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一 |
3  | 樂考 |
4  | 等,謹按馬氏樂考序,以為聲音之道與政通,故審樂以知政,其興衰治亂固未必由樂,是則然矣。乃謂議樂必如師曠,州鴆有自得之妙,無法可傳。後之君子究律,吕於黍之縱横求正,哇於聲之清濁,何異刻舟覆焦,叩槃捫燭,是葢有激於議樂諸家,即黃鍾一律之脩短,互相是非,迄無定說,遂以為不如其已耳。夫古樂誠難驟復,而古法豈可不詳?憑臆廢法,殊非通論。又謂自紹興乾道以來,以清淨無欲為天下先教坊弛不復作,故其書於寧宗之世罕有登載。自今觀之,宗南渡後,偏安多故,實未暇脩廢舉墜,豈得據為清淨無欲之證?又況如乾道加上尊號,用宮架之數,乃國家大典禮,而亦缺焉未收不亦疎乎?至所載大遼八部,僅有踏鎚一節,餘無聞焉,則限於南北分疆見聞有所不及故也。遼樂多出於唐,而金、元、明仍用之,異名同實,非祗一端。今當諸史大備之後,博覽四朝,疏通證明,煌煌乎大觀也。已法制備而後可以審從違,器數備而後可以別今古。南北之俗,各從其宜。異同之說亦各有所見,爰並存之,以俟好古者折衷焉。 |
5  | 歴代樂制。 |
6  | 宋光宗紹熈五年閠十月,立僖祖別廟,添設登歌樂。 |
7  | 時孝宗升祔,祧僖祖,立別廟,禮官言:「僖祖既倣唐興聖立為別廟,遇祫則即廟以享。孟冬祫享日,則先詣僖祖廟室行禮。其樂舞依每嵗別廟五享設樂體例,於僖祖添設登歌樂,其宮架樂則於太廟殿上通作」。從之。 |
8  | 等謹按禮、儀、樂節二者相須,然門類各有專屬,凡係有宮調樂曲等名者,俱摘出詳載。其餘行禮儀注,別載禮考,此槩從刪,以省重沓後倣此。慶元初,奉上册寳,於慈福、壽康宮備樂行禮,一用乾道舊制。 |
9  | 乾道加尊號,用宮架三十六,樂工共一百一十三人等。謹按乾道備樂行禮之詳不可考,宋史樂志載淳熈二年上皇加上尊號,有司請増用宮縣四十八架,樂正樂工用一百八十八人,前期太常設宮架之樂於大慶殿,又設宮架於徳壽殿門外,及發冊寳日,儀仗鼓吹列於大慶殿門內,禮儀使奏請皇帝恭行發冊寳之禮,太常卿導冊寳,正安之樂作,中書令捧寳,侍中奉册進行,禮安之樂作,發册寳畢,鼓吹振作,儀衛等以次從行,皇帝自祥曦殿輦至徳壽宮行禮,冊寳入殿門,作正安之樂,上皇出宮作乾安之樂,升御座,奉上册寳,作聖安之樂,降御座,作乾安之樂,太后冊寳,進行用正安,出閣升座,用坤安。降座入閤,復作坤安之樂,此葢因乾道之制而増益之,前考未載,今附録於此亦可得乾道樂制之大槩。 |
10  | 慶元二年十月,册皇后,有司請設宫架之樂,依儀施行。嘉定十五年正月庚戌朔,御大慶殿受恭膺天命之寳,用鼓吹導引,備陳宫架大樂,奏詩三章:一曰《恭膺天命》,二曰《舊疆來歸》,三曰《永清》,《四海》,並奏以太蔟宮。 |
11  | 理宗寳慶元年四月,寧宗祔廟,用《大安之樂等,謹按髙宗廟樂曰大勲舞曰大徳,升配明堂,奠幣用宗安之樂,酌獻用徳安之樂,並登歌作大呂宮,追加徽號,作顯安之樂。馬氏止載孝光兩朝廟樂,而髙廟樂舞失載,今補録于此。 |
12  | 紹定三年,行中宮册禮,用紹熈元年之典,宮縣樂奏太蔟宫。 |
13  | 紹熈元年,始行中宮册禮,發册於文徳殿,皇帝升降御座,用《乾安之樂,持節展禮官,出入殿門,用《正安》之樂,受册於穆清殿,皇后出就褥位,用《坤安》,至位用《承安》,受册寳,用《成安》,受內外命婦賀就坐,用《和安》,內命婦進行賀禮用《惠安》,外命婦進行賀禮,用《咸安》。皇后降塵,用《徽安》歸閣,用《大安》冊寳入殿門用《宜安》。宋初立后,自景祐始,行冊命之禮,元祐納后,典章彌盛,而六禮發冊書日,樂備不作,惟皇后入宣徳門,朝臣班迎,鳴鐘鼓而已。崇寜中,乃陳宫架,用女工,皇后升降、行止,並以樂為節,至紹興復製樂,以重禕翟,詔執色勿用女工,令太常止於門外設樂,隆興冊禮時,則國樂未舉,淳熈始遵用之,而紹熈敷賁舊典於此特加詳備,紹興樂奏仲呂宮仲呂為隂紹熈樂奏太蔟宮,太蔟為陽,用樂同而揆律異焉。 |
14  | 十二月,上夀明仁福慈睿皇太后尊號冊寳始,新製樂曲行事。 |
15  | 度宗咸淳元年,理宗祔廟,用《大昭之樂》。帝㬎徳祐元年,度宗祔廟,用《大熈》之樂。遼太宗㑹同元年十一月,晉遣使來上尊號,得晉大樂,晉髙祖使馮道、劉晌,冊應天太后、太宗皇帝,其聲器、工官與法駕同歸於遼。三年四月,宴晉及諸國使,晉使楊端、王朓起,進酒,作歌舞。 |
16  | 等謹按:自漢以來,相承雅樂,有《古頌及古《大雅》諸篇。遼闕郊廟,禮無頌樂。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還,始得晉太常樂譜宮縣樂架。今按《遼紀》《志》,参考史籍,定其可知者,以見遼一代之制。 |
17  | 大同元年正月,入汴。二月丁已朔,建國號大遼,大赦,改元用晉樂。 |
18  | 時晉開運四年也。遼主徳光入晉,金吾六軍,殿中省仗、太常樂舞陳於庭。 |
19  | 聖宗統和元年六月,上皇太后尊號,用宮縣雅樂,設宮縣簨簴。皇太后自紫宸殿乗平頭輦童子、女童隊樂引至金鑾門,太后儀衛動,奏《太和》之樂,文武三品以上入,奏《舒和》之樂。皇帝入門,奏《雍和之樂。太平元年十一月,帝御昭慶殿,百僚奉冊加上尊號,用宮縣雅樂。 |
20  | 設宮縣於殿廷,仗動,協律郎舉麾,大樂令令撞黃鍾之鍾左右,鐘皆應等。謹按天子將出,則撞黃鍾之鐘,左五鐘皆應而樂作焉,入則撞㽔賓之鐘,右五鐘皆應而樂闋焉。說本尚書大傳,唐十二和樂亦遵用之。遼初襲唐樂,宜用此制。乃樂志云撞黃鐘之鐘,而左右鐘皆應。既與古制不符,禮志但云撞黃鐘,而左右五鐘應於㽔賓,又不之及均之有發而無收也。或當時樂志疎畧,或史家記事闕遺,不可考矣。又按樂志云太平元年冊承天皇太后童子弟子隊樂引皇太后輦至金鑾門,查聖宗紀及后妃傳,承天太后崩於統和二十七年,距太平之元已十餘載,安得復有冊尊之典?葢即統和元年事,如《禮志所載,而又錯出於是年耳。王圻續考、沿樂志之誤而録之,今駮正於此,冊梁王宗真為皇太子奏《貞安之樂。 |
21  | 陳宮縣於宣慶殿,皇太子儀仗、笳簫、鼓吹等陳宣慶門外。禮畢,樂止。皇太子升金輅,鳴鐃而行,至東宮門,鐃止。 |
22  | 等,謹按禮志、樂志並載册皇太子儀,不著年月,今列之太平元年者,自聖宗以上,皆未嘗正位東宮,惟興宗始立為皇太子,册儀當自此始也。又統和初,尚用十二和樂。而是時已改承和為貞安,則更不容在前矣。葉隆禮契丹國志曰:初,景宗雅好音律,聖宗尤所精徹,與臣下飲㑹,或自歌舞,或命后妃以下彈琵琶送酒,又喜吟詩,御製曲五百餘首。 |
23  | 興宗重熈九年,上契丹冊皇帝出,奏《隆安》之樂等。謹按興宗紀》云重熈元年十一月,羣臣上皇帝尊號,九年無冊,尊事樂志九字,或係「元」字之誤。本紀元年,亦無契丹册之文。 |
24  | 天祚帝天慶元年,行上壽儀,脩宮縣二舞等。謹按《禮志》,皇帝生辰,尚有迎皇太后即皇帝殿進奉生辰物儀,用教坊樂。又皇太后生辰、皇后生辰,並用教坊樂。 |
25  | 是年天雨穀,臣僚稱賀進酒,教坊動樂等。謹按禮志,正旦、冬至朝賀,宋使見皇帝曲宴宋使。宋使朝辭,皇帝曲宴髙麗使,皆用教坊樂。 |
26  | 二年春,幸混同江頭魚宴,命諸酋長次第歌舞為樂等。謹按:是時金太祖阿古逹為詳,衮偕女直酋長來朝,帝命都酋次第起舞,獨阿古逹辭以不能,諭之再三,終不從,帝欲托故誅之,為蕭奉先所沮,阿古逹歸,遂有異志。 |
27  | 大樂散樂 |
28  | 用之朝廷,別於雅樂者,謂之大樂。正月元㑹,用大樂曲,破後,用散樂角觝終之。 |
29  | 國樂 |
30  | 祭天神地祗於木葉山,用樂。正月朔日夜,皇帝燕飲,用國樂春飛放杏堝,皇帝射獲頭鵞,薦廟飲燕樂工數十人,執小樂器侑酒。七月十三日夜,皇帝出行宮三十里卓帳,宿十四日,應從諸軍隨各部落動樂。十五日,中元,大宴,用漢樂,臘日,皇帝帶甲戎装,五更三㸃,坐朝動樂飲酒。 |
31  | 《五代史四夷附録畧》曰:後唐荘宗崩,明宗遣供奉官姚坤告哀於契丹,遼主安巴堅謂坤曰:「吾聞此兒有宮婢二千人,樂官千人,放鷹走狗,嗜酒好色,此其所以敗也。我自聞其禍,即舉家㫁酒,解放鷹犬,罷散樂官,我亦有諸部樂官千人,非公宴不用,我若類所為,則亦安能長久?」 |
32  | 雅樂 |
33  | 皇帝受冊上諡冊册皇太后、册皇后冊皇太子、正旦朝賀,皆用宮縣雅樂。初,本唐用十二和《豫和》,祀天神,《順和》,祭地祗,永和》、享宗廟,肅和豋歌奠玉帛,雍和入俎接神,《壽和》酌獻飲神,太和節升降《舒和》節出入《昭和》舉酒,《休和》以飯,《正和》皇后受冊以行,《承和》,太子以行,後改用十二安樂。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貞安,餘十安樂名闕。 |
34  | 鐃歌横吹樂 |
35  | 雅樂八音器數 |
36  | 金鎛鐘 石球、磬。 絲琴、瑟。 竹籥、簫竾 匏笙竽土壎。 革鼓鼗。 木柷、敔 |
37  | 大樂器及樂工舞人員數: |
38  | 玉磬 方響: 搊箏: 筑 卧箜篌。 大箜篌 小箜篌 大琵琶 小琵琶 大五弦 小五弦 吹葉。 大笙 小笙 觱篥 簫 銅鈸 長笛 尺八笛 短笛 毛員鼓。 連鼗鼓貝 歌二人。 舞二十人。分四部。 《景雲舞》八人。 《慶雲》樂舞四人。 《破陣樂》舞四人。 《承天樂》舞四人。 |
39  | 等,謹按新唐書禮樂志云:張文收作燕樂,有玉磬、方響等器,歌二人,舞者二十人,分四部,一景雲舞,舞者八人,二慶善舞,舞者四人,三破陣舞舞者四人。四,承天舞舞者四人,今觀遼樂工器並同,則所謂大樂者,正唐初燕樂也。舊唐書音樂志云:此樂惟《景雲舞》僅存,餘並亡」。馬氏通考亦云開元以後並亡,惟景雲舞僅存,豈知崩壞於中國者,固全備於外國。遼樂慶雲舞,疑是「慶善之訛。唐樂惟上元舞十二曲,內有慶雲之名,無所為慶雲舞也。葢破陣即七徳慶善即九功,皆小簇於燕樂之內。遼樂志亦云大樂本唐七徳九功之樂,則固應是慶善矣。 |
40  | 大樂調 |
41  | 雅樂有七音:大樂有七聲,謂之七旦,一曰婆陁力平聲。二曰雞識長聲。三曰沙識質直聲,四曰沙侯加濫,聲,五曰沙臘,皆應聲。六曰般贍五聲,七曰俟利□,斛牛、聲,自隋以來,樂府取其聲,四旦二十八調為大樂。 |
42  | 婆陁力旦。 正宮 髙宮 中呂宮 道調宮 南呂宮 仙呂宮。 黃鐘宮 |
43  | 雞識旦。 越調 大食調 高大食調 雙調 小食調 歇指調 林鐘調 |
44  | 沙識旦。 大食角 髙大食角 雙角 小食角歇指角 林鐘角 越角 |
45  | 沙侯加濫旦。 中呂調 平正調 高平調 仙呂調 黃鐘調 般涉調 髙般涉調: |
46  | 右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絃叶之,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上益濁,下益清,七七四十九調,餘二十一調失其傳,葢出唐九部樂之龜兹部云:毛竒齡《定聲録》曰:五聲有四清,二變亦有一清,故七調有五清,苐非五正聲之所必及。龜兹舊譜有七聲,又有五旦、五旦者,五清也。。遼代創大樂,尚曉四清,倣西域七調為七聲,一如龜兹,所傳舊律,至於清聲則獨能去一變,但取五聲之四清,而𨽻以二十八調,其曰婆陁力,旦即宮清也,故所𨽻七調皆稱宮,曰雞識旦,即商清也,故所𨽻七調皆稱商,曰沙識,旦即角清也,故所𨽻七調皆稱角,曰沙侯加濫,旦即徴聲也,故所𨽻七調皆稱徴,雖其所為,謂不解何等?然能於舊譜五旦中獨去一旦為四清,此則隋、唐後立樂所不及者,況其所去適是羽清以羽無清聲也,不知當時何以便見及此? |
47  | 又曰:隋鄭譯所傳龜兹七調。其云婆陁力調者,華言平聲,即中聲也,此宮調也。其云俟利調,華言斛牛聲,即變宮也。其云雞識調,華言長聲,即商調也。曰沙識調,華言質直,聲則角聲也曰沙侯,加濫調,華言顫聲則徴聲也曰般贍,調華言五聲則變徴也曰沙臘調,華言應聲則羽聲也。 |
48  | 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於律呂各缺其一,猶雅音之不及商也。 |
49  | 熊朋來曰:「此十者如字韻之母,且宮調不同,而黃鍾常為合餘,律亦有合者,隨五聲二變所及,無不該通,亦諸調同一宮也」。 |
50  | 黃佐樂典樂歌章曰:後世辨音以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為譜,調絲則絲有其字,吹竹則竹有其音。據楚詞四上競氣極聲變推之,則大呂清角也。然則合一其黃鍾慢角歟?葢其來逺矣。毛竒齡竟山樂録曰:楚詞大招云:四上競氣極聲變,只四上者,笛聲也。笛色譜曰,四上尺工六為宮,商、角徴羽,四上宮與商也。其前章曰趙簫倡只是也。舊樂書曰:笛色譜共十字,載籍無可考,然必有所自來,大招有四,上字註未詳實,則四上即笛色,譜中四與上也。金太祖天輔五年伐遼,詔克中京,先以禮樂、儀仗等津發赴闕。 |
51  | 太宗天㑹五年四月,宗翰、宗望以宋大樂北還熈宗天眷,三年九月,幸燕京,始陳鼓吹,金初入汴,□取其法物儀仗,時方事軍旅未遑講也,至是熈宗巡幸析津,始乘金輅,導儀衛,陳鼓吹,導引曲,用無射宫,嗣後,乃備鼓吹樂。 |
52  | 皇統元年正月,上尊號,用宋樂。 |
53  | 初,太宗取汴,得宋之鐘磬,樂簴以歸,至是用宗樂,有司以鐘磬刻晟字者犯太宗諱,皆以黄紙封之。黃佐樂典曰:「宋徽宗作大晟樂》,八音皆以金字識之,後皆沒於金主晟。 |
54  | 五年十月,增上太祖尊諡用樂。 |
55  | 初,擬奏告于太廟,上冊寶後,慮法物、樂舞難辨,只於慶元宮上册寶讀册寶畢,皇帝再拜,上香、茶酒,樂作,三酹酒,樂止。飲福樂作,禮畢還內。教坊作樂前導等謹按作樂,乃遲,至讀册寶後。是時儀注闕畧,至大定始詳。 |
56  | 海陵天徳二年正月,册兩宮皇太后用教坊樂,皇太后入御幄,教坊提㸃率教坊入作樂,教坊提㸃正五品,掌殿廷音樂。 |
57  | 等謹按百官志》,宮人女官之職,有司樂四人,典樂四人、掌樂四人,女史四人,掌音樂之事,而內廷所以用之者,無事可考,附録於此。 |
58  | 十月册皇后用宮縣樂。是日,皇帝将升御座,宮縣奏《乾寕之曲》,降座,同册寶,入門,奏《昌寕之曲》。出門,同将受册寶、以册寶入門,宫縣奏《肅寕之曲》,命婦升降,同皇后出閤,奏《順寕之曲》,升降座,同受冊奏坤寕之曲。別日,㑹羣官㑹妃主宗室等,賜酒,設食簪花,教坊作樂。 |
59  | 《百官志》曰:「大樂令,從六品,掌調和律呂,教習音聲,并施用之法。大樂正,從九品,掌祠祀及行禮陳設樂縣。協律郎,從八品,掌以麾節樂調和律呂,監視音調。 |
60  | 四年二月,册皇太子用宮縣樂。 |
61  | 前一日,儀鸞司設御座於大安殿,大樂令帥其屬展樂縣於庭。其日,皇帝将升御座,宮縣奏《乾寕之曲》,册使入門,奏《昌寕之曲,皇太子出入,奏《元寕之曲》,皆用夾鍾宫。至世宗大定八年正月,册皇太子,皇帝将升御座,宮縣奏《洪寕之曲》。皇太子入門,奏《肅寕之曲》,羣臣合班,奏《嘉寕之曲》。皇太子復受册位,奏《和寕之曲》,皆用太蔟宮。 |
62  | 世宗大定三年十月,増上睿宗尊諡,用登歌宮縣樂,皇帝御大安殿,授太尉冊寶,行事備登歌、宮縣樂,太尉率百官赴衍慶宫行禮,用登歌樂樂,奏《顯寕之曲》,用應鍾宮。 |
63  | 五年,㑹寜府太祖廟成,奉安御容,用教坊樂。七年正月,御大安殿受尊號册寶,百官上壽,備宮縣登歌二舞。 禮畢,謝太廟,備宮縣、登歌樂。 禮畢。頒赦應天門用宮縣樂。 |
64  | 受冊寳樂 皇帝將出,奏《乾寕》之曲》。冊寳,入宮縣,奏《歸美揚功之曲》,合班,樂奏《歸美揚功之曲》。冊寶進行,樂奏《肅寕之曲》,册匣升殿,樂奏《肅寕之曲》。讀册訖,寳盝,升殿,樂奏《肅寕之曲》。讀寶訖,宫縣奏《純誠享上之曲》,太尉跪賀,宮縣奏《肅寕之曲》,太尉、司徒就百僚位,宮縣奏《肅寕之曲》。禮畢,奏《乾寕之曲》。降座入後閤,百僚歸幕次,以俟。上壽上冊寶禮畢,有司供辦御床及與宴羣臣位攝,太常卿與大樂令帥工人入,宮縣奏《乾寧之曲》,皇帝即座合班,樂奏《肅寧之曲》,上公由東階升,宮縣奏《肅寧之曲》,進爵宣答訖,分班再引上公自東階升,宮縣奏《肅寧之曲》,跪舉酒,宮縣奏《景命萬年之曲》,飲訖,降階,宮縣奏《肅寧之曲》。與宴羣官升殿,宮縣奏《肅寧之曲》。內侍局進御床入,再進第一爵酒,登歌奏《聖徳昭明之曲》,行羣官酒,宮縣奏《肅寧之曲》,文舞入,設羣官食,宮縣奏《保大定功之舞》,三成,止,出。又進第二爵酒,登歌奏《天贊堯齡之曲》。行羣官酒,宮縣奏《肅寧之曲》。武舞入,設羣官食,宮縣奉萬國來同之舞,三成,止,出。又進第三爵酒,登歌奏《慶雲之曲》,行羣官酒官縣奏《肅寕之曲》。設羣官食,宮縣奏《肅寧之曲》。禮畢,羣官降階,宮縣奏《肅寧之曲》,扇合簾降,奏《乾寕之曲》,降座入後閤。 謝太廟樂 前三日,大樂令設登歌於殿上,宮縣於殿下。其日,車駕動,不鳴鼓吹,司徒奉俎入,皇帝執圭,皇帝升殿,皆宮縣樂作。升自阼階,酌獻詣版位,詣飲福位,還版位。太祝進徹𥸅豆,皆登歌樂作。賜胙,宮縣作一成,止。禮畢,皇帝降阼階,登歌樂作,至階下宮縣作,車駕還內,鼓吹振作。至應天門外,百官班迎起居,宮縣奏《采茨之曲》。 頒赦樂。前期,大樂署設宮縣於樓下,又設鼓一於宮縣之左,皇帝降輦,宮縣樂作。升座,羣臣合班,宮縣樂作。金雞初立,大樂署擊鼓,宣赦禮畢,宮縣樂作。皇帝降座,樂止。金史樂志曰:大定七年正月上册寶,皇帝将升御座,宮縣奏泰寧之曲,降座同冊寶,入門,奏天保報上之曲。奉冊寶官将復班位,奏歸美揚功之曲。冊寶初行,奏和寧之曲。冊寶将升殿,皇太子自侍立位至降階曲,並同皇太子升殿賀,奏同心戴聖之曲。上壽,皇帝将升御座,宮縣和寧之曲,舉酒萬壽無疆之曲。皇太子升階降階及與宴官升殿,並奏和寕之曲。進第一爵,登歌奏王道明昌之曲,行羣官酒,宮縣和寧之曲,文舞入設羣官食,奏功成治定之舞。三成止,進第二爵,登歌奏天子萬年之曲,行羣官酒,宮縣和寧之曲。武舞入,設羣官食,奏四海㑹同之舞三成,止,進第三爵,登歌嘉禾之曲,行羣官酒,設羣官食羣官降階,宮縣並奏和寧之曲。皇帝将降御座,奏泰寧之曲,並用太簇宮。 |
65  | 等謹按受《冊》、《寶樂》、《禮志》、《樂志》同,載大定七年上冊寶儀,而樂節樂名參差不一,又班首升殿稱賀,《禮志》則云太尉上公,《樂志》則云皇太子如係通用儀注,則有太子時。應是太子無太子時,便屬上公,固無所不可。今同載一年事,不容互異如此。 |
66  | 七月,建社稷壇於中都,樂用登歌。 |
67  | 祭用春秋二仲月上戊日,樂用登歌,遣官行事。祭日,大樂令率樂工入,太尉詣盥洗位,作太蔟宫《正寧之曲》,詣太社壇,作應鍾宮《嘉寧》之曲》,奠玊帛,作太蔟宫《嘉寧之曲》。司徒奉太社之爼,大官令引太社、太稷之饌入,作太蔟宮《正寧之曲》,太尉詣盥洗位,詣太社壇至酒罇所,酌酒訖,作太蔟宮《阜寕之曲》,太尉詣配位酌酒訖,作太蔟宮《昭寧之曲》,太祝進徹豆,作應鐘宮娯寕之曲。 |
68  | 九年十一月,帝親制君臣樂曲。 |
69  | 皇太子生日,帝宴於東宮,命奏新聲,謂大臣曰:「朕制此曲,名《君臣樂》。今天下無事,與卿等共之,不亦樂乎?」詞律不傳。 |
70  | 十一年十一月,郊祀前一日,朝享於太廟,備宮縣登歌樂,宮縣九成,改迎神樂節。 薦享於昭徳皇后廟用登歌樂,有司攝事。 |
71  | 先是天徳二年晨,祼畢,還小次,方奏迎神曲。是年朝享,奏依《開元》、《開寶禮》,至版位即奏。 朝享太廟樂,皇帝入門,宮縣無射宮昌寕之曲,升殿歌登夾鍾宫昌寧之曲,迎神宮縣來寧之曲。黃鍾三奏,大呂角二奏,太蔟徴二奏,應鍾羽二奏,皇帝盥洗,宮縣無射宮昌寧之曲,升階降階,並同司徒奉俎,宮縣無射宮豐寧之曲,始祖酌獻,宮縣無射宮大元之曲,獻祖大昭之曲、昭祖大成之曲,景祖大昌之曲,世祖大武之曲,肅宗大明之曲,穆宗大章之曲,康宗大康之曲,太祖大定之曲,太宗,大恵之曲,睿宗大和之曲,文舞退,武舞進宮縣《肅寧之曲》,亞、終獻同皇帝飲福,登歌夾鍾宮《福寧之曲,徹豆,登歌夾鍾宮《豐寧之曲》送神宮縣黃鍾宮《來寧之曲》。 薦享廟樂 初獻盥洗、夷則宮《肅寧之曲,初獻升降殿、仲呂宫嘉寧之曲,司徒奉俎,夷則宮豐寧之曲,酌獻夷則宮儀坤之曲,徹豆仲呂宮豐寧之曲等。謹按郊祀前朝享太廟禮志大定十一年郊祀前晨祼享日,皇帝入東神門,宮縣昌寧之樂作,升階至版位,登歌樂作,降階升殿,宮縣樂作,祼畢還版位,還小次,登歌樂作,入小次,少頃,迎神宮縣奏來寧之曲,作仁豐道洽之舞。九成止,黃鍾三奏,大呂、太蔟、應鍾各再奏㨿。此則迎神九奏仍作於晨祼,畢還小次之後,與樂志至版位即奏之說互異,附録於此,以備㕘考。 |
72  | 郊之日,用宮縣二十簴,樂奏六成,登歌鍾、磬各一簴。時太常議:按唐㑹要,舊制,南北郊宮縣二十架,周、漢、魏、晉、宋、齊六朝及唐開元、宋開寶禮,其數皆同。宋㑹要三十六架,五禮新儀四十八架,其數過多,因擬太常因革禮,天子宮縣之樂三十六簴,宗廟與殿庭同,郊丘則二十簴用宮縣二十架,登歌、編鍾、編磬各一簴。又按周禮大司樂:圜鍾為宮,黃鍾為角,太蔟為徴,姑洗為羽,冬日至圜丘奏之,樂六變,則天神皆降。葢圜鍾為宮,宮聲三奏,角徴羽各一奏,合陽之竒数。凡樂起於陽,至少隂而止。圜中自夘至申,其數有六,故六變而樂止。於是定用宮縣二十架,登歌、編鍾、編磬各一簴,降神,宮縣奏乾寧之曲。六成,圜鍾三奏,黃鍾、太蔟、姑洗皆一奏。 |
73  | 是年,始補撰郊祀樂曲,皆以寧字製名。太常議樂曲之名,唐以和宋以安,本朝以寧。顧郊祀樂曲未備,皇統九年拜天用乾寧之曲,其皇帝入中壝,奠玊幣、迎俎、酌獻、舞出入樂曲,皆以寕字製名。遂命學士院撰焉。 郊祀樂歌。 皇帝入中壝,宮縣黃鍾宮《昌寧之曲》。降神,宮縣《乾寧之曲》、《仁豐道洽之舞》:圜鍾為宮,三奏。黃鍾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皆一奏。皇帝盥洗,宮縣黃鍾宮《昌寧之曲》。升壇,登歌大呂宮《昌寧之曲》,昊天上帝奠玉幣、登歌大呂宮《洪寧之曲》,皇地祗坤寧之曲》,配位太祖皇帝《永寧之曲》。司徒迎俎、宮縣黃鍾宮《豐寕之曲》。昊天上帝酌獻、登歌大呂宮《嘉寧之曲》,《皇地祗泰寕之曲》,配位太祖皇帝《燕寧之曲》,文舞退,武舞進宮縣黃鍾宮《咸寧之曲》。亞終獻宮縣黃鍾宮《咸寕之曲》,《功成治定之舞》,皇帝飲福,登歌大呂宮《福寧之曲》。徹豆,登歌大呂宮《豐寧之曲》。送神,宮縣圜鍾宮《乾寧之曲》。 《方丘樂歌 迎神《鎮寧之曲》:林鍾宮再奏,太蔟角再奏,姑洗徴再奏,南呂羽再奏,初獻盥洗,太蔟宮《肅寧之曲》,升壇,應鍾宮《肅寧之曲》,奠玉幣,太蔟宮《億寧之曲》,司徒奉俎,太蔟宮《豐寧之曲》,正位酌獻,太蔟宮《溥寧之曲》,配位,酌獻太蔟宮《保寧之曲》,亞終獻升壇太蔟宮《咸寧之曲》,徹豆應鍾宮《豐寧之曲》,送神林鍾宮《鎮寧之曲》,詣望燎,位太蔟宮《肅寕之曲》等。謹按金主親行郊見之禮,實始於是年方丘則有司行事,樂止登歌,將以皇地祗亦合祀圜丘,故於此殺其禮耶?不知始自何時。樂志云:方丘如圜丘之儀。今按禮志方丘儀:祭日,獻官就位,有司請行事,樂作坤寜之曲》。八成,初獻詣盥洗位,樂作《肅寜之曲》。盥訖,詣壇,樂作《肅寜之曲》詣皇地祗神座前,樂作靜寜之曲》,奠玉幣訖,次詣配位神座前,樂作《億寜之曲》。初獻詣盥洗位,樂作,詣配位酌獻,樂作,太蔟官《保寜之曲》亞、終獻並如上儀。徹豆,樂作《豐寜之曲》。賜胙,樂作一成,止初,送神樂止。初獻詣望位,樂作太蔟宮《肅寜之曲與樂志方丘樂歌,互有詳畧,附録於此,以備參考。定三年冬祫五年夏禘之禮,皇帝親享,備宮縣登歌樂,皇帝入門,宮縣無射宮《昌寜之曲升殿,登歌夾鍾宮《昌寜之曲盥洗,宮縣無射宮《昌寜之曲》,迎神、宮縣來寜之曲。司徒引俎,宮縣無射宮豐寜之曲。始祖酌獻,宮縣無射宮《大元之曲,徳皇帝大熈之曲,安皇帝《大安之曲》,獻祖《大昭之曲》,昭祖《大成之曲》,景祖《大昌之曲》,世祖《大武之曲》,《肅宗《大明之曲》,穆宗《大章之曲》,康宗《大康之曲》,太祖《大定之曲》,太宗《大恵之曲》,熈宗《大同之曲》,睿宗大和之曲》、《世宗大鈞之曲》,《顯宗大寜之曲》,章宗《大隆之曲》、宣宗大慶之曲》,文舞退武舞進,宮縣無射宮《肅寜之曲》,亞終獻無射宮《肅寧之曲》。飲福,登歌夾鍾宮《福寧之曲》,徹豆,登歌夾鍾宮《豐寕之曲》,送神宮縣黃鍾宮《來寧之曲》。 |
74  | 等謹按樂志,禘祫親享,樂歌載此,其諸室之至宣宗止,則非大定十一年所定也。是年所用樂曲,當與郊前朝享同。且此條內除去徳帝、安帝、熈宗及世宗以下諸曲,亦正與朝享無異。特樂節宮調間有一二不同耳,故即繫之於此,而一代廟樂,因可備考云。 |
75  | 十二年,定制,祫禘有司攝事,仍備宫縣登歌樂。 時享,有司行事,止用登歌。 |
76  | 祫禘樂 初獻盥洗,宮縣無射宮《肅寧之曲》,升自西階,登歌夾鍾宮《嘉寧之曲》,餘並同親祀。 時享樂:初獻盥洗,無射宮《肅寧之曲》。升殿,夾鍾宮《嘉寧之曲》。餘同親祀,惟不用宮縣。 |
77  | 十四年,定樂名曰《大和》。 |
78  | 太常儀歴代之樂,各自為名。今郊廟、社稷所用宋樂器,犯廟諱,宜皆刮去,更為製名」。於是命禮部、學士院、太常寺撰名,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大和制宣聖廟樂》。 |
79  | 國子監言:「春秋釋奠於文宣王,用留守司樂以樂工為禮生,於禮未合行。請下詳定」。禮官參酌。唐《開元禮》定擬釋奠儀數,禮行三獻,樂用登歌大樂令一員,本署官充樂工三十九人迎神,三奏姑洗宮《來寧之曲》。初獻盥洗、姑洗宮《靜寧之曲》,升階南呂宮《肅寧之曲》,奠幣姑洗宮《和寧之曲》,降階姑洗宮《安寧之曲》,兖國公酌獻姑洗宮《輯寧之曲》,鄒國公酌獻姑洗宮《泰寧之曲》,亞終獻姑洗宮《咸寧之曲》,送神姑洗宮《來寧之曲》。至章宗明昌三年四月,定宣聖廟登歌,改用太常樂工。 |
80  | 十七年十月,武靈皇帝,別廟行禮用登歌樂。 |
81  | 時祫享太廟,有司奏:「檢討唐禮,孝敬皇帝廟時享用廟舞,宮縣登歌。譲皇帝廟至禘祫月一祭用登歌,其禮制損益不同。今武靈皇帝廟庭與太廟地不同,難以容設,宮縣樂舞并樂器亦闕少,宜依唐譲皇帝祫享典故,樂用登歌」。從之。 |
82  | 十八年十二月,羣臣奉上大金受命萬世之寶,御殿受賀,樂奏大禮宮。 |
83  | 皇帝将升御座,宮縣奏《泰寕之曲》。寶入門,奏《天保報上之曲》。羣臣合班,奏《歸羙揚功之曲》。皇太子升殿并自侍立位降階,宮縣奏《稱觴介壽之曲》。舉酒,登歌奏《萬壽無疆之曲》。 |
84  | 十九年四月,升祔閔宗,用宮縣樂,上册寶,宮縣《靜寧》之曲》,皇帝降殿宮縣《鴻寧》之曲。二十三年三月萬春節,上壽,皇太子命皇孫金源郡王瑪逹格歌睿宗功徳歌》。 |
85  | 顯宗嘗命完顔匡作《睿宗功徳歌教章宗》歌之,其詞葢取宗翰與睿宗定䇿立熈宗,及平陜西,大破張浚於富平也。是年萬春節,顯宗命章宗歌此詞侑觴,世宗愕然曰:汝輦何因知此?」顯宗奏曰:「臣伏讀睿宗皇帝實録,欲使兒子知創業之艱難,命侍讀薩克蘇作歌教之,世宗大喜,顧謂諸王侍臣曰:朕念睿宗皇帝功徳,恐子孫無由知,皇太子能追念作歌,以教其子,嘉哉盛事!朕之樂豈有量哉?卿等亦當誦習,以不忘祖宗之功。命章宗歌數四,酒行極歡,乙夜乃罷。二十五年四月,宴宗室於上京皇武殿,帝自歌本曲。先是十三年三月,帝謂宰臣曰:㑹寕乃國家興王之地,自海陵遷都永安,女直人寢忘舊風,今之燕飲音樂,皆習漢制,葢以備禮也,非朕心所好,東宮不知女直風俗,恐異時一變,此風非長久之計。四月,帝御睿思殿,命歌者歌女直詞,顧謂皇太子及諸王曰:「朕思先朝所行之事,未嘗暫忘,故時聼此詞,亦欲令汝輦知之,汝輩當體朕意,至於子孫,亦當遵朕教誡也」。二十四年,幸上京,至是,宴宗室宗婦於皇武殿,飲酒樂,帝諭之曰:朕尋常不飲酒,今日甚欲成醉,此樂亦不易得也。於時宗室婦女起舞,進酒畢,羣臣故老起舞,帝曰:吾來故鄉數月矣,今回朝已近,未嘗有一人歌本曲者,汝曹來前,吾為汝歌。乃命宗室子序坐殿下者,皆上殿而聼,帝歌曲道祖宗創業艱難,及所以繼述之意至□想祖宗音容如覩之語,悲感不復能成聲,於是諸老人更歌本曲,帝復續調歌曲,留坐一更,極歡而罷。後二十八年三月萬春節,宴於神龍殿,諸王公主以次奉觴上壽,帝復以本國,音自度曲,葢言臨御久,春秋髙,𣺌然思國家基緒之重,萬世無窮之托,以戒皇太孫當修身養徳,善於持守,及命太尉左丞相圖克坦克寕盡忠輔導之意,於是帝自歌之,皇太孫及克寧和之,極歡而罷。 |
86  | 十月,建宣孝太子,廟於衍慶宮後,祭用三獻,樂用登歌。 |
87  | 有司言:「樂用登歌,今量減用二十五人,初獻升殿夾鍾宮《承安》之曲,酌獻無射宮《和寧之曲》,亞終獻《和寧之曲》,徹豆夾鍾宮《和安》之曲。 |
88  | 二十七年三月,冊皇太孫,樂奏姑洗宮,皇帝将升御座,宮縣奏《泰寧之曲》。皇太孫入門,奏《慶寧之曲》。羣臣合班,奏《順寧之曲》,皇太孫復受冊位,奏《保寧之曲》。 |
89  | 二十九年,令太廟、別廟樂工通以百人為定。舊制,太廟皇考廟樂工各三十九人。是年升祔顯宗,有司以為:「宋之太廟、別廟,堂上樂各四十八人,今之樂工少十八人,擬令皇考廟舊樂工皆充兩廟堂上樂,以應前代九十六人之數」。尚書省議:「古樂工無定數,遂奏太廟、別廟,通以百人為定。 |
90  | 《百官志》曰:「大樂署兼鼓吹署樂工百人,又勾管尚書省樂工,皆從九品。 |
91  | 章宗明昌三年,更定教坊官階。 |
92  | 教坊舊用武散官,大定二十九年以為不稱,乃創定二十五階。至是,自從四品以下,更立為十五階:從四品上曰雲韶大夫,中曰仙韶大夫,下曰成韶大夫。正五品上曰章徳大夫,中曰長寕大夫,下曰徳和大夫。從五品上曰景雲大夫,中曰雲和大夫,下曰協律大夫。正六品上曰慶喜大夫,下曰嘉成大夫。從六品上曰肅和郎,下曰純和郎。正七品上曰舒和郎,下曰調音郎。從七品上曰比音郎,下曰司樂郎。正八品上曰典樂郎,下曰協樂郎。從八品上曰掌樂郎,下曰和樂郎。正九品上曰司音郎,下曰司律郎。從九品上曰和聲郎,下曰和節郎。 |
93  | 五年,置所講議禮樂。 |
94  | 等謹按:先是,世宗嘗開詳定,所以議禮,設詳校所以審樂統,以宰相通樂術者,事見《禮志》,其詳不可考。 |
95  | 六年四月,以増修曲阜宣聖廟工畢,賜衍聖公以下三獻法服及登歌樂一部,仍遣太常舊工往教孔氏子弟,以備祭禮。 |
96  | 等。謹按金樂所以流傳,元代得修用之,實本於此。詳見《元姚樞傳》。 |
97  | 是年創設宮縣樂工一百五十六人。 |
98  | 後承安四年,詔罷創設樂工九十二人。宣宗貞祐三年九月,朝謁世祖、太祖御容於啟慶宮,行獻享禮始用樂。 |
99  | 四年十月,祔祖宗神主於汴京太廟,無宮縣樂。禮畢還宮,用教坊樂。 |
100  | 先是,禮官言:「太廟既成行都禮雖簡約,惟以親行、祔享為敬,請權不用鹵簿儀仗及宮縣樂舞」。從之。至是行禮,無宮縣樂,犧牲從儉。禮畢,車駕還宮,至承天門外,百官奉迎應用。宮縣奏《采茨,以樂簴未備,遂止用教坊樂。 |
101  | 《樂志》曰:「初,正隆間,海陵營太廟於汴,貞祐南遷,宣宗修之,以祔諸帝神主。其地故宋景靈宮之址也。掘其下,得編鍾十三,編磬八,皆刻大晟字。時朝廷多故,禮器散亡,竟亦不能備也。 |
102  | 命禮部尚書張行信攝太尉,奉安社稷禮樂咸殺其數。哀宗正大元年七月,補修大樂。 |
103  | 雅樂 |
104  | 𨽻太常,即郊廟祀享、大宴、大朝㑹宮縣二舞是也。凡大祀、中祀、天子受冊、寶、御樓肆赦,冊命中宮、皇太子、太孫受外國使賀宴外國使皆用之。 |
105  | 散樂 |
106  | 元日,聖誕稱賀,曲宴外國使,則教坊奏之。其樂器名曲不傳。 |
107  | 鼓吹樂 |
108  | 鐃歌鼓吹,天子行幸,鹵簿導引之樂也。𨽻教坊。本朝樂曲。 |
109  | 本朝舊音,世宗嘗冩其意,度為雅曲,史録其一,其俚者弗載。 |
110  | 渤海樂。 |
111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