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一序總目

《一序總目》[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打造的初稿。若有錯字,請協助糾正
1
《正字通》

正字通叙》

1
吳源起
2
天下事遇合有時,顯晦有數,自不可以預期,然又若有先兆焉。余童年時,隨侍先君子於信州理署間,聞論列同寅,必以南康司理昆湖廖先生為穪首,曰:此當今贒者,政治之暇,留心經史者也。嗣後先生復守南康,先君子喜曰:白鹿有靈,其戀戀舊主人若此耶。撫軍推重碩儒,委修《江右通志》。余適筮仕洛陽,先生走一介,屬余覔《河南省志》以為式,惠以所梓《正字通》一書。余時置案頭,繙閱不釋,惜未流傳,江淛間不可多。得昨歲走粵中,往來信安、淸海間,尋訪先生,溘先朝露,家復寥落,感慨久之。詢及成書,則以多故之餘,久屬他姓,束之高閣,好事者不得過而問也。余竭貲斧以得之,南粵諸名士皆大喜,因言書為張爾公先生之手筆,先生購其本於衡州,晨夕較定,授梓南康,書未大行,幾遭湮沒。今給事縣之國門,布於海內,使兩先生之精神復見於紙上,豈非顯晦有數耶!肰余思先生將有事於省志,而因以見貽,是今日之流傳,若先兆於前日也。爰為序其遇合之顚末,幷識弗忘先子之好友云爾。
3

康熙歲次乙丑禮科給事中秀水吳源起書於淸畏堂

正字通叙廖文英》

1
英不敏,弱冠遊京師吳下,憾學業未精,弗遑覃思搜較。初筮仕江右司理,督學使侯廣成先生,即舉英主白鹿洞書院。撫軍劉公直指徐公與太虛李先生協力綱紀,方考道問業,究心古文制蓺,竊致慨于字學之未全也。今
朝廷不棄舊,英復叨守南康荷。
撫部院董公甄育多士,人文蔚興,月日有課,櫛比章句。少暇,㪅博探旁稽,出向所闕疑者,與多士共討論。性復健忘,遇有所得,輒筆記之,閱三年麤成。定本原以課兒及受業諸生耳。客有請者曰:古今文字如牛毛,子既參訂,孳孳求六書,炳若日星,豈終名山藏乎?慨自羲画蒼字、秦篆、漢隸,非不爛肰可考。後世槩趨簡便,寖失其眞。他如揚雄、班固諸書,軼不傳,獨許愼《說文》具在,肰亦止象形、諧聲,而指事、會意,僅得其半,轉注、假借未深究也。迨鄭樵證篇象類,雖詳于假借,其會意、轉注往往自相牴牾,又何惑于吕忱、李陽冰、徐鉉、徐鍇、王安石、戴侗、倪鏜、楊愼,或掇攈陳說者哉。梅誔生《字彙》行世矣,其間墨守《正譌》《韻會》二編,罕所折衷,又未嘗淹通經史,與字學相發明。或似而亂眞,或略而未僃,學者無以定所從也。
今上經筵稽古,設科籲俊,每見
奏疏偶誤者,必議制義字譌者不錄。《正字》一書,蓋斯時之急務歟。㪅為集諸名碩,蒐六書善本,歷代字學,暨方外釋道藏,釐定釋詁。孰是孰非,使人知所適從,庶幾彼此貫通,義理交正,陰陽不悖,可通于天地,先後一揆,可通于古今。水火木石,飛潜動植之微;東齒西齶,南脣北喉之別。皆可觸類旁通,于以上符
功令,下裨承學,盍公諸寓內,俾有志者廣其傳也。顧予俸薄,安能遽授剞劂⿸厂⿰⿻𢆉凵刂會坊人鳩貲,就版于白鹿洞,因名曰《正字通》,此實賴諸君子嘉惠後學,抑無負後先臺憲羽翼斯文之意云爾。若謂集字學之大成,則余又何敢自信?後有作者,尚精較諸。
2

康熙九年歲次庚戌孟秋朔日中憲大夫知江西南康府理白鹿書院嶺南廖文英書*正字通凡例
3
一、字書譌以益譌,擬釐正成編,各部諸字本詁訖,僃載某字古作某,籒作某,篆作某,隸作某,俗作某,譌作某。凡舊本分部分画,古籒譌俗散見各部者,幷歸本部本字,後詳為考定。如昔李鉉刪正六蓺謬字例,盡削舊本之舛譌,獨存六書之可信從者,不令眩後學見聞已。又慮四方沈湎《字彙》日久,不仍存舊說,彼此是非必不著,故部画次第如舊,闕者增之,誤者正之,未可與各坊翻刻同日語。唐韓愈言,凡為古文,宐先識字,宋洪皓《松漠紀聞》言,金制策論試士,首重書㳒,士作字偏旁點画誤者,必坐以雜犯,推此意討究六書,未可忽也。
4
一舊本有字画譌省者,有非古文以為古文,非俗字以為俗字者,有字同訓異,字異訓同者,有前後註重複自矛盾者,其間援證失倫,眞贋錯互,如略陽蒲洪改姓苻,誤以為苻堅。北漢劉聰䳨儀殿,誤以為晉武。《毛詩》《左傳》奄息三良名,誤以為奄姓。《吳志》氏儀改姓是,誤以為民儀。嚬訓蹙額,與顰矉通,見莊子史鑑,誤以為笑貌。𢤯訓狹隘,與㒠䪥通,見楚辭,魏都賦誤以為忖度。列缺電灮,見《元包經》,《大人賦》誤以為蛚𧎯,蛚𧎯蟲屬,見《爾雅翼》。《埤雅》誤以為雷師。至于《洪武正韻》,如封古作𡉚,非作𡉚,封註誤引《說文》,艸木妄生。山高本作崔,非從口,嗺註誤訓為山高。拑口通作箝,非從木柑,註誤訓為柑口。《爾雅》大山宮小山霍,宮訓圍繞,宮註節刪本文為大山宮。相如賦弭節徘徊,弭訓止息,餌註誤改本賦為餌節。《漢書張敞傳》眉嫵,嫵訓娟媚,憮註沿本傳譌文訓媚愛。鶡毅鳥鳻春扈,眞韻誤以鳻同鶡。澌水索嘶聲破,齊韻誤以澌同嘶。脗口脣緡錢貫,軫韻誤以緡同脗。笠在首蓑蔽身,皆韻誤以笠即蓑。《字彙》譌誤者,與《正韻》同詳,見各部本註。
5
一舊註經史子集,類翦截上下文,苟非博覽全書,何䌛考信。今據本文增續,首尾連貫,文辭不複,詁義自明。又各部所引,周禮、爾雅、離騷、山海經、左傳、國語、國策通鑑、史記、漢書、呂覽、㳒言、說苑、老、莊、管、韓、關尹、淮南諸書,略厺解詁,雖有註,與無註同。今合天文、地理、律曆、時令、禮樂、田賦、兵刑、職官、事制、飲食、宮室、衣服、艸木、鳥獸蟲魚、金石、鬼神,隨類整比,準《十三經注疏》例,字各為註,註復增釋。蓋有註不能無疏,有疏可以翼註,補少析疑,非夸多滋惑也,淺顯易見者略之。各部釋經,槩從馬鄭王趙程朱蔡陳諸家傳注,粗通大義,其補正傳注未盡者,此不載。
6
一、各部同一物而分二字,如䘨𧘈、桾𣘝、梐枑、鸚鵡、鸑鷟、狻猊、蟋蟀、芵茪、蓓蕾之屬,舊註前後兩見者,今刪其複重,曰附見某註。部雖分而字相通,如口言、走足、木竹、鳥隹、犬豸、土石、瓦缶之屬,舊註彼此雜見者,今覈其異同,曰互見某註。《字彙》誤者,則曰舊本舊註誤。經典釋文、九經字樣、干祿字書、六書略、六書統、六書故、說文長箋,及正韻、玉篇、篇海、字林、字㝈、精蕰、泝原、韻瑞、韻會、佩觿集、同文僃考、古文奇字、古音正韻箋補,諸書誤者,則曰某書某說誤。又舊註凡州郡沿革未詳者詳之,古今姓氏闕遺者補之。諸家承譌,如排拫為排根,詳實為翔實,九欓為凡欓,墨杘為墨屎,廉倨為廉裾,恐喝為恐猲,眾作衆,模借摸,鵠即鶴,鑋同𨆪,舙同話,𩂪同霄,䒶古天,囸古日,𩕎古履,𩧢古騁,𦱉古龍,𡔚古塵,之類各有考訂。即古籒、大小篆、石鼓、詛楚文、博古圖、漢碑、隸釋、金石錄、宣和書譜,凡離理破體者,傳寫代㪅,摹画屢變,未可盡信。今各註曰不必泥,不必從,僃好古者諟正。坊刻篇海、集韻及合倂五音,所載俗書怪字,為舊本未収者,皆六書蟊賊,例宐一切焚棄。懼學者不審厺從,謬相摹效,摘其離經叛道之尤者,附見各部後,蓋所以著戒防漸也,覽者幸詳之。
7
一、舊本引周易、釋名、白虎通、六韜、三略並叶韻,世傳九經韻覽,王肅陶弘景晁說之諸人,讀易皆肰。新安朱子據吳棫補韻叶四詩,未嘗明指書易用叶之誤。陳第毛詩屈宋古音考,楊愼轉注古音,及字彙所載,瓊林雅韻引易叶韻者,頗眾。肰四詩與樂律通,被之管絃,登之朝廟,聲音自肰之韻,具僃騷賦易林樂府歌謠。四五六七言詩非變音諧韻不可。易書語孟宐正音,不宐盡限韻。諸家凡易象九叶音起,帝叶音丁,天叶音汀,論語季隨,隨音妥,叶下騧,騧音窠,皆可謂迂謬之甚。即如吳棫補韻書目言,尚書賡歌、五子歌皆韻,易彖小象雜卦皆韻,爻辭不韻,毛詩風雅商魯頌皆韻,周頌不韻,周禮量銘祭侯文皆韻,左國䌛詞歌謠皆韻,戰國策三略六韜間有韻語。據吳氏此說,諸經非盡用韻明甚。尚書周禮左國凡用韻者,僅見於歌銘諺謠,它皆不用韻。況吳氏言易爻周頌不用韻,雖頌與風雅同類,宐韻者亦不韻。讀經不必強叶又明甚。釋名白虎通依聲寓義,雖似叶韻,肰義廣則聲不能兼,聲拘則義從而窒。依者近似亂眞,寓者失全得半,皆不可為典要。諸家因近似之音,盡改本文之音以求叶。不知古聖賢立言垂訓,辭近指遠,前用宐民,非沾沾求合七音四聲,如後之騷賦樂府,音諧韻叶而後快。故是編自詩歌銘贊謠諺叶韻外,凡舊本引周易禮記釋名白虎通強叶者,各存其說。於本註不載叶音,非立異排俗,理不可誣也。
8
一、六書諸家先後編著非一,人各取切與音合者載之,雖切翻日趨于異,聲音統歸于同,好奇矜勝者莫能易也。舊本鈔掇諸家,各部有字非轉叶、變韻、同字、同音而分數切者,今皆定歸一切,不令糾紛。其各字轉音,舊本明言又叶,界埒自分,圈截嫌贅,今皆存又厺圈。其引詩賦、易林變叶,舊本本字各有切翻比例,可見增切病煩,今皆厺切存音。它說自為起訖,非與上文連互者,別画圈隔之。經、史、子、集諸字,舊本偶遺者,循各部增入。識舊本闕三字。各部金木水火土石鳥獸蟲魚,舊註旁訓、正訓倒置者,今艸木註必先艸木類,金玉註必先金玉類,比類相從,正訓後,次及旁義,與舊本別,不敢立異,亦不能苟同也。
9
一、音切門類不一,如輕重交互則芳杯切胚字、匹尤切彪字,如類隔則都江切樁字、都教切罩字,如通廣則符眞切頻字、芳連切篇字,字與母皆不相諧,窠切日下、喩下諸等㳒,讀者愈難猝解,此音之所繇亂也。是書止用音和正音,取字之切近者為韻,則字讀朗肰,其中舊韻失倫,未易㪅僕。凡字彙母韻未確者正之。浮山隱史著《等切聲原》,始《蕐嚴字母圖說》,訖《聲數同原問荅》,其目凡三十有一,推本河洛律呂之理,詳證類隔門㳒之謬,僃載《通雅》,久已行世,在學者深思而已。
10
一、字譌者宐正,亦有古今相通,點画可略,不必盡斥為俗者。通者不必泥,亦有形聲相近,鋟寫傳譌,必不可強通者。如元鄱陽周伯琦六書正譌,非譌者槩以為譌,非俗者槩以為俗,此病在不通者也。明京山郝敬《讀書通》,義難通者槩以為可通,字本誤者槩以為古通,此病在強通者也。之二者病雖差殊,其流害六書均也。苟浴譌誤通,如《禮內則》不友無禮于介婦,註友富作敢。塗之以謹塗,註謹讀為堇,《史夏本紀》引《書益稷》在治忽,譌作來始滑,亦將謂友通作敢,謹通作堇,來始滑通作在治忽。背理叛經,豈可為訓?故各部駮《讀書通》視駮《正譌》較嚴,蓋因《字彙》倂及之。通六書者或有同肰也。
11
一、異方殊音,勢難遽一。苟不推音考義,未有不為方俗所蔽者也。善學者必就其音之雜,以求其義之正;必審其俗之異,以歸于音之同。不肰,非獨不合古音,倂今音而失之。漢楊雄《方言》,隨方記錄,比物稱名,文麗用寡,無俟深求。各部所引《方言》,特以明謠俗之區分,僃輶軒之遐覽。擇其于六書交發者存之,疑則闕之。若夫近代方俗之說,有音無義,有聲無字,不可勝詰。即一二偶與韻書合者,如桐之讀洞,北之讀悲,不之讀卜,後之讀侯,未可盡廢。要當悉心講求正韻正聲,勿槩為方音所蔽,庶幾音義兼得之矣。
12
一、舊註梵書闕,如僅摭叶韻,道藏謌見什之一二,精義不具載。昔司馬灮不好釋老,嘗云微言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後世以為篤論。肰其間附麗經傳,警厲頑懦,不無裨助。况宿學耆碩,往往遯迹勾漏,隱名蓮社。遠近苾䭾黃冠者流,非乏古守亮、彥範、高閒、祕演、夢英、洪厓、大皋若而人。二氏遺編,例不宐槩絀。間嘗蒐閱釋道兩藏,凡㳒蕐楞嚴諸經,及歷代禪宗語錄,擇可存者附本註,令宗二氏者足資覽觀。道藏自道德南蕐冲虛元始外,如西昇經、大洞經、金闕朝元經、靈寶消魂安志經、玉樞寶經、金汋經、大白經、天空經、㳒輪經,辭淺義膚,半屬偽撰,故槩從姑舍。醫方雜技諸家,如靈樞、素問、物理論、本艸綱目、齊民要術、四民月令、月令廣、義事物原始、名義考、桂海虞衡志、圅史物性志、物理小識,並輯采增附,補舊本未僃云。*正字通引證書目
13
許愼說文解字
14
徐鉉說文集註
15
徐鍇說文繫傳
16
吳淑說文五義
17
周伯琦說文字原
18
趙宧灮說文長箋
19
釋曇域說文補
20
唐玄度九經字樣
21
張參五經文字
22
陸德明經典釋文
23
婁機班馬字類
24
歐陽融分毫正字
25
李涪刊誤
26
顏元孫干祿字書雖分列正俗通三類未博考六書亦有以俗字為正文者宐詳定
27
顏之推訓俗文字略書證篇論俗書舛譌別見顏氏家訓
28
陳淳字義詳講
29
陽尼字統
30
葛洪要用字苑
31
柴廣進聲音文字通
32
李鉉字辨
33
殷仲堪常用字訓
34
衞恆四體書勢
35
孫奕示兒編
36
鍾繇行楷書
37
洪适隸釋
38
林罕偏旁小說
39
錢承志正隸書隱
40
釋智騫倉雅字苑
41
林應龍逸古編
42
郭孔大經傳正誤
43
喬希大分韻集篆
44
趙明誠金石錄
45
𡨈和書譜
46
六一居士集古錄
47
潘廸石鼓文音訓
48
薛尚功鍾鼎篆韻
49
釋道泰鍾鼎古今韻
50
李陽冰六書刊定
51
顏師古刊繆正俗
52
張有復古編
53
何承天纂文
54
顧野王玉篇
55
張揖古今字詁
56
呂忱字林
57
王安石字說
58
楊時字說辨
59
鄭樵六書略
60
鄭樵字始連環
61
孫強玉篇增補
62
丁度類篇
63
吳恭字林音義
64
阮孝緒文字集略
65
許謙假借論
66
洪武正韻
67
孫吾與韻會定正
68
楊時偉正韻牋補古音逸字
69
趙古則六書本義
70
周伯琦六書正譌
71
楊𣒯六書統博収古文,失考正
72
戴侗六書故卷首附通釋
73
魏校六書精蕰曲附理解與六書牴牾
74
倪鏜六書類釋
75
郭忠恕佩觿集專主分別
76
朱謀㙔輯古文奇字
77
韓孝彥篇海五音
78
韓道昭改幷篇海
79
屠隆篇海類編
80
張忻訂正篇海
81
王應電同文備考
82
葉秉敬字孿以四言韻語釋字義故多缺漏
83
吳元滿六書總要
84
吳元滿六書㴑原
85
田藝蘅篆隸同文舉要
86
范成大桂海雑字
87
顏眞卿韻海鏡源
88
顧起元客坐詮俗
89
焦竑俗用雜字
90
李登正字千文
91
黃公紹古今韻會
92
方日升韻會小補悉依韻書引古,故多複重舛譌
93
楊愼六書索隱
94
凌稚隆五車韻瑞
95
隱史宓山通雅詳見疑始及意義雜說諺原
96
郝敬讀書通附四聲糾繆 五聲譜
97
焦竑俗書刊誤附略記字義字始騈字汎収石鼓尢倉于武則天諸字
98
呂維祺音韻日月燈附韻鐸
99
沈約四聲韻譜
100
徐邈五經音義
101
司馬灮切韻
102
賈昌朝羣經音辨
103
延篤漢書音義
104
徐廣漢書音註
105
劉鑑經史動靜字音
106
孫炎字音
107
宋庠國語補音
108
吳棫韻補
109
朱熹毛詩楚辭古音皆從韻補
110
章黻韻學集成
111
王柏正始音
112
米芾大宋五音正韻
113
李登音義便考
114
陸㳒言廣韻
115
孫愐唐韻
116
李燾五音譜
117
呂靜韻集
118
武元之韻銓
119
張諒四聲韻林
120
李槩音韻決疑
121
丘雍禮部韻略
122
楊朴禮部韻拾遺
123
宋祁景祐集韻
124
毛晃增修互注韻略
125
程迥古韻通式
126
柴氏古韻通
127
王該羣玉典韻
128
劉善經四聲指歸
129
李嘉紹切圖四㳒
130
李士謙免疑字韻
131
李元壽韻嬰
132
張貴謨聲韻補
133
郟升卿四聲韻類
134
王宗道切韻指玄
135
宓山切韻聲原玉鑰門㳒及李氏切圖皆有辨正
136
陳第毛詩古音考
137
陳第屈宋古音考
138
楊愼轉注古音略古音叢日古音獵要古音餘古音附錄別為四集
139
吳元滿諧聲指南
140
劉鑑切韻指南
141
周德淸中州音韻
142
呂坤交泰韻
143
蕭雲從韻通刪幷三十六母為二十母 附杜律細
144
釋神珙等切譜
145
釋處忠元和韻譜
146
釋智猷補修加字切韻
147
釋宗彥四磬等第圖
148
釋靜洪韻英
149
釋眞空輯直指玉鑰匙門㳒
150
蒙古韻略
151
自六書外凡援引經史子集及雜家裨編書目頗繁各附見十二集小註不具載
152
引證書目畢*正字通總目舊本首末卷附亥集後

正字通叙廖文英·子集 一畫 二畫》

1
一部舊三十一字,今增大字一,註附增小字二
2
丨部十四字
3
丶部舊六字,今增大字一,註附增小字二
4
丿部二十二字,今增大字一
5
乙部舊二十字,今增大字一
6
亅部八字
7
二部舊二十字,今增大字二,註附增小字一
8
亠部舊十九字,今增大字一
9
人部 亻同舊七百二十九字,今增大字十二
10
儿部舊三十二字,今增大字二
11
入部十二字
12
八部十八字
13
冂部二十九字
14
冖部舊二十一字,今增大字四
15
冫部舊八十四,今增大字二
16
几部十六字
17
凵部舊十四字,今增大字一
18
刀部 刂同舊三百零九字,今增大字十七,註附增小字一
19
力部一百三十二字
20
勹部舊四十七字,今增大字四,註附增小字二
21
匕部十三字
22
匚部舊五十三字,今增大字四
23
匸部十三字
24
十部三十一字
25
卜部舊十六字,今增大字三
26
卩部舊三十三字,今增大字二
27
厂部九十六字
28
厶部十七字
29
又部舊五十六字,今增大字四

正字通叙廖文英·丑集 三畫》

1
口部舊九百八十三字,今增大字六,註附增小字十一
2
囗部舊五十六字,今增大字四,註附增小字四
3
土部舊四百六十三字,今增大字十七,註附增小字十一
4
士部十八字
5
夂部七字
6
夊部舊十八字,今增大字一
7
夕部二十九字
8
大部舊一百零四字,今增大字六,註附增小字十
9
女部六百三十四字

正字通叙廖文英·寅集 三畫》

1
子部舊六十五字,今增大字二
2
宀部舊一百九十三字,今增大字六,註附增小字一
3
寸部三十二字
4
小部三十一字
5
𡯁部 尢兀同舊五十六字,今增大字一
6
尸部舊一百十八字,今增大字一
7
屮部十七字
8
山部舊五百六十九字,今增大字五
9
巛部二十二字
10
工部十一字
11
己部十九字
12
巾部舊二百四十七字,今增大字一
13
干部十五字
14
幺部舊十五字,今增大字三
15
广部舊二百二十五字,今增大字二
16
廴部十字
17
廾部舊三十一字,今增大字二
18
弋部舊十三字,今增大字一
19
弓部舊一百四十一字,今增大字四
20
彐部 ⺕彑同十七字
21
彡部舊三十九字,今增大字一,註附增小字四
22
彳部舊一百七十二字,今增大字五,註附增小字一
23
同心同手同水同犬在右者同邑在左者同阜

正字通叙廖文英·卯集 四畫》

1
心部㣺同舊九百五十六字今增大字十二
2
戈部八十七字
3
戶部三十八字
4
手部舊一千零十二字今增大字十八註附增小字一
5
支部二十一字
6
攴部攵同舊二百四十一字今增大字十一
7
文部舊十九字註附增小字二
8
斗部二十七字
9
斤部舊四十五字註附增小字二
10
方部舊六十八字註附增小字三
11
无部九字

正字通叙廖文英·辰集 四畫》

1
日部舊三百八十一字今增大字七註附增小字三
2
曰部二十三字
3
月部舊五十八字今增大字一
4
木部舊一千二百三十二字今增大字十註附增小字二
5
欠部舊一百九十六字今增大字三註附增小字一
6
止部四十九字
7
歹部舊一百九十字註附增小字一
8
殳部五十八字
9
毋部十字
10
比部十四字
11
毛部舊一百五十五字今增大字一註附增小字一
12
氏部七字
13
气部九字

正字通叙廖文英·巳集 四畫》

1
水部舊一千三百三十三字今增大字七註附增小字一
2
火部灬同舊五百四十五字今增大字三註附增小字二
3
爪部⺥同二十三字
4
父部十字
5
爻部十二字
6
爿部三十八字
7
片部七十五字
8
牙部九字
9
牛部舊二百十一字今增大字三註附增小字一
10
犬部舊四百十二字今增大字九
11
尣𡯂𡘋同尢𤣩同玉𦉫㓁冈𡘋同网同肉同艸同辵

正字通叙廖文英·午集 五畫》

1
玉部舊四百十八字今增大字二
2
玄部六字
3
瓜部五十字
4
瓦部舊一百六十字今增大字一註附增小字
5
甘部十九字
6
生部十七字
7
用部十字
8
田部舊一百四十九字今增大字二註附增小字一
9
疋部舊十二字今增大字一
10
疒部舊四百七十字今增大字二
11
癶部舊十二字註附增小字一
12
白部舊八十六字今增大字二
13
皮部七十六字
14
皿部舊一百零三字今增大字一
15
目部罒同舊五百五十五字今增大字五
16
矛部四十八字
17
矢部五十五字
18
石部舊四百四十七字今增大字三
19
示部舊一百七十九字今增大字二
20
禸部舊十一字今增大字一
21
禾部舊三百四十六字今增大字九註附增小字二
22
穴部舊一百四十二字今增大字二
23
  立部六十七字◯佛弟子文獻學者孫守真任真甫按:仁者志士義民菩薩賢友請多利用賢超法師《古籍酷AI》或《看典古籍》OCR事半功倍也。倘蒙不棄,可輔以末學於GitHub開源之TextForCtext以利輸入暨排版,謹以本頁權作示範,餘則不暇。見諒。感恩感恩讚歎讚歎南無阿彌陀佛
24
  同水同网同歹

正字通叙廖文英·未集 六畫》

1
  竹部舊六百七十六字。今增大字三
2
  米部舊二百零五字。今增大字二 註附增小字二。
3
  糸部舊六百二十七字。今增大字一。
4
  缶部舊六十一字。今增大字一。
5
  网部舊一百二十字。今增大字一。
6
羊部舊一百零八字註附增小字一
7
羽部一百五十七字
8
老部十四字
9
而部十七字
10
耒部舊七十六字今增大字一
11
耳部舊一百三十七字今增大字一註附增小字一
12
聿部十五字
13
肉部舊五百七十七字今增大字二
14
臣部舊九字今增大字三
15
自部二十一字
16
至部十七字
17
臼部四十字
18
舌部三十四字
19
舛部八字
20
舟部舊一百六十六字註附增小字一
21
艮部五字
22
色部二十字

正字通叙廖文英·申集 六畫》

1
艸部舊一千四百二十三字今增大字八
2
虍部舊六十九字今增大字六
3
虫部舊八百零四字今增大字六
4
血部舊三十八字今增大字二
5
行部三十五字
6
衣部舊四百六十六字今增大字七註附增小字四
7
襾部二十字

正字通叙廖文英·酉集 七畫》

1
見部舊一百三十三字今增大字二
2
角部一百三十七字
3
言部舊七百三十四字今增大字十六註附增小字三
4
谷部舊四十七字今增大字一
5
豆部四十九字
6
豕部舊一百十九字今增大字二
7
豸部一百十四字
8
貝部舊二百十六字今增大字二註附增小字一
9
赤部二十九字
10
走部舊二百四十字今增大字一
11
足部舊五百零四字
12
身部六十七字
13
車部舊三百四十字
14
辛部三十二字
15
辰部舊十三字今增大字一
16
辵部舊三百二十三字今增大字三
17
邑部三百四十五字
18
酉部舊二百四十九字
19
釆部十字
20
里部七字

正字通叙廖文英·戌集 八畫 九畫》

1
金部舊七百十九字今增大字四註附增小字四
2
長部舊四十七字今增大字二註附增小字二
3
門部二百十三字
4
阜部舊二百七十九字今增大字三
5
隶部十一字
6
隹部舊二百零二字今增大字二註附增小字二
7
雨部舊二百三十六字今增大字一註附增小字一
8
青部十七字
9
非部十七字
10
面部六十四字
11
革部二百九十字
12
韋部舊九十三字今增大字一
13
韭部舊十五字今增大字一
14
音部三十四字
15
頁部三百二十四字
16
風部舊一百五十四字今增大字一
17
飛部十字
18
食部舊三百四十三字今增大字二註附增小字二
19
首部十七字
20
香部三十二字

正字通叙廖文英·亥集 十畫至十七畫》

1
馬部舊四百一十字今增大字三註附增小字三
2
骨部舊一百六十二字今增大字二
3
高部二十七字
4
髟部舊二百二十三字今增大字三
5
鬥部舊十八字今增大字二
6
鬯部七字
7
鬲部舊五十四字今增大字一
8
鬼部舊一百二十字今增大字一註附增小字二
9
魚部舊四百九十一字今增大字七註附增小字二
10
鳥部舊六百十七字今增大字五註附增小字四
11
鹵部舊三十八字今增大字一
12
鹿部舊八十三字今增大字二
13
麥部一百十七字
14
麻部三十字
15
黃部三十五字
16
黍部四十四字
17
黑部一百四十六字
18
黹部九字
19
黽部舊三十五字註附增小字一
20
鼎部舊十三字註附增小字一
21
鼓部四十一字
22
鼠部舊七十九字今增大字三
23
鼻部四十七字
24
齊部十六字
25
齒部舊一百四十五字今增大字三
26
龍部十九字
27
龜部舊二十一字註附增小字一
28
龠部十七字
29
古者子生十年入小學則教以六書正始也士繇少迄壯不微于字欲求通于文不覈于文欲求通于道譽盲者使馳遠聾者使審音其孰信之俗書繁與後人偽增者日眾故字苟害道雖使倉頡復生面命口投不能苟同它臆創譌傳競尚僻異讐正尤不宜少恕傳曰羣言淆亂折諸聖聖人不得見衷諸理而已字不協聖賢義理俗也非正也學不貫經史源流正也非通也今舊本字闕漏者增入大字小註未敢曲徇前喆援證以裨助身心政教為首辭章詩賦次之明體適用準程具杜可以類推昔孔孟未撰字說周程不講音和究不失為古至聖大賢善學者据字窮理循本暨未繇躳行措諸天下國家處則為碩儒出則為名公卿六書始小學其同歸于大道一也不肰騁私智溺訓詁徧識古文奇字無絲髮補于世厺盲聾咫尺耳獘豈獨墨守說文者哉至于鼎鍾金石之文秦漢碑銘之篆集中存備考定要未可施之于楷隷列之于簡牘陳之于章奏姑舍是可也
30
正字通總目畢
URN: ctp:ws40833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