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卷一 |
2  | 公諱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曾氏祖籍衡陽。國初有孟學公者,始遷湘鄉荷塘都之大界里,再傳至元吉公,族姓漸多,資產漸殖,遂為湘鄉人。 |
3  | 元吉公之仲子曰輔臣公者,公之高祖也。曾祖諱竟希,誥贈光祿大夫,妣彭氏,誥贈一品夫人。祖諱玉屏,字星岡,誥封中憲大夫,累贈光祿大夫。妣王氏,誥封恭人,累贈一品夫人。考諱麟書,字竹亭,湘鄉縣學生員,誥封中憲大夫,累封光祿大夫。妣江氏,誥封恭人,累封一品夫人。仲父諱鼎尊,早卒。叔父諱驥雲,字高軒,以公官貝也封光祿大夫。星岡公以嘉慶戊辰年遷居白楊坪。公兄弟五人,女兄弟四人。公則竹亭公之長子也。 |
4  | 嘉慶十六年,公生。 |
5  | 公生十月十一日亥時,時竟希公在堂,壽幾七十矣。是夜夢有巨蟒盤旋空中,旋繞於宅之左右,已而入室庭,蹲踞良久。公驚而寤,聞曾孫生,適如夢時,大喜曰:「是家之祥。曾氏門閭行將大矣。」宅後舊有古樹,為藤所纏,樹已槁,而藤日益大且茂,矯若虯龍,樹葉蒼翠,垂蔭一畝,亦世所罕見者。 |
6  | 嘉慶十七年,公二歲。 |
7  | 竟希公孝友敦篤,為鄉里所敬。年七十,見曾孫,極欣愛之。 |
8  | 嘉慶十八年,公三歲。 |
9  | 公幼小時,狀貌端重。自初生至三歲,庭戶不聞啼泣聲。母江太夫人勤操作,不恆顧復。每日依祖母王太夫人紡車之側,花開鳥語,注目流眄,狀若有所會悟。 |
10  | 王太夫人尤奇之。 |
11  | 嘉慶十九年,公四歲。 |
12  | 六月,妹國蕙生。 |
13  | 嘉慶二十年,公五歲。 |
14  | 冬十月,受學於庭,誦讀穎悟,竟希公益鐘愛之。 |
15  | 嘉慶二十一年,公六歲。 |
16  | 公在家塾,以陳雁門先生為公問字師。十月,竟希公薨,壽七十有四,葬西充山。公哭泣甚哀,執喪若成人。 |
17  | 嘉慶二十二年,公七歲。 |
18  | 竹亭公粹然儒者,屢應童子試未售,績學不怠,名其塾曰利見齋。課徒十餘人,訓誘專勤。公稟學於庭者凡八年。 |
19  | 嘉慶二十三年,公八歲。 |
20  | 八月,妹國芝生。 |
21  | 嘉慶二十四年,公九歲。 |
22  | 是年讀《五經》畢,始為時文帖括之學。 |
23  | 嘉慶二十五年,公十歲。 |
24  | 五月,公弟國潢生,竹亭公笑謂公曰:「汝今有弟矣。」命作時文一道,題曰「兄弟怡怡」,公文成,竹亭公喜甚,曰:「文中有至性語,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 |
25  | 道光元年,公十一歲。 |
26  | 道光二年,公十二歲。 |
27  | 五月,公弟國華生。 |
28  | 道光三年,公十三歲。 |
29  | 道光四年,公十四歲。 |
30  | 衡陽廩生歐陽滄溟先生凝祉與竹亭公友善,常來家塾,見公所為試藝,亟賞之。竹亭公請試以題,先生以《共登青雲梯》命為試律。詩成,先生覽而稱善曰:「是固金華殿中人語也。」因以女許字焉。是歲,始從竹亭公至長沙省城應童子試。八月,公弟國荃生。 |
31  | 道光五年,公十五歲。 |
32  | 竹亭公設館同族家塾,曰錫麒齋。公從受讀《周禮》、《儀禮》,成誦,兼及《史記》、《文選》。 |
33  | 道光六年,公十六歲。 |
34  | 應長沙府試,取前列第七名。 |
35  | 道光七年,公十七歲。 |
36  | 道光八年,公十八歲。 |
37  | 九月,公弟國葆生。 |
38  | 道光九年,公十九歲。 |
39  | 竹亭公設館石魚之百魯庵,公從。 |
40  | 道光十年,公二十歲。 |
41  | 九月,公季妹生。肄業於衡陽唐氏家塾,從事汪覺庵先生。公姊國蘭出閣,適王氏,婿名鵬遠。 |
42  | 道光十一年,公二十一歲。 |
43  | 公自衡陽還家塾,冬月,肄業本邑漣濱書院。山長劉元堂先生,名象履,見公詩文,歎賞不置,以為大器。 |
44  | 道光十二年,公二十二歲。 |
45  | 竹亭公以府試案首入湘鄉縣學。公從應試,備取,以佾生註冊,試罷還居家塾利見齋。 |
46  | 道光十三年,公二十三歲。 |
47  | 本年科試,入縣學。時公名子城,提督學政為岳公鎮南。竹亭公年四十有三,應童試十七次,始補生員,積苦力學,授徒家塾者二十年,至是深喜公之繼起而早獲售也。 |
48  | 十二月,歐陽夫人來歸。 |
49  | 道光十四年,公二十四歲。 |
50  | 肄業嶽麓書院,山長為歐陽坦齋先生。公以能詩文,名噪甚,試輒第一。是科領鄉薦,中式第三十六名舉人。(本科鄉式《四書》首題《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次題《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三題《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出射於百步之外也》。詩題《賦得翦得秋光入卷來》。座主為徐公雲瑞、許公乃安,房考官為張公啟庚。) |
51  | 十一月入都。是歲始見劉公蓉於朱氏學舍,與語大悅,因為留信宿乃別。 |
52  | 道光十五年,公二十五歲。 |
53  | 公寓長沙郡館,會試不售,留京師讀書,研究經史,尤好昌黎韓氏之文,慨然思躡而從之。治古文詞自此始。 |
54  | 道光十六年,公二十六歲。 |
55  | 會試再報罷,出都為江南之游。同邑易公作梅官睢寧知縣,因過訪之。由清江、揚州、金陵溯江而歸。公久寓京師,窘甚,從易公貸百金,過金陵盡以購書,不足則質衣裘以益之。比歸里,陳所購廿三史。竹亭公問所自來,且喜且誡之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惜為汝彌縫,但能悉心讀之,斯不負耳。」公聞而悚息。由是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戶者幾一年。 |
56  | 道光十七年,公二十七歲。 |
57  | 公聞瀏陽文廟用古樂,詣瀏陽縣,與其邑舉人賀以南等諮考聲音律呂之源流,留兩月乃歸。 |
58  | 過長沙,適劉公蓉與湘陰郭公嵩燾均在省城應試,相見懽甚,縱談今古,昕夕無間。留月餘,始各別去。公妹國蕙出閣,適王氏,婿名待聘。 |
59  | 十月,公生子,命名楨第。 |
60  | 十二月,公謀入都會試,無以為資,稱貸於族戚家,攜錢三十二緡以行,抵都中,餘三緡耳。時公車寒苦者,無以逾公矣! |
61  | 道光十八年,公二十八歲。 |
62  | 正月,入都門寓內城西登墀堂。本科會試,欽派大總裁大學士穆彰阿公及朱公士彥、吳公文、廖公鴻荃。(欽命《四書》首題《言必信,行必果》。次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三題《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詩題賦得《泉細寒聲生夜壑》。)公中式第三十八名進士。房考官季公芝昌。同鄉中式者五人,寧鄉梅公鐘澍、茶陵陳公源袞,尤公至好。 |
63  | 四月,正大光明殿複試一等,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進呈宣宗,拔置第二名。 |
64  | 五月初二日引見,改翰林院庶吉士。公少時器宇卓牽,不隨流俗,既入詞垣,遂毅然有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之志。讀書自為課程,編摩記注,分為五門:曰「茶餘偶談」,曰「過隙影」,曰「饋貧糧」,曰「詩文鈔」,曰「詩文草」。 |
65  | 時有論述,不以示人。讀書務內自毖,亦性然也。中式後,更名國藩。 |
66  | 八月請假出都,與凌公玉垣、郭公嵩燾偕行。道出襄樊,舟次安陸,遇大風,鄰舟數十,鮮有完者,公舟獨無恙。 |
67  | 十二月抵家。曾氏自占籍衡陽以來,無以科名顯者,星岡公始督課子姓受學。 |
68  | 賓禮文士。公遂以是年成進士,入翰林,星岡公年六十,健在,後公官至學士,堂上猶重慶。至侍郎,星岡公猶及見之。京朝官無及其盛者。公之以翰林歸也,親友踵門而賀,竹亭公治酒款客。比酒罷,星岡公語竹亭公曰:「吾家以農為業,雖富貴,毋失其舊。彼為翰林,事業方長,吾家中食用無使關問,以累其心。」 |
69  | 自是以後,公官京師十餘年,未嘗知有家累也。 |
70  | 道光十九年,公二十九歲。 |
71  | 正月,鄉里天行痘證大作,公季妹及子楨第皆染痘殤。季妹年十歲,楨第生甫十五月也。 |
72  | 四月,公至衡陽。 |
73  | 五月,至耒陽縣,謁杜工部祠堂,遂至永興。有曾紀詩者,執贄願從事,公為書勖之以學。 |
74  | 六月,還至耒陽。舟行出昭陽河,至清泉縣之泉溪市,還寓石鼓書院,數日乃抵家。議修譜牒,清查源流。 |
75  | 八月,公由邵陽至武岡州,還至新化及安化縣之藍田市。 |
76  | 十月,抵家。公妹國芝出閣,適朱氏,婿名詠春。公弟國華出繼叔父高軒公為後。 |
77  | 十一月初二日,子紀澤生。是日啟行北上,竹亭公、高軒公送之長沙。 |
78  | 十二月,由漢口行。次羅山縣,遇大雪,遂留度歲。是歲始為日記,逐日記注所行之事及所讀之書,名曰《過隙影》。公會試座師朱文定公士彥卒於位。 |
79  | 道光二十年,公三十歲。 |
80  | 正月,由羅山啟行,至周家口,換車入都。寓宣武門外南橫街千佛庵,與同年陳公源袞、梅公鐘澍聯課為詩賦。 |
81  | 四月,移寓澱園掛甲屯,十七日,散館。(欽命題「正大光明殿賦」,以執兩用中懷永圖為韻,詩題賦得「人情以為田」。取列二等第十九名,引見授職檢討。是科散館,改部屬者二人,改知縣者三人,餘皆留館。) |
82  | 六月,移寓果子巷萬順客店,病熱危劇,幾不救。同寓湘潭歐陽小岑先生兆熊,經理護持,六安吳公廷棟為之診治。八月初,病漸減,始能食粥。 |
83  | 九月,乃大愈。欽派順天鄉試磨勘官。 |
84  | 十月,移寓達子營之關侯廟,與同年編修錢振倫同寓。 |
85  | 十二月,移寓棉花六條胡同路北。竹亭公入都,公夫人歐陽氏、公弟國荃、子紀澤從入都。 |
86  | 道光二十一年,公三十一歲。 |
87  | 正月元日,入大內,隨班朝賀。嗣是歲以為常。初十日,偕同鄉京官至澱園遞摺謝恩,為湖南岳、常、澧各處被水緩征,借給籽種。去歲大西洋英吉利國兵陷定海,宣宗命大學士琦善往廣東查辦。是月報英吉利攻破沙角炮臺,直逼虎門。 |
88  | 上通諭中外,授奕山為靖逆將軍,隆文、揚芳為參贊大臣,琦善革職。 |
89  | 閏三月,竹亭公出都還湘。 |
90  | 五月,梅公鐘澍在都病故。公為經理其喪,委曲周至。 |
91  | 六月,管理長沙府會館事。益陽胡公達源卒,公作誄詞挽之。 |
92  | 七月,皇上御門侍班。善化唐公鑑由江寧藩司入官太常寺卿,公從講求為學之方。時方詳鑒前史,求經世之學,兼治詩古文詞,分門記錄。唐公專以義理之學相勖,公遂以朱子之書為日課,始肄力於宋學矣。 |
93  | 八月,移寓繩匠胡同北頭路東。 |
94  | 十月,充國史館協修官。二十八日,偕同鄉京官遞摺謝恩,為岳州水災蠲免錢糧。公寓書善化賀公長齡,自陳其所學所志。 |
95  | 十一月十五日,公長女生,後適湘潭袁氏,婿名秉楨。公弟國荃肄業京寓,公為之講課。 |
96  | 道光二十二年,公三十二歲。 |
97  | 公益致力程朱之學,同時蒙古倭仁公、六安吳公廷棟、昆明何公桂珍、竇公序、仁和邵公懿辰及陳公源袞等,往復討論,以實學相砥礪。其為日記,力求改過,多痛自刻責之言。每日必有記錄,是為日課。每月中作詩、古文若干篇,是為月課。凡課程十有二條:一曰主敬,二曰靜坐,三曰早起,四曰讀書不二,五曰讀史,六曰謹言,七曰養氣,八曰保身,九曰日知所亡,十曰月無忘所能,十一曰作字,十二曰夜不出門。 |
98  | 是春,英吉利洋船駛入鎮江,沿江諸城多不守,和議成後,乃退出海口。 |
99  | 七月,公弟國荃出都。公送之都門外盧溝橋,以詩為別。有句云:「辰君平正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公弟國潢生庚辰歲,國華生壬午歲,國荃字沅甫也。 |
100  | 道光二十三年,公三十三歲。 |
101  | 三月初十日,上御正大光明殿考試翰詹。(欽命題《如石投水賦》,以陳善閉邪謂之敬為韻。《烹阿封即墨論》,詩題賦得《半窗殘月有鶯啼》。)欽定一等五人:萬青黎、殷壽彭、張芾、蕭良城、羅衍。公列二等第一名。十四日引見,奉旨以翰林院侍講升用。 |
102  | 五月,考試差。 |
103  | 六月,欽命公充四川正考官,以趙楫副之。 |
104  | 七月,公第二女生。公出都,行至保定府,病暑不能食,扶病而行。 |
105  | 閏七月,行至西安。李公星沅時為陝西巡撫,延之署中,治醫藥,數日病漸愈,即啟行入蜀。 |
106  | 八月初四日,抵成都,接准吏部咨文,已於七月十五日補授翰林院侍講之缺,具呈四川總督寶興公代奏謝恩摺。(是科四川鄉試首題《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次題《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三題《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詩題賦得《萬點蜀山塵》。)揭曉得士宋文觀等六十二名,副榜十二名如例。 |
107  | 九月二十一日,由成都回節。 |
108  | 十一月二十日,抵都門複命,充文淵閣校理。 |
109  | 公居京師四年矣,宦況清苦,力行節儉,而遇窮困及有疾病死亡者,資助必豐。四川差竣,得俸千金寄家,為饋遺族姻之用。 |
110  | 道光二十四年,公三十四歲。 |
111  | 正月,陳公源袞之妻易安人病卒於京寓。其子遠濟生甫一月,公攜之宅中,雇乳嫗字養之,以次女許字之。 |
112  | 二月,侍班於文淵閣,贊經筵大典。 |
113  | 三月二十四日,移寓前門內碾兒胡同西頭路北。 |
114  | 四月,考試差。五月初十日,奉上諭:「翰林院自侍讀下,詹事府自洗馬以下,每日召見二員。」公於二十日召見勤政殿,派充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
115  | 八月,新寧江公忠源以公車留京師,因郭公嵩燾求見公。江公素以任俠自喜,不事繩檢。公與語市井瑣事,酣笑移時。江公出,公目送之,回顧嵩燾曰:「京師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時承平日久,聞者或駭之。江公自是遂師事公。二十八日,公第三女生,後適羅氏忠節公澤南之子,名兆升。九月,分校庶常館。 |
116  | 十二月初七日,上御門,轉補翰林院侍讀。公作字初學顏、柳帖,在詞垣兼臨褚帖。於詩則五、七古學杜、韓,近體專學杜,而於蘇、黃之古詩,溫、李之近體,亦最為致力。還書家中,訓勉兄弟,以立志有恆為本,作《五箴》以自警:一曰立志,二曰居敬,三曰主敬,四曰謹言,五曰有恆。公子紀澤是歲入家塾,塾師為長沙馮樹堂先生卓懷。 |
117  | 道光二十五年,公三十五歲。 |
118  | 三月,欽派會試同考官。簽分第十八房,薦卷六十四本,中試周士炳等十有九人。是科湖南中式八人,皆長沙府籍。貴州中式之黃輔相與侄彭年二人,原籍醴陵。而狀元為蕭錦忠,朝元為孫鼎臣。去秋鄉試,南元為周壽昌,亦於是科入翰林。公時管理長沙郡館事,題名之日,公為聯語云:「同科十進士,慶榜三名元。」蓋佳話也。 |
119  | 五月初二日,上御門,公升授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次日具摺謝恩,召見於勤政殿。 |
120  | 六月,轉補左庶子。夏間癬疾發,至秋微愈。自是以往,癬疾恆作,以至老年,未得全瘳也。 |
121  | 九月,公弟國潢、國華入都。二十四日,上御門,升授翰林院侍講學士。次日具摺謝恩,召見。宣宗時,每歲舉行御門之典至四、五次,京朝官缺,多以其日簡放,示爵人於朝,與眾共之之意。合肥李公鴻章,本年家子也,中甲辰科舉人,是年入都會試,受業公門。公大器重之。 |
122  | 十月初十日,皇太后萬壽。十五日頒恩詔於太和殿,公祖父母、父母以公官皆封中憲大夫、恭人。 |
123  | 十一月,唐公鑑乞假回湖南。公為校刻其所著《學案小識》一書。 |
124  | 十二月十二日,補日講起居注官。二十二日,充文淵閣直閣事。公名位漸顯,而堂上重慶,門祚鼎盛。公每以盈滿為戒,自名其書舍曰「求闕齋」。其說云:「求闕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也。」同鄉京官及公車在都門者,遇疾患窮窘之事,恆有求於公。公嘗謂:「銀錢則量力資助,辦事則竭力經營。」人莫不稱厚焉。 |
125  | 道光二十六年,公三十六歲。 |
126  | 公與弟國潢、國華相砥厲於學,有如師友。為國華納資入監,應順天鄉試。 |
127  | 五月,考試差。 |
128  | 九月十八日,公第四女生,後適湘陰郭氏郭公嵩燾之子,名剛基。夏秋之交,公病肺熱,僦居城南報國寺,閉門靜坐,攜金壇段氏所注《說文解字》一書,以供披覽。漢陽劉公傳瑩,精攷據之學,好為深沉之思,與公尤莫逆,每從於寺舍,兀坐相對竟日。劉公謂近代儒者崇尚攷據,敝精神費日力而無當於身心,恆以詳說反約之旨交相勖勉。寺前有祠一所,祀崑山顧亭林先生。 |
129  | 十月,公在寺為詩五首贈劉公,以明其志之所嚮。公嘗謂近世所學者,不以身心切近為務,恆視一時之風尚以為程而趨之,不數年風尚稍變,又棄其所業,以趨於新。如漢學、宋學、詞章、經濟,以及一技一藝之流,皆各有門戶,更迭為盛衰,論其原皆聖道所存,苟一念希天下之譽,校沒世之名,則適以自喪其守,而為害於世。公與劉公傳瑩討論務本之學,而規切友朋,勸誡後進,一以此意為兢兢焉。公在京所為詩古文,不自存錄,隨時散佚。是冬以後,乃稍擇而存之。 |
130  | 公弟國華應鄉試未售,仍留京肄業。公弟國潢齎覃恩誥命南歸。十月二十一日,領同鄉京官具摺謝恩,為湖南瀕湖圍田水災,奉旨蠲緩錢糧。湖南水災,迭奉恩旨,至是初用公名領銜奏事。 |
131  | 十一月,聞祖妣王恭人之訃。請假兩月,設次成服。恭人歿以九月十八日,壽八十歲。 |
132  | 十二月葬湘鄉二十四都木兜衝。 |
133  | 道光二十七年,公三十七歲。 |
134  | 三月,移寓南橫街路北。四月二十七日,奉旨考試翰詹。(欽命題《遠佞賦》,以清問下民常厥德為韻。《君子慎獨論》。詩題《賦得澡身浴德》。)公名列二等第四名。 |
135  | 五月引見,奉旨記名遇缺題奏,賞大卷緞二件。 |
136  | 六月,奉旨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次日,遞摺謝恩,召勤政殿。欽派考試漢教習閱卷大臣,取士咸安宮學教習黃文璧等十三名,景山官學劉紹先等十五名,宗學郭崑燾等十五名,覺羅官學崔斌等三十名,八旗學張春第等四十八名。 |
137  | 七月,公弟國荃以府試案首入湘鄉縣學。 |
138  | 十月,欽派武會試正總裁,中式楊登魁等六十四人。又派殿試讀卷大臣。凡武進士弓矢技勇,上親閱之,派大臣及兵部尚書、侍郎等侍班。十月二十日,領同鄉京官具摺謝恩,為沅澧一帶水災奉旨蠲緩錢糧。 |
139  | 十二月初九日,又遞摺謝恩,為三廳欠收緩征屯田。是歲,山東、河南亢旱,盜賊蜂起,兩省大吏交部嚴議。欽差柏俊、陳孚恩前往捕盜,平之。李公鴻章、郭公嵩燾、李公宗義均以是科成進士。 |
140  | 道光二十八年,公三十八歲。 |
141  | 正月初八日,領同鄉京官具摺謝恩,為上年水災借給籽種。 |
142  | 二月二十四日,子紀鴻生。漢陽劉公傳瑩移病歸籍,公為文以送之。 |
143  | 七月,公弟國荃科試一等,補廩膳生。 |
144  | 九月十四日,領同鄉京官具摺謝恩,因水災奉旨撫恤。十八日,欽派稽查中書科事務。公官至卿貳,名望漸崇,而好學不倦。其於朝章國故,如《會典》、《通禮》諸書,尤所究心。又采輯古今名臣大儒言論,分條編錄為《曾氏家訓長編》,分修身、齊家、治國為三門,其目三十有二。公嘗謂古人無所云經濟之學、治世之術,壹衷於禮而已。秦文恭公《五禮通考》,綜括天下之事,而於食貨之政稍缺,乃取鹽課、海運、錢法、河堤各事,抄輯近時奏議之切當時務者,別為六卷,以補秦氏所未備。又采國史列傳及先輩文集中志狀之屬,分門編錄,條分近代學術,用桐城姚氏之說,以義理、攷據、詞章三者為目,依匯輯之。星岡公病風痺踰年,公令弟國華出都還湖南。 |
145  | 十月,聞劉公傳瑩以病卒於家,公設位哭之,為墓志一篇、家傳一篇,刻石寄其家。劉公所著述無成篇,獨於金氏《孟子集注攷證》中,搜得朱子所編《孟子要略》一書,公為校刻行於世。二十三日,領同鄉京官具摺謝恩,為本年水災之區奉旨蠲緩錢糧。公官京師十年,俸薄不給於用,取資稱貸;及官侍郎,每歲以其所得俸銀數十兩為高堂甘旨之奉,兼以周族戚之貧者。 |
146  | 道光二十九年,公三十九歲。 |
147  | 正月初九日,率同鄉京官具摺謝恩,為災區借給籽種。二十二日,奉旨昇授禮部右侍郎。次日具摺謝恩,召見,上嘉勉焉。公勤於供職,署中辦事無虛日。 |
148  | 八日一至澱園該班奏事,有事加班,不待期日。在部司員,咸服其條理精密。三月十四,值班召見。三十日,又召見。每有奏對,恆稱上意。禮部、翰林院、詹事府署中,皆有土地祠,祠皆祀先儒韓愈。禮部之祠,復有孔子木主,胥吏相沿,莫知所自。公取木主焚化,而為文以祀韓子,辯正其謬。夏,督修長沙府會館,旋又修湖廣會館,位置亭榭,有紆餘卓牽之觀。 |
149  | 八月初二日,奉旨兼署兵部右侍郎。二十五日,欽派宗室舉人複試閱卷大臣。 |
150  | 九月十七日,欽派順天鄉試複試閱卷大臣。十月初四日,欽派順天武鄉試較射大臣。武鄉試分四圍,王大臣分較。公所較中式者五十二名。二十六日,率同鄉京官具摺謝恩,為水災奉旨蠲緩錢糧。是歲東南各省大水,民飢,江南、浙江、湖北均展期,九月舉行鄉試。湖南賊匪李沅發倡亂於新寧,戕官據城,分擾黔、粵邊境,粵逆亦從此萌芽矣。先是,江公忠源在籍,擒獲會匪雷再浩,遂以知縣揀發浙江署秀水縣事,辦理賑災及保甲,甚得民譽。公聞新寧之亂,恐匪黨尋仇及江公之家,遂致書江公,勸其棄官以赴家難。未幾而賊黨潰竄,江公家亦無損焉。 |
151  | 十一月十五日,聞祖考星岡公之訃,請假兩月,設位成服。星岡公之卒以十月初四日,壽七十有六歲,葬於八斗衝,遷王恭人之柩附葬。 |
152  | 十二月十一日,孝和睿皇后升遐。公以禮部職任所在,不俟假滿,即日入內供辦。其署中他事,仍不與聞。 |
153  | 道光三十年,公四十歲。 |
154  | 正月十四日,宣宗成皇帝升遐。朱諭遺命四條,其中無用郊配、無用廟附二條,文宗嗣位,諭令臣工詳議具奏。十五日,奉移孝和睿皇后梓宮於漪春園。十六日,諭臣下議行三年喪禮。二十三日,召見,咨以大禮。二十六日,上御太和殿,頒登極詔書。二十七日,王大臣九卿集議,複奏郊配、廟附二事。公專摺具奏,稱:遺命無用廟附一條,考古準今,萬難遵從;無用郊配一條,不敢從者有二,不敢違者有三。疏對甚晰。時恭遇登極覃恩,加一級;請封三代,皆封榮祿大夫。公以本身妻室應得封典,貝也封叔父母。 |
155  | 二月初二日,內賜遺念衣一件、玉佩一事。是日奉移大行皇帝梓宮於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初六日,奉上諭:「侍郎曾國藩所奏,頗有是處;其餘京堂及科道等所奏,各紓己見,殊少折中。各摺均著發還。」欽此。初七日召見,公奏對甚詳,上益嘉之。初八日奉上諭「九卿科道有言事之責者,於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據實直陳,封章密奏」等因。欽此。 |
156  | 三月,公遞應詔陳言一摺。奏稱:用人行政,二者並重。然凡百庶政,著有成憲,未可輕議。今日所當講求,惟在用人一端。人才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廢一。皇上春秋鼎盛,與聖祖仁皇帝講學之年相似,請俟二十七月後,舉行逐日進講之例,亦請廣開言路,借臣工章奏,以為考核人才之具。疏入,奉上諭:「禮部侍郎曾國藩奏陳用人之策,朕詳加披覽,剴切明辨,切中情事,深堪嘉納。連日左副都御史文瑞、大理寺卿倭仁、通政使羅衍等,各陳時事,朕四降旨褒嘉。其通政副使王慶雲、鴻臚寺少卿劉良駒及科道等摺分別准行交議。如該侍郎摺內所請保舉人才、廣收直言,迭經降旨宣示,諒各大小臣工必能激發天良,弼予郅治。惟稱日講為求治之本,我聖祖仁皇帝登極之初,即命儒臣逐日進講,寒暑無間,朕紹承丕業,夙夜孜孜,景仰前徽,勉思繼述,著於百日後舉行日講。所有一切應行事宜,著各該衙門察例詳議以聞。」欽此。 |
157  | 初四日,奏入春以來,雨澤稀少,農田待澤孔殷、亟請設壇祈禱,以迎和甘,而慰民望一摺。十二日,孝和睿皇后升附覃恩,公呈請本身妻室封典。十五日,公弟國潢入都,相見極懽。時以職務繁劇,不遑兼顧家事,悉以屬公弟經理。十九日下澱園,恭送孝和睿皇后梓宮奉安昌陵。 |
158  | 四月初四日,奏陳日講事宜,補前摺所未備,凡十四條。其於講官員數,進講之地,所講之書,陳講之道,以及講官儀節體制等事,皆詳攷聖祖御製文集會典,與國史列傳各書。先定大概規模,於贊助聖學之中,寓陶成人才之意,猶前疏中之指也。十二日,宣宗成皇帝升配,覃恩加二級,請封三代,皆封光祿大夫,公仍以本身妻室應得封典貝也封叔父母。十七日,欽派會試複試閱卷大臣。十九日,移寓賈家胡同南頭路西。二十九日,欽派朝考閱卷大臣,是科入館選者五十八人。是月,湖南新寧賊酋李沅發就擒,檻送京師斬之。上年收復新寧,巡撫馮公德馨奏報李逆死於亂軍中。春間李逆復出,馮德馨逮問遣戍,詔以駱秉章為湖南巡撫。 |
159  | 五月初二日,公第五女生,後殤。十四日,在署考試各省優貢。時奉旨令部院九卿各舉賢才,公疏薦五人。奏稱李棠階以學政歸家,囊橐蕭然,品學純粹,可備講幄之選;吳廷棟不欺屋漏,才能幹濟,遠識深謀,可當大任;王慶雲閎才精識,腳腳踏實,可膺疆圉之寄;嚴正基洞悉民隱,才能濟變;江忠源忠義耿耿,愛民如子。 |
160  | 六月初四日,奉旨兼署工部左侍郎。十四日,欽派朝考拔貢閱卷大臣,是科取士二百餘人。 |
161  | 七月,公弟國葆以縣試案首入湘鄉縣學,年二十有三歲,與公入學之年同。 |
162  | 公每綰部務,悉取則例,博綜詳攷,準以事理之宜。事至剖斷無滯。其在工部,尤究心方輿之學,左圖右書,鉤校不倦,於山川險要、河漕水利諸大政詳求折中。 |
163  | 八月十一日,召見,詢以工部職務。公奏對詳悉,移時乃退。二十一日,欽派考試國子監學正學錄閱卷大臣,取士五十名,引見記名者二十人。 |
164  | 九月十八日,恭送宣宗成皇帝梓宮奉安慕陵,欽派梓宮前恭捧冊寶大臣。二十四日,饗奠禮畢,禮部堂官各加二級。二十五日,具摺謝恩。次日,皇上駐蹕秋蘭行宮,諭隨扈各員均加一級。 |
165  | 十月,回鑾,奉旨兼署兵部左侍郎。 |
166  | 十一月十三日,領同鄉京官具摺謝恩,為水災州縣蠲緩錢糧。 |
167  | 十二月二十二日,禮部奏元旦禮節。朱批嚴飭禮部堂官,分別交部議處察議。 |
168  | 尋奉旨准予抵銷處分。 |
169  | 是年夏間,廣西賊匪大起,巨股數十。六月,逆首洪秀全與其黨楊秀清、蕭朝貴等起於桂平縣之金田村,為數最眾且悍。詔以向榮為廣西提督,起用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馳赴廣西督剿,以前雲南提督張必祿督師會剿,廣西巡撫鄭祖琛革職。既而林文忠公則徐卒於道,張武壯公必祿至潯州亦卒,詔以李星沅為欽差大臣,以周天爵署廣西巡撫。 |
170  | 咸豐元年,公四十一歲。 |
171  | 正月初十日,領同鄉京官具摺謝恩,為上年災區借給籽種。十四日,上祗謁慕陵,行初周年禮,禮部堂官悉從,公奉旨派留署辦事。 |
172  | 二月,上諭廣州副都統烏蘭太馳往廣西幫辦軍務。二十六日,公弟國潢出都還湖南。粵西賊勢益熾。 |
173  | 三月,上命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前赴廣西督師,以都統巴清德、副都統達洪阿為之副。初九日,公奏簡練軍實以裕國用一摺。奏稱:天下大患,一在國用不足,一在兵伍不精。近者廣西軍興,紛紛徵調,該省額兵竟無一足用者,他省可推而知。當此餉項奇絀,惟有量加裁汰,痛加訓練,庶餉不虛糜,而兵歸實用。謹抄錄乾隆增兵,嘉慶、道光減兵三案進呈。疏入,召見,嘉其切中時弊,諭以俟廣西事定,再行辦理,疏留中。十四日,禮部奏請以宋臣李綱從祀孔子廟廷。時福建巡撫徐繼畬原奏稱李綱所著書有《周易傳》、《論語說》二種,公復查得綱所著《中興至言》、《建炎類編》、《乘閑志》、《預備志》各書,文淵閣著錄者《梁溪集》、《建炎時政記》二種。奉旨准其從祀,在先儒胡安國之次。 |
174  | 四月二十六日,公奏《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一摺。維時上孜孜求治,在廷臣僚,鮮以逆耳之言進者。廣西軍事日棘,賽尚阿公以端揆大臣出而督師,中外驚懾。公意欲為人臣者趨尚骨鯁,培其風節,養其威棱,遇有事變,乃可倚之以折衝捍患,不至畏葸退縮。公所陳多切直之語,疏入時,恐犯不測之罪。上諭:「曾國藩條陳一摺,朕詳加披覽,意在陳善責難,預防流弊,雖迂腐欠通,意尚可取。朕自即位以來,凡大小臣工章奏,於國計民生用人行政諸大端有所補裨者,無不立見施行;即敷陳理道,有益身心者,均著置左右,用備省覽;其或窒礙難行,亦有駁斥者,亦有明白宣諭者,欲求獻納之實,非徒沽納諫之名,豈遂以『毋庸議』三字置之不論也?伊所奏,除廣西地利兵機已查辦外,餘或語涉過激,未能持平;或僅見偏端,拘執太甚。念其意在進言,朕亦不加斥責。至所論人君一念自矜,必至喜諛惡直等語,頗為切要。自維藐躬德薄,夙夜孜孜,時存檢身不及之念,若因一二過當之言不加節取,采納不廣,是即矯矜之萌。朕思為君之難,諸臣亦當思為臣之不易,交相咨儆,坐言起行,庶國家可收實效也。」欽此。 |
175  | 公是疏得奉優旨,時稱盛事焉。是月,李文恭公星沅卒於軍。 |
176  | 五月,詔授鄒鳴鶴為廣西巡撫。十八日,唐公鑑入都,召見十餘次,極耆儒晚遇之榮。二十六日,公奉旨兼署刑部左侍郎,次日具摺謝恩,並以前疏激直未獲咎戾,具申感激之意。 |
177  | 六月,賽尚阿公抵桂林,疏調江公忠源隨營差遣。江公方丁憂在籍,應調赴粵。烏蘭太公一見而極重之,留於幕府,每事必咨焉。復委募楚勇五百人助剿,是為湖南鄉勇出境剿賊之始。公前官翰林時,與倭仁公、唐公鑑輩講學,逐日記注,中輟數年。劉公傳瑩為公書齋額曰「養德養身綿綿穆穆之室」,至是公乃仿程氏讀書日程之意,為日記曰《綿綿穆穆之室日記》。其說曰:「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極中,而天地位,此綿綿者由動以之靜也。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極和,而萬物育,此穆穆者由靜以之動也。由靜之動,有神主之;由動之靜,有鬼司之。 |
178  | 終始往來,一以貫之。「每日自課以八事:曰讀書,曰靜坐,曰屬文,曰作字,曰辦公,曰課子,曰對客,曰復信。觸事有見,則別識於其眉。 |
179  | 八月,欽派順天鄉試搜檢大臣。公兼攝刑曹,職務繁委,值班奏事,入署辦公,益無虛日。退食之暇,手不釋卷,於經世之務及在朝掌故,分匯記錄,凡十有八門。大學士琦善公在新疆辦理番案得罪,欽差大臣薩迎阿公前往查辦,奏請將琦善交刑部治罪,奉旨逮問。 |
180  | 閏八月,琦善至京師,入刑曹,欽派軍機大臣三法司會審。琦善自供摺千餘言,謂由薩迎阿之陷害。在廷諸公亦頗咎薩公原奏之過。當時薩公代琦善任,未旋京邸。會審之際,琦善爭辯不已。軍機章京邵懿辰駁詰供詞十九事,諸公不之省,乃議傳薩公所隨帶查辦之司員四人,赴法堂與琦善對訊,至有議反坐者,公獨曰:「琦善雖位至將相,然既奉旨查辦,則研鞫乃其職分;司員職位雖卑,無有傳入廷尉與犯官對質之理。若因此得罰,將來大員有罪,誰敢過問者?且諭旨但令會審琦善,未聞訊及司員,必欲傳訊,當奏請奉旨然後可。」爭之甚力,詞氣抗厲,四坐為之悚動,其事遂已。廣西逆匪竄陷永安州城,僭偽王號。賽尚阿公督師由桂林進剿。二十一日,上御門,聞永安失守之警,督兵將帥。皆奉旨申飭。二十六日,禮部考送軍機章京。二十九日,刑部考送軍機章京。 |
181  | 九月初一日,領同鄉京官具摺謝恩,為水災州縣豁免錢糧。 |
182  | 十月十二日,欽派順天武鄉試大主考,以沈公兆霖為之副。是科中式武舉一百六十六名。十七日,試竣複命,召見。十一月初三日,監視郊壇開工。十九日,領同鄉京官具摺謝恩,為新寧縣經兵亂,奉旨蠲免錢糧與倉穀之未完者;又因武陵等州縣水災蠲緩錢糧。 |
183  | 十二月十八日,公奏備陳民間疾苦一摺。奏稱: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大患。目前之急務,其大端有三:一曰銀價太昂,錢糧難納;二曰盜賊太眾,良民難安;三曰冤獄太多,民氣難伸。其時銀價昂貴,朝野均以為苦。宣宗曾飭部院衙門、各省督撫議變通平價之法。公疏於弭盜賊請獄訟二條請申諭外省,思所以更張之。其平銀價一條,即於次日續遞銀錢並用章程一摺。奏稱:十年以來,中外臣工奏疏言錢法者,不為不多,臣之所深服者,惟吳文熔、劉良駒、朱尊三疏,謹就三臣原奏,參以管見,擬章程凡六條,並抄錄吳文等原疏,進呈御覽。奉旨交戶部議奏。二十六日,監視慕陵隧道開工。是歲,公選錄古今體詩凡十八家,又選錄古文辭百篇,以見體要。 |
184  | 咸豐二年,公四十二歲。 |
185  | 正月二十四日,奉旨兼署吏部左侍郎,次日具摺謝恩。 |
186  | 二月十九日,隨扈祗謁慕陵。是月,廣西永安州賊竄出,官軍大挫,總兵官長瑞等四人陣亡。賊撲攻桂林省城,都統武壯公烏蘭太追賊至將軍橋陣亡。江公忠源之軍,初與烏公偕,至是回籍,益募楚勇赴桂林防剿。 |
187  | 三月初二日,奉宣宗成皇帝永安地宮,上行虞祭禮回鑾。初七日,奉神牌升附,頒恩詔於太和門。初八日,率同鄉京官遞摺謝恩,為豁免屯丁實欠。欽派會試搜檢大臣。十一日,廣西警報至都下,奉旨烏蘭太、向榮交部嚴加議處,賽尚阿交部議處。公赴部會議,以軍務關係重大,議處罪名宜從重者,不當比照成例。 |
188  | 會議罷後,公專摺奏請從嚴議處,詔改從寬典焉。十八日,禮部奏請以宋臣韓琦從祀孔子廟廷。二十七日,奉旨派恭送太廟冊寶。三十日,公第六女生,後字衡山聶氏,婿名緝規。歐陽夫人之兄柄銓入都。是時粵匪猖獗,河工未合,京畿亢旱,人情驚懼。上詔求直言,內閣學士勝保上疏失檢,交部嚴議,部議降三級調用。公奏請特旨寬免勝保處分以廣言路一摺。上納用焉,疏留中。 |
189  | 四月初一日,宣宗成皇帝升配,詔禮部諸臣各加一級。廣西省城解圍,賊竄陷全州,入湖南境,掠民船將浮湘而下。江公忠源以楚勇破之於蓑衣渡。 |
190  | 五月,賊竄陷道州。 |
191  | 六月十二日,欽命充江西鄉試正考官。次日遞摺謝恩。附片奏請試竣後,賞假兩月回籍省親。公自己亥之冬入都供職十有餘年,由翰林七遷至侍郎,眷遇甚隆,中間星岡公衰老疾篤屢恩乞假歸省,於勢未得。至是得江西試差,乃請假回籍,朱批允之。二十四日,馳驛出都。二十九日,過河間府,吳公廷棟權守河間,相見於途次。 |
192  | 七月十三日,道過宿州。周公天爵方引病在籍,以函約公相見於旅店,縱談今古,自夜達旦,乃別去。二十五日,行抵安徽太和縣境小池驛,聞訃:江太夫人於六月十二日薨逝。公大慟,改服奔喪,取道黃梅縣,覓舟未得,乃乘小舟渡江,至九江府城,雇舟溯江西上。賊於六月由道州竄出,陷桂陽州。是月陷郴州,由安仁、醴陵下犯長沙省城。湖南各郡舊有會匪蠢焉欲動。湘鄉尤多匪蹤,縣令朱孫詒緝治甚勤,禮請邑中儒士羅公澤南、李公續賓兄弟、王公鑫、劉公蓉等,團結鄉勇,加以訓練,而竹亭公以鄉老巨望總其成。是時鄉團以湘鄉為稱首。 |
193  | 八月十一日,公舟至黃州登陸。十三日,抵武昌。常公大醇為湖北巡撫,來唁。公始聞逆匪撲長沙之警。十四日,由武昌啟行,十八日,抵岳州,取道湘陰、寧鄉。二十三日,抵家哭殯,旋謁星岡公墓。逆賊大股均至長沙,官軍亦漸集。 |
194  | 江公忠源於南門外近賊壘為營,賊不得逞。詔以張亮基為湖南巡撫。張公入守長沙,以左公宗棠入贊軍幕。 |
195  | 九月十三日,江太夫人葬於下腰里宅後山內。賊用地道轟長沙城,官軍拒卻之。時承平日久,驟經兵亂,人心懼怯,偽言四起,雖未見賊之地亦相率挈家驚走。公在家遇鄉里人,則教之以保守之方、鎮靜之道。賽尚阿公至長沙,奉旨逮問。以徐文縉為欽差大臣,督兵剿賊。 |
196  | 十月,長沙圍解。賊渡湘西竄寧鄉、益陽,東出臨資口,大掠民船,竄湘陰,陷岳州。官軍數自長沙拔營追之。 |
197  | 十一月,賊船蔽江而下,陷漢陽府城。張公亮基於賊退後搜捕土匪甚嚴。留江公忠源之楚勇二千人駐省城防守,札委湘鄉羅澤南、王鑫等招募湘勇千人入省垣防守。時巴陵匪徒晏仲武等作亂,江公忠源以楚勇往討擒之。是月,湖南巡撫奉上諭:「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於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委任」等因。 |
198  | 欽此。 |
199  | 十二月,武昌省城失守,湖北巡撫常文節公大醇等殉難。十三日,公奉到寄諭,草疏懇請在家終制,并具呈請巡撫張公代奏,繕就未發,適張公專弁以函致公,告武漢失守,人心惶恐,懇公一出。郭公嵩燾至公家,力勸出保桑梓。公乃毀前疏,於十七日起行,二十一日抵長沙,與張公亮基籌商,一以查辦匪徒為急務。二十二日,拜摺敬陳團練鄉民搜查土匪大概規模;且稱長沙省城兵力單薄,行伍空虛,不足以資守禦,因於省城立一大團,就各縣曾經訓練之鄉民招募來省,實力操練,既足資以剿捕土匪,於防守省城不無裨益。是摺奉朱批:「知道了,悉心辦理,以資防剿。」欽此。公又附片奏稱:臣在京供職十有四年,今歲歸來,祖父母之墓已有宿草,臣母之葬亦未盡禮。若遽棄庭闈出而蒞事,萬分不忍。請俟賊氛稍息,團防之事辦有頭緒,即當回籍守制,以遂烏私。維時羅公澤南,領所招湘鄉練勇三營,已至省城,仿前明戚繼光束伍成法,逐日操練,公為之酌定訓練章程,故疏中及之。其後良將輩出,實濫觴於此。瀏陽會匪煽亂,號曰徵義堂,其匪酋為周國瑜,聚黨逾萬人。江公忠源以楚勇往,出其不意,一戰破平之。 |
200  | 武昌陷後,詔授向榮為欽差大臣,徐廣縉逮問,前湖廣總督程■采革職;詔以張亮基署總督,又特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偕直隸提督陳金綬、內閣學士勝保督兵馳赴楚豫之交,堵賊北竄;又以兩江總督陸建瀛為欽差大臣,出省堵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