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唐㑹要卷八十一。
3
宋 王溥 撰
4
5
舊制,勲官上柱國已下至武騎尉為十二等,有戰功者各隨髙下以受岑文本,謂資髙而勲卑者,皆從卑敘,至貞觀十九年四月九日,太宗欲重征遼之賞,因下制授以勲級,本據有功,若不優異,無申勸奨,今討髙麗,其從駕爰及水陸諸軍戰陣有功者,並可聼從髙品上累加,六軍大悅。
6
顯慶元年九月二十二日,置驃騎大將軍為武官散位從一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制郡公出身正六品下。縣公,從六品上。侯,正七品上。伯,正七品下。子,從七品上。男,從七品下。
7
龍朔五年七月,詔諸王子承嫡者封郡王,出身從四品下。衆子封郡王,出身從五品下。
8
咸亨五年二月,以國初勲官名號與今日不同,乃下詔申明,各以類相比:武德初,光祿大夫比今日上柱國、左光祿大夫比柱國,右光祿大夫及上將軍,比上䕶軍,金紫光祿大夫及大將軍、比䕶軍,銀青光祿大夫及上開府,比上輕車都尉,正議大夫及開府比輕車都尉、通議大夫、上儀國比上騎都尉,朝請大夫及儀同比騎都尉,上大都督比驍騎尉,大都督比飛騎尉郎,都督比雲騎尉,都督比武騎尉。
9
神龍亢年十月三日勑,賜爵准式與國公者累至郡公外,餘爵聼廽授子孫,若制勑四階,先是四品已上者,每階廽賜爵一級,如及郡公外,亦許廽授,即計升至正六品上及正四品上,准格例未合入五品、三品者,每一階廽賜勲一轉。
10
開元十七年十月,諸敘勲應加轉者,皆于勲官上,加若無勲官一品,驍騎尉叙三品于飛騎尉,敘四品于雲騎尉,敘五品已下于武騎尉,敘其官當及免官、免所居官,計隆卑于此法者,聼從髙敘司勲格,加累勲,湏具小勲攤銜,送中書省及門下省勘㑹,并注毀小勲甲然,許累加授武騎尉,每一轉加一等,諸勲官犯,除名應叙者,二品于驍騎尉等官。二十四年二月五日,勑:「凡刺史縣令與朕共理百姓寄任,尤切等數,宜加諸州都督、刺史、五府長史、都䕶及縣令,每有制加勲階賜物,并同京官」。
11
太和四年五月十五日司勲奏:「應考少未合敘三品階人,准格請廽階充勲者,每階聼廽充勲一轉,如申文解,到省檢勘,差錯其勲,便請落下」。
12
㑹昌五年正月,制上柱國,前代勲,謂之八柱,國品居第一,宜峻寵章,自後非特恩,不在累叙之限。天祐二年六月十六日,勅司勲所掌勲及十一月二轉、上柱國、柱國、上䕶軍、䕶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等,勲有遷陟,以顯勤勞。近年以來,止敘柱國耻,轉輕車,殊不知一柱國已比二品,上輕車已比四品官,既敘烈勲,頗亦近降,今後宜復故事施行,庶止僥倖之路階」。
13
舊制,敘階之法,有以封爵,謂嗣王、郡王初出身,從四品下敘,親王、諸子封郡王者從五品,王國公、縣公、侯及伯子、男遞減一等有以親戚,謂皇親、緦麻已上及皇太后周親正六品上敘。皇太后大功親、皇后周親従六品上皇袒免、皇太后小功緦麻,皇太后大功,正七品上。皇后小功緦麻,皇太后妃周親從七品上,外戚各依本降二等娶,郡主正六品上,娶縣主正七品,上郡主出身從七品上,縣主子,從八品上敘有以勲庸謂上柱國正六品,上叙柱國已下,逓減一等。有以資䕃,謂一品子正七品上敘至從三品,子逓降一等,四品、五品各有從正之差,亦逓降一等。從五品并國公子,八品下敘。三品已上䕃曽孫,五品已上䕃孫孫,降子一等。曽孫降孫一等。贈官降正官一等,散官同執事若三品帶勲官,即依勲官品同職事,䕃四品降一等,五品降二等。郡縣公子准從五品孫,縣男已上子降一等,勲官一品子又降一等,二王後子孫准正三品䕃有以秀孝,謂秀才上上第,正八品上。叙以下逓降一等。明經通一經進士明法甲第從九品上,乙第降一等。明經通二經已上,每經加一階。凡孝義旌表門閭者,出身從九品上敘。有以勞考。內外六品已下四考滿,皆中中考者,進一階。每中上考,又進一階。每一上下考進兩階。若兼有下考,得以上考除之。應入三品、五品者,皆待別制而進之,不然則否。
14
乾封元年正月十日勅文,內外官九品以下加一階,七品以上宜加一階,八品已下更加勲一轉。泛階自此始也。至𢎞通元年十二月四日赦文,見任內外官五品已上,經四考及守五品,經三考,六品已下兩三考政有清勤,狀無私犯者,各加一階。
15
蘇氏記曰:「乾封已前,未有泛階之恩,應入三品者以恩,舊制特拜入五品者,因選敘計階至朝散大夫已上,奏取進止,每年量多少進取,餘並從本品授官。若滿三計者,即一切聼人。乾封以後,始有泛階入五品、三品者。
16
永淳元年正月,詔曰:「比來文武官計至五品,一計至者多未甄擢,再計至者,隨例必升,賢愚一貫,深乖奨勸。今後一計至已,上有在官清愼,材堪應務者,所司具狀録奏,當與進階。若公正無聞,循然自守,及未經任州縣官,雖已屢經計至,亦不在加階之限」。
17
萬嵗,通天元年七月四日制,文武官加階應入五品者,並湏出身,厯十三考已上進階之時,見居六品及七品已上清官者,應入三品取出身。二十五考已上進階之時,見居四品者,自外縱計階應入,並不在進階限。其奇才異行別効殊功者,不拘此例。至開元十一年二月五日勅,自今以後,泛階應入五品,以十六考為定,及三品以三十考為定,其名賢宿徳及異跡殊狀,雖不逄泛階,或應改至次年,始與節限同者,亦以名聞,仍永為恒式。至其月二十八日,內外官承泛階應入五品者,制出日經三十考,見任四品官,本階正四品上,其考湏先己申考訖階,湏已授告身,其新考雖未校成,檢勘無勾留、別犯,亦許通計為考。其校中侍御史、補闕、詹事、司直、京兆河南府判司、太常博士應入品,並同六品官例。證聖元年,懷州獲嘉縣尉劉知幾上表曰:臣聞君不虛授,臣無虛受,授受無失,是曰能官,又曰妄受不為忠,妄施不為惠,此皆聖賢之通論也。准漢世有賜爵一級,恩澤封侯,此曠古殊逄,千載一遇,非是頻煩渥澤,每嵗常行者也。今皇家始自文明,迄于證聖,其間不過十餘年耳,海內具竂,九品已上,每嵗逄赦,必賜階勲,無功復獲賞,徼倖實為深矣。其釐務當官,尸素尤衆,無論官途規求,仕進不希,考第取達,唯擬遭遇便遷,或言得一品,未脱碧衣,待一階,方被朱服,遂乃早求笏帶,先辦衫𫀆,今日御承天門,必是加勲一轉,明日饗賔,宣陽宮多應賜給一班,既而於願果諧,依期必獲,得之者,自謂已力受之者不以為慙,至于野外宴聚,公私集㑹,緋服衆于青𫀆,象板多于木笏,望自今後稍節斯恩,使士林載清,人倫有敘。聖厯二年三月制,有能通九經者,授朝議大夫,通三經已上者進兩階,並隨材擢用。
18
神龍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勅:六品以下官,緣州縣改入上中下階品,與元授不同者,宜依舊任考,滿日依本資選敘,不須改動」。
19
開元三年八月十七日,勅:「官不濫昇,才無虛授,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左賢右戚,豈資于繆賞?駙馬都尉從五品階,受自光朝,頗虧前式,迨穠華甫降,紫艾先登,不循舊章,有紊彛典,宜遵古訓,已革踰弊,俾九族無私,千官有敘。自今以後,駙馬階宜依令式,仍借紫金魚袋」。大厯十三年正月,特加朝議郎、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常衮九階為銀青光祿大夫。
20
貞元二年十月,庫部郎中、知制誥張濛奏:「伏准貞元元年十一月制,三品已上賜爵一級,四品以下加一階者。臣謹詳制㫖,本以三品已上,其階已貴,故賜爵四品以下,其階未貴,故加階。伏緣請條,不標所限司封,據品通取職官,其有官是三品已上階,是四品以下者,遂以階敘官,又以官敘階爵比于官階等者,受賜偏優。臣欲准狀覆成,則慮于比濫,檢條破格,復無以依慿官既隨用,則遷階乃累考,方至泛恩叙爵,理合從階。若許參約職官,伏恐競為僥覬。臣今謹具賜爵例如前,望為永式勅㫖,依奏」。
21
三年正月,中書舍人髙参奏:「准貞元二年一月勅,准制,三品已上賜爵一級,並以三品階為限者,其有以五品受賜者,並未標格,限所司檢勘不備。其貞元元年十二月制,五品已上賜爵一級,亦請以五品為限,仍望為常式。依奏。
22
六年六月,吏部奏:「准格,內外官承泛階應入五品者,制出日須,經一十六考,見任六品官,正階正六品上。應入三品者,制出日經三十考,見任四品官,本階加正四品。自建中元年六月,初有特勅諸道將士,准制加泛階爵勲等,特許不檢勘注擬,其正員官不在此限日後,有司因循,以例破格,應試官敘階,並不限官品,其中或官是九品階,稱朝議郎或官是六品階稱,正議大夫加一泛階,並入三品五品。伏以元勅令,或不檢勘,無不限官階之文,若以例判,或即隱違格,令請別立條限,漸歸舊章。應將士兼試官敘,泛階奏勅,已到令入三品者,矜其勞效,湏有優奨,其官階相當,並請不限考數,檢當任一衘,委實許與結敘,其階髙官卑者,請准格處分。十年五月勅:諸軍功狀內,其判官等既各有年限,并諸色文資官,不合軍行,自今以後,更不得叙入戰功,其掌書記及禮目官等,亦宜准此,如有灼然功効,可録任,具狀奏聞。
23
十二年四月,裴延齡自朝請大夫,特加銀青光祿大夫。十五年十二月,勅內侍省:自今以後,髙品官、白身等官至五品已上,合結朝散大夫等階,及准各母妻合得邑號,并結階累勲階者,並宜當司磨勘,具狀衘奏來。元和十三年六月制書云:「舊例皆云三品以上賜爵三品,為銀青光祿大夫,雲麾將軍已上,若職是官,雖是三品散官,四品以下並不得敘爵,但有三品以上散官,雖四品職事官,並合敘爵,其所敘爵,止于郡公,其郡公更䝉賜爵,即聼廽授。其國公及封王,並湏特㤙云在敘限,其國公及封王,准賜爵,亦聼廽授。其制書中有諸色職掌,臨時處分,其職掌即不限髙卑,准制便叙,有司更不得妄授湏三品階例。近日有司起請中徃徃有言其效,敘爵須限職事三品官,此乃深昧典章,紊亂綱紀。其敘階據制書,舊例四品已下階四品,謂正議大夫、征武将軍部冗繁職官、內外官敘三品者,皆須文武散官至四品上敘五品者,皆須文武散官至六品上如四品階,幷是通議大夫比武将軍以下六品,階承議郎、昭武副尉以下,雖制書中累加散階,亦在不叙三品五品之限,如一制中累加散階,亦不得先叙一階。至正議大夫、忠武將軍、朝議郎、昭武校尉,因續取制書中所賜,皆敘三品五品,永宜禁斷。如兩制書,日月相近,亦准前不得直湏制書出時,以正議大夫、忠武将軍、朝議郎、昭武校尉已成,方得叙三品,縱制書中有優勞,合加數階,入三品止,于銀青光祿大夫、雲麾将軍入五品,至于朝散大夫、游撃將軍,不在累敘。金紫光祿大夫、冠軍大將軍以上階,並湏特㤙,不合累敘。其外命婦封內外官母妻,各視其夫及子散官品,今不得約職事官品,文武五品階為縣君,四品階為郡君,三品以上階為郡夫人,即止。其國夫人湏待特㤙,不在敘,例如至郡夫人,又有制書賜封,即改為郡,夫人受新恩履厯而已。
24
十三年六月,中書省奏:「應敘録將士兼試官,加泛階,入正三品、五品。伏准貞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吏部所奏,具有科條,近日因循,多不遵守,遂名器踰濫,昇進無章,湏重申明,冀絶僥倖。自今以後,應敘録入五品、三品階者,並請准前勅處分,其餘正三品以上階,准格式湏有特恩,不在用考累敘之限」。從之。
25
㑹昌四年正月,內侍省奏:「內侍省叙階長定格,著紫供奉官及衘內有賜紫官叙,階不得過金紫光祿大夫、著緋。供奉官及衘內有賜緋官敘階,不得過正議大夫著緑,供奉官及衘內有賜緋官敘階,不得過朝議郎勅㫖。內侍省官敘階起,今以後宜依前件,其有㑹昌二年四月准制合與擬階者,便依此處分。其衘內無賜緋官、先校、朝散大夫以上階者,宜令仍舊,不得輒與改轉。以後如有特恩勅别宣與改轉者,即不在此限,永為定規用廕。
26
景龍二年七月七日,皇后表請,諸婦人不因夫子而加邑號者,許同見任執事官,聼子孫用廕制令施行。開元四年十二月勅,諸用廕出身者,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正三品子從七品上,從三品子從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從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從八品上。從五品子,從八品下。三品以上廕曽孫,五品以上廕孫,孫降子一等,曽孫降孫一等,贈官降正官廕一等死王事者與正官同。散官同職事,若三品帶勲者,官即依勲官,廕四品降一等,五品降二等四品五品帶勲官者,不在廕曽孫之限郡縣公子,准從五品孫。縣男已上子,降一等,勲官二品子又降一等。即二王後子孫准正三品廕。戶部格勅,應用五品以上官蔭者,須頭衘告身三道。若厯任官少,據所厯任勘,如申送入色,有假濫者,州縣長官上佐、判官、録事參軍並與下考,仍聼人糺告,每告一家,賞錢五十千,錢出廕人及與廕家。
27
天寳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詔:「頃敘功勞,累増勲級,上柱國外許及周,親是請賞,延載榮宗族,廽充賜物,匪厚朝恩,其准格,上柱國外有餘勲,無周親析給賜物宜停,仍永為恒式」。
28
六年正月十二日赦文:「內外文武官五品已上官,父祖無替廕者,其所用廕,宜同子孫用廕之例」。大中十四年十二月,鄭勲為吏部侍郎,時有徳音,官階至朝散大夫,許封贈至正議大夫,廕一子至光祿大夫,門設棨㦸。一日,內侍省髙品以階至正議請廕子,仍校大厯中魚朝恩舊例,上批曰:「正議大夫誠宜廕子,比同髙品,不拘此例。自是無復請者考上。
29
武徳二年二月,上親閲羣臣考績,以李綱、孫伏伽為上第。上初受禪,以舞人安叱奴為散騎侍郎,綱上䟽論諌,伏伽亦諌賞獻琵琶弓箭者,及請擇正人為太子,諸王師友,皆言詞激切,故皆陟其考第以旌寵之。貞觀三年,尚書右僕射房𤣥齡、侍中王珪掌內外官考,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奏其不平,追按勘問,王珪不伏舉按,上付侯君集推問,秘書監魏徴奏稱:必不可推鞫,且𤣥齡、王珪國家重臣,俱以忠直任使,其所考者既多,或一人兩人不當,終非有阿私,若即推繩此事,便不可信任,何以堪當重委?假令錯謬有實,未足虧損國家,窮鞫若虛,失委大臣之體。且萬紀比來恒在考堂,必有乖違,足得論正,當鑒見切無陳說,身不得考,方始糺彈,徒發在上瞋怒,非是誠心為國無益于上,有損于下,所惜傷于理體,不敢有阿」。疏奏,遂釋不問。六年,監察御史馬周上䟽曰:「臣竊見流內九品已上,令有等第,而自比年入多者,不過中上,未有得上下以上考者。臣謂今設九等正考,當今之官,必不施之于異代也。縱朝廷實無好人,猶應于見在之內,比校其猶善者,以為上第,豈容皇朝之士,遂無堪上下之考者?朝廷獨知貶一惡人,可以懲惡,不知褒一善人,足以勸善。臣謂宜每年選天下政術尤最者一二人為上上,其次為上中,其次為上下,則中人以上可以自勸。十一年正月十五日勅散仕,一切以門廕結階品,然依勞進敘。凡入仕之後,遷代則以四考為限。四考中中,進年勞一階,每一考進一階,一考上上,進二階。五品已上非特恩,刺史無進階之令。
30
上元二年,大理寺丞狄仁傑考中正上考,使尚書左僕射劉仁軌以新任不録,大理卿張文瓘稱獨知理司之要,仁軌大驚,問:「分斷幾何獄?文瓘曰:「嵗竟」。凡斷一萬七千八百人,仁軌乃權為上下考。
31
高宗時,滕王元嬰為金州刺史,頗縱驕逸,動作無度,高宗書戒之,極為至切。又勅之曰:「朕以王骨肉至親,不能致王于理。今書王下下考,以媿王心」。
32
開耀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勅縣令有聲績可稱,先宜進考。員外郎、侍御史、京兆河南判司及自餘清望官,先于縣令內簡擇」。
33
開元三年正月五日,勅內外官考未滿,所司預備替人,名為守闕,特宜禁斷,縱後有闕,所由不得令上。其年六月八日,勅刺史能否,郎官、御史出日,較量殿最,定為五等,奏聞考集日考,使與左右丞戸部長官重詳覆類例考,限內録奏,以憑升黜。
34
四年四月七日勅:選人既多,比銓注過謝了,皆不及考,遂使每年選人,即虛破一年闕在,于公私俱不利便,自今以後,官人初上年宜聴計,年終已來,滿二百日,許其成考,仍准遷考例,至來年考時併較,永為恒式。十四年,御史大夫崔隱甫充校外官,考事舊例,皆委參問,經春未定,隱甫召天下朝集使,一時集省中,一日校考便畢,時人伏其敏斷。
35
十七年三月,中書舍人張垍,其父左丞相說知京官考時注,垍考曰:「父教子忠,古之善訓。祁奚舉午,義不務私。至潤色王言,章施帝道,載參墳典,例絶常功。㳟聞前烈,尤難委任,豈以嫌疑敢撓綱紀,考以上下」。時刑部尚書盧從愿頻年充校京官,考使中丞宇文融承恩用事,以檢戶口功,本司校上下考,從愿抑不與之,頗以為恨,遂宻奏從愿廣占良田至有百頃,上甞擇宰相有薦從愿者,以此遂寢。
36
十八年,勅京官考滿帶禄,選有本司要籍奏留請不用闕者,所有選數,不湏與成勞。
37
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勅諸州考使六品已下,朔望日朝,宜准例賜食。
38
二十八年三月二日勅:先是,內外六品應補授官,四考滿待替為滿,是日制,今以嵗為滿,不待替縣令、知倉庫供奉伎術及權充綱領等,不在此限。至其年十二月十六日,勅內外六品已下官依舊待替,其無替者,五考滿後停。
39
天寳二年八月五日,考功奏:「准考課令,考前釐事不滿二百日,不合成考者,釐事,謂都論在任日至考時,有二百日即成考,請假停務,並不合破日。比來多不㑹令文,以為不入曹局,即不為釐事,因此破考臣等参量,但請俸祿,即同釐事,請假不滿百日,停務不至解免,事雪,却上其考,並令不破,若有停務逾年,不可更請祿料,兼與成考勅㫖」。從之。
40
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勅所校內外官考,准令京官正月二十日進單數,二月二十日進挾名,外官二月三十進單,數三月三十日進挾名。自今以後,並了日一時挾名奏不須更進單數。 六月七日,吏部侍郎李彭年奏:「准例出身以來,並合檢覆,中間已敘五品勘責,皆有所憑,今重檢尋恐為煩擾,如曾經勘責敘任者,請從五品以下勘檢。其五品已前但勘考數足,即為進敘」。勅㫖,依乾元二年二月御製郭子儀、李光弼、苗晉卿、李麟、李輔國考辭。
41
寳應元年十月,吏部奏:「准今年五月勅,州縣官自今以後,宜令三考一替者,今數州申解疑三考,後為復,待替到為復便勒停,請處分者,今望令已校三考官待替到,如替人不到請校四考後停。
42
二年正月,考功奏請,凡京外按察司京察,連御史䑓分察使,外察連諸道觀察使,各訪察官吏善惡,其功過稍大,事當奏者,使司案成便奏,每年九月三十日以前,具状報考功,其功過雖小,理堪懲勸者,按成即報考功,至校考日參事跡以為殿最」。閠月,考功奏:「凡內外員外郎官等,除合在定數外,准勅並任其所適,既不入曽無憑檢者,比來或中者即與見在同奏,檢勘之時,或破不一文案,混雜條流,未明臣等啇量。望請自今以後,內外文武員外同正及試官,除合在任外,一切不在申校之限,並聼從授日計考,准中中例敘用」。從之。大厯十三年正月,勅捉獲造偽及光火強盜等賊,合上考者,本州府當申刑部。建中初,嚴震為興鳯両州團練使,治行為山南第一,特賜上下考,封鄖國公。其年六月,門下侍郎、平章事盧躭奏准六典,中書舍人、給事中充監中外官考使依奏。至三年閠正月,復置監考使。貞元元年九月,以刑部尚書闗播、吏部侍郎班寵為校內外曹考使。
43
其年十二月,勅六品已下,本州申中上考者,納銀錢一千、市筆墨朱膠等者,元置本五分生利,吏部見有餘,自今以後,其外官、京官考錢並停」。
44
二年九月,考功奏校京官、外官考使,准舊例差定聞奏。勅:其校考使,宜停其考課,赴所司准式校定。三年三月,詔:「以停減天下官員,其停官計日成兩考者,准舊成貫,資准常式。両考以下,至來年三月三十日處分。
45
四年正月,𠡠文:「九品已上正員及額內官得省替者,委諸長吏聞薦,見任者三考勒停。
46
七年八月,考功奏:「准考課,今諸司官皆據每年功過行能,定其考第,又准開元、天寳以前𠡠朝官,每司有中上考,亦有中中考自三年來,諸司並一同申中上考,亦且課績之義,不合雷同,事乆因循,遂廢朝典。自今以後,諸司朝官,皆須據每年功過行能,仍比類格文,定其升降,以書考第,不得一例申中上考。應諸司官長書考不當,三品已上具衘牒上中書門下,四品已下依格,令各准所失輕重降考。是月考功奏准,諸司皆據功過三考,過自至徳後,一切悉申中上考。今請覆其能否,以定升降,過於至徳。從之。自諌議大夫、給事中郎官有書中中考者,尚書左丞趙憬言前薦果州刺史韋正坐贓廢,請降其考校考使。吏部尚書劉滋以憬能言過奏中上,考其年十二月,校外官考使奏准考課,今三品以上官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考,並奏取裁。注云:親王及大都督亦同。伏詳此文,則職位崇重,考績褒貶,不在有司,皆合上奏。今緣諸州觀察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及上中下都督、都䕶等有帶節度使者,方鎮既崇,名禮當異,每嵗考績,亦請奏減。其非節度、觀察等州府長官有帶䑓省官者,請由吏部。
47
八年七月,班寵遷刑部侍郎,兼京官校考使。時右僕射崔寧、兵部侍郎劉廼上下考究,正議曰:「今要荒靖難,專在節制,尺籍伍符,不校省司。夫上多虛美之名,下開趨競之路,上行阿容,下必朋黨」。因削去之。廼謝之曰:「廼雖不美,敢掠一美以徼二罪乎?」
48
其年十月,以刑部尚書劉滋為校外官考使,吏部侍郎杜黃裳為校京官考使,給事中李巽宜監京官考,中書舍人鄭珣瑜宜監外官考。
49
九年七月,制縣令以四考為限,無替者宜至五考。十年二月,刑部奏:「准建中元年正月十七日勅,諸司州五品以上正員及額內上佐,宜四考停。其佐降官不在此限者,五品不降,既不許停祿料,六品已下未復資已,經四考者,未量移,間其祿料,伏望亦許准給。勅㫖祿料,宜准天寳六載七月十四日勅處分,餘依常式」。十四載六月,盧邁自司門郎中遷右諌,議累上表言時事,轉給事中,属校定考課,邁固讓以授官日近,未有政績,不敢當上考,時人重之。
50
元和二年五月,中書門下舉:「今年正月勅文,上言國家故事,于中書置具員簿,以序內外庻官。爰自近年,因循遂廢,清源正本,莫急于斯。今請京常參官五品已上,前資見任,起元和二年,量定考數,置具員簿,應諸刺史,次赤府少尹、次赤令、諸陵令、五府司馬及東宮官,除左右庶子、王府官四品已下,並請五考,其䑓官先定月數,今請侍御史滿十三月,殿中侍御史滿十八月,監察侍御史依前二十五箇月與轉三省官並三考外,餘官並四考外,其文武官四品已下,並五考商量與改。尚書省四品已上,餘文武官三品已上,縁品秩已崇,不可限以此例,湏有進改,並聼特奏取進止。其權知官須至両考,然後正授,未經正授,不得權用權知官資改轉。其中縁官闕要人及縁事須有改移者,即不在常格敘遷之限。諸道及諸司副使、行軍司馬、判官、参謀、掌書記、支使、推官、廵官等,有勅充職掌,帶檢校五品以上官及䑓省官三考與改轉,餘官四考與改轉。
51
元和七年,勅使「府參佐,檢校試官,從元授官月日計如是,五品已上官及䑓省官經三十箇月外,任與改轉,餘官經二十箇月奏改轉。若是未經考使有故事及停替官,本限之外,更加十箇月,即任申奏。
52
十四年十二月,考功奏:「自今以後,應注考狀,但直言某邑行能某邑異政,某邑樹置某邑,勞効推斷,某邑獄、糺舉某邑事,便言善惡,不得更有虛美閒言,其中以下,考亦各言事狀,然注考,並不得失于褒貶,如違據所失輕重,准令降書」。考官考》又奏:「自今以後,其有政能卓異、清苦絶倫者,不在止于上下考限依奏」。尋又奏:「據寳應二年勅,御史䑓御史䑓分察使及諸道觀察使,訪察官吏善惡、功過稍大,事當奏聞者,每年九月三十日,具狀報考功至校,日参騐事跡,以為殿最。伏以近日功過,都不牒報,今後諸司不申報者,州府本判官便與下考在京諸司,追節級紏處,本判官勅課日,量事大小黜陟勅㫖」。從之。
53
十五年,刑部郎中、權判考功馮宿奏:宰相及三品已上官,故事內校考,别封以追翰林學士,職居內署,事莫能知,請依前書上考課官,御史亦仍舊,並書中上考。長慶元年正月考功員外郎李渤書,宰相等下考。太和六年七月,勅今後諸州五品長馬權知者,權知、正授通計六考滿,停其勒留官,未滿六考,停給課料,准此却給。
54
唐㑹要卷八十一
URN: ctp:ws45097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