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七十一

《卷七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唐㑹要卷七十一
3
宋 王溥 撰
4
州縣改置。下
5
河北道
6
幽州開元十三年正月初一日,改為大都督府。 無終縣萬歲通天元年,移就玉田驛改為玉田縣 漁陽縣武德元年置𤣥州,貞觀元年廢,來屬。 良鄉縣。聖厯元年閏臘月二十九日改為固節縣。神龍元年二月復為良鄉縣。 雍奴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武清縣、三河縣。武德初,改為潞縣。開元四年三月,改為三河縣 㑹昌縣。如意元年置武崇縣,景雲三年改為㑹昌縣。 瀛州高陽縣。武德四年,置蒲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 博野縣。武德二年置蠡州,貞觀元年廢來屬。 莫州景雲三年六月十四日,分瀛州置鄚州。開元十三年十二月初二日,始單用「莫」字。 唐興縣。如意元年置武昌縣。神龍元年二月四日改唐興縣。 長豐縣。開元十年置。 鄚州開元十一年閏六月一日割漁陽、玉田三門置媯州。武德三年置北燕州。貞觀三年改媯州。長安三年移就清夷軍涿州新城縣。太和六年十一月置古督亢之地。 恒州,興元六年六月一日升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二月,改恒州為鎮州,恒陽縣為曲陽縣,恒岳為鎮岳,避穆宗諱也。 井陘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并州興鹿泉房山屬。 行唐縣。長壽二年改為章武縣,神龍元年二月四日改為行唐縣。 槀城縣。天祐二年九月改為槀平縣。 信都縣,同上年月改為堯都縣。 欒城縣。同上年月改欒氏縣。 阜城縣。同上年月日改漢阜縣。 臨城縣。同上年月改為房子縣冀州,龍朔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改為魏州,咸亨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復為冀州。癭陶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寧晉縣。 房子縣。同上年月改臨城縣。 大陸縣武德四年改為象城縣。 深州,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先天元年四月十日又復置深州。大厯三年八月割恒州行唐縣置,以恒州靈壽、定州恒陽二縣屬焉,尋廢。 博州青平縣,武德四年置。 博平縣。貞觀十七年廢聊城,天授三年更置。天祐三年四月割𨽻鄆州聊城、武陽、武水、高唐縣。天祐三年四月並割𨽻鄆州昭義縣。開成四年八月移於固鎮驛。 貝州宗城縣。武德四年廢宗州來屬。宗州置。在徑城縣。天祐三年八月,割𨽻魏州。 鄃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夏津縣。 永濟縣。大厯七年正月以張店為縣。天祐三年八月割𨽻魏州。 易州五廻縣,開元二十三年三月十六日置。 遒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容城縣。永樂縣同,年月改為蒲城縣。 滄州胡蘓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臨津縣。 清池縣。太和五月十日,本道移奏於南羅縣內。 南皮縣。武德初,屬景州。貞觀十七年廢景州來屬。 魏州龍朔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改為冀州,仍置大都督府。咸亨三年九月二十五日仍舊元城縣,貞觀十二年六月十七日廢。證聖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又置,開元十三年十二月二日移於郭下也。昌樂縣,武德五年八月置。 朝城縣。貞觀十七年,廢永昌縣。元年又置,改名聖武。開元七年,又改為朝城縣。華縣。貞觀元年,廢華州,來屬。 頓丘縣。貞觀元年,廢澶州來屬。大厯七年,廢置澶州。 澶州大厯七年正月,析魏州頓丘縣之觀城店置觀城縣,清豐店置清豐縣,並割魏州臨黃縣並𨽻相州。湯隂縣武德四年置。 林慮縣武德元年置,五年廢。貞觀十七年六月,又置臨河內黃洹水縣,並天祐三年八月割𨽻鄆州。 棣州武德四年七月十六日置,貞觀六年十二月九日廢,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復置。 陽信縣。㑹昌元年十一月,淄青觀察使韋平奏:棣州申請移陽信縣并鎮,於縣南七十里八角寺南二里置城。從之。 邢州栢仁縣,天寳元年八月十四日改為堯山縣。 青山縣,開成四年八月廢。洺州曲周縣。武德四年析洺州置。 清漳縣。㑹昌元年三月並省分入肥鄉平、思州等三縣。 衛州黎陽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黎州來屬,同日廢清淇縣。至長安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於淇門復置縣。 景州。長慶二年正月勅,滄州弓高縣宜依舊為景州,仍𨽻滄州觀察使。至太和四年十二月,滄州觀察使殷侑奏廢為景平縣,乃從之。 德州歸化縣,開元十三年,橫海軍節度使鄭權奏:「當道管德州安德縣,渡黃河南,與齊州臨邑縣隣接,有灌家口草市一所,頃者成德軍於市北十里築城名福城,割管內安德、平原、平昌三縣,五都置都知管勾當,臣今請於此置前件城,緣隔黃河與齊州臨邑縣對岸,又居安德、平原、平昌三縣界,疆境濶遠,易動難安,伏請於此置縣為上縣,請以歸仁為名」。從之。修縣安陵縣,貞元十七年廢觀州來屬。 安州安平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深州,來屬。 北平縣改為徇中縣,義豐縣改為立節縣。並神功元年十月改。至神龍元年二月五日,各復本名。 唐昌縣。至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陘邑縣。毋極縣,通天元年改為無極縣。 安喜、望都二縣,並武德四年置。
7
山南道
8
荊州本大都督府,上元元年九月改為江陵府。荊門縣,貞元二十一年六月置。 長元縣。上元元年七月二十三日析枝江縣置,為赤縣。二年六月十四日,廢枝江縣,𨽻入長寧縣。大厯六年十月七日,廢為枝江。 襄州率道縣。天寳七載三月二十七日改為宜城縣。 臨沮縣武德三年,置重州。貞觀元年,廢州來屬。開元十年五月二十八日,改為南漳縣。 樂鄉縣。本鄀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 鄧城縣。貞元二十一年五月以襄州為襄府,改臨漢縣於古城為鄧城縣。 隨州開元二十五年六月十五日,以客戶編成十二鄉置城,縣屬焉。 房州武德元年改為仙州,又於竹山置房州。貞觀八年廢州入仙州,後郤置。貞元元年五月,𨽻山南東道。天祐元年九月,以金州為昭戎軍,管房州。至三年四月卻𨽻山南道金州泉石縣。聖厯三年改為武安縣。神龍元年改為泉石,後廢。貞元元年十二月,刺史姜公輔請復置,從之黃丘縣。天寳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清陽縣,大厯六年八月併入洵陽縣。 洵陽縣。武德元年置洵州,七年州廢,來屬。 平利縣廢入西城縣。 唐州本顯州,貞觀九年改唐州。天祐三年四月,刺史孫審符奏移理所於泌陽縣焉。 平民縣武德三年,置荊州。五年,州廢,縣割入湖州。貞元元年,廢州來屬 湖陽縣。武德三年置湖州,貞觀元年州又廢。 上焉縣。武德元年置,貞觀元年廢,開元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又置,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又改為泌陽縣。 鄧州南陽縣。聖厯元年五月十一日改為武䑓縣,神龍元年復為南陽縣。 向城縣。武德三年𨽻荊州,八年廢,屬北灃縣。貞觀六年州廢,來屬。聖厯元年五月一日,改為武清縣。神龍元年二月初五日復為向城縣。 新城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復改臨淄縣。 菊潭縣。開元二十四年九月一日置。 浙陽縣。通天元年七月一日置。 內鄉縣隋浙江。貞觀八年春,廢來屬。鄧州歸州。武德二年,廢歸鎮,置縣 夔州隋信州。武德二年二月,改為夔州。 均州。貞觀八年,浙江置。貞元年五月,以均州𨽻山南東道觀察使。天祐二年九月,以金州為昭武軍,割𨽻焉。至三年四月,又卻割𨽻山南東道。 豐成縣武德元年廢上津郡。貞觀八年州廢,來屬。 商州上津縣。武德元年置上州,八年又州廢為上津縣,來屬。安業縣,通天元年置。 渝州萬壽縣。武德三年,置萬春縣。五年,又改為萬壽縣。 南平縣貞觀四年置,八年置平州,十二年州廢,來屬。 集州通平縣,武德二年,移靜州於此。貞觀十年六月七日州廢,來屬。 郢縣貞觀元年廢,十七年置。 富水縣武德四年置。淐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來屬。 璧州武德二年,置諾水,𨽻巴州。八年,改置璧州。 太平縣開元二十三年六月三日置,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巴東縣。 渠州始安縣,准上。天寳元年改為渠江縣。 忠州武德元年改為臨州。貞觀八年,改為忠州。 清水縣武德二年置。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桂溪縣。 洋州貞符縣,開元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置華陽縣,天寳八年閏六月四日改為貞符縣,仍𨽻京兆府。十一載五月十日,卻𨽻洋州。 萬州武德二年,置浦州。貞觀八年,改為萬州。 涪州武德元年廢涪陵鎮,置州。元和三年七月,復以涪州𨽻黔中,道涪州。案疆理以黔管接,近頃年割附荊州,至是復舊。 賔化縣。貞觀十一年置 硤州宜都縣。武德四年置江州。貞觀八年州廢,來屬。 利州義清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𦙍山縣。 蓬州固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良山縣。 宕渠縣。天寳元年八月以宕渠縣合入蓬山縣。 合州巴水縣,開元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置。 銅渠縣。開元四年置。 興州鳴水縣。長慶元年八月廢。 通州巴渠、新寧等縣,太和三年正月興元府奏,通州原管九縣,寳厯二年停廢,伏緣本府租税最重,開州獨稱殷羨,請割巴渠州見管三縣內推配。從之。 興元府,興元元年六月勅梁州改為興元府,置官一切,同京兆河南府也。興元府,廢金牛縣為鄉三:洋州廢洋源縣為鄉。五:閬州廢岐平縣為鄉。四黎州廢景谷縣為鄉。五通州廢三㒺縣為鄉四,又廢石鼓縣為鄉五,巴州廢竒章縣為鄉四。又廢盤道縣為鄉五。蓬州廢郎池縣為鄉六。又廢良山縣為鄉六。集州廢通平縣為鄉。十璧州廢納縣為鄉。六渠州廢大竹縣為鄉三,又廢隣水縣為鄉三。鳯州廢黃花縣為鄉二。開州廢萬,歳縣為鄉六寳。厯元年九月,山南西道節度使裴度奏:「准今年二月勅,廢金牛等十六縣為鄉令,並隨便近,割𨽻屬諸縣訖。
9
隴右道
10
涼州神烏縣。證聖元年改為武威縣。神龍元年二月後為神烏縣。 畨和縣,天寳三年三月初六日改為天寳縣。 嘉麟縣神龍三年三月二十五日置,景龍三年廢,先天二年復置。 疊州武德二年置,至今未改。 芳州武德元年移於常樂城內。貞觀三年移於芳州。神龍元年廢芳州為常芳縣,𨽻疊州。 伊州納職縣。開元十五年二月九日置。 沙州。武德五年,改隋氏為西沙。貞觀七年,去「西」字,為沙州。天寳末,陷西戎。大中五年七月,刺史張義潮遣兄義潭將寳道圖經户籍來獻,舉州歸順。至十一月,除義潮檢校吏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充歸義節度、河沙甘肅伊西等十一州管內觀察使,仍許於京中置邸舍。 鄯州鄯城縣。儀鳯二年置。 河南安鄉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日改為鳯林縣。 廓州化崇縣。先天元年改為廣威縣。蘭州金城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五泉縣。 洮州。開元二十七年四月十六日,以蘭州廢臨州為洮州。 秦州舊縣陷吐蕃,大中三年八月收復,四年二月割𨽻鳯翔。 武州。大厯二年五月十一日置,尋陷吐蕃。至大中三年七月,邠州節度使張君諳奏収復蕭闗,復置武州清水縣。大中三年八月,鳯翔節度使李玭収復,乃𨽻武州。
11
淮南道
12
揚州武德七年改為䢴州。九年改揚州大都督府。 海陵縣。武德三年置呉州。七年州廢,來屬。先天二年三月復置。 江陽縣。貞觀十八年五月十八日分江都縣置六合縣。武德七年置芳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 揚子縣。開耀元年正月十二日,廢鎮來屬。 楚州。武德初,海州人臧君相據此,號東楚州。八年,乃改為楚州。 淮陽縣武德七年置,乾封三年又置。 盱眙縣。文明元年十月改為建中縣,尋復本名焉。 光州元和十三年五月割𨽻淮南殷城縣。隋義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 樂安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先居縣。 壽州霍丘縣。武德四年廢鎮為霍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神功元年九月二十日改武昌縣。景雲元年七月二十日改霍丘縣。 沔州,建中元年四月析入黃州,四年三月復置寳歴。三年,武昌節度使牛僧孺奏:「沔州、虢州隔江相去纔餘一里,其州請併省,其漢陽、儀州兩縣,並割𨽻鄂州」。從之。 安州應城、孝昌二縣。元和三年五月并入雲夢縣,後又置。 吉陽縣。同。上年並入應山縣,後又置。 黃州麻城縣,元和三年三月並入黃岡縣,又置。 申州太和十三年五月,割𨽻鄂州,後卻𨽻淮南道。 滁州永陽縣。景雲三年置。 和州含山縣,武德八年廢。長安四年又置,為武壽縣。神龍元年二月,復為含山縣。 舒州宿松縣。武德四年,置嚴州。七年州廢,來屬。 廬州襄安縣。武德二年,改為稟縣 鄿州蘭溪縣。武德四年置,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蘄水縣。 永寧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廣隂縣。
13
江南道
14
潤州金壇縣。垂拱四年七月十八日置。 上元縣。武德七年,置蔣州金陵縣。八月又廢蔣州。九年移於白下縣屬潤州。貞觀七年改為江寧縣。至德二年正月十六日置江寧郡,貞元元年改為昇州。寳應元年四月十五日州廢。上元三年二月六日改為上元縣也。 曲阿縣。武德二年六月置雲州。五年四月,改為簡州,以崔順為刺史。八年四月,州廢,屬潤州。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丹陽縣。 常州武進縣。武德四年置。貞觀元年廢。垂拱二年三月三日又置。 蘇州長洲縣。通天元年七月四日分呉縣置。 嘉興縣武德元年置,貞觀元年廢。景雲二年又置,先天二年又廢。開元五年七月又置。 華亭縣。天寳十載置。 海鹽縣貞觀元年廢,景雲二年置,先天二年廢,開元五年七月又置之。 湖州開元七年置,又及烏程縣。 臨溪縣。天授二年,析置武源縣。景雲元年,改臨溪縣。天寳元年,改為德清縣。 安吉縣武德七年廢。麟德元年八月五日又置。 杭州武德六年六月置於潛縣。武德六年六月置潛州。至其年八月以來路不通州,廢來屬。 新城縣。永亨元年五月二日分富陽縣置。 臨安縣。垂拱二年置。 紫溪縣。聖厯元年正月三十日改為崇德縣,神龍元年三月改為唐山縣。大歴三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廢。 宣州太平縣。天寳十載三月九日析涇縣置之。 涇縣武德元年置南徐州,其年改猷州。八年州廢,來屬。 溧陽縣,乾元元年六月十六日割屬昇州,二年六月十三日割屬宣州,其年十一月十六日又屬昇州。上元元年七月十三日𨽻宣州,十二月七日又屬昇州,寳應元年四月五日昇州廢,屬焉。 旌德縣。寳應二年二月析太平縣置。 寧國縣。隋置。武德六年廢,天授三年置。 婺州烏傷,武德七年,改為義烏縣。 武義縣。天授二年置。 東陽縣。垂拱二年二月三日分義康縣置。 蘭溪縣。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割金華縣。 永康縣。武德八年置。 衢州武德四年,割婺州置,八年廢。垂拱三年三月十三日復置。 湏江縣。武徳四年八月分信安縣置,八年廢。永昌元年又置。 玉山縣。證聖二年,置龍丘縣。貞觀八年,置婺州。垂拱二年,廢盈川縣。如意元年,分龍丘縣置。元和七年正月,廢入龍丘、信安縣。 常山縣。咸亨五年置。 台州象山縣。神龍三年六月六日置。至德二年十二月九日割屬明州始豐縣。貞觀八年置。上元二年二月六日改唐興縣。寧海縣。永昌二年二月置。 永寧縣,貞元二年四月一日析臨海縣置。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黃岩縣。明州,開元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析越州鄮縣置,以秦昌順為刺史,仍置奉化、慈谿、翁山等縣。慈谿以房琯為縣令,翁山以王叔通為縣令。大厯六年三月,因袁晁賊廢。長慶元年三月,浙東觀察使薛戎上言:「明州北臨鄞,江山阻隘,今請移明州於鄮縣,置其舊城,近南高處置鄮縣」。從之。 越州山隂縣,武德四年置,貞觀元年廢。垂拱二年三月十三日,分㑹稽置。大厯二年十二月七日權廢。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刺史陳少逰又奏置。元和七年五月,𨽻入㑹稽、蕭山兩縣,十年二月復置之剡縣。武德四年置嵊州,八年廢,依舊為縣。 永興縣儀鳯二年割㑹稽置,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又改為蕭山縣。 餘姚縣。武德年置姚州。七年五月州廢,來屬。饒州新昌縣。武德五年析鄱陽置,後廢。開元四年又置。天寳元年八月十四日改為浮梁縣。 福州隋泉縣。武德八年,改為豐州都督府。貞觀元年,廢為泉州。久視元年,置武榮州。景雲二年,改為閩州。開元十三年,復改為福州 侯官縣。長安三年析閩縣置。元和三年三月并侯官、長樂入閩縣。福唐兩縣并長樂縣入建安、邵武兩縣。初,觀察使陸淮例省之,於舊縣各置場官,一刻木為印,徴其租稅,居人不便,至五年四月又復置。 萬安縣聖厯二年置。天寳八載八月二十四日,改為福唐縣。溫麻縣,長安四年置,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長溪縣。 泉州景雲二年,分武榮州置。 南安縣武德三年置豐州,貞觀元年州廢,並來屬。 莆田縣。武德六年三月置。 清源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仙遊縣。汀州,大厯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移於長縣白石鄉黃連縣改寧化縣。 漳州垂拱二年九月置漳浦縣,新羅縣改為龍岩縣,並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勅置懷㤙縣,垂拱二年置。 潮州潮陽縣,永徽四年廢,先天二年置。 建州武德四年置。 浦城縣。武德四年,為興呉縣。天授二年,改寧縣。神龍元年,改為唐興縣。天寳元年八月,改浦城縣。 邵州武德六年置梁州。貞觀十年,改為邵州。 邵陽縣。武德四年,置建州。貞觀元年,改為縣。 武岡縣。隋為武攸。武德四年,改為武岡。 郴州義章縣,武德四年廢。八年又依舊。 南平縣。武德七年,改為武縣。咸亨二年,又析置南平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藍山縣。 高平縣長壽二年置。 安陵縣。開元十三年置。 廬陽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義昌縣。 潭州劉陽縣。景龍元年置。 湖潭縣,天寳八年八月三十日移於路口置。 岳州昌江縣。神龍三年,置華容縣。垂拱三年,改為容城縣。神龍元年二月,復為華容縣。 衡州衡陽縣。武德初,蕭鋭改為臨烝縣,因兹不改,至貞觀元年,復改為衡陽縣。 茶陵縣。武德七年置。貞觀七年省。聖厯元年復置吉州安福縣。武德五年置潁州,後改為安福縣。十年州廢。 永新縣。顯慶四年置䖍州南安縣,永淳元年析南安置,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信豐縣。 大庾縣神龍元年置。 安遠縣,貞元四年八月四日置。 道州貞觀元年,初置南榮州,至七年改為道州,十七年六月十七日並入永州。上元二年十月八日又置。 唐興縣蕭鋭置梁興,貞觀八年改為唐興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復為延唐。 江華縣。文明元年改為雲谿縣。神龍元年二月復舊焉。 𢎞道縣。天寳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置。 大厯縣,大厯二年七月二十六日置。 括州,括蒼縣。大厯十四年夏五月,改括州為處州,括蒼縣為麗水縣。 洪州分寧縣,貞元十六年二月置鄷城縣。天祐二年十二月改為呉高縣。撫州南豐縣。開元八年三月置之。 信州貴溪縣。永泰九年十月分七陽縣置。 永豐縣。元和七年正月廢入上饒縣。 歙州歸德縣。大厯二年二月廢入休寧縣北野縣。大歴四年二月廢入歙縣。 婺源縣。開元二十八年正月十日置。 睦州清溪縣,舊名上字,與憲宗廟諱同。永貞元年十二月改清溪縣。 池州永泰元年十月,分宣州、饒州、歙州戶口於清秋浦縣置,以秋浦、青陽、至德並析置。石埭等四縣𨽻於溫州。上元二年四月,析括州永嘉、安固二縣置。 樂安縣永寧縣。上元二年四月析臨海縣置。
15
劍南道
16
成都府蜀縣。貞觀七年六月十七日,分成都縣置。 犀浦縣。垂拱二年三月二日分成都縣置。 廣都縣。龍朔三年八月十六日,分雙流縣置。 東陽縣。久視元年十二月三日置,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靈池縣。温江縣隋萬春縣,貞觀元年改為溫江縣。 漢州垂拱二年三月三日分,益州雒縣置。 金唐縣。咸亨二年三月置。 彭州垂拱三年三月分隘州九隴縣置。 九隴縣武德三年三月置。 濛州貞觀元年廢。 導江縣隋汝山縣。武德元年,改為龍盤縣,𨽻蒙州。尋改為灌寧縣。二年,改為導江縣 唐昌縣儀鳯元年置蜀州垂拱二年三月分益州晉原縣置。 唐安縣。義寧二年,置唐榮縣。天后改為武崇縣。神龍元年二月,復為唐崇縣。先天二年,改為唐安縣。 綿州西州縣。開耀二年正月十八日割巴西縣置。 昌明縣。先天元年置。 涪城縣。大厯十三年五月𨽻梓州。 姚州長安二年置,尋廢入嶲州。垂拱九年又置并長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南瀘縣。 黎州長安二年置,神龍三年廢,開元四年七月二十二日置。 果州武德四年置。 邛州大邑縣,咸享四年,析晉原縣置。 雅州百丈縣,貞觀八年置。 飛越縣。儀鳯四年置。 眉州崇山縣。先天元年改為彭山縣。 巂州,先廢。大厯四年正月割邛州蒲江縣臨溪縣復置之。太和六年五月,西州奏移於登臺城可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西瀘縣。 㑹川縣。上元二年改邛都置。 梓州。元和元年十月,以平劉闢,乃割西川所管資、簡、陵、榮、昌、瀘等六州𨽻東川。至四年正月,以東川所部號制太遠,武元衡論奏復𨽻西川榮州、義縣、瀘州合江縣。元和十三年五月,東川節度使李逢吉請各移於舊縣界制,以便水陸貿遷,從之。 維州、恭州,武德七年正月開白狗等𦍑置之,天寳亂,沒入吐蕃。大中三年九月,西川節度使杜悰奏収復蓬州蓬池縣。開成三十年四月置。 牢州貞觀二十一年二月置,𨽻巂州都督府。 榮州武德二年,割資州於公井置。貞觀六年,移於太牢縣。永徽二年,移於地川縣 威遠軍貞觀六年六月置。 太牢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應靈縣。 靜州永徽四年十月九日置。 茂州武德四年五月,立為南㑹州。貞觀八年,改為茂州。 劍州永徽五年正月十五日置為始州。先天二年四月十日復舊焉。 聖門縣。聖厯二年置。 遂州唐興縣。開耀元年正月十七日置。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蓬溪縣。 蓬寧縣景龍元年置。 閬州先天縣二年,改隆州為閬州。 簡州武德二年置。元和四年正月,以東川所部復𨽻劍南西川。至永徽六年,分松州左封縣地。 龍州開元十五年六月十五日分戎州置,後停。 殷州開元十五年六月十五日分戎州置,後停。 昌州朝元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分資、普二州置。
17
嶺南道
18
廣州大寧縣。垂拱三年置。 四㑹縣武德四年置南緩州。貞觀八年,改為貞州,十三年州廢,來屬。 懷集縣武德五年置威州,貞觀七年廢浛洭縣。武德五年置洭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 桞州武德五年置南昆州。貞觀七年,改桞州 洛曹縣。元和十三年正月,桂州奏:「洛村縣元置在洛曹山側,請改洛曹縣」。從之。 韶州湞陽縣。光宅元年,割始興縣置。 康州武德五年置,名南康州。貞觀十三年除「南」字。 桂州。長慶二年十二月,桂管觀察使殷侑奏:「當管縣名,與陵號同及,與諸州縣名同總四縣、一縣,與肅宗陵號同桂州建陵縣。今按圖經牒有修仁鄉,伏請改為修仁縣,永豐縣與信州永豐同。按圖經,縣下有豐水,請改為豐水縣。富州開江縣,唐州平原縣,與德州平原縣同名。按圖經縣下有思和水,請改為思和縣。從之。 荔浦縣貞觀三年置,十三年復廢。 臨源縣。大厯三年五月改為全義縣也。 邕州。滕州,元𨽻容州,咸亨三年五月割𨽻邕。 瀼州籠州環州古州,貞觀十七年置。 業州大厯五年十一月改為漿州昭州,貞觀八年置富州。元和十年正月,桂州奏,觀察使請移歸城,乃從之。 岩州。元𨽻容府。咸亨三年五月割𨽻邕州。 安樂縣。元和十三年十月,容管經畧使奏岩州為黃洞賊所陷,請置行岩州於安樂縣,從之。 林州貞觀十一年,改為繡州。 竇州武德五年置南扶州,貞觀八年改焉。 靜州貞觀八年,改為富州。潘州。武德四年,置南岩州。八年,改為潘州 貴州武德四年,置南伊州。貞觀七年,改為貴州 方州武德四年置,貞觀五年又改為方州。 橫州。同上年置為南簡州,貞觀八年又改焉。濛州貞觀八年置南㳟州,後改焉。 黔州道、費、夷二州,貞觀四年九月開蠻置。 溱州貞觀八年置,垂拱二年改焉。開元十年復舊。大厯五年十一月,改為敘州。 珍州,本沆州,長安四年置舞州,開元十三年又改為鶴州思州,貞觀八年改勢州為思州。 黨州建中二年六月,並入平琴州,改為黨州。 瓊州貞觀五年十月,嶺南道節度使李復奏収復瓊州表曰:「瓊州本𨽻廣州府管內,乾封中山洞草賊反叛,都督李逸撫馭失所,遂致渰䧟,已經一百餘年,臣差判官監察御史姜孟京及崖州刺史張少遷等,悉力致討,累經苦戰,方克舊城,便令降人開剪荆榛,建立城柵,屯集官軍。臣竊觀瓊州控壓賊洞,若移鎮軍在此,必兾永絶姦謀,伏望引為下都督府,仍加瓊崖振擔萬安等五州招討逰奕使,其崖州使額請停之」。 崖州臨高縣。貞元七年十月割屬瓊州。 瓊山縣。貞元七年十一月,合瓊山、容瓊為一縣。 南安南定縣,貞元八年六月復置。 竒富州尚思州安德州,貞元十二年七月析南安置。 慕化縣貞義縣以上兩縣,「上」字與憲宗廟諱同。永貞元年十月,改為慕化貞義縣。巒州,舊名與憲宗廟諱同,永貞元年改為巒州。 橫州。從化縣名,與憲宗廟諱同。永貞元年十二月改為從化縣焉。 南寧州。咸通六年三月四日,黔中經畧使盧潘奏於清溪鎮置,從之。
19
十二衛。
20
武德元年,諸衛因隋舊並為府,至龍朔二年二月四日,並去府字為衛貞觀衞。武德元年二月,因隋舊制為左右翊衞。五年十月,去「翊」字,但為左右衛。貞觀十六年十月,上謂左衞大將軍李大亮曰:「公敦懿其心,誠善事主,每行夜自當丙夜,遣郎將、中郎將行甲乙、丁戊等夜,身先於人,真將軍也」。 開元六年六月四日,勅左右武衛郎將及諸四色官等,不在外配雜差之限。 左右驍衛左右武衞光宅元年,改為左右鷹揚衞,神龍元年二月四日,復改為左右武衞。 左右威衛,光宅元年,改為左、右豹韜衞,神龍九年復左右威衛,其年七月又改為左右屯衞。景雲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又改為左右威衞,左右領軍衞,龍朔二年,改為左右戎衞,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復為左、右領軍衞,光宅元年改為左、右玉鈐衞,神龍元年復左右領軍衞。 左右金吾衞,武德四年,因隋舊制為左、右武候府。龍朔年,改為左右金吾衞。貞觀十年十二月,馬周奏:「諸衞鋪並令左右金吾中郎將,自延仍各加果毅,兩人助延隊。 景雲二年五月七日勅,左右衞將軍縱非當上日,每日一人押仗,其左右金吾衞將軍亦一人,押仗一人,奏平安。 乾元元年二月二十二日勅:左右金吾內外廊所,緣墻壁廊宇、器械等破碎,並宜於當色月番人中簡擇巧兒,隨事修理,如更為創造,緣墻宇所須,一切以上,俱録狀奏,仍永為恒式」。 「寳應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左金吾將軍臧希晏奏:諸街鋪鼓比來依漏刻發,從朝堂發遠處,每至夜纔到。伏望今日以後,減常式一刻,發聲度絶,違犯勅㫖依奏」。大厯三年十月三日,左右金吾引駕仗,自今以後,每仗置判官兩人,左右街使置判官一人,並取金吾將軍、衞佐二軍周年放選,優與處分。至十三年六月八日勅,考滿後,任依常式,不在成優放遣。至十四年七月,勅左右金吾引駕仗三衞等,承前以來,抽充三畨將軍手力及都知、判官等處,并承㫖省承符區使,仍取資課供用,禁衞之人,不合擅離職掌,自今以後,宜一切停。建中元年七月,詔以鴻臚寺所統左右威邊營𨽻金吾。 貞元二年九月勅:諸衞上將軍,自今以後,每朝下馬致朝堂以來,宜令左右金吾作等級差人引接,其朝退一送至上馬處,至二年閏二月人日,勅四月一日以後,五更二㸃放鼓,契九月一日以後,五更三㸃,放鼓契日出後二刻,傳㸃三刻進坐碑」。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左右金吾引駕仗奏以舊例驅儺侲子等,金吾將軍以下並具襴笏,引入閣門。謹案大儺者所以驅除羣厲,合資威武,其光儀襴笏之制,常參朝服。舊制未稱今後伏請各衣錦繡,其中袜帶儀刀,部引出入則與事合宜」。從之。 太和二年三月,左右金吾引駕仗奏:「臣伏以宿衛官建,素有名額,因循相習,漸慢常經,自始授仕以來,每隱懐憂懼,縱寛尸禄,猶患敗官,況臣丙夜自當,竊希往䠱酉占親至,徧閱前規,據人數纔二百以來,凖元額不及大半,去二月十三日已具陳奏,令臣捜求諸頭冗剰量減所由資課,詢謀舊例,勘酌事情,遂遺抽牧四百四十七人,數既足,他處驅使,亦無欠闕,輙具條流。伏乞勅臣當司,永為叅守勅㫖」。依奏」。 㑹昌三年十一月,中書門下奏:「金吾左右衞副使,近者未一年即以替換,皆因請託莫展,勤劬後望,令三考滿即與換,非時不得替換。勅㫖依奏,籍左右監門衞,皇朝左右監門府置大將軍、中郎將等。龍朔二年,改為監門衞,舊置制:凡京司應以籍入宫殿門者,皆大司具其官爵姓名,以移牒其門,流外官、雜色人等,具記年紀顔狀,門人送於監門者,皆勘同,然後聽入,其財物噐用應入官者,所由以籍傍取,右監門將軍、判門司檢以出之,其籍月一換。 左右千牛衞,武德初為左、右府,顯慶元年,改為左右千牛衛,龍朔年,改為左右奉宸衞,咸亨年,復為左右千牛衞。延和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勅千牛將軍、中郎將等,若自假,故每日通融一人揮杖。 大將軍。 神龍元年二月十九日,置以安國相王為之。 千牛 龍朔年,改為鳯。 咸亨年復為千牛,龍朔年又改為奉裕,神龍元年二月,復為千牛,至今不改。永徽元年,尚書左僕射禇遂良請千牛不簡嫡庶,上表曰:臣聞主祭祀之𦙍,必貴於嫡長,擢文武之才,無限於正庶。故知求賢之務,有異承家,前王制禮,緣情務極,永嘉以來,王塗不競,風俗頓乖,嫡待庶而若奴,妻遇妾而如婢,廢情虧禮,轉相因習,構怨於室,取笑於朝,莫能自悛,死而無悔,降及隋代,斯流遂逺,獨孤后罕雎鳩之德,司牝雞之晨,普禁庶子,不得近侍,自始及末,怨聲未弭,聖朝御厯,深革前弊,人以才進,不論嫡庶,於兹二紀,多士如林,今者簡千牛舍人為此制,臣竊思審,於理未安。何者?以父貴子不緣母也。今以母非正室,令子無貴仕,則趙衰孕於越婢,遙集産于胡嫗,田文、枚臯皆妾子也,文則播美於強齊,臯則有聲於大漢,未聞前載有所間然,儻側室之子,負材而不用,君棄之於上家,輕之於下,忠孝莫展,友愛無施,如此等人,豈不懐怨憤,雖隔千牛之選,仍許二衞之官,色類乃復稍殊捍禦至竟無別。至如昨來檢責族人公孫父達及崔仁師等兒,多是嫡子,故知善惡由乎積習邪正,寕限嫡庶,必然之理,不言可明。開元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准令千牛二中上考,始進一階,既是衛官,又須簡試,全依職事,頗亦傷煩。今若五考滿考,折為四考,四考折為三,二考,不在折减,其進六考,既稱第宜倍折。 貞元七年十二月五日,兵部奏事條,取門地清華,容儀整肅,年十一以上,十四以下,試讀一小經兼薄解弓馬。其䕃取嗣王任常品、四品以上清資官,宰輔及文武職事正二品以上官,御史大夫、諸司卿監、國子祭酒、京兆河南尹子孫主男見任左右丞、諸司侍郎及左右庶子,應前任并身役䕃者,三品以上官仍須兼三品以上階。其見任官䕃兼不須階、庶孽、酗酒、掖疾等,並不應限一䕃之下,不得其人應補。並周親有見任千牛,亦不在應限所用䕃。若是攝試檢,其外兼管等,非正闕釐務者,並不在應補限。應用贈䕃者,須承前廢歴,任清資事,兼門地與格文相當者,其贈䕃降品,請凖格式處分,勅㫖依奏。 諸衛中郎將永徽三年八月二十日,避太子諱,改中郎為旅賁郎,將改為翊軍郎。司階二員,中候三員,司戈、執㦸各五員。並天授二年四月五日置。 胄營舊為鎧曹,垂拱元年二月改為胄統軍。興元元年正月二十九日勅,六軍宜各置統軍一人,秩從三品上。將軍,貞元二年九月一日勅,六軍先已有勅,各置統軍一人。十六衞冝各置上將軍一人,秩從二品。其左右衛及左右金吾衞上將軍、俸料、隨軍人馬等,同六軍統軍。其諸衞上將軍,次于統軍支給。自今已後,內文武官闕,於文武班中才望相當者,相參敘用,仍待以後各故事,於本衞量置衞兵所司續商量條件,奏聼進止。仍舉故事,置武班朝參,其廊下食亦宜加給,稍令優厚。 「大厯四年七月,勅入閣,升殿中郎將等帶刀升殿,職掌不輕,冝委中書門下精加選擇,仍敘品第於廊下,別與置廚。其千牛郎將,宜准此。貞元年九月十二日,左右衛、左右武衞、左右驍衞、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衞、左右監門衞、左右千牛衞等上將軍、大將軍,宜于入宿,至四年二月勅選人,南北衞宿衞前任京官等前御帶衞者,依資並與京官。 十一年正月,勅置四品以下武官,以授四夷歸附者,仍定懷化大將軍以下俸錢有差。初,顯慶三年,以四夷君長來朝者多,乃置懐德、歸化將軍以授之,仍𨽻諸衞,至是,上以降附者名位有差,故增置中郎將以下員。按國史本紀及實録並為懐德歸化將軍,而職官全及六典,為歸化懐德將軍,二說不同,當必有誤者。太和四年五月,兵部奏:「伏以三衞皆出入禁署,本署子弟,期於恭恪,近日頑弊,皆非正身,諸衞公然納者,訪問亦不雇召士,庶假䕃混雜,搢紳隟院,一開姦邪濫入,實宜杜絶,以序彞倫,其資䕃三衞,並請停廢,兾清流品,式茂皇猷,勅㫖依奏」。 開成元年五月,中書門下奏:入閣升殿接狀中郎,准故事,合是左右千牛衞中郎,比緣用人未精,去年一時,除縣主壻四人。臣昨日令勘尋,乃仗一人身亡,准舊例便是金吾仗司於諸位中郎差替,並不申中書門下臣等商量。從今以後,左右千牛中郎將闕人,及在假故,遇入閣日,望令金吾司申中書門下,於南省郎官中擢,定擇差訖,先具名預申中書門下。如臨日揀擇差遣不及,則闕而不補,兾免乖雜。其郎官兼中郎,有假故都督,便於郎官中權定充替,仍先具狀申中書門下勅㫖依奏。 天復三年二月,以宰相崔轍守司徒,兼侍中,判六軍十二衞。四月,崔轍奏:「六軍十二衞,名額空存,實無兵士。京師侍衞亦籍親請,每軍召募一千一百,共置六千六百人」。從之。乃令六軍副使京兆尹鄭元規立格召募。
21
東宮諸衛
22
左右衛率府。 龍朔二年二月四日,改為典式衞,咸亨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復舊。 左右司御率府。龍朔二年為左右司御衞,咸亨元年改宗衛。景雲,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改復為司御率府。 左右清道率府龍朔年為左、右清道衛。咸亨年改為虞武,神龍元年,復為左右清道率府。 左右監門率府,龍朔年改為崇掖衞,垂龍元年二月二日,改為左右鶴禁府,神龍元年復舊。興元元年十月,詔軍衞及率府五品以上正員武官得替及以理去任者,冝令兵部准五品以上文官例,每年作限,條件聞奏」。
23
唐㑹要卷七十一
URN: ctp:ws388780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