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卷二十九蜀漢 |
3  | 帝禪 |
4  | ,延熈十二年,春正月,魏司馬懿殺曹爽及何晏等,夷其族。 |
5  | 曹爽驕奢無度,飲食衣服擬于乘輿,兄弟數俱出遊。司農桓範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並出。若有閉城門,誰復內人者?」爽曰:「誰敢爾耶!」是月,魏主芳謁高平陵,爽與弟羲、訓、彦皆從懿與師。昭謀以皇太后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召司徒高柔、太僕王觀分據爽、羲營,奏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僭擬專權,有無君之心。皇太后令罷爽兄弟吏兵,以侯就第。臣輒力疾將兵屯洛水浮橋,伺察非常。爽得奏,迫窘,不知所為。懿使爽所親信說爽,宜早自歸罪,唯免官而已。爽乃通。懿奏請下詔免已官,奉駕還宫。爽兄弟歸家,懿發吏卒圍守之。有司奏黃門張當私以所擇才人與爽,疑有姦,收付廷尉考實,辭云:「爽與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等謀逆」。于是收爽、羲等并桓範、張當俱夷三族。 |
6  | 魏司馬懿自為丞相,加九錫,復辭不受。 |
7  | 魏䕶軍夏侯霸來奔。霸為曹爽所厚,以父死于蜀,常切齒,有報仇之志,為征蜀䕶軍統,屬征西征西將軍夏侯元,霸之從子爽外弟也。至是,司馬懿召元詣京師,霸以爽既誅而元又被徴,恐禍及,遂來奔。姜維問之曰:「懿既得政,當復有征伐之志」。不?霸曰:「彼方營立家門,未遑外事,有鍾士季,者,其人雖少,若管朝政,吳、蜀之憂也。 |
8  | 秋,姜維伐魏雍州,不克。 |
9  | 維攻魏雍州,依麴山築二城,使句安,李韶守之。聚羌、胡質任,侵偪諸郡。魏郭淮使刺史陳泰進兵圍之,㫁其運道及城外流水,將士窘困,分糧聚雪以引日月。維引軍救之,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泰勅諸軍各堅壘,勿與戰,遣使白淮,使趣牛頭,截其還路。淮從之,進軍洮水。維懼,遁走。安等降魏十三年。秋,吳廢其太子和,殺魯王霸及將軍朱據。冬十一月,立子亮為太子。 |
10  | 初,潘夫人有寵于吳主權,生少子亮,權愛之。全公主既與太子和有隙,欲豫自結,數稱亮美。權以魯王霸結朋黨以害其兄,心亦惡之,謂侍中孫峻曰:「子弟不睦,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若使一人立者,安得不亂乎!」遂有廢和立亮之意,然猶沈吟歴年。至是乃幽太子和將軍朱據諫,不聴據,與尚書僕射屈晃率諸將吏泥頭自縛,連日詣闕請和。而無難督陳正及五營督陳象各上書切諫。吳主大怒,族誅正象。牽據晃入殿,杖之一百,遂廢和為庶人,徙故鄣,賜霸死,殺楊竺、全寄等據尋,亦賜死,遂立亮為太子。 |
11  | 十四年,夏四月,魏司馬懿殺王凌及楚王曹彪,遂置諸王公于鄴。 |
12  | 初,凌以將軍假節督揚州西,其甥令狐愚為兖州刺史,甥舅並典重兵,專淮南之任,陰謀以魏主制于彊臣。楚王彪有智勇,欲共立之,迎都許昌,㑹愚以病卒。至是,凌遣將軍禓宏以廢立事告兖州刺史黃華,華、宏連名以白司馬懿。懿將中軍乘水道討凌,先下赦赦、凌罪,又為書諭凌。已而大軍掩至百尺,凌勢窮面,縛水次,懿解其縛,送詣京師,道飲藥死。懿至洛陽,窮治其事,諸相連者悉夷三族,發凌愚冢,剖棺暴尸賜楚王彪死,盡録諸王公置鄴,使有司察之,不得,與人交闗。 |
13  | 秋八月,魏太傅司馬懿卒,其子師自為撫軍大將軍,録尚書事。 |
14  | 冬十二月,吳以諸葛恪為太子太傅,總統國事。吳主權頗寤太子和之,無罪,㑹祀南郊,得風疾,欲召和還全公主。及侍中孫峻、中書令孫宏固爭之,乃止。權以太子亮㓜議所付託,峻薦恪可付大事。權嫌其剛很自用,峻曰:「朝臣才無及恪者」。乃召之。恪至建業,見吴主于臥內,受詔牀下,以大將軍領太子太傅,孫宏領少傅,有司諸務一統。于恪惟殺生大事,乃以聞。 |
15  | 費禕北屯漢壽,以陳祗守尚書令。 |
16  | 禕還成都,望氣者云都邑無宰相位。乃復北屯漢壽十五年。春正月,魏司馬師自為大將軍。 |
17  | 夏四月,吳主權卒,太子亮立,以諸葛恪為太傅。吳主權病篤,召諸葛恪、孫宏、太常滕𦙍及將軍呂據、侍中孫峻屬以後事而卒。諡權曰大皇帝。太子亮即位,以恪為太傅,𦙍為衛將軍,呂岱為大司馬。恪乃命罷視聴息校官,原逋責,除闗税,崇恩澤,衆莫不悅。 |
18  | 吳徙其齊王奮于豫章。先是,吳主權立故太子和為南陽王,居長沙。奮為齊王,居武昌,休為瑯邪王,居虎林。至是,諸葛恪不欲諸王處濱江兵馬之地,乃徙齊王奮于豫章,瑯邪王休于丹陽,奮不肯徙。恪遺之牋曰:「明鑑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大王宜深以魯王為戒,若棄忘先帝法教,懐輕慢之心,臣下寧負大王,不敢負先!」帝奮懼,遂行。 |
19  | 冬十月,吳諸葛恪修東興堤。。十二月,魏人擊之,恪與戰于徐塘,魏人敗走。初,吳大帝築東興堤以遏巢湖,後廢不治。至是,諸葛恪更作大堤,左右結山俠,築兩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魏諸葛誕言于司馬師曰:「今因吳內侵,使文舒、王昶逼江陵,仲恭向武昌以羈吳之上流,然後簡精卒攻其兩城,可大獲也。是時征南王昶、征東胡遵鎮南毋邱儉,各獻征吳之策,詔昶等三道擊吳昶,攻南郡,儉向武昌,遵誕攻東興,恪將兵四萬救東興,遵等作浮橋以渡,陳于堤上,分兵攻兩城,城高峻不可抜。恪使將軍丁奉呂據為前部,從山西上,奉曰:諸軍行緩,若賊據便地,則難與爭鋒,我請趨之。乃辟,諸軍使下道,自率麾下三千人徑進。時北風舉帆,二日,至東闗,遂據徐塘,㑹天寒雪,遵方置酒高㑹,奉見其前部兵少,使兵皆解鎧,去矛㦸,但兜鍪刀楯,倮身縁堨,魏人望見,大笑之,不即嚴兵。吳兵得上,便鼓譟,斫破其前,屯據等繼至,魏軍驚擾,散走爭渡,橋壊,相蹈藉溺死者數萬,吴獲車乘、牛馬、驢騾各以千數,資器山積,振旅而歸。昶儉聞東軍敗,各燒屯走,十六年,春正月,盜殺大將軍費禕。初,姜維攻魏西平,獲中郎將郭循,以為左將軍。循欲刺帝,不得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至是,費禕與諸將大㑹于漢壽,歡飲沈醉,循刺殺之,禕汎愛不疑,待新附太過。張嶷嘗與書引岑彭來,歙為戒,禕不從,故及二月,吳諸葛恪擊魏。 |
20  | 吳軍還自東興,加諸葛恪荊揚二州牧,督中外諸軍事,恪遂有輕敵之心,復欲出軍,諸大臣以為數出疲勞,固諫不聴,恪因著論諭衆衆人皆心以為不可,莫敢復難,獨滕𦙍謂曰:「君前破彊敵,天下震動,今猥以勞役之後,興師出征,民疲力屈,逺主有備,若攻城不克,野掠無獲,是喪前勞而招後責也」。恪又不聴,遂大發州郡二十萬衆,復擊魏。 |
21  | 夏四月,姜維伐魏,圍狄道,維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㫁而有,每欲大舉,費禕嘗裁制不從,與兵不過萬人。及禕死,維得行其志,遂將數萬人伐魏,圍狄道。 |
22  | 吴師圍魏新城,不克。 |
23  | 吳諸葛恪入淮南,圍新城,姜維復在狄道,司馬師以二方皆急,而諸將意沮,問于虞松,乃使郭淮、陳㤗解狄道之圍,勅毋邱儉等按兵自守,以新城委吴泰至洛門,維以糧盡,引還揚州,牙門將張特守新城,吳人攻之連月,城將陷,特謂吴人曰:「今我無心復戰也,然城雖陷,尚有不欲降者,我當還為相語,明早送名,且以我印綬去為信,吴人聴之。特乃夜撤諸屋材柵,補其闕為二重,明日,謂曰:「我但有鬬死耳!」吳人大怒,進攻之,不能抜,㑹大暑,吳軍病者大半,死傷塗地,恪乃引去。 |
24  | 冬十月,吳殺其太傅諸葛恪,以孫峻為丞相。峻殺南陽王和。 |
25  | 恪還建業,愈治威嚴,多所罪責,復嚴兵欲向青,徐孫峻因搆恪於吳主,亮云欲為變,遂與亮謀置酒,請恪,伏兵殺之,并夷三族臨淮,臧均表請聴故吏收葬,從之。吴羣臣表峻為丞相、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峻驕矜淫暴,國人側目。南陽王和妃張氏,恪甥也,峻因此收和印綬,遣使者賜和死, |
26  | 十七年,春二月,魏司馬師殺中書令李豐及太常夏侯元、光祿大夫張緝、遂廢其后張氏。 |
27  | 初,李豐年十七八,已有清名,其父太僕恢不悅,敕使閉門㫁客。後司馬師秉政,以豐為中書令。時太常夏侯元有天下重名,以曹爽親故,不得在勢任,居常怏怏。張緝以后父家居,亦不得意。豐皆與親善,雖為師所擢用,而心常在元魏。主芳又數獨召豐,語師知其議,已詰之,不以實告。師怒,以刀鐶築殺之,遂收元緝。下廷尉鍾毓案治云豐等謀誅大將軍,以元代之。緝知其謀,遂皆夷三族,并廢張后。 |
28  | 夏,姜維伐魏。 |
29  | 維出隴西,與魏將徐質戰,敗之抜河間,狄道、臨洮三縣,遷其民還。 |
30  | 秋九月,魏司馬師廢其主芳為齊王,遷之河內。冬十月,迎高貴鄉公髦立之。 |
31  | 魏主芳以李豐之死,意殊不平。安東將軍司馬昭鎮許昌,詔召之使擊姜維。九月,昭領兵入見芳,幸平樂觀以臨軍過。左右勸因昭辭殺之,勒兵以退。大將軍。已書詔于前,芳懼,不敢發。司馬師以太后令召羣臣議,以魏主荒淫無度,䙝近倡優,不可以承天緒。羣臣莫敢違,乃奏收璽綬,歸藩于齊。師將立彭城王據,太后曰:「彭城王季叔也。今來我當何之!高貴鄉公,文皇帝長孫,明皇帝弟子,于禮小宗,有後大宗之義。其詳議之師!」乃召羣臣,議迎髦于元城。十月,髦至元武館,羣臣奏請舎前殿,髦以先帝舊處,避止西廂。羣臣又請以法駕迎,不聴。入洛陽,羣臣迎拜,髦下輿答拜。儐者請曰:「儀不拜」。髦曰:「吾人臣也」。遂答拜。至止車門,左右曰:「舊乘輿入」髦。曰:「吾被徴,未知所為」。遂步至太極東堂見太后,其日即位,百僚皆欣欣焉十八年,春正月,魏揚州都督毋邱儉、刺史文欽起兵討司馬師師,擊敗之,欽奔吳,儉走死。 |
32  | 初,欽以驍果見愛于曹爽,而儉素與夏侯元、李豐善,至是皆不自安。于是儉矯太后詔起兵壽春,移檄州郡以討司馬師。儉將五六萬衆渡淮,至項,堅守使欽在外為游兵,時師新割,目瘤創甚,或謂不宜自行。河南尹王肅、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㑹勸師自行,師蹶然起曰:「我請輿疾而東」。以弟昭兼中領軍,留鎮洛陽,以荆州刺史王基為行監軍。基言于師曰:「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亂也,畏儉等迫脇,是以屯聚。若大兵一臨,瓦解必矣」。師從之,以基為前軍,進據南頓。儉等亦往爭,聞基先到,乃還保項。吳孫峻率兵襲壽春。師命諸軍深壁以待來軍之集。諸將請進攻項師,曰:「淮南將士本無反志,儉、欽欺誘,與之舉事,小與持久,詐情自露,將不戰而克矣」。乃遣諸葛誕自安風,向壽春胡遵出譙、宋,絶其歸路。儉、欽進不得鬬,退恐壽春見襲,計窮不知所為,將士家皆在北,降者相屬。兖州刺史鄧艾將萬餘人趨樂嘉城,儉使欽襲之,欽軍退,儉恐懼夜走,壽春亦潰。孫峻進至槖臯,欽以孤軍無繼,不能自立,遂詣峻降。儉走慎縣,人就殺之,傳首京師。詔夷儉三族,以諸葛誕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吳軍亦還。 |
33  | 魏大將軍、司馬師卒。二月,師弟昭自為大將軍,録尚書事。 |
34  | 師病篤,還許昌昭自洛陽往省之,師令總督諸軍而卒,中書侍郎鍾㑹從師典知密事魏主髦,詔勅尚書傅嘏,以東南新定,權留昭屯許昌為內外之援,令嘏率諸軍還,㑹與嘏謀,使嘏表上,輒與昭俱發,還屯洛水南,詔以昭為大將軍,録尚書事。 |
35  | 秋八月,姜維伐魏,敗其兵于洮西,遂圍狄道,不克而還。 |
36  | 姜維復議出軍,征西大將軍張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不聴維,遂將數萬人至枹罕。魏雍州刺史王經與戰于洮西,大敗,死者萬計,還保狄道城。翼謂維曰:「可以止矣!進或毀此大功,為蛇畫足!」維大怒,遂圍狄道。魏詔鄧艾行安西將軍,與征西將軍陳泰并力拒維。泰進軍隴西。夜,至狄道,於東南高山上,多舉烽火,鳴鼓角,維不意救兵卒至,急攻不克,乃遁而還。十九年,夏四月,魏司馬昭始服衮冕赤舄。 |
37  | 魏主髦視學。 |
38  | 初,魏主髦宴羣臣于東堂,與諸儒論夏少康、漢高祖優劣,以少康為優,至是幸太學,與諸儒論《書》、《易》及禮,諸儒莫能及,常與中䕶軍司馬望、侍中王沈、散騎常侍裴秀,及鍾㑹等講宴于東堂,特加禮異,魏主性急,請召,欲速以望職在外,特給追鋒車虎賁五人,毎有㑹集,輒馳而至。 |
39  | 秋七月,姜維伐魏,與其將鄧艾戰,敗績。姜維自狄道還駐鍾提,魏人以其力竭,未能更出。秋,維復出祁山,聞艾有備,乃回趨南安。艾與戰于叚谷,大破之,死者甚衆,蜀人由是怨維。 |
40  | 八月,魏司馬昭自為都督,奏事不名,假黃鉞。吳孫峻死,以其從弟綝為侍中輔政。先是,吳將軍孫儀等謀殺峻,事泄,死者數千人,并及朱公主。至是,將軍呂據當進軍淮、泗,峻入其營餞之,據軍伍嚴整。峻惡之,稱心痛去,遂夢為諸葛恪所擊,恐懼發病死,以後事付綝。 |
41  | 冬十月,吳孫綝殺大司馬滕𦙍、將軍呂據。吳將軍呂據在江都,聞孫綝輔政,大怒,表薦滕𦙍為丞相。綝更以𦙍為大司馬,出駐武昌。未行,據引兵還,約、𦙍共廢綝。綝遣從兄憲將兵逆據,而使人趣𦙍行,𦙍懼,勒兵自衛。綝表𦙍反,發兵攻圍之。或勸𦙍曰:「引兵至蒼龍門,將士必委綝就公矣」。時夜已半,𦙍特與據期,又難舉兵向宮,比曉,據不至,綝兵大㑹,殺𦙍、夷三族,或勸據奔魏,據曰:「吾恥為叛臣」。遂自殺。 |
42  | 魏以盧毓為司空。 |
43  | 魏以盧毓為司空。毓固讓司𨽻校尉王祥,詔不許。 |
44  | 二十年,夏四月,吳主亮始親政,吳主亮親政事,大將軍孫綝表奏多見難問,又料兵子弟十八已下、十五已上三千餘人,選大將子弟年少有勇力者,使將之日於苑中教習,曰:「吾立此軍」。欲與之俱長」。數出中書,視大帝時舊事,問左右侍臣曰:「先帝數有特制,今大將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 |
45  | 魏揚州都督諸葛誕起兵討司馬昭。六月,昭奉其主髦攻之,吳人救之,不克而還。 |
46  | 誕素與夏侯元等友善,元等死,王凌、毋邱儉相繼誅滅,誕內不自安,乃傾帑賑施,曲赦有罪,以收衆心,養輕俠數千人為死士,又請増兵築城以備吴冦,意欲保有淮南。五月,詔徴誕為司空。誕遂殺揚州刺史樂綝,斂屯田兵十餘萬,及新附四五萬人,聚穀足一年食,為閉門自守計。遣長史吳綱將小子靚至吳,稱臣請救。司馬昭奉魏主髦及太后討之。吴使將軍全懌全端、唐咨等與文欽同救誕。六月,昭督諸軍二十六萬進屯邱頭,使將軍王基、陳騫圍壽春,㑹吴朱異率三萬人屯安豐,為欽外勢。基四面合圍擊欽、異,皆破走之。吴孫綝大發卒出屯鑊里,復遣異等解壽春圍。魏人又擊破之,異走歸綝。綝使異更死戰,異以士卒乏食,不從。綝怒,斬異而還。綝既不能抜出,誕而喪敗,士衆自戮名將,吳人咸怨。㑹全懌兄子輝等得罪于吳奔魏,昭偽作輝書,告懌等言,吳中怒,諸將不能抜,壽春欲盡誅之,懌等恐,遂率衆出降。 |
47  | 姜維伐魏。 |
48  | 姜維聞魏分闗中兵赴淮南,欲乘虛向秦川,率數萬人出駱谷時長城,積穀多而守兵少,魏都督司馬望及鄧艾進據之以拒維。維數挑戰,不應。是時維數出兵,蜀人愁苦,譙周作仇,國論諷之。 |
49  | ,景耀元年,春二月,魏司馬昭抜壽春,殺諸葛誕。 |
50  | 文欽教諸葛誕決圍而出,不克,復還,城中食盡,降者日衆,欽欲盡出北方人省食,與吳人堅守,誕不聴,由是爭恨,遂殺欽。欽子鴦、虎踰城自歸于魏,軍吏請誅之,司馬昭曰:「欽子固應就戮,然今以窮來歸,且城未抜殺之,是堅城內之心也」。乃使將數百騎巡城,呼曰:「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又表為將軍,賜爵闗內侯,城中皆喜,昭因進軍克之,斬誕,夷三族,誕麾下數百人,皆拱手為列,不降,每斬一人,輒降之,卒不變,以至于盡。吳將于詮曰:「大丈夫受命,其主以兵救人,既不能克,又束手于敵,吾弗取也」。乃免胄冒陳而死。 |
51  | 夏五月,魏司馬昭自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復辭不受。秋八月,魏主髦養老,乞言于太學。 |
52  | 以王祥為三老,鄭小同,為五更。 |
53  | 九月,吳孫綝廢其主亮為㑹稽王。冬十月,迎立琅邪王休休,以綝為丞相。封兄子皓為烏程侯。孫綝以其主亮親政,多所難問,稱疾不朝,使弟據入宿衛,恩幹、闓分屯諸營以自固,亮陰與全公主、將軍劉承謀誅之九月,綝以兵襲全,尚執之,殺劉承于蒼龍門外,遂圍宮,亮大怒,上馬帶鞬執弓欲出,曰:孤大皇帝適子,在位已五年,誰敢不從者!近臣共牽止之,不得出。綝使光祿勲孟宗告太廟廢亮為㑹稽王,以其罪班告逺近尚書桓彜,不肯署名,綝怒,殺之,遂迎琅邪王休于㑹稽,遣亮之國,綝于是殺全,尚遷全公主于豫章,十月,休至,羣臣奉上璽符,三讓乃受。即日,御正殿,大赦,改元。綝稱「草莽臣」,詣闕上印綬、節鉞,求避賢路。吳主休慰諭之,以為丞相、荊州牧,封南陽王子皓為烏程侯。 |
54  | 十二月,吳孫綝伏誅。 |
55  | 綝奉牛酒詣休休,不受,齎詣左將軍張布,酒酣,出怨言曰:「帝非我不立,今上禮見拒,是與凡臣無異,當復改圖耳」。布以告休,休銜之,恐其有變,數加賞賜。或告綝反,休執付綝,綝殺之,由是益懼,求出屯武昌,休許之,凡所請求,無一違者。將軍魏邈說休曰:「綝居外必有變」。衛士又告綝反,休將討之,密問于張布,布曰:「左將軍丁奉,雖不能吏書,而計畧過人,能㫁大事。乃召奉問計畫,奉曰:丞相兄弟支黨甚盛,不可卒制,可因臘㑹有陛兵以誅之」。十二月,臘㑹綝稱疾,休強起之,不得已而入,奉布目左右縛而斬之,以其首令衆諸同謀者皆赦之,放仗者五千人,夷綝三族, |
56  | 詔漢中兵屯漢壽,守漢、樂二城。 |
57  | 初,昭烈定漢中,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其後皆承此制。及姜維用事,建議以為:「諸圍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斂兵聚穀,退守漢、樂二城,聴敵入平重闗頭鎮守以捍之,敵攻闗不克,千里運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搏之,此殄敵之術也」。于是詔督漢中胡濟卻屯漢壽,王含守樂城,蔣斌守漢城。 |
58  | 二年,春正月,黃龍二見魏寧陵井中。先是,魏地井中屢有龍見,羣臣以為吉祥,魏主髦曰:「龍者,君徳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于井,非嘉兆也」。作潛龍詩以自諷,司馬昭見而惡之。 |
59  | 秋八月,陳祗卒,以董厥為尚書令。諸葛瞻為僕射。 |
60  | 祗以巧佞有寵,權位在姜維之上,及是卒,帝為之流涕。蜀人追思諸葛亮,因咸愛瞻。每朝廷有一善政,雖非瞻所建造,百姓皆傳相告曰:「此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或過其實。 |
61  | 三年,春正月朔,日食。夏五月,魏司馬昭弑其主髦于南闕下,尚書王經死之。魏主髦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陵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于是入白太后。沈業奔走告昭,呼經欲與俱經,不從。髦遂抜劍升輦,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鼓譟而出。中䕶軍賈充入與戰,南闕下髦,自用劍衆欲退太子舎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奈何?」充曰:「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抽戈前刺髦,殞于車下。昭聞之,大驚,自投于地。太傅孚奔往,枕之股而哭,甚哀,曰:「殺陛下者,臣之罪也!」昭入殿中,召羣臣㑹議,尚書僕射陳泰不至,昭逼之,乃入見泰,悲慟。昭亦對之泣曰:「元伯,卿何以處我?」泰曰:「獨有斬賈充,少可以謝天下耳」。昭久之曰:「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進于此者,不知其次」。昭乃不復言,以太后令罪狀髦,廢為庶人,葬以民禮。收王經及其家屬付廷尉,太傅孚等請以王禮葬髦,許之。昭言:「成濟大逆,不道,夷三族, |
62  | 六月,魏主奐立。 |
63  | 奐,燕王宇之子也。本名璜,封常道鄉公。司馬昭迎立之,更名奐。 |
64  | 四年,冬,以董厥、諸葛瞻為將軍,共平尚書事。樊建為尚書令。 |
65  | 時中常侍黃皓用事,厥瞻咸共將䕶,無能匡矯,建特不與皓往來,吴使薛珝來聘,及還,吳主問漢政得失,對曰:「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突決棟焚,而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 |
66  | 鮮卑索頭,貢質于魏。 |
67  | 鮮卑索頭部世居北荒,不交南夏,至可汗,毛,始彊大,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五世至可汗推寅南遷大澤,又七世至可汗鄰,使其兄弟七人及族人乙旃氏、車惃氏分統部衆為十族。鄰老以位授其子詰汾使南遷,居匈奴故地。詰汾死,力微,立復徙居定襄之盛樂,部衆浸盛,諸部畏服之。至是,始遣其子沙漠汗貢于魏,因留為質。 |
68  | 五年,冬十月,姜維伐魏洮陽,不克。 |
69  | 維將出軍,車騎將軍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冦,用之無厭,何以自存!」維遂伐魏,攻洮陽。鄧艾與戰于侯和,破之。 |
70  | 吴以濮陽、興為丞相。初,吳主休在㑹稽,興為太守,遇之厚,而張布嘗為左右督將,及即位,二人皆貴寵用事,布典宮省,興闗軍國,以佞巧更相表裏,吳人失望, |
71  | 魏司馬昭殺中散大夫嵇康。 |
72  | 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竒仕俠,與阮籍、籍兄子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相友善,號「竹林七賢,皆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鍾㑹聞康名,造之,康箕踞而鍛,不為之禮。㑹將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㑹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遂深銜之。濤為吏部郎,舉康自代。康與濤書,自說不堪流俗,而非薄湯、武。昭聞而怒之。康與東平呂安親善,安兄巽誣安不孝,康為證其不然,㑹因譖康嘗欲助毋邱儉與安皆有盛名于世,而言論放蕩,害時亂教,宜因此除之。昭遂殺安及康。康嘗詣隱者孫登。登曰:「子才多識寡,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
73  | 魏以鍾㑹都督闗中軍事,魏司馬昭患姜維數北伐,欲大舉伐漢,朝臣多以為不可,獨鍾㑹勸之昭諭衆曰:「自定壽春以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今吳地廣大而下濕,攻之,用兵差難,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後,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虢取虞之勢也。今絆姜維于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闇,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乃以㑹為鎮西將軍,督闗中,鄧艾以蜀未有釁,屢陳異議,昭使人諭之,艾乃奉命,姜維表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䕶陽安闗口及陰平之橋頭,以防未然。黃皓信巫鬼,謂敵終不自致,啟帝寢其事,羣臣莫知。 |
74  | ,炎興元年,春,詔立故丞相亮廟于沔陽。 |
75  |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許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于道陌上。至是,校尉習隆等請近其墓,立一廟于沔陽,以時賜祭。其故臣吏欲奉祠者,皆至其廟,㫁其私祭,以崇正禮。從之。 |
76  | 夏,吴交趾殺其太守以降魏。吴交趾太守孫諝貪暴,郡吏呂興殺之,而請吏于魏,九真、日南皆應。其後吳三攻交趾,皆敗沒,已復取之。 |
77  | 秋,魏遣鄧艾、鍾㑹將兵入冦闗中,守將傅僉死之。姜維戰敗,還守劍閣。魏遣鄧艾督三萬餘人自狄道趨甘松,沓中以綴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督三萬餘人自祁山趣武街,橋頭絶維歸路鍾㑹,統十萬餘衆,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趣漢中以衛瓘持節監軍事,行鎮西軍司。八月,軍發洛陽,漢遣廖化為姜維繼援,張翼,董厥詣陽安闗口為諸圍外助,大赦改元,勅諸圍不得戰,退保漢樂二城,㑹平行至漢中,使兵圍二城,徑趣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墓,使䕶軍胡烈為前鋒,攻闗口,守將傅僉拒守其下,蔣舒率衆迎降,烈乘虛襲城,僉格鬭而死,㑹遂長驅而前,大得藏庫積穀,維聞㑹已入漢中,引兵還。艾遣兵追躡于彊川口,大戰,維敗走,還至陰平,合衆欲赴闗城,聞其已破遇化、翼厥等合兵守劍閣以拒㑹。 |
78  | 冬十月,吴人來援。 |
79  | 遣使告急于吳吴使大將軍丁奉向、壽春丁封、孫異向沔中救漢。 |
80  | 魏司馬昭始稱相國,晉公受九錫。初,昭累辭進位爵賜,至是,蜀㨗交至,詔復授之,昭乃受命。辟魏舒為相國參軍, |
81  | 衛將軍諸葛瞻及鄧艾戰于綿竹,敗績,及其子尚皆死之。 |
82  | 鄧艾進至陰平,欲與諸葛緒自江油,趨成都。緒以西行非本詔,遂引兵與鍾㑹合㑹,欲專軍勢,密白緒畏懦不進,檻車徴還軍,悉屬㑹姜維列營守險㑹,攻之不能克,欲引還,艾言蜀已摧折,宜遂乘之,乃自陰平行無人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又糧運將匱,瀕于危殆,艾以氊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縁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守將馬邈降。諸葛瞻督諸軍拒艾至涪,尚書郎黃崇勸瞻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豫未納,艾遂長驅而前。瞻退往綿竹艾,以書誘瞻曰:「若降者,表為琅邪王」。瞻斬其使,列陳以待艾,大破之,斬瞻及崇瞻子尚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使敗國殄民,用生何為!策馬冒陳而死。 |
83  | 鄧艾至成都,帝出降。皇子北地王諶死之,漢亡。 |
84  | 漢不意魏兵卒至,不為城守調度,聞艾已入平地,帝使羣臣㑹議乃用譙周策,遣使奉璽綬詣艾降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將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奈何降乎?」帝不聽,諶哭于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帝率羣臣面縛輿櫬詣軍門,艾持節解縛焚櫬,延見禁將士無得虜掠,輒依鄧禹故事,承制拜漢帝以下官,姜維等及諸郡縣圍守,得勅放仗詣鍾㑹降將,士咸怒技刀斫石,㑹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綬節蓋。 |
85  | 吳兵還。 |
86  | 吴聞漢亡,乃罷兵。 |
87  | 春正月,魏以檻車徴鄧艾、鍾㑹謀反,伏誅。監軍衛瓘襲艾,殺之。 |
88  | 鄧艾在成都,頗自矜伐,以書言于晉公昭,請因平蜀之勢以乘吳,宜留隴右及蜀兵,煑鹽興冶,並作舟船,豫為順流之事,且王劉禪以顯歸命之寵,使吳人畏威,懐徳望風而從,昭使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艾曰:「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今吳人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鍾㑹有異志,姜維知之,欲構成擾亂,以圖克復㑹因艾承制專事,乃與瓘密白艾有反狀,詔以檻車徴,艾昭恐艾不從命,敕㑹進軍成都,又遣賈充將兵入斜谷,昭自將大軍從魏主幸長安,令山濤為行軍司馬,鎮鄴,㑹遣瓘先至成都收艾瓘兵少,㑹因此欲令艾殺瓘,并以為艾罪,瓘知之,乃以夜至成都,檄艾所統諸將,稱奉詔收艾,其餘一無所問,平旦,瓘乘使者車,徑入艾臥內,執其父子,置之檻車,㑹至,送艾赴京師,㑹所憚,惟艾,艾既就擒,遂決意謀反,欲使姜維為前驅,自隨其後,時郭太后卒,㑹乃悉召諸將,為太后發哀,稱遺詔,使起兵廢司馬昭,更使親信代領諸軍所召,羣官悉閉諸曹屋中,瓘詐稱疾篤,出就外廨,㑹信之無所復憚,維欲使㑹盡殺北來,諸將已因殺㑹復立故漢帝㑹欲誅諸將,猶豫未決,䕶軍胡烈親兵出取飲食,烈紿語親兵及與其子淵曰:「㑹已作大坑白棓數千,欲悉呼外兵棓殺內坑中」。一夜轉相告皆徧,淵遂率其父兵出門,諸軍鼓譟,爭先赴城所閉,諸人各縁屋出,與其軍士共斬㑹及維,死喪狼藉,瓘分部諸將,數日乃定。艾本營將士追出艾于檻車迎還,瓘自以與㑹共陷艾,恐其為變,乃遣兵襲艾父子于綿竹西,斬之。 |
89  | 三月,魏晉公司馬昭進爵為王。魏詔晉公昭進爵為王。太尉王祥、司徒何曽、司空荀顗共詣晉王。顗謂祥曰:「相王尊重,今日便當相率而拜」。祥曰:「王公相去一階而已,安有天子三公可輒拜人者!君子愛人以禮,我不為也」。及入顗拜,而祥獨長揖昭,謂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重也!」魏封,故漢帝禪為安樂公。 |
90  | 禪舉家遷洛陽,大臣無從行者,惟祕書令郤正及殿中督張通捨妻子,單身從行,正相導宜適,舉動無闕,禪乃慨然歎息,恨知正之晩, |
91  | 秋七月,魏以羅憲為陵江將軍。初,漢使羅憲守永安,及漢敗,憲得其主手勅,乃帥所統臨于都亭三日,吳聞蜀敗,起兵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憲曰:「吳不恤我難而背盟徼利,不義甚矣」。乃繕甲誓衆,厲以節義,與吳人戰,大破之。吳主怒,遣陸抗等帥衆増其圍。憲被攻凡六月,魏荊州刺史胡烈救之,吳師遂退。晉王昭使仍舊任,加號將軍。 |
92  | 吳主休殂,烏程侯皓立。 |
93  | 吳主寢疾,口不能言,手書呼濮陽興入,令子]出拜把興臂指],託之而殂。吳人以蜀初亡,恐懼,欲得長君。左典軍萬彧嘗為烏程令,與烏程侯皓善,稱皓才識明㫁,加之好學,奉遵法度。興與左將軍張布言于朱太后,乃迎立之。吳主貶朱太后為景皇后,追諡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氏為太后。 |
94  | 八月,魏司馬昭以其子中撫軍炎為副相國,冬十月,立為晉世子。 |
95  | 初,晉王昭娶王肅之女,生炎及攸,以攸繼景王後。攸性孝友,多材藝,清和平允,名過于炎。昭愛之,常曰:「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百年後,大業宜歸」。攸欲以為世子,山濤曰:「廢長立少,違禮不祥」。賈充、何曽、裴秀亦以為言,乃遂立炎。 |
96  | 秋八月,魏晉王司馬昭卒,子炎嗣。 |
97  | 諡昭為文王,葬崇陽陵。冬,吳遷都武昌。 |
98  | 從西陵督步闡之請也。十二月,晉王炎稱皇帝,廢魏主為陳留王。 |
99  | 魏主禪位于晉,出舎金墉城,太傅司馬孚拜辭,流涕歔欷不自勝,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晉王即皇帝位,奉魏主為陳留王,即宮于鄴。魏氏諸王皆降為侯,追尊宣王、景王、文王為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
100  | 晉大封宗室。 |
101  | 晉主懲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職任。又詔諸王皆得自選國中長吏。 |
102  | 晉除漢、魏宗室禁錮,罷將吏質任。初,魏禁防宗室甚峻,又禁錮諸劉,皆不得仕進。其諸將征戍及長吏仕州郡者,俱留質任于京師。及是,晉悉除罷之。 |
103  | 晉初置諫官。 |
104  | 晉以散騎常侍傅元及皇甫陶共掌諫職,元以魏末,士風頺敝,上疏言之。晉主嘉納,使元草詔以進,然亦不能革也。 |
105  | 春正月,晉立七廟。 |
106  | 即用魏廟祭征西府君以下凡七室。 |
107  | 晉除郊祀五帝座。 |
108  | 羣臣奏:「五帝即天帝也,王氣時異,故名號有五。自今明堂、南郊宜除五帝座」。從之。晉主王肅外孫,故郊祀之禮,有司多從肅議。 |
109  | 三月,吳遣使如晉弔祭。 |
110  | 以文帝之喪也,使者丁忠還,說吳主曰:「北方無守戰之備,弋陽可襲而取」。吳主以問羣臣,鎮西大將軍陸凱曰:「北方新并巴、蜀而遣使來和,非求援于我也,欲蓄力以俟時耳。敵勢方彊,而欲徼倖求勝,未見其利也」。吳主雖不出師,然遂與晉絶。 |
111  | 夏六月丙午晦,日食。 |
112  | 秋八月,晉主謁崇陽陵。 |
113  | 文帝之喪,臣民皆從權制,三日除服。既葬,晉主亦除之,然猶素冠疏食,哀毀如居喪者。至是謁陵,詔以衰絰從行,羣臣自依舊制。尚書令裴秀奏曰:「既除復服,義無所依」。遂止。中軍將軍羊祜謂傅元曰:「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而漢文除之,毀禮傷義。今主上至孝,雖奪其服,實行喪禮,若因此復先王之法,不亦善乎!」元曰:「以日易月,已數百年,一旦復古,殆難行也」。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禮,且使主上遂服,不猶愈乎!」元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為有父子而無君臣也」。乃止。羣臣請易服復膳,詔曰:「毎念不得終苴絰之禮,以為沈痛,況食稻衣錦乎?朕本諸生家傳禮來久,何至一旦易此情于所天!可試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無事紛紜也」。遂以疏素終三年。 |
114  | |
115  | 冬十月丙午朔,日食。 |
116  | 晉罷山陽督軍,除其禁制。 |
117  | 十一月,晉并圜方丘之祀于南北郊。春正月,晉立子衷為太子。詔以「近世每立太子必有赦,曲惠小人,朕無取焉」。遂不赦。 |
118  | 晉徴犍為李密不至。晉主徴李密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老,固辭,許之。密與人交,每公議其得失而切責之,常言:「吾獨立于世,顧影無儔。然而不懼者,以無彼此于人故也」。 |
119  | 夏六月,吳作昭明宮。 |
120  | 吳主作昭明宫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伐木,大開苑囿,起土山樓觀,窮極伎巧,功費以億萬計,丞相陸凱、中書丞華覈切諫不聴,秋九月,晉禁星氣、䜟緯之學, |
121  | 春正月,晉律令成。先是,晉主命賈充等正法律,至是,充等上所刋修律令,晉主親自臨講,中書侍郎張華請抄死罪條目,懸以示民,從之。 |
122  | 晉詔立考課法,不果行。 |
123  | 詔河南尹杜預為黜陟之課。事竟不行。 |
124  | 晉主親耕籍田。 |
125  | 三月,晉太后王氏殂。 |
126  | 晉主居喪,一遵古禮。既葬,有司請除衰服。詔曰:「受終身之愛,而無數年之報,情所不忍也」。有司固請,詔曰:「患在不能篤孝,勿以毀傷為憂。前代典禮,質文不同,何必限以近制,使達喪闕然乎!」羣臣請不已,乃許之,然猶素服以終三年。 |
127  | 夏四月,晉太保王祥卒。 |
128  | 祥卒,門無雜弔之賓,其族孫戎嘆曰:「太保當正始之世,不在能言之流,及間與之言,理致清逺,豈非以徳掩其言乎!」 |
129  | |
130  | 秋七月,衆星西流,如雨而隕。九月,晉大水。 |
131  | 春二月,晉以羊祜督荊州諸軍事,晉主有滅吳之志,使祜都督荊州,鎮襄陽,祜綏懐逺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聴之,減戍邏之卒,以墾田八百餘頃,其始至軍,無百日之糧,及季年,乃有十年之積,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閣之下,侍衛不過十數人。 |
132  | 晉録用故漢名臣子孫。 |
133  | 濟陰太守文立言:「故蜀名臣子孫,宜量才敘用,以慰巴、蜀之心,傾吳人之望」。晉主從之。 |
134  | 秋九月,有星孛于紫宮。 |
135  | 冬十月,吳左丞相陸凱卒。凱竭心公家,忠懇內發,表疏皆指事不飾。都尉何定方用事,專為威福,凱面責其姦邪,定大恨之。及是,凱疾病,吳主遣人問所欲言,凱陳定不可信用,因薦樓元、賀卲張悌及族弟抗等清忠卓茂,可訪以時務,遂卒。吳主素銜凱切直,且入何定之譖,竟徙其家于建安。 |
136  | 夏四月,吳以陸抗都督諸軍,治樂鄉。 |
137  | 抗以吳主政事多闕,上疏曰:「徳均則衆者勝寡,力侔則安者制危,此六國所以并于秦,西楚所以屈于漢也。今敵之所據,廣于秦、漢,而國家外無連衡之援,內無西楚之彊,庶政陵遲,黎民未乂。議者徒以長江峻山,限帶封域,此乃守國之末事,非智者所先也。臣每念及此,中夜撫枕,臨餐忘食,謹陳時宜十七條」。吳主不納。 |
138  | 六月,晉秦州刺史胡烈討鮮卑禿髪樹機能,敗死。先是,鄧艾納鮮卑降者,置雍、涼之間,與民雜居,朝廷恐其久而為患,乃分置秦州,以胡烈為刺史。至是,樹機能作亂,烈討之,敗死。明年,樹機能與北地叛胡圍金城,涼州刺史牽宏復為所殺。 |
139  | 春正月,吳主大舉兵出華里,遇雪,還。 |
140  | 吳人刁元詐増䜟文云:「黃旗紫蓋,見于東南,終有天下者荆揚之君」。」吳主信之,大舉兵出華里,載太后及後宮數千人西上,行遇大雪,兵士寒凍殆死,皆曰:「若遇敵,便當倒戈」。吳主乃還。 |
141  | 冬十月丁丑朔,日食。 |
142  | 晉安樂公劉禪卒。 |
143  | 春二月,晉太子衷納妃賈氏。初,侍中、尚書令賈充自文帝時寵任用事,晉主為太子,充頗有力,故益有寵。充為人巧諂,與太尉荀顗、待中荀勗、越騎校尉馮紞相為黨友,朝野惡之。侍中任愷、河南尹庾純皆與充不協。㑹樹機能亂秦、雍,晉主以為憂。愷及純因薦充使督秦、涼諸軍,充患之,問計于勗,勗曰:「是行也,辭之實難,獨有結婚太子可不辭而自留矣」。晉主初欲為太子娶衛瓘女,充妻郭槐賂楊后,左右使后說納其女,至是,勗與顗、紞皆稱充女絶美,且有才徳,晉主遂從之,留充復居舊任。 |
144  | 晉太宰安平王孚辛。孚性忠慎,宣帝執政,常自退損。後逢廢立之際,未嘗預謀。及晉主即位,恩禮尤重,孚雖見尊寵,常有憂色。臨終,遺令曰:「有魏貞士河內司馬孚,字叔達,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終始若一。當衣以時服,斂以素棺」。卒,年九十三。 |
145  | 夏、晉以王濬為益州刺史。初,濬為羊祜參軍,祜深知之,或曰:「濬為人志大奢侈,不可專任」。祜曰:「濬有大才,將以濟其所欲,必可用也」。至是,濬為廣漢太守,㑹益州軍亂,濬發兵討平之,詔以濬為益州刺史。先是,汶山白馬諸羌胡相侵掠。及濬至,明立威信,蠻夷歸附。俄遷大司農。時晉主與羊祜謀伐吳,祜以為宜藉上流之勢,密表留濬,加龍驤將軍,監梁益軍。詔使罷屯田兵,大作舟艦。時木柹蔽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彦取以白吳主曰:「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増建平兵以塞其衝」。吳主不從,彦乃為鐵鎖,橫㫁江路。秋九月,吳步闡以西陵叛降晉。 |
146  | 闡世在西陵,至是吳主徴之,闡自以失職,且懼有讒,遂據城降晉。 |
147  | 冬十月辛未朔,日食。 |
148  | 十一月,吳陸抗抜西陵,誅步闡,晉羊,祜等救之不及,抗聞闡叛,急遣將軍吾彦討之,晉遣荊州刺史楊肇迎闡,羊祜出江陵以救之,抗敕西陵諸軍,築嚴圍內以圍闡,外御晉兵,而自帥衆赴之。已而肇至西陵,抗自將憑圍,肇攻之不克,夜遁,抗使輕兵躡其後,肇兵大敗,祜已至江陵,聞之,引軍還,抗遂抜西陵,誅闡,夷三族。吳主既克西陵,志益張大,使術士尚廣筮取天下,對曰:吉庚子嵗青,蓋當入洛陽。吳主喜不修徳政,專為兼并之計, |
149  | 晉免河南尹庾純官,尋復以為國子祭酒。 |
150  | 賈充與朝士宴,河南尹庾純醉,與充爭言。充曰:「父老不歸養,卿為無天地」。純曰:「高貴鄉公何在!」充慙怒,上表解職。純亦自劾。詔免純官,仍下五府正其臧否石苞以純榮宦忘親,當除名。齊王攸以為純于禮律,未有違者,詔復以純為祭酒。 |
151  | 吳殺其大司農樓元。 |
152  | 吳主以樓元為宮下鎮,主殿中事。元正身帥衆奉法而行,應對切直,吳主浸不悅。中書令賀卲諫,吴主深恨之。于是左右誣元與卲謗訕政事,俱被詰責,徙元于廣州,竟殺之。 |
153  | 夏四月戊辰朔,日食。晉以鄧艾、孫朗為郎中。 |
154  | 初,鄧艾之死,人皆知其冤而莫為之辨者。及晉主即位,議郎段灼上疏理之。晉主善其言而不能從也。至是,問給事中樊建以諸葛亮之治蜀,建稽首曰:「陛下知鄧艾之冤而不能直,雖得亮得母,如馮唐之言乎!」晉主笑曰:「卿言起我意」。乃以朗為郎中。秋七月丁酉朔,日食。 |
155  | 晉選公卿女備六宮。 |
156  | 晉主詔選公卿以下女備六宮,有蔽匿者以不敬論。采擇未畢,權禁天下嫁娶。 |
157  | 春正月乙未朔,日食。 |
158  | 晉詔自今不得以妾媵為正嫡。晉主以近世多由內寵,以登后亂尊卑之序,故有是詔。 |
159  | 三月癸亥,日食。 |
160  | 秋七月,晉后楊氏殂。 |
161  | 初,晉主以太子不慧,恐不堪為嗣,常密以問后。后曰:「立子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也!」疾篤,恐晉王更立后以危太子,泣而言曰:「叔父駿女芷有徳色,願以備六宮」。晉主許之。 |
162  | 晉以山濤為吏部尚書。 |
163  | 濤典選十餘年,每一官缺,輒擇才資可為者,啟擬數人,得詔㫖所向,然後顯奏之。晉主所用,或非舉首,衆以濤輕重任意為言,晉主益親愛之。濤、甄抜人物,各為題目而奏之,時稱《山公啟事》」。 |
164  | 晉以嵇紹為秘書丞紹,康之子也,以父得罪,屏居私門。至是,山濤薦徴之,紹欲辭不就,濤謂之曰:「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況于人乎!」紹乃應命。 |
165  | 吳大司馬荊州牧陸抗卒。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國之藩表,既處上流,受敵二境,若敵汎舟順流,星奔電邁,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懸,此乃社稷安危之機也。臣死之後,乞以西方為屬,及卒,吴主使其子晏景、元機、雲分將其兵機,雲皆善屬文,名重于世, |
166  | 晉作河橋。杜預以孟津渡險,請建河橋于富平津,議者難之。預曰:「造舟為梁,河橋之謂也」。卒成之。晉邵陵公曹芳卒。 |
167  | 芳廢凡二十一年卒。吳比三年,大疫。 |
168  | 秋七月甲申晦,日食。冬,晉追尊祖廟。晉大疫。 |
169  | 春,晉徙河南尹夏侯和為光祿勲。 |
170  | 晉主得疾甚劇,朝野皆屬意于齊王攸。攸妃,賈充長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謂充曰:「卿二婿,親疎等耳,立人當立徳」。充不答。攸素惡荀勗、馮紞傾諂,及晉主疾愈,勗使紞說晉主曰:「陛下前日疾若不愈,齊王為公卿百姓所歸,太子雖欲高讓,其得免乎!宜遣歸藩,以安社稷」。晉主陰納之,乃徙和為光祿卿,奪充兵權,而位遇無替。 |
171  | 秋八月,吳臨平湖開歴陽山石印封發, |
172  | 吳人或言于吳主曰:「臨平湖自漢末薉塞,長老言湖塞,天下亂。湖開,天下平,近者無故忽開,此天下當太平、青蓋入洛之祥也」。吳主以問都尉陳訓對曰:「臣止能望氣,不能達湖之開塞」。退而告其友曰:「青蓋入洛者,銜璧之事也」。初,吳人掘地得銀尺,上有刻文,吳主因改元天册。又或獻小石刻「皇帝」字,復改元天璽。至是,歴陽長上言歴陽山石印封發,俗謂當太平。吳主遣使者祠之,封其山為王,又改明年元曰天紀。 |
173  | 冬十月,晉加羊祜征南大將軍。祜上疏請伐吳曰:「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因人而成。蜀之為國,皆云一人荷㦸,千人莫當,及進兵之日,曽無藩籬之限,乘勝席卷,徑至成都,誠以力不足以相抗也。今江、淮之險不如劍閣,孫皓之暴過于劉禪,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晉兵力盛于往時,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兖並㑹秣陵,以一隅之吴,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一處傾壊,則上下震蕩,雖有智者,不能為吴謀矣!」晉主深納之。 |
174  | 晉立后楊氏,以后父駿為車騎將軍。晉主初聘后,后叔父珧上表曰:「自古一門二后,未有能全其宗者。乞藏其表于宗廟,異日得以免禍」。晉主許之,竟立后,而以駿為將軍,封侯。春正月丙子朔,日食。 |
175  | 秋七月,有星孛于紫宮。 |
176  | 晉詔遣諸王就國,封功臣為公侯。晉主詔諸王各以戶邑多少為三等,大國置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諸王為都督者,各徙其國使相近。其無官者,皆遣就國。異姓之臣有大功者,封郡公、郡侯。 |
177  | 晉大水。 |
178  | 冬十二月,索頭拓跋力微死。先是,力微子沙漠汗在洛陽,以親老求歸,晉主許之。已而復入貢于魏,當還衛,瓘表留不遣,陰以金帛賂遺諸部大人,令致間隙。至是,沙漠汗歸國,諸部大人譖而殺之,力微以憂死,年一百。四子悉禄立,。諸部離散,其國遂衰。 |
179  | 。春正月庚午朔,日食。夏六月,晉羊祜入朝。 |
180  | 祜以病求入朝,既至,面陳伐吳之計,晉主善之。以祜病不宜數入,更遣張華就問籌策。祜曰:「孫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戰而克。若皓沒,更立令主,雖有百萬之衆,長江未可窺也」。華深然之。祜曰:「成吾志者,子也」。 |
181  | 秋,晉大水,螟。 |
182  | 詔以水災問主者,何以佐百姓,杜預上疏,以為:「今者水災,東南尤劇,宜勅兖、豫等州留漢氏舊陂以蓄水,餘皆決瀝,令饑者得魚菜螺蜯之饒,此目下日給之益也。水去之後,填淤之田,畝取數鍾,此又明年之益也。典牧種牛有四萬五千餘頭,可給民使耕種,責其租税,此又數年以後之益也。晉主從之,民頼其利。 |
183  | 冬,晉以衛瓘為尚書令。 |
184  | 是時,朝野咸知太子昏愚,不堪為嗣,瓘欲啟而不敢㑹侍宴凌雲臺。瓘陽醉,跪晉主前,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撫牀曰:「此座可惜」。晉主意悟,因謬曰:「公真大醉邪!」遂悉召東宮官宴,而密封尚書疑事,令太子決之。賈妃大懼,倩外人代對,多引古義。給事張泓曰:「太子不學,陛下所知,不如直以意對」。妃喜,謂泓曰:「便與我好,答富貴,與汝共之」。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寫。晉主省之,甚悅,先以示瓘,瓘大踧踖,衆人乃知瓘嘗有言也。賈充密遣人語妃云:「衛瓘老奴,幾破汝家!」 |
185  | 十一月,晉詔毋得獻竒技異服。晉太醫司馬程據獻雉頭裘,晉主焚之于殿前,因有是詔。 |
186  | 晉以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鉅平。侯羊祜卒。 |
187  | 祜疾篤,舉預自代而卒,晉主哭之甚哀,祜遺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晉主曰:「祜固辭歴年,身沒讓存,今聴復本封,以彰高美」。南州民聞祜卒,罷市巷哭,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 |
188  | 晉清泉侯傅元卒。 |
189  | 元性峻急,為司𨽻,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踊不寐,坐而待旦,由是貴游震懾,臺閣生風,卒諡曰剛。 |
190  | 春,晉以匈奴劉淵為左部帥。 |
191  | 初,南匈奴自謂其先本漢室之甥,因冒姓劉氏。魏太祖留單于呼廚泉于鄴,分其衆為五部,使居并州境內。左賢王豹為左部帥,部族最強。淵,豹之子也,㓜而儁、異。師事上黨崔游,博習經史,嘗謂同門生曰:「吾嘗恥隨陸無武,絳、灌無文」。于是兼學武事,及長,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貌魁偉。為任子在洛陽,王渾及其子濟皆重之,薦于晉主曰:「淵有文武長才,陛下任以東南之事,吳不足平也」。孔恂、楊珧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可重任」。時樹機能方陷涼州,晉主問將于李熹,對曰:「陛下誠假淵一將軍之號,使將之而西,樹機能之首,可指日而梟也」。恂曰:「淵果梟樹機能,則涼州之患方更深耳」。晉主乃止,㑹豹卒,以淵代為左部帥。 |
192  | 冬十一月,晉大舉兵分道伐吳。 |
193  | 晉益州刺史王濬上疏曰:「孫皓荒淫兇逆,宜速征伐。臣作船七年,且有朽敗,臣年七十,死亡無日,願陛下無失事機」。晉主于是決意伐吳,㑹王渾言孫皓欲北上,邊戍皆戒嚴,乃更議明年出師。杜預上表言之,未報,復具表言,晉主方與張華圍碁,預表適至,華推枰斂手曰:「陛下聖武,國富兵彊,吳主淫虐,誅殺賢能,今討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晉主乃許之。十一月,遣將軍琅邪王伷及王渾、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唐彬等將兵二十餘萬,分道伐吳。 |
194  | 十二月,晉將軍馬隆破樹機能,斬之,涼州平。先是,樹機能陷涼州,晉主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討此虜者?」司馬督馬隆進曰:「臣願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帥之以西,虜不足平也」。晉主許之,以為討虜將軍、武威太守。隆西渡温水,樹機能以衆數萬據險拒之,隆轉戰而前,殺傷甚衆。至武威,鮮卑大人帥萬餘落降,隆與樹機能大戰,斬之,涼州遂平。 |
195  | 晉詔議省吏員。 |
196  | 詔問朝臣以政之損益,司徒長史傅咸上書,以為:「公私不足,由設官太多。當今之急,在并官省役、務農而已」。遂議省州郡縣半吏赴農功。中書監荀勗以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若直作大例,天下之吏悉省其半,恐郡國職業劇易不同,不可以一概施之。若有曠闕,皆須更復,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重也」。 |
197  |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卷二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