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五百十二

《卷五百十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憲官部 總序
2
古之王者,建邦立制,設都鄙官府之治,分班爵品職之序,創刑典以詰暴慢,修禮範而別等威,百職並分,萬邦承式。乃設糾督之任,以專察舉之事,刺檢凶慝,糾正違繆,然後內外之政允鵂殄,持萌自塞者矣。天官經星,太徵南蕃,中二星間曰端門,西曰執法。御史大夫之象,所以舉刺不法者也。三五之世,官簿散逸,靡得而詳焉。周監二代之制,春官之屬有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以贊蒙宰,並掌王之贊書,非糾舉之任。而天官小宰掌建邦之宮刑,以治王宮之政令,凡宮之糾禁。鄭康成為漢御史中丞之職,又有柱下史,老聃嘗為之。戰國有執史、執法之官,御史掌記事執法,掌糾彈之任秦、趙澠池之會,各命御史書其事。淳于髡謂齊王曰:執法在旁,御史在後,即其事也。秦置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有兩丞,其一御史丞。其一,御史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中丞亦謂之中執法。又有監御史,掌監都。漢因秦制叔孫通定儀,有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是也。武帝時,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不常置。元狩五年,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征和四年,置司隸校尉,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奸猾。後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常農,亦皆糾察之職《周禮》秋官有司隸,掌五隸之法。司隸,謂四翟之隸也,其名與漢同,而所職異。元帝初元四年,去司隸節。成帝元延四年,省其官。綏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比丞相置長史中丞,官職如故故事,選郡守相高第為之,任職者為丞相。哀帝初,復置司隸,無校尉之名,屬大司空,比司直。建平二年,復以大司空為禦史大夫,其任無改。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而御史中丞常為憲台之率謝靈運《晉書》載漢御史為憲臺,又有諸吏為加官。後漢遵用西京之制,唯諸吏之職無聞焉更始至長安,以隗囂御史大夫。光武中元元年,東巡太山,以張純為御史大夫,從封禪。又有治書侍御史二人,掌選明法律者為之。凡天下諸讞疑事,掌以法律當其是非蔡質《漢儀》曰:「選御史高第者補之」。胡廣曰:「孝宣感路溫舒,言秋季後請讞。時帝幸宣室齊居而決事,令侍御史二人治書,治書御史起於此。後因別置,與符節郎共平廷尉奏罪,當其輕重。又有蘭臺令史,掌書劾奏。建武中,復置司隸校尉領一州蔡質《漢儀》曰:「職在典京師,外部諸郡無所不糾。封侯、外戚三公以下無尊卑入宮,開中道稱使者,每會後到先去是也。,從事史十二人都官從事主察舉百官犯法者、功曹從事。主州選署及眾事者。別駕從事,主校尉。行部則奉引錄眾事,簿曹從事主財。喜臼、櫧、漵芯事,則置兵書從事,主兵事及所部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南常農、河內、河東凡七郡,郡各從事一人,主督促文書察舉非法。假佐二十五人主簿錄閣下事,省文書門。亭長,主州正門,功曹、書佐主選用。《孝經》師主監試經,月令師主時節,祠祀、律令、師主平法律令、簿曹、書佐主簿書。其餘都官書佐及每郡國各有典郡書佐一人,各主一郡文書,以郡吏補。而侍御史二漢所掌凡五曹一曰令曹,掌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齊祀。四曰馬曹,掌廄馬。五曰乘曹,掌護駕。獻帝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復置御史大夫以郗慮為之。魏文帝黃初二年,又以御史大夫為司空自魏以前,御史大夫皆三公之職,非專主於風憲,而中丞常主憲臺彈糾不法。今並敘者,蓋詳述御史之職稱也,改中丞為宮正,後皆復舊名。侍御史八人,又置治書執法掌奏劾治書侍御史但掌律令。吳亦有御史大孫休永安元年,命大將軍孫榱溜。後又置左右御史大夫五年,以廷尉丁密、光祿勳孟宗分為之。晉初罷大夫,因漢制以中丞為臺主,置治書侍御史員四人。秦始四年,又置黃沙獄,治書侍御史一人,掌詔獄及廷尉不當者皆治之秩與中丞同。侍御史員九人,所掌有十三曹吏曹課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節曹、水曹、中壘曹、營軍曹、法曹、啦埽,又置殿中侍御史四人。(魏制,蘭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其始也。而司隸校尉之官,歷魏不替屬官有功曹都官曹從事、諸曹從事、部郡從事、主簿、錄事、門下書佐、省事、記室書佐、諸曹書佐、守從事、武猛從事等員,凡吏一百人,卒三十二人。又有尚書左丞,主臺內禁令,亦為彈糾之任漢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書,有四丞。後漢光武減其二為左、右丞。歷魏至晉不改,又有禁防御史魏、晉官品有此,亦蘭臺之職,後省黃沙治書侍御史。太康中,又省治書侍御史二員、江左省殿中侍御史二人侍御史所掌曹有課第曹,置庫曹,掌廄牧牛馬市租。後分曹置外左庫、內左庫。又有檢校御史孝武大元中,以吳崑為之,亦蘭臺之職。司隸校尉自元帝渡江,即罷其官其職即楊州刺史。宋因晉制,置御史丞一人,掌奏劾不法。治書侍御史掌舉劾官品第六以上侍御史十人文帝元嘉中,省外左庫,而內左庫直云左庫。孝武大明中復置,前廢帝景和元年又省。順帝初,省營軍,並水曹省算曹並法曹吏曹不置御史,凡十御史焉,而殿中侍御史遂廢。齊氏因之。梁國初建,又置大夫。天監元年,復曰中丞,置一人,掌督司百僚。皇太子以下,其在宮門行馬內違法者,皆糾彈之,雖在行馬外而監司不舉,亦得奏之自齊、梁皆謂中丞為南司。其侍御史員九人,復置殿中御史四人,掌殿中禁衛內事。陳氏因之。元魏之盛,建號北土,置御史中尉,乃中丞之職。又有治書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北齊御史臺置中尉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檢校御史十二,錄事四人自梁歷、後魏至北齊御史臺,或謂之為南臺。後周六官之建,改中丞為司憲中大夫,御史臺為司憲屬。秋官府置司憲上士二人,中士人數闕,下士八人。隋革周制,復置御史台避諱,改中丞為大夫,置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內侍御史、監察御史各十二人,錄事二人。煬帝大業三年,置主簿書二人掌印,及受事發辰,勾檢稽失漢張忠為大夫,置孫寶為主簿,後無聞焉。唐因隋制,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各置四人,監察御史置八人。貞觀二十二年,加殿中、監察各二人。高宗初,避諱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龍朔二年,改御史臺為憲台,大夫為大司憲,中丞為司憲大夫,咸亨元年複舊。光宅元年,改置左、右肅政台。左台專在京管百司及監軍旅、右臺案察京師外,文武官僚各置大夫、中丞一人,侍御史、殿中監察各二十人又置肅政臺使六人,略同御史尋廢。中宗神龍元年,改為左、右御史台。睿宗景愣年,廢右臺。明皇先天二年,復置右臺,停諸道按察使。其年,又置諸道按察使,罷右臺初置兩臺,每年春、秋發使,春曰風俗,秋曰廉察,以察州縣。已後奉敕乃巡,每年不出。開元之制,中丞加一人,侍御史置四人,主簿一人,錄事二人,令史十七人,書令史二十三人,亭長六人,掌固十二人。殿中侍御史置六人,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八人,監察御史置十人,史三十四人侍御史年深者一人,判台事,知公廨雜事等次,知西推贓贖,三司受事、監奏定,糾察推理匭。殿中侍御史掌殿庭供奉之儀式。郊祀巡省,檢察彈糾。兩京城內分知左右巡。監察御史掌分察百寮,巡案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及監嶺南、黔府選補監決囚徒,忌齊行香分察尚書,六司知大府,司農出納監察、監議。館驛使本司直,門領訟,而侍御史六職。其三司理匭,則與給事中、中書舍人更直。朝堂受表,臺中唯四職推彈廨雜而已。又有內供奉裏、行裏使、推官之名貞觀末,置監察御史裏行。始太宗令馬周作監察御史裏行,遂置此名。中丞亦舊有裏行一人。武后文明元年,置殿中里行,以三員為定,其殿中第一人監倉第二人監庫,聖歷中加中丞內供奉一人,尋省。長安二年,始置侍御史,內供奉不得過正員之數。先天中,復增御史中丞內供奉一人。開元二十二年三月,以中丞為京畿採訪處置使,自是不改,乃古司隸之任。其後知雜御史多以省官兼之,監察裏行及試,以七員為定。開元初,又置侍御史裏使、殿中裏使等官裏行同無員數,尋罷。建中三年,又置推官二人,與本推御史同推覆。興元元年罷推官,以殿中第一同知東推,第二同知西推。其後遂有四推之名,曰臺一,推台二推,殿一推,殿二推。尚書左、右丞掌糾舉憲章,御史糾劾不當者兼得彈奏,亦憲官之任也。東都留司置御史臺中丞、侍御史各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監察御史三人大歷後,多以留臺中丞兼東都、畿汝觀察處置使。元和後,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共主留臺之務,而三院御史亦不常備馬。五代憲臺之制,皆因其舊,而員多不備其四推但以御史從士配之。晉天福初,罷省郎、知雜,但委年深御史。開運二年,復以省郎兼之。稽夫處風憲之任,當繩糾之職,乘驄簪豸車服之異等,霜簡白筆,職業之尤重,所以振肅內外,提正綱紀,故其選任之際,必加精擇。其有克揚雋望,以著乎威棱。內蘊剛志,允歸乎正直。典章之廢,墜務於修舉。臣工之頗僻,行於案劾,居官有塞職之舉,事上顯盡忠之節,斯皆無忝厥位,休有烈光。至乃以殘虐為事,唯阿曲是圖,希媚以合上之旨,巧誣以致人之罪,以至不稱其服,彰於外議,罔慎,所履,蒙於朝譴,斯固歸於為惡,自貽乎伊戚。其或善行昭著,時應寵賞,寮き參佐,形於論拔者,亦皆類而次之。凡憲部十有五門。
3
○憲官部 選任:
4
夫憲官之職,大則佐三公統理之業,以宣導風化,小則正百官紀綱之事以糾察是非。故漢、魏以還,事任尤重。至於選用,必舉賢才,乃有負謇諤之稱,彰才識之譽,得法平允,敷奏詳明,端慎克成其官政。襉抑輩晃縫,度ㄐ壹棠,酥次夜憲,助茲朝治,使豪戚斂手,奸邪屏跡。允所謂邦之司直者焉。為官擇人,於斯為善矣。
5
漢蓋寬饒為大中大夫,使行風俗,多所稱舉,貶黜奉使稱意,擢為司隸校尉。
6
諸葛豐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除豐為屬,舉侍御史。元帝擢為司隸校尉。
7
高光,字宣茂,陳留圉城人,魏太尉柔之子也。光少習家業,明練刑理。為潁川太守。時武帝置黃沙獄,以典詔囚,以光歷世明法,用為黃沙御史,秩與中丞同。庾峻秘書丞,長安有大獄久不決,拜峻侍御史,往斷之,朝野稱允。
8
侯史光,為城門校尉。武帝泰始初,詔曰:「光忠亮篤素,有居正執義之心,歷職內外,恪勤在公。其以光為御史中丞。雖屈其列校之位,亦以伸其司直之才也」。
9
陳壽為長廣太守,不就。杜預為鎮南,入辭,口啟:「陳壽才史通博,宜補黃散也」。武帝曰:「壽可作治書否?」預對曰:「惟在聖詔」。即手詔用之。
10
傅咸為議郎、長兼司隸校尉。咸前後固辭,詞旨懇切。惠帝不聽,敕使者逼就拜,咸複送還印綬,公車不通,催使攝職。
11
李臣為石季龍殿中侍御史,時豪戚侵恣,賄⒐行,季龍患之,擢臣為御史中丞,時親任之。自此百寮震懾,州郡肅然。季龍曰:「我聞良臣如猛獸,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12
蕭惠開御史中丞,孝武與劉秀之詔曰:「今以蕭惠開為憲司,冀當稱職,但一往眼額,已自殊有所震」。大明八年,入為侍中。詔曰:「惠開前在憲司,奉法直繩,不阿權戚,朕甚嘉之。可更授御史中丞」。
13
梁張綰為中軍宣城王長史,徙御史中丞。武帝遣其弟中書舍人絢宣旨:「為國之急,惟在執憲,直繩用人,本不限升。降晉、宋世,周閔、蔡廓並以侍中為之,卿勿疑是左遷也」。時宣城王府望重,故有此旨焉。
14
後魏溫子釵惱慮逋,襉⒚魑跗匠踔形徑平王匡博,召辭人以充御史,同時射策者八百餘人。子鈑、肼仲宣、孫搴等二十四人為高第,大被引決。康使子畹敝,皆受屈而去。搴謂人曰:「朝來靡旗亂轍者,皆子鈧鶩慫觳褂。史時年二十,台中彈文皆委焉。
15
北齊崔暹為吏部郎,文襄用暹為御史中尉,宋遊道為尚書左丞,謂之曰:「卿一人處南台,一人處北省,當使天下肅然」。
16
李廣,魏末時中尉崔暹選御史,皆是世胄,廣獨以才學兼御史,修國史。南臺文奏,多其辭也。
17
後周李旭為黃門侍郎,太祖嘗謂旭曰:「卿祖昔在中朝,為御史中尉。卿操尚貞固,理應不墜家風。但孤以中尉彈劾之官,愛憎所在,故未即授耳。然此職久曠,無以易卿」。乃奏旭為御史中尉。
18
唐李素立丁憂,高祖令所司奪情,授一七品清要官,所司擬雍州司錄參軍。高祖曰:「此官要而不清」。又擬秘書郎,高祖曰:「此官清而不要」。遂擢授侍御史。
19
張行成,太宗貞觀初,累補殿中侍御史,糾劾不避權戚,帝以為能,謂房玄齡曰:「觀古今用人,皆因媒介,若行成者,朕自舉之,無先容也」。王至,飾汴州刺史。太極元年睿宗以志視姓聲名,兼御史中丞。
20
李栖筠,為蘇州刺史。大歷六年,棲筠自蘇州入覲,敷奏詳明,不事權貴。代宗嘉其忠讜,留掌邦憲,特出內制,授御史大夫以寵之。
21
穆贊為刑部郎中,因次對,德宗嘉其材,擢為御史中丞。
22
薛存誠給事中、瓊林庫使,奏占工役太廣,存誠以為比者姦人竄名以避征徭,不可許。咸陽縣尉袁儋與軍鎮相競,軍人無理,遂肆侵誣,儋反受罰,二敕繼至,存誠皆執之。憲宗聞甚悅,命中使嘉慰之,由是擢拜御史中丞。未幾,再授給事中。數月,中丞闕。帝思存誠前效,謂宰臣曰:「持憲無以易存誠」。遂復為御史中丞。
23
丁居晦為翰林學士,文宗於麟德殿召對,因面授御史中丞。翼日制下,帝謂宰臣曰:「丁居晦作中丞,何如?」因悉數大臣而品第之,嘆曰:「宋申錫堪任此官,惜哉!」又曰:「牛僧孺可為大夫」。宰臣鄭覃曰:「僧孺頃為中丞,未嘗搏擊,恐無風望」。帝曰:「不然,鸞鳳與鷹隼事異」。帝又曰:「居晦作得此官,朕曾以時諺,謂杜甫、李白輩為四絕」。問居晦,居晦曰:「此非君上要知之事,常以此記得居晦今,所以擢為中丞」。
24
漢邊蔚,天福十二年,為御史中丞。時高祖幸東京,以將整朝倫,務求能者,至是有斯命焉。
25
○憲官部 稱職
26
《禮》曰:「其人存,則其政舉」。《傳》曰:「守道不如守官」。故上無虛授,必擇於髦俊。下無苟得,克效於智能,然後官事允鶩,趺無廢者矣。乃有居憲簡之任,當紀綱之重,勤勞于位,惕厲在公,或獻言以盡規,或持法而惟允。或申明事典,或糾正邪慝,藹然風望,動於朝倫,斯乃任能物官,使人以器者之謂也。
27
漢薛宣以明習文法,成帝初,詔補御史中丞。是時,成帝初即位,宣為中丞,執法殿中外總部刺史,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哀閔元元,躬有日昃之勞,而亡佚豫之樂《周書》、《無逸》之篇稱文王之德曰:「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宣引此言也。昃,古側字也。佚,與逸同,允執聖道,刑罰惟中允,信也。中行仲切,然而嘉氣尚凝,陰陽不和凝謂不通也,是臣下未稱,而聖化獨有不洽者也。臣竊伏思其一端,殆吏多苛政,政教煩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刺史所察,本有六條,今則踰越故事,信意舉劾,妄為苛刻也。六條解在《百官公卿表》,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錯,置也,音乾故切。與讀曰豫。豫,乾也,至開私門,聽讒佞,以求吏民過失,譴呵及細微,責義不量力言求備於人。郡縣相迫促,亦內相刻,流至眾庶。是故鄉黨闕於嘉賓之心,嗑拋逋其親親之恩,飲食周急之厚彌哀,送往勞來之禮不行勞郎到切,來音郎,代切。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否,閉也,音皮鄙切。鬲與隔同,和氣不興,未必不由此也。《詩》云:民之失德,乾食侯以愆詩,小雅》伐木之詩也。食,侯食也,音侯。鄙語曰:苛政不親,煩苦傷恩。方刺史奏事時,宜明申敕申,束也,謂約束也,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務。臣愚不知治道,惟明主察焉」。帝嘉納之。宣數言政事便宜舉奏部刺史,郡國二千石所貶退稱進,白黑分明稱,舉也。白黑猶言清濁也,繇是知名。
28
後漢宣秉為司隸校尉,務舉大綱,簡略苛細。樊準字幼陵,為御史中丞,舉正非法。
29
鮑昱為司隸校尉,典司京都,執憲持平,多所舉正。陳謙為御史中丞,執憲奉法,多所糾正。
30
馬嚴為御史中丞,舉劾案章,申明舊典,奉法案舉,無所回避。
31
庾峻為御史時,長安大獄久不決,峻斷之,朝野稱當。
32
劉暾五為司隸,允協物情。
33
傅玄司隸校尉,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踊不寐,坐而待旦。
34
石鑒為御史中丞,多所糾正。
35
嗣譙王恬,為御史中丞。正有瘓幀。
36
蔡廓御史中丞,多所糾奏。
37
鄭鮮之為御史中丞,甚得司直之體。
38
荀伯子御史中丞,位職勤恪,有匪躬之稱。殷沖為御史中丞,有司直之稱。
39
樂藹御史中丞,性公強,居憲台甚稱職。褚球史中丞,性公強,在憲司甚稱。
40
劉潛為御史中丞,在職彈糾,無所顧望,當時稱之。
41
臧盾御史中丞,性公強,居憲臺甚稱職。
42
陳宗元饒,為御史中丞。性公平,善持法,諳曉政事,明練治體。吏有犯法,政不便民,及於名教不足者,隨事糾正,多所示卑益。
43
褚撾御史中丞,甚有直繩之稱。自梁末喪亂,朝章廢弛,司憲因循,守而勿革,畏接改張,大為條例,綱維略舉,而編次未訖。
44
孔奐為御史中丞,善持理,多所糾劾。
45
後魏高道穆為御史,在公有能名。
46
王顯為御史中尉,糾折庶獄,究其奸回。
47
北齊司馬子瑞為御史中丞,正色舉察,為朝廷所許。隋梁毗治書侍御史,名為稱職。
48
唐唐臨太宗時為侍御史,在官簡肅,甚為時所稱。徐有功為左台侍御史,則天時褒異之時,遠近聞有功授職,皆欣然相賀。齊蝗豕諼,監察御史彈劾違犯,先於風教,當時以為稱職。
49
崔隱甫為御史大夫,故事,大夫與監察皆得專事,略無承稟,隱甫一切督責之,無大小,悉令諮決,稍有忤意,列上其罪。前後貶黜者過半,群寮側息。玄宗嘗謂曰:「卿為大夫,海內咸云稱職,深副朕所委也」。
50
顏真卿為御史大夫,軍國之事,知無不言。
51
李夷簡為御史中丞,奏彈京兆尹楊憑,當時翕然,謂紀綱復振。及遷御史大夫,風彩益峻。未踰月,遷門下侍郎、平章事。
52
王播,為工部郎中、知雜事,整持台憲,頗有能稱。崔植御史中丞,入閣彈事,頗振紀綱。
53
○憲官部 威,望
54
夫案章糾劾,督察中外,繩愆繆而振綱紀者,御史之任也。由漢以來,頗重其選。乃有懷剛毅之節,履中正之道,厲厥鋒氣,申其搏擊,不畏強禦,無憚權右,靡阿貴戚,深嫉佞人。倖以枰彈為任,挺謇直之風。邦憲以之修明,姦邪為之晃反聳。所謂邦之司直者歟!至或洞達治體,善舉官業,罔事苛細,弗為繳察。中立而不撓,率職而敢行,譽望著於朝右,威棱振於輦轂,布之謠誦,隆乎任遇。茲豈惟風采之足尚,固亦器識之不群者哉!
55
嚴延年侍御史,宣帝即位,劾奏霍光擅廢立。奏雖寢,然朝廷肅然敬之。鄭賓明法律,為御史,名公直。
56
蓋寬饒。宣帝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迴避,小大輒舉所劾奏。眾多廷尉處,其法半用半不用以其峻劾,故有不用者公卿貴戚及郡國吏繇使至長安,皆恐懼,莫敢犯禁繇讀與人┩供人┮,奐拔使而來」者。薛宣為中丞,執法,殿中外總部刺史,郡國二千石所貶,退稱進,白黑分明,由是知名。
57
陳咸為中丞,總領州郡奏事課第。諸刺史執法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憚之。
58
諸葛豐,元帝時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避。京師為之語曰:「間何闊,逢諸葛」。言間者何久闊不相見,以逢諸葛故也。上嘉其節,加豐秩。光祿大夫翟方進為丞相司直,旬歲間,舉奏免兩司隸,旬,遍也,滿也。旬歲,猶言滿歲也,若十月之一周。朝廷由是憚之。
59
後漢鮑永,光武建武十一年,徵為司隸校尉。帝叔父趙王良尊威貴重,永以事劾良,不敬。由是朝廷肅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風鮑恢為都官從事,恢亦抗直,不避強禦。帝曰:「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其見憚如此。牟融司隸校尉,典司京都,執憲持平,多所舉正,百僚莫不敬憚。
60
宣秉遷司隸校尉,務舉大綱,簡略苛細,百僚敬之。《說文》曰:苛,細草也,以喻煩雜也。陳忠為司隸校尉,糾正中官、外戚、賓客,近人幸憚之,不欲忠在內。明年,出為江夏太守,復留拜尚書令。
61
桓典侍御史,執正無所迴避,常乘驄馬,京都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
62
應奉司隸校尉,糾舉姦違,不避豪戚,以嚴厲為名。樊準為御史中丞,舉止正法,百僚震悚。
63
陳謙,字伯讓,拜御史丞。執憲奉法,多所糾正,為百僚所敬。
64
馬嚴為御史中丞,舉劾案章,申明舊典,奉法案舉,無所迴避,百寮憚之。
65
趙謙為司隸校尉,車師王侍子為董卓所愛,數犯法,謙收殺之。卓大怒,殺都官從事,而素敬憚謙,故不加罪。
66
魏徐邈為司隸校尉,百寮敬憚之。
67
鮑勛為宮正宮正,即御史中丞也。百寮嚴憚,罔不肅然。
68
晉何曾魏世為司隸校尉,時校事尹模憑寵作威,曾奏劾之,朝廷稱焉。時人敬憚之。
69
傅玄司隸校尉,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踊不寐,坐而待旦。於是貴遊懾伏,臺閣生風。傅咸司隸校尉,奏免河南尹何攀等,京都肅然,貴戚懾伏。
70
石鑒為御史中丞,多所糾正,朝廷憚之。
71
顧和御史中丞,百寮憚之。
72
劉毅為司隸都官從事。後為司隸校尉,糾正豪右,京師肅然。司部守令望風投印綬者甚眾,時人以毅方之諸葛豐蓋寬饒。
73
周處為御史中丞,正繩直筆,權豪震肅。
74
李裔為御史中丞,恭恪直繩,百官憚之。
75
崔洪為御史,治書,奏免散騎常侍翟嬰官,朝廷憚之。尋為尚書左丞。時人語曰:「叢生棘刺,來自博陵。在南為鷂,在北為鷹」。溫嶠為司隸都官從事。時散騎常侍庾豈又有重名,而頗聚斂,嶠舉奏之,京都震肅。
76
卞何,御史中丞,忠於奉上,權貴屏跡。
77
鍾雅為御史丞,直法繩違,百寮皆憚之。
78
嗣譙王恬,為御史大夫。忠正有瘓,衷誄憚之。
79
宋王淮之,初為宋臺御史中丞,為寮友所憚。
80
孔琳之御史中丞,奏劾尚書令徐羨之。自是百寮震肅,莫敢犯禁。
81
袁ダ,字景章,陳郡人。初,庾徽之為御史中丞,性豪麗,服玩甚華,ダ代之,衣冠器用,莫不粗率。蘭臺令史並三吳富人,咸有輕ダ之意。ダ蓬首綬帶,風貌清嚴,皆重跡屏氣,莫敢欺犯。
82
荀伯子御史中丞,蒞職勤恪,有匪躬之稱。立朝正色,內外憚之。
83
蕭惠開拜御史中丞,在任百寮畏憚之。
84
蔡廓御史中丞,多所糾奏,百寮震肅。
85
王鎮之為御史丞,秉正不撓,百寮憚之。
86
南齊袁昂御史中丞,劾奏不憚權豪,當時號為正直。梁江淹在齊為御史中丞,彈中書令謝フ等及諸郡二千石並大縣官長,多被劾治,內外肅然。明帝謂淹曰:「宋世以來,不復有嚴明中丞,君今日可謂近世獨步」。
87
陸杲為御史中丞,性悻直,無所顧望,台稱不畏強禦,到洽御史中丞,彈糾無所顧望,號為勁直。
88
張緬御史中丞,彈糾無迴避,豪右憚之。
89
孔休源御史中丞,正色直繩,無所迴避,百寮莫不憚之。
90
劉潛為御史中丞,彈糾無所顧望,當時稱之。
91
陳孔奐為御史中丞。奐性剛直,善持理,多所糾劾,朝廷甚敬憚。
92
袁憲為御史中丞,朝野皆嚴憚焉。
93
褚撾,御史中丞,甚有直繩之稱。
94
後魏李彪遷御史中尉。彪性剛直,多所彈糾,遠近畏之,豪右屏氣。
95
元仲景,性嚴峭。莊帝時,兼御史中尉,京師肅然。每向臺,常駕赤牛,時人號「赤牛中尉」。
96
陽固為治書侍御史,使懷荒鎮,鎮將方貳,望風逃走。王顯為御史中尉,多所彈劾,百寮肅然。
97
北齊趙郡王深,初仕魏,為御史中尉,正色糾彈,無所回避,遠近肅然。
98
竇泰為御史中尉,泰以勳戚居臺,雖無多糾舉,百寮畏懼。
99
崔暹為御史中丞,文襄欲假暹威勢,諸公在坐,令暹高視徐步,兩人掣裾而入,文襄分庭對揖,暹不讓席而坐,觴再行,便辭退。文襄曰:「下官薄有蔬食,願公少留」。暹曰:「檬茈吩」。諤ㄒ約煨,K觳,淮食而去。文襄降,陛送之。旬月後,文襄與諸公出之東山,遇暹在道,前驅為赤棒所擊,文襄回馬避之。暹後彈尚書令司馬子如及尚書元羨、殷州刺史慕容獻,又彈太師咸陽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渾道元罪狀極筆,並免官。其餘死黜者甚眾。神武書與鄴下諸貴曰:「崔暹昔事家弟為定州長史,佐吾兒開府諮議,及遷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憲台,乃爾糾劾。咸陽王、司馬令並是吾對門布衣之舊,尊貴親暱,無過二人,同時獲罪,吾不能救,諸君其慎之」。又文襄嘗謂暹曰:「我尚畏羨,何況餘人?」由是威名日盛,內外莫不畏服。
100
隋柳N治書侍御史。當朝正色,甚為百寮之所敬憚。
101
陸知命治書侍御史,侃然正色,為百寮所憚。後又奏劾齊王骷戇馘頰痾呵酢。
102
皇甫誕,字元慮,少剛毅,有器局。開皇中,累遷治書侍御史,朝臣無不肅憚焉。
103
唐王志手凶諫窳中,累除左臺御史,執法剛正,百寮畏憚,時人呼為「皂雕」,言其顧瞻人吏,如雕鶚之視雀也。
104
李棲筠為御史大夫,正身守道,無所顧憚,朝綱益振,百度肅然,名重於時。
105
竇參為御史中丞,不避權貴,理獄以嚴稱。
106
李夷簡為御史中丞,彈奏京兆尹楊憑,當時翕然,謂紀綱復振。
107
李絳為御史大夫,威望時振。
108
魏廖御史中丞彈駙馬都尉杜中立贓罪,貴戚憚之。
109
孔緯為御史中丞,器志方雅,嫉惡如讎,既總憲剛,中外不繩而自肅。
URN: ctp:ws44745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