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帝王部 選將: |
2  | 傳曰:「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蓋夫總中權之任,貞出師之律,上所注意,人之司命,故其為重也。繇夏、商而上,靡得而詳。《周官》司馬掌九伐之法,以詰誅暴慢。自漢以來,或慎簡智勇,委之兵柄,乃有備物加禮而表其待遇,分閫假鉞而申之,委任方面,付之經略諸將稟其節度,推擇之難,斯可見矣。或斷自宸志,或薦於公府,僉諧而登用,推誠以付㈥魯⒉,環苡苟底績哉! |
3  | 周宣王使大夫尹氏策命程伯休父於軍,將行治兵之時,使其士眾左右陳列而敕戒之,使循彼旁省,視徐國之土地叛逆者。故召穆公作《常武》之詩以美之,曰:「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
4  | 漢高祖初為漢王,王巴蜀,時韓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帝:「丞相何亡?」帝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帝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帝曰:「所追者誰也?」曰:「韓信」。帝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決?」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嘉蘩、窠癜、荽蠼,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又,初攻下外黃,西收軍於滎陽,楚騎來眾,王乃擇軍無事,用信、顧思念也。加肼同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嬰少然,數力戰,乃拜中謁者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 |
5  | 後漢光武初,赤眉西入關,更始使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河東弘農以拒之。赤眉眾大集,王匡等莫能當。光武籌赤眉必破長安,欲乘[C260]并關中,而方自事山東,未知所寄,以鄧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討之略。乃拜為前將軍,持節中分麾下精兵二萬人,遣西入關,令自選偏裨以下可與俱者。於是以韓歆為將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馮飾積弩將軍,樊崇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鄭尋為建威將軍,耿治赤眉將軍、左右于為將師、將軍。 |
6  | 建武元年,帝以王霸曉兵愛士,可獨任,拜為偏將軍,並重泉縣名也。《地理志》:屬左馮翊將臧宮、傅俊兵討周建、蘇茂。明年春,帝使太中大夫持節拜霸為討虜將軍。 |
7  | 二年,帝以赤眉、延岑暴亂,三輔郡縣大姓,各擁兵眾。大司徒鄧禹不能定,乃遣馮異代禹討之。帝送至河陽,賜以乘輿七尺,具劍敕異曰:「三輔遭王莽、更始之亂,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塗炭,無所依訴。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諸將非不健鬥,然好擄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無為郡縣所苦」。異頓首受命。 |
8  | 四年,拜馬成為楊武將軍,督誅虜將軍劉隆、振威將軍宋登、射聲校尉王賞,發會稽、丹陽、九江、六安四郡兵擊李憲。時帝幸壽春,設壇場,祖禮遣之明帝時,鄧禹少子鴻好籌策,永平中以為小侯,引入與議邊事,帝以為能,拜將兵長史,率五營士屯雁門。竇固為中郎將,坐事廢于家。明帝欲遵武帝故事,擊匈奴,通西域,以固明習邊事,拜為奉車都尉。與耿忠率萬共工氏之子曰修好,二千騎至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 |
9  | 桓帝時,橋玄拜將作大匠鮮卑、南匈奴及高句驪、嗣子伯固並畔為寇,鈔四府,舉玄為度遼將軍、假黃鉞,馮緄為太常。會長沙蠻寇益陽,屯聚積久,至延熹五年,眾轉盛,而零陵蠻賊復反應之,合二萬餘人,攻燒城郭,殺傷長吏。又武陵蠻夷悉反,寇掠江陵間,荊州刺史劉度、南郡太守李肅並奔走荊南,皆沒。於是拜緄為車騎將軍,將兵十餘萬討之。詔策緄曰:「蠻夷猾夏,久不討攝,各焚都城,蹈籍官人。州郡將吏死職之臣,相逐奔竄,曾不反顧,可愧言也。將軍素有威猛,是以擢授六師。前代陳湯、馮傅之徒,以寡擊眾,郅支、夜郎,樓蘭之戎,頭懸都街,衛霍北征,功刻金石,是皆將軍所究覽也。今非將軍,誰與修復前迹?進赴之宜,權時之將軍主之。出郊之事,不復內御,己命有司祖于國門。詩不云乎:進厥虎臣,闞如,齷⑵潭鞀待倘。災逮蠊礪,步軍勉之」。時天下饑饉,帑藏虛盡,每出征伐,嘗減公卿奉祿,假王侯租賦。前後所遣將帥,官輒會以折耗軍資,往往抵罪。緄性烈直,不行賂賄,懼為所中,乃上疏曰:「傅萌菁椴夷可疑,苟曰無猜,盜跖可信。故樂羊陳功,文侯示以謗書,願請中常侍一人監軍財費」。尚書朱穆奏「緄以財自嫌,失大臣之節」。有詔勿劾。 |
10  | 魏太祖時,許褚遷武衛將軍,都督中軍,宿衛禁兵,甚親近焉。初,褚所將為虎士者從征伐,帝以為皆壯士也,同日拜為將。其後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十人,都尉、校尉百餘人,皆劍客也。 |
11  | 文帝黃初中,大將軍曹仁薨,以蔣濟為東中郎將,代領其兵。詔曰:「卿兼資文武志,節心亢愾,嘗有超越江湖,吞吳會之志,故復授將帥之任」。 |
12  | 張既為雍州刺史,鄒岐為涼州刺史,涼州盧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擾。帝憂之曰:「非安涼州」。乃召鄒岐以既代之。詔曰:「昔賈復請擊郾賊,光武笑曰:執金吾擊郾,吾復何憂!卿謀略過人,今則其以便宜從事,勿復先請」。 |
13  | 明帝太和末,遼東叛,帝欲征之,而難其人。中領軍楊暨舉殄夷將軍田豫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諸軍、假節往討之。 |
14  | 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八月,蜀將姜維寇狄道。詔以長水校尉鄧艾行安西將軍,與征西將軍陳泰并力拒維。復遣太尉司馬孚為後繼。 |
15  | 甘露二年七月,詔曰:「今車駕駐項,大將軍恭行天罰,前臨淮浦。昔相國、大司馬征討,皆與尚書俱行,今宜如舊」。乃令散騎常侍裴秀、給事黃門侍郎鍾會咸與大將軍俱行。 |
16  | 晉文帝時,石苞為徐州刺史。帝之敗於東關也,苞獨全軍而退。帝指所持節謂苞曰:「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乃遷苞為奮武將軍、假節、監青州諸軍事。 |
17  | 武帝時,杜預為度支尚書。時帝有滅吳之計,而朝議多違,唯預羊祜、張華與帝意合。及祜病,舉預自代,因以本官假節行平東將軍,領征南軍師。及祜卒,拜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給追鋒車第二駙馬。 |
18  | 武帝咸康元年四月,石季龍寇歷陽。癸丑,帝觀兵於廣莫門,分命諸軍遣將軍劉仕救歷陽,平西將軍趙裔屯慈湖,龍驤將軍路永戍牛渚,建武將軍王允之戍蕪湖。司空郗鑒使廣陵相陳光率眾衛京師。 |
19  | 簡文帝時,殷浩為揚州刺史。石季龍死,胡中大亂。朝廷欲遂蕩平關河,於是以浩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浩既受命,以中原為己任,上疏北征許、雒,將發墜馬,時咸惡之。既而以淮南太守陳逵、兗州刺史蔡裔為前鋒,安西將軍謝尚、北中郎將荀羨為督統,開江畛田千餘頃,以為軍儲。 |
20  | 孝武帝時,王恭為中書令,時孝武將擢時望,以為藩屏,乃以恭為都督兗青冀幽并徐州晉陵諸軍事、平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初,都督以「北」為號者,略有不祥,故桓沖、王坦之、刁彞之徒不受鎮北之號。恭表讓軍號,以超受為辭,而實惡其名,於是改號前將軍。 |
21  | 安帝元興初,朝廷將伐桓玄,以桓氏世在陝西,以大將軍府司馬桓謙父沖有遺惠於荊楚,懼人,乃用謙為持節、都督荊益寧梁四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假節,以安荊楚。 |
22  | 後魏道武時,長孫肥為鎮遠將軍、兗州刺史。姚平之寇平陽,帝將討之,選諸將無如肥者,乃徵還京師,遣與毗陵王順等將六萬騎為先鋒。 |
23  | 太武時,來太千為征北將軍,鎮闃械垡雲渥,秤率有戰功兼悉,北境險阻,乃以太千巡撫六鎮,以防蠕蠕。經略布置,甚得事宜。 |
24  | 神⼵年七月,聞宋將來寇,遂詔大鴻臚卿杜超假節、都督冀定相三州諸軍事、行征南大將軍、太宰,進爵為王,鎮鄴,為諸軍節度。 |
25  | 司馬文思為廷尉卿。宋遣將裴方明擊楊難當於仇池,帝以文思為假節、征南大將軍,督雒、豫諸軍,南趨襄陽,邀其歸路。 |
26  | 文成時,源懷拜殿中尚書,加侍中,參都曹事。又督諸軍征蠕蠕,六道大將,咸受節度。 |
27  | 孝文太和中,堯暄為南部尚書。時梁遣其將陳顯達寇邊,以暄為使持節、假中獲軍將軍、都督南征諸軍事、平陽公,軍次許昌。會陳顯達遁走,暄乃班師。 |
28  | 太和十七年,孝文南討,詔趙郡王凰究漳鋁,廖西道都將時荒晟儻瓷婢旅,帝乃除薛裔假節、平南將軍為桓本。 |
29  | 宣武時,邢巒為安西將軍,徵授度支尚書。時梁遣兵侵軼徐兗,緣邊鎮戍,相繼陷歿。朝廷憂之,乃以巒為使持節、都督東討諸軍事、安東將軍,尚書如故。帝勞遣巒於東堂曰:「蕭衍寇邊,旬朔滋甚,諸軍舛互,規致連戍陷歿,宋、魯之民,尤罹湯炭。誠知將軍旋京,未父膝下難違。然東南之寄,非將軍莫可。將軍其勉建殊績,以稱朕懷。自古忠臣,亦非無孝也」。巒對曰:「賊雖送死連城,犬羊眾盛,然逆順理殊,滅當無遠。況臣仗陛下之神,婪盥梢源葜平殄之期,可指辰而待。願陛下勿以東南為慮」。宣武曰:「漢祖有云:金吾擊郾,吾無憂矣。今將軍董戎,朕何慮哉!」 |
30  | 蕭寶寅以梁武克建業,殺其兄弟,避害來奔。後永平四年,盧鑰肆弘隕絞,以琅邪戍主傅文驥守之。梁遣師攻文驥,盧昶督眾軍救之。宣寶寅為使持節、假安南將軍、別將,長驅往赴,受盧昶節度,賜帛三百疋,宣武於東堂餞之。詔曰:「蕭衍送死連兵,再離寒暑。卿忠規內挺,孝誠外亮,必欲鞭尸吳墓,戮衍江陰。故授卿以手,繽持任仗。卿以克捷之規,宜其勉歟!」寶寅對曰:「讎恥未復,枕戈俟旦,雖無申包之志,敢忘伍胥之心。今仰仗神謀,俯厲將帥,誓必拉彼奸我」。鄖逋趼允ピ笙鋁,儼皇け荷」因泣涕橫流,哽咽良父於後。盧昶軍敗,唯寶寅全師而歸。 |
31  | 李平為度支尚書,領御史中尉、冀州刺史。京兆王愉反於信都,以平為使持節、都督北討諸軍事、鎮北將軍、行冀州事以討之。宣武臨式乾殿,勞遣平曰:「愉,朕之元弟,居不疑之地,豺狼之心,不意而發。欲上傾社稷,下殘萬民,大義滅親,夫豈獲己?周公行之於古,朕亦當行之於今。今委卿以專征之任,必令應期摧殄,務盡經略之規,勿虧推轂之寄也。何圖今日,言及斯事!因欷哿魈櫧蕉,栽唬撼加涮烀云:湫墓勾髓攝1菹虜灰,猿疾晃湮以手綞街任。今大宥既敷,便應有征無戰。脫守迷不悟者,當仰憑天威,抑厲將士,譬猶太陽之消微露,巨海之蕩熒燭,天時人事,咸在昭然。如其稽顙軍門,則送之大理。若不悛待戮,則鳴鼓[C260]鍾非陛下之事。又梁遣其左遊擊將軍趙祖悅偷據西硤石,眾至數萬,以逼壽春。鎮南崔亮攻之未克,又與李崇乖異。詔平,以本官使持節、鎮軍大將軍、兼尚書右僕射為行臺,節度諸軍,東西州將一以稟之,如有乖異,以軍法從事。 |
32  | 楊大眼為中山內史,時高肇征蜀,宣武慮梁侵軼徐揚,乃徵大眼為太尉長史、持節、假平南將軍、東征別將,隸都督元遙,遏禦淮、淝。 |
33  | 孝明時,李崇為征南將軍、揚州刺史。詔曰:「應敵制變,婪且煌揪,茸蠡饔壹怖拙勢。今朐山蟻寇,久結未殄,賊衍狡詐,或生詭劫,宜遣銳兵,備其不意。崇可都督淮南諸軍事,坐敦威重遙,運聲來撾」。尚書令加侍中。後北鎮破落汗,拔陵反叛,所在響應。徵北將軍、臨淮王或大敗於五原,安北將軍李叔仁尋敗於白道,賊眾日甚。詔引丞相、令僕、尚書侍郎、黃門於顯陽殿,詔曰:「朕比以鎮人構逆,登遣都督、臨淮王克時除翦,軍留五原,前鋒失利,二將殞命,兵士挫衄。又武川乖防,復陷凶手。恐賊勢浸淫,寇連恒朔,金陵在彼,夙夜憂惶。諸人宜陳良策,以副朕懷」。吏部尚書元修義曰:「強寇充斥,事須捍討。臣謂須得重貴,鎮壓恒朔,手綾聳β,帽肝瀾鵒」。賁曰:去歲阿那環叛逆,遣李崇令北征,崇遂長驅塞北,返節榆關,此亦一時之盛。乃上表求改鎮為州,罷削舊貫。朕于時以舊典難革,不許其請。尋李崇此表,開鎮人非冀之心,致有今日之事,但既往難追,為復略論此耳。朕以李崇國戚望重,器識英斷,意欲還遣崇行,手綞餃軍,揚旗恒朔,除彼群盜。諸人謂可爾以不?」僕射蕭寶寅等曰:「陛下以舊都在北,憂慮金陵,臣等實懷悚息。李崇德位隆重,社稷之臣,陛下此遣,實合群望」。崇啟曰:「臣實無用,猥蒙殊寵,位妨賢路,遂充北伐。徒勞將士,無勳而還,慚負聖朝,於今莫己。臣以六鎮幽垂,與賊接對,鳴柝聲弦,弗離旬朔。州名差重於鎮,謂實可悅彼心,使聲教日揚,微塵去塞,豈敢導此凶源,開生賊意!臣之愆負,死有餘責,屬陛下慈寬,賜全腰領。今更遣臣北行,正是報恩改過,所不敢辭。但臣年七十,自恨老疾,不堪敵場,更願英賢,收功盛日」。於是詔崇以本官加使持節、開府、北討大都督,撫軍將軍崔暹,鎮國將軍廣陵王淵皆受崇節度。 |
34  | 高樹生,太尉謐之子。尚氣俠,不仕。孝昌初,北州大亂,詔發眾軍,廣開募賞。以樹生有威略,授以大都督,令率勁勇,鎮捍舊藩。 |
35  | 周武帝保定四年十月,詔大將軍、大蒙宰、晉國公護率軍伐齊,帝於太廟庭授以斧鉞。於是護總大軍出潼關。大將軍權景宣率山南諸軍出豫州,少師楊ɡ出軟關。建德二年六月,大選諸軍將,勖以戎事。 |
36  | 梁士彥,以軍功拜儀同三司。武帝將有事東夏,聞其勇決,自扶風郡守除九曲鎮將,進位上開府,封建威縣公,齊人甚憚焉。 |
37  | 隋高祖時,相州王謙構逆,帝將擊之,問將於高Υ鷦唬河諞逅賾芯略,可為元帥。帝初然之。劉鸞曰:「梁睿位望素重,不可居義之下」。帝乃止。於是以睿為元帥,義為行軍總管。 |
38  | 周搖為豫州總管。開皇初,突厥寇邊,燕、薊多被其患,前總管李崇為虜所殺,帝思所以鎮之,臨朝曰:「無以加周搖者」。拜為幽州,總管六州五十鎮諸軍事,搖修鄣塞,謹斥堠,邊民以安。 |
39  | 源雄為朔州總管,深為北人所憚。伐陳之役,高祖下冊書曰:「於戲!唯爾上大將軍、朔方公雄,識悟明允,風神果毅。往收徐方,時逢寇逆,建寺硪匕,哺П狽嘉。謀絕外境之虞,挺劍息韋,侵望沙漠以北俱荷威恩,呂、梁之間,罔不懷惠。但江淮蕞爾,有陳僭逆,今將董率戎旅,清彼東南,是用命爾為行軍總管,往欽哉!」於是從秦王俊出信州道。及陳平,以功進位上柱國,賜子崇爵端氏縣伯,褒為安化縣伯,賜物五千段,復鎮朔州。 |
40  | 韓洪為廉州刺史。時突厥屢為邊患,朝廷以洪驍勇,檢校朔州總管事。尋拜代州總管。 |
41  | 賀若弼,周末為壽州刺史。及高祖受禪,陰有併江南之志,訪可任者,高υ唬撼臣之內,文武才晃蕹齪亍H翦穌叩墼唬汗得之矣。乃拜弼為吳郡總管,委以平陳之事,弼忻然以為己任。 |
42  | 李衍為介州刺史,朝廷將有事江南,詔衍行襄州道營戰船。及大眾伐陳,授行軍總管,從秦王俊出襄陽道。 |
43  | 杜彥為洪州總管,時闃葑芄芎羋ψ,育蛔淶鄣肯д。呔彌因謂侍臣曰:「榆林,國之重鎮,安得子恢輩乎?」後數日,帝曰:「吾思可以鎮榆林者,莫過杜彥」。於是徵拜雲州總管。十八年,遼東之役,以行軍總管從漢王至營州,帝以彥曉習軍旅,令總管五十營事。及還,拜朔州總管。 |
44  | 煬帝大業十年,齊郡賊盜孟讓寇掠,諸郡王世充大破之。帝以世充有將帥才略,復遣領兵討諸小盜,所向盡平。 |
45  | 唐高祖武德六年八月,東南道行臺僕射輔公祏據丹陽反僭稱宋王,遣趙郡王孝恭及嶺南道大使永康縣公李靖討之。 |
46  | 太宗貞觀三年十一月,以并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擊突厥。 |
47  | 八年十二月,命特進李靖、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等為大總管,各帥師分道以討吐谷渾。 |
48  | 十三年十二月,以吏部尚書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帥師伐高昌。 |
49  | 十八年十一月,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刮,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以伐高麗。高宗永徽二年七月,賀魯寇陷金嶺城、蒲類縣,遣武候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弓月道總管以討之。 |
50  | 六年五月,命左屯衛太將軍、瀘國公程知節等五將軍,帥師出蔥山道以討賀魯。 |
51  | 顯慶二年正月,命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等四將軍為伊麗道將軍,帥師以討賀魯。 |
52  | 四年十一月,以邢國公蘇定方為神丘道總管,劉伯英為昆夷道總管,以伐百濟。 |
53  | 龍朔元年五月,命左驍衛大將軍、涼國公、契┖瘟ξ,遼東道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為平壤道大總管,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樂安縣公任雅相為水具江道大總管,以伐高麗。 |
54  | 麟德元年十月,命司空、英國公李刮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伐高麗。 |
55  | 三年正月,以右相劉仁軌為遼東道總管。 |
56  | 總章二年六月,遣右衛大將軍、涼國公契┖瘟ξ駕海道大總管。三年四月,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領兵五萬以擊吐蕃。 |
57  | 咸亨五年二月,遣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以討新羅,仍令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副之。 |
58  | 上元三年三月,吐蕃入寇鄯、廓、河、芳四州,命雒州牧周王顯為洮州道行軍元帥,領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並州都督。相王輪為涼州道行軍元帥,領左衛將軍契┖瘟Φ染以討吐蕃。二王竟不行。 |
59  | 永隆二年正月,遣禮部尚書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帥師討突厥。 |
60  | 永淳二年十一月,命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以招討總管討山賊元珍、骨篤祿、賀魯等。 |
61  | 中宗神龍三年五月,以屯衛大將軍、兼檢校雒州長史張仁ノ朔方道大總管,以備突厥。 |
62  | 玄宗開元二年四月庚午,敕曰:「大漠南守,長河北介,地險可憑,天兵有警,夏潦方壯,冬冰未合,料敵安邊,存乎備預。靈武道行軍副大總管、右領軍衛大將軍張知運,神氣雄傑,兵謀果斷,持軍出塞,可使單于喪膽,抗敵臨邊,足令勇夫增氣。宜令先持節赴軍簡行處置。并緣邊州軍兵馬等,亦委知運量事均」。融乃與幽州刺史、攝御史中丞強修計議,便宜支備。事訖聽蹔入京奏事。姚崇職兼樞劇,未要即行,副既掌同,一依軍令。 |
63  | 三年夏四月庚申,帝以辶葛、邏祿等部落新歸,恐邊境有虞,思建將帥,乃下詔曰:「命彼太師,聞乎《周頌》,安得猛士欽若漢圖。朕懷柔百蠻,茂育萬姓,綏之則教人息戰,靖之則去兵不用,故獯戎是逐。前史嘗載邊郵為亂,先王必征,所以罰其浸驕。徵其即敘朔方軍壘,接太原之備胡,右地城池,控張掖之遮敵。是用誡于師旅,揚我兵威,誰其任之!肅此!將命右羽林軍大將軍、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薛訥,左衛大將軍、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郭處瓘等既明且哲,緯武經文,登壇有大將之容,辭第有忠臣之志,或斬其愛子,掃塵而清北風。或俘其名王,卻地而盡西海,故可以率如羆之勇,當非熊之寄。然則井陘之間,昔不成列,河源之路,舊多鑿空,設險而張遠謀,總戎而獻長策,俾爾之效,在於斯舉。固當殲其種落,告成於王,豈為完我甲兵,逸而待寇而已!訥可持節充梁州鎮軍大總管,赤水、建康、河源及緣邊州軍並受節度。仍與郭虔瓘、張知運、杜賓客相知,共為表裏。夙設方略,虔瓘可持節充朔州鎮大總管,和戎、大武及并州以北緣邊州軍並受節度,仍與張知運、甄道一相知,共為掎角,勿失權宜。訥便特於涼州住涼州,都督楊執一為副大總管,虔瓘於并州住,并州長史王晙為副大總管,宜排比兵馬,精加教練。幽州有事,即令虔瓘將和戎兵馬,從嘗州土門與甄道一計會,共討凶逆。其同華等兵及精騎徤兒并鞍馬等,依三月十五日制,仍令遠探,量事續遣。 |
64  | 十月壬戌,制曰:「古之命將帥,訓甲兵,所以宣威武而懲不庭也。自非欒葜裔孫吳之才,何以手韁芯而絕大漠矣。右羽林軍大將軍、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涼州鎮軍大總管薛訥家代名將。國朝元臣智湧泉,源氣橫愕,緱、硤彌上,則寬而有謀,旗鼓之間,則勇而無撓。頃者單于地隔,驕子夭亡,眾已離心,魑魅懸首。今則須行弔伐,用滅逋逃,宜憑推轂之權,將待覆巢之勢。可持節、充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太僕卿呂延祚,謀慮經遠,才明沉斷。右威衛將軍兼靈州刺史杜賓客,三軍之雄,萬人之敵,以之入幕,孰不師臧。曾謂出車,肅茲王命。並宜充副總管。 |
65  | 蕭嵩為兵部侍郎時,涼州刺史、河南節度王君家在瓜州,為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所攻,河、隴駭俄,而君āS治回紇諸部所殺。朝廷議以大臣出鎮以靜邊隅,乃拜嵩為兵部尚書、河西節度、判涼州事。嵩乃奏裴寬、郭虛巳、牛仙客為判官,左金吾衛員外將軍張守治瓜州刺史,邊境獲安,軍師屢捷。帝大悅,制以嵩同中書門下三品,恩顧莫二。 |
66  |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稱兵向闕,詔以朔方節度副使兼靈武郡太守、御史大夫安思順為戶部尚書,弟元貞為太僕卿、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郡太守兼西受降城使郭子儀為衛尉卿、員外郎置同正員,兼靈武郡太守,攝御史中丞,充朔方節度、關內度支副大使,知節度事。 |
67  | 十五載敕:「子儀圍闃惺,嶄春鈾,芬運販澆詼雀筆,溝ビ詬倍薊,だ罟,忮鑫闃刑。守攝御史大夫,充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委以東討。 |
68  | 肅宗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兵敗於邙山,河陽太守魚朝恩退保陝州。三年二月,河中軍亂,殺其帥李國貞。時太原節度使鄧景山亦為部下所殺,恐其合從連賊,朝廷憂之。後輩帥臣未能彈壓,勢不獲已,遂用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行興平、定國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王,出鎮糸逯蕁。 |
69  | 三月丙申,詔曰:「時屬艱難,用勤師旅,元帥之任,必藉廟謀。苟非人傑,孰允斯寄。司徒、兼中書令、朔方節度副大使子儀風閿懈,行竅蠼瞪,秉文武之姿,懷經濟之器。自凶狂構禍,區宇未寧,蘊忠貞以立身,資義勇而成務。加其識度弘遠,謀略沖深,張飛乃萬人之敵,卻閌僑軍之帥,故能掃清強寇,收復二京。建茲大勳,成我王業。雖少康嗣位夏,靡贊其功。光武中興,鄧禹集其事,以今觀古,未足多之。但以氛濤辭寰戎是急,爰求碩德。伏以師貞宜承重委,克濟多難,可充東京畿及山南東道并河南諸道元帥」。仍權知東京留守」。 |
70  | 五月丙戌,詔曰:「元帥之任,實屬於師貞。左軍之選,諒資於邦傑。自非道申啟沃,學貫韜鈐,則何以翊分閫而專征,膺鑿門而受律。求諸將相,允得其人。司空、兼侍中、薊國公光弼,器識弘遠,志懷沉毅,蘊孫、吳之略,有文武之才。往屬艱難,備形忠勇。葉風愣經始,保宗社于阽危。繇是出備長城,入扶大廈,茂功懸於日月,嘉績被於巖廊。屬殘寇猶虞,總戎有命,用擇惟賢之佐,式弘建親之典。必能緝寧邦國,葉贊天人,誓餘丹浦之師,剿彼綠林之盜。載申朝獎,爰藉舊動。宜副出車之命,仍踐分麾之寵。仍與天下兵馬元帥趙王係為副,知節度行營事」。 |
71  | 來為潁川郡太守。乾元中,史思明又陷東京,詔為陝州刺史,充陝虢節度使,鎮陝州,俾遏東寇。無何,襄州鎮兵擾亂,轉為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觀察等使。 |
72  | 代宗寶應元年七月辛卯,詔曰:「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隴右節度觀察等使、大寧郡王僕固懷恩,經武大才,濟時良具,今以寇窘河、雒,思用討除,宜輟務於西陲,俾廓清於東夏,可充朔方行營節度使,本官封如故」。時將收河、雒,以懷恩宿將,勇而有謀,乃委以東討。廣德元年冬,吐蕃寇京師,乘輿幸陝州,以右羽林大將軍衛伯玉有宦鑰傻敝⼂哪稅、菥D轄詼裙、鄄斕仁埂。 |
73  | 二年正月丁巳,詔太子賓客薛景仙為南山五溪谷防禦使。時蕃寇初潰,凶徒盜聚山谷,或至數百人,晝伏夜動,攻害閭里,人不甚寧。景仙素以勇猛知名,及是行也,老幼咸悅。 |
74  | 德宗建中四年七月,以神策大將軍尚可孤兼御史大夫,充荊襄應援淮西使。 |
75  | 興元元年四月,帝在梁州臨軒,備禮授副元帥、渾節鉞、中書令,宣制曰:「寇賊干紀,授爾節鉞,以難往欽哉?」跪曰:「將相之重,悉以寄臣,誓當畢力,以揚陛下之休」。拜受而退。八月癸卯,加神策軍、京畿衛渭南渭北環喚、詼燃氨馬、副元帥、司徒、兼中書令、合川郡王,食實封一千五百戶。李晟兼鳳翔尹,充隴右節度、度支、營田觀察使,仍充管內諸軍及涇原四鎮、北庭行營兵馬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加河東保寧軍節度觀察使、太原尹、北都留守、檢校司徒、平章事、北平郡王馬燧奉城軍及晉、慈、隰節度,並管內諸軍行營兵馬副元帥。以靈鹽豐夏節度使、鼓振武奉天永平等軍馬副元帥、侍中兼靈州大都督、樓煩郡王、食實封一千八百戶渾為河中尹。河中糸逯萁、詼裙、鄄斕、仁谷猿濱又型糸逕碼澆詼燃骯苣謚罹行營兵馬副元帥,改封咸寧郡王。 |
76  | 貞元初,樊澤為襄陽節度使。三年,代張伯儀為荊南節度觀察等使、江陵尹、兼御史大夫。三歲,加檢校禮部尚書。會襄州節度曹王皋卒於鎮,軍中剽掠擾亂,以澤威惠素著於襄、漢。復代曹王皋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
77  | 劉昌,初為宣武軍節度使劉玄佐兵馬使。貞元三年,玄佐朝京師,帝因以宣武士眾八千人委昌北出五原,軍中有退卻沮事者,昌繼斬三百人,遂行。尋以本官授京西行營節度使,歲餘,授涇州刺史,充四鎮、北庭行營,兼涇原節度、度支、營田等使。 |
78  | 李自良為河東軍都將,德宗欲以自良代馬燧為節度使,自良以事燧父,不欲代為軍帥。帝以河東密邇突厥,難於擇帥,翌日,自良謝。帝謂之曰:「卿於馬燧存軍中事分,誠為得體,然北門之寄,無易於卿」。即日拜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度支營田觀察等使。 |
79  | 十一年,河東節度李自良卒,以行軍司馬兼太原少尹、御史大夫李說知府事,為河東節度、度支營田觀察留後、北都副留守。初,自良得疾,凡六日卒,匿喪至明日乃揚言病,丙戌,乃告喪。先是,都虞候張瑤久在軍,素得眾心,嘗請告還葬,自良未許。至是,李說與監軍王定遠謀,乃給瑤假,以大將毛朝陽代瑤。戊子,遣以聞。先是,中使第五國珍奉使靈朔,回至太原,遇自良病,困遲留,比知自良死,乃馳赴京師。先李說使至,帝因命國珍齎授誥命往太原,兼敕書三十餘封,賜其大將及管內刺史焉。 |
80  | 十五年,蔡州吳少誠悖逆,詔宣武等十節度討之。十二月,王師大潰於小水殷河。時軍既烏合,且無統帥,諸營兵馬無多少,各有監軍數十人,專掌兵制,進退討襲,互相規利,故未甚與賊交鋒,而自潰衄,車與戈甲、資糧溴鴆,⑽賊所有,繇是議招討使之選。 |
81  | 十六年二月,以左神策軍行營、招夏綏銀州節度觀察押蕃落使韓全義為蔡州行營招討處置使,應北路行營諸軍將士,並取全義指麾陳許節度、度支、營田觀察使上官悅充副使。 |
82  | 李景略,貞元中為河東節度行營司馬。歲餘,風言回紇將南下陰山、豐州宜得其人。帝素知景略,居邊練事,時方軫慮中官竇文場在旁,複言景略堪任,於是以景略為豐州刺史、天德軍西受降城都防禦使。 |
83  | 高固,建中末為鼓節度,渾示卑將,李懷光既叛,使留後張昕取將士萬餘人以資援河中,固時在軍中斬昕,以犬旬授前軍兵馬使。貞元十七年,節度使楊朝晟卒,軍中請固為帥,德宗念固前功,因而授之,累官至檢校右僕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