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三十五宋 章定。 撰 |
3  | 李 |
4  | 《姓纂》:帝顓頊髙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莘女。莘生咎繇為堯理官,子孫因姓理氏云。裔孫理徵得罪於紂,其子利貞逃難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變姓李氏。利貞十一代孫老君名耳,字伯陽,居苦縣賴鄉曲仁里曾孫曇生二子:崇、璣。崇子孫居隴西,璣子孫居趙郡。崇五代孫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廣也。廣之後生唐髙祖、李淵。 |
5  | 《史記: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問《禮》於老子著書,言道徳之意五千餘言。 |
6  | 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孫假假仕於漢,文帝假子觧為膠西王卬太傅。 |
7  | 李斯楚,上蔡人也。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西說秦王,以為丞相,下禁書之令。 |
8  | 李廣,隴西成紀人也。才氣,天下無雙。 文帝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髙祖時,萬户侯豈足道哉!」廣行無部伍行陣,人人自便不擊刁斗。莫府省約文書匈奴號曰飛將軍。結髪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以石為虎,射之沒矢。太史公曰:「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為郎,當戶。子陵李蔡,廣之從弟,封樂安侯。 |
9  | 李息郁,郅人。為材官將軍,軍馬邑凡三,為將軍。李沮,雲中人為彊弩將軍。 |
10  | 佞幸李延年,中山人也。女弟得幸,號李夫人。延年善歌,為新變聲,為協律都尉。 |
11  | 李陵,字少卿,所將皆荊楚勇士,竒才劍,客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持歩卒五千,深蹂戎馬之地,矢盡而降。司馬遷以為「有國士之風,雖古名將不過也」。李廣利為貳師將軍,伐勝大宛,封海西侯。 |
12  | 李尋,字子長,平陵人。好《洪範災異》,又學天文、月令,隂陽推論日月五星之對,最有理,流放以卒,遂無傳焉。後漢李通,字次元,南陽人,素聞其父說䜟云:「劉氏復興,李氏為輔,徃迎光武,言䜟事,遂相結定舉兵。 |
13  | 後漢李忠,字中都。光武時,遷丹陽太守。起學校,習禮容,春秋鄉飲,選用明經。郡中向慕之。流民占著五萬餘口,奏課為天下第一。 |
14  | 李法,字伯度,漢中人。博通羣書,應賢良,對策除博士,遷光祿大夫。上䟽言宦官權重,椒房寵盛,坐免,徴為諫議大夫,正言極辭,無改於舊。 |
15  | 李恂,字叔英,拜兖州刺史,以清約率下,常席羊皮服布被徴。拜謁者,使持節,領西域副校尉。諸國數遺奴婢、宛馬、金銀、香罽之屬,一無所受。 |
16  | 文苑李尤,字伯仁,少以文章顯和。帝召詣東觀,受詔作賦,拜蘭臺令史。 |
17  | 李郃,字孟節,南鄭人也。通《五經》,善河洛風星縣,召署幕門●吏,和帝即位,分遣使者㣲服單行,州縣觀採風謡,使者二人當到益部投合●舍,時夏夕露坐,郃因仰觀問曰:「二君發京師時,寜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黙然驚相視曰:「不聞也,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後其使者一人拜漢中太守,召署户曹吏。時竇憲納妻,天下郡國皆有禮,慶郡亦遣使郃進諌曰:「竇將軍椒房之親,不修禮徳,而專權驕恣,危亡之禍,可翹足而待,願明府一心王室,勿與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請求自行,許之,郃遂所在留遲,以觀其變,行至扶風,而憲就國自殺,凡交通憲者,皆為免官,唯漢中太守不豫焉。子固,字子堅,漢中人,貌狀有竒,表鼎角匿犀足,履●文少好學,歩行尋師,不逺千里,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風而來學。 子燮,字徳公,拜議郎。所交皆舍短,取長成人之美。 |
18  | 李膺,字元禮,潁川人。為青州刺史,守令畏威,多望風棄官。荀爽謁膺,因為其御,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拜司●校尉,黃門常侍,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出。宮省曰:「畏李校」。尉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髙,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
19  | 酷吏李章五世二千石,拜陽平令,大姓趙綱所在為害,章手劍斬之,吏人遂安。 |
20  | 獨行李業,字巨游,志操介特。公孫述徴之,不起,賜以藥酒。光武詔表其閭。 |
21  | 儒林李育,字元春。習公羊春秋》,知名太學,後拜博士。論《五經》於白虎觀,最為通儒。 |
22  | 獨行李充,字大遜,兄弟同衣遞食,妻思分異,乃逐其妻,延年中,詔舉隠士大儒,務取髙行,以勸後進,徴充為博士,後年八十,以為國三老,賜以几杖。 |
23  | 方術李南,字孝山。少篤學,明於風角。魏志》李典,字曼成,遷破虜將軍。吳孫權戰於合肥,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古用兵未之有也,可謂國之爪牙。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争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足,軍中稱其長者。 |
24  | 李通,字文逹,以俠聞江、汝之間,拜征南將軍。兄緒屯樊城。 |
25  | 《蜀志》:李嚴,字正方,少為郡職吏,以才幹稱,後廢為民。子豐,為江州都督。 |
26  | 李撰字欽仲。五經諸子,無不該覽。博好技藝,算術、卜數、醫藥、弓弩、機械之巧,咸致思焉。以為庶子。 |
27  | 李平,字正方。孔明與蔣琬、董允書曰:「陳孝起、震前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 |
28  | 李恢,字徳昂,平定南土,軍功居多,加安漢將軍。《晉書》:李憙,字季和,遷御史中丞。當官正色,不憚彊禦,百僚震肅。 |
29  | 李●,字宣伯,遷御史中丞,恭恪直繩,百官憚之。使領司●校尉。 |
30  | 李重,字茂曾,遷尚書吏部郎,務抑華競,不通私謁。出為平陽太守,崇徳化,修學校。表篤行,校賢能,正身率下。李含字世容,二郡並舉孝亷。 |
31  | 李矩,字世回,領河東平陽太守。時饑饉疫厲,垂心撫恤,百姓賴焉。 |
32  | 孝友李宻,字令伯,奉事祖母,以孝謹聞,徴為太子洗馬,以祖母年髙上䟽,不應命。後為溫令,遷漢中太守。文苑李充,字宏度,善楷書,妙㕘鍾索,著《學箴》。征北將軍禇裒引為參軍,充以家貧,苦求外出,裒將許之為縣,試問之,充曰:「窮猨投林,豈暇擇木?」乃除剡縣令。子顒亦有文義,郡舉孝亷。兄式以平隠著稱,善楷●,仕至侍中。 |
33  | 周顗母李氏,字絡秀生,顗及嵩並列顯位。《載記》:李産字子喬,少剛厲,有志格,慕容儁時歴位尚書,剛正好直言,毎進見,未嘗不論朝政之得失,同輩咸憚焉。轉太子太保,謂子績曰:「以吾之才而致於此,始者之願,亦已過矣。不可復以西夕之年,取笑於來」。今固辭而歸。 子績,字伯陽,少以風節知。累遷太子中庶子。 |
34  | 南史李安仁少有大志,常拊髀嘆曰:「大丈夫處世,富貴不可希取,三將五校,何難之有!」仕齊為領軍將軍,遷左僕射,退為吳興太守,於家載米,徃郡時服。其清子元履,㓜有操業,甚嫻政體。仕梁,為衡、廣、青、冀四州刺史。 |
35  | 李膺,字公●,有才辨,為益州別駕。李珪之字孔璋,位尚書右丞。歴職稱為清能。李義,字慶緒,父為人所害,手刄其仇,將義而釋之。後為巴郡太守,號良吏。 |
36  | 《北史》:李先字容仁。道武時遷博士。帝問先:「何者可以益人神」智?先曰:「唯有經書。三皇、五帝政化之典,可以補王者」。 |
37  | 神智後詔有司曰:「先所知者,軍國大事,自今常宿於內」。 孫預,字元凱。歴秘書令。 |
38  | 李訢,字元盛,太武曰「李訢,後必官逹,益人門戸」。又曰:「觀此人舉動,豈不異於衆也?必為朕家幹事臣」。為相州刺史」。獻文以其政為諸州最,加賜衣服。後見廢張讜,與語竒之,曰:「此佳士也」。終不乆屈。未幾,為太倉尚書。李靈字武符,太武徴天下才雋,靈至,拜中書博士。李元忠少厲志操,居䘮以孝聞。家素富,在鄉多出貸求利,元忠焚契兑責,鄉人甚敬之。拜趙郡太守,見神武進從橫之策,深見嘉納。後拜侍中,常言:「作僕射不勝,飲酒樂耳」。 |
39  | 李渾,字季初,後兼散騎常侍,聘梁。 梁武帝曰:「伯陽之後,乆而彌盛,趙李人物,今實居多」。 |
40  | 李璨,字世顯,容貌魁偉,後為兖州刺史。李徳饒字世文,仕隋轉監察御史,糾正不避權貴,徳行為時所重。性至孝,丁父母憂,甘露降於庭,有鳩巢其廬,因改所居村為孝敬村,里為和順里。 |
41  | 李公緒,字穆叔,沉㝠樂道,誓心不仕,明天文圗緯之學。李順字徳正,博涉經史,有計策,後為四部尚書,凡使涼州十二回。 使河西歸曰:「禮者徳之輿,敬者身之基,沮渠●遜,無禮不敬,以臣觀之,不復乆矣。 |
42  | 李孝真,字元操,射策甲科,拜給事中,兄弟並以文學自逹,後除黃門侍郎,以美於詞,令敇掌宣傳詔敇。 |
43  | 李孝伯父曾,道武時為趙郡太守,令行禁止。有賊於常山界得死鹿,賊長謂趙郡地也,責之,還令送鹿故處郡謡曰:「詐作趙郡鹿,猶勝常山粟」。其見憚如此。 孝伯博綜羣言,動有法度,太武徴為中散,謂曰:「真卿家千里駒也」。 太武曰:「朕有一孝伯,足理天下,何用多為?衣冠之士,服其雅正,軍國謀謨,咸出孝伯美名,聞於逺邇,齊武帝曰:「北有李孝伯,其為逺人所知若此」。兄祥,字元善,拜淮陽太守,流人歸者萬餘家,百姓安之。遷河間太守,有威恩之稱,徴拜中書侍郎。 子安世,遷主客令。齊使劉纘朝貢,安世奉詔勞之。美容貌,善舉止,纘等自相謂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 子瑒,字琚羅,氣尚豪爽,公彊當世。為統軍西征,招募雄勇數百騎,每有戰功,軍中號曰「李公騎」。 俶儻有大志,篤於親知,每曰:「士大夫學問稽博古今而罷,何用專經為老博士也」。 弟謐,字永和。少好學,周覽百氏,唯以琴書為業,有憤世之心。初師孔璠後,璠還就謐請業,同門生語曰:「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屢辭徴辟。諡曰真靜處士。表其門曰文徳,里曰孝義。 子士謙,字子約。善天文術數,稱為菩薩畢志不仕。家富於財,每以振施為務,後出粟萬石以貸鄉人,屢年不登,責家無以償,士謙對之燔契。 |
44  | 李裔,字徽伯,試守博陵郡,抑彊扶弱,政以嚴威為名。子子雄,少慷慨有大志,家世並以學業自通。子雄獨習騎射,曰:「文武不備而能濟功業者鮮矣」。仕隋拜鴻臚卿。 |
45  | 李普濟,學涉有名,性和順,位濟北太守。語曰:「入麤入細」。李普濟與從父弟愔並應秀才」,時謂其所居為秀才村。 |
46  | 李義深有當世才用,而心胸險峭,語曰:「劍㦸森森,李義深仕」。齊遷齊州刺史。 弟㓜亷,文襄嘗求好長史,以㓜亷為并州長史。累遷太僕、大司農、大理卿,所在稱職,結髪從官,誓不曲意求人。 |
47  | 李叔仁,隴西人,驍健有武力,前後數從攻討,以軍功封陳郡公。 |
48  | 李彪,字道固。孝文時使齊,遷秘書丞。前後六度銜使命,南人竒其謇博。後為御史中尉。性剛直,多劾糾,豪右屛氣,帝常呼為「李生」。 其所彈劾,應●而倒。赫赫之威,振於下國,肅肅之稱,著於京師。 彪孫昶,幼解屬文,有聲洛下。周文以為相府記室參軍。後為納言,常曰:「文章不足流於後世,經邦致化,庶及古人」。故作文了無稿草,唯留心政事而已。 |
49  | 李崇,字繼長。仕魏除兖州刺史,村置鼓樓,盜發即擒。後為東道大使,黜陟能否,著賞罰之稱。又都督淮南,養壯士數千人,冦賊侵邊,所向摧破,號曰「臥彪」。 子世哲,性傾巧,善事人,亦以貨賂自達,世號為「李錐」。 弟神軌。 崇從弟平,字雲定,拜長樂太守,政務清靜,吏人懐之,處機宻十有餘年。嘗為相州刺史,前臺使好侵漁,平乃畫虎尾踐薄冰於客館,以示誡焉。 子奬,字遵穆,有當世才度。 子構,字祖基,仕齊終太府卿。 奬弟諧,字䖍和。魏與梁和以諧,口頰翩翩,乃兼常侍往聘焉。鄴下言風流者,以諧為首。 |
50  | 李元䕶仕齊,位馬頭太守。 |
51  | 李苗,字子宣,有文武才幹,志尚功名。嘗陳伐蜀及平江南之計,後領統軍。 |
52  | 李叔彪博聞有識度,為鄉閭所稱。李賢,字賢和,忠孝之道,實銘於心。 子詢,字孝詢,以軍功位大將軍。 詢弟崇,字永隆,英果有籌算,膽力過人。除幽州總管。突厥犯塞,崇輒破之。 賢弟逺,字萬嵗,授河東郡守,勸課農桑,肅遏奸匪,曾未朞月,百姓懐之。 |
53  | 李穆,字顯慶。芒山之戰,脫周文於阨,授武衛將軍。周文嘆其忠節,曰:「爵位玉帛,未足為報」。後拜太師,賛拜不名,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 |
54  | 李弼,字景和,嘗曰:「大丈夫生世,㑹須履鋒刄,平㓂難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階以求仕」。以功名終。 |
55  | 李慶和仕周為洛州刺史,仁恕訓物,獄訟,為之簡靜。李延孫雄武,有將率,才畧在魏,進車騎大將軍,毎以克清伊洛為己任,威振敵境。 |
56  | 李近哲,字彥少,修立有識度。李彥,字彥士,仕魏,歴尚書左右丞。李徳林,字公輔,該博墳典,隂陽緯●,無不通涉。舉秀才,累遷儀同。 周武帝授內史上士,有大才,用勝於麒麟。鳯凰仕隋為內史,魏収謂其識度天才,必為公輔。李景,字道興。 |
57  | 李諤,字士恢,性公方。明時,務仕隋,遷侍書御史。唐李宻,字元●,遼東人,以蒲韀乗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楊素竒之。 時東都賊翟讓聚黨萬人,宻以策干讓,讓加禮之讓,分兵與宻別為牙帳,號蒲山公,宻持軍嚴,雖盛夏,號令士若負霜雪。 宻殺翟讓、王世充聞之,曰:「宻天資明决,為龍為蛇,固不可測也」。李襲譽,字茂實,通敏有識度,擢揚州長史。俗不事農,襲譽為引雷陂水,築城塘,溉田八百頃,民歸本業。居家儉約,以廩祿隨多,少厚於宗親,以餘資冩書。罷歸,載書數束。嘗謂子孫曰:「吾性不好財,以至貧乏,然負京有賜田十頃,能耕之足以食河內千樹桑,事之可以衣江都書力讀可進求官,吾沒後能勤,此無資人矣」。李嗣真,字承胄,趙州人。舉明經,直洪文館。太常缺黃,鐘鑄不成,嗣真居崇業里,疑土中有之,不得其所道。上逢一車,有鐸聲甚厲,嗣真曰:「宮聲也」。市以歸,振於空地,若有應者,掘之得鍾,衆樂遂和。天后竒其風度,應對,召閻元靜圖之,楊志誠為賛殷仲容書,時以為寵。永昌中,以御史中丞知大夫事。 |
58  | 李靖,字藥師,京兆人,嘗謂所親曰:「丈夫遭遇,要當以功名取富貴,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韓擒虎每與論兵,輒歎曰:「可與語孫吳者,非斯人尚誰哉?」髙祖擊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變,傳送江都,至長安,道梗,髙祖已定京師,將斬之,靖呼曰:「公起兵為天下除暴亂,欲就大事,以私怨殺誼士乎?」得釋秦王,引為三衛,從平王世充,以功授開府。蕭銑據江陵,詔靖安輯,進至峽州,阻銑兵不得前,帝謂逗留,詔都督許紹斬靖,紹為請而免,靖遂陳圖銑十策,有詔拜靖行軍總管,兼攝孝恭行軍長史,軍政一委焉。八月,大閲兵夔州,時秋潦,濤瀨漲惡,銑以靖未能下,不設備,諸將亦請江平乃進,靖曰:「兵機事以速為神,今士始集,銑不及知,若乘水傅壘,是震霆不及塞耳!」蕭瑀劾靖靖無所辨,頓首謝,帝徐曰:「隋史萬嵗破達頭可汗,不賞而誅,朕不然,赦公之罪,録公之功。 吐谷渾冦邊,帝謂侍臣曰:「靖能復起為帥乎?」靖往見房●,齡曰:「吾雖老,尚堪一行」。帝喜,以為大總管。靖決䇿深入,多所殺獲,殘其國,伏允愁蹙自經死。改衛國公。李客,師靖之弟,有戰功,封丹陽公。善騎射,每出烏雅,皆識之,從之啅噪,人謂之「烏賊」。 |
59  | 李彥芳,靖之五代孫也。家蔵髙祖、太宗詔書數函上之,文宗賞之。 |
60  | 李勣,字懋功,曹州人,本姓徐氏,從李宻襲黎陽,守之,宻歸朝廷,其地未有所屬,謂長史郭孝恪曰:「人衆土宇,皆魏公有也,吾若獻之,是利主之敗,為已功吾所羞也」。乃録郡縣戶口以啟,宻請自上之。使至,髙祖訝無表使者,以意聞,帝喜曰:「徐世勣不背徳,不邀功,真純臣也」。賜姓,附屬籍。 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肅聞。帝嘗曰:「煬帝不擇人守邊,勞中國築長城以備虜。今我用勣守并,突厥不敢南賢長城逺矣」。 勣既忠力,帝謂可託大事,嘗暴疾,醫曰:「用鬚灰可治」。帝乃自翦鬚以和藥。及愈,入謝,頓首流血。帝曰:「吾為社稷計,何謝為!」後留宴,顧曰:「朕思屬㓜孤無易公者,公昔不遺李宻,豈負朕哉!」 太宗時畫像凌煙閣,帝自序之。 用兵多籌算,料敵應變,皆契事機。聞人善,抵掌嗟嘆。及戰勝,必推於下,得金帛盡散之士卒無私貯。然持法嚴,故人為之用。臨事選將,必訾相其竒龎福艾者遣之。或問故,答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既沒,士皆為流涕。 |
61  | 李綱,字文紀,觀州人。慷慨有風節。仕隋為太子洗馬。至太宗聽政,詔綱與房●齡、王珪侍坐。嘗言曰:「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為難,綱以為易」。故發言陳事,毅然不可奪。 |
62  | 李大亮,京兆人,有文武才畧。髙祖入闗,大亮自歸,授土門令,擢金州司馬。貞觀初,嘗有臺使,見名鷹,諷大亮獻之,大亮宻表曰:「陛下絶畋獵乆矣,而使者求鷹,信陛下意邪?乃乖昔㫖,如其擅求,是使非其才」。太宗報書曰:「有臣如此,朕何憂?古人以一言之重訂千金,今賜胡瓶一,雖亡千鎰,乃朕所自御」。又賜荀悅《漢紀曰:「悅議論深博,極為政之體,公宜繹味之」。 身三職,宿衛兩宫,每番直,常假寐,太宗曰:「公在,我得酣臥」。 大亮性忠謹,不可干以非義,對「天子争,是非無回撓」。李逈秀,字茂之,大亮族孫也,少聰悟,喜飲酒,時稱其風流。妻嘗罵媵婢,母聞,不樂逈秀,即出其妻,或問之曰:「娶妻事舅姑,茍違顔色,何可留?」後居堂産芝草,犬乳隣猫,中宗以為孝感。 |
63  | 李百藥,字重規,徳林之子也,七嵗能屬文,號竒童」,時議裂土與子弟,功臣,百藥上《封建論》,帝止之,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戲媟無度,作贊道賦以諷之。 嘗賦《帝京篇》,上嘆其工,手銘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壯,齒宿而意之新乎?」侍父母喪還鄉,徒跣數千里。 |
64  | 李安期,百藥子也,亦七嵗,能屬文,對髙宗曰:「比見公卿有所薦進,皆劾為朋黨,所以人人争緘嘿以避謗,若陛下忘其親仇,惟才是用,誰敢不竭?」忠以聞,數預决國事,自徳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誥。 |
65  | 李守素,趙州人。召署天策府倉曹㕘軍,通姓氏學,世號「肉譜」。虞世南與論人物,始言江東尚相酧,對至北地,則笑而不言,嘆曰:「肉譜定可畏」。許敬宗曰:「倉曹此名,豈雅目耶?」世南曰:「昔任彥昇通經,時稱五經笥,今以倉曹為人物志,可乎?」 |
66  | 李延夀,世居相州,貞觀中,直國史。初,父常以六朝南方,謂北為「索虜」,北方指南為「島夷」,其史於本國詳它國,略徃徃訾美失當,思所以改正,未成而沒。延夀與論撰所見益廣,乃追終先志。 |
67  | 李義琰,魏州人,為相宅無正寢,弟義璡為市堂材送之,義琰曰:「吾為相,且自愧,尚營屋宇,是速吾禍」。卒不許。後致仕歸田里,公卿以下祖餞於通化門外,時人比漢䟽,廣初使髙麗,其王據榻召見,義琰不拜,王為加禮。 |
68  | 李義琛,擢進士第,歴監察御史。時文成公主貢金,遇盜,太宗召至,曰:「是人神清爽拔,可使推捕」。義琛去,果獲賊。 |
69  | 李敬●,亳州人,該覽羣籍。馬周薦其才,召除崇賢侍讀。為人造請,不憚寒暑,許敬宗亦薦延之。 |
70  | 李日知,鄭州人。及進士第。景龍初,知政事。安樂公主館第成,中宗臨幸,燕從官賦詩,日知獨以規誡。 既罷,不治田園,唯飾臺池,與賔客娛樂。 |
71  | 李懐逺,字廣徳,邢州人,擢四科第,累遷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卒,賜錦衾斂,帝自為文祭之。 |
72  | 李景伯,懐逺子也,為諫議大夫,中宗宴侍臣,命為《回波詞,或諂言或丐寵,至景伯為箴規語以諷帝,蕭至忠曰:「真諫官也!」 |
73  | 李渤,字濬之,刻志於學,隠廬山乆之,徙少室。元和初,李巽、韋況交章薦之,詔以右拾遺召,渤謝不拜,洛陽令韓愈遺書曰:「朝廷士引頸東望,若景星鳯凰争先覩之為快」。渤心善其言,始出家東都,每朝廷有闕政,輒附章列上,後以著作郎召。 渤孤操自持,不茍合於世,屢以言斥不少衰,其節守義者尚之。 陳許節度使郗士美薨,以車部員外郎李渤為吊祭使。渤上言:「臣過渭南,聞長源鄉舊四百戶,今纔百餘戶,閺鄉縣舊三千戶,今纔千戶,其它州縣,大率相似迹,其所以然,皆由以逃,户稅攤於比隣,致驅迫俱逃,此皆聚斂之臣,剥下媚上,惟思竭澤,不慮無魚,乞降詔書,絶攤逃之弊,盡逃戶之産償税,不足者乞免之,計不數年,人皆復於農矣。執政見而惡之,渤遂謝病歸東都。李中敏,字藏之,系出隴西,擢進士第,性剛峭,與杜牧、李甘善,其文辭氣節相上下。 |
74  | 李甘,字和鼎,第進士,舉賢良方正異等,擢侍御史。鄭注求宰相,甘曰:「注何人,欲得宰相?白麻出,我必壊之」。李乂,字尚真,趙州人。年十二能屬文。薛元超曰:「是子且有海內名」。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後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貴宰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李乂,不可過耳」。 沉正方雅識治體,時稱有宰相器。事兄孝謹,弟兄俱以文章名,同為一集,號《李氏花蕚集》。 |
75  | 李嶠,字巨山。為兒時,夢人遺雙筆,自是有文辭,十五通《五經》,二十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後遷給事中,●召為鳯閣舎人。 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多傳諷。凡為文章宿老,一時學者取法。 |
76  | 李元紘,字大綱,滑州人,本姓丙氏,賜姓李氏,為雍州司戶。時太平公主勢震天下,嘗與民競碾磑,元紘還之民,長史驚,趣改之,元紘大署判後曰:「南山可移判,不可移」。元紘●世宰相,有清節,不治宅第,周給親族。宋璟嘆曰:「李公引宋遙之美,黜劉晃之貪,為國相,無留儲,雖季文子之徳,何以加之!」 |
77  | 李傑,本名務光,相州人。擢明經第。先天中,進陜州刺史、水陸發運使,置使自傑始。改河南尹。有寡婦告子不孝,傑物色非是,謂曰:「子法當死,無悔乎?」答曰:「子無狀,寜其悔?」乃命市棺還斂之。使人迹婦出,與一道士語。傑令捕道士按問,乃與婦私不得逞。傑殺道士內於棺。 |
78  | 李朝隠,字光國,京兆人。明法中第,擢大理丞,遷吏部員外郎。時政出權幸,不關兩省,而內授官朝,隠執罷千四百員,無所避屈。遷長安令。宦官有干請,曵去之,上褒諭其能,賜中上考,以旌剛烈。 |
79  | 李尚隠,年二十,舉明經,擢左臺監察御史,顯劾崔湜、鄭愔等斥去。後為李師旦雪妖蠱之寃,以循吏名。 |
80  | 李適之,恒山愍王孫,為河南尹,政不苛細,為下所便。喜賔客飲酒,至斗餘不亂。夜燕娛,晝決事,案無留辭。李峴,吳王恪孫,折節下士。長吏治,時京師米貴,百姓謡曰:「欲粟賤,追李峴」。 |
81  | 李勉,鄭惠王曾孫,字●卿。從肅宗於靈武,擢監察御史。時武臣無法度,背闕笑語譁縱,勉劾不恭。帝歎曰:「吾有勉,乃知朝廷之尊!」 拜嶺南節度使,居官乆未,嘗飾器用,後歸至石門,盡搜家人所蓄犀珍投江中,後加平章事。少貧,與諸生共逆旅,諸生疾將死,出白金曰:「左右無知者,幸君以此為塟,餘則取之」。勉諾。既塟,置金棺下。後其家謁勉,共啟出金付之,所得俸賜,盡資親黨。在朝鯁亮亷介,為宗臣表。 |
82  | 李夷簡,字易之,鄭惠王四世孫。擢進士第,中拔萃科,致位顯,處以直道聞。歴三鎮,家無資産,病不迎醫。將終,戒毋厚塟,毋事浮屠,毋碑神道,世謂行已有終始。李程,字表臣,襄邑王,神符五世孫。擢進士宏詞,賦日五色,造語警,㧞士流推之。調藍田尉,縣有滯獄十年,程單言,輒判為學士。入署,常視日影為●日,過八磚乃至,號「八磚學士」。 |
83  | 李石,字中玉,襄邑王,神符五世孫,擢進士第,辟李聽幕府,聽毎征伐,必留石主後務,占對華敏,文宗異之,當軸乗權無所撓,宦寺氣盛,搢紳賴石以為彊。 |
84  | 李光弼,營州栁城人,嚴毅沈果有大畧,㓜不嬉弄,善騎射,補河西王忠嗣府兵馬使,忠嗣遇之厚,嘗曰:「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安祿山反,郭子儀薦其能,詔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雲中太守,尋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門,史思明等圍饒陽,二十九日不下,李光弼將蕃漢歩騎萬餘人、太原弩手三千人,出井陘,至常山,常山團練兵三千人殺胡兵,執安思義出降,光弼謂思義曰:「汝自知當死否?」思義不應,光弼曰:「汝乆更行陣,視吾此衆可敵,思明否?今為我計當如何?汝策可取,當不殺汝」。思義曰:「大夫士馬逺來疲●,猝遇大敵,恐未易當,不如移軍入城,早為備禦,先料勝負,然後出兵,胡騎雖鋭,不能持重,茍不獲利,氣沮心離,於時乃可圗矣!思明今在饒陽,去此不二百里,昨暮羽書已去,計其先鋒來晨必至,而大軍繼之,不可不留意也」。光弼悅,釋其縳,即移軍入城。史思明聞常山不守,立觧饒陽之圍,明日未旦,先鋒已至,思明等繼之,合二萬餘騎直抵城下,光弼遣歩卒五千自東門出戰,賊守門不退,光弼命五百弩於城上齊發射之,賊稍卻,乃出弩手千人,分為四隊,使其矢發,必相繼,賊不能當,斂軍道北,光弼出兵五千為槍城於道南,夾呼沱水而陣,賊數以騎兵摶戰,光弼之兵射之,人馬中矢者大半乃退,小憩以俟歩兵,有村民告賊步兵五千自饒陽來,盡夜行七十里,至九門南,逢壁憩息,光弼遣步騎各三千,匿旗鼔,並舉潛行,至逢璧,賊方飯,縱兵掩擊,殺之無遺,思明聞之失勢,退入九門。 肅宗即位,光弼以景城、河間兵五千入太原,前此,節度使王承業政弛,謬侍御史崔衆主兵太原,毎侮狎承業,光弼素不平,及是,詔衆以兵付光弼,衆素狂易,見光弼長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斬衆以徇,威震三軍,史思明、蔡希徳、髙秀岩、牛引介引兵共十萬㓂太原,光弼麾下不滿萬人,諸將皆懼,議修城以待之,光弼曰:「太原城周四十里,賊垂至而興役,是未見敵先自困也」。乃帥士卒及民於城外鑿壕以自固,作塹數十萬,衆莫知所用,及賊攻城於外,光弼用之,増壘於內,壊輒補之,思明使人取攻具於山東,以胡兵三千衛送之,至廣陽,別將慕容溢、張奉璋邀擊,盡殺之。思明圍太原月餘不下,乃選驍鋭為遊兵,戒之曰:「我攻北,則汝潛趣其南,攻東則趣西,有隙則乗之」。而光弼軍令嚴整,雖㓂所不至,警邏未嘗少懈,賊不得入,光弼購募軍中,茍有小技,皆取之,隨能使之,盡其用,得安邊軍錢,工三善穿地道賊於城下,仰而侮詈,光弼遣人從地道中曵其足而入,臨城斬之,自是賊行皆視地,賊為梯衝土山以攻城,光弼為地道以迎之,近城輒䧟,賊初逼城急,光弼作大礮飛巨石,一發輒斃二十餘人,賊死者什二三,乃退營於數十歩外,圍守益固,光弼遣人詐與賊約,刻日出降,賊喜不為備,光弼使穿地道周賊營中,搘之以木,至期,光弼勒兵在城上,遣禆將將數千人出如降狀,賊皆屬目,俄而營中地䧟死者千餘人,賊衆驚亂,官軍鼔譟乗之,俘斬萬計,思明畏敗乃去,留希徳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摶賊,斬首七萬級,希徳委資糧遁去。 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未幾,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光弼以河東騎五百馳東都,夜入其軍,兵馬使張用濟入謁,光弼斬之,思明乗勝西嚮,光弼整陣徐行,趨東京,謂留守韋陟曰:「賊新勝,難與争鋒,欲詘之以計,然洛無見糧,危偪難守,公計安出?」陟曰:「益陜兵,公保潼闗,可以持乆」。光弼曰:「兩軍相敵,尺寸地必争,今委五百里而守,闗賊得地,勢益張,不如移軍河陽,北阻澤潞,勝則出,敗則守,表裏相應,賊不得西,此猨臂勢也。夫辨朝廷之禮,我不如公,論軍旅勝負,公不如我」。陟不能答,判官韋損曰:「東都乃帝宅,公當守之」。光弼曰:「汜水、崿嶺盡為賊蹊,子能盡守乎?」遂檄河南,縱官吏避賊,閈無留人,督軍取戰守備。思明至偃師,光弼悉軍趨河陽,身以五百騎殿。賊游騎至石橋,諸將曰:「並城而北乎?當石橋進乎?」光弼曰:「當石橋進甲」。夜,士持炬徐引,部曲重堅,賊不敢逼。已入三城,衆二萬,軍纔十日,糧與卒伍均少棄。甘光弼自將治中潬,樹壁掘塹,賊捨南城,攻中潬。光弼遣荔非元禮戰羊馬,賊大潰。賊收兵復振,與安大清合衆三萬攻北城,光弼斂軍入,登陴望曰:「彼軍雖鋭,然方陣而囂,不足虞也,日中當破」。乃出戰,及期未決,召諸將曰:「彼彊而可破者,亂也。今以亂擊亂,宜無功」。光弼執大旗曰:「望吾旗麾,若緩可觀便宜。若三麾至地,諸將畢入,生死以之,退者斬!」光弼麾旗三,諸軍争奮,賊衆奔敗,斬首萬餘級,俘八千餘人、馬二千,軍資器械以億計。始,光弼將戰,內刄於鞾曰:「戰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於賊,萬有一不㨗,當自刎以謝天子」。及是,西嚮拜舞,三軍感動,加太尉、中書令,進圍懐州,思明來救,光弼壁野水渡,既夕還軍,留牙將雍希顥守,曰:「賊將髙暉、李日越,萬人敵也,賊必使擊我,爾留此,賊至勿與戰,若降,與偕來」。左右竊怪語無倫,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爾以鐵騎五百夜取之,不然,無歸矣」。日越至壘,使人問曰:「太尉在乎?」曰:「去矣」。「兵幾何?」曰:「千人」。「將為誰?」曰:「雍希顥」。日越謂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顧獲希顥,歸不免死」。遂請降。希顥與俱至,光弼厚待之,表授特進,兼右金吾大將軍。髙暉聞,亦降。或問「公:降二將何易也?」光弼曰:「思明●敗,恨不得野戰。聞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將來襲,必許以死。希顥無名,不足以為功,日越懼死,不降何待?寳應元年,進封臨淮郡王。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衆,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其代子儀朔方也,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而光弼一號令之,氣色乃益精明云。子彚有志操,亷介自持。遷涇原節度使,卒。 |
85  | 李嗣業,京兆人,長七尺,膂力絶衆,尤善陌力,毎戰為先鋒,所向摧北。廣平王收長安,嗣業統前軍,持長刄,呼出軍前,殺數千人,賊東走,遂平長安。嗣業忠義憂國,不計居産,前後所賜,皆以助軍。 |
86  | 李抱玉,本安興貴曾孫,世居河西,沈毅有謀,李光弼引為禆校。安祿山亂,上言:「世占凉州,耻與逆臣共宗」。詔賜姓李,後破史思明,差功第一。 |
87  | 李抱真,字大●,抱玉從父弟也。沈慮而斷,上言百姓勞逸在牧守,願得一州以自試,授澤州刺史、兼澤潞節度副使,徙懐州凡八年,抱真喜士,聞世賢者,必欲與之游,雖小善,皆千里邀致之。抱真為澤潞副使,以山東有變,上黨為兵衝,而荒亂之餘,土瘠民困,無以贍軍,乃籍民每三丁選一壯者,免其租徭,給弓矢,使農隙習射,嵗暮都試,行其賞罰,比三年,得精兵二萬,既不費廩給,府庫充實,遂雄視山東,由是天下稱澤潞歩兵為最。 |
88  | 李泌,字長源,京兆人。七嵗知為文。●宗開元中,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難禁中。有員俶者,九嵗升坐,詞辨注射,坐人皆屈,帝異之,曰:「半千孫,固當然」。因問:「童子豈有類若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帝即馳召之。泌既至,帝方與燕國公張說觀,奕因使說試其能,說請賦方圓動靜,泌逡巡曰:「願聞其畧說」。因曰:「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竒童,帝大悅。張九齡因呼小友及長善治易,天寳中詣闕得待詔翰林。肅宗即位靈武,泌自至,陳天下所以成敗事,帝悅,賜金紫,拜元帥廣平王行軍司馬。二京平,李輔國以泌親信,疾之。泌隠衡山,代宗立,召至舍蓬萊殿書閣。徳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時李懐光叛嵗,又蝗旱,議者欲赦懐光,帝博問羣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懐光君臣之分,不可復合此葉矣!」由是不赦。 太子妃蕭母,郜國公主也,坐蠱媚,幽禁中。帝怒,責太子,太子不知所對。泌入,帝數稱舒王賢,泌揣帝有廢立意,因曰:「陛下有一子而疑之,乃欲立弟之子,臣不敢以古事争。且十宅諸叔,陛下奉之若何?」帝赫然曰:「卿何知舒王非朕子?」對曰:「陛下昔為臣言之,陛下有嫡子以為疑,弟之子敢自信於陛下乎?」帝曰:「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對曰:「臣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使太子廢,他日陛下悔曰:我惟一子殺之,泌不吾諫,吾亦殺爾子,則臣絶祀矣。雖有兄弟子,非所歆也」。帝寤,太子乃得安。㑹月蝕東壁,泌曰:「東壁圗書府,大臣當有憂者,吾以宰相兼學士,當之矣。昔燕國公張說由是以亡,又可免乎?」明年,果卒。 泌出入禁中事四君,時時讜論能寤,移人主栁玭,稱兩京復泌謀居多,其功乃大於魯連、范蠡云。 |
89  | 李栖筠,字貞一,趙人。體貌軒特,為文章有體要。族子華,稱有王佐才,舉進士,擢髙第。李峴為大夫,表栖筠為詳理判官悉心助峴,峴愛之,一時譽出呂諲、崔器上。三遷吏部員外郎、判南曺。時選簿多舛,判析有條,吏號「神明。代宗除御史大夫,栖筠任風憲,見帝依違不斷,憂憤卒。 |
90  | 李吉甫,字洪憲,栖筠子也。以䕃補為太常博士,明練典故。李泌等重之,與陸勢有隙,贄貶忠州宰相,起吉甫為忠州,欲使害之。既至,置怨與結歡,人重其量。 在外連蹇十年,究知利病,常病方鎮彊恣,言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則風化可成」。帝然之。又度李錡必反,勸帝召之。 徳宗以來,姑息藩鎮,有終身不易者,吉甫為相,嵗餘,凡易三十三鎮,殿最分明,出為淮南節度使,奏蠲逋租數百萬,築塘溉田萬頃,乃築隄閼名平津堰。江、淮、浙東旱,吉甫曰:以時救卹」。召對延英,帝尊任之,官而不名,因奏省冗員,又奏收佛祠田、磑租入,以寛貧民。 吉甫請任薛平為義成節度使,以重兵控邢洛,因圗上河北險要,帝張於浴堂門壁,每議河北事,曰:「信如卿料矣!」 吉甫當國,引薦賢士大夫,褒忠臣後,以起義烈。 初,政事堂有巨牀相傳徙者,宰相輒罷,不敢遷,吉甫笑曰:「世俗禁忌,何足疑邪?」徹而新之。吉甫自翰林學士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吉甫謂裴垍曰:「朝廷後進,罕所接識,君有精鑒,願悉為我言之」。垍取筆䟽三十餘人,數月之間,選用畧盡,當時翕然稱吉甫為得人。 吉甫居安邑里,時號安邑李。丞相李鄘,字建侯,第進士,以書判髙等補秘書省正字。元和初,拜淮南節度使。時兵興,天子憂財乏,使程异諷諸道輸財助軍,鄘即籍府庫,留一嵗,儲餘盡納於朝。吐突承璀為監軍,稍厚善,數薦之,拜平章事。鄘不喜由宦倖進,及出,祖謂諸將曰:「吾老安外鎮,宰相豈吾任乎?」固辭。 |
91  | 李叔明,閬州人。擢明經,拜洛陽令。招徠遺民,號能吏。遷京兆尹。長安歌曰:「前尹赫赫,具瞻允若後尹熈熈,具瞻允斯」。 |
92  | 李元素,字太樸,仕為御史、東都留守,為令狐運辨寃獄,帝意觧。 |
93  | 李巽,字令叔,趙州人。以明經舉拔萃,順宗時,杜佑表為鹽鐵副使。自劉晏後,職廢不振,巽涖職一年,較所入如晏最多之年,明年過之,又明年,増百八十萬緡。巽天資長於吏事,至治家亦如官府,吏有過,秋毫無所縱。 |
94  | 李揆,字端卿,性警敏,善文章。擢進士第,遷禮部侍郎。大陳書,廷中進諸儒曰:「上選士務得才,可盡所欲言」。人人稱美,拜平章事。帝曰:「卿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信朝廷羽儀乎?」故時稱「三絶。 初,苗晉卿數薦元載,揆輕載地寒,謂晉卿曰:「龍章鳯姿士不見用,麞頭䑕目子,乃求官耶?」載聞,銜之。 |
95  | 李絳,字深之,系本贊皇。擢進士、宏辭,補渭南尉,拜監察御史。元和二年,授翰林學士,俄知制誥。㑹李錡誅,憲宗將輦取其貲,絳與裴垍諫,願賜本道貸貧民租賦,制可。 帝欲庻幾二祖之風烈」。絳曰:「陛下誠能正身厲,已尊道徳逺邪佞」。帝曰:「美哉斯言!朕將書諸紳」。詔絳與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敗五十種為連,屏張便坐,帝每閲視。 請罷安國佛祠立碑」。帝悟,曰「㣲絳,我不自知命百牛倒石帝曰「比諫官多朋黨,論奏不實,皆陷謗訕,欲黜其尤者若何」絳曰「此非陛下意,必憸人以此熒惑上心。自古納諫昌,拒諫亡。夫人臣進言於上,豈易哉?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如有雷霆之威,彼晝度夜思,始欲陳十事,俄而去五六,及將以聞,則又憚而削其半,故上逹者纔十二,何哉?干不測之禍,顧身無利耳,雖開納奬勵,尚恐不至。今乃欲譴訶之,使直士杜口,非社稷福也帝曰「非卿言,我不知諫之益絳奏承璀䘮師,當抵罪。帝怒,絳謝曰陛下憐臣愚,處之腹心之地,而惜身不言,乃臣負陛下,若犯聖顔,旁忤貴倖,因而獲罪,乃陛下負臣。於是帝動容曰:卿告朕,以人所難言者,疾風知勁草,卿當之矣帝怪前世任賢以致治,今無賢可用,何耶?對曰聖王選當代之人,極其才分,自可致治,豈借賢異代,治今日之人哉?帝曰何知其必賢而任之。對曰知人甚難,堯、舜以為病,然循其名,驗以事,所得十七。夫任官而辨亷,措事不阿,容無希望依違之辭,無邪媚愉悅之容,此近於賢矣。賢則當任,任則當乆。賢者中立而寡助,舉其類則不肖者怨,杜邪徑,則懐姦者疾,一制度則貴戚毀傷,正過失則人君踈忌。夫然,用賢豈容易哉帝曰:卿言得之矣。遷戶部侍郎,判本司。帝以戶部故有獻,而絳獨無何哉?答曰:「若以為獻,是徙東庫物實西庫,進官物,結私恩」。帝瞿然悟,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帝謂左右曰「絳言骨鯁真宰相也」。遣使者賜酴醾酒。魏博田季安死,子懐諫弱,軍中請襲節度,吉甫議討之,絳曰:「不然,今懐諫乳方臭,不能事,必假權於人,權重則怨生,向之權力均者將起,事生患矣。衆所歸必在寛厚簡易,軍中素所愛者,彼得立不倚朝廷,亦不能安,唯陛下蓄威以俟之」。俄而田興果立,以魏博聽命,帝大悅。吉甫復請命中人宣慰,因刺其變,徐議所宜,絳獨謂不如推誠撫納,即假麾節,他日使者持三軍表來,請與興,則制在彼不在此,可奏與特授,安得同哉?由是即拜興節度使,絳復曰:「王化不及魏博乆矣,一日挈六州來歸,不大犒賞,人心不激,請斥禁錢百五十萬緡賜其軍」。從之。帝患朋黨以問絳,答曰:自古人君最惡者朋黨,小人揣知,故常藉口以激怒上心。朋黨者,尋之則無跡,言之則可疑,小人常以利動,不顧忠義,君子者遇主知則進,疑則退,安其位,不為他計,故常為奸人所乗。夫聖人同跡,賢者求類,是同道也,非黨也。陛下奉遵堯舜禹湯之徳,豈謂上與數千年君為黨耶?道徳同耳,漢時名節骨鯁,士同心愛國,而宦官小人疾之,起黨錮之獄,訖亡天下,趨利之人,常為朋比,同其私也,守正之人常遭構毀,違其私也。小人多譛言常勝正人少直,道常不勝,可不戒哉?帝言公等得無有姻故冗食者,當為惜官。吉甫權徳輿,皆稱無有。絳曰:崔祐甫為宰相,不半嵗,除吏八百人。徳宗曰:多公姻故何耶?祐甫曰:所問當與不當耳,非臣親舊,孰知其才?其不知者,安敢與官?時以為名言。帝又問●宗開元時致治天寳則亂,何一君而相反耶?絳曰:●宗初任姚崇、宋璟,勵精聽納,故左右前後皆正人也。洎林甫、國忠得君,專引傾邪之人,分總要劇,於是上不聞直言,嗜欲日滋,內則盜臣勸以興利,外則武夫誘以開邊,天下騷動,故祿山乗隙而奮。此皆小人啟導,從逸而驕,繋於時主,所行無常治,亦無常亂。累封趙郡公。 |
96  | 李晟,字良器,洮州人。年十八,事王忠嗣,從擊吐蕃悍酋,殺傷甚衆,晟挾一矢殪之,三軍讙奮,忠嗣撫背曰:「萬人敵也!」晟每與賊戰,必錦裘繡㡌,自表指顧軍前,懐光曰:「將務持重,豈宜自表暴為賊餌哉?」晟曰:「昔涇原士頗相畏服,欲令見之,奪其心耳!」後懐光軍咸陽,有異志,隂通朱泚,反迹寖露,晟懼為所并,上言當究變制備,適有使者到晟軍,晟乃令曰:「有詔徙屯」。即結陣趨東渭橋。 帝進狩梁州,顧渾瑊曰:「渭橋在賊腹中,兵孤絶,晟能辨勝邪?」瑊曰:「晟秉義挺忠,崒然不可奪,臣策必破賊」。帝乃安。時晟提孤軍,恐當二盜合以軋之,則偽致誠於懐光,乃下令曰:「見危死節,自吾之分。公等此時不誅元㓙,取富貴,非豪英也。渭橋斷賊首尾,吾欲與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士皆泣曰:「惟公命」。於是駱元光等悉從。晟懐光懼畏,為晟所襲,乃奔河中。 帝益欲西幸,晟請駐梁、漢以繫天下。望及晟家為賊,質左右有言者,晟涕曰:「陛下安在,而暇恤家乎?」晟自東渭橋移壁光泰門以薄都城。賊將求戰,晟曰:「天誘之矣!」勒吳詵等縱兵擊之,大破之,餘黨悉降。晟引軍屯含元外廷,遣人分慰居民,秋毫無所擾露。布至,梁帝感泣,羣臣上夀,且言晟蕩夷㐫憝,市不易㕓,宗廟不振,長安之人不識旗鼔。帝曰:「天生晟,為社稷萬人,豈獨朕哉!」拜中書令,自紀其功於碑。涇州倚邊,晟因以訓耕積粟實塞下,羈制西戎。 晟每進對,謇謇有大臣節。治家嚴所言,未嘗及公事。有十五子,其聞者愿、憲、愬、聽云。 |
97  | 李愬,字元直,晟子。有籌略,善騎射。憲宗討元濟,愬求自試,遂為節度使,不為斥●部伍,衆信而安之,推誠待士,故衆樂為愬死。山川險易與賊情偽,一能暁之,於是繕鎧厲兵攻馬鞍山,㧞道口柵,襲諸賊吳秀琳於是舉文城柵降,遂以其衆攻吳。房始出,吏曰:「徃亡日,法當避」。愬曰:「彼謂吾不來,此可擊也,殺其將」。賊乃走。愬單騎至秀琳柵下,署以為將,秀琳勸愬用李祐以破賊,愬署為六院兵馬使,由是始定襲蔡之謀矣。時李光顔戰數勝,元濟悉鋭卒屯洄曲以抗光顔。愬知其隙可乗,乃遣鄭澥見裴度告師期,師夜起,以祐為前鋒,愬以中軍三千,田進誠以下軍殿出文城柵,令曰:引而東六十里止,襲張柴,殱其戌敇士少休,益治鞍鎧,發刄彀弓,㑹大雪行七十里,夜半至懸瓠,城旁皆鵞鶩池,愬令擊之,以亂軍聲,賊恃吳房朗山,戌晏如也,祐等坎墉先登,殺門者發闗,黎明,雪止,愬入元濟外宅,蔡吏驚曰:城陷矣!元濟尚不信,及聞號令,曰常侍傳語始驚,詣罪檻送京師,屯兵鞠場,以俟裴度,愬以櫜鞬見度,以宰相禮謁,蔡人聳觀,乃還屯。有詔封梁國公,徙節度鳯朔,復詔帥武寜軍代愿,旬日踐父兄兩鎮,世以為榮。時田洪正守鎮州,為鎮人所殺,愬為之素服以令衆,衆皆哭,又以玉●寳劍遺牛元翼曰:「此劍,吾先人以揃大盜,吾又平蔡,今鎮人逆天,宜用此夷之」。元翼感動。 愬行已儉約,始晟克京師,市不易肆,平蔡亦如之。 |
98  | 李愿,晟子,授上柱國。故事,柱國門列㦸遂父子,皆賜李憲於諸子,號最仁孝。喜儒,以禮法自矜。遷衛州刺史,以治行稱。憲善律令,性明恕,詳正大獄,活無罪者數百人。 |
99  | 李聽,字正思,為蔚州刺史。州有銅冶,自天寳後廢不治,民盜鑄不禁,聽乃開五爐,官鑄錢日五萬人,文宗毎歎之曰:「付之!兵不疑,退處散地不怨,唯聽為可」。李元諒,安息人,本安氏,冐姓駱,後賜姓李,鷙敢有謀,居軍十年,士心憚服,時兵興,倉猝,裹罽為鎧,剡蒿為矢,募兵數日至萬餘,軍氣乃振。貞元三年,吐蕃請盟,詔以軍從渾瑊,㑹平凉,元諒以虜情不常,請與公連屯,瑊不聽,元諒宻徙營次之,俄而虜刦盟,瑊奔還,元諒兵成列,出虜騎乃觧,時以為古良將風。 |
100  | 李觀,其先趙郡人,徙為洛陽人。吐蕃內㓂,代宗幸陜,觀率鄉里子姓千人守黒水,虜不敢侵,後屢平賊有功。李自良,兖州人,以戰多授右衛,卒,為人勤且有謀,馬燧倚信之,表為軍●。燧來朝,徳宗以自良代之,自良以事,燧不敢當,議者多其讓。 帝以河東近胡,謂曰:「守北門無易卿者,勉為朕行」。乃以充河東節度使。居九年,民不知有軍,上下諧附。 |
101  | 李紓,字仲舒,擢兵部侍郎。奉詔為《興元紀功述》,及它郊廟樂章,論譔甚多。 |
102  | 李遜,字友道,為給事中。故事,天子以畸日聽政,遜奏:「陛下求治,豈宜限以日上」。從之。 遜為政抑彊植,弱貧富均一,所至有績可紀。 |
103  | 李建,字杓直,遜弟。鄉人争鬭,不詣府而詣建,平決無頗。貞元中,補校書郎。 遜、建皆舉進士,後雖通顯,未嘗治垣屋,以清儉稱。 |
104  | 李藩,字叔翰,趙州人。少沈靖姿體,閒美敏學,家本饒財,姻屬有持去者,未嘗問。年四十,困於廣陵間,妻子追咎,藩晏如也。後遷給事中,制有不便,就敇尾批卻之,吏請聨他紙,藩曰:「聨紙是牒,豈曰敇耶?」 節度使王鍔賂權近,求兼宰相,宻詔中書門下曰:「鍔可兼宰相」。藩遽取筆滅「宰相」字,署其左曰:「不可」。還奏宰相權徳,輿失色曰:「有不可應別為奏,可以筆塗詔耶?」曰:「勢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既而事得寢。 |
105  | 李景略,幽州人,客河中。大厯末,轉豐州刺史。豐州當回紇通道,前刺史柔軟,毎虜使至,與抗禮,自景畧至,虜使皆拜於庭,盛名顯聞。 㑹梅録將軍復入朝,虜人爭坐,景略叱之,梅録驚曰:「非李豐州耶?」遂就坐,將吏莫不嚴憚景畧,節用約已,與士同甘苦,鑿咸應、永清二渠,溉田數百頃,儲廩器械,威令肅然,聲雄北疆,回紇畏之,卒於屯。 |
106  | 李光進,其先河曲諸部,姓阿跌氏,貞觀中,與弟光顔俱賜姓為御史大夫,故軍中呼「大小大夫」。弟兄榮冠。當時,光進有至性,居母喪,三年不歸。 |
107  | 李光顔,字光逺,馬燧曰:「若有竒相,終必光大觧所」。佩劍贈之,從髙崇文平劍南,數搴旗陷陣,出入若神。 韓洪惡光顔忠力,思有以撓衊之,乃飾名姝,教歌舞六博,襦䙱珠琲,舉止光麗,費百鉅萬,遣使以遺光顔,光顔曰:「戰士棄妻,子蹈白刄,奈何獨以女色為樂?為我謝公,天子於光顔恩厚,誓不與賊同生」。指心曰:「雖死不二」。因泣下,將卒皆為感涕,乃厚賂使者還之,於是士氣益振。 光顔性忠義,善撫士,其下樂為用,故數立勲。 |
108  | 李逢吉,字虛舟,系出隴西。舉明經,擢進士第。 後有八關、十六子」之號。 |
109  | 李宗閔,字損之,鄭王元懿四世孫。擢進士舉、賢良方正,為中書舍人,典貢舉,所取多知名士,世謂之「玉筍班」。時徳裕、宗閔各有朋黨,互相擠援,上患之,毎歎曰:「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司馬溫公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猶氷炭之不可同器而處也。故君子得位則斥小人,小人得勢則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然君子進賢退不肖,其處心也公,其指事也實。小人譽其所好,毀其所惡,其處心也私,其指事也誣。公且實者謂之正直,私且誣者謂之朋黨,在人主有以辨之耳。昏主明不能燭,彊不能斷,邪正並進毀譽交,至取捨不在於己,威福潛移於人,於是讒慝得志,而朋黨之議興矣。文宗茍患羣臣之難治,是猶不種不芸而怨田之蕪也。朝中之黨且不能去,況河北賊乎?李虞仲,字見之。第進士。宏辭簡儉寡慾,時望歸重。李翶字習之,進士第,為國子博士、史館修撰。翺性峭鯁,論議無所屈。始從韓愈為文章,辭致渾厚,見推當時。李景讓字後已,性方毅有守,歴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王播以錢十萬求領鹽鐵,景譲詣延英亟論不可,遂知名。 景讓家行修治,閨門唯謹,門無雜賔,居樂和里,世稱清徳者,號樂和李公。 |
110  | 李徳裕,字文饒,吉甫子也。力學大節,以䕃補校書郎,擢翰林學士,凡號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數召見,賚奬優崇。潤州南方信禨祥,雖父母厲疾,子棄不敢養徳,裕諭以孝慈大倫之義。 帝數游幸,徳裕上《丹扆六箴》,詔厚謝其意。 徙劍南西川,乃建籌邊樓,又請甲人、弓人、弩人分戌諸處卒,戶二百,取一人,使習戰,緩則農,急則戰,謂之「雄邊子弟」。總十一軍,以制諸賊,於是二邊寖懼。 劉稹擅留事以邀節度,徳裕言「捨而不討,無以示四方」,因敇諸將取之。未幾,郭誼持稹首降,策功封衛國公。 謂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請罷郡縣吏凡二千餘員,當國六年,方用兵時,決策制勝,它相無與,故威名重於時,徳裕為同平章事,入謝,言於上曰:致理之要,在於辨羣臣之邪正。夫邪正二者,勢不相容,正人指邪人為邪,邪人亦指正人為邪人,辨之甚難,臣以正人如松栢,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蘿,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競為朋黨,陛下誠能慎擇賢才以為宰相,有姦妄者立黜去之,常令政事皆出中書,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上嘉納之。徳裕性孤峭,明辨有風采,善文章,雖至大位,猶不去書,謀議援古為質,袞衮可喜,常以經綸天下為任。 徳裕在位,雖遽書警奏,皆從容裁决,率午漏下還第。 三鎮每奏事,徳裕引使者戒敇為忠義,指意丁寜,使歸,各為其帥道之,故河朔畏威不敢慢。 所居里第,有院號「起草」,亭曰「精思」,每計大事,則處其中。 |
111  | 李惠登,營州人,拜隨州刺史。政清靜。居二十年,田野闢戶口,增人歌舞之。 |
112  | 李適,字子至,京兆人。舉進士,嘗夢與人論《大衍》數。 子季卿,亦能文,舉明經、博學宏辭,與人交終始,恢博君子也。 |
113  | 李邕,字太和,揚州人。父顯慶中,擢崇賢館直學士,為《文選注》。既冠,見李嶠,自言「讀書未徧,願一見秘書」。嶠曰:「秘閣萬卷,豈時日能習耶?」固請,乃假之。未幾辭去,嶠驚,試問奥篇隠帙,了辨如響。嶠薦為內史,拜侍御史。帝封泰山還,詔獻詞賦,帝悅。 邕早有名重義,入朝人間傳其眉目怪異,至阡陌聚觀,後生望風,門巷填隘,文名天下,時稱「李北海。 盧藏用嘗謂「邕如干將莫邪,難與爭鋒」。杜甫知其負謗,死,作《八哀詩》,讀者傷之。 |
114  | 李白,字太白,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嵗,通詩、書,蘇頲異之,謂學可比相如。 輕財重施,好擊劍,與孔巢父等居徂徠山,號竹溪六逸」。 天寳初至長安,賀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謫仙人也!」言於●宗,召見金鸞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羮。 有詔供奉翰林白與其徒醉於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靣,稍觧,援筆成文,婉麗精切。帝愛其才,嘗醉,使力士脫靴,力士耻之。 白驁放與知章等八人為酒,八仙白浮游四方,嘗乗月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初游并州,見郭子儀,竒之,文宗詔以白歌詩,裴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絶」。 |
115  | 李華,字遐升,趙州人。少曠逹,外若坦蕩內謹重,尚然諾。每慕汲黯為人中宏辭科,遷御史。安祿山反,母為盜所得,偽署鳯閣舍人。自傷踐危亂,不完節,又不能安親,欲終養而母亡。上元中,以左補闕召,華曰:「烏有隳節危親,欲荷天子寵乎?」稱疾不拜。作《含元殿賦》以示蕭頴士,頴士曰:「景福之上,靈光之下」。 著弔古戰場文。 |
116  | 李翰擢進士第,表張巡死節,帝感悟。李觀,字元賓,舉進士、宏辭,連中,授校書郎,屬文不旁引前人,時謂與韓愈相上下。 |
117  | 李賀,字長吉,七嵗能詞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立就,自目曰「髙軒過」,二人大驚,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其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及歸,足成之,母見所書多怒,曰:「是兒要嘔心!乃已。以父名晉肅,不肯舉進士,愈為作《諱辨》。 辭尚竒詭,所得皆驚邁,絶去翰墨畦逕,當時無能效者。樂府數十篇,雲韶諸工皆合之絃管。為協律郎。 |
118  | 李商隠,字義山。為文瑰邁竒古。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誇,號「三十六體」。 |
119  | 李益長於詩,與李賀相埓,每一篇成,樂工争求之,至《征人早行》等篇,天下皆施之圗繪。 |
120  | 李頴,字徳新,睦州人。少秀悟,於詩尤長。擢進士第,選武功令。 擢侍御史,守法不苛,徇為建州刺史,以禮法行下,建賴以安。卒官下,喪歸,父老相與扶柩,塟永樂州,為土廟梨山嵗祠之。 |
121  | 李淳風通羣書、明歩天厯算制渾天儀,占●吉凶,若節契然撰麟徳,厯代戊寅,厯●者,推最宻。 |
122  | 五代李襲吉父圗,洛陽人,或曰唐相林甫之後也。乾符中,襲吉舉進士,去之晉,晉王以為榆次令,遂為掌書記。襲吉博學,多識唐故事,遷節度副使,官至諫議大夫。晉王與梁有隙,交兵累年,後晉王數困,欲與梁通和,使襲吉為書諭梁,辭甚辨麗。梁太祖使人讀之,至於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歎曰:「李公僻處一隅,有士如此,使吾得之,傅虎以翼也」。李周,字通理,邢州內丘人,唐昭義軍節度使抱真之後也。內丘人盧岳將徙家太原,舍逆旅,徬徨不敢進,周意憐之,為送至西山,有盜從林中射岳,中其馬,周大呼曰:「吾在此,孰敢爾耶?」盜聞其聲曰:「此李周也!」因各潰去,周送岳至太原,岳謂之曰:「吾少學星厯,且工相人子,方頥隆,凖眉目踈,徹身長七尺,真將相也,吾占天象,晉必有天下,子宜留事晉,以圗富貴」。周以母老辭歸。 晉王柵兵青山口,周未知所歸,乃思岳言,至青山歸晉,晉王以周為萬勝黃頭軍使,後從征伐,常有功,從戰柏鄉,先登,遷匡霸指揮使,守楊劉,周為將甚勇,其於用兵善守,能與士卒同甘苦,梁兵攻周,周堅守乆之,周聞母喪,奔歸,莊宗遣他將代周守,幾為梁兵所破,莊宗遽追周還守之,乃得不破,其後梁人已破徳勝,因東擊楊劉,以巨艦絶河,斷晉餉援,周遣人馳趨莊宗求救,請日行百里以赴急,莊宗笑曰:「周為我守,何憂!」日行六十里,且行且獵,曰:「周非梁將可敵也!」比至周,已絶糧三日,莊宗以巨栰積薪沃油,順流縱火焚梁艦,梁兵觧去,莊宗見周,勞曰:「㣲公,諸將為梁擒矣!」 |
123  | 宋朝李瀆,魏野之中表也,志尚髙隠,嘗與野相對,吟咏終日,為詩精絶,有唐人風格,皆有道之士也。 真宗祀汾隂,以禮聘之,悉不起。瀆嗜酒,人或規之曰:「吾以樂吾餘年耳。嘗語諸子曰:「山水足以娛情,茍遇醉而卒,吾之願也」。一日,忽有人至其牀下,誦詩云:「行到水,窮處,未知天盡時」。言訖不見瀆,曰:「吾當逝矣」。亟命家人置酒,頃之而卒。野聞其死,哭之慟,後六日亦卒。天禧四年,詔瀆野俱贈著作郎。野之子閒,字雲天,喜為詩,不樂仕進有父之志,仁宗嘉其節,賜號清逸。處士忠義李涓,字浩然。 |
124  | 李若水,字清卿。 |
125  | 李邴,字漢老,濟州任城人,樂靜先生。昭玘,其伯父也。崇寜五年,第進士,宣和盛世,專掌翰林之職。建炎再入翰林,從駕南渡,遭苗劉之變,與一二大臣力圗復辟,嘗草詔云:「斷鼇而立,四極,既成開闢之功,取日而授,五龍始正,神明之御」。搢紳服其得體。拜尚書左丞,國史有傳。寓居泉南,多逰佳山水,賦詩自娛,晩從名僧遊,卒年六十二。 子縝、維、紀、綸、紃。縝少無宦情,於書無所不讀,自號萬如居士,嘗賦《百梅詩》傳於世。朱文公素敬之,為作誌銘。綸持節有剛直聲。紃之子訦,今為敷文閣待制,學世其家。為政亷明,所至民安之。開禧兵禍起時,嘗上書乞正首謀二人之罪,以謝三軍,此當時人所難言者。 |
126  |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三十五 |