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唐會要卷三 |
3  | 宋 王溥 撰 |
4  | 皇后 |
5  | 宣皇帝皇后張氏,諡宣獻。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諡光皇帝。皇后賈氏諡光懿。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諡景皇帝皇后。梁氏諡景烈。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諡元皇帝皇后。獨孤氏諡元貞。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諡。 |
6  | 髙祖皇后竇氏,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諡穆皇后。貞觀九年五月九日,追尊太穆神皇后。天寳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太穆順聖皇后。 |
7  | 太宗皇后長孫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為皇后。貞觀十年五月二十六日,崩于立政殿,諡曰文德皇后。咸亨五年八月,追諡文德聖后。天寳八載六月,加尊號文德順聖皇后。 |
8  | 髙宗皇后王氏,永徽元年正月,立為皇后。六年十月十三日,廢為庶人。 |
9  | 天后武氏,貞觀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聞武士彠女有才貌,召入宮,以為才人,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太宗崩,隨嬪御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澘然,時蕭良娣有寵,王皇后惡之,乃召入宫,潛令長髮,欲以間良娣之寵,既入宫待之,踰于良娣立,為昭儀良娣王皇后協心謀之,遞相譖毀,上終不納,俄誣王皇后與母桞氏求厭勝之術,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上從容言后無子,以風長孫無忌,無忌,竟不順㫖。永徽五年,中書舍人李義府上表,請廢王皇后、立昭儀,以厭衆庶之心,上悅,謂李勣曰:立昭儀之事,褚遂良固執不從,遂良既是顧命大臣,事不可當止也。勣遂密奏曰:此事陛下家事,何須更問外人許敬宗又言于朝曰:田舍翁積得十斛麥,尚欲換卻舊老婦,況天子富有四海,立一皇后,有何不可闗,諸人何事妄生異議?上意乃定,遂立為皇后。顯慶五年十月已後,上苦風眩表奏時,令皇后詳決,自此參預朝政幾三十年,當時畏威稱為二聖,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稱天后𢎞道元年十二月,髙宗崩,十二月,皇太子即位,尊為皇太后,臨朝攝政,載初元年九月九日即位,改國號稱周,賜帝姓武氏,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傳位于中宗,二十六日,徙居上陽宮。二十七日,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后,十二月二十六日,崩于洛陽宣居殿,,諡曰大聖則天皇后。國子司業崔融為哀册文。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祔葬乾陵,唐隆元年七月七日依舊為皇后,景雲元年十月十八日改為大聖天祐,延和元年六月十七日又改為天后,其年八月五日改為聖后,開元四年十二月改為則天后。天寳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號則天順聖皇后年號二十,宰相七十四人:中宗皇后趙氏,天寳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思和皇后。皇后初為英王妃,母常樂公主得罪,妃坐廢,幽死于內侍省。中宗崩,將葬于定陵,莫知瘞所,將行招魂附葬之禮。太常博士彭景曰:招魂葬禮,非古不可,備棺椁置輼輬。宜據漢書郊祀志,葬黃帝衣冠于橋山,遂以皇后褘衣于陵寢行宮招魂,置衣魂轝以太牢告祭,遷衣于𤣥宮御榻之右,覆以夷衾焉。 |
10  | 皇后韋氏,神龍元年十二月十二日立為皇后,十一月二日,尊為順天皇后。三年八月十五日,加順天翼聖皇后,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降為庶人。初,神龍元年十二月,侍中桓彥範上表曰:「昔孔子論詩,闗雎為始,言后妃者,人倫之本,理亂之端也。故皇英降而虞道興,任姒歸而周宗盛,桀奔南巢,禍階末喜,魯桓滅國,惑以齊媛,伏見陛下每臨朝聽政,皇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得聞政事愚,歴選列辟,求詳往代,帝王有與婦人謀及政者,莫不破國亡身,傾輈繼路,且以隂乗陽違,天也。以婦凌夫,違人也,違天不祥,違人不義,由是古人譬以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易曰无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不得親于國政也。伏願鑒古人之言,察古人之意,上以社稷為重,下以蒼生為念,宜令皇后無往正殿,干及外朝,專在中宮,聿修隂教,則坤儀式固,鼎命維新。 |
11  | 睿宗皇后劉氏,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八日贈皇后,景雲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追諡肅明皇后,天寳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肅明順聖皇后。 |
12  | 皇后竇氏、唐隆元年贈皇后,景雲二年,追諡昭成,天寳八載,追加昭成順聖皇后,贈諡日月,並與肅明皇后同。𤣥宗皇后王氏,長壽二年納為妃,先天元年八月二十日,立為皇后,開元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廢為庶人。皇后楊氏,至德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追尊皇后,諡曰元獻,立廟于太廟之西,四時薦享,皆凖太廟一室之儀。至寳應二年四月,遷神主于太廟,祔𤣥宗室。皇后武氏、恒安王攸止,女攸止卒,後后尚幼,隨例入宫。及王皇后廢,賜號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七日薨,年四十,贈皇后諡曰貞順,仍立廟于京師昊天觀之角,乾元之後,享祀仍停。初十四年四月,侍御史潘好禮聞上,欲以惠妃為皇后,進疏諫曰:「臣嘗聞禮記曰:父母之讎,不共戴天。公羊傳曰:子不復父讎,不子也。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丁蘭報木母之恩,春秋美其義,漢史稱其孝。陛下既不以齊襄為法,丁蘭為戒,豈得欲以武氏為國母,當何以見天下之人乎?不亦取笑于天下乎?非止虧損禮經,實恐汚辱名教。又惠妃再從叔三思、從父延秀等,並干朝綱亂常,遞窺神器,豺狼同穴,梟獍同林,至如惡木垂隂,志士不息,盜泉飛波,貞夫莫飲,良有㫖哉!且匹夫匹婦,欲結夫妻者,尚相揀擇,況陛下是累聖之貴,天子之尊乎?伏願陛下詳察古今,鑒戒成敗,慎擇華族之女,必在禮義之家,稱神祇之心,允億兆之望,為國大計,其在于兹。且惠妃本是左右執巾幗者也,不當參立之春秋書宋人夏父之會,無以妾為夫人,齊桓公誓命于葵丘,亦曰無以妾為妻,此則夫子恐開窺競之端,深明嫡庶之別。又漢成帝欲立趙氏為皇后,劉輔極言漢桓帝欲立亳氏于中宮,李雲切諫,又見人間盛言尚書左丞相張說,自被停知政事之後,每諂附惠妃,誘蕩上心,欲取立后之功,更圖入相之計,伏願杜之于將漸,不可悔之于已成。且太子本非惠妃所生,惠妃復自有子,若惠妃一登宸極,則儲位實恐不安,皇太子既守器承祧,為萬國之主,本何可輕易?輒有揺動,古人所以見其漸者,良以是也。昔漢髙祖以戚夫人之故,將易太子之位,時有商山四皓,雖不食漢庭之祿,尚能輔翼太子,況臣愚昧,職參憲府,慷慨闗心,感激懐憤,陛下留神省察。 |
13  | 蘇冕駮曰:「此表非潘好禮所作,且好禮,先天元年為侍御史,開元十二年為溫州刺史致仕,表是十四年獻,而云職參憲府。若題年恐錯,即武惠妃先天元年始年十四,王皇后有寵未衰,張說又未為右丞相,竟未知此表是誰獻之? |
14  | 肅宗皇后吳氏,寳應元年五月十九日追尊皇后,諡曰章敬。 |
15  | 皇后張氏,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良娣張氏册為淑妃,乾元元年三月六日,立為皇后。寳應元年,有罪幽死別所。 |
16  | 代宗皇后獨孤氏,大厯十年,追尊曰貞懿皇后。十月十六日忌。 |
17  | 皇后沈氏,開元末,選入宮。天寳末,以祿山犯闕,𤣥宗西狩,棄妃故,為賊所得,拘于東都之掖庭。代宗收東都,見之留宮中,及史思明再犯河洛,遂失所在,十餘年求之不得。至德宗即位,建中元年八月,追尊為皇太后,遂以睦王述為奉迎皇太后使,工部尚書喬琳為副昇平公主,宜備起居,候知行在,即嚴扈法駕奉迎。至二年二月,羣臣以皇太后問至稱賀,既而謬焉,四方詐稱太后者數四,至永貞元年九月,禮儀使奏:太皇太后沈氏厭代登真,于今二十有七年,大行孝皇帝至孝惟深,哀思罔極,建中初已發明詔,舟車所至,靡不週遍,歳月滋深,迎訪理絶。謹按晉庾蔚之議云:尋求三年之外,又俟中壽而服之。今參詳禮經,博稽故事,伏請以大行皇帝啟攢宫日,皇帝、百官舉哀于肅章門內之正殿,先令有司造褘衣一副,發哀日,令內官以褘衣置于幄坐,自後令宫人朝夕上食,先告元陵,次告宗廟,上太皇太后諡册,次造神主,擇日祔代宗廟,其褘衣奉法駕,奉遷于元陵祠殿,置于代宗皇帝袞衣之右,便以今年十一月二日發哀為忌,追册曰睿真皇后,從之。 |
18  | 德宗皇后王氏,貞元二年十一月册為皇后,其月二十一日忌三年正月上尊諡曰昭德皇后。其諡册文。初令兵部侍郎李紓撰上,以紓謂皇后為大行皇后,非也。詔學士吳通𤣥又云咨后王氏,亦非也。按貞觀中,岑文本撰文德皇后諡册,文曰皇后長孫氏」,斯得之矣。其年二月,皇后發引梓宮,進辭太廟于永安門,升顯輬車于安福門,從隂陽之吉也。三月,以皇后廟樂章九首付有司,令議廟舞之號,禮官請號坤元之舞,從之。其樂章,初令宰臣張延賞、桞渾等撰,及進留中不下,又命翰林學士吳通𤣥為之,時上務簡約,不立廟令,于陵所祠殿奉安神主。三年正月十八日,太常博士李吉甫奏曰:「准國朝故事,昭成皇后、肅明皇后、元獻皇后並置別廟,若于大行皇帝陵所祠殿奉安神主,禮經典故,檢討無文。伏以元獻皇后廟在太社之西,今請修葺,以為大行皇后別廟,勅㫖宜依,仍付所司。至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待詔楊季炎等奏,奉進止宜于兩儀殿虞祭畢,擇日祔廟,准經勘擇用三月十八日一時兩儀靈座便,請除之」。詔下太常詳求典故,太常卿董晉與博士李吉甫、張薦等奏曰:「伏惟古禮,合用今年七月卒哭祔廟,國朝故事,髙祖六月而葬,睿宗十月而葬,並葬訖,便卒哭祔廟,聖朝典故。伏請遵仍令所司于今月十八日已前擇卒哭位哭訖,以十八日祔廟」。制曰:「可」。 |
19  | 順宗皇后王氏,永貞元年八月,册為皇后。元和元年五月,册為皇太后。十一年三月四日忌。 |
20  | 憲宗皇后郭氏,元和五年閏正月册為皇太后。大中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忌。其年七月,上尊諡曰懿安皇太后皇后鄭氏。會昌六年四月,上尊號曰皇太后。大中元年,上尊號曰孝明皇太后。 |
21  | 穆宗皇后王氏,長慶四年二月册為皇太后。會昌四年正月十二日忌。五年四月,上尊諡曰恭懿僖皇太后。皇后蕭氏寳應三年三月,册為皇太后。大中元年四月十五日忌。其年八月,上尊諡曰正獻皇太后,武宗母也。敬宗皇后、文宗皇后,武宗皇后鄭氏、宣宗皇后晁氏,大中十三年九月,上尊諡曰元昭皇太后。 |
22  | 懿宗皇后王氏,咸通十四年八月册為惠安太后。文德元年四月,上尊諡曰恭獻皇太后。 |
23  | 僖宗皇后 |
24  | 昭宗皇后何氏,光化元年四月册為皇后。天祐元年,册為皇太后,居積善宮。天祐二年十二月,為梁王密遣人所害。 |
25  | 雜録 |
26  | 開元四年正月,大理少卿李衢奏:奉進止令修皇后譜牒事,伏請降明勅奉勅宜依,仍令戶部量事供其紙筆。貞元二年十二月,有司以皇后在殯,請禁公私聲樂,詔曰:「大行皇后喪,民庶之間,並以除服,縁情制禮,須使合宜,其太常權停教習京城及諸府任舉樂音」。三年正月,詔中書門下兩省及常參官,各宜撰大行皇后挽歌詞三首。其月,詔內外諸親設祭于大行皇后,並不假飾花果,已後公私集會,並宜凖此。初,皇后母郕國夫人鄭氏等請設祭可之。自是宗室諸親及李晟、渾瑊神策六軍大將,皆請設祭自啓攢宮後,日有數祭,至于將遷座乃止。 |
27  | 元和十一年三月,順宗皇后王氏崩于南內之咸寧殿,諡曰莊憲。初,太常少卿韋勲進諡,議公卿署定,欲告天地宗廟,禮院奏議曰:「謹按曾子問: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古者天子稱天以誄之,皇后之諡則讀于廟。江都集引白虎通曰:皇后何以諡之,諡之于廟。又曰:皇后無外事,無為于郊。傳曰:故雖天子,必有尊也。凖禮,賤不得誄貴,子不得爵父母。所以必諡于廟者,諡宜受成于宗廟,故天子諡成于郊,皇后諡成于廟。今請凖禮,集百官連署諡狀訖,讀于太廟,然後上諡于兩儀殿,既符其事,允合禮經」。從之。其年四月,西川節度使李儀簡遣使往南詔告皇太后。哀:「凡天子之喪,嗣天子以卿大夫告于四夷太后、皇后之喪,則方鎮告之故事也。其年七月,禮儀使奏:「自秦、漢以來,天子之后稱皇后,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加太字者,所以加尊稱也。國朝典禮,皆稱舊制。開成六年正月,太常奏,昭成皇太后諡號已牒禮部,禮部以太字非之。太常報曰:入廟稱后,義係于天,在廟稱太后,義係于祖,並載在史策,垂之不朽。今百司文牒及奏狀參詳典故,恐不合除太字,如諡册入陵,神主入廟,即當去之」。奏可。十五年五月,莊憲皇太后弟故左金吾衞大將軍王用妻胡氏進狀云:「請用姑莊憲皇太后䕃補千牛,申中書門下,稱准格無條。伏見貞元中沈翬用姑睿真皇太后䕃,元和中妾弟二男,浩亦用皇太后䕃。伏乞天恩、允妾所奏可之,仍入格令。 |
28  | 天祐元年九月,册昭宗皇后何氏為皇太后。中書門下奏「請太后宮請以積善為名」。從之。 |
29  | 內職 |
30  | 舊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為九嬪,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寳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以備周禮六宮之數。其外又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分掌宮中服御、藥膳之事,宫正糾愆,失彤史,紀功書。過龍朔二年,改易官名,置贊德二人,正一品,以代夫人。宣儀四人,正二品,以代九嬪。丞門五人,正四品,以代美人。承㫖五人,正五品,以代才人。衞仙六人,正六品以代寳林。供奉八人,正七品,以代御女。持節二十人,正八品,以代采女。又置侍中三十人,正九品,咸亨二年復舊。髙祖、太宗黜隋之亂政,未下車而大放宮女,正位配尊惟其舊,髙祖之職,備員而已,所謂刑于內以正乎外。及髙宗永徽之後,政出宮中,公卿大夫罔不憚服。其取威也,多山陵未畢而冢嗣再廢,遂掘翦王室,改立宗社,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及中宗追王韋氏,崇寵三思,使以先事尊訪之,于是慶雲之瑞,宣于朝廷,桑女之歌,布于天下,防閑之道大壞,亂逆之謀預召矣,卒以禍敗,為後王誡。 |
31  | 懿宗淑妃郭氏,婕妤、崔氏、王氏雜録。 |
32  | 貞觀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尚書八座議曰:「謹按王者正位,作為人極,朝有公卿之列,室有嬪御之序,內政修而家理,外教和而國安。爰自周代,洎乎漢室,名號損益,時或不同。然皆寤寐賢才,博採淑令,非唯德洽宮壼,抑亦慶流邦國。近代以降,情溺私寵,掖庭之選,有乖故實,或微賤之族,禮訓蔑聞。或刑戮之家,怨憤充積,而濫叨名級,入侍宮闈,即事而言,竊未為得。臣等伏請今日以後,後宫及東宮內職員有闕者,皆選有才行充之。若內無其人,則旁求于外,采擇良家,以禮聘納」。永徽六年十月,武后未立,上特號為宸妃。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奏言:「帝王嬪妃,自有恒數,今若別立妃號,臣等竊以為不可」。乃止。 |
33  | 貞元六年七月九日,太常卿崔縱奏:「謹按司封令及六典,王母為太妃,髙祖、宇文昭儀生韓王,元嘉,後為韓國太妃,太宗燕妃生越王貞,後為越國太妃。今諸王母未有封號,請遵典故。其月,吏部郎中桞冕者狀稱歴代故事及六典,無公主母稱號,臣謹約文,比義公主。母既因公主而貴,伏請降于王母一等,命為太儀,各以公主本封,加太儀之。上㫖依。 |
34  | 元和四年,德宗皇帝妃韋氏卒,廢朝三日,妃祖濯,尚中宗女定安公主,官至衞尉少卿。父會昌,中為義王、駙馬,妃少入宮,性敏順,善于承奉,德宗重之,遂册為妃,六宫服其德,崇陵復土,畢于園寢,終三年之制,至是卒。寳應元年四月,禮院奏贈梁國夫人。 |
35  | 尚宮宋氏葬奉勅令所司供鹵簿,凖故事,只合給儀仗,詔以鼓吹賜之。宋氏姊妹五人,皆有文學。貞元中,澤潞節度使李抱真貢至闕下,德宗召入宮試,兼問經史文義,深加賞歎,自後皇太子及諸王、公主等多從受學姊妹中尚宮,尤通達人事,自憲宗、穆宗呼為先生,其名實根本,具在憲宗實録》。其年七月,勅殿中上奉御郭環曾祖故陳州刺史崇可封工部尚書,曾祖母唐氏贈晉昌郡夫人,祖母李氏可贈隴西郡夫人,父右威衞將軍義可贈禮部尚書,以姊妹才人有寵故也。未為妃后,一旦褒贈,榮及祖禰,前例無之。 |
36  | 天祐二年九月六日,內出宣㫖乳母楊氏可賜號昭儀,乳母王氏可封郡夫人,第二乳母先帝已封郡夫人,可凖楊氏例改封,中書奏議言:「乳母古無封夫人賜內職之例,近代因循,殊乖典故。昔漢順帝以乳母宋氏為山陽君,安帝乳母王聖曰野王君,當時朝議猶或非之,唯中宗封乳母于氏為平恩郡夫人,尚食髙氏為蓚國夫人。今國祚中興,禮儀革舊,臣等商量,楊氏望賜號安聖君王氏福聖君,第二王氏康聖君。從之。其年十二月勅:宫嬪女職本備內任,近年以來,稍失禮儀,今後每遇延英坐朝日,只令小黄門祗候,引從宮人,不得擅出內出宮人。 |
37  | 武德九年八月十八日,詔王者內職,取象天宫,上備列宿之序,下供掃除之役,肇自古昔,具有節文,宋代奢淫,搜算無度,朕顧省宮掖,其數實多,憫兹深閉,久離親族,一時減去,各從娶聘,自是中宫前後所出,計三千餘人。貞觀二年春三月,中書舍人李百藥上封事曰:「自陛下受命已来,昭示天下,薄賦輕徭,恤刑慎獄,躬行節儉,減損服御,雖堯舜德音,無以過此,然隂氣鬱積,亦恐是旱之咎,徴往年雖出宮人,未為盡善,竊聞大安宮及掖庭內無用宮人,動有數萬衣食之費,固自倍多,幽閉之寃,足感和氣,亢陽為害,亦或由兹,至七月三日,上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隋氏末年,求采無已,此皆竭人力,朕所不取,且洒掃之餘,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息人,亦各得遂其性」。於是命尚書右丞戴胄、給事中杜正倫等,于掖庭西門簡出之。開元二年八月十日,詔曰:「古者,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以備內職焉。朕恭膺大寳,頗修舊號,而六宮曠位未副于周禮,八月算人,不行于漢法,至于姜后進諫,永巷脫簪,袁盎有言,上林引席。此則朕之所慕,未曾忘也。頃者人頗喧譁,聞于道路,以為朕求聲色,選備掖庭,豈余志之未孚,何斯言之妄作!往縁太平公主選人入宮,朕以事雖順從,未能拒抑,見不賢莫若自省,欲正謗莫若自修改更,而張損之可也,妃嬪已下,朕當揀擇,使還其家,宜令所司將車牛今月十二日赴崇明門待進止。 |
38  | 大厯十四年五月,出宮人數百人。貞元二十一年三月,出後宮人三百人,其月又出後宮及教坊女妓六百人,聽其親戚迎于九仙門,百姓莫不叫呼大喜。 |
39  | 元和八年六月,出宮人二百,任其嫁配。十年十二月,出宮人七十人。 |
40  | 長慶四年二月,勅:先在掖庭宮人及逆人家口并配內園者,並放出外,任其所適。其月赦文:「宮中老年及殘疾不任使役,并有父母者,並委所司選擇,放出寳厯。二年十二月,勅:在內宮人宜放三千人,願嫁及歸近親,並從所便,不須尋問。 |
41  | 開成三年二月,文宗以旱出宮人劉好奴等五百餘人,送兩街寺觀,任歸親戚。翌日,因對紫宸,宰相李珏曰:「陛下放宮女數多,德邁千古。漢制八月算人,晉武平吳,亦多採擇。仲尼所謂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宰相鄭覃曰:「昔晉武以採擇之失,中原由此解體,千古可為殷鑒矣」。 |
42  | 唐會要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