷,其法詳備。金朝嘉尚制科,皇統大定,權定大略,未成章目。道陵敕設詳定、校定兩所,自明昌至泰和,以隋、唐、遼、宋遺文參定篇目,卷帙全依唐制。其間度時增損者十有一二。遼、宋皇統大定,文籍更革無存。永徽泰和,遺文足徵。因閱此書,以隨款異同者分析編類,庶便於觀覽。其目仍用十三章之舊,每篇目下有議。自李悝以後,同異分合,前後之次,各析其沿革源流。其書則列唐律於前,而附金律於後。或有或無,或同或異,或增或減,俱詳為之注,頗為精密。《文淵閣書目》載此書一部五冊,不著卷數。
3
永樂大典》所載者並為四卷,今從之著錄。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至正條格》二十三卷永樂大典

1
元順帝時官撰。凡分目二十七:曰《祭祀》,曰《戶令》,曰《學令》,曰《選舉》,曰《宮衛》,曰《軍防》,曰《儀制》,曰《衣服》,曰《公式》,曰《祿令》,曰《倉庫》,曰《廄牧》,曰《田令》,曰《賦役》,曰《關市》,曰《捕亡》,曰《賞令》,曰《醫藥》,曰《假寧》,曰《獄官》,曰《雜令》,曰《僧道》,曰《營繕》,曰《河防》,曰《服制》,曰《跕赤》,曰《榷貨》。
2
案《元史刑法志》載,元初平宋,簡除繁苛,始定新律。至元二十一年,中書省咨各衙門,將元降聖旨條律,頒之有司,號曰《至元新格》。仁宗時,又以格例條畫,類集成書,號曰《風憲宏綱》。英宗時複加損益,書成,號曰《大元通制》。其書之大綱有三:一曰《詔制》,二曰《條格》,三曰《斷制》。自仁宗以後,率遵用之,而不及此書。據歐陽玄序,則此書乃順帝至元四年中書省言,《大元通制》,纂集於延祐乙卯,頒行於至治之癸亥,距今二十餘年。朝廷續降詔條,法司續議格例,簡牘滋繁,因革靡常。前後衡決,有司無所質正。往複稽留,吏或舞文。請擇老成耆舊、文學法理之臣,重新刪定。上乃敕中書專官,典治其事。遴選樞府憲台、大宗正、翰林集賢等官,編閱新舊條格,參酌增損。書成,為制詔百有五十條,格千有七百,斷例千五十有九。至正五年書成,丞相阿魯圖等入奏,請賜名曰《至正條格》。其編纂始末,厘然可考。《元史》遺之,亦疏漏之一証矣。原本卷數不可考,今載於《樂大典》者,凡二十三卷。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金玉新書》二十七卷永樂大典

1
不著撰人名氏,蓋元時坊本也。其書凡大綱三十一門:一曰《民庶》,二曰《商旅》,三曰《僧道》,四曰《官制》,五曰《州縣》,六曰《監司》,七曰《皇族》,八曰《遣使》,九曰《職任》,十曰《薦舉》,十一曰《選試》,十二曰《推鞫》,十三曰《公吏》,十四曰《軍防》,十五曰《督捕》,十六曰《倉庫》,十七曰《場務》,十八曰《綱運》,十九曰《工役》,二十曰《功賞》,二十一曰《推賞》,二十二曰《職田》,二十三曰《朝享》,二十四曰《恩封》,二十五曰《儀制》,二十六曰《禮制》,二十七曰《給賜》,二十八曰《文書》,二十九曰《請給》,三十曰《急遞》,三十一曰《貢獻》。每門皆以二字為題。
2
中又分子目,皆以六字為題。繁雜瞀亂,殊不足觀。其曰《金玉新書》者,殆取金科玉律之意,立名亦未雅馴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官民准用》七卷永樂大典

1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徐天麟序曰:「元不尚苛細,故不用太和舊例。然隨事立法,前後所降格例,文墨之吏,不能盡睹。及蒙省台降令,內外衙門編類,置簿檢舉。適有好事君子,出一編書示餘,曰《官民准用》」云云。則是書乃留心法律者鈔集案牘而為之,非官撰也。前列詔敕,中分三十二目:一曰《官制》,二曰《吏員》,三曰《公牘》,四曰《禮儀》,五曰《學校》,六日《僧道》,七曰《戶役》,八曰《田產》,九曰《婚娶》,十曰《良賤》,十一曰《債負》十二曰《俸給》,十三曰《錢糧》,十四曰《課程》,十五曰《倉庫》,十六曰《榷禁》,十七曰《鋪驛》,十八曰《軍兵》,十九曰《台察》,二十曰《訴訟》,二十一曰《警捕》,二十二曰《斷獄》,二十三曰《禁約》,二十四曰《雜犯》,二十五曰《盜賊》,二十六曰《毆殺》,二十七曰《贓婪》,二十八曰《奸污》,二十九曰《詐偽》,三十曰《拾遺》,三十一曰《工作》,三十二曰《匠役》,附以唐律諸圖。蓋元初罷科舉而用掾吏,故官制之下,即次以吏員。又其時三教並重,故學校之後,即次以僧道也。此書明《文淵閣書目》作四冊,不言幾卷。
2
今見於《永樂大典》者凡七卷,已合並舊帙,非其原數矣。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明律》三十卷永樂大典

1
明太祖時敕修。初,太祖平武昌,即議律令。吳元年,左丞相李善長為律令總裁官,楊憲、陶安等為議律官。諭之曰:「法貴簡當,使人易曉。若條緒繁多,或一事兩端,可輕可重,吏得因緣為奸,非法意也。」遂御西樓,召諸臣賜坐,從容講論律意。書成,又恐小民不能周知,命大理卿周禎等自禮樂、制度、錢糧、選法之外,凡民間所行事宜,類聚成編。訓釋其義,頒之郡縣,名曰《律令直解》。洪武元年,又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講唐律,日進二十條。六年夏,刊《律令憲綱》,頒之諸司。然皆隨宜草創,未及詳備。此書乃六年之冬,詔刑部尚書劉惟謙詳定。凡近代比例之繁,奸吏可資為出入者,咸痛革之。每一篇成,繕書上奏。揭於西廡之壁,親為裁定。明年二月,書成。篇目一准於唐。採用已頒舊律三十六條,因事制律三十一條,掇唐律以補遺者又一百二十二條,合六百有六條。然明代斷獄,不甚遵用。故其書亦罕傳本。此猶《永樂大典》所載明初之舊本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右「政書類」法令之屬,五部、一百十七卷,皆附《存目》。》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元內府宮殿制作》一卷永樂大典

1
不著撰人名氏。所記元代門廊宮殿制作甚詳,而其辭鄙俚冗贅,不類文士之所為。疑當時營繕曹司私相傳授之本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造磚圖說》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張問之撰。問之,慶雲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工部郎中。自明永樂中,始造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磚長二尺二寸,徑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東北陸墓所產乾黃作金銀色者,掘而運,運而曬,曬而椎,椎而舂,舂而磨,磨而篩,凡七轉而後得土。複澄以三級之池,濾以三重之羅,築地以晾之,布瓦以晞之,勒以鐵弦,踏以人足,凡六轉而後成泥。揉以手,承以托版,砑以石輪,椎以木掌,避風避日,置之陰室,而日日輕築之。閱八月而後成坯。其入窯也,防驟火激烈,先以穅草薰一月,乃以片柴燒一月,又以棵柴燒一月,又以松枝柴燒四十日,凡百三十日而後窨水出窯。或三五而選一,或數十而選一。
2
必面背四旁,色盡純白,無燥紋,無墜角,叩之聲震而清者,乃為入格。其費不貲。嘉靖中營建宮殿,問之往督其役。凡需磚五萬,而造至三年有餘乃成。窯戶有不勝其累而自殺者。乃以採煉燒造之艱,每事繪圖貼說,進之於朝,冀以感悟。
3
亦鄭俠繪流民意也。其書成於嘉靖甲午,而明之弊政已至於此。蓋法度陵夷,民生塗炭,不待至萬歷之末矣。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西槎匯草》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龔輝撰。有《全陝政要略》,已著錄。嘉靖時營仁壽宮,以營繕司主事奉使督木四川,得大木五千餘株,版枋如之。部札欲再倍其數,公私俱困,民情洶洶。乃繪山川險惡、轉運艱苦等狀,為十五圖,前後各作圖說具奏。竟得旨停止。後列札子三篇,又附載詩文數首。其曰《西槎匯草》者,嘗使浙東,故此名「西槎」以別之也。其圖說札子,皆剴切酸楚,使人感動。與張問之造磚圖說》相等。自當以《採木圖說》為名,不當更贅附詩文,名以「匯草」。其編次殊無體例。且詩文寥寥數首,又皆不工,益為無謂矣。今仍著錄政書中,從所重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南船紀》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沈𡹘撰。𡹘有《吳江水利考》,已著錄。是編乃𡹘嘉靖中以南工部營繕司主事署監督龍江提舉司時所撰。案《明史兵志》,太祖於新江口設船四百。永樂初,又命鎮江各府衛造海風船,皆江船也。又《職官志》所載各船,有黃船、遮洋船、淺船、馬船、風快船、備倭戰船諸名。內惟遮洋、備倭二種為海中所用,故𡹘不之及。其餘各船圖形、工料數目,暨因革典司諸例,無不詳悉備載。國朝江寧府設同知一員,專管督造戰船。今昔異宜,其制已不盡合。然參考損益,未始非船政之權輿也。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水部備考》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周夢暘撰。夢暘啟明,南漳人。萬歷甲戌進士,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
2
以工曹職掌冗雜,又前後多所更革,難於稽考,因檢校案牘,以類編次,各立綱目。分為《職官》、《河渠》、《橋道》、《舟車》、《織造》、《器用》、《權量》、《徵輸》、《供億》、《叢事》凡十考,末附吏典承行事件。書成於萬歷丁亥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浮梁陶政志》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1
國朝吳允嘉撰。允嘉有《吳越順存集》,已著錄。是書皆記江西景德鎮官窯始末。凡七條,疏略殊甚。後為景德舊事十四條,而「昊十九」一條重出。又時代顛舛,《容齋隨筆》一條,以宋事列明後。《池北偶談》一條,以國朝事列宋前,殊無條理。

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右「政書類」考工之屬,六部、十八卷,皆附《存目》。》

URN: ctp:ws35551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