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十九

《卷三十九》[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西通志巻三十九
3
水利一
4
禹功稷教,盡力澮溝,矧兹沃野,涇渭交流,鄭白疏鑿畆鍾石,收渼陂宋泊,繼此講求,千渠百堰,灌溉盈疇,雨露天降,桔橰人謀,曷若引導?膏澤有秋,烝民乃粒,萬世綢繆,作水利志第十七。
5
按:秦地據百川,上流導引甚易,八水迴環於豐鎬,百泉噴湧於邠、岐、延綏,地處邊陲,猶擅榆溪之利,褒、沔夙稱澤國,更資江漢之波,雍州所稱厥田上上而為陸海也,明叅政劉麟云:「陜西無地不可興水利,殆非虚語,然利澤可資蓄洩,宜備則順,水性相土,宜均門斗,堅堤堰,俾民永享樂利,豈非良牧責哉?兹者仰體。
6
皇仁勤思民事,凡渠泉之可利田疇者,悉為派别支分,繪圖立說,誠使流通者灌溉優渥,而堙廢者亦漸次興修,是則撰述之意也。
7
西安府長安縣。
8
太平峪水渠 在縣西南四十里,水自鄠縣來,至南郭村入縣界,分三𣲖灌田三百餘畝縣冊
9
草堂堰。 在縣西南六十里,引高官峪水在西岸,開渠權田二百餘畝,峪水又東北流為
10
蕭家堰。 灌田三百餘畝,峪水又東北流為新渠。 灌田一百餘畝,其在東岸開渠者為陳家渠。 灌田一百餘畝。縣冊
11
髙橋渠 一名韓家庄渠,在縣西四十里。引豐河水,經流馬池頭槽房裏東西馬房,至咸陽梁家庄入渭。灌田二十餘畝,豐水又北流一里許為。
12
閻家古渠 經流席家村、張家庄、馬家村,又自北而東,仍入豐河渠、西席家等村,灌田千餘畝。渠東党家橋等處灌田五百餘畝縣冊
13
金家堰。 在縣南五十里,引鎬水,即石鱉峪水也。峪水出峪口北流,經過咸寧王渠鎭,入縣界。在西岸首為金家堰,經流曹村、水寨兒等處,灌田五百餘畝,河水又北流里許為
14
校尉渠。 灌田九百八十畝,河水又折而正,西流南岸掘引灌田者有。
15
高渠 灌田二百畝。河水又西為吳家渠。 灌田六十三畝。又西為劉家渠。 灌田七十畝。又西為孟家渠。 灌田三十畝。又西為張家渠。 灌田三十畝。又西為梁家渠。 灌田三十五畝,其北岸則首唐家渠。 灌田七十畝次。
16
田家渠 灌田六十五畝。次楊家渠。 灌田二十畝。河水又西過夾肋村,為馬家渠。 灌田七十畝。河水又西至香積寺為頭道渠。 灌田五十畝。又西為
17
二道渠 灌田三十畝。河水又西合潏水,為東交河縣冊
18
碌軸堰。 在縣南二十里水磨堡,潏河北岸砌碌軸為堰堰,潏水北流,復由東北轉西南七折兩岸共灌稻田八十餘畝,下流入於皂皂河,源出大義峪第三𣲖水,經流咸寧、義峪里,㑹阿谷泉,又西北流,至木塔里,㑹碌軸堰水,又西流過杜城南,又西流至沈家橋,又西流至丈八溝,立閘至閘口,放水南下,復自西折而北流者為皂河。正身經漢故城入渭下流,今淤自閘口逼水北上者為。
19
通濟渠。 水自閘北西行二里許,折而北流,過丈八頭、小石橋,又北至南窰頭,皆係地渠,又北過甘家寨,轉東北流,過糜家橋,又北至解家村,又北至外城郭,俱係土堤,高一丈二三尺,濶倍之。又轉東至安定門吊橋,邊自閘口至此凡二十六里,由洞口入甕城內,南流由水門出甕城外沿城而南,過一敵樓,復入城,東南流至白路灣,折而東北流,至牌樓南,又正東流入地下磚渠,分三派:一從長安縣東流過廣濟街,又東過大菜市眞武菴,流出城注於東城壕。今自廣濟街以東淤塞,一從廣濟街北流過鐘樓,折而西過永豐倉,前入貢院,現今流通,一從廣濟街直北過麻家十字街口,滙入蓮花池,今淤縣冊,陜西為西北巨藩,西安府即宋永興軍。大中祥符間,知永興軍陳堯咨嘗引龍首渠水自城東入以便人,用堤倚髙,原日見削損城中軍民争汲汰清,然後可用,能望其環城而為金湯之固耶?成化改元,予忝廵撫,父老詣予言曰:去城西南十五里地名丈八溝,俗名交、皂二河○按丈八溝乃皂水立閘處,今並言交河者,緣碌軸堰堰,潏水入皂潏水下流,一名交河也若能疏導自西入城,人用之,餘可泄之池,以環厥城。再餘泄,經九龍池入於滻,予聞而相視原隰,具實。疏聞,上可其奏,用是工役蝟攢畚鍤雲集地之髙者則掘而成,渠地之卑者則築而起堰,不三旬,水遽入城,命名曰通濟渠廵撫項忠通濟渠記通濟渠水出咸寧縣大義峪,正𣲖合小義峪炭峪之水為潏河,即交河支派,第一派為龍首渠○此派東北流。第二派無名第三派為胡公堰,乃按察司胡公所作,引水經流咸寧義峪里,與阿谷泉合流為皂河,經流韋兆里、韋村里、社楊里、髙望里、韋曲里、長安縣塔坡里社城里沈橋里,木塔里至地名丈八頭作閘,引水入西安府西城壕,為通濟渠余子俊通濟渠記。通濟渠乃兵部尚書余公子俊為西安知府時,於成化初因龍首渠水不足用,訪得義峪等河水,經杜曲御宿川等處,至丈八頭入皂河,乃於丈八頭造一石閘,穿渠引水西流,至郭村,轉東築堤為渠,其渠自西關入城,用磚甃砌一千五百五十丈,甃未周處,亦有損壊。都御史周公季麟檄西安知府馬炳然相度議處,於余公甃砌未周處,以磚甃砌七百二十丈,城外土渠亦疏濬修築二十五里王恕通濟渠記。明末,渠堙不通。
20
本朝康熈三年,廵撫賈公漢復修築,至六年復修渠水流通,迄為永利《縣志》
21
古渠堰附漆渠在縣西南二十里,舊自坈河分水經縣界二十里入漕河。漢書曰:穿此渠,通漆水,故曰漆渠。括地志曰:胡亥築阿房宫,開此渠而運南山之漆。宋敏求長安志。今豐河東岸普濟橋下直北十餘里,逕漢城西,渠形猶存,蓋即漆渠入渭處也。縣冊。○石闥堰在縣西南三十二里。水經注曰:交水西至石碣,漢穿昆明池所造。宋敏求長安志。武帝作石闥堰堰,交水為池,昆明基髙,故其下流尚可壅激,為都城之用。於是並疏列三派,○三派即下昆明故渠、明渠、堨水陂也。城內外皆賴之。唐太和後,石闥堰廢而昆明池涸。胡氏鑑注:○昆明故渠在縣西南古渠圖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東口,東逕河池北,亦曰女觀陂。又東合沈水,亦曰漕渠,又東逕長安縣南。舊引水為辟雍處,在鼎路門東南七里,又東而北,屈逕青門外,與沈水枝渠㑹。此渠即明渠。分為二渠:一水逕楊橋下,即青門橋也。側城北逕鄧艾祠西而北注渭,今無水,其一渠東逕奉明縣,水經注○以下别見咸寧。○明渠在縣西北即王渠。一名明渠古渠圖。哀帝為董賢治大第,開門向北闕,引王渠灌園地。漢書董賢傳:沈水枝渠上承沈水於章門西,飛渠入城,東為倉池,又東逕未央宫北北即桂宫渠,出二宫之門,謂之明渠,又東歴武庫北,又東逕漢髙祖長樂宫北,又東出城,分為二渠,即漢書所謂王渠也。此渠出城,即㑹昆明故渠。蘇林曰:王渠王宫,家渠也,猶今御溝矣。晉灼曰:渠名也,在城東霸城門外。水經注:○堨水陂在縣西古渠圖昆明渠水,東北流注堨水陂,陂水北出,逕漢武帝建章宫東於鳯闕南,東注沈水,又北逕鳯闕東沈水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據長安圖經,此東北流者即飛渠入城之水。一水北逕神明臺東,又逕漸臺東,又北流注渭。水經注:未央據龍首山為基,本髙四十丈,故未央殿皆出長安城上,其為地既髙安所得水為巨浸,凡漢城之水皆取於昆明池,而昆明之水自沈水以及樊、杜諸水,武帝皆堰壅入池水之既池而又北出也。其下口釃為三渠以並城而行其先分一𣲖自西而東,横亘城南之鼎路門,已而東折,以注青門,水經謂之漕渠。吕圖亦具著渠跡,暨至清明門外,合王渠以入於渭。第二枝自都城西面南來第一門名章門者,於其旁設為飛渠○飛渠據雍録言明渠入城,必有窪下之地,中斷不接,故架空設槽為渠,使得超窪下而注滄池也。東向入城,注於未央宫之西,以為大池,是名滄池。此池之中有漸臺,則未央漸臺也。已而滄池下流,循殿之北向,東而徃逕石渠、天祿閣、桂宫、北宫、長樂宫,皆用此水也。未央地勢甚髙,而此渠能自西轉北以行,是行乎未央山背窪下之處也。滄池下流有石渠者,礲石為之以導此水,自此以徃,水既周遍,諸宫自清明門出城,是為王渠王渠至清明門外,與漕渠合而北入渭也。第三枝則堨水陂,自南而北,徑趨建章,先為唐中池,周廻十里,已而從東宫轉北,則為太液池,其中又有漸臺,即建章宫漸臺也。漸臺下流入渭雍録○漕渠在縣南,又東入咸寜界古渠圖。元光中,鄭當時為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嵗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史記河渠書。元光六年,穿漕渠通渭漢書武帝紀漕渠,漢大司農鄭當時所開也。以渭難漕,命齊水工徐伯發卒穿渠引渭。今源自昆明池南傍山原,東至於河,且田且漕,大以為便水經注。開皇元年,徴郭衍為開漕渠大監,部率水工,鑿渠引渭水,經大興城北,東至潼關,漕運四百餘里,關內賴之,名富民渠隋書郭衍傳一作富人渠。開皇四年六月,自渭運門以通運。九月,幸霸水,觀漕渠隋書文帝紀。開皇四年,宇文愷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里,名廣通渠,漕運通利,關內賴之隋書食貨志。永通渠,隋開皇四年,開起縣西北渭水興成堰興成堰見咸陽縣,初名富渠,仁壽年改宋敏求長安志。天寳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韋堅開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華隂入渭,名曰廣運潭,灞、滻二水㑹於漕渠,每夏大雨輒漲,大歴之後,漸不通舟元和志。天寳二年,京兆尹韓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門以貯材木。大歴元年,京兆尹黎幹自南山開漕渠抵景風、延喜門入苑,以漕薪炭唐書地理志。永泰二年○即大歴元年也。七月,鑿運木渠,自京兆府直東至薦福寺東街,北至國子監,東至子城東街,正北逾景風門,延喜門入於苑,濶八尺深丈餘,京兆尹黎幹奏唐㑹要京師苦樵薪乏,黎幹度開漕渠,興南山谷口,尾入於苑,以便載運。唐書黎幹傳○永安渠在縣南,引交水西北入城,逕西市入苑,沈水自南入焉。有福堰分為二水,流一里,一水合交水一水,西北流,又東為瀆越,沈水上過,又名永安瀆,入苑注渭。○西街,永安渠,隋開皇三年引交水西北流入城,自大安坊經大通、信義、永安、延福、崇賢、延康六坊之西,又經西市之東,又北流,經布政、頒政、輔興、崇徳四坊及興福寺之西,又北流入芳林園,又北流入苑,注之於渭。宋敏求長安志。開皇開永安渠後,交水沈水始入城入苑,不與漢世流派相應,蓋皆有堰壩之𩔖,壓而入之。雍録○漢時皆西流,然後北折此,則徑從西北入城。元和八年四月,發神䇿軍士修城南交渠,㑹要○按長安縣志有香積渠,隋開皇三年築,引交水自赤欄橋經第五橋西北入城。今考其地應即永安渠也。○清明渠東南自萬年縣界流入,西北流,又屈而東北入宫城○東街清明渠,開皇初引沈水西北流,屈而東北流入城,當大安坊南街,又屈而東流,至安樂坊之西南隅,屈而北流,經安樂、昌明、豐安、宣義、懐眞、崇徳、興化、通義、太平九坊之西,又北流,經布政坊之東,右金吾衛之東南,屈而東南流入皇城,經大社北,又東至含光門街,又屈而北流,經尚食局東,又北流,經將作監、內侍省東,又北流入宫城。宋敏求長安志。○清渠在縣西五十里,自鄠縣界來經縣界十里注渭,宋敏求長安志○其源即太平峪水,見十道志。至徳二載,郭子儀與賊戰於清渠,唐書肅宗紀○按郭子儀傳:子儀率師趨長安,次潏水上,賊安忠軍清渠左,大戰則清渠乃近長安,或以為涇陽之清渠者,誤也。○豐河渠在縣西南四十里賈志。豐水渠今名賀蘭渠,東北流注交水,溉田一萬餘畆。括地志:豐河渠自鄠縣流入,今東岸斗門鎮北有渠,逕馮三村、馮黨村、田村、陶家莊、許村、喇家村,又北合滮池,俗名張王渠,渠迹雖存,堙廢日乆。
22
本朝康熙六十年,居民自陶家莊開渠,引水過許村北,屈而東北流,過喇家村,合滮池水,又北流二里,退入漆渠故道,又北注於渭渠,長九里,堰口髙三丈,寛五尺,傍渠田地,因勢穿溉,頗獲其利,後因大雨,豐水衝决,渠復堙塞不通,今許村佛寺有碑記其事縣冊。○國草渠灌田一百餘畝縣志,今無考縣冊、咸寧縣。
23
龍首渠。 在府城東南。賈志永嘉坊有龍首渠,一名滻水渠,隋開皇初,自東南龍首堰下支分滻水北流,至長樂坡西北,分為二渠。東渠北流入苑西渠,屈而西南流,經通化門南,西流入城,逕此坊即永嘉坊,又西南流逕興慶宫,又西流經勝業坊、崇仁坊、景龍觀,又西入皇城,經少府監、太僕寺內坊之西,又北流出城○萬年龍首渠。史記曰:穿渠得龍骨,故名。自萬年縣界龍首鄉馬頭埪堰、滻水入此渠,又西入長安縣界。宋敏求長安志。長安志於萬年縣既注龍首渠,曰一名滻水渠,因引史記曰穿渠得龍骨」,誤也。龍首渠,漢武帝所穿,在同州,因穿地得龍骨,故名雍居渭南,同居渭北,無由合為一。而滻之一水,史、漢皆嘗志之,不云得龍骨也。兩京道里記云:龍首渠開皇三年開,引滻水北流入苑,在長樂坡上,堰近龍首,即大明宫所據龍首原也,故以名之。此說是也。王應麟曰:唐時導水入城有三:一曰龍首渠,二曰永安渠,三曰清明渠。按清明、永安二渠,别見長安縣。龍首渠自城東南導滻至長樂坡,分為二渠,一北流入苑,一經通化門、興慶宫。自皇城入太極宫及至大明宫,則在龍首山,水不可導矣。大明宫之東有東苑,即在龍首山盡處,地既低下,故東苑中有龍首池,言其資龍首渠水以灌溉也。雍録龍首渠,隋開皇初,堰滻水西北至大興城東南入城。唐因隋渠導滻水分為二渠,一西入通化門,西南入南內興慶宫、景龍池,又西入西內太極宫。一北入東苑,至龍首殿為龍首池,又注凝碧、積翠二池,又西北入大明宫,後灌太液池,五季後渠涸縣志大中祥符七年,陳堯咨知府事,以城內井泉大半鹹苦,乃相度城東二里之龍首渠,其水清泠甘冽,可五六十丈,開引入城,散流㕓閈,民咸賴之宋史河渠志○。按隋、唐分東西二渠,宋止修西渠故道,東渠堙廢。陜西龍首渠始鑿於隋,初引滻河水,經倪家村、龍王廟、滴水崖、老虎窰、九龍池,至長樂門入城,分作三渠:一從元眞觀南流轉羊市,過咸寧縣總府西流轉北過馬巷口,一從眞武菴北流,一從羊市分流,過書院坊,西入秦府。成化間,雖有人修濬,惟總府前二十丈有磚甃砌,餘皆土渠,用板木棚蓋,以土覆之,常有損壊,廵撫周公季麟檄西安知府馬炳然修理東關廂及城中三渠,俱用磚甃砌城外申家溝等處造橋架槽,引水入渠,遂免衝激之患。又將城外土渠六十里,亦疏濬深濶,築岸髙厚,以防走泄。王恕修渠記滻水源出藍田西界,入縣境,合採峪、庫峪、荆峪及大義峪第一派之水,兆流至留空於西岸築堰,西至亭子頭,皆鑿原穿洞而過。又西流逕申家灣田家灣,又西流十里入城,分三派:一經流郃陽府,前至西分一渠,經流大菜市,徃北入臨潼府。一經流京兆驛並永興府至,西轉北,經馬巷口,入蓮花池。
24
本朝康熙初,廵撫賈漢復與通濟渠並加疏濬,今惟上流甫髙村、江村等處灌田四百畆,至亭子頭以下入城舊道,堙塞不通縣冊、滻水又北流至田家灣為。
25
田家灣渠 灌田一百畆,又下為史家灣渠。 灌田九十畆,又北流入灞縣冊宋家渠。 在縣東二十里灞水來自藍田,至新街子入縣境,引流灌溉。首為宋家渠,灌東留村,田六十畆稍下為。
26
洪河渠 今涸又下為。
27
王家渠 灌東留村田七十畆,又下為胡家渠。 灌方家村田六十畆,又下為曹家堰。 灌下留村田五十畆,又下為上堰渠。 灌下留村田五十畆,又下為中堰渠。 灌下留村田七十畆縣冊東堰渠 在縣南五十里引石鱉峪水,即鎬水也,一名大瓢河,出峪口,直北流。東岸為東堰渠,灌田一百畆西為。
28
西碌軸堰。 灌田三十畆,又下為李家堰。 灌田二十畆,河水又北流十二里,至王渠鎮西岸為
29
連江渠 灌田一百五十畆。又下為西官渠。 灌田二百三十畆,東岸有大磨渠。 灌田一百八十餘畆,又下為小磨渠。 灌田七十畆。又東有。
30
河東偏堰。 灌田三十畆,河水又北至皇甫村,折而西南岸有。
31
寨嶺堰。 灌田一百四十畆,稍下為董劉堰。 灌田六十畆,又下為楊家堰。 灌田二百畆,又下為髙家堰。 灌田二百二十畆。河水又西流入長安界縣冊
32
趙家渠 在縣南五十里大義峪水,分三派:第一派與狗枷、荆溪、庫峪、採峪諸水,合流為滻,即龍首渠之源也。第三派為胡公堰,與阿姑泉合流為皂,即通濟渠之源也。第二派無名,其水自東而西,兩岸皆可灌溉,南岸首為趙家渠,灌王莽村田四十畆,又西十里至江村為。
33
王家堰。 灌田千餘畆,又西至張義村為賈家堰。 灌田二百畆,又西至樊村,為洪夫官堰。 灌樊村田三百畆,又西至師家村,為師家堰。 灌田一百畆,又西過盧家堡為
34
王家堰。 灌田八十畆,又西至岳村為柳巷堰。 灌田二百畆,又西為
35
新渠 灌田八十畆,又西至劉思村,為白沙渠。 灌田五十五畆。又西至小張村,為渭渠。 灌田一百八十畆又下為
36
官堰 灌田一百三十畆,又稍下為楊家堰。 灌田五十畆,又稍下為白家堰。 灌田六十畆,又西流至𤓰張村,為郭家堰。 灌田九十畆,其在北岸者,首為路家堰。 灌闗家村田七十畆,河水又西為闗家堰。 灌闗家村田七十畆,河水又西至東江坡為。
37
姚家堰。 灌田一百畆。河水又西至樊村為李家堰。 灌田三百畆。河水又西入灃水縣冊翁家渠。 在縣南六十里,水源出南山白道峪,東直北流,出峪口,灌田六十畆,伏入地內,至申店,又出居民,引流灌田一百三十畆,下流入於潏縣冊沐峪溝渠。 在縣南五十里沐峪水,來自藍田界入縣境,灌侯村田一百五十畆縣冊
38
荆峪溝渠 在縣南二十五里荆峪水來自藍田界,自髙橋入縣境,灌田五十畆。縣冊
39
海子 在縣東南六十里採庫。二峪水入縣境合流,聚為深潭,俗名海子。居民導引灌田四百畆縣冊鍾家堰。 在縣南六十里,有泉八眼,灌田四十畆相近有。
40
白沙泉 灌田四畆縣冊
41
阿翁泉。 在縣南金巒坡下,灌田四十畆縣冊。腰泉 在縣南朱家坡下,灌田一百七十畆縣冊老官泉 在縣南四府堡灌田一百五十畆縣冊䨇猪扁泉。 在縣南二十五里,灌田六十畆縣冊年兒渠 城南鎬旁潏岸地勢低下,隨地挖掘,皆有水可資灌溉。其在餘兆村者,為年兒渠,灌田二百三十畆,其在余村者為。
42
木槽堰。 灌田八十畆,其在楊村者為邢家堰。 灌田六十五畆,其在西江坡者,亦名邢家堰。 灌田四十畆,其在四坡底者為馬道堰。 灌田三百畆,其在楊安坡者為侯家堰。 灌田一百畆相近有。
43
安家堰。 灌田八十畆,其在徐家寨者為徐家堰。 灌田二百畆,其在新村者為連家堰。 灌田一百三十畆,其在杜曲者為過街堰。 灌田六十畆,又「稍」。下有。
44
余渠堰。 灌田八十畆,每逢雨足,則退水入潏河。縣冊○按:縣東灞、滻之隈,居民亦隨地掘水灌田,但旋掘旋廢,無一定名目,且所灌甚㣲,故不載入。灞堤 在東二十里縣冊、滻東灞北嘗被水患,修堤數重,每山水暴發,决堤衝潰,渰没至十數村。康熙二年,知縣黄家鼎相地勢,因舊地令民間以甕貯土,掘沙易石,其堤始固,至今享安瀾焉縣冊
45
古渠堰附漕渠在縣南,自長安縣流入,又東流入臨潼界古渠圖○王渠在縣東北,自長安縣流入,古渠圖。王渠出城,東徑奉明縣廣城鄉之廣明苑南,又東北逕漢太尉夏侯嬰冡,又北分為二渠,一水逕虎圏南而北,入霸一水,北合渭,今無水水經注。○通善坊有杏園黄渠○萬年縣。黄渠自義峪口分水入此渠,一東北流入庫谷,一西流入樊川,灌漑稻田,又西入坈河。宋敏求長安志。黄渠水入蓬山曲江,文宗太和九年,發左、右神䇿軍淘曲江。先是,鄭注言:秦中有災,宜以土功厭勝之,帝又曾讀杜甫詩曰:「江頭宫殿鎻千門,遂思復昇平故事,此地在都城中,固為空隙,然亦緣黄渠可引,故遊觀者樂之也。雍錄黄渠自義谷堰水至杜陵南,分為二渠,一灌鮑陂,一北流十里入曲江,今廢縣志今韋曲里髙望里東南即唐黄渠,轉東投北,注曲江之處縣冊○暖泉在縣南,可資灌漑西安府志,今湮廢,無考。縣冊
46
咸陽縣。
47
東泉 在縣西十里,俗名東泉頭,引泉水灌田二百五十餘畆縣冊
48
西泉 在縣西十五里,俗名西泉頭。引泉水灌田二百七十五畆縣冊
49
馬跑泉。 在縣西平地湧出,與李村泉合,流又相近,有下村泉三泉,其灌田八百七十餘畆,若因泉脈開鑿,則得泉必多,益資灌漑縣冊
50
古渠堰附漆渠在縣西南,自盩厔縣流入,又東入長安縣界。古渠圖。○成國渠在縣北縣圖成國故渠,又東逕茂陵縣故城南,又東逕龍泉北,又東逕姜原北,又東逕平陵縣故城南,又東逕漢魏其侯竇嬰冢南,又東逕成帝延陵南,又東逕渭陵南,又東逕哀帝義陵南,又逕惠帝安陵南,又東逕渭城北,又東逕長陵南,又東逕漢丞相周勃冢南,又東南逕漢景帝陵,又東南注於渭。水經注。○昇原渠在縣西北,自興平縣流入縣界,合成國渠入渭。古渠圖○興成堰在縣西十八里。宋敏求長安志。天寳元年,長安令韋堅為水陸轉運使,治漢、隋運渠,起闗門,抵長安,通山東租賦於咸陽,擁渭水作興成堰,絶灞、滻水,傍渭東注,至闗西永豐倉,下與渭合。太和初,歳旱河涸,掊沙而進,米多耗,抵死甚衆。秦、漢時故漕興成堰東逹永豐倉,咸陽令韓遼請疏之,自咸陽抵潼闗三百里,可以罷車輓之勞,堰成,闗中賴其利。唐書食貨志。李石奏:「咸陽令韓遼治興成渠渠,當咸陽之右十八里,東抵永豐倉渠,成起咸陽,抵潼闗三百里,無車輓勞轅下,牛盡可耕,永利秦中矣」。李固言曰:「役非時」。帝曰:「以隂陽拘忌乎?苟利於民,吾奚慮哉!唐書李石傳:興成堰即漕渠上源,東流入長安縣界。○清渠在縣東,自興平縣流入縣界,入渭古渠圖。今皆無灌漑利。縣冊
51
按縣志云:咸陽居豐、渭之滙,易於衝决,不敢開河放水,故修築渠堰,為功頗難。惟沿河掘井稍稍濟旱,或灌園蔬然桔橰之用,力甚勞而利甚細,留心民事者不可不知。
52
興平縣。
53
湯臺泉 在縣西十里,東南流,分東西兩派,灌田四十餘畆縣冊
54
東板橋泉。 在縣西二十里縣圖居民引流灌田百餘畆,又相近有。
55
西泉 在縣西二十里縣圖居民引流灌田二百畆縣冊。槐里縣有板橋泉《魏書地形志》
56
馬嵬泉。 在縣西三十里,灌田四百餘畆縣冊史家泉 在縣西三十五里,東西分流。灌地三十餘畆縣冊
57
古渠堰附成國渠在縣北一里,西自武功界流入縣界,凡六十里,溉田二百四十餘頃。又東流入咸陽界,即古白渠也。長安志。成國故渠逕槐里縣北,又東逕漢武帝茂陵南,又東逕茂陵縣故城南,又東逕龍泉北,又東逕姜原北。水經注○昇原渠在縣南十五里,西自武功縣流入縣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餘頃,在六門堰東,合成國渠,東流入咸陽。○按六門堰乃武功、興平二縣界。。○普濟渠在縣南一十里,自武功縣流入縣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餘頃。○清渠在縣南二里,東流入咸陽界,按縣志,淸渠引縣南清水○百頃。泊在縣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宋泊在縣西二十里,周十四里。曲泊在縣西南十五里,百頃泊而下並有蒲魚之利,邑人利焉。隋開皇十三年,各築堤防䕶宋敏求長安志。諸泊皆渭水所溢,今俱廢縣志○清水泉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順治十五年,知縣徐開熙開清流蕩漾,灌溉七村。時典史洪廷憲同事,因名徐洪泉,又名永濟。泉縣志縣西南胡浹橋向有泉,灌溉一方,其源乆塞,莫知年所戊戍。孟夏禾苗焦枯,邑侯徐公率衆開濬灌溉亘十里楊方隆永濟泉記,泉有八,但雨則潦,晴則涸,無益灌溉縣冊。○朱章堤在縣東十五里西吳村知縣朱文修,嘉靖二十四年,知縣章評又修故名縣志。西吳村地近北原,每遇乆雨,則北原之水皆滙聚於村旁,大為民累,是以築堤捍禦。今原上田塍開闢,水皆四散,而堤亦廢縣冊
58
臨潼縣
59
洪沙渠。 在縣北六十里,自三原髙家堡分中白渠水東流入縣境,至吳家堡注於清河。其正流之中白渠。 自髙陵常家村入縣界,又東南流至交口入渭縣冊、白渠尾入櫟陽《漢書溝洫志》。白渠東南逕藕原下,逕鄣縣故城北,東南入渭。今無水,白渠又東,枝渠出焉,東南逕髙陵縣故城北,又東逕櫟陽城北《水經注》中白渠斗七宋敏求長安志。其自中白支分東北流之中南渠。 自髙陵白家堡東入縣境,又東南流至任家堡入渭縣冊中,南渠斗七宋敏求《長安志。其自中、南支分之。
60
析波渠 舊亦在縣境入渭,今廢縣冊、析波渠斗二宋敏求長安志。其自中、南支分之。
61
昌連渠。 自髙陵郭橋村入縣境注渭,今渠流㣲細,至髙陵縣墨張村,止縣冊,其自中南支分之。
62
髙望渠 自髙陵樊家莊入縣境,至雷家堡注渭縣冊、髙望渠斗二宋敏求長安志。其自中、南支分之。
63
禑南渠 昔亦經縣境入渭,今渭河衝徙奉政原,髙水不能進,在髙陵船張村入渭,不復經縣界矣縣冊禑,南渠斗一、宋敏求長安志○按長安志云:五渠水自洪門入髙陵北下,並入渭水。今據冊報中白:中南昌連、髙望俱入渭,惟洪沙渠入清,葢洪沙係後人新開之渠,不在長安志五渠之內也。又縣冊言臨潼處諸渠下流得水頗艱,凡傍渠田地灌漑無多,亦無修渠利夫,故未著畆數,古渠堰附漕渠在縣北,自咸寧流入,又東流入渭南界古渠圖○清渠在縣西,清冶峪水下流,自三原、髙陵界來,入白渠,至縣界入渭宋敏求長安志○石川河,櫟陽除涇水所溉之外,其東北境頗髙涇不能及,遂引石川河逕斷原,東過白渠西南,以溉其地長安圖說。石川河渠,名㓂公渠,自富平遶斷原而南,葢萊公堰漆沮以溉田者也。殘碑今尚存縣志
64
髙陵縣。
65
彭城閘。 來自涇陽縣中限中白渠東流二十里入縣界,為彭城閘,在縣西北三十里,今閘址猶存縣冊,涇水東行注白渠,釃而為三,以沃闗中,按部式,决洩有時,畎澮有度,居上游者,不得壅泉而耑其腴,每歲少尹一人行視,以誅不式,兵興以還,寖失本根,涇陽人壅而專之,私開四竇,澤不及下,涇田獨肥,他邑為枯,地力既移,地征如初,又或赴訴,泣迎尹馬,而占涇之家,𩔖皆權倖,訴者復得罪,由是咋舌不敢言。長慶三年,髙陵令劉君勵精吏治,乃以新意請更水道入於我里,請杜私竇,使無棄流,請遵舊令,使無越制别白,纎悉列上,便宜掾史依違不决。居三載距寳,歴元年,鄭覃為京兆,秋九月,始具以聞,事下丞相、御史、御史,屬元谷實司察視,持詔書詣渠上,盡得利病,還奏,上以谷奉使有狀,乃俾太常選日京兆,下其符司録姚庚、士曹掾李紹實成之,縣主簿談儒直實董之,揆功十七八,而涇陽人以奇計賂術士,上言白渠下有髙袓故墅,不宜以畚鍤近阡陌,上聞,命京兆立止,君詣府控告具發,其以賂致前事,又謁丞相丞相彭原公,即入言上前,翌日,詔許訖役。仲冬,新渠成,季冬,新堰成,名渠曰劉公渠,名堰曰彭城堰,按股引而東千七百步,其廣四尋而深半之,仍歲旱沴,而渠下獨有秋渠成之。明年,涇陽、三原二邑中擁其衝為七堰,以析水勢,使下流不厚,君詣京兆索言之府,命從事蘇特至,水濵盡撤,不當擁者,由是邑人長享其利。劉君,諱仁師,字行輿,彭城人劉禹錫碑記。髙陵有白渠寳,歴元年,縣令劉仁師請更水道,渠成,名曰劉公渠,新堰成,名曰彭成堰,唐書地理志白渠自涇陽縣三限下中限為一渠,流至縣界彭城堰下,分為四渠,並溉民田,宋敏求長安志。自彭城閘北分水者曰中白渠。 在縣西北三十里縣志,白渠枝渠逕髙陵縣故城北《水經注》。中白渠東西長三十五里宋敏求長安志,自彭城閘北限分水東流至西王村,入三原官村,至髙家堡,支分為洪沙渠,入臨潼。其正流復由官村入縣境常家村,又東亦入臨潼界。舊從北岸支分有。
66
寧玉渠。 今廢渠南岸為小王斗生王,西斗生王東斗廣利斗,西灣斗髙渠,斗河村斗馬家斗,武家斗石張斗張月斗,北岸有雷家斗,韓家斗灣裡、斗張流斗,東灣斗、馬家斗,袁盛斗、陳義斗、董家斗、程家斗,孟家斗,灌田一千五百四十畆縣冊,中白渠斗門二十三《長安圖說○》按:今祗二十二斗。《彭城閘南》曰:
67
中南渠 在縣西北三十里縣志中南渠東西長三十五里,宋敏求長安志自彭城閘南限分水,東南流至磨子橋,○磨子橋至閘口五里乃中南與髙望禑南分水處南岸有劉金斗、杜家斗、墨毛斗、張家斗、張益斗,通逺斗。北岸有洛南斗廟、王斗、文王、斗、張以斗、王益斗、晉公斗、廣濟斗富衆斗,灌田一千五十畆。又東入臨潼界縣冊、○中南渠、斗門十五長安圖說○按:今祗十四斗」。中南渠自磨子橋又分二渠,東南曰:
68
髙望渠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縣冊、髙望渠東西長三十五里宋敏求《長安志。自磨子橋分中南渠,水南岸有福斗、康斗、寧斗、壽斗、念斗,百斗萬斗,北岸有乾斗、震斗、沛養,斗千斗億斗,灌田八百四十畝,又東入臨潼界縣冊、髙望渠斗門十二《長安圖說》。西南曰:
69
禑南渠 在縣西二十五里縣志禑南渠,東西長四十宋敏求長安志。自磨子橋分中、南渠水西南流,又折而東南,岸有邊界斗禑,南斗許斗,北岸有永斗、于元斗,灌田三百五十畆,舊亦入臨潼縣界。今在縣境船張村注渭縣冊禑、南渠斗門五長安圖說,中南渠至張市里,又分二渠,其北分者曰:
70
析波渠 今廢縣冊、析波渠斗門一《長安圖說》,其南分者曰昌連渠。 在縣北二十里縣志,自張市里分中、南渠水,東流經縣城北門外,明髙陵令王珪嘗引水入城,資民食用。今北門外猶有渠迹,其渠南岸有沙渠斗,北岸有崔家斗,距陵斗灌田二百一十畝,昔時亦入臨潼界,今下流微細,至縣東五里墨張村止縣冊、昌連渠斗門三《長安圖說》
71
古渠堰附,樊惠渠在縣南《古渠圖》陽陵縣東,其地衍隩。土氣辛螫,嘉穀不植,而涇水長流。光和五年,京兆尹樊君勤恤民隱,乃立新渠向之,鹵田化為甘壤蔡邕《樊惠渠歌序》,今廢無考縣冊
72
鄠縣
73
太平峪東渠 在縣東南三十里太平峪水出峪口,分二派正河東北流,至大良村開渠,灌大良村、南城寨、南波堡,田千餘畝。其支分西北流者,為太平峪西渠。 經流重云寺宋村焦將堡、孫姑村、黃堆堡灌田一千三百餘畝,其下流入小泥河。縣冊○按十道志:太平峪水有清渠,又東北入長安縣界,今廢無考。
74
澇河東渠。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澇峪水出峪口,分二派正河東北流。涇流白雲寺、羅什寺木家莊灌田三百餘畝,其西北流者為
75
澇河西渠 經流水、磨頭、龍家寨、斑竹園、倫公村、孫家磑灌田千餘畝,下流入澇河縣冊
76
白沙泉 在縣西南五里,割耳莊西引流灌本,處田十餘畝,又相近有。
77
美泉 亦灌田十餘畝府志胡公泉。 在縣西南十里丈八村,上有胡公廟,故名。灌本處田八十餘畆,合白沙、美泉二水,經流曲抱村西,灌田五百餘畝。又下入澇縣冊
78
化羊里潭。 在縣東南二十里,化羊里地勢䨟下居民,隨地掘潭,引流灌溉縣冊
79
冷泉 在縣東南十五里,灌雙莊堡,田數十畆縣冊,没瀦泉。 在縣南二十里,灌焦家堡田百餘畆縣冊阿福泉 在縣南三十里,灌田數十畆縣冊
80
徐公渠 在縣東縣圖邑東兆豐橋一帶二十餘村,地勢卑下,原有渠,宣洩積水。奈渠道淺隘,每久雨則田苖淹没,邑令荔浦、徐雲捷集諸村人,大加疏鑿,身深五尺,濶一丈,直通於渭,自是水有所歸二十餘村,水患遂息。縣志。
81
金公堤 在縣西關外澇水,經縣西門外,有石橋,以通徃來,嵗久河水遷徙,竟於橋西衝决河道,置橋而西行,秋雨水漲,田苖淹没,廣寧金廷襄涖鄠,特築堅堤,徧植楊柳,堤成㡬二百丈,自後久雨河漲,田苗不傷縣志》
82
古渠堰附檀谷水十道志曰:長樂渠之上流也,源出縣南終南山檀谷宋敏求長安志。檀谷河灌安善里田數十畆,今廢。縣冊○古泉在縣東南,化羊里灌田一頃。縣志○紫閣河在縣南,灌田五頃縣志今廢。縣冊○吕公河在縣東,明萬歴中,知縣吕仲信開故名,引潭峪、皂峪、阿福泉諸水,徑東關外,北折而西,入澇水,知縣白應輝復疏濬,又鑿縣南栗峪、直峪諸水,謂之新河,引流入吕公河,後漸堙廢。崇禎間,知縣張宗孟以冦警,復濬深廣,寛二丈,深一丈,増開西南二面,引澇水,自白雲山起,由天和村、羅什寺、木家莊至南關外,入新河及城壕,居民咸享其利。
83
本朝康熙年,知縣康如璉重修縣志○三里河自南澇店迤南引澇水,自澇店鎮分渠灌中原、渭曲、興仁三里之田,自龍臺坊入渭。明知縣張宗孟開府志,今俱廢縣冊
84
藍田縣
85
石門堰。 在縣西四十里,引石門峪水,灌田三十畝縣冊。髙祖武德六年,寧民令顔旭開渠,引南山水入京城,至石門谷,有温泉湧出冊府元龜》
86
田家渠 在縣西南五十里,引庫峪水,於西岸開渠,灌田家村田三十畝,其東岸開渠灌田者,首為肖家渠。 灌肖家村田三十畝,峪水又北流為楊家渠。 從田家坡開渠,灌楊家村田四十畝,又北
87
弓家渠。 灌弓家村田四十畝,又北為黄甫川、老安堰。 從肖家坡開渠灌田八十五畝縣冊袁家堰。 在縣西四十里湯峪水出峪口,於西岸築堰灌田者,首為袁家堰,經流石佛寺,灌田六十五畝,又北為
88
堯家渠 從堯家村開渠灌田十五畝,其在峪水東岸築堰灌田者首為
89
白家堰。 從尖角村開渠,經流白家村,灌田七十餘畆,又北為
90
茍家渠 灌本村田二十餘畆,又北為劉家渠。 渠首起溜沙坡,經流劉家村,灌田四十餘畆縣冊,又北為
91
石牌坊焦老堰。 灌田二十七畆縣冊蘆子溝堰 在縣西二十里,引本溝水,分小渠三,灌田九十三畆
92
雙溪渠 在縣西二十里,引漳陂泉水,經流桑家村灌田一百三十畆縣冊
93
沐峪溝渠 在縣西二十里,引沐峪溝水灌田三十畆縣冊
94
焦岱老安堰 在縣西三十里,引焦、岱河水灌田五十餘畆,河水又北為
95
鬼神岔陜家渠。 灌吳門、楊門等寨田三十餘畆縣冊。侯家渠 在縣西南四十里,引採峪水經流侯家村,灌田四十五畝。採峪水又北為
96
史家渠。 灌史家寨田二十畝縣冊張家堰。 在縣南十里,引砂河水在河口作堰,經流本村,灌田七十畝下,又支分小渠三道,共灌田二百七十畝縣冊
97
南民堰。 在縣南十里,引輞峪水在西岸築堰,灌榆林村、張家村田二百八十畝,峪水又北為
98
西原坡李家堰。 從吳家堐開渠,灌田三十畝,其在岸東者首為
99
薛家堰。 從峪口開渠,灌本村田四十畝,又北為焦馬堰。 灌本村田三十畝縣冊
100
悟真峪渠。 在縣南十五里,引悟真峪水即清河水,在峪口西岸悟真寺前,開渠經流陳家灘,灌田三十畝,河水又北為
101
軍劉堰。 從陳家灘開,渠經》流本村,灌田二十七畝,河水又北為
102
蓮花池堰 在清河下流開渠,灌蓮花池,田一百五十畝,河水又北為
103
張軍堰。 即窟陀堰,從韓家寨開渠,經流窟陀村張軍寨,灌田二百二十畝,其在岸東者為。
104
紅水堰。 從峪口開渠,灌田五十畝,又北為陳家堰。 亦在峪口開渠,灌陳家灘田三十畝縣冊、曹家堰。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引散峪水於峪口築堰開渠經流胭粉臺北灌田一百五十畝
105
穆家堰。 在縣東南五十里,引倒迴峪水,渠首起豐盈寺,經流本村下,又分小渠三道,共灌田四百二十畝縣冊
106
孫家渠 在縣東南五十里,引桐峪水從峪口開渠,經流本村灌田五十畝縣冊
107
玉山馬家堰。 在縣東四十里,引玉山水灌成家村,潘家村田六十畝縣冊
108
安溝小堰。 在縣東二十五里,引劉家溝水經流安溝村,灌田三十五畝縣冊
109
土膠河渠 在縣東一里,嘉靖二年,邑令王公科鑿,引入城入,東出西民享田園之利,日乆渠道梗塞,至順治年間,顧公介石指畫詳明,令入東南隅,出西北隅,厥功未竟,至郭公顯賢,始加意修濬,渠成較前,更濶縣志,今仍流入城內,無灌溉之利縣冊、三里渠。 在縣北三里引渏水河,經流三里鋪,至青原莊灌田二十餘畝
110
沈家堰。 在縣北五里,引五里河,經流白楊寨,灌田百餘畝縣冊
111
席家堰。 在縣北十二里引磨李溝水,經流十里鋪,灌席家,村田九十餘畝縣冊
112
紅河堰 在縣北三十五里,引紅河水渠首從支家溝起,經流雙水磨等灌田三十畝縣冊
113
潘家小渠。 灞水入縣境居民,分兩岸疏引灌田。其在南岸者,為潘家小渠,距縣東三十里,灌田四十畝。灞水又西流,㑹散峪水為
114
郭把堰。 從石頭灘開渠,經流馬家灣,灌田一百三十畝,下支分小渠三道,灌田九十餘畝。灞水又西為蔡家渠。 從胭粉臺開渠經流橙槽村,灌田三十畝,灞水又西北㑹輞峪水為
115
紅坡崖渠 灌陳家溝田三十畝,其在灞北者,首為桐峪里李家渠。 在縣東五十里,從曲子鎮開渠,灌田三十五畝。灞水又西北為
116
謝家堰。 渠首從灞河昇起,經流禇家莊,灌田四十畝,灞水又西北為
117
翟家堰。 從翟家村開渠,灌本村田百餘畝,灞水又西為
118
元君廟雷家渠 從成家村開渠,灌本村田四十畝,灞水又西為
119
老人倉李家渠 從馬家樓開渠灌田四十畝,灞水又西為
120
秋,樹廟小堰。 堰在安溝渠入灞處,經流梁斜村,灌田四十畝,灞水又西為
121
石獅村小渠。 渠從石頭灘起,經流石獅村北,灌田三十畝,灞水又西為
122
青泥坊、杜榜堰。 在胭粉臺開渠經流約六七里,灌田四百八十畝。灞水又西為
123
羅李堰。 在青泥坊開渠,經流羅李村,灌田百餘畝下,又支分小渠三道,共灌田七十五畝。灞水又西㑹土膠河水,至縣南門外西寨村為
124
葉家堰。 堰在土膠河,入灞處,經流縣南關外,灌田四十畆,灞水又西為
125
馬家堰。 堰在南關外,灌田五十畆。又稍西有加河堰、馬家渠。 亦在南關外,灌田五十畆,灞水又西為
126
樊家堰。 堰接加河堰,其對岸乃輞峪水入灞處,經流本村,灌田六十八畆。灞水又折而西北流,為席家小堰。 在縣青原莊開渠,以近席家堰故名○席家堰見前引磨李溝水,而此地即磨李溝入灞處也經流白楊寨,灌田六十三畆,灞水又西北為
127
髙家堰。 在縣北十里舖開渠,經流席家河,至洩湖鎮,灌田七十畆。灞水又西北為
128
張家渠 渠在縣紅河,入灞處,經流斜里村,灌田七十畝縣冊
129
吉家灣渠 在縣東北三十里引泉水,其流甚細,無資於灌溉縣冊
130
古渠堰附、馬家灣渠○夫車村渠○厚子鎮渠俱引泉水灌田,今涸縣冊
131
涇陽縣。
132
龍洞渠 在縣西北六十里。雍正五年,奉上諭將鄭白龍洞挑濬務,期渠道深通,堤堰堅固。督臣岳鍾琪遵。
133
旨築濬自龍洞以下淤塞,盡去涇陽、醴泉、三原、髙陵、臨潼五縣,皆饒灌溉。七年,總督查郎阿以渠工需員,專理題請西安管糧通判,改董水利,得隨時修葺,無廢厥工,渠鑿仲山龍洞,引龍洞泉,又東㑹篩珠洞泉,又東㑹瓊珠洞泉,按數泉中惟此泉最大又東過水磨橋,按此橋與下大王、小王、野狐、趙家四橋俱所以防北山兩漲,引山谷諸水從橋上注涇,故渠身不致衝决壅塞。又東㑹倒流泉,按此泉今半入渠半入涇,若用石砌斷入涇之路,使盡入於渠於龍洞不無小補。又東至大小梯子崖,崖下有井,曰中渠井,此井濬渠時,渠中砂石淤泥盡注於此。又東至天元渠,又東至王御史口,又東至火燒橋,此橋亦前人導引山水之橋,今圮廢僅存石梁。又東為小退水橋,按退水橋乃不用水時,使渠水由槽入河之所。又東㑹天澇池諸泉,諸泉無名。又東㑹碧玉泉、噴玉泉、暗流泉、鳴玉泉,調琴泉,又東為樊江渠之退水槽,又東過分水嶺,㑹分水泉,又東㑹菜園倒流泉,又東為大王橋,又東過卧牛石,又東為小王橋,又東為大退水槽,又東為野狐橋,又東至大龍王廟為大小暗橋,按暗橋隱地中,上皆泥沙繡結水,從下穿洞而過。又東過趙家橋,又東南為樊坑渠,又東南過馬道橋,渠至此始出山就平陸,開渠灌田,首為王屋一斗,又東南為王屋二斗,又東南至百谷鎮,折而東流,為王屋三斗,又東為王屋四斗,自一斗至四斗,與醴泉分灌田畆,下則專溉涇田。又東為張房一斗,又東為張房二斗,又東為張房三斗。又東至北峪街,為雙槐一斗,又東為雙槐二斗,又東為小留一斗,又東為小留二斗,又東為寗村一斗,又東為甯村二斗,又東逕石橋鎮,南為店西斗,又東為威勝斗,又東逕大安寺,北為李相公斗。又東為何氏一斗,又東為何氏二斗,又東過王家堡,為七刼斗,又東為石刼斗。又東過甘皇廟,為智光斗,又東為聖女小斗,又東為聖女大斗。又東為駙馬、西斗,又東為駙馬、東斗又東為染渠斗,又東為鐵眼成村斗,又東為白公斗,又東為三限閘,閘分上、中、下三限,今俗名三渠口,其北限為。
134
北白渠。 即上白渠,從三限閘分水東北流,北岸有長渠、師和、余家三斗。南岸有新開斗,南北王斗,又東北流入三原縣界。中限為
135
中白渠 俗名下中渠係龍洞渠,正身正東流,過漢堤洞南,舊從北岸支分。一渠曰:
136
狂渠 今廢南岸有西王斗、郭馬、南斗、閻王斗,北岸有郭馬、北斗、髙陽斗,長流斗內,原斗又東為髙陵縣之彭城閘,下限為
137
下白渠。 一名小白渠,東南流,過漢堤廟南,從南岸開斗,首為曹仵、西斗。又東南為曹仵、東斗。又東南為落橋斗。又東南為小吾流斗,又東南為盧從斗。渠水至此盡入民田,不復灌溉。他縣龍洞渠在秦為。
138
鄭國渠 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灌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塡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皆畆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强,卒幷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始皇元年己卯,作鄭國渠六國表,息夫躬言:「秦開鄭國渠以富國强兵,今為京師土地肥磽,可度地勢水泉灌溉之利,天子使躬持節領䕶三輔都水漢書息夫躬傳。沮水東注鄭渠渠首,上承涇水於中山瓠口,所謂瓠中也。渠瀆東逕宜秋城北,又東逕中山南,又東逕捨車宫南,絶冶谷水,又東逕嶻□山南池陽縣故城北,又東絶清水,又東逕北原下,濁水注焉。水經注京兆雲陽縣有鄭渠通典》鄭渠起於瓠口,今駱駝灣西北是也,上至白公渠口二千七百餘步元宋秉亮涇渠條陳韓惡秦之强,隂使水工鄭國入秦興水利以疲之,國至秦北山下,視涇河巨石磷磷,約三四里許,而涇水流於其下,堪以作堰,於是立石囷以壅水,每行用一百餘囷,凡一百二十行,借天生衆石之力以為堰骨,又恃三四里衆石之多以為堰勢,涇流於此不甚激,亦不甚濁,且堰髙地下一㵼百里,東收洛水,逹於同州,灌田四萬餘頃,利何溥也?夫名為水利而謀本疲秦,則渠成之難可知矣。時猶土渠也,非穿山也,時猶順水性也,非與水争也,第涇流怒激,衝突潄滌,日下河中,石漸吹落,故石囷無著,漢已不能引涇入渠矣明袁化中涇渠議,在漢為六輔渠。 闗中輔渠。史記河渠書:元鼎六年,兒寛為左內史,奏請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旁髙卬之田,漢書溝洫志:兒寛為左內史,表奏開六輔渠,定水令,以廣溉田,收租税時,裁濶狹,與民相假貸,兒寛傳。顔師古曰:溝洫志云:益溉鄭國髙卬之田,此則於鄭國渠上流南岸,更開六道小渠,以輔助灌溉耳。今雍州雲陽、三原兩縣界,此渠尚存,鄉人名曰六渠,亦號輔渠。本傳註。初,鄭國分涇水置鄭渠,後兒寛又穿六輔渠,今此縣與三原界,六道小渠猶有存者,元和志。六輔渠,今白渠北限所經,即其地也。但顔所謂南岸者,恐當作北岸長安圖經。六輔渠開後旋廢,三原縣志。後又為。
139
白渠 自漢至五代皆因之。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為雲,决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漢書溝洫志》。鄭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萬,疆埸綺分,溝塍刻鏤,原隰龍鱗,决渠降雨,荷臿成雲,五穀垂穎,桑麻鋪棻《西都賦》,浸决鄭白之渠《西征賦》。苻堅以闗中水旱不時,依鄭白故事,發其王侯已下豪望富室僮𨽻三萬人,開涇水上源,鑿山起堤,通渠引瀆,以溉岡鹵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賴其利《晉書苻堅載紀白渠引涇水起谷口,出於鄭渠南,東逕宜春城南,又東逕池陽城北,枝瀆出焉《水經注》始皇元年,鑿涇水為鄭國渠,至漢武帝元鼎六年,一百三十六歳,兒寛為左內史,又奏請穿六輔渠,以益溉鄭渠旁髙卬之田。後十六歲,趙中大夫白公奏穿涇水注渭中,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大白渠在涇陽縣東北十里中,白渠,首受大白渠,東流入髙陵縣界,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東南流亦入髙陵界元和志河隄謁者六人,涇渭白渠,以京兆少尹一人督視唐書百官志雲陽縣有古白地理志涇陽有中白、太白、南白渠通典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徃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餘頃,今為富商大賈競造碾磑,堰遏費水,渠流梗澁,止溉一萬餘頃,請修營此渠,以便百姓,至於鹹鹵,亦堪為水田」。髙宗曰:「䟽導渠流,使通灌溉,濟沃,炎旱,應大利益」。太尉無忌對曰:「白渠水帶泥淤,灌田益其肥美,又渠水發源,本髙向下,枝分極衆,若流至同州,則水饒足,比為磑碾用水洩,渠水隨入滑,加以壅遏耗竭,所以得利遂少」。於是遣祥等分檢渠上碾磑,皆毀之白孔六帖開元元年,李元紘擢京兆尹,詔决三輔渠,時王公權家皆傍渠立磑,瀦遏争利,元紘勅吏盡毁之,分溉渠下田唐書李元紘傳李栖筠進工部侍郎。闗中舊仰鄭、白二渠溉田,豪戚壅上游,取磑利,且百所奪農用十七,栖筠請皆撤毁,嵗得租二百萬,民頼其入李栖筠傳○按:此係廣徳二年事。黎幹為京兆尹,涇水壅隔,請開鄭、白支渠,復秦、漢故道以溉民田,廢碾磑八十餘所王縉傳薛王知柔為京兆尹,始鄭白渠梗壅,民不得歲,知柔調三輔,治復舊道,灌浸如約,遂無旱虞惠宣太子業傳。昭懿公主始封升平,下嫁郭曖寰,內民訴涇水為磑壅,不得溉田,詔撤磑,以水與民。時主及曖家皆有磑,乞留帝曰:「吾為蒼生,若可為諸戚唱即日毁」。由是廢者八十所,公主傳。秦、漢鄭渠溉田四萬頃,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餘頃,永徽中,兩渠灌浸不過萬頃,大歴初減至六千畆,畆朘一斛,歳少四五百萬斛,復兩渠之饒,誘農夫趣耕,屯田蓄力,河隴可復突厥傳。貞元四年,涇陽三白渠限口準諸堰例置監。十六年,詔以東渭橋納給使徐班兼白渠使。太和初,內出水車様,令京兆造水車,給鄭白渠百姓灌溉㑹要。太和元年,京兆府奏:「准御史中丞温造等奏修渠堰,貞元初,以京兆少尹郭隆充渠堰使,於涇陽縣衆善寺置院,徃來勾當。今請差少尹韋文恪充渠堰使,令自㨂擇清强官三人,專令巡檢修造」。從之。光啓元年詔曰:「闗中鄭白兩渠,古今同利,四萬頃沃饒之業,億兆人衣食之源,比者豪權,競相占奪,堰髙磑下,足明棄水之由,稻浸稑澆,乃見浸田之利,今因流散,尚可經營,宜委京兆尹選强幹僚屬,巡行鄉里,逐便相度,兼利公私。後周顯徳五年,以工部郎中何幼冲充闗西渠堰使,命於雍耀間疏涇水以溉田冊府元龜。白渠在涇陽縣西北六十里堰,涇水入焉,西自雲陽縣來,東入髙陵縣界。十道志曰:太白、中白、南白,謂之三白渠渠,上斗門四十八,三限口在縣東北,分南、北中三渠處宋敏求長安志。白渠灌涇陽、髙陵、櫟陽及耀州、雲陽、三原、富平凡六縣,斗門百七十餘所《老學菴筆記》。白公渠今小龍潭是也,上至宋豐利渠五十六步宋秉亮涇渠條陳,在宋為。
140
豐利渠按:宋、元雖各有渠名,而三白之名自漢後相沿不異三白渠在京兆涇陽縣,淳化二年秋,縣民杜思淵上書言:「涇河內舊有石翣,以堰水入白渠,溉雍、耀田,歲收三萬斛。其後多歷年所,石翣以堰水壞,三白渠水少,溉田不足,民頗艱食。乾徳中,節度判官施繼業率民用稍穰,笆籬棧木,截河為堰,壅水入渠,沿渠之民,頗獲其利。然凡遇暑雨,山水暴至,堰輒壞,至秋治堰所用復取於民,民煩數役,終不能固。乞依古制,調丁夫,修叠石翣,可得數十年不撓,所謂暫勞永逸矣」。詔從之,遣將作監丞周約已等董其役,以用功尤大,不能就而止。至道元年正月,度支判官梁鼎、陳堯叟上鄭白渠利害:「按舊史,鄭渠原引涇水溉田四萬頃,白渠亦引涇水溉田四千五百頃,兩渠溉田凡四萬四千五百頃,今所存者不及三千頃,皆近代改修渠堰,浸隳舊防,由是灌溉之利絶少於古矣。鄭渠難為興功,今請遣使先詣三白渠行視,復修舊迹。於是詔大理寺丞皇甫選、光禄寺丞何亮乗傳經度,選等使還,言「周覽鄭渠之制,用功最大,並仲山而東,鑿斷岡阜,首尾三百餘里,連亘山足,岸壁頽壞,堙廢已乆,度其制置之始,涇河平淺,直入渠口,暨年代浸逺,涇河陡深,水勢漸下,與渠口相懸,水不能至峻崖之處,渠岸摧毁,荒廢歲乆,實難致力。其三白渠溉涇陽、櫟陽、髙陵、雲陽、三原、富平六縣田三千八百五十餘頃,此渠衣食之源也,望令增築堤堰以固䕶之。舊設節水斗門一百七十有六皆壞,請悉繕完。渠口舊有六石門,謂之洪門,今亦隤圮,若復議興置,則其功甚大,且欲就近度其岸勢,别開渠口,以通水道,嵗令渠官行視,岸之缺薄,水之淤塡,即時浚治,嚴豪民盜水之禁。涇河中舊有石堰,脩廣皆百步,捍水雄壯,謂之將軍翣,廢壞已乆,杜思淵嘗請興修而功不克就,止造木堰,凡用梢樁萬一千三百餘數,歳出於縁渠之民,涉夏水潦,木堰遽壞,漂流散失,至秋復率民以戢之,數歛重困,無有止息,欲令自今溉田既畢,命水工拆堰木寘於岸側,可充二三嵗修堰之用,所役縁渠之民,計田出丁,凡調萬三千人,䟽渠造堰,各獲其利,不憚勞也,選能吏司其事,置署於涇陽縣側,以時行視,徃復甚便。時著作佐郎孫冕總監三白渠,詔冕依選等奏行之後,自仲山之南,移置涇陽縣。景徳三年,鹽鐵副使林特、度支副使馬景盛陳闗中河渠之利,請遣官行鄭白渠,興修古制,乃詔太常博士尚賔乗傳經度,率丁夫治之,賔言鄭渠乆廢不可復,今自介公廟迴白渠洪口,直東南合舊渠以畎涇河,灌富平、櫟陽、髙陵等縣,經乆可以不竭,工既畢而水利饒足,民獲數倍《宋史河渠志》康定中,三白渠乆廢,京兆府薦雷簡夫治渠事,先時治渠嵗役,六縣民四十日,用梢木數百萬而水不足,簡夫用三十日稍木,比舊三之一而水有餘雷簡夫傳。天聖六年二月,都官員外郎李同言:永興軍涇陽縣三白渠,節約水勢,宜立約以限水。命同知涇陽縣領三白渠事。景祐三年二月丁卯,修陜西三白渠。初,漕臣王㳂言三白渠漢溉田四萬頃,唐永徽中亦灌田萬頃,今才及三千餘頃,請調兵夫修治之㳂。又言:鄭、白渠皆上源髙處為堰,沿渠立斗門者至四十餘所,所以分水勢,其下别開小渠,分以溉田,其作堰之法,宜用石錮,以鐵積之,於中流擁為雙派南流者,仍為涇水東注者,釃為二渠,故雖駭浪,不能壞其防熈寕五年,涇陽令侯可議鑿小鄭渠,引涇水,髙與古鄭渠等。十一月十七日,都水丞周良孺言,自石門北開二丈四尺,堰涇水入新渠,可溉田二萬餘頃,開至臨涇,就髙入白渠,則水行二十五里,利益廣,開至三限,口五十里,接雲陽可溉田三萬餘頃。詔如其議,自石門至三限,合白渠興修。七年,殿中丞侯可議,自仲山旁鑿,引涇水東南與小鄭渠會,下流合白渠,尋罷玉海,鄭白渠,秦漢以下皆獲其利,熈寧中,神宗講求治功,興葺遺利,先祖殿中丞建明鄭白之利,神宗賜對便殿,大稱聖心付其事,興役踰年,功已有叙害能者,巧為沮止,不終厥工,今則又非昔比,涇水低下,渠口髙卬,灌溉之功,幾盡廢矣,民用困乏,職此之由,今誠修濬,使秦中歲增穀百萬斛,豈不甚大程明道代人上宰相論鄭白渠書。大觀元年閏十月,主客員外郎穆京奉使陜西,以白渠歲罷,民堰水起十月盡,次年四月,其間水囓堰與堤防圮壞溉田之利,名存而實廢者十,居八九,得獻計者,宣徳郎范鎬、鄜州觀察推官穆卞,謂熈寧間,嘗命殿中丞侯可議,自仲山傍鑿石渠,引涇水東南與小鄭泉㑹,下流合白渠鳩工,自熈寧七年秋至次年春,渠之已鑿者十之三,當時以歳歉弛役,今其蹟可考,按舊跡而𨗳建瓶之勢,易若反掌,乃謂本路提舉常平使者趙佺與獻說者相地計工,二年七月詔可,俾佺董其事,經始以是年九月越明年四月土渠成,廣一丈八尺,深視地形髙下袤四千二百二十丈,南與故渠合。明年閏八月,石渠成,下廣一丈二尺,上廣一丈四尺,深視地形髙下袤三千一百四十有一尺,南與土渠接,又度渠北地勢髙峻通竇,以防漲水,凡溉涇陽、醴泉、髙陵、櫟陽、雲陽、三原、冨平七縣田三萬五千九十三頃,賜名豐利渠侯䝉開渠記畧、永興軍、耀州六縣民田舊資,白渠灌溉之利,歷時已乆,涇流寖低,渠勢髙卬,不能取水。大觀元年,今秦鳯經畧使穆公京以太府少卿出使陜西,宣徳郎范鎬、承直郎穆卞因言開脩洪口石渠之利,穆公具聞於朝,提舉常平等事,趙公佺被㫖相視,具陳可成之䇿,朝廷命趙公總浚渠事,初議鑿石與涇水適平,然後立堰,趙公謂立堰當為逺計,使渠深下水面五尺,則無修堰之弊,而利溥且乆既終功,凡石土渠一千一百一十九尺,石渠北自涇水上流,鑿山尾,南與土渠接土渠,北自石渠口東南與故渠接,石渠依涇之東岸不當水衝,乃即渠口鑿二渠,各開一丈,南渠百尺,北渠百五十尺,又涇水漲溢不常,乃即火燒嶺之北及嶺下,因石為二洞,曰迴瀾,曰澄波,又其南為二閘,曰静浪、曰平流,以節湍激,渠之東岸有三溝,曰大王溝,曰小王溝,又其南曰透漕溝,夏雨水集,每與大石俱下,壅遏渠水,乃各即其處鑿地樹木為柱,宻布如櫺,貫大木於其上,横當溝之衝,暑雨暴至,則水注而下,大石盡格,透槽之口與石棚接,又其東且十里,曰樊坑,當白渠之南岸,其北直大溝溝,水暴則岸壞,與渠流俱潰,壅之則渠不能容,而下流為田患,乃叠石為渠岸,東西四十尺,北髙八尺,上濶十七尺,其南石尾相銜而下四十尺,溝水至則渠之所受,滿其堤而止,泄餘水注坑中,與涇合,於是平𨗳涇水,深五尺下,泄㵼三白故渠,増溉七縣,田歲可三萬頃蔡溥洪口石渠記石棚者,石隱地中,上下皆土水,從下過空如棚狀,今所謂暗橋者是也。大王溝、小王溝、透槽溝、三溝皆在古白渠,次北豐利渠東,其溝皆從東來,横衝渠身,開渠之時,將上二溝下流穿斷,惟透槽溝至渠上,適有石棚渠水流於棚下暴雨,則水石從棚上過,流入涇河,故當時樹木為柱,以拒大石,而沙礫尚入渠內,至前金時,有主簿荆姓者,始搆兩石橋於涇水上,使與溝口相接,其制,橋上外髙中低如槽狀,遇溝水暴漲,砂石皆從上過,直入涇河,而渠方免石壅之患,今人猶呼曰澄水槽長安圖說白渠經歷唐宋,至大觀初,涇河日低,渠不能引,命提舉常平使者趙佺於白渠北鑿渠渠成,名為豐利,更借上流河中大石,築大堰,引涇水下接白渠,復灌田三萬五千餘頃袁化中涇渠議。金宣宗興定五年十一月,議興水田,勅令分治户部,按州郡有可開者,誘民赴功,其租止依陸田,仍以官激賞之。陜西除三白渠設官外,亦視例施行《金史食貨志》。傅慎㣲同知京兆尹,修三白龍首等渠以溉田傳愼㣲專,在元為王御史新渠。 京兆三白渠,自元伐金以來,渠堰缺壞,土地荒蕪,陜西之人雖欲種蒔,不獲水利。太宗之十二年,梁泰奏請差撥人户牛具一切種蒔等物,比之旱地,其收數倍,太宗准奏,就令梁泰佩元降金牌,充宣差,規措三白渠使,郭時中副之,直𨽻朝廷,置司於雲陽縣所,用種田户及牛畜,别降㫖付塔海紺,不於軍前應付。涇渠宋熈寧年間,詔賜常平息錢,助民興作,自仲山旁開鑿石渠,從髙㵼水名豐利渠,元至元間,立屯田府督治之。大徳八年,涇水暴漲,壞堰塞渠,陜西行省命屯田府總管夾谷伯顔帖木兒及涇陽尹王琚疏,𨗳之起涇陽、髙陵、三原、櫟陽、用水人户及渭南、櫟陽、涇陽三屯所人夫,共三千餘人,興作水流通如舊,其制編荆為囤,貯之以石,復塡以草,以土為堰,歲加葺理。至大元年,王琚為西臺御史,建言於豐利渠上更開石渠五十一丈,濶一丈,深五尺,積一十五萬三千工,每方一尺為一工,自延祐元年興工,至五年渠成,是年改堰至新口。英宗至治元年十月,陜西屯田府言:「自秦漢至唐、宋,年例八月,差使水户,自涇陽西仲山下截河築洪堰,改涇水入白渠,下至涇陽縣北白公斗,分為三限,井平石限,蓋五縣分水之要所,北限入三原、櫟陽、雲陽,中限入髙陵,南限入涇陽,澆溉官民田七萬餘畆。近至大三年陜西行臺御史王承徳言,涇陽洪口展修石渠,為萬世之利,由是㑹集奉元路三原、涇陽、臨潼、髙陵諸縣,洎涇陽、渭南、櫟陽諸屯官及耆老議,展修八十五步,計四百二十五尺,深二丈,廣一丈五尺,計用石十二萬七千五百尺,人日採石積方一尺,工價二兩五錢,石工二百,丁夫三百,金火匠二,用火焚水淬,日可鑿石五百尺,官給其糧食用,具丁夫就役使水之家,顧匠傭值,使水户均出陜西省議,計所用錢糧,不及二年之費,可謂一勞永逸。准所言,委屯田府達魯花赤只里赤督工,自延祐元年二月十日發夫匠入役,至六月十九日委官言石性堅厚,鑿僅一丈,水泉湧出,近前續展一十七步,石積二萬五千六百尺,添夫匠百人。文宗天歷二年三月,屯田總管兼管河渠司事郭嘉議言:去歳六月三日驟雨,涇水泛漲,原修洪堰及小龍口盡圮,水歸涇白渠內水淺,為此計用十四萬九千五百十一工,役丁夫一千六百,度九十三日畢,於使水户內差撥,每夫就持麻一斤、鐵一斤,繫囤取泥索一、草苫一。陜西凖屯田府,照洪口,自涇陽下至臨潼五縣,分流澆溉,民田騐田,出夫千六百人,自八月一日修堰,至十月放水溉田,以為年例。近因奉元亢旱,五載失稔,今差夫又令就出用物,實不能辦集。竊詳涇陽水利,雖分三限引水溉田,縁三原等縣地里遙逺,不能依時周徧,涇陽比近,俱在上限,並南限中限,用水最便。今次修堰,除見在户依例差役,其逃亡之家合出夫數,冝令涇陽縣近水利户添差一人,官日給米一升,併工修治。省準出鈔八百錠,委耀州同知李承事洎本府總管郭嘉議及各處正官,計工役照時值糴米給散,李承事督夫脩築,至十一月十六日畢。至正三年,御史宋秉亮相視渠堰,謂渠積年坎取淤土叠於岸,極為髙崇,力難送土於上,因請就岸髙處開通鹿巷,以便夫行,廷議允可。四年,屯田同知牙八胡、涇尹李克忠發丁夫開鹿巷八十四處,削平土叠四百五十餘。二十年,陜西行省左丞相帖里帖木兒遣都事楊欽修治,凡溉農田四萬五千餘頃元史河渠志》洪口石堰當河中流,直抵兩岸,立石囷以壅水囷,行東西長八百五十尺,濶八十五尺,總用囷一千一百六十六制囷之法,每囷用椽四十八條,擗稷兩條,棗條六十担,編之實石,其中但遇水漲損壞,即修之,見三原志,石渠下廣一丈二尺,上廣一丈四尺,土渠下廣一丈八尺,上廣五丈,深視地之髙下,兩岸各空地一丈,四岸兩壁無得擋攔巡水道,徑立三限閘以分水,其北曰大白渠,中曰中白渠,南曰南白渠南白渠無分支,其大白、中白分水處,詳見三原髙陵,立斗門以均水,總為斗一百三十有五此合五縣全渠而言渠兩岸各空地五尺限,上斗門十九,南限斗門十二,中限斗門十,北限斗門五此專指涇陽斗門而言,共四十有六凡水出斗,各户自以小渠引入,其田委曲必達,凡修渠堰,自八月興工,九月工畢,春首則植榆柳以堅堤岸,水廣尺深尺為一徼,一百二十徼為凖,守者以度量水,日具尺寸申報,所司慿以布水,各有差等,凡用水,先令斗吏入狀,官給由帖,方許開斗,自十月一日放水,至六月遇漲水歇渠,七月住罷,每夫一名,溉夏秋田二頃六十畆,仍騐其工,給水行水之序,自下而上,晝夜相繼,不以公田越次霖潦輟功長安圖說洪口之利,始於秦水工鄭國,至漢大始中,水利廢壞,趙中大夫白公因其故迹,徙開渠口,降及隋唐,以至於宋,其利又廢。大觀中,復開石土渠,名曰豐利,迨今二百餘年,其利又少,至大間,監察御史王承徳言,於豐利渠北更開石渠,長五十一丈,歲月已乆,吞水漸少,入渠之水既㣲,則築堰勞而民利寡矣。嘗攷古今渠利之廢,葢因河身漸低,渠口漸髙,水不能入,是白公不容不繼於鄭渠豐利不得不開於白公之後也。今豐利渠口水又已漸,髙王御史現開之石渠,又不盡功,今若不増治,豈惟漸失民利,恐日就湮塞,近親詣渠口,一一相視,遂採衆論,酌以管見,茍欲其利溥博,其說有三:一曰盡修渠堰之利,二曰復置兩閘之防、三曰開通出土之便。今相視得涇水自仲山出,由髙而下,河岸去水漸髙,今量得鄭渠口至水面,計髙五十餘尺,白渠口至水面計髙一丈一尺相懸如此,雖欲不改,不可得也。今豐利渠至,水亦髙七尺有餘,方新渠未開之時,每歲差民起立石囤,堰水,計用囤三百八十個,髙丈餘,費役甚廣而水益艱澁,是以王御史乃於上流窄處,䟽鑿此渠,止用囤一百十個,宜其省費而水可通也,然其底亦髙河水三尺,所立囤堰,厚止三重,河流深處囤之髙者乃至一丈五尺,浮坐於地,每遇河水泛漲,不禁衝突,易於傾壞,反不若宋渠之堰鑿石立樁,猶以為固也。詢諸衆,皆言新石渠起於山脚,地勢髙於接流,其底猶有三尺未開,宜再開鑿,加深八尺,如此不待囤堰之設,先有五尺自然之水入渠,其囤但比水髙五六尺,則渠受水之多,不言可知,宜計舊堰廣狹,新囤髙下,即今三重之上,截作九重堰,既低且厚,縱遇小漲,只於囤上漫流而過,不至衝激傾倒,設使囤壞,亦不防自然入渠之水,一相視舊閘二所,上下相去四十餘步,中間原用退水舊槽,至今現存静浪一閘,在退水槽近上三十餘步,渠身兩壁,開鑿切口二道,當時設此及洪堰倒塌之時,即下此閘以備濁水淤澱渠道平流,一閘在退水槽近下十步渠身,兩壁亦有切口四道,蓋於注罷澆田之後,水既無用,遂用此閘,乃退水由槽還河,又當河漲之時,或泛漲不能猝下,或已下而漏漫濁水,並下兩閘,以防不虞,此皆古人良法,安可廢而不行?合將二閘修治,以時開閉,則濁泥不得入渠,穿淘之工可以减半,又静浪相離,新渠窵逺,濁水入渠,必至淤澱,宜將此閘移於渠口近下一二十步,一相視得洪口以下石土渠十餘里,自古穿淘兩岸,積土如山,舊時將所積髙岸開為通道,名曰鹿巷,凡穿淘泥沙,由鹿巷運於岸外,近年淘出泥土,塡滿鹿巷,只於岸上堆積,或遇霖雨,其土崩塌,復入於渠,是以渠道益淺,水來益小,合於農務未忙天暖,人閒之時,差遣五縣人夫,將鹿巷開至平地,搬運積土,逺離渠岸,以漸而去,不得似前輙閉岸巷,假以歲月,積土漸除,渠道自通,人力既省,官政亦簡,民之受賜,胡可勝言元宋秉亮涇渠條陳豐利渠利,不數年,渠又髙,堰日壞,水不入渠。元至大間,御史王承徳建言,更於其上開石渠五十一丈,延祐元年興役,至元五年功成,引水下入故道,名曰王御史新渠袁化中涇渠議,在明先為?
141
廣惠渠。 洪武八年十月,濬涇陽洪堰洪堰,歲乆壅塞,不通灌溉,命長興侯耿炳文督工濬之涇陽等五縣之田,大獲其利《續文獻通考》永樂三年,奉工部勘合,差千户董暹於附近衛分撥軍民相參修理涇渠民夫一萬四千四百名,軍士一萬五千名《府志。天順七年十月,濬涇陽縣鄭白故渠二申野録》王御史渠口,歲乆圮壊弗治。成化改元之初,副都御史項公忠請自舊渠上并石山開鑿一里餘,就谷口上流引入渠集涇陽、三原、醴泉、髙陵、臨潼五縣,就役,穿小龍山大龍山,役者咸篝燈以入,遇石剛頑,輙以火焚,水淬或泉滴瀝下,則戴笠披蓑焉,功未就,項召還朝。戊子,項復西征過陜,命有司促工責成奏,凱還,亟以成功紀於石,名其渠曰廣惠,而渠實未通也,丙申,右都御史余子俊又經畧之於大龍山鑿竅五,以取眀䟽,其渠曲折淺狹者踰年,余以兵部尚書召,又弗克就,訖其功者,副都御史阮公勤也。公下車三司諸君以渠為言,且曰:「向者之費,率徴於利及之民,今民未獲利而復徴之,恐不堪命」。公曰:然。可以帑藏金粟募工市財食役者,用匠四百人,五縣之民更畨供役,以辛丑二月興工,渠口有石卧水中鉅甚,乃堰水以西,鑿石四尺,水得深入,又竅小龍山架板槽擱泉溜䟽鑿,深者至五尺,淺者至三尺,廣可八尺。六月大雨,河溢壊堤,湧沙石壅渠,俟少間即築堤堰水,䟽渠鑿石,至十月,水氷輟工,明年正月復作,始决去淤塞,引涇入渠,合渠中泉水,深八尺餘,下流入土渠,汪洋如河,又下流至所,謂三限閘,溉五縣田八千餘畆彭華《廣惠渠記》後又名。
142
通濟渠。 正徳間,巡撫陜西都御史蕭翀,鑿石四十二丈,名通濟渠,萬歴間,邠乾兵巡道沈子章親歴渠口督工,䟽補壅漏,渠水廣深,倍昔縣志萬歴時,邑人欲開吊兒嘴,引涇水,議乆不决,三原縣志洪堰渠口漸改漸髙,山勢漸狹,水利日㣲,撫臺項公請自舊渠上,於龍山後崖劃開鑿石渠,一里三分,欲上收衆泉,下通故道,但山中石頑如鐵,工作甚難,日用炭炙醋淬,乃舉鑿焉,故名鐵洞,洞深者百餘尺,淺者亦不下五六十尺,寛僅四尺,工役仰視不見,天日興工於成化初年暨余公、阮公凡十有七載而工始成,名曰廣恵,渠渠成而官民之力竭矣,河流而淤塞之患日甚矣,後灌田僅八百頃,此非計畫踈工力少也,止以廣恵渠口直入涇河,兼以廣恵渠身去河流不逺,且北山之石堅勁,難鑿鑿,亦不甚濶,故涇水洶湧,沙石滚滚而來,則渠口塞而不能入,即入者流不百步,水勢稍緩,沙石並沈廣恵之渠,身亦中滿而難通,矧更上之吊兒嘴乎?倘開此嘴而可另達一渠,則勞一時,利萬世,豈不繼鄭國之美?但鑿成之後,勢必復由廣恵以行,今廣恵之渠能引涇水而無用,則吊兒嘴之修,恐亦廢同廣恵也。且今之所急者,非水不足也,龍洞以下有大泉如斗者數十,昔皆入渠,今涇水泛漲,山麓衝决,自天澇池而上,水盡入涇入渠者,不過小泉數眼耳,倘以吊兒嘴之物力,省十之一,盡修諸岸,以收北山之水,則水本不小,而四縣之利不亦溥乎?涇陽令袁化中涇渠議明三原令張縉彦條議修渠八䇿:一曰因水潄渠。舊時修築之法,掘泥貼岸岸窄,堆土遇雨衝岸,依然入渠壅塞,今宜自渠口起至王屋斗,先將下流决開,由旱溝抵涇河夫役,各持鍁钁,將砂石攪起,順水衝送,其未盡用繩桶運出岸上,所謂因勢利導也。二曰就近取石,舊時砌岸石塊,皆取之後山夫運之費,毎石一尺四錢,有餘閲碑隂,所載谷口,郭氏至欲以生鐵易石,謂石價猶浮於鐵價,昨審視渠岸,傍山而鑿,四面皆石,雖石性頑硬,鑿取稍難,而隨鑿隨砌,不必旁移一步,何等省便?三曰夫役、包工渠口一帶,深山窮谷,人烟既少,薪火亦艱,毎縣夫役千百名,遇天隂雨,毎無立站之地,今但約照地分工任土人,包攬隣近村落,當農暇無事,必樂為用,土人既得營利,各縣亦不至騷動也。四曰分别砌岸,近日渠水上溢下漏,蓋由舊日修渠,邊用方石,中用圓石,初若可觀,水發即潰,土人云舊拆豐利渠岸,俱是大塊,方石用鐵錠貫連中用糯米石灰灌滿,今湏照此修理,庶可經乆,其漏者在渠底須拆到,底在渠面,止拆渠面,蓋岸之經久不壊者,必其舊時得法,不可輕動也。五曰添設截板,涇水不能入渠,以渠中土滿,今渠中所受諸泉,一塵不染其土沙,乃涇水壅之耳。涇水由廣恵渠及豐利、通濟、白渠王御史口漲入者居多,由渠岸横溢而入者,亦數年一次,是以舊渠口皆大石塞之,惟恐不宻古碑云,四月閉涇口,防濁水淤渠,七月,啟涇口引涇水灌地,則古人用河不過數月,今必多置木板截口,因時啟閉,庶無淤渠之患。六曰隄防山水渠道淤塞,不特涇水泛漲,其暴雨山水尤甚,觀水磨、大王、小王三渠,俱有石橋駕渠,上接山水,後又修野狐橋、趙家橋接旱北渠,可謂得法。今龍洞溝、李家溝、馬道等處山水仍舊入渠,當令各地方無橋處築土堰,堵截山水,令入店子溝、吕家枯沱,庶山水有歸渠,不受淤塞矣。七曰木石堰水似不可行,唐人於白渠口鑿孔樹樁下囤,實石以堰水,此洪堰之名所由起也。今涇水上流,其勢甚急,奔雷怒霆,數月之力,不能當其一㵼,似停之便也。八曰相其地勢漸次開鑿,前初至龍山見渠口壅填不可踪跡,涇比渠身可低數尺,似不能引之入矣。及後復至龍山,見渠身因水衝開故趾,宛然河水已與之平,但龍山下塞而不透耳。若掘渠去窒水入渠者,可三四分,從此遡流而上,得尺則尺,得寸則寸,河身漸髙,受水漸多,直至吊兒嘴無難矣。三原縣志。
143
本朝順治九年,邑令金漢鼎重修廣恵渠,就谷口上流分涇入渠,後涇水奔㵼石堰遏之,其怒逾甚,土石承委,不得不朒,渠髙水低,勢不能引,後鑿石渠,深入數丈,得泉源瀵湧而出,四時不竭,涓涓滔滔,經絡諸邑之壤,殆無異乎涇也金漢鼎修《渠記》。康熙八年,邑令王際有又修之縣志。己酉,春子詣渠所,相其形勢,其經營壅潰不能悉數,最要者則如腰堰,非設舊截水,不能下流也。石隔子龍洞非身入其內,搜掏積石,水將中阻也。小退水槽為上流咽喉,必防其泄。王御史口尤扼險,石隄一圮,水將立竭,天澇池多磽确,須煆煉以鑿之,卧牛石以上,堤岸滲漏,渠水入河者,大半米汁油灰灌其石縫,方能久固大退,水之補滲亦如之。其退水槽,宜重截鐵練,以資啟閉也。火燒橋,砂石填積,中流巨石盡起之,而水斯行,至旁岡渠趙家橋,土與橋平而故道不通,下此則為土渠條析,中多淺隘,乃同吾涇二尹、張君躬率興作石,堅者舉火煆開洞,幽者引繩深入,漏者補淤者䟽,始於季春朔次,月終告竣王際有修渠記》厥後日漸淤塞,水利㣲細,自雍正五年修濬後,渠始流通,共灌涇陽、醴泉、三原、髙陵田七萬四千三十二畝內,專灌本縣地六百三十七頃縣冊
144
按此渠上承涇水,中受諸泉,由髙趨下,勢若建瓴,誠秦民衣食之源,闗中膏腴之最也。鄭國開渠之始,渠與河平,涇水順流而入,又東合冶、清濁、三峪及簿臺、石川諸河,東北注洛,故能溉田四萬餘頃,自鄭渠廢,而白渠興,循涇而流,東南注渭,其所灌者,才及鄭渠什一耳。厥後河流日下,渠身益髙,宋之豐利,元之王御,史明之廣恵、通濟等渠,要皆刋山鑿石,力爭上流,其始未嘗不灌溉優渥而後卒不繼者,總由涇水在山,勢甚洶湧,本石囤堰,旋設旋衝,兼之石渠狹隘,涇水泥多,一入之後,遂致中滿,此亦理勢之必然者也我。
145
皇上軫念民依,興復古制,特發庫帑以䟽通,又設專官以董理,其為秦民謀樂利者至矣,司其事者,必須酌古準今,相時度地,勤修渠堰,盡收兩岸之泉,漸次鑿山,再引上流之水,則浸灌之利,必有超軼。宋元方駕秦漢者,兹故備載歷代修濬之方,並前賢利弊之議,俾留心溝洫者有所考証焉。
146
上王公渠。 在縣北四十五里,引冶峪水縣圖渠首於冶谷內二里許傍北鑿,引一水出口,溉河北之田曰上王公渠。稍下一渠曰:
147
磨渠。 由磨渠東下六七里開一渠,曰下王公渠。 又東三里曰:
148
上北泗渠。 又東五里,曰下北泗渠。 又東四里曰仙里渠。 後於上王公渠上流分開一渠,曰暢公渠。 以上七渠,皆在冶峪河東北岸,縣冊○冶峪河出峪南流,復折而東,故上流為東岸,下流為南岸。自下王公對岸,開一渠,溉河南之田,曰:
149
津渠。 東下七里開一渠,曰髙門渠。 又東六里曰:
150
廣利渠據冊報此,渠今已堙廢。又東四里曰海西渠。 又東四里曰:
151
海河渠 南與雲陽直以上五渠,皆在冶峪河南岸,冶河初止九渠,分為四堰,上下王公磨渠為一堰,天津髙門渠各自一堰上下北泗仙里河海渠,為一堰渠,專一堰者,每月每日引水入渠數渠,一堰者,計各渠地之多寡,而以一月之日差分之,取月溉一週而已,一渠閉然後一渠開,後雖於王公渠內増暢,公渠髙門渠內増廣利,渠海河渠內増海西渠,然非増堰也。四堰逐月並開,恐上堰分水多,下堰無水可引故也。縣志雲陽北境髙卬,涇水不及,故引冶谷水、西北淳化界來,分為七渠,以溉近山之田長安圖說七渠:東岸曰王公渠、鹽渠仙里渠,西岸曰天井渠、成渠,海西渠通一渠長安志渠圖○今惟王公海西尚仍舊名,餘皆異。
152
原成渠 在縣東北四十里,引清峪河水縣圖清峪水來,自耀州至毛坊里入三原界,故三原有毛坊堰此堰專灌三原縣田,峪水南流出峪口為原成渠渠,先在涇陽清凉原作堰,後因河低渠髙,乃移堰於三原之閭村,在清河上流西岸,灌涇陽李家莊田二百畆。○按:此渠作堰處雖在三原,而下流專溉涇田,三原不霑其利峪水又南為工進渠。 渠首在三原縣楊杜村,清峪水東岸作堰,灌三原縣長孫等里田,下流入縣界灌縣東盈村,田三百畆,其下流至魯橋鎮,合下五渠峪水,又南為
153
下五渠 一名五渠,在本縣峪口清河東岸作堰,東南流,穿魯橋鎮,灌本縣大陽丁梁、西朱方南等村田二百畆,其下流㑹工進渠水,入三原縣界○下流詳三原縣、清峪水又南為
154
木漲渠 在本縣魯橋鎮西清河東岸作堰,灌本縣孟店里,田二百畆,下流入三原界。縣冊○按:清河今共五渠,惟毛坊專灌,三原原成,專溉涇陽工進下五木漲,則二縣共之。清峪河共四渠,西岸曰光城渠,東岸曰木漲渠、城隍渠、長平渠長安志渠圖,○今惟木漲渠仍昔名,餘皆異。又縣志載清河西岸原成,渠下有廣惠、廣濟二渠,今亦廢。三泉渠。 在縣東北四十里,引三泉水灌田百餘畆,其渠身即清峪河西岸廣濟渠故道。廣濟渠乆堙,今借泉水灌溉《縣冊》
155
古渠堰附仇班渠,太元十年,苻堅與慕容冲戰於仇班渠,大破之,既而戰於白渠,堅兵大敗。晉書苻堅載紀。○茂農渠涇陽縣有茂農渠。隋書地理志○按茂農渠宋敏求長安志云:疑即白渠。然他書未載其說,姑另列之以存疑。
156
三原縣
157
大白渠 即北白渠自涇陽北限分水至趙家橋東流,過焦家堡,又東入西闗內,支分南流者為石囤斗,又東經縣南城至東闗內支,分為平臯小斗,又東出東闗外,支分為平臯大斗,又東北經林李堡為曲渠斗,又東北經馬家、髙家等堡,至大召村為觀相斗,共灌田二千九百五十二畆,縣圖○按此渠昔時東北入富平,今至大召村止大白渠之下為。
158
邢堰 堰不知起自何時,蓋為北限地髙,水勢不及,遂引清冶二谷水,經三原龍橋鎮以東至邢村截河為防堰,其水與涇合流,以溉三原、雲陽並渭南屯所之田,其堰長四十餘步,其下分為二渠,中有深溝一道,蓋古白渠故道也。今人名其溝曰乾溝長安圖說。邢堰在邢村又縣西北一里許,清河南岸有古渠一道,南抵白渠,又清河上流東岸亦有古渠一道,繞縣北闗,迤邐東北而去,明宣、徳間,遺跡尚存,人亦謂之邢堰,葢邢村堰廢,後復作此堰,仍襲舊名,後亦廢縣志邢堰之下,又分為二渠:北曰務髙渠。 務髙斗門二十三。長安圖說今廢南曰平臯渠。 平臯斗門八,《長安圖說》○按:今大白渠有平臯大小曲渠觀相等斗,與《長安圖》所載平臯門斗無異,則當日平臯渠即今白渠之經流縣城者,但今無平臯渠名耳。中白渠。 在縣南官村,自髙陵入縣界,東流至髙家堡,支分為洪沙渠,東入臨潼界。其白渠正流,復入髙陵、常家村縣冊
159
毛坊渠。 在縣北三十五里洪水鎮南清峪河北岸作堰,灌毛坊楊杜二里田一百一十畆。清峪河又自西而南為
160
原成渠 渠在縣境閭村清河上流西㟁作堰,按清河自耀州入縣境毛坊里,西流數十丈,後折而南,故毛坊渠在北岸。原成渠在西岸。其下流入涇陽,灌田峪水,又南為
161
工進渠。 於楊杜村清峪河東岸作堰,經第五村,又從東支,分為瓦礫斗。又東為胡斗,自東而南為佛面斗,又南為木完斗。其渠正身,則東南穿涇陽縣之魯橋鎮,與下五渠合。清峪河又南為
162
五渠 渠首在涇陽縣峪口西北清峪河東岸,開渠行三里許,穿魯橋鎮,㑹工進渠水,折而東流入縣界,首為常平斗,又東為務髙斗,經潘家等堡,又從斗內支分為南黄斗渠,身正東流,至無量廟前,會濁峪水,為邢家斗,又東為蔡家斗,又東過西陽鎮北,東北流為大穆王斗,又東北為小穆王斗。又東北經康馬堡,北為翟家堰,又東北為苜蓿斗,又東北為通元斗渠。自此又折而南流為翟家斗,又南為通元、上斗,又南為通元、下斗,又南為耿工、上斗渠。至此又折而西,從北岸支分者,有耿工、中斗、耿工、下斗、小王上斗從南岸支分者,有潤陵斗、下柿園、斗上柿、園斗、大王、斗、𤓰兒斗。又西與小王上斗對岸者為小王下斗渠,至此正西流入西陽鎮之東門。又分二支:一支北流出鎮北門,與先過西陽鎮北之渠。身合一支,西南流出鎮南門,復西流為薦福堰。清峪水自五渠而下,南流為
163
木漲渠 渠首在涇陽縣魯橋鎮西谷口下清峪河東岸,灌本縣留坊杜村等處及涇陽縣孟店里田,先時木漲渠,河低渠髙,水不能行,王端毅公恕命鄉人從谷口以上買地開渠,與木漲渠相接,後因河水泛漲,渠口衝壊,恕子尚書承裕,復於上流買地開新渠,水得通行,舊時作堰,俱用河中小石,易於衝壊,梁中書希贄輸三千金買大石塊,壘砌極厚極寛,名曰滚堰水可㸃滴不漏毛,坊工進下五木漲四渠,總灌田七萬餘畆縣志
164
小毛堰。 在縣北二十里,引濁峪水於上流南岸作堰,經流周家堡,灌田三百畆。濁河出峪口,東流於北岸作堰濁水來自耀州入縣界,先南流,後折而東,故小毛堰在南岸。長孫渠在北岸曰:
165
長孫堰。 經流九郎廟,灌西陽張村等里田五百畆縣冊。濁峪河自縣西北華原縣界來,經縣西十五里,谷口有大堰,其水東流溉民田,宋敏求長安志。三原北境髙卬涇水不及今,引濁峪水西北華原界來,分為六渠,以溉近山之地。長安圖說○按長安志:渠圖:濁水四渠:西為河西渠,東為西陽。武官、小毛、西陽渠。今惟小毛存,餘皆異。
166
烏龍泉。 在瓦窰溝大路旁𨗳以溉田縣冊、黄龍泉。 在二郎廟左𨗳,以溉田縣冊、龍尾泉。 在老虎溝,一泉在上,屬富平。一泉在下,屬本縣合流溉田縣冊
167
白龍泉 在賈家陂,𨗳以溉田縣冊白馬神泉。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其水泓澄。其地有白馬神祠。崇禎七年,知縣張縉彦禱祠,下令民掘泉,水溢數倍,灌田甚多《縣志》
168
樊泉 在縣北二十里馮村崖半懸出,味甚甘冽,𨗳以灌田《縣志》
169
無名泉六。 一在陂西王家村北溝內,一在小王村觀音寺,石佛座前,一在薔薇寺後溝內,一在蘇家坡東,一在穀村坡、李張村東,一在蘧家坡髙家菴西,俱𨗳以灌田。《縣志○據冊報:諸泉積水,一晝夜可灌田三五畆。
170
天壽泉。 在張村里灌田二畆縣冊
171
孫家坡泉。 在孫家村灌田一畆娘娘廟泉。 在羅漢堡灌田一畆縣冊盩厔縣。
172
天河渠 在縣西南四十里,引車峪水及鳯凰泉水北流,經上寳峪、昌谷坊、啞栢堡灌田二百餘畝縣冊聖澤渠。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引黑營溝水北流,經方家山、閻家社、雙廟堡、師家菴、髙廟、斜里等堡以供食。雍正四年,開濬縣冊
173
觀音渠。 在縣西南二十里,引煖泉水,東北流,經南旺堡,供人食用灌,溉花木縣冊
174
廣濟渠 在縣西南三十里,引西駱峪水北流,經雷神寨、南神寨、商家,磨小麥,屯新市頭,供民汲飲,并灌田二百畆,至西闗入城壕,又北流入渭縣冊,南山西駱谷水者,嘗引入縣治,循郭而東,直入於渭,逮於元末,水遂堙塞,耕者夷之,漫為陸壤。正統癸亥,賢令鄭公達來宰是邑,越明年嵗旱,井泉俱涸,汲者行六七里,始得水,民甚病之,公乃詢諸耆老,僉曰:西駱谷之水,常注於此,兹恨絶乆矣,雖欲復之,故跡已不可識。公曰:民利也,盍興之?即相地勢髙下,親為區畫,軍民聞之,争操畚鍤,恐後不浹旬,渠道大闢,水勢奔注於壕,公乃岐之為二郭之東,西灌民田者,不可勝計《廣濟渠碑記》。後日乆淤塞,知縣駱鍾麟重疏濬之《縣志》
175
興隆渠。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縣圖知縣梁克順疏濬廣濟渠支流,溉新寺、南望等處田數頃縣志,興隆渠在廣濟渠東岸,支分小渠,經桑園、太平等處,供人食用,現今無灌溉利縣冊
176
新口渠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引新口谷水東流,經棗林村,人逺村火燒莊,供人汲飲縣冊
177
紅崖渠 在縣南二十里,在盧河西岸,開渠作堰,經紅崖頭、焦家樓等處,灌田一百五十畆。河水又北流三里為
178
二渠 經流西姚村馬家村灌田二百五十畆,又北流三里為。
179
李家渠 經流郭家寨,灌田三百二十畆,又北流二里為
180
周家渠 經流紀家村灌田二百畆,又北流二里為盧家渠。 經流上下,髙村灌田三百餘畆,又北流二里為
181
艾家渠 經流上沙谷堆堡,灌田二百餘畆,又北流二里為
182
蔡家渠。 經流蔡家村,灌田二百餘畆,又北流二里,為上官渠。 經流辛家寨,灌田九十畆。縣冊○按:諸渠皆在盧河西岸作五堰,分八渠溉田。
183
復盛渠。 在縣東南十五里縣圖在盧河東岸,開渠作堰,經流下沙谷堆紅花鋪、朱户村,灌田五十畆縣冊、黄家堰渠。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引黒河水在黒河東岸,開渠作堰,經流團標峪上下姚村、南北三青店等處,灌田一千六百畆縣冊,河水又北為
184
劉家渠 在縣東十里,經流北,司竹灌田三百五十畆,又北流為
185
李王渠 在縣東北十五里,經流馬坊堡,灌田五百五十畆,又北流為
186
阿岔渠: 在縣東北二十里,經流北淇水、阿岔村、宋家、翟家、葛家等堡,灌田五百八十畆縣冊
187
趙家渠 在縣東北十里,引淤泥泉水,經唐家灣灌田一百五十畆
188
就峪渠。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引就峪水西支流為渠,灌李家莊、何家村地五十九畆縣志
189
葦園渠 在縣東二十里,引天井泉水,經流辛莊堡,灌田五百三十畆縣冊
190
貢院泉渠。 在縣東十五里引貢院泉水經流南淇水堡,溉田六百七十畆縣冊
191
龍泉渠 在縣東十五里,引龍泉水,經流坊頭堡,灌田六百五十畆
192
讓泉渠 在縣東二十五里,引葦園泉水,經流大莊、大堅社等堡,灌田二千二百畆縣冊,讓泉渠舊名葦園泉渠,予受事後,有大莊堡民與大堅社堡民争渠利,已興訟數年,予履其地為之,因流溯源大莊堡,在葦園泉上,流有馬家河,水自東南來,與葦園泉合。大堅社在葦園泉下,流有天井、渠水按天井渠即前葦園渠,由南來與葦園泉合,彼此相去甚近,絶非形格勢阻,是葦園泉渠之水,大莊、大堅兩堡之田,均得資其膏澤,而愚民紛争,訐告無異,虞、芮小人矣。予諭令兩堡輪畨灌溉上流者無得壅閼,下流者無得盜决,為易名讓泉渠,蓋取讓畔讓路之意也。又見泉源左有稻田,一畆二分,予捐金,買其四分,俾兩堡居民悉力掘地,多出泉源,源深者流自長利,賴益無窮矣邑令董霑讓泉渠說。讓泉北有一堰,曰龍灣、二泉渠。 在縣東北二十里,流經黒河灣、任家、淡家等堡,灌田五百餘畆。冊。
193
磨渠。 在縣東南三十里,在田峪水西岸,引田峪水西北流,至樓觀村,合聞仙谷水,至省村合東觀谷水縣志共灌省村焦家巷、大王等堡,田二千八百八十畆,在田峪水東岸,引田峪水東北流者為金水渠。 灌店子頭,趙大村北經吕馬村之東,又北灌髙廟、兒田縣志,共灌田二千八百畆,後分水又改入下堰,亦名金水渠,經落家坡,豆村灌田五十畆縣冊
194
赤峪渠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引赤峪水,經辛寨、六曲等堡,灌田七十餘畆。縣冊
195
東磨渠。 在縣東南五十里,引耿谷水東流,經千戸村、南集賢、榮村橋等處,灌田二百八十畆。耿谷水西岸為
196
西磨渠: 引谷水、經流孫家堡、尚鋪等堡溉田一千三百畆縣冊
197
白馬河 在縣東南五十里,即耿谷水下流縣冊河東北行者滛雨岸圮,衝决為害。知縣駱鍾麟督理修通水,循故道,其正北行者至官家莊,淤塞衝决,鍾麟復為修築疏濬,沿河俱免,崩蕩。縣志。
198
乾溝河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即强峪水下流縣冊盩邑乾溝河,其源出自西南境之翠鳯山,即俗所稱娘娘山者,從山麓發源,迤邐東行,以漸而北,至七渠寺,則地平土疎,易於衝漫,毎當夏秋之時,雨驟至,即洪流四布,縱恣崩騰明,天啓間邑,令梁公克順畱心溝洫,𨗳水東行,遶六屯之南,槐花之東,曲折十餘里,以入於渭,既經途紆逺,失其自然之性,又嵗久淤積,河身寖髙,以故在在泛溢,蕩析田廬,余初臨此地,即相度地勢,另闢新河,由七渠寺直達渭河,不但河中之水不能旁溢為災,并平地沮洳低窪泥淖之區,并成燥土,遂使六十年之塗泥澤國頓改樂郊邑令,章㤗乾溝新河記》
199
沙河 在縣東二十里,沙泉流出縣冊,知縣章泰修,自南淇水以下,黒河灣以上,首尾六七里,河身僅寛數尺,水不能容,輙泛溢為患,淇水、辛莊里、黄三里之間,無歲不災,康熙二十年春,開廣三丈,濬深一丈,兩岸堅築髙堤,水行堤中,止及其半,於是稻田大稔,花穀倍收。縣冊。
200
古渠附考。漆渠在縣南五里,宋敏求長安志。○靈軹渠在縣北縣圖、關中靈軹引渚水,史記河渠書○按:漢書溝洫志作「引諸川水」。盩厔縣有靈軹渠,武帝穿。漢書地理志盩厔縣北有蒙蘢,源上承渭水於郿縣東,逕武功縣,為成林源,東逕縣北,亦曰靈軹源,河渠以引渚水。水經注。靈軹渠在縣界,漢武帝穿宋敏求長安志。靈軹源在故上林苑中,今堙。府志。○韋谷渠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水自掃箒嶺流出,經塔廟、渠廟、渠頭等堡,至青花鎮,今雖堙没,而渠形尚存,係盩、郿兩縣界渠縣冊○按宋敏求長安志云:韋谷渠自南山流,下至青花店,疑即寰宇記縣境之湋水也。○紅龍渠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引車谷水西流,經堡子頭、棗園寨、關村、陳家村,入澇池。○中望渠在縣西南引耐山寺泉及煖泉水,經師家庵至陳谷坊,散漫民田。縣志○班竹園泉在縣東三十里,溉終南鎮田○稻峪水。玉女泉在縣西南三十里○蓮花池。清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今并廢不灌田。縣冊
201
渭南縣
202
東陽谷水渠 在縣東十里,引東陽谷水自康家溝流出,經侯馬、郭家、藺家、髙平等村,灌田五十畆、清水河渠。 在縣南四十里,引清水河灌花園、常村、紙房嶺,東田百餘畆縣冊
203
杜化谷水渠 在縣西十里,引杜化谷水,灌田二十畆,旱甚則涸縣冊
204
小谷水渠 在縣南五十里,引小谷水灌暢家村田三十畆縣冊
205
龍泉 在縣南二十里,經流張家村、王家村,灌田十畆縣冊
206
瑞泉在縣南五里青原下,灌田十畆,縣冊,古渠堰附。漕渠在縣北一里,宋敏求長安志。自臨潼來,又東入華隂界。縣志。○白渠在縣北,自臨潼縣流入,入渭水古渠圖。白渠又東逕秦孝公陵北,又東南逕居陵城北,蓮勺城南,又東注金氏陂,又東南注於渭,今無水。水經注○按隋書地理志載華隂縣有白渠,即此。宋敏求長安志,以白渠在櫟陽入渭。今考水經注云:白渠東注金氏陂,而唐書地理志亦載武徳二年引白渠水灌下邽。金氏陂地則縣境。白渠,唐時尚流通,至宋後始廢也。○金氏陂在縣東北縣圖下邽縣有金氏陂,隋書地理志:漢昭帝時,以金日磾有功,賜其地,因名乆廢,即渠西廢陂是也。唐武德二年,引白渠入陂,貞觀三年,於陂側置監,十二年廢監,以其田賜王。公古云:此陂水滿則關內豐熟,陂西又有東陂,又南有月陂,其形似月,皆名金氏陂,今廢。寰宇記○義堤在縣北渭河岸,邑人光禄卿史公記事築,尋廢縣冊○赤水堤在縣東縣圖,赤水鎭西堡田,舊稱膏腴,嘉隆中奔流衝决,堡墉漸圮,畦隴變為沙汀,不啻千畆。張令棟觀水度勢,植柳築堤,堤下穿水眼以通灌溉,自堡東北隅開渠至西北隅,滙於北門左之古渠,嗣後水不為堡患,田亦有秋。南軒撰赤水堤碑記○湭水在縣南縣圖,湭水西湄人恒築堰作渠,自風門達之,西闗,北至槐衙,計灌田可數十頃,又縣東闗北崖下,昔有稻田數百畆,蓋崖下有泉十餘,又間穿井井丈許,可用桔槹取水灌田,今盡廢縣志○西陽谷水在縣南,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富平縣。
207
官渠 一名判官。渠在縣西北五十里縣圖,邑水灌田最多者,漆沮也。在縣西北隅所地曰岔口,河勢自北而南,兩濵皆可𨗳灌田畆,其由東濵而南者,初曰判官渠,由岔口迄紀家灣灌者十里縣志,今失修濬,無資灌溉縣冊次。
208
文昌渠縣志文昌渠起岔口之韓家溝,至紀家堡,灌田一千五百畆縣冊。文昌渠在縣西北十七里永閏鄉,自義林鄉引漆、沮河水溉民田十里,宋敏求長安志。又南為
209
通鎭渠。 起奥家灘至莊裡鎭縣志灌田三百畆縣冊又南為
210
永濟渠。 起韓家溝至檀山寺縣志渠口,原在韓家溝,後因河低渠髙,不能引水。雍正四年,移渠口於奥家灘灌田二百八十畆縣冊。永濟渠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十里長安志。又南為石惠渠。 起奥家灘至莊里鎭,灌田五百畆縣冊又南為
211
自在渠: 起檀山寺至張家河縣志灌田一百八十畆縣冊又南為
212
永興渠。 起孫姜村至神芝坊縣志灌田二百畆縣冊又南為。
213
新渠 起西魏頭灌澗裡地縣志灌田三百六十畆縣冊又南為
214
順陽渠 起許家河至樹連坊縣志,灌田六百畆。縣冊。又南為。
215
石水渠 起索村,抵駱村。縣志今因河深岸,髙移渠口於巴家灘,流經駱村,至蕭郭灣止,灌田四百畆縣冊。石水渠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十里長安志
216
永潤渠 起木節口抵故漏澤園,近則水至南關縣志,灌田千餘畆縣冊又南為。
217
廣濟渠 起唐家灘抵南吳村,灌田一百八十畆。又南為
218
永豐渠 起許家河至賈家堡,灌田三百畆。又南為溢水渠。 起劉家灘至澗裡劉家堡,灌田二百五十畆。又南為
219
遺愛渠 起安家灘,經流永潤等堡,灌田四百畆。又南為
220
千年渠。 起毓秀堡,抵聖佛寺,灌田三百五十畆,河水又自南而東流為。
221
陽九渠 陽渠在縣西南二十八里,引漆、沮水溉民田十五里《長安志》陽九渠,一名廣惠渠縣冊渠,即宋敏求長安志》之陽渠也。自趙氏河入漆沮處,開渠至牛村止縣志,灌田一千二百畆,遇雨澤時降則引石川河水,旱則由金定渠築堰,借引趙氏河水。此石川、東濵之灌田者縣冊,其由西濵而南者最北,曰偃武渠。 起梁家泉灌,至廟溝縣志,偃武渠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義林鄉來自華原縣流經縣界,溉民田八里《長安志》。今灌田一百三五十畆縣冊,又南為中渠。 起岔口,灌至寳峰寺縣志、石川諸渠,旱甚則流亦微細,惟偃武中渠長流不竭,以兼引梁家泉水故也。中渠灌田一百二十畆,又南為
222
小白馬渠。 起岔口灌至南灣縣志,今又續開,至陵里溝灌田三百十畆縣冊,又南為
223
白馬渠。 起山南五里舖灌田至鐵佛寺縣志,今又續開,至十八坊之赤兔坡灌田一千四百畆縣冊,白馬渠在縣西北四十里義林鄉信義村,引漆沮水溉民田十五里長安志又南為
224
永興渠。 起洪水鎭,灌田至上官村縣志,今因岸髙河深,移於䝉家灘,開渠,經流上官村,至南吳堡止,灌田二百畆縣冊
225
洞子渠。 起十八坊灌鐵佛、寺田縣志,今十八坊赤兔坡續開白馬渠,因移洞子渠口於金臺堡,經流澗里,至董家堡止,灌田五百畆。又南為
226
河西廣濟渠 起侯家灘至西閭村,灌田六百畆。雍正三年,新開縣冊又南為
227
永壽渠。 起西閭村,至官莊里縣志今因西閭村新開廣濟渠,乃移永壽渠口於覔子鎭,灌田七百畆縣冊又南為
228
長澤渠 起姚一坊灌至盤龍寺縣志,灌田六百畆縣冊。長澤渠在縣西北三十里義林鄉西陽村,引漆沮水溉田十五里,長安志○。按長安志引漆沮河者有髙望渠,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閭村溉田三里。今縣境無此渠名,以地度之,應在今廣濟、永壽二渠間。又長安圖說載石川東岸渠七判官,楊家文相、永濟石水、閻渠陽,九也。西岸渠六,偃武、白馬、長澤,西長澤、東髙,望楊、陵保也。今判官永濟石,水陽九,偃武、白馬、長澤仍前名,餘異。
229
金定渠 在縣西十里,引趙氏河水,經流堡裡村西渠村,灌田千餘畆縣冊。渠起盤龍灣,抵義城石川,深二丈五尺,濶一丈八尺,長二十餘里,又築堰為障水,計長十二丈,底濶一丈五尺,頂濶八尺,邑侯劉公兌開喬因阜撰《金定渠記》
230
直城渠。 在縣西十五里縣圖引温泉水,一名簿臺河長安志渠圖邑水灌田,次者温泉河也。泉東流與澤多泉合,未合時,引泉水歴南岸灌齊堡村者,為直城渠。縣志渠自温泉起抵縣西北,城壕,灌田二百餘畆縣冊,直城渠在縣西南二十里,溉民田二十里。長安志温泉水既與澤多泉合,由北岸引以灌田者為懐德渠,縣志:渠自齊堡村起經縣城北門外,又東經竇村,北至華家洞南窰村,灌田二千二百畆,今下流稍淤,縣冊懐德渠支分為:
231
順城渠即玉帶渠縣圖渠,先起老堰,止焦村傍,河易崩損,知縣劉兌分懐德渠,水由温泉石橋槽而南,至於縣隍,更渠名玉帶,民甚便之,縣志玉帶渠分懐德渠水横,穿温泉河而南,至縣北門外,經流竇村,灌田一百五十畆,又東為
232
圃田渠 自縣東華家堡開渠經流平觀村、定國寺至趙家灣,止灌田一千八百畆。縣冊○按縣志:引温泉河者有普濟渠,乃隆慶時邑人穿山灌南郭田者,卒不就。
233
順陽渠 在縣東北頻山下,引東河水縣圖、東河、西河,即頻山之東西岔溝也。山後為同官界,地勢甚髙,諸山之水皆自頻山下注,㴻雨驟降,合同官髙阜之水悉趨頻山,分東西二河。東河自趙老峪出,分為二派:東曰順陽渠,灌兩門村、磐石村、城西村、美原堡,田六百畆縣冊。西曰:
234
薛家渠。 南灌薛家溝,東灌仁義坊、莊子鎭、五家坊,西灌蓋村、將軍村、道賢村、惠店、荆家村、東李村、流曲堡丈八村縣志。今渠口猶存,而各村堡支分小渠,大半圯廢,利益無多縣冊。西河出山南流,其在河東者為。
235
孫家渠 𢎞治間,開濬灌小惠村田縣志昔時灌田三千五百畆,今上流壅塞,所灌甚㣲縣冊,其在河西者為。
236
朝陽渠 灌鄒村田縣志昔時灌田三百五十餘畝,近因大雨,衝决洞口,坍塌灌溉,無㡬縣冊。
237
古渠堰附。鄭渠在縣北,自三原縣流入,又東入蒲城縣界古渠圖。○北白渠,大統十六年,涇州刺史賀蘭祥修富平堰,開渠引水東注於洛,周書文帝本紀。在縣南二十里,來自三原,溉富平、脾陽、大澤、豐潤三鄉民田四十里有斗門十五所,其水東入漆、沮河長安志。三鄉,今皆撥屬三原。長安圖說。○龍門堰在縣南二十里,○石川堰在縣南二十里○。常平堰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長安志。今廢縣冊○冦萊公渠在縣東南,又南入臨潼界。渠在張閻良村,經華陽張橋灌渭南田有故跡,世傳萊公修者縣志○潼河在縣北三尺嶺北,說者謂𨗳潼河水而南,由趙老峪出借順、薛二渠,灌山前田,歲可一二千頃,潦不灌時,引水令歴蓋村而西,從河故道至於後坡,旱潦無恐,其在此乎!縣志明時,知縣時泰議疏鑿,未成而罷。賈志。
238
醴泉縣
239
龍洞渠 在縣東北六十里縣圖。醴泉本漢谷口,治所在涇水西,今猶有田,在於涇東,與其灌溉,夫役不及。宋修石渠,六縣夫亦無醴泉《長安圖說》。白渠灌醴泉、仁義等里田《府志》、醴泉在渠上,游所溉之田甚少《涇陽志》。今分涇陽王屋一二三四斗,內水與涇陽共灌,現灌本縣田三千三百九十畆縣冊
240
古渠堰附安谷水在縣北二十里。明嘉靖四年,谷中出水,居民引流灌田。○巴谷水在縣北八十里,經昭陵右,灌田數十頃萬歴間。邑人趙云璧創一渠,其利更溥縣《志》。今廢縣冊○屺峪河在縣南,可資灌溉賈《志》○觀音:泉在縣東北,與巴谷水合流溉田縣《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241
延安府:膚施縣。
242
延利渠 在縣南三里,宋司馬光為麟州通判,鑿引入城,賈志○按此渠一云:宋龎藉知延州時所開。支分清淺流,縱横貫城市。司馬光和龎籍詩。渠乆廢,今城南石洞中猶鐫「延利渠」三字。雍正十年重修渠首在花石崖下,引杏子河水鑿石渠七十八丈五尺,土渠三里餘,經流沙梁南寺灌田數百畆縣冊。
243
按:延安萬山環列,地氣頗寒,諸水●髙而來,雨則奔衝,旱即枯涸,故修渠築堰,視他郡較難。然賈《志》載安塞之延洛諸水,及安定之潘陵黒牛諸川,俱云可資灌溉。而《府志》亦言延安流水可以灌田,而民惰於疏濬,則延郡之水利未興,亦不得盡諉於地也。踵事經營,其惠濟之大端歟?
244
西通志巻三十九
URN: ctp:ws44848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