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御定淵鑑類函》卷二百六十二人部二十一 性命一 |
3  | 原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又曰:「樂天知命故不憂。《書》曰:用集大命于厥躬。 増又曰:「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原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静曰復命」。 《春秋傳》,劉子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 《後漢書》曰:「藝可學而行,天爵髙懸。得之者命也。 |
4  | 性命二 |
5  | 原詩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家語》曰:「魯哀公問于孔子曰:人之命與性何謂?孔子對曰: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 《史記》曰:孟嘗君五月五日生其父靖郭君曰:「五月子長至,戶則害父」。孟嘗君曰:「人受命于天,豈受命于戶」。 《漢書》:髙祖曰:「吾起自布衣,提三尺劒以取天下,豈非命也!」 増漢揚雄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廼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弔屈,名曰《反離騷》。 又曰:「李膺為長樂少府,既廢,後張儉事起,收捕鈎黨鄉人謂膺曰:可去矣。對曰:事不辭難,罪不辭刑,臣之莭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 冊府晉郭文曠達不仕,永昌中大疫,文病亦殆。王導遺藥,文曰:「命在天,不在藥也」。又曰:「丁紹為冀州刺史,自以才足為物。雄當官蒞政,每事克舉,視天下之事,若運于掌握,慨然有董正四海之志」。永嘉三年,暴疾卒。臨終歎曰:「此乃天亡冀州,豈吾命哉!」 又宋羊元保為吳郡太守,不營財利,家世儉薄。太祖嘗曰:「人仕宦非唯須才,亦須運命。每有好官缺,我未嘗不先憶羊元保」。 又曰:「後魏眭夸髙尚不仕,㦯謂夸曰:吾聞有大才者必居貴仕,子何獨在桑榆乎?」遂著《知命論》以釋之。 又曰:唐李勣遇疾,家中迎召毉,巫皆不許入,子弟固以藥進,勣曰:我山東一田夫爾,攀附明主,濫居富貴,位及三台,年將八十,豈非命乎?」 |
6  | 性命三 |
7  | 増無墜。 有常 哀時 《達命》 修己守道。 委天任運, |
8  | 性命四 |
9  | 原盡性至命 達性遂命,得之聼天。 得之有命 不得聞。 不可變。 遂志性命》五。 |
10  | 原賦晉仲長敖《覈性賦曰:「趙荀卿著書,言人性之惡。弟子李斯韓非,顧而相謂曰:夫子之言,性惡當矣,未詳才之善否何如願聞其說?荀卿曰:天地之間,兆族羅列,同稟氣質,無有區別。倮蟲三百,人最為劣,爪牙皮毛,不足自衛,唯賴詐偽,迭相嚼齧。總而言之,少堯多桀,但見商鞅,不聞稷、契。父子兄弟,殊情異計,君臣朋友,志乖怨結。鄰國鄉黨,務相吞噬,臺隸童豎,唯盜唯竊,面從背違,意與口戾,言如飴蜜,心如蠻厲,未知勝負,便相凌蔑,正路莫踐,竟赴邪轍。利害交争,豈顧憲制,懐仁抱義,祗受其斃。周孔徒勞,名敎虛設,蠢爾一槩,智不相絶。推此而談,孰癡孰黠。法術之士,能不噤齘,仰則扼腕,俯則攘袂。荀卿之言未終,韓非越席起舞。李斯擊節長歌,其辭曰:形生有極,嗜欲莫限達鼻耳。開口眼,納衆惡,距羣善,方寸地九折。坂為人作嶮,易俄傾成此蹇多。謝悠悠子,悟之亦不晚。 |
11  | 原論晉李康運命論》曰: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故運之所隆,必生聖明之君,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搆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張良誦三畧之說,以遊于羣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遇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張良之拙說于陳項,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則聖人所以為聖者,蓋在乎樂天知命,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故道之將行也,命之將貴也,則伊尹、呂尚興于殷、周、百里子房用于秦、漢矣,道之将廢也,豈獨君子恥之而弗為乎?蓋亦知為之而弗得矣。 又袁準《才性論》曰:凡萬物生于天地之間,有美有惡物,何故羙清氣之所生也?物何故?惡濁氣之所施也?夫金石絲竹,中天地之氣。黼黻𤣥黃,應五方之色,君子以此得曲直者,木之性也。曲者,中矩,鈎者,中繩,輪桷之材也。賢不肖者,人之性也,賢者為師,不肖者為資,師資之材也。然則性言其質,才名其用明矣。宋何承天《達性論》曰:「夫兩儀既位,帝王參之,宇中莫尊焉。天以隂陽分地,以剛柔用人,以仁義立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靈,三才同體,相須而成者也。故能稟氣清和,神明特逹,情綜古今,智周萬物,思窮幽賾,制作侔造化,歸仁與能,是為君長,撫養黎元,助天宣徳,日月淑清,四靈來格,祥風協律,玉燭揚暉,酸醎百品,備其膳羞,絲苧元黃,供其器服,文以禮度,娛以八音。夫物用儉則易足,易足則力有餘,有餘則情志泰,樂治之心,于是生焉。事簡則不擾,不擾則神明靈,神明靈則謀慮審,濟治之務,于是成焉。故天地以儉素訓民,乾坤以易簡示物慇懃若此之篤也,安得與夫飛沈喘蠕並為衆生哉?若夫衆生者,取之有時,用之有道,行火俟風,暴田漁候,豺獺祭,所以順天時也。大夫不麛卵,庶人不數罟,行葦》作歌,宵魚垂化,所以愛人用也。庖廚不邇五豝,是翼殷后改祝,孔釣不綱,所以明仁道也。 梁劉孝標《辯命論》曰:臣觀管輅天才英偉,珪璋特秀,實海內之名傑,而官止少府丞,年終四十八,天之報施,何其寡歟?然則髙才而無貴仕,饕餮而居大位,自古所歎焉,獨公明而已哉!故性命之道,窮通之數,天閼紛綸,莫知其辨,仲任蔽其源,子長闡其惑,至于褐冠瓮牖,必以懸天有期,鼎貴髙門,則曰惟人所召,蕭逺論其本而不暢其流,子元語其流而未詳其本,嘗試言之曰:夫道生萬物,則謂之道,生而無主,謂之自然。自然者,物見其然,不知所以然,同焉皆得,不知所以得,鼓動陶鑄而不為功,庶𩔖混成而非其力,蕩乎大乎萬寳以之化。確乎純乎?一作而不易,化而不易,則謂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于㝠兆,終然不變,鬼神莫能預,聖哲不能謀,觸山之力無以抗,倒日之誠弗能感,短則不可緩之于寸,隂長則不可急之于箭漏,至乃伍貟浮屍于江流,三閭沈骸于湘渚,賈大夫沮志于長沙,馮都尉皓髪于郎署,君山鴻漸,鎩羽儀于髙雲,敬通鳯起,摧迅翮于風穴,此豈才不足而行有遺哉?近世有沛國劉瓛、瓛弟璡,並一時秀士也,瓛則闗西孔子,通渉六經,循循善誘,服膺儒行,璡則志烈秋霜,心貞昆玉,亭亭髙聳,不雜風塵,皆毓徳于衡門,並馳聲于天地,而官有㣲于侍郎,位不登于執㦸,相次殂落,宗祀無饗,因斯兩賢,以言古則,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于當年,韞竒才而莫用,徼草木以共凋,與麋鹿而同死,膏塗平原,骨填川谷,堙滅而無聞者,豈可勝道哉!故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其斯之謂矣。或者覩湯武之龍躍,謂戡亂在神功,聞孔墨之挺生,謂英睿擅奇響,視韓、彭之豹變,謂鷙猛致人爵,見張桓之朱紱,謂明經拾青紫,豈知有力者運之而趨乎?然則君子居正體道,樂天知命,明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來而不拒,生而不喜,死而不戚,不充詘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豈有史公董相不遇之文乎? |
12  | 性情一 |
13  | 増易曰:「以通神明之徳,以𩔖萬物之情」。 又曰: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書》曰:「習以性成」。 《禮記》曰:「反情以和其志」。 又曰:「聖人之治,七情以禮」。 又曰:「情深而文明」。又曰:「厚貌深情」。 《六帖曰:「觀情以律視性,以律明,王所宜,獨自難與人共露之則不神,獨行則自然。 《詩序》曰:吟咏情性,以風其上。 |
14  | 性情二 |
15  | 増白帖曰:「西門豹性急,佩韋自戒。後漢范丹性狷急,亦佩韋自戒。董安于性緩,佩弦而自戒。 又曰:「張竦荅陳遵書曰:「人各有性,長短自裁,子欲為我亦不能,吾將效子亦敗矣」。 《漢書》曰:「翼奉上封事元帝曰:治道要務,在知下之邪正。知下之術,在于六情十二律而已。 《內傳》曰:「上元夫人謂帝曰:舎爾五性返諸柔善」。注謂暴淫,奢酷賊也。 韻府》曰:「伯牙學琴于成連先生,見海水汨沒,山林杳冥,鳥獸悲號,歎曰吾師將移,我情!」援琴而歌」。聲遂絶妙。 王氏《彚苑》曰:阮裕曰:「屢辭王命,非敢以為髙也,吾少無宦情」。 《晉王衍傳》曰:「衍䘮,幼子悲甚」。山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亦為之慟。 《梁書》曰:「何佟之性好潔,一日之中,洗滌十餘,過人稱為水淫。 《六帖》曰:唐戴胄性堅正,幹局明彊。 又曰:「王珪性不苛察,臨官務舉綱維,去其不可者至僕妾亦不見喜慍。 |
16  | 性情三 |
17  | 原情遷。 性成 好潔 「改剛 遷物和志 利貞 愛惡 五性。 《六情 増觸情: 抒素悟賞。 《瑩情》 鯁急莊重,謇特 岐嶷》 簡潔和厚。 方重謹柔, 雅澹 奢豪 嚴重明銳。 |
18  | 性情四 |
19  | 原詩《魏徐幹情詩》曰:「髙殿鬱崇崇廣廈,淒泠泠㣲風起閨闥,落日照階庭,踟蹰雲屋下,笑歌倚華楹,君行殊不返,我飾為誰榮?罏薫闔不用,鏡匣上生塵。綺羅失常色,金翠暗無精。嘉肴既忘御,㫖酒亦常停。顧瞻空寂寂,唯聞燕雀聲。憂思連相屬,中心如宿酲」。 晉張華情》詩曰:清風動帷簾,晨月照幽房,佳人處遐逺,蘭室無容光,襟懐擁虛景,輕衾覆空牀。居歡惜夜促,在戚怨宵長。撫枕獨嘯歎,感慨心內傷」。 又曰:君子尋時役,幽妾懐苦心,初與三載別于今久滯淫,昔邪生户牖,庭內自成隂,翔鳥鳴翠栁,草蟲相和吟,心悲易感激,俛仰淚流襟,願托晨風翼,束帶侍衣衾。 又曰:「明月曜清景,曨光照元墀。幽人守靜夜,廻身入空帷。束帶俟將朝,廓落星辰稀。假寐交精爽,覿我佳人姿。巧笑媚歡靨,聮娟眸與眉寤。言増長歎,悽然心獨悲。 |
20  | 増論唐韓愈原性論曰:性也者,與生俱生者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所以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所以為情者七: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而已矣。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則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動而處于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 |
21  | 姓氏一 |
22  | 増說文曰:姓,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以從女。女生,亦聲也」。 《白虎通》曰: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逺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𩔖,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為重人倫也。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詩云:天生蒸民,尚書曰:平章百姓。姓所以有百者何以為?古者聖人吹律定姓以記其族,人含五常而生正,聲有五宮、商、角徴羽,轉而相雜,五五二十五轉生,四時異氣,殊音悉備,故姓有百也。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貴功徳,賤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聞其氏,即可知氏所以勉人為善也。或云王父字者,何所以別諸侯之後為興滅國?繼絶世也。王者之子稱王子,王者之孫稱王孫,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各以其王父字為氏,故春秋有王子瑕,論語有王孫賈,又有衛公子荊、公孫朝,魯有仲氏、孟氏、叔氏、季氏、楚有昭屈景氏,齊有髙國崔盧氏,以知其子孫也。王者之子亦稱王子,兄弟立而皆封也。或曰王者之孫亦稱王孫,刑徳攷曰:堯知命,表稷契,賜姓子姬臯陶,典刑不表姓,言天任徳,逺刑禹姓,姒祖昌意,以薏苡生殷姓子氏,祖以元鳥子生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跡生也。 風俗通曰:萬𩔖之中,惟人為貴。《春秋左氏傳》:官有世功,即有官族,邑亦如之。《公羊》譏衛滅邢」,《論語》貶昭公娶于吳,謂同姓也。蓋姓有九,或氏于號,或氏于諡,或氏于爵,或氏于國,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職,以號唐、虞、夏、殷也,以諡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國曹,魯、宋,衛也。以官:司馬、司徒、司冦、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國,園池也。以事巫。卜、陶,邱也。以職三烏。五:鹿、青、牛、白馬也。 《左傳》疏曰:「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與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 《史記注》曰:「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系百姓,使不相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自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通志》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故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㛰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至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于文女生為姓,故姓之賜,多從女姬、姜、嬴、姒、姚、媯、姞妘婤、姶㚰、嫪之𩔖是也。 《六帖》曰:《唐貞觀氏族志》以第一等為右姓,路氏著姓,畧以盛門為右姓。栁沖《姓族系録》以四海望族為右姓。 |
23  | 姓氏二 |
24  | 増易𩔖謀》曰:黃帝吹律以定姓。 帝王世系曰:「堯姓伊祈,生于伊祈山,因以為姓。 《三輔舊事》曰:堯母字慶都,配髙辛氏而生堯,因生人伊長儒為姓,謂之伊。 舜紀曰:「五帝、三王,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徳,故黃帝為有熊,顓頊為髙陽,帝嚳為髙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禹為夏后而姓姒氏,契為商而姓子氏,稷為周而姓姬氏。又宋呂東萊曰:孟仲、季臧同出于魯也,淤國封印,公文、伯、張同出于鄭也。向華湯、樂鱗、仲老同出于宋也,欒髙、崔國、叔仲、東郭同出于齊也。 《史記》曰: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夲,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陳留風俗傳》曰:「秦之先曰伯翳,佐舜擾馴鳥獸,錫姓曰嬴氏。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剡氏、王氏、江氏。 又曰:「侯氏侯爵周㣲,官失其守,故以侯爵為姓。 《左傳》曰: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 又曰:「滕侯、薛侯來朝争,長公使羽父請于薛侯曰:周之宗盟,異姓為後。 《桂氏族譜》曰:桂貞為秦博士,遭秦坑儒,改姓昋,其孫避地改姓炅。第四子居齊,改姓烓,不忘所自出也。 《氏族博攷》曰:漢炅橫四子守墳墓者為炅,居徐者為昋,居幽者為桂,居華陽者為炔,四字並音桂。此四姓同一炅也。 《天中記》曰:張良,韓公,族姬姓也,秦始皇滅,韓良弟死不𦵏,散家貲千萬,為韓報讐,擊始皇于博浪沙中,誤椎副車,秦索賊急,良乃變姓為張,匿于下邳。 《漢書》曰:夏侯嬰初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曽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 《前燕錄》曰:魏初,莫䕶跋率部落入居西遼,時燕、代多冦步搖諸部,因謂之「歩搖,後音訛為「慕容」,且以為氏。 崔鴻《三十國春秋夏録》曰:赫連勃勃下書曰:「朕之皇祖自北遷,幽、朔姓改幽姒氏,音殊中國,故從母氏為劉子,而從母之姓,非禮也。朕將以義易之。帝王者,係天為子,實與天連,今改姓曰赫連氏,庶協皇天之意,其非正統,皆以鉄伐為氏,庶朕宗族子孫剛銳如鉄,皆堪伐人。 《北史》曰:宿石,朔方人。祖若根,魏明元時,賜姓宿氏石尚公主。 《三國典畧》曰:周蔡祐,陳留圉人,齊安郡守襲之子也,有膂力,便騎射。太祖以其戰功,賜姓大利稽氏。 《北齊書》曰:徐之才聰辨強識,尤多劇談,公私㑹聚,多相嘲戲,嘗嘲王昕姓云:「有言則□,近犬則狂,加頸足而為馬,施角尾而為羊」。昕無以對。又嘗宴賔客,時盧元明在座戯弄,之才姓云:「卿姓徐字乃未入人之才,即嘲元明,姓盧,字安亡為虐,在丘為虛生男,成虜配馬為驢,嘲元明二字去頭,是兀明出頸,是無明減半,是無日變聲,是無盲元明亦無以對。《隋書》曰:「尉義臣父崇,不從尉遲迥,後復與突厥戰死,髙祖嘉之,将賜姓為金氏,訪及羣臣,鮑宏曰:昔項伯不同項羽,漢祖賜姓劉氏,秦真父能死難,魏武賜姓曺氏,請賜以皇族。髙祖曰:善。 《事文𩔖聚》曰:唐太宗詔髙士亷與岑文本等賫天下譜牒,參攷史傳,作《氏族志》。 唐髙士亷𫝊曰:髙宗詔太原王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趙郡、隴西二李,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婚也。 《唐書》曰:康國即漢康居之國也,其王姓温月氏,先居張掖祁連山北昭武城,為突厥所破,南依蔥嶺,遂有其地。皆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 又曰:李全畧本姓王,名簡,長慶初,鎮州軍亂,穆宗以簡嘗為將,召問其計,簡遂極言利,願有以自效。明年,擢拜横海軍節度使,賜姓李氏,名全,畧以崇寵之。 《新唐書》曰:林蘊辯給,嘗有姓崔者矜氏族,蘊折之曰:「崔杼弑齊君,林放問禮之本,優劣何如邪?」其人俯首不能對。 《唐栁芳論曰:尚書領䕶而上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大中大夫為丙姓,吏部正、貟外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國史補四姓者,鄭、盧、李、崔皆為鼎甲。又太原王亦四姓之匹。《五代史》曰:桑維翰舉進士,主司惡其姓,桑䘮同音人,勸勿舉進士,維翰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 《聞見後録》曰:文彥博本姓敬,其曽大父避石晉髙祖諱,更姓文,至漢,復姓敬,入宋,其大父避翼祖諱,又更姓文。初,敬氏避諱,各用其一,偏或為文氏,或為茍氏,然「敬」字從□,非茍也。從「支」,非文也,俱非其一偏也。 《元史列傳》曰:「太平字允中,姓賀氏,名惟一。至正六年,拜御史大夫。故事,臺端非國姓不以授,太平固辭,詔特賜姓蒙古而改其名。姓氏三。 |
25  | 原請族。 錫姓官族: 庶姓。 命展。 賜金。 倉庾 王葛 増賜李。 封松 馭馬 埋羊。 封盧 麥竇原別生分𩔖。 保姓受氏。 因生以賜。 胙土而命。 次第為氏。 昭穆定品 因功命氏。 居官為姓 増推律知苖。 筮易得氏》 原改姓,推律指樹。 劉婁 疎束:張禄 陶朱馬矢 嵇山 改是。 「冒衛, 改陳 蒙灌 増改墨。 同源 王孫。 獨孤 改玉 為車 仲种 郕成 郳兒 凡汜 許干。 共洪 改越 冒朱 籍席 慎真 辛莘 黃王 虢郭。 《伶冷》避仇改。 為客變。 黄改胡 慶為賀,姓氏四。 |
26  | 原諸侯以字。 先諡為「族」。 増炎黄裔。 封為氏。 名為氏。 官為氏。 字為氏。 牛馬 《肉譜》 為《世譜》 改姓去邑氏朱。 去邑為于。 木改太 謝射 冒曹 改帥。 改元 改勃 改尉 改貟 冒鄭: 冒駱 沈字去水。 敬塘之石 知逺之劉。 金陵冒唐, 冒秦 |
27  | 名字一 |
28  | 増《禮記曰:「名子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 《白虎通》曰:人必有名,何以吐情自紀?尊事人者也。《論語》曰:名不正則言不順,三月名之何?天道一時,物有其變,人生三月目,煦亦能笑,與人相更荅,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故《禮服傳》曰: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于祖廟。名之于祖廟者,謂子之親廟也,明當為宗祖,主也。一說名之于燕寢。名者,幼少卑賤之稱也。寡畧故于燕寢。殷以日名子何?殷家質,故直以生日名子也。《尚書》言太甲帝乙,武丁也,于臣民亦得以甲乙生日名子,何不使亦不止也?以《尚書》道殷臣有巫,咸有祖已也。何以知諸侯不象?王者以生日名子也,以太王名亶甫,王季名歴,此殷之諸侯也。不以子丑為名。何曰:甲,乙者幹也,子丑者枝也。幹者本末貫,故以甲乙為名也。名或兼或單,何名子非一,或聽其聲,以律定其名,或依其事,傍其形,故或兼或單也。依其事者,若后稷是也。棄之因名為棄傍其形者,孔子首𩔖尼丘山,故為之名也。 又曰:人所以有字何?冠徳明功,敬成人也。故禮士冠經》曰:賔,北面,字之曰伯某甫。又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所以五十乃稱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慮定也。能順四時長幼之序,故以伯仲號也」。 《秦記》曰:君之于臣,先生之于其門,人名之可也。至于同官之于僚黨,同姓之于昆弟,同門之于朋友,可以稱其字而不可斥其名。故公羊傳曰:「名不如字者,非謂其人之名不如其字。尊乃謂為人所字則近乎見尊,為人所名則近乎見卑也。古之君子之名子也,必以信義而擇淑令,所以詳其名也,不以官職所以殊其名也。不以畜幣,所以重其名也。不以隱疾,所以顯其名也。遍告內外,所以昭其名也。書曰:「藏之所以寳,其名也,賤者避焉,所以貴其名也。冠而有字,所以尊其名也。名成乎禮字,依乎名,名字之本,字名之末也為本,故尊為末,故卑尊,故其禮詳卑,故其事略也。且婦人無名,故賤于丈。夫野人無名,故賤于學士。名者已之所以尊尊者之所以命己字,則已之所接。卑卑者所以稱己,未有用之于尊而為卑,用之于卑而為尊者也。 |
29  | 名字二 |
30  | 増《禮記》曰:「二名不偏諱,孔子之母名徴,在言徴不稱在,言在不稱徴也。 《左傳》曰: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夫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𩔖,以名生為信以徳名為義,以𩔖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𩔖」。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 又曰:「成季之生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 又曰:楚鬬,伯比淫于䢵子之女,生子文,棄諸夢,中虎乳之,䢵子畋見之,使收之。楚人謂乳為「穀」,謂虎為「於菟,故命之鬬穀於菟。又曰:鄭文公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余為伯鯈而祖也,以是為而子蘭有國香人服媚之,以夢告文公,公與之蘭而御之,遂生子,名曰蘭。 《漢書》曰:鄭當時字荘,陳人也。其先鄭君甞事項籍,籍死,而髙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 漢《劉向傳》曰:「向本名更生,恭顯誣譖周堪。張猛死,更生傷之。乃著《疾讒,摘要救危及《世頌》,凡篇依興,古事悼已及同𩔖也。遂廢十餘年。成帝即位,顯等伏辜更生,乃復進用,更名向。 劉子曰:莊里有人字。其長子曰盜,次子曰歐,盜持衣出耨,其母呼之曰「盜吏」,因縛之。其母呼歐喻,吏遽而聲不轉,但言歐、歐吏因毆之盜,幾至于殪。 《東觀漢記》曰:「亷范為蜀郡守令,民不禁火,百姓皆喜,家得其願。時生子皆以亷為名者千數。 《風俗通》曰:袁賀,字元服,祖父京為侍中,安帝始加元服,京入賀而賀始生,因名之曰賀,而字元服。 《魏志》曰:鄧艾,棘陽人,年十二,隨母至潁川,讀《故太丘長陳實碑文,言為世範,行為士則。艾遂自名範字士則。後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 《孟宗別傳》曰:「宗為豫章太守,民思其恵,路有行歌,故時之生子者多以孟為名」。 江表𫝊曰:「顧雍従蔡伯喈學,専一清静,敏而易敎」。伯喈貴異之,謂曰:「卿必成就,今以吾名與卿」。故雍與伯喈同名。 《吳錄》曰:雍字元歎,言為蔡邕之所歎也。 江祚别𫝊曰:祚為南安太守,民思其徳,生子多以為字。 晉書曰:阮孚母,祖姑家,胡婢也,父咸通之生。孚咸遺姑書曰:不意今日遂生胡兒。姑荅曰:靈光殿賦云:胡人遙集于上楹,便可以遙集為字。咸從之。崔鴻《前涼錄》曰:李弇,隴西狄道人也,本名梁,妻姓梁。張駿戯之曰:卿名梁,妻姓梁,夫妻同稱子孫,將何以目其舅氏!昔耿弇以少年立功立事吾,今賴卿有同于耿氏,乃賜名曰弇」。 又曰:陳安成,紀平庄人也,少慷慨讀書,見許、褚而慕之,乃自字虎侯。 蜀李書曰:賈夷字景叔,梓潼人也。武帝素聞夷名,重之。皇子雅生,因名賈夷。《南史》:袁昂本名千里,齊永明中,武帝謂曰:「昂昂千里之駒,在卿有之。今改卿名為昂,即字千里」。 《宋書》曰:王景文美風姿,好言元理,少與陳郡謝荘齊名,太祖甚相欽重,故為太宗娶景文妹,而以景文名名太宗。 又曰:顔竣為丹陽尹,加散騎常侍,先是竣未有子,而大司馬江夏王義恭諸子為元凶所殺,至是並各産男,上自為制名,名義恭子為伯禽,以比魯周公之子名竣子為辟疆,以比漢張良之子。 又曰:謝莊五子:颺、胐、顥、嵸],世為荘名子,以風月景山水。 又:曰:廢帝諱昱,字徳融,小字恵震,明帝長子也。太宗諸子在孕,皆以《周易》筮之,即以所得之卦為小字,故帝字慧震。 《梁書》曰:張嵊,字四山。初,嵊父稷為剡令,至嵊亭生之,因名嵊。 《南史》曰:陳文帝嘗謂宣帝曰:「我諸子皆以「伯」為名,汝諸子宜用「叔」為稱」。宣帝因以訪毛喜,喜即自條自古名賢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餘人以啓之,文帝稱善。 《後魏書》曰:游肇,字伯始,髙祖賜名。尚書令髙肇,世宗之舅,為百僚懾憚,以肇名與己同,欲令改易。肇以髙祖所賜,秉志不許,髙肇甚銜之,世宗嘉其剛梗。 又曰:太和初,宋弁為殿中郎中,髙祖嘗因朝㑹之次歴訪治道,弁年少官微,自下而對,聲姿清亮,進止可觀,髙祖稱善久之,因而大被知遇,賜名為弁,意取弁和獻玉,楚王不知寳之也。 《三國典畧》曰:周陸逞,字季明,綏徳郡公通之弟也。初名彥,字世雄。魏文帝嘗從容謂之曰:「爾既溫裕,何乃字世雄?且為世之雄,非所宜也,于爾兄弟又復不𩔖」。遂改焉。 《唐書》曰:貟半千字榮期,始名餘慶,舉童子房,喬齡異之。長與何彥先同事王義方,以邁秀見賞。義方嘗曰:「五百年一賢者生子,宜當之」。因改今名。 又曰:姚崇始名元崇,以與突厥叱刺同名武后時,以字行。開元世,避帝號,更以今名。 《傳信記》曰:賀知章為秘書監,有髙名,告老歸吳中,上嘉重之。将行,上曰:「何所欲知?」章曰:「臣有男,未有定名,幸陛下賜之」。上曰:「為道之要,莫若信。孚者,信也,宜名孚」。知章再拜受命,乆而謂人曰:「上何謔我邪?吳人孚乃爪下為子,豈非呼我為爪子邪?」 《舊唐書》曰:唐李正已反,將斷江淮路,徳宗以張萬福為濠州刺史,召見,謂曰:「先帝改卿名者,所以褒卿也。朕以為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若從先帝所改,恐賊不知是卿也」。復賜名萬福。唐劉賔客嘉話》曰:杜相,鴻漸之父,名鵬,舉父子而似兄弟之名。鵬舉父嘗夢有所之,見一大碑云:「是宰相碑已作者,金填其字,未作者,刋名于上。杜問曰:「有杜家兒否?」曰:「有任自㸔之記,得姓下是鳥,偏傍曳腳而忘其字。乃名鵬舉而謂之曰:「汝不為相,即世世名鳥旁而曳腳也。鵬舉生鴻漸,而名字亦前定矣,況其官與壽乎?」名字三。 |
31  | 原制義 待事。 寤生。 升卿 三明 二穉 充閭 應石 因賞。 依謙 易避 小同。 幼名 冠字。 増伯魚 叔馬 神命》 帝賜 索繼 志逺 有功以義。 抱玉。 應辰 剛正忠義 徳素 方穀 慶門 禮闈 賜今名。 易故字 原同名字驚座。 投杼。 毛遂 韓翃 増王褒。 李充, 陳咸 王商韓信 李膺張衡 楊震 鄭衆 史岑。 李通 江革 莊蹻 王莽 陳賈 張遼 鄭𢎞 楊時 徐幹 李綱 李益 蔡京、 周撫 王珪, 劉毅 蕭鈞 張說 李渤, 安期 處沖 原稱南北。 別小冠 増同帝王。 齊聖賢》 四王喬。 《三邵平》 孔安國 王孫賈。 兩秋胡 三張儉。 兩徐邈。 三賈逵, 兩張載。 三李宻 張昌宗 葉夢得 游肇髙肇 盛度丁度。 五公孫𢎞 兩朱買臣。 増改名字武,改乂。 巖為龑 李繼昭 趙保吉 原已孤不更 為後,故改。 名慕相如。 字本京兆。 改名曰生。 加日為昱。 増雙名婦人好好。 端端 愛愛 英英 賽賽。 真真 燕燕 鶯鶯 惜惜! 灼灼 盼盼 盈盈 紫紫 紅紅》 瑟瑟 瓊、瓊 娉娉: 東東 舉舉 蓮蓮 住住。 蘇蘇 心心山山 小小 當當 |
32  | 名字四 |
33  | 《原嘉名》 世子同名,三月而名。 二十而字。 君臣同名。 名失則愆。 二名非禮。 求名而亡。 増無野》 敬容 百藥 嗣恭 同名字貢禹。 張禹王愷 王渾 王乂 王澄 原改名字,梅福變名范睢變名。 増成汭改名。 商記姓名: 商冒姓名 |
34  | 名字五 |
35  | 増詩晉陶潛命子》詩曰:「卜云嘉日占,亦良時命汝曰儼字汝求思溫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汲,庶其企而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日居月諸,漸免于孩,福不虛至,禍亦易来,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増記宋陸龜蒙《雜記》曰:邰侯,姜女之生子也,始棄之,命之曰:棄宋芮,司徒之生女也,始棄之,亦命之曰:棄邰為稷官,蒸民賴之。宋棄美而生佐,㡬移宋國,名之同也。奚傷舜重瞳子,項羽亦重瞳子,形之𩔖也,奚病擇其道如何耳! |
36  | 増說宋陳傅良章子林子名說曰:古人之名,唯其遇焉,斯取之矣,非擇也商,而上,迭以甲乙命,蓋雜紊而無別,下至于周,諱行而名始尊,然曰顛,曰夭,非美詞也,而取之以名,春秋之世,猶不厚乎名,衛有石惡,晉有鬷戾,齊有陳逆,楚有屈蕩,周有史佚,夫數詞者,皆人之愧焉而至不美者也,而取之以名,展禽發派,若是者,則有取乎物之賤者,以自名下,而漢晉士以名相髙唐以來,士無陋名名美,而人才日卑,嗟乎耑于其內而不張于其外,急乎其外而不勵乎其內?古今人之異也,宜哉?吾友章子林子,皆恥夫擇名之不祥,而請更于予,予何吝于名哉?而二子之請甚矣!其非古人之意也!名不若人,汲汲乎求治之心不若人,則姑徐徐而己耳,盍亦反其本乎?雖然,二子以自治之請来,予又何可辭之?于是名章子曰:用中林子曰:毅章章子愿而固,林子弱而浮,以其名之得微中乎心。夫二子而由是焉,反之,其猶二子之益友乎?里名勝母,曽子不入彼里,名豈足以凂其孝哉?而君子亟去焉,亦合外內之道也。然則二子之請于予,予不吝于二子,雖非古人之意,是亦古人之意而已矣。又朱甥子臧名說曰:吾兄有朱甥者,每遇予持尺紙,拱而問名焉。予曰:爾何?名之問也?人能美名名,不能美人,淑爾!身雖陋爾,名人不汝議也。爾身之不淑,假而以丘軻自號焉,天下莫之予矣!是故古之為名,姑用是焉,別稱道而已矣,臧否不係也爾。何名之問也?雖然,童子而知問名可嘉也,凡人之善,自一念而為之患,莫大于無慕,學莫強于自與爾,知重而名,則必知重而身矣。由是一念,足以為善矣。吾故名汝,曰:子臧而猶未汝字,越十年,吾將汝考焉,而不負吾名字,汝未晚也。 馬存,字侯孟,說曰:「侯孟名夫,求予為之字。說予不得其意而謂之曰:君以夫自名者,豈慕灌將軍之為人也邪?君以夫字孟者,豈慕洛陽劇游俠之為人邪?二子非全人儒生,法士之所諱道也。予以為人各有所長,甚非一介淺淺者之所知,摧鋒陷堅,決死售敵,名聞三軍,勇冠天下,不喜諂䛕而重然諾,此灌將軍之所長也。剛橫不遜,果于犯上,使氣杯酒間,乃所短耳。吳楚舉大事而向京師,大將軍得之,則知諸侯無能為,使諸侯得之,則大將軍必以為憂,一人身為兩軍之輕重,此劇游俠之所長也,起匹夫之私,不顧國家之公議,乃所短耳。吾欲剔去二子之所短而收其所長,持以贈君,幸君無辭而受之,可乎?朱晦庵字劉瑾說曰:古之君子,學以為己,非求人之知也,故從師親友,以求先王之道,心思口講而躬行之,旣自得于己矣,而謙虚晦黙若無有焉,今之人則反,是以譬之。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蔵不沽,今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衒之劉氏生瑾,自其先大父、大夫公而予之名矣。将冠,以其父命来求字,予字之曰懐甫告之,以古人之意瑾也,勉旃毋以石為玉,而又衒之也。 |
37  | 御定淵鑑●函卷二百六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