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天禄琳琅書目》卷六元版子部 |
3  | 纂圖分門類,題註《荀子》,周荀况撰。三十二篇,唐楊倞注,分二十卷。前載楊序并新増麗澤編集荀子事實品題一卷,不著纂人姓氏。又宋陳傅良輯荀子門類題目一卷,此當時帖括之書也。其門類題目一卷,於標題次行刋,永嘉先生陳傅良編。所分門類,始曰天地,終曰五常,共四十門。末又附拾遺并事要總類二條,皆擇書中之可作題目者,分類摘句,以取便於觀覽。卷後別行刋,麻沙劉通判宅刻,梓於仰高堂十二字,卷一之後亦於別行刋闗中。劉旦校正。所謂劉通判者,當即是人。第書首標題為纂圖,分門類題注荀子》,書前仍當有圖,葢已失之矣。至所載荀子事實品題一卷,觀其識語,稱舊本荀揚圖說,不過具文,今得麗澤堂編次品題,凡卿雲事實顛末,歴歴可考云云。則是荀、揚合刋之書,非此本中所應有,乃書賈割取荀子事,實以冠於書首耳。且書中自卷九之卷十三及卷十五共六卷標題祗稱荀子。卷十六卷二十兩卷標題又稱監本音註荀子書名既不畫一板,式亦復懸,殊係以三刻凑成一書。其標稱荀子者,橅印甚精,紙墨俱佳,實為宋槧。餘則元時所刋,逺不相及。然宋本流傳者絶少今尚存。吉光片羽于元刻之中,雖出凑合,亦可寳也。 |
4  | 明文徴明毛晉藏本,本朝泰興季氏,亦經收藏。 |
5  | 河南程氏遺書。宋朱子輯二十五卷,附錄一卷,外書十三卷,後附《文集》十二卷,又元譚善心輯遺文》一卷。目錄後有善心識語并朱子辯誤。書末載宋趙師耕《麻沙本後序,季襲之春陵本後序,又元鄒次陳、虞槃序二篇。 |
6  | 譚善心,字元之,臨川人。《元史》無傳,其事蹟不可考。所作識語,稱程子遺文遺事》一卷,善心始慮。世傳胡氏本猶未盡善,而朱子改本惜不可見貞白。虞叔近示以所得呉內翰家藏別本,乃與意見脗合,用鋟諸梓,以與學者共之。其朱子與劉共父、張南軒辯論所及者,悉附注於目録之下。且為竊考程氏世系譜》於十二卷之首云云。《世系譜》此本已闕。鄒次《陳序》稱,遺書外書俱出程門弟子手記朱子家藏,世所刋本,無不同者。獨二先生文集出胡文定公家,頗有改削,朱子定其所當改者數紙,屢以書致劉、張二公。然承舛習訛,卒莫之従。譚元之因與蜀郡虞槃往復討論,以復乎朱子所改之舊焉。今觀李襲之《舂陵本後序》、《祇言遺書》外書,而不及文集。其趙師耕《麻沙本後序》,則稱《二程先生文集》憲使楊公已鋟版《三山學宮遺書外書,則庾司舊有之,後俱燬於乙未之火。師耕承乏,來此亟將。故本易以大字與文集為一體,刻之後圃明教堂云云。按陳振孫《書録解題》,載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謂為建寧所刻,本載在集部,不與遺書合。録子部之中,是振孫所指建寧本似為楊公所刋,而以一體合刻,則自師耕始也。考《浙江通志》,師耕,黃巖人,登宋寧宗嘉定七年進士第。其序猶自署古汴者,葢不忘故土之意。李襲之無考《元史》虞槃字仲常,隆州仁夀人,集之弟。登延祐進士,授吉安永豐丞,後終嘉魚縣尹。《西江志》,鄒次陳字周弼,一字悦道,宜黃人。中博學宏詞科。所著有《遺安集》十八卷、《史鈔》十卷。此書校正文集,雖足訂別本之訛,然橅印草草、紙墨皆不求精。在元刻中又其次者,書中有趙氏子昻龍門子圖書記,進士郡李縣令三印。考《元史》孟頫以英宗至治二年六月卒,而鄒次陳序作於至治二年七月。譚善心識語作於至治三年九月。是孟頫歿時,書尚未經刋行,安得其收藏印記進士郡李縣令一印,文義亦不可解。觀三印篆法,俱極粗劣。其為書賈,偽造無疑,故不採録。 |
7  | 《闕補文集》卷八《近思録》,宋朱子呂祖謙同輯十四卷。宋葉采集解前采序並進書表目録》後載朱子祖謙識語二篇,陳振孫《書録解題》、馬端臨《文獻通考》皆載《近思録》十四卷,而不及葉采《集解》。明王圻《續文獻通考》載《近思録》有何基發揮戴亨《補註、栁貫廣輯、黃績義類》諸書,亦不載此本。考《宋史》無葉采傳。凌迪知《萬姓統譜》稱采字仲圭,成都人。初従蔡淵受《易》學,已而往見陳淳。淳以其好躐高妙,而少循序就實,工夫屢折而痛砭之。采自是屛歛鋒鋩,駸趨著實,淳深喜之。理宗寶慶初,為秘書監,嘗論郡守貪刻之害,上嘉納之。今觀書中《進表,係淳祐十二年表後結銜為朝奉郎監登聞鼓院兼景獻府教授,距作秘書監時已歴二十八載。迪知乃《未經考》及耳。《集解》之作,葢在黜浮崇實之後。序中有研思積久,踰三十載,義稍明備」之語,用心亦良苦矣。此本係仿宋刋,而紙質不免麤黝之病。 |
8  | 闕補卷二卷九《近思録》 |
9  | 篇目同前闕,葉采序。 |
10  | 此本版式較大紙質,亦極堅緻,勝於前本闕補卷一卷十卷十四朱子語類 |
11  | 宋黎靖徳輯》一百四十卷。前載宋黃幹、李性𫝊、蔡抗、呉堅、黃士毅、魏了翁、王佖諸序,并語録、姓氏門目目録後,《靖徳識語》二篇,考訂九條。 |
12  | 馬端臨《文獻通考》載李道𫝊輯《晦庵語録》四十六卷,其弟性𫝊,又輯《續録》四十六卷。王圻《續文獻通考》載《文公語類》一百三十八卷,乃黃士毅所序次者。今按《靖徳識語》,稱李道《𫝊刋語錄》於池李性𫝊刋《續錄》、蔡抗刋《後錄》皆十饒,是為三錄。黃士毅輯《語類》刋於蜀王佖作《續類》,又刋於徽,是為二類。凡五書。靖徳合而㕘校之,削其復者一千一百五十餘條云云。是靖徳所見者愽,而所採者精也。凌迪却《萬姓統譜》載,靖徳永嘉人,為沙縣主簿,攝縣事,清謹,善理繁劇,博學能文。嘗修《沙陽志》,此書字晝不工,紙簏墨黯乃元時坊刻之本。 |
13  | 檇李項氏藏本 |
14  | 本朝黃虞稷亦經收藏。按虞稷字俞邰,晉江人。康熈間以諸生預修《明史》,食七品俸,一時以為榮。 |
15  | 闕補卷三十二卷三十五卷八十一卷九十四卷一百十卷一百二十八 |
16  | 《朱子語類》,篇目同前前有宋王栢序,此與前部同出一板,橅印之時亦不相逺。而此書多王栢序序,作於宋咸淳乙丑,稱靖徳編校成書文公之遺語,大備是栢序,専為此書而作,前部無之,當屬闕佚。第栢序紙色,與全部深淺迥殊,似非一時所印,或由取資於別本耳。 |
17  | 《道命録》 |
18  | 宋李心𫝊輯,元程榮秀釐正分十卷。前心𫝊序,宋朱申序,榮秀序。 |
19  | 考《宋史》,李心𫝊字微之,隆州井研人。慶元二年薦於鄉。既下第,絶意不復應舉,閉戶著書。晚因崔與之、魏了翁等之薦,為史館校勘,賜進士出身。累官至工部侍郎,以言去奉祠潮州。淳祐三年致仕,卒。載所著成書甚多。內有《道命録》五卷。心𫝊自序,係作於理宗嘉熈三年。朱申之序乃淳祐十一年知江州時為之刻梓而作,其書尚仍五卷之舊。榮秀序稱,《道命録》五卷,刻梓在江州,燬於兵。榮秀嘗得而讀之,疑為初稿,尚欲刪定而未成者,齋居之暇,畧加釐正。彚次為十卷,重刋於龜山書院,而識其後云云。書中第十卷末附宋理宗淳祐以後贈䘏指揮二篇,制詞三篇,標為續増。又元文宗天歴以後請加封狀并部議二篇贈䘏制詞五篇,標為新増。乃榮秀所補録者,當時刻手印工,咸出上選。紙潔墨瑩,幾與宋槧無異,誠元刻之佳本也。榮秀序闕末數行,以明萬厯間丁元薦刋本校之。榮秀姓程新安人,序作於至順四年,結銜為奉直大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惜《宋史》無榮秀𫝊,《新安志》亦未載其事蹟不可考,序末數行。今依元薦本補録御題《道命録》十卷宋嘉熈間編次濂洛、闗閩五先生進退黜陟之所由,而終以諡議贈䘏制詔元時重刻於龜山書院,則又續増作書後所有事實及元代追崇興冊之文也。其云道命者,葢言道之行與廢皆命云爾。此書猶是元龜山書院初本,乾隆甲子秋日御識鈐寳二,曰乾隆宸翰,曰幾暇臨池。 |
20  | 朱臥菴呉岫收藏諸叩無考。 |
21  | 《類編標註文公先生經濟文衡》,宋馬括輯前集二十五卷、後集二十五卷、續集二十二卷,共七十二卷。前宋黃昇序括自序,馬括《宋史》無傳,宋人諸書目亦不載是書,其序作於淳祐辛亥。按辛亥為宋理宗淳祐十一年,書中葢取朱子所著論者類而編之,加以標註。黃昇序,稱括字曰季機,而未詳其爵里昇,《宋史》亦無傳。著有《中興詞選,字曰叔𤾉,號曰玉林,又號花菴,胡徳方為之序,稱其早棄科舉,吟詠自適,秋房樓公以泉石清士目之,馬括當時纂輯,此書似未刻梓是本。《前集總目後有時泰定甲子春刋於梅溪書院木記。按泰定甲子為元泰定帝御極之元年,板式係仿宋巾箱本,而未能如宋槧之工也。類編標註文公先生《經濟文衡》,篇目同前。 |
22  | 此書即前版橅印,亦出一時周大訓印無考。 |
23  | 詳註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宋呂祖謙著二十五卷。前祖謙自序。祖謙序以《左氏博議為諸生課試而作,故當時付刋,仿巾箱本之式。書中無刻梓年月,亦不載作註人姓氏。觀其紙黝墨黯,乃元橅宋槧而不能工者也。元趙孟頫藏本,明陳繼儒、徐渭,亦經收藏孟頫見前。考《明史》,繼儒字仲醇,號眉公,松江華亭人。為諸生,與董其昌齊名,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之。隠居崑山之陽,後築室東余山,在門著述,工詩善畫。年八十二卒。徐渭字文長,號天池生,山隂人。為諸生,有盛名。嘗自言:「吾書第一,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 |
24  | 胡子知言。宋胡宏著一卷,《後錄》一卷,前宋張栻序《宋史》,胡宏字仁仲,建寧崇安人,安國次子。初以䕃補右承務郎,不調。秦檜當國,貽書其兄寅,問二弟何不通書意慾用之,宏書辭甚厲。人問之,宏曰:「正恐其召,故示之以不可召之。端」、檜死,宏被召,竟以疾辭。著書曰《知言,張栻謂其言約義精,道學之樞要,制治之蓍龜也。按張栻嘗従宏遊,其序作於孝宗乾道四年,極推崇之意。《朱子語録》有曰:因與諸子論湖湘學者,崇尚胡子知言曰,知言固有好處,然亦大有差矣。如論性往往與告子湍水之說生之謂性之意有相似處云云。而呂祖謙謂知言勝似正䝉,則又過於稱許矣。此書兩卷後别行皆刻後學,天台呉堅刋於福建漕治。考《宋史》無堅𫝊。《浙江通志》載:堅,仙居人,登淳祐四年甲辰進士第,歴官至端明殿學士。此書係元時翻刻,雖不能精,而宋槧規矩猶存,尚屬元版之佳者。 |
25  | 本朝商邱宋犖藏本,有「緯蕭草堂」印。按犖作《西陂雜詠詩》,有「《緯蕭草堂》一篇,其子至曽取以名其集。 |
26  | 《困學紀聞》宋王應麟著,二十卷前應麟《自識,元牟應龍、袁桷序,後陸晉之《序》。 |
27  | 考《宋史》,王應麟字伯厚,慶元府人。九嵗通《六經。淳祐元年舉進士。寶祐四年又中博學宏辭科。歴官禮部侍郎,尋轉尚書兼給事中、左丞相,以留夢炎用徐囊、黃萬石等,遂東歸。後二十年卒。所著書甚多。《困學紀聞》其一也。牟應龍序作於元英宗至治二年,袁桷序作於泰定帝泰定二年。《元史》列傳應龍字伯成,其先蜀人,後徙居呉興。應龍幼警敏,日記數千言,擢咸淳進士第。賈似道招之,拒不見,不得寘上第,調光州定城尉。沿海制置司辟為屬,以疾辭不仕,而宋亡矣。已而起家教授溧陽州,晚以上元縣主簿致仕。泰定元年卒,年七十八。袁桷字伯長,慶元人,以薦為翰林國史院檢閲官,屢遷至侍講學士。泰定初辭歸,四年卒。追封陳留郡公,諡文清。陸晉之呉郡人,《元史》無傳。其結銜為慶元路儒學教授。序中有「鳩工度費,給以學儲,本學官及岱山長共助以足其用云云。按顧炎武《日知録》引陸深《金臺紀聞》曰:「元時州縣皆有學田所入,謂之學租,以供師生廩餼。餘則刻書工大者合數處為之,故讐校刻畫,頗有精者。今證以晉之所言,適相脗合,第此書橅印不佳耳。 |
28  | 闕補卷二卷十一卷十五困學紀聞 |
29  | 篇目同前前牟應龍序,後陸晉之《序》俱不載此書板,較大非陸晉之所校刋者,故不載其序。應龍序或本有而後失之。刻手印工,較前部皆髙一籌,在元刻中尚為佳本。 |
30  | 闕補目録卷二卷三卷六卷七卷十一卷十四卷十五卷十九 卷二十 北戶録 |
31  | 唐段公路纂。《龜圖註》三卷,前唐陸希聲序。公路,《唐書》無傳,陸希聲序,稱為鄒平公之孫。考《唐書》,段文昌於唐文宗時以御史大夫進封鄒平郡公,則公路乃文昌之孫矣。其書皆採嶺南民風、土俗、飲食、衣製、歌謡哀樂,有異於中夏者,録而誌之,至於草木、果蔬、蟲魚、羽毛之類有瑰形詭狀者,亦莫不畢載。謂之《北戶録》者,葢取《淮南子》云南方之極,自北戶之界至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也。希聲,呉人善屬文,由右拾遺歴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書》有《傳龜圖》,無考書中目録後別行刋,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刋行,則知是書先有宋槧,此本規仿為之,意欲偽充宋刋,故猶存尹家之名耳。元王元伯藏本。 |
32  | 本朝泰興季氏、虞山錢氏,亦經收藏錢,曽見前考《江南志》,元伯,金壇人,四世不異爨,家人百餘口,無間言,日使諸女婦聚一室為女,工畢,歛貯一庫,室無私藏。兄宣伯卒,以家事付兄子軌,軌辭元伯曰:「若宗子也,宗子宜主之」。相讓既久,卒以付軌,縉紳之家,咸自謂不如至元間旌表其門。 |
33  | 宋沈括著二十六卷。前括自序括序稱予退處林下,思平曰:與客言者,時紀一事於筆,謂之筆談。聖謨國政及事近宮省,皆不敢私紀。至於繫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所錄。惟山間木䕃,率意談噱,不繫人之利害者,下至閭巷之言,靡所不有」云云。考《宋史》,括字存中,錢塘人。擢進士第,歴官至龍圗閣待制,知審官院,出知青州,未行,改延州,以功加龍圖閣學士,尋謫均州圑練副使。元祐初,徙秀州,繼以光祿少卿分司,居潤八年卒。此書當屬居潤時所作,故有退處林下之語。其書曰故事,曰辨證,曰樂律,曰象數,曰人事,曰官政,曰權智,曰藝文,曰書畫,曰技藝,曰器用,曰神奇,曰異事,曰謬誤,曰譏謔,曰雜志,曰藥議,共十有七門開雕者,雖仿宋槧,而橅印不工,紙質亦未能堅緻,其為元刻無疑。 |
34  | 明杜堇藏本。考馮仙湜《圖繪寶鑑續纂》,杜堇字懼男,有檉居,古狂青霞。亨長之,號丹徒人。占籍京師,舉進士不第,遂絶意進取,為文奇古,兼善繪事。《安陽開國印記》無考。又有宋徽宗政和二字寶篆麄俗,係書賈偽作,不足載入。 |
35  | 《詩苑樷珠》,元仇舜臣編,曹彥文増輯三十卷。前曹輗序。《輗序作於大徳己亥。按己亥為元成宗大徳,三年,序後有至正甲辰菊節西園精舍新刋木記。按至正甲辰為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距輗作序之時已逾六十六載,書分三十六門,皆採摘成語,取其二三字集成對偶,并附詩聫以備初學撏摭之用,系餖飣之書,故不顯於當世。歴年既久,書賈得之,始為開雕,宜其刋印草草也。舜臣、彦、文、輗俱無考元版集部。 |
36  |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集、唐李白著元楊齊賢集註,蕭士贇補註二十五卷。前載唐李陽氷、宋樂史宋敏求、曽鞏、毛漸五序、劉全白李君碣記。 |
37  | 陳振孫《書録解題》曰:《唐志》有《草堂集》二十卷,李陽氷所録也。今按陽氷序文,但言十喪其九,而無卷數。又樂史序文稱《李翰林集》十卷,別收歌詩十卷,校勘為二十卷。又於館中得賦、序、書、表、賛、頌等,亦為十卷,號為別集。然則三十卷者,樂史所定也。家藏本不知何處本,前二十卷為詩,後十卷為雜著。首載陽氷、史及魏顥、曽鞏四序、李華、劉全白、范傅正、裴敬碑志,卷末又載《新史》本傳,而《姑孰十詠》、《笑矣悲來》、《草書》三歌行亦附焉。復著《東坡辨證》之語,其本最為完善。别有蜀刻大小二本,卷數亦同。而首卷専載碑序,餘二十三卷歌詩,而雜著止六卷。有宋敏求後序,言舊集歌詩七百七十六篇,又得王溥及唐魏萬本,同裒唐類詩諸編。洎石刻所傳,廣之無慮千篇,以別集雜著附其後。曽鞏葢因宋本而次第之者也。以校舊藏本篇,數如其言,然則蜀本即宋本也耶?末又有元豐中毛漸題云,以宋公編類之勤,曽公考次之詳,而晏公又能鏤版以傳於世,乃晏知止刻於蘇州者。然則蜀本葢傳蘇本而蘇,今不復有云云。今觀此本,首卷録賦八篇,餘二十四卷皆載謌詩,並無雜著。與振孫所見諸本,不惟卷數參差,亦且所收反少。雖載陽氷諸人之序,而皆不仍其舊矣。書中有建安余氏勤有堂刋篆書木記目録,末葉板心記,至大辛亥三月刋。按辛亥為元武宗至大四年,其時勤有堂之名尚存,葢建安俞氏子孫皆世守其業者也。楊齊賢無考蕭士贇字粹可,寧都人。篤學工詩,與呉澄友善。所著有《氷涯集》,見《西江志》。 |
38  | 陳惟中《收藏印記》無考。 |
39  | 《闕補卷三唐翰林李太白集、唐李白著二十六卷,前唐李陽氷序,後宋樂史曽鞏、毛漸三序。《目録》後載薛仲邕編《白年譜》,此書不載編纂人姓氏,前二十四卷皆載歌詩賦,則列于二十五卷,其二十六卷専載讃》十七篇,較前部故多一卷,然橅印遜于前部,其中錯誤亦多,如作序之毛,漸並訛為毛述,似是坊間自為刋行之本也。 |
40  | 明安國錢榖、黄姬水,俱經收藏。安國見前按蘇州志:錢榖字叔寳,呉人,少孤貧失學,迨壯,始知讀書,家無典籍,游文待詔門下,日取架上書讀之,以其餘功,㸃染水墨,得沈氏之法。黄姬水,字淳父,長洲人,五岳山人,省曽之子,生而英敏,山人出入必攜之,俱命學書千祝,京兆,遂傳其筆法,餘印無考。 |
41  | 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唐杜甫著,宋徐居仁編,次《黄鶴補註二十五卷。前載傳序碑銘一卷、註杜詩姓氏一卷,年譜一卷。陳振孫《書録解題》曰,門類杜詩二十五卷,稱東萊徐居仁編次,未詳何人云云。是門類係居仁所編,而集千家註之名則自黄鶴為之書,分七十二門。所列註詩姓氏始韓愈、元稹,終以文天祥、謝枋得、劉㑹孟共一百五十六家。其曰集千家者,葢夸大之詞耳。黄鶴字叔似,臨川人。所著有《北牕寓言》,見《西江志》書中門類目録。後有皇慶壬子鐘式木記,勤有《堂鑪式木記,傳序碑銘。後有建安余氏勤有堂刋篆書木記詩,題目録及卷二十五後皆别行刋,皇慶壬子。余志安刋,于勤有堂。按皇慶壬子為元仁宗皇慶元年,前余氏所刋李太白集係至大辛亥,與此刻僅隔一年,葢欲以李、杜詩集並行于時,故刻手印工亦復相等也。 |
42  | 闕補卷二卷五卷七卷十五卷十九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篇目同前後附文集二卷 |
43  | 此書即前版惟將傳序碑銘後建安余氏《篆書木記》、鑱去别刋、《廣勤書堂新刋》、《木記門類目録》,後鐘式》、《鑪式二木記》尚存,而以皇慶壬子易刋三本書舎勤有《堂易刋》、《廣勤堂》其詩題《目録》後,別行所刋之皇慶壬子,余安安刋於勤有堂十二字,雖亦鑱去而卷二十五後所刋者,當時竟未檢及失於削補所増附之文集二卷,橅印草草,較之前二十五卷亦不相類。此拙工所為,雖欲作偽,亦安能自掩耶?本朝泰興季氏藏本,餘印無考。 |
44  | 集《千家註》,分類杜工部詩,篇目同前闕傳序、碑銘一卷,年譜一卷,文集二卷。此本與前第二部為一時橅印之書,其卷二十五後雖亦無皇慶壬子余志安刋,於勤有堂一行,乃用別紙粘接,非由版中鑱去係。後之鬻書者知其作偽,未周又従而彌縫之耳。 |
45  | 《闕補詩題目録卷七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篇目同前。 |
46  | 此書乃以前版重加翻刻,故將建安余氏前後所列之名,盡為削去。其《廣勤書堂新刋、木記》亦復不存。惟以《鐘式木記》中《三峯書舍四字易刋,汪諒重刋,而《鑪式木記》中之廣勤堂則仍其舊,汪諒無考。觀其去《廣勤書堂新刋》、《木記》,則是堂亦非汪諒所有矣。書中註字本小一經》,翻刻筆畫,未免較肥,然紙質印工,實出前二部之上。 |
47  | 闕補卷十一卷十五韋蘇州集 |
48  | 《唐韋應物著》十卷前宋王欽臣序,元沈明逺補撰傳。 |
49  | 馬端臨《文獻通考》載韋《蘇州集》十卷,未及作序之人。考《宋史》王欽臣字仲至,應天宋城人,洙之子。用䕃入官,文彥博薦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歴集賢殿修撰、知和州,徙饒州,斥提舉太平觀。徽宗立,復待制,知成徳軍,卒。欽臣性嗜古,藏書數萬卷,手自讐正,世稱善本。沈明,逺元人,史無傳。考顧瑛《玉山名勝集》,載「明逺呉興人,精𨽻法玉山草堂、春暉樓、緑波亭諸額,皆其所書,又稱其與顧徳輝同時。按徳輝之子,元臣於太祖至元之季為水軍副都萬戶,則明逺為元初人無疑。此書當屬欽臣所訂,而明逺重刻於元初者。故橅印精好,與宋槧猶不相逺。 |
50  | 御題韋應物五言詩,高逺閒,淡世所罕及,年至九十餘,益造微妙,浮屠皎然。工詩,嘗擬其體應物,語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子欲為我且失其故步」。至今傳為知言。白居易繼守蘇州詩》云:「敢有文章替左司」。其見推重如此。惜其文史逸不傳,所傳者特詩集耳。是集編次雕鋟,雅稱善本。予愛讀其詩,因書數語於卷首。乾隆甲子九秋三日鈐。 |
51  | 寶二:曰乾隆宸翰」,曰「幾暇臨池」。或謂公詩不琢句,不用事,不鍊詞,不知公之所以為唐大家者,或謂此也。晴牕㸃檢,遂為三歎,辰翁志 |
52  | 右識語一作小行書,用筆高古。考《西江志》,辰翁姓劉,名㑹孟,廬陵人,補太學生。壬戌廷試,忤賈似道意,而理宗嘉之。寘丙第,以親老請濂溪書院山長。江萬里、陳宜中薦居史館,又除太學博士,皆固辭。宋亡,託方外以歸,著《須溪集》百卷。書中有漱石枕流印,當為辰翁託方外時所寄意者,以此證之。是書為元初刋本益信。 |
53  | 増廣註《釋音辯唐栁先生集》唐栁宗元,著《童宗說音註》,宋張敦頥音辯》、潘緯《増廣音義正集》四十三巻,別集二卷,外集二卷、附録一卷,共四十八卷。前唐劉禹錫原序,宋陸之淵序,並編集姓氏。 |
54  | 陸之淵序作於宋孝宗乾道三年,稱予至灊山郡齋雲間,潘廣文攜音訓》數帙示予比於祝充之註《昌黎集》云云。潘緯《宋史》無傳。考凌迪知《萬姓統譜》,載緯字仲寶,華亭人。紹興中舉進士甲科。恬於進取工著述,陸之淵無考,是書亦係翻刻。宋本字畫猶存其概,而紙質墨香則不相侔矣。 |
55  | 明晉莊王鍾鉉藏本,鍾鉉見前。 |
56  | 増廣註《釋音辯唐栁先生集》篇目同前闕,編集姓氏。 |
57  | 前書於正集外雖分《別集》、《外集》、《附録》,而《目録》則同列於正集之首。此本以末五卷《目録移置別集之首,版式雖仿前書,而實别為刋梓橅印之工,又出其下也。 |
58  | 明毘陵周氏藏本。良金印已見前,呉䝉印記無考。 |
59  | 増廣註《釋音辯唐栁先生集》篇目同前闕《別集》、《外集》、《附録》、《目録》。 |
60  | 此本較第二部又遜一籌合,觀三書皆非一板,何開雕者如是之多,而顧草草以従事耶?鄭翼明《收藏印記》無考。 |
61  | 《陸宣公集》唐陸贄著》十卷 |
62  | 陳振孫《書錄解題》曰:「《陸宣公集》二十二卷,權徳輿為之序,稱《制誥集》十三卷、《奏草》七卷、《中書奏議》七卷。今所存者,《翰苑集》十卷、《牓子集》十二卷。《序》文稱別集文賦表狀十五卷,今不傳。據此,則《陸贄集》乃四十二巻,至宋已闕二十卷矣。振孫所謂《翰苑集》,即制誥集。其《牓子集》係合奏草、奏議為二書。馬端臨《文獻通考》専載奏議十二卷。葢因制誥、奏議,集名既分,原可各自單行,不必合二十二卷始為全本。此書所載,皆制誥之文,分以十卷,即單行之《翰苑集》。也字明紙瑩,洵屬元刋善本。 |
63  | 《歐陽文忠公文集》。宋歐陽修著《居士集》五十卷,《外集》二十五卷,《易童子問》三卷,《外制集》三卷,《內制集》八卷,表奏書啓、四六集》七卷,《奏議集》十八卷,《雜著述》十九卷,《集古録》跋尾十卷,《書簡》十卷,共一百五十三卷。《總目》後有宋胡柯撰《年譜》一卷,并記書後有《附録》五卷,及編校姓氏,宋周必大序。 |
64  | 胡柯記、周必大序,皆作於宋寧宗慶元二年。必大序稱郡人孫謙益、丁朝佐、曽三異互加編校,起紹熈辛亥之春,迄慶元丙辰之夏,始成是書云云。按陳振孫《書録解題》曰:「歐公為一代文宗,其集遍行海內,而無善本。周益公解相印歸,用諸本編校,定為此本,且為之年譜,曰《居士集》。《外集》而下至於書簡,凡十名,刋之家塾。其子綸又以所得歐陽氏傳家本,乃公之子棐所編次者,屬益公舊客曽三異校正,益完善,無遺恨矣。今以必大序考之,三異本預校讐之列,書中並無必大子綸重加編次之語。且年譜係出胡柯之手,而非必大所作,豈振孫所見又為別本耶?此書字法規仿鷗波,深得其妙定屬元時所重刋者。觀其橅印之精,非好古家不能為此書。前應有序文,似是書賈欲充宋槧,遂妄為割去,而不知反掩其善也。曽三異《宋史》無傳,凌迪知《萬姓統譜》載三異字無疑,臨江新淦人,少有詩名,尤尊經學,屢従朱子問辨,因顔讀書之堂,曰仰高部使薦於朝,授承務郎。端平初,以袐閣校勘召,力辭,年八十一,卒。孫謙益,字彥撝。丁朝佐,字懐忠,胡柯字伯信,俱吉州人,其事蹟無考。 |
65  | 𢎞治十五年十月二日,收入淮東書院一部,一百五十三卷,附録五卷四十五冊,留都人獻,右識語一作蠅頭楷書,而筆法不工,乃書院中掌書籍者所識,以取便於稽核耳。淮東書院無考。按《明史地理志》載淮安、揚州二府,元時𨽻淮東道宣慰司,則書院當在此二府間也。 |
66  | 明李廷相、周良金俱經收藏印記見前。 |
67  | 《東坡集》,宋蘇軾著。《前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共一百二卷。無校刋姓氏。 |
68  | 此書前後,俱無序跋,密行細書,橅印工緻,係仿宋巾箱本式,欲以之亂真者,當屬元初人所為,始克有此形,似惜紙質鬆脆,不能相強耳。 |
69  | 元邵桂子藏本。明邵享真文。徵明亦經收藏翠竹齋、玉蘭堂諸印。見前按鮑楹《雪舟詩序》,青溪邵桂子,字徳芳,太學上舎。登咸淳進士,任處州府教授。宋亡,避地雲間贅。曹氏居泖湖之蒸溪,嘗瀕湖構亭名雪舟,著述其間。有《脞稿》十卷,《脞談》二十卷,皆以「雪舟」名之,預為生壙,號曰元宅,著《元宅七銘》,後七銘、續七銘》,别七銘,凡二十八事。摹《周易》,作忍黙》、《恕退》四卦。又《松江志》載邵桂子之孫亨貞,字復儒,博通經史,贍千文辭。凡隂陽醫卜佛老之學,莫不究其奧。洪武間為府學訓導,尋戍潁州,後歸卒,年九十三。著有蛾術集》。 |
70  | 増刋校正王狀元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宋蘇軾著《王十朋集註、劉㑹孟批㸃二十五卷,前十朋序趙䕫序并註詩姓氏傅溁撰,東坡紀年録》一卷。 |
71  | 毘陵邵長蘅作王註正譌,稱王十朋分類蘇詩註三十二卷,註中引用故事,謬誤實多,有極淺陋可為失笑者。十朋為南渡名臣,著《梅溪集。行世史》稱其天資頴悟,廷對萬餘言,淹通經史。其所註蘇詩,何至紕繆乃爾。又作註蘇例言,稱永嘉王氏註本孤行,其失大要有三。一曰分門別類失之陋。西蜀趙夔舊序自言,此書分五十門,金華、呂氏省為三十二門,而王氏因之。玩其標目,了無意義,且就分門之中,亦必顛倒次第云云。是王氏所分之三十二門,已不免後人訾議。今觀此書僅二十五卷,並非王氏三十二卷之舊。而所分門類,多至七十有六數,且不止於倍之。其間篇章之割裂,名目之犯複,殆有甚焉。而乃於標題下署十朋之名,抑何妄耶?註詩姓氏後有汪氏《誠意齋集書堂新刋》本,記假名妄作,必是此人特以其書規仿宋槧,橅印清朗,尚屬元刻之善者,故存之。 |
72  | 元何九思藏本明項元汴,本朝季振宜俱經收藏,印記俱見前,餘印皆無可考。 |
73  | 《欒城集》。宋蘇轍著《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應詔集》十二巻,共成九十六卷,無校刋人姓氏。是書卷目次第,與馬端臨《文獻通考》所載悉合其版式之工,紙墨之善,亦與前《東坡集》相等。葢當時本以《二蘇文集》合刋橅印係出一手也。書中有文徵明梅溪精舎玉蘭堂二印前,《東坡集》中亦有之,而元邵氏《收藏印記》則為此本所無。此本之任氏、王氏、季氏諸印,又不見於《東坡集》中。則知此二書惟歸文氏時曽經合璧其前乎?此後乎此者,皆各自流傳,今離而復合同為。 |
74  | 冊府之珍,亦是刻之幸矣。王氏、季氏諸印,見前其雲間任氏子先」一印。按任氏為雲間望族。《松江志》載元末有任暉者,字東白,其父名子文,則子先或即子文之伯仲行也。 |
75  | 《欒城集》。宋蘇轍著《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共八十四卷。《前集》轍曽孫詡序、《後集,宋鄧光跋。按前宋版《欒城集》後載鄧光、并轍、曽孫詡、四世孫森三跋,詡、森跋皆其自書用筆,猶秉家法。此本森跋已失詡跋並非自書,且移置簡端以為書序。是刋刻者未覩宋槧本,又安能《橅印精良耶?闕補前集》卷六卷四十後集卷十六、三集、卷一《伊川擊壤集》 |
76  | 宋邵雍撰。二十巻前雍自序。鼂公武《郡齋讀書志》載邵堯夫《擊壤集》二十卷,稱堯夫隠居洛陽,熙寧中與常秩同召,力辭不起。邃於《易》數始為學,至二十年不施枕而睡,其精如此。歌詩葢其餘事,亦頗切理,盛行於時,自為之序」云云。是宋時《擊壤集》雍所自刋。此本亦仿宋槧之式,而標為伊川者,葢據《宋史》雍葬親伊水上,遂為河南人也。 |
77  | 《黃太史精華録》宋黃庭堅著《任淵選》八卷前淵序。後朱承爵跋。陳振孫《書録解題》載《黃山谷詩》二十卷,新津任淵註,稱其不獨註事而兼註。意惜《宋史》無任淵𫝊始末不可考。淵既嘗註庭堅詩,則是書所録,擇焉必精。朱承爵跋不記年月。觀其跋,稱任子淵《精華録》,選予嘗得其《目録》,葢宋元祐間刻板而亡其文,愚輯其辭而完刻之云云。是承爵必非宋人,以板式紙質定之,當屬元時,刋本無疑。 |
78  | 陳氏收藏諸印,無考。 |
79  | 《屛山集》宋劉子翬著二十卷。前宋胡憲序,朱子撰。遺帖跋、墓表,後朱子《屛山集跋》。 |
80  | 考《宋史》,劉子翬字彥沖,建州崇安人,贈大師韐之仲子,以父任授承務郎,辟真定府幕屬,韐死靖康之難,子翬痛憤,幾無以為生,服除,通判興化軍,賊不敢犯,旋以羸疾辭歸武夷山,不出者凡十七年,與胡憲、劉勉之友善,而期以任重致逺者,惟新安朱子而已。年四十七卒,學者稱屛山先生。胡憲,字原仲,亦崇安人,紹興中,以鄉貢入太學,㑹伊洛學,有禁歸故山,力田賣藥以奉其親,賢士大夫髙仰之以其行義聞於朝,上屢召之,憲辭母老,乃賜進士出身,授左迪功郎,添差建州教授,後除祕書正字,以病請歸。紹興三十二年卒,年七十七。書中憲序作於紹興三十年,稱彥沖歿後越十有三年,其嗣子玶始編次其遺文,得二十卷。朱子後跋乃作於乾道九年。距子翬作序時,又越十有三載,稱先生啟手足時,玶年甚幼,以故平生遺文多所散逸,後十餘年,始復訪求以補家書之闕。然皆傳寫失真,同異參錯,於是反復讐訂,又十餘年始克成書云云。是胡憲作序在訪求散逸之後,而朱子作跋,係讐訂已成之時也。至朱子所撰遺帖跋,在慶元五年。距作集跋,時又踰二十六載,跋中皆珍惜遺墨之意,與是書無闗乃刋行者借以取重耳。玶《宋史》無傳,凌迪知《萬姓統譜》載,玶字平父,仕為従仕郎,自號七省翁,毎與諸名賢唱和,有詩集行世。 |
81  | 雲停印無考。 |
82  | 《象山先生集》、宋陸九淵著。《正集》二十八卷,《外集》五卷,共三十三卷。前宋楊簡、袁燮、呉杰三序。 |
83  | 馬端臨《文獻通考》載《象山文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并録袁燮序文。今觀此書,《外集》係五卷,其第五卷乃録孔煒、丁端祖所撰《諡議》二篇,然則《九淵外集》仍止四卷也。《文獻通考》不載楊簡、呉杰二序。按簡序作於寧宗開禧元年。燮序作於寧宗嘉定五年,相去已越八年之久。《呉杰序作於嘉定十三年,後燮序又經八載。《燮序稱為刋於倉司。而杰序則云:「聞建安狀元陳公子孫喜與人同其善,敬送上件文集,請用刋行,仍以二賢諡議次於其後」云云。是端臨所見者,係袁燮刋行之本。此本為陳氏所刋諡議,亦呉杰補録》非復袁本之舊矣。《外集》卷五後有辛巳嵗孟冬月安正書堂重刋木記。按嘉定十三年嵗在庚辰,則《木記》所紀辛巳當為嘉定十四年。但此書墨闇紙黝,決非宋本,當屬元時翻刻之書。考《宋史》九淵字子靜,撫州金谿人。登乾道八年進士第,歴官知荊門軍,卒諡文安。嘗與朱子論辨,所學多不合,門人楊簡、袁燮輩皆傳其學焉。楊簡字敬仲,慈谿人。乾道五年登進士第,授富陽主簿,㑹九淵道過,遂執弟子之禮。歴官至寶謨閣直學士,轉朝議大夫、慈溪縣男。繼以寶謨閣學士、大中大夫致仕,卒。袁燮字和叔,鄞縣人。入太學,登進士第,調江隂尉,官至寶文閣待制,進直學士,奉祀以卒。初入太學,陸九齡為學録,以道義相磨切。厥後見九齡之弟九淵,遂師事焉,學者稱之曰潔齋先生。呉杰,江西南城人,事蹟無考。 |
84  | 元趙孟頫藏本明陶宗儀 |
85  | 本朝黃虞稷俱經收藏孟頫、虞稷,見前考《明史》,宗儀,字九成,黃巖人,少試有司,一不中即棄去。洪武六年,命有司舉人才,皆及宗儀,引疾不赴。晚嵗,有司聘為教官,非其志也。所著《輟耕録》三十卷,又葺《說郛》、《書史㑹要》、《四書備遺》,並行於世。 |
86  | 《金臺集》元迺、賢著《危素編》二卷,前歐陽𤣥、李好文、黃溍三序,後虞集、張起巖《詩泰不華,識語貢師泰、掲傒斯、危素、程文、揚彝五序。 |
87  | 《危素序》稱易之《金臺前稿》,余既序之矣。及再至京師,又得《後稿》一卷」云云。今書有二卷,當是前後稿並刋,而無危素前序葢偶佚之書,中諸賢序詩識語皆至正間所作,當時心折易之。匪特文章各盡所長,書法亦兼其妙。真行篆𨽻無體不具,則無體不精,而摹刻者又能得其精神,不失銖黍。選紙選墨印而傳之,豈獨為元刻之冠即置之宋槧佳本中,又何多讓焉。迺賢《元史》無傳。按《浙江通志》,迺賢字易之,先世居金山之西,元興西北諸部仕中朝者,多散處內地,故《易》之稱南陽人。隨其兄宦遊江浙,卜居於鄞,再至京師,以能文名,尤長歌詩。久之歸浙東,辟為東湖書院山長,以薦授翰林編修官,尋卒。《元史》歐陽𤣥字原功,瀏陽人。延裕二年賜進士出身,由平江州同知,官至翰林學士承㫖,進階光祿大夫。年八十五卒,追封楚國公,諡曰文。李好文,字惟中,東明人。登至治元年進士第,由大名路濬州判官入為翰林國史院編修。歴官至翰林學士承㫖,階榮祿大夫。尋屢引年乞致仕,遂拜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學士承㫖一品祿終其身。黃溍字晉卿,義烏人。中延祐二年進士第,由台州寧海丞歴官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年八十一卒,追封江夏郡公,諡曰文獻。虞集字伯生,蜀人,僑居臨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歴官奎章閣侍書學士,年七十七卒,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䕶軍封仁夀郡公。張起巖,字夢臣,濟南人。年弱冠,以察舉為福山縣學教諭。中延祐乙夘進士,首選除同知登州事,特㫖改集賢修撰,屢遷至翰林承㫖,進階榮祿大夫。泰不華字兼善家於台。年十七,江浙鄉試第一。明年進士及第,授集賢修撰。累官至浙東道宣慰使,死於方國。珍之難,追封魏國公,諡忠介。貢師泰,字泰甫,宣城人,肄業國子學,為諸生。泰定四年,釋褐出身,授従仕郎,由太和州判官屢遷至戶部尚書,俾分部閩中。未幾,召為秘書卿,行至杭之海寧,得疾而卒。掲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以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遷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進階中奉大夫,卒。追封豫章郡公,諡曰文安。《明史》危素,字太樸,金谿人。至正元年,用大臣薦,授經筵檢討。歴官㕘知政事,除翰林學士承㫖,出為嶺北行省左丞,言事不報,棄官居房山。尋起為承㫖,甫至燕都,明師已入,素投報恩寺井中,僧大梓挽之出。洪武間,官𢎞文館學士,後謫居和州,守余闕廟嵗餘卒。程文、揚彛俱無傳,揚彛未詳其人。《新安志》載:程文字以間,婺源人,以薦入直翰林,累拜南臺御史,擢禮部員外郎,卒。收藏諸印無考。 |
88  | 《文選》,梁昭明太子蕭統撰,唐李善註六十卷,前蕭統序,李善上《文選註表》,唐呂延祚《進五臣集註。文選表》書中每卷標題下於李善註,次行刋,奉政大夫同知池州路總管府事張伯顔助率重刋,張伯顔無考。其橅刻此書,頗得宋槧模範。第書中祗收李善一人之註,而又録呂延祚《進五臣註表》,未免自淆其例矣。《兩漢文鑑》 |
89  | 宋陳鑑編。西漢文二十一卷,東漢文十九卷。共四十卷。前鑑自序。 |
90  | 陳鑑《宋史》無傳,自署為建安人,其始末亦無考序,作於端平甲午。按甲午為宋理宗端平元年,稱余作《兩漢史》節,積十餘年而功始竟。至若名公鉅卿忠言嘉謨,何敢一字妄加節畧,是以別為一編云云。考馬端臨《文獻通考》,載陶氏《西漢文類》二十卷,竇氏《東漢文類》三十卷,初未言及此書。其史部中亦不録陳鑑史節,豈鑑本非知名之士,著述不顯於時,抑其書未經付刋,逮元而始有是刻耶?收藏二印無考。 |
91  | 闕補西漢文卷六卷十六東漢文巻十三 |
92  | 《三國志》文類六十卷無編纂姓氏。 |
93  | 馬端臨《文獻通考》載《三國文類》四十卷,引陳振孫語曰,不知何人集。考《宋史藝文志》亦稱是書不知集者名氏,然所載係六十卷,與《通考》異。今觀此本,卷數適與《藝文志》符合,則端臨所稱四十卷者,尚非全書,得此元刋,亦足證宋本之誤矣。明著莊王鍾鉉藏本,印記見前,餘無考。 |
94  | 《續文章正宗》,宋真徳秀撰,二十巻後宋倪澄、梁椅、鄭圭三序,前宋版、續文章正宗祗載倪澄、鄭圭二序,不録梁椅序文,葢閲嵗久而佚其一篇也。此本出自元刋,橅印雖所不及,然三序得全,亦參考之。一助按《兩浙名賢録》,梁椅字子奇,麗水人,登嘉熙進士第,除太常寺丞,權禮部郎官。晚年慕程、朱之學,編輯遺論,名曰《論語翼》。 |
95  | 明徐達藏本有魏國公印,嚴嵩亦經收藏,有鈐山堂印。考《明史》,徐達,字天徳,濠人,年二十二,従太祖軍所向克捷謀畧甲諸將。初以平呉功封信國公,洪武三年,進封魏國公。十八年卒,年五十四。追封中山王,諡武寧。嚴嵩,字惟中,分宜人。舉𢎞治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移疾歸,讀書鈐山。十年還朝,進侍講。累官至華葢殿大學士、太子太師。竊政二十年,天下咸目為奸臣。年八十五,黜為民,寄食墓舍以卒。今觀書中本,有禮部官書朱文長印,俱為嵩鈐山堂諸印所掩。考明禮部尚書鄭賜奉詔訪賜遺書,係永樂四年之事,徐達以洪武十八年先卒,則知此書乃先為達所藏,而後入於禮部者,至嵩以私印鈐,葢官印之上。明是嵩入直文淵閣,仍掌禮部事。時攘取官書,以為已有小人貪邪,無所不至,即一書可見矣。劉文耀印無考。 |
96  | 《類編層瀾文選》,《前集》十卷,《後集》十卷,《續集》十卷,別集十卷,共四十卷。無編集姓氏。 |
97  | 此書前後俱無序跋,前集目録,前有未記識語,稱將舊集所選古文,重加増錄,分為前、後、續、別四集。前集類編賦詩、雜語雜著,以便初學者誦習。後續、別三集,類編、記傳等作,以便作文者披閲云云。其書始自《楚騷》,終於北宋,毎卷標題下別行刋雲坡家塾鼎新刋行,係當時帖括之書,書賈刻以謀利者,故仿宋巾箱本式,取易售耳。 |
98  | 蕭徳源收藏印無考》。 |
99  | 闕補前集目録後集卷八新編古賦題 |
100  | 《前集》十卷、《後集》八卷,共十八卷,不載編集人名氏。此與前部同類之書也。亦仿巾箱本式標題下別行刋》、《翠巖劉氏家塾新編》兩集。目録》後均有木記、識語。紀年為天厯己巳、庚午,係元文宗初年刋行之本。其書於經、史、子集中類纂、賦題,各疏本末於下,葢為應試者揣摩之用。前集仍有未備,爰纂《後集》以補之。 |
101  | 明毘陵周氏藏本印記見前尚古堂印,無考。 |
102  | 《闕補後集》巻三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元劉應季編。甲集十三卷,乙集九卷,丙集五卷,丁集五卷,戊集五卷,已集七卷,庚集二十四卷,辛集十卷,壬集十二卷,癸集十一卷,後甲集八卷,後乙集三卷,後丙集六卷,後丁集八卷,後戊集九卷,共一百三十四卷。前元熊禾序並全書總目及諸道圖。 |
103  | 考宋建安祝穆撰《事文類聚》一書,先以羣書要語,次以古今事實,次以古今文集,分綱列目,采摭頗詳。此本雖襲其名,而所分門類二十有五,皆取便於書問之往來,文翰之酬應,世俗鄙俚之言,無所不載,非復祝穆所輯之舊矣。劉應、李、熊禾《元史》俱無傳。凌迪知《萬姓統譜》載應李字希泌,建陽人,初名棨,登咸淳甲戌進士,調建陽主簿。入元不仕,退與熊禾、胡廷芳講道於淇源山,後建化龍書院於莒澤,聚徒講授,學者雲集。顧嗣立《元詩選》載:「熊鉌字位辛,初名禾,字去非,居建陽之鼇峯,志求濂、洛之學,訪朱子門人輔氏而従遊焉。宋度宗咸淳十年登進士第,授寧武州司戶參軍。宋亡,遂隠不仕,創雲谷書院,四方來學者翕然歸之。 |
104  | 闕補後乙集目録 |
105  | 欽定天禄琳琅書目卷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