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十

《卷二十》[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職官分紀卷二十
3
宋 孫逢吉。 撰
4
鴻臚
5
《周禮》:大行人掌大賔客之禮又有象胥,干寳注云,若晉鴻臚也。。《前漢百官表》:「典客,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為大行令。王莽改大鴻臚曰典樂,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増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驛令。成帝河平元年,省併大鴻臚。
6
《後漢百官表》:「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大行令一人,六百石。治禮郎四十七人,右屬大鴻臚。《晉職官志》,大鴻臚,統大行、典客、園池、華林園、鈎盾等令,又有青宮列丞、鄴、𤣥武苑丞及江左,有事則權置,無事則省。
7
宋百官志:大鴻臚掌賛導拜授諸王。鴻,大也。臚,陳也。晉江左初省,有事則權置,事畢則省。
8
沈約宗書,南北客館各一人。永初初,置主四:方賔客事,漢曰傳邸,魏曰客館。
9
《隋百官志》:後齊九寺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録事等員。鴻臚寺掌蕃客朝㑹,吉㓙弔祭,統典客、典寺、司儀等署。隋置鴻臚寺,統典客、司儀、崇𤣥三署,各置令、典客署又有掌客、司儀,有掌儀等員。髙祖三年廢鴻臚入太常,十二年復置。
10
《唐百官志》:鴻臚寺周曰大行人,秦曰典客,景帝曰大行令,武帝曰大鴻臚,梁承齊卿去「大」字,署為寺。後周曰賔部,隋曰鴻臚寺,龍朔改曰同文寺,光宅曰司賔寺,神龍復。卿一員,少卿二員,丞二人,主簿一人,録事二人,府五人,史十二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
11
六典:鴻臚寺胡廣《漢官解詁》云:鴻聲,臚傳也,所以傳聲賛導九賔也。隋鴻臚寺統典客、司儀、崇𤣥三署。開皇三年,省并太常,十二年復舊。皇朝龍朔改同文,咸亨元年復舊。光宅元年,改司賔,神龍元年復舊。舊屬官有崇𤣥署,開皇二十五年,改𨽻宗正寺。
12
國朝鴻臚寺,掌賔客䘮葬及封襲、祭饗之事卿。
13
前漢武帝以蘇武為典屬國。宣帝甘露二年,以常惠為典屬國。
14
百官表典屬國見鴻臚門。《後漢百官志: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其郊廟行禮,賛導請行事,既可以命羣司。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四方賓客亦屬焉。皇子拜王,賛授印綬,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臺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弔之。及拜王嗣,丞一人,比千石。
15
《東觀漢記》: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有丞一人,大行丞一人,有禮員四十七人,主齋祀,儐賛九賔之禮。韋昭辨釋名》:腹前肥者曰臚言,以京師為腹心,王侯外國為四體以養之也。辨云鴻臚本故典客,掌賔禮鴻大也。臚,陳序也。欲以大禮陳序,賔客也。
16
漢官解詁:「鴻,聲也。臚,傳也,所以傳聲賛導九賔也」。又曰:「昔唐虞賔於四門」。此則賔禮之制也,與鴻臚之任亦同。後魏《職令》:鴻臚少卿第四品上第二清用雅學詳富、明樞達理者」。
17
《隋百官志》見《鴻臚門》
18
《唐百官志》:鴻臚卿一員,從三品,周曰大行人、中大夫,秦曰典客,漢曰大鴻臚,梁加「卿」字。後周曰:賔部中大夫。隋官從三品,龍朔為同文正卿光宅改曰司賔。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卿之職,掌賔客及㓙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以率其官屬,供其職務。少卿為之貳。
19
《唐百官志》:鴻臚卿位視尚書右丞,掌導護賛拜六典。鴻臚寺卿一人,從三品梁天監七年象,四時置十二卿,除大字,鴻臚寺為次,卿第二品上。太初二十二年,九卿並第三品。北齊因之。後周有大賔部中大夫。隋鴻臚寺卿一人,正第三品。煬帝降為從三品,皇朝依焉
20
國朝元祐官品,令:鴻臚卿從四品,連擒大姦。漢書:田序字子公,連擒大姦,徴為大鴻臚。卿慚長,後漢陳寔為大丘長,以沛相賦斂違法,乃解印綬去。累徴命不起,閉門縣車,棲遲養老。時三公每缺,議者歸之,子紀亦以至徳稱為平原相,徴為尚書令。建安初,袁紹為太尉,讓于紀、紀,不受拜大鴻臚,卒於官。子羣為魏司空,天下以為公慙,卿卿慙長。遣小黄門就問經傳,謝承後漢書:商仁字季卿,徴拜大鴻臚卿,以年老乞骸骨,詔賜牛酒米帛,若經傳有疑,使小黃門就問之。病乞骸骨,許還家,奚徴拜大鴻臚,以病乞骸骨,許請還家。大鴻臚小鴻臚魏志:韓宣,明帝時為大鴻臚,數歲卒。宣前後當官在能否之間,然喜以已恕人。始南陽韓暨以宿徳在宣前為大鴻臚,暨為賢人,及宣在後亦稱職,故鴻臚中為之語曰:「大鴻臚,小鴻臚」,前後治行曷相如!治行相如移書燉煌,崔林為大鴻臚龜兹王遣侍子來朝,朝廷嘉逺,至褒餘國,各遣子來朝,間使連屬林,恐所遣或非其真的,權取疏屬。賈胡因通使命,利有印綬,而道路䕶送所損,兹多勞所養之民,資無益之事,為夷狄所笑,此曩時之患也,乃移書燉煌喻指,并録前世傳,遇諸國豐約故事,使有常。静黙少言,蜀志:杜瓊,字伯瑜,後主立為大鴻臚,為人靜黙少言,闔門自守,不與世事。有出境之才,呉志:張儼弱冠知名,早歴顯位,以博文多識,拜大鴻臚,使於晉。呉主孫皓謂儼曰:「南北通好,以君有出境之才,故相屈。行對曰:「皇皇者華,臣蒙其榮,
ctextchar:4268
無古人延譽之羙。磨鋒淬鍔,思不辱命。既至,車騎將軍賈充、尚書令裴秀、侍中荀朂等欲傲以所不知而不能屈,尚書僕射羊祜、尚書何禎並結縞帶之好。
不任賔賛還官,漢雜事:蕭由為陳留太守,入為鴻臚卿,不任賔賛還官。鴻臣司爵,揚雄大鴻臚箴:蕩蕩唐、虞,經通該極,陶陶百王,天工人力,畫為上下,該羅百職,人有材能,官有級差,遷能於官,各有攸宜,主不以廢,官不以隳。文不可武,武不可文,大小上下不可奪倫,鴻臣司爵,敢告在倫。才任專對,崔鴻《十六國春秋前涼録》:晉使者俞歸至張重華,識張鍳才任專對,拜典客令,歸責鍳禮,供給薄。鍳曰:「敝國僻小,隔絶皇風,行臺撫臨,萬里傾躍。今大義未崇,先存口實,非昭徳示訓之謂也。歸改容謝之。職主胡事,山濤啓事鴻臚,職主胡事,前後為之者率多不善,今缺當選御史中丞刁修不審可不。亡秦之官,稱於上國。北史:李安世為主客令,齊使劉纉朝貢,安世奉詔勞之。安世美容貌,善舉止,纉等自相謂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纉等呼安世為典客。安世曰:「何亡秦之官稱於上國!纉曰:「異世之號有幾?安世曰:周謂掌客,秦改典客,漢名鴻臚,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響文、武而殷勤亡秦乎!採樹為樵。唐劉世龍,髙祖時從平京師,累轉鴻臚卿,仍改名義節。時草創伊始,傾竭府藏以賜勲人,而國用不足。義節進計曰:「今義師數萬,並在京師,樵薪貴而布帛賤,若採街衢及苑中樹為樵以易布帛,歲收數十萬疋,立可致也。又藏內繒絹疋疋截之,使申截取剰物以供雜費,動盈十餘萬疋矣。髙祖並從之,大收其利。
21
少卿。
22
六典少卿二人,從四品下。魏後太和十五年,九卿各置少卿一人,第三品上。二十二年,降為正四品上。北齊因之。後周有賔部下大夫一人。隋依北齊,煬帝加置二人,降為從四品。皇朝武徳中置一人,貞觀中,加置二人,龍朔、咸亨、光宅、神龍隨寺改復。
23
國朝元祐官品令,鴻臚少卿正六品,多才藝,美容儀。《隋書》:煬帝時,蠻夷朝貢,前後相属,帝嘗從容謂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觀禮華夏,鴻臚之職,須歸令望寜,有多才藝、美容儀,可以接賔客者為之乎?」咸以蘇䕫對,帝然之,即日拜鴻臚少卿。以職業稱。唐裴光庭,開元中權兵部郎中、鴻臚少卿,性靜黙,寡交遊,雖驟歴臺省,人未之許,既而以職業稱議者更推之。
24
丞。
25
前漢百官表見《鴻臚門》
26
《後漢百官志》見《卿門》
27
《隋百官志》見《鴻臚門》
28
《唐百官志》:鴻臚寺丞二人,從六品上,掌判寺事。六典丞二人,從六品下秦有典客丞,漢因之,武帝改曰大鴻臚丞,比千石。魏、晉因之。東晉省,梁班第三陳因之。後魏列卿、丞從五品中,太和二十二年,降為第七品,北齊為第七品下。後周兵部有上士一人。隋鴻臚丞二人,正七品上。大業五年加為正五品,皇朝為從六品上
29
國朝元祐官品,令鴻臚寺丞正八品,有祿,能作否晉王敦為鴻臚卿,謂阮修曰:「卿常無食,鴻臚丞有祿,能作否?」修曰:「聊復可耳」。乃為丞。主簿。
30
《隋百官志》見《鴻臚門》
31
《唐百官志:鴻臚寺主簿一人,從七品上。掌印、勾檢稽失六典主簿一人,從七品上。漢官儀:鹵簿篇:鴻臚主簿駕四馬。晉令:大鴻臚置主簿録事史。梁天監七年,十二卿各置主簿,位不登十八班者,別為七班班第三。陳因之。後魏闕文:北齊有功曹、五官主簿。隋鴻臚寺主簿三人,皇朝因之。武徳中,正八品。貞觀中,減置一人,從七品上。
32
國朝元祐官品令》鴻臚寺主簿,從八品司農
33
前漢百官表》:治粟內史。秦官掌穀貨,有兩丞。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凖都內籍田、五令丞幹、官鐡市兩長、令、丞。又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皆屬焉。捜粟都尉,武帝軍官不常置。王莽改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初幹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大司農。
34
《後漢百官志》:大司農卿、丞各一人,部丞二人,太倉令一人,平凖令一人,導官令一人,右屬大司農。
35
《晉職官志》:「大司農統大簞導官二人,令襄國都水長、東西南北部諸文曹掾。及江左哀帝省并都水,武帝復置」。宋《百官志》:「大司農一人,丞一人,掌九穀六畜之供膳羞」者。舜攝帝位,命棄為后稷,則其任也。周則為太府。漢世丞二人,魏以來一人。
36
隋百官志》:北齊司農寺掌倉、正菜、園池、菓實、統平凖,太倉、鈎盾、典農、導官、梁州水、次倉、籍田等令、丞。隋司農寺統太倉、典農、廩市、鈎盾、華林、上林、導官等署。
37
《唐百官志》:司農寺梁置十二卿,以署為寺,以官為卿。龍朔三年,改為司稼,咸亨復,卿一員,少卿二人,丞六人,主簿二人,録事二人,府二十八人,史七十六人,計史三人,亭長九人,掌固七人。
38
六典司農寺隋煬帝司農但統上林、太倉、鈎盾、導官四署,罷典農、華林二署,以平凖京市𨽻太府,掌苑囿、薪蒭、藴炭、市易、度量。皇朝因之
39
國朝,司農寺掌倉塲、出納園苑種植及導擇米麥、供給薪炭之事。
40
41
《周禮》冡宰有太府下大夫。《史記》。韓信歸漢,以為治粟。內史掌穀貨。景帝更名大農令,武帝更名大司農。平帝元始元年,改大司農曰羲和,以劉歆為之。
42
《後漢百官志》:大司農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諸錢穀金帛諸貨幣。郡國四時上月旦具錢穀簿,其逋未畢,各具別之。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
43
應劭《漢官儀》:大司農,古官也。唐虞分命羲和四子敬授民時,髙祖受命,懲秦之弊,與民休息。逮至文、景,國家無事,家給人足,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腐敗而不可食。
44
後魏《職令》:司農第四品上第三,請用堪勤有能幹者。隋《百官志》:梁司農卿位視散騎常侍,主農功倉廩,統太倉、導官、籍田、上林令。又管樂逰、北苑丞,左右中部三倉丞,莢庫、荻庫諸庫丞,湖西諸屯務。天監九年,又置勸農、謁者,視殿中御史。後齊九寺置卿、少卿、丞各一人。隋九寺置卿、少卿各一人。
45
《唐百官志》:司農寺卿一人從三品上,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卿之職,掌邦國倉儲委積之事,總上林、太倉、鈎盾、導官四署,與諸監之官屬,謹其出納。少卿為之貳。凡京師百司官屬祿廩,皆仰給焉。凡朝㑹、祭祀、供御所須及百官常料,則率署監所貯之物,以供其事。凡孟春,皇帝親籍田之禮,有事於先農,則奉進耒耜。季冬藏冰祭司寒,以黒牡秬黍,仲春啟冰亦如之。
46
六典:司農寺卿一人,從三品《左傳》少昊氏九扈為九農正。天監七年,象四時置十二卿,司農為春卿,班第十一。又置勸農、謁者,亦𨽻司農。陳因之。後魏大司農品第二。太和二十二年,改第三品。北齊因之。後周依《周官》有司農上士一人,掌三農、九糓,改稼穡之政令。隋一人,正三品。煬帝降從三品。龍朔三年,司稼寺正卿,咸亨中復舊
47
國朝官品,令司農卿從四品行,千里不賫粮前漢鄭當時字荘,為大司農門下客,至亡貴賤亡,留門者執賔禮以下,山東諸公翕然稱荘曰:「吾聞鄭荘行千里,不賫粮」。閉門卻掃,非徳不交趙典仲經,為大司閉,閉門卻掃,非徳不交。免捶撲後漢大司農劉據,以職事譴被,召詣尚書,傳呼促歩,又加以捶撲,左雄上言:九卿位亞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節,動有庠序之儀,孝明皇帝始有撲罰,皆非古典,帝從而改之,其後九卿無復捶撲者。學問博通,王孫端學問博通為大司農。治行第一,宣帝地節四年,北海太守朱邑以治行第一為大司農。盗田自殺,田延年為大司農,坐盜都內田三十萬自殺名卿,東觀漢記:牟融,字子優,為大司農,性明達,稱為名卿。在朝以方正稱,髙翊,字季囬,以儒學徴拜大司農,在朝以清白方正稱。曉邊事,能議論,耿國為大司農,曉邊事,能議論數上便宜事,天子器之。給安車一乘,鄭𤣥公車徴為大司農,給安車一乘,所過長吏送迎。風聲大行,張璠《漢記》:陳寵為廣漢太守,風聲大行,入為大司農。陳粟萬石,揚以箕,武帝栢梁詩。大司農曰:陳粟萬石,揚以箕。司金穀,揚雄大司農箴》:惟時大農,爰司金榖,粒民是職,帝王之盛,實在農殖。又曰:農臣司均。農臣司均穡臣張華《大農箴:穡臣司農,敢告左右。政治為天下最。魏志:梁習子虞,為并州二十餘年,政治為天下最,徴拜大司農。龜載碑從田內出,異苑:呉郡,岑淵為呉時。大司農卿碑注:在江乗潮而西。太元中,村人見龜載碑,從田中出,還其先處。萍藻,猶著腹下。天倉《天文録》:天倉者,大司農也。印在吾手中,晉陽秋,司農桓範出奔。曹爽云:大司農印在吾手中,所在得開倉而食。國之泉史游急就篇:司農少府,國之泉也。掌周稷之業,漢朱邑為大司農。張敞與邑書曰:足下以清明之徳,掌周稷之業。兩宮寵官,隋江總司農陳暄墓銘曰:其文骫骳,其筆縱橫,背筆即誦,據馬俄成,徘徊前古,悵望今情。兩宮寵官,四王恩榮,萬事休息,一朝追送,疇昔命觴,文可吟諷,今日酧君,長悲宜慟!納郡租不過十日,趙元俶轉潁川太守,有惠政,因入朝,㑹司農不時納諸郡租糓,元俶奏之,帝謂元俶曰:如卿意者,㡬日當了」。元俶曰:「如臣意不過十日」。帝即日拜元俶為司農卿,納天下郡租,如言而了,帝悅焉。上疏言禁兵寡少,唐段秀實為司農卿,見禁兵寡少,不足以備非常,乃上疏曰:「臣聞天子曰萬乗,諸侯曰千乗,大夫曰百乘,此葢以大制小,以十制一尊,君卑臣,強幹弱支之義,在於此矣。今外有不庭之虜,內有梗命之臣,竊觀禁兵不精,其數全少,卒有患難,将何待之!且猛虎所以百獸畏者,為爪牙也,若去其爪牙,則犬馬牛悉能為敵。伏願少留聖慮,冀俾萬一」。其後涇原兵作亂,召神策六軍,遂無一人至者,秀實守節不二,竟沒於賊,其明畧義烈如此。好鬚李緯見戸部尚書門。倒用印,秀實為司農卿,建中四年,朱泚盜據宮闕,源休教泚偽迎鑾駕,隂濟逆志,泚乃遣其将韓旻領馬歩三千,疾趣奉天。時蒼黃之中,未有武備,泚以秀實嘗為涇原節度使,罷兵權,以為畜憤且久,必肯同惡,乃召與謀議,秀實初詐從之,隂說大將劉海賔、何明禮、姚令言等與之一心同謀殺泚,以兵迎乘輿,三人皆許諾。旻追駕,秀實以為宗社之危期頃刻,乃使人諭岐靈岳,竊令言印,不獲,乃倒用司農印印符以追之。旻至,駱馹得軍符令,亦莫辨其印文,遑遽而回。秀實乃與海賔約,事急為繼,而令明禮應於外。明日,泚召秀實議事,源休等皆在坐,秀實與源休並膝,語至僣位,秀實悖然而起,執休腕,奪其象笏,躍而前,唾泚面大罵曰:狂賊!吾恨不斬汝萬段,吾豈逐汝反耶!」遂擊之,泚中其顙,流血而走,兇黨羣至,遂遇害。徳宗在奉天聞其事,惜其委用,不至,埀涕久之。
48
少卿。
49
《隋百官志》見《卿門》
50
《唐百官志》見《卿門》
51
六典,司農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後魏初置少卿,第三品。太和二十二年,為正第四品上。北齊因之。後周司農有中士一人,隋品同。北齊煬帝加置二人,降為從四品。龍朔、咸亨,隋寺改復。國朝元祐官品令,司農少卿,正六品。
52
檢校東都營田、園苑之事,唐韋机為司農少卿,受詔檢校東都營田、園苑之事。髙宗謂之曰:「兩都是朕東西之宅也。今之宮館,隋代所造,歲序既淹,將漸頽毀,頓欲有修,又費財力,如何?」机奏曰:「臣任司農,向已十年,前後省費。今見貯錢三十萬貫,若以供葺,理可不勞而就也」。上大悅。宦有犯者,杖而後奏。机為司農少卿,兼之東都營田,甚見委遇。有宦者於苑中犯法,机杖而後奏。髙宗嗟賞,賜絹數十疋,謂曰:「更有犯者,卿即鞭之,不復奏也。
53
沿革見《司農門》
54
《唐百官志》:司農寺丞六人從六品上,掌判寺事。凡天下租税及拆造轉運於京師,皆閱而納之,以供國用,以祿百官。六典,丞六人,從六品上秦治粟,內史有兩丞,漢因之。武帝改大司農亦兩丞。桑𢎞羊為大司農,置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國,將以興利。後漢司農丞一人,比千石部丞一人。六百石部丞主帑藏。魏因之品第七。晉亦品第七,進賢一梁冠,介幘,皂衫,銅印黃綬。宋、齊、梁陳司農丞墨綬,後魏從五品,中太和二十二年為七品下。北齊因之。隋司農丞五人,從第六品,大業五年加至從五品。皇朝武徳中置四人,貞觀中加至六人
55
國朝元祐官品令司農丞正八品主簿。
56
《隋百官志》見《司農門》
57
《唐百官志》:司農寺主簿二人從七品上,掌印署抄目,勾檢稽失。凡置木契二十隻,應須出納,與署合之十隻與太倉署令,十隻與導官署令皆九雄一雌雄主簿掌雌留署勘同,然後出給
58
六典,主簿二人,從七品上晉太康中,置主簿二人。宋、齊無聞。梁置一人,七班之中第三。陳因之。後魏不見。北齊司農寺有功曹、五官主簿,隋二人。皇朝因之
59
國朝元祐官品:令司農寺主簿從八品治平三年,置主簿一員,上林苑令
60
《六典》:上林署令二人,從七品下《漢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置,掌上林苑,屬官有上林令、丞、尉,又有甘泉上林長丞。又歩兵尉校掌上林苑。又少府屬官有上林、中十池監。上林者,漢之苑囿也。司馬相如有《上林賦》。後漢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主苑中禽獸,頗有人居,皆主之。捕得其獸,送太官丞一人,三百石。魏、晉因之,江左闕其官。宋武帝復置,𨽻尚書省、殿中曹及少府。齊因之。梁、陳屬司農。後魏闕文。北齊及隋並屬司農,皇朝因之
61
掌苑囿園池之事。丞為之貳箴揚雄《上林苑令箴》曰:「芒芒大田,芃芃柞棫。山有陘陸,野有林麓,夷原汚藪,禽獸攸伏。魚鱉以時,芻蕘咸殖,國以殷富,民以家給」。
62
太倉令。
63
《齊職儀》:太倉令,周司徒屬官有廩人、倉人,則其職也。《六典》:太倉令三人,從七品下。《石氏星經》:天倉六星在婁南,倉糓所藏。南三星,天庚,積廚粟之所,天園十三星。囷,倉廩之屬,主御粮也。《史記》云:武王伐殷,散鉅橋之粟。《周禮》有廩人下大夫、上士。秦、漢大司農屬官有太倉令、丞各一人。文帝時,淳于意為之。後漢一人,六百石。魏品第七,晉、宋、齊、梁、陳亦然。後魏闕文。北齊司農統太倉令、丞。後周有司倉下大夫。隋太倉令二人,宋廩督四人,榖倉督二人。皇朝置太倉令三人,東都則曰含嘉倉
64
籍田令。
65
《前漢百官表》:「司農屬官有籍田令、丞沈約《宋書》,籍田令一人,古官也,于周為甸師,前漢置。後漢及魏闕,晉太始十年復舊,江左省,後復置。
66
國朝《元祐官品令籍田令正九品。
67
廩犧令。
68
《漢百官表》:內史屬官有廩犧令、丞、尉,後屬司農。韋昭辨《釋名》:「犧,戱也,言廩養之也。辨云:「凡六牲,取其毛者別養之,以奉祭祀。純色者少,故名曰犧。犧,希也」。《齊職儀》:「周牧,人之職也,掌六牲,陽祀用騂」。隂祀用黝,取純毛者。光武中興,屬河南,秩六百石。
69
導官令。
70
六典,導官署令二人,八品上秦、漢少府屬官有導官令、丞,主擇米以供祭祀及御饌導擇也。後漢屬大司農令,六百石。丞,三百石。魏、晉皆有令、丞。梁在七班之下,為三品勲位。陳因之。後魏闕文。北齊及隋皆有令、丞,並屬司農。皇朝因之,置令二人
71
平凖令。
72
《漢百官表》:司農屬官有平凖令》」。《續後漢書》平凖令六百石」。韋昭辨《釋名》釋云:「平凖令主染色,有常平之法。凖,的之也。辨云主平物價,使相依凖」。
73
齊《職儀》:染署掌染繒色少昊,置五雉為工正,掌雉氏設五色之工,周有染人之職,掌染帛以為服。
74
《六典》:平凖署令二人,從七品下《周禮》有貨人、中士、下士,主平定物價。漢大司農屬官有平凖令、丞。後漢令、丞各一人,令六百石。丞三百石,掌知物價及主練染,作彩色。至和帝改平凖為中凖,以宦者為令、丞,列於內署,自是諸署令悉用宦人。魏氏闕文,晉少府屬官有平凖令、丞,宋順帝諱改凖曰染署。齊少府有平凖令、丞。梁、陳有平凖。水令、丞,後魏闕文,北齊司農寺統平凖令、丞。後周有平凖中士、下士。隋司農屬官有平凖署令、丞。煬帝三年,改𨽻太府,皇朝因之。掌供官市易之事。
75
籠天下之貨,《史記》:桑𢎞羊領大司農令,以諸官各自市相争,以故物多騰踴,乃請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國,置平凖於京師,受天下委輸,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則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矣,所以置平凖焉亷潔下士趙廣漢亷潔下士州,舉茂才,為平凖令
76
太府
77
《隋百官志》:後齊太府掌金帛府庫、營造器物,統左、右、中三尚方、左藏、司染、諸冶東西道署、黃藏、右藏、細作、左校、甄官等署。隋太府寺統左藏左尚方、內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黃藏、掌冶、甄官等署。煬帝即位,分太府寺為少府監。
78
《唐百官志》:太府寺卿一人,少卿二人,丞四人,主簿二人,録事二人,府十五人,史五十人,計史四人,亭長七人,掌固七人。
79
國朝太府寺,掌庫藏、出納、商税、市易、平凖、店宅之事。《六典》見《卿門》
80
81
《隋百官志》:梁天監七年,始置太府卿,以少府為少府卿,加置太僕卿。三卿是為夏卿太府卿,位視宗正,掌金帛府帑。後齊置卿、少卿、丞各一人,置丞、主簿、録官、主簿、録事等員。隋九寺並置卿、少卿各一人,各置丞、主簿、録事等員。
82
《唐百官志》:太府卿一員從三品,少卿二員。從四品上卿:掌邦國財貨,總京都四市。平凖左右府藏、常平八署之官屬,舉其綱目,修其職務。少卿為之貳,以二法平物:一曰度量,二曰權衡。
83
六典》:太府寺卿一人,從三品《周禮》天官太府下大夫、上士、下士,掌九貢、九賦、九功之貳,以受其貨賄之入,頒其貨於受藏之府,頒其賄於受用之府。凡官府都鄙之吏及執事者,受財用焉,則今太府之任也。秦、漢以下,不置其官,其職并於司農、少府。梁天監七年,始置太府,班第十三,掌金帛府帑,統右藏令、上庫丞、太市南市、北市令、關津亦皆屬焉。陳因之,品第三。後魏太和中,始改少府為太府寺,卿品第三。北齊因之。後周有太府中大夫,又有計部中大夫。隋太府寺卿一人,正三品上。煬帝分太府置少府監,管三尚方及司染、掌冶等署,而太府寺管左右藏及兩市平凖等署焉。大業四年,降為從三品。皇朝因之。至龍朔三年,改外府正卿,咸亨元年復故。光宅元年改司府寺,神龍初復舊。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後魏孝文帝改少府為太府,置少卿一人,第三品上。北齊因之。隋煬帝加至二人降為從四品,皇朝減一人。貞觀中,復置二人。龍朔、咸亨、光宅、神龍並隨寺改復
84
國朝《元祐官品令》:太府卿從四品,從車駕南巡後魏楊播少修飭,事親盡禮,遷左衛將軍,從車駕南巡,到懸瓠,除太府卿,貨幣山積唐楊國忠專判度支事,𤣥宗召公卿百僚觀左藏庫,喜其貨幣山積,靣賜國忠金紫,兼權太府卿事。國忠既專錢榖之任,出入禁中,日加親幸。財物經楊卿者,無不精好見《少卿門》少卿沿革見《卿門》
85
國朝元祐官品令:太府寺少卿正六品,尹卿筆唐尹思盾為司府少卿,時侯知一亦厲威嚴,吏人為之語曰:「不畏侯卿杖,惟畏尹卿筆」。其為人所服如此,前後無與為比楊崇禮,開元初,為太府少卿,雖幣帛克牣丈尺間,皆躬自省閱,時議以為前後為太府,無與為比,擢拜太府卿。時太平且久,御府財物山積,以為經楊卿者無不精好丞。
86
《隋百官志》見《卿門》
87
《唐百官志》:太府寺丞四人從四品上,掌判寺事。凡正、至大朝應貢方物,應陳於殿庭者,皆受而進之。
88
六典丞四人,從六品下。梁選部太府丞一人,品從第七。陳因之。後魏亦一人,品第七下。後周太府上下一人,亦丞之任也。隋太府丞六人,正七品下。大業三年,増為從五品。皇朝置四人,從六品上。垂拱中省一人,開元又加焉。
89
國朝元祐官品令》太府丞正八品。主簿。
90
《隋百官志》見《卿門》
91
《唐百官志》,太府寺主簿二人從七品上。六典主簿二人,從七品上梁置太府主簿一人,七班之中為第三。陳因之。後魏一人。隋四人,從七品。皇朝置三人,至太極中省二人。太府寺管木器七十隻,十隻與左藏東庫合,十隻與左藏西庫合,十隻與右藏內庫合,十隻與右藏外庫合十隻,與東都左藏庫合十隻,與東都右藏庫合。九雄一雌主簿掌一,雌庫官掌右五隻與左藏朝堂庫合,五隻與東都左藏朝堂庫合各四雄一,雌其契以次行用之,掌印署抄目,勾檢稽失。凡置木契九十五隻二十五隻,與少府、將作苑總監合七十隻,與庫官合十五隻,刻少府監字十四隻,雄付少府監五隻刻,將作「監」字四隻雄付將作監五隻。刻苑總監字四隻,雄付苑總監,皆應索用物,雌留太府。
92
市令長附
93
《史記》,司馬談祖為漢市長。《漢百官表》,內史屬官有長安市長。又長安四市令、丞、長,屬左馮翊。
94
六典:兩京諸市署,各令一人,從六品上昔神農祝融氏始作市。《易》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葢取諸噬嗑、石氏星經天市垣二十二星。周禮地官有司市、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其屬有盾人、鄽人、胥師、賈師、司暴、司稽、肆長,葢諸市官也。漢改秦內史為京兆尹,其屬官有長安市長丞。後漢河南尹屬官有雒陽市長、丞,魏、晉因之。東晉𨽻丹陽尹,宋、齊因之,梁始𨽻太府。梁選部、太市令屬四品,市職之任,不容過卑。天監七年,革其選,陳因之。後魏京邑市令從五品中,北齊司州牧領東西市署令、丞。後周司市下大夫一人。隋司農寺統京市令。煬帝三年,改京市𨽻太府市,京師東市曰都㑹,西市曰利人,東都東市曰豐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逺,皇朝因之,京置東、西、南三市。按東都西市則隋南市也,南市則隋東市也。都南市,舊兩坊之地,武徳中減為坊半焉。垂拱中省京南市,開元十年又省都西市掌百族交易之事,丞為之貳,凡建標立候,陳肆辨物按周禮:肆長各掌其肆之政令,陳其貨賄,名相近者相逺也。實相近者,相邇也,以平正之,以二物平市謂秤以格斗以槩,以三賈均市精為上,次為中,粗為下
95
格殺舍中兒。東觀漢記:祭遵從征河北,為軍市令,舍中兒犯法,遵格殺之,上怒,命收遵主簿,陳副諫曰:「明公常欲聚軍整齊,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上乃貸之以為刺姦,將軍語諸將曰:「當備祭遵,吾舍中兒尚格殺之,豈私諸卿耶?逺量當至公輔」。石苞賣鐵鄞市中,沛國趙元儒名知人,見而異之,便與結交,歎其逺量,當至公輔。左右藏令。
96
《齊職儀》:右藏庫,周太府內府之任,太府物所藏也。內府掌邦布之出入,以待王用。後漢中藏府令、丞,掌幣帛金銀諸貨物。晉置中黃左、右藏。
97
《六典》:左藏署令三人,從七品下《周禮》有外府中士,主泉藏之。在外者,掌邦布之出入,以供百物,而待邦用也。又有職幣上士、中士,主貨幣之入也,並今左藏之職也。秦、漢則在司農少卿。屬官有中藏府令、丞各一人,掌中藏幣帛金銀貨物。魏氏因之。晉少府属官有左、右藏令。東晉置御史九人,各掌一曹,有庫曹御史。後復分庫曹,置外左庫、內左庫。宋文帝省外左庫,而內左庫直云左庫。武帝復置,前廢帝又省齊、梁、陳有右藏,無左藏。後魏闕文。北齊太府寺統左、右藏令、丞。後周有外府上士、中士二人,掌綿帛、絲麻、錢物、皮角、筋骨之藏。隋有左藏署令、丞,皇朝因之。左藏有東庫、西庫、朝堂庫。又有東都朝堂庫,各掌木雌契一,與太府主簿合之,掌邦國庫藏之事。
98
右藏署:令二人,正六品上《周禮》有內府中士,主良貨,賄藏在內也。有職內上士、中士,主泉貨所入,並令右藏職之。至秦、漢分在司農少卿。其職掌廢置,與左藏同。隋太府寺統右藏令、丞各二人,皇朝因之。右藏有內庫外庫、東都庫,各木雌契一隻,與太府寺主簿合之。掌邦國寳貨之事。常平令。
99
六典:常平署令一人,從七品下,漢書食貨志》:管仲相桓公通輕重之權,曰:歲有凶穰,故糓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人君不理,則商賈逰於市,乗民之不給,百倍其本矣。故萬乗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者,利有所并也,計本量委則足矣,然而民有飢餓者,糓有所藏也,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即凖平。李悝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熟,故大熟則上糴三而舎,一中熟則糴二,下熟則糴一,小飢則發小熟之所斂,中飢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飢則發上熟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飢饉水旱,糴不貴而人不散,孟子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葢並常平之義也。漢宣帝即位,歲數豐穰,糓至石五錢,農人少利,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遂白令邉郡皆築倉以榖,賤時増其價而糴榖貴,時減其價以糶名,常平倉人便之。後漢明帝永平五年,歲比登稔,作常滿倉,立粟市於城東,粟斛直錢三十。晉武帝泰始四年,乃立常平倉,豐則糴,儉則糶,以利百姓。東晉、宋、齊無聞,梁有常平倉而不糴,陳亦如之。後魏太和十二年,有司上言:請京師度支歲用之餘,各立官司,年豐糴貯於倉,時儉加私之二,糶之於人。北齊諸州郡皆别置富人倉,初立之日,凖所領中下戸口數得之,一年粮,遂次當州榖價,賤時斟量割當年義租充入糓,貴下價糶之,賤則還用所糶物,依時價糴貯。隋開皇三年,於河西勒百姓立堡,營田積糓,京師置常平監,又以倉廩尚虚衛所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委輸,漕關東之粟以給京師,又募人能於洛陽運米四十石經砥柱達於常平倉者,免其征戍,以此通轉運,亦非糶糴。皇朝垂拱初,兩京置常平署,天下諸州亦置也,掌平糴倉儲之事。
100
職官分紀卷二十
URN: ctp:ws39047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